脑卒中的微血管损伤

合集下载

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
cerebral microbleeds CMB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科
脑微出血

1 2 3 4
脑微出血(CMB)概述 CMB影像学特征 CMB病因及危险因素
CMB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科
脑微出血概述
概述: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是一种 亚临床的终末期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沉积, 在颅脑MR梯度回波T2加权像 (GE-T2W-MR,简称GRE-T2)可见局灶性低信号,其周 围无水肿。也叫陈旧性(静止性)CMB、静息性CMB、 腔隙性出血、Ⅱ型腔隙、慢性微量脑内出血或点状脑出 血等。CMB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如果CMB广泛发生于 皮质、皮质下白质和基底节区域,造成相应部位的脑组 织损害,则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与症状性脑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是症状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科
脑微出血概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科
CMB影像学特征
颅脑影像学改变,是确诊依据。 颅脑MR它基于血氧和质子的依赖效应和不同组织对磁敏感 性的细微差异,能很好的显示微量出血,通常由磁共振T2加 权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echo T2-weighted MRI,磁共振 GRE-T2sWI,GRE-T2)和磁敏感序列检出,MRI对CT及常 规MRI扫描难以发现的微出血病灶显示出其特殊的优点。脑 微出血后在病灶中的含铁血黄素含有不成对电子引起局部磁 场的不均匀性,导致自旋质子的快速去相位,呈低信号。出 现症状2-5小时即可发现,最早发现时间是23min,比CT更 敏感。表现为小范围,多数在2-5mm,(直径<10mm)的 圆形,卵圆形信号丢失,病灶周边无水肿。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卒中的亚型
Lacunar 19%
SAH 13%
Hemorrhagic 26%
ICH 13%
Other 3%
NINDS Stroke Data Bank: Foulkes, et al. Stroke 1988;19:547.
Thromboembolic 6%
Cardioembolic 14%
Ischemic 71%
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35) 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Ⅳ、脑供血不足 Ⅴ、高血压脑病(437.2) Ⅵ、颅内动脉瘤(437.3) Ⅶ、颅内血管畸形
VIII、颅内静脉或窦血栓形成
(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血管病的病因学
血管病变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 结核、梅毒、钩端螺旋体 感染的动脉炎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动脉炎 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 血管畸形) 各种原因的血管损伤
血压的急剧波动 风湿性或非风湿性瓣膜病 心律失常(房颤) 心功能异常、传导阻滞 大动脉的狭窄
高粘血症 脱水 红细胞增多症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白血病
Unknown 32%
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
可以改变的因素 高血压、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避孕药物、体重指数(BMI) 吸烟、饮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其他因素(HCY、PAI-1等)
血液供应
大脑组织的易损伤、氧储备极低、对 血液和氧气的需求量极高
平均脑重 1400g、占体重 2.5-3% 血液灌注量、占心输出量 16-17% 大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 20-30%

轻微脑血管缺血患者短期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轻微脑血管缺血患者短期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轻微脑血管缺血患者短期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作者:张乐驰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轻微脑血管缺血患者短期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将苏州市某三级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由神经内科专家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MIS)的患者纳入本研究。

本研究的终止条件为最初3天或3个月内新发脑血管出血或因脑血管事件而死亡的患者。

对短期卒中复发及其潜在20项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变量分析方法。

结果393例TIA患者(男238例,女155例)和118例MIS患者(男77例,女41例)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

其中117例患者(23.2%)发生卒中,TIA的患者99例(19.6%),3个月内因脑血管事件死亡的患者11例(2.2%)。

用单因素变量分析方法得出进行性加重的TIA(OR=5.12,P【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目前对TIA及MIS的患者没有安全稳定及有效的处理方法[1]。

而急诊遇到此类患者需要及时获得与该疾病有关的高危因素从而为下一步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绝大多数的TIA及MIS 患者不会有早期卒中的症状,他们没有必要接受原本用于预防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将此类病人筛选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出TIA及MIS患者短期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

1方法通过标准化问卷收集苏州市某三级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由神经内科专家诊断为TIA及MIS患者的资料。

为保证研究可靠性,量表中变量的定义与分类均与前人研究保持一致[2-3]。

例如年龄以60岁为分界,相应症状间隔分为10分钟,10-59分钟,60分钟或更长。

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患者两次血压(至少间隔一周)均>140/90mm/Hg为高血压。

服用降血糖药物或快速血糖测试为6.4mmol/L为糖尿病,服用降血脂药物,血清总胆固醇浓度>220mg/dL,LDL>130mg/dL或三油甘酯>150mg/dL为高脂血症。

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原、 血胆固醇 、 体温 、 白细胞 、 C 血 T D及颈 部血 管超声结 果 , 量 计
对这些患者 的血压 控制要特别 注意。参 照国外经验 , 如平均动
脉压 高于 10n nH 或收缩压高于 20n nH , 3 l g l 2 l g 建议谨慎使用降 l 压药 和扩血管药 。可见在卒 中早期 , 维持适当的血压十分必要 。 Crl ei l e o的研究也提示早期血压下降正是肢体瘫痪加重 的重要原 因。本组 资料也显示了进展组 的收缩压明显低 于非进展组。本
②经头 部 c 扫描证实 ; T ③发 病后 1 内病 情进行 性加 重。对 周
照组 : 随机抽取同期住 院治疗 、 诊断 明确 的非进 展性脑 梗死 患 者8 0例 , 3 男 7例 , 4 女 3例, 均 年龄 ( 5±9 岁。两组 均行 平 5 )
T D及 颈部血 管 超声检 查 。两组 性 别 、 龄差异 无统 计学 意 C 年 义,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 标 : 两组病 人 的病史 、 压 、 . 对 血 血糖 、 纤 维蛋 白 血
可溶性 ( C M ) s A 1含量均增加 , I 并引起广泛的微血管损伤 , 导致糖
尿病患者发生腔隙性脑 梗死 , 而脑组 织缺血反过来进 一步促进 IA 的表达 , C M1 形成恶性循环 、 最终导致卒 中进展 _ 。长期 高血 4 压或应激状态下的高血压都使脑循 环 、 脑灌注改变 , 特别是 当入 院时血压高, 由于医源性 的不合理 应用降压药物致血 压降得过 低, 造成脑灌注不足 , 流淤滞 , 血 使脑梗死进行性 加重 。文献报 道发病 3 6h时内 , 随着收缩压的增高 , 中进展的风险也会相应 卒 下降 。长期高血压患 者脑 血流 自动调 节所需 血压上 限移至 15~15rnH , 4 7 i g 甚至可达 15lnH a 7 t g以上 , n 长期高血压 和明显 动脉硬化者最低耐受压 常与 自动调 节所需血 压上 限一致 , 因此

脑卒中诊治PPT课件

脑卒中诊治PPT课件
脑卒中的诊治
1
脑卒中概述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病,或脑中风, 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 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 但以动脉疾病多见。临床可表现意识障碍及(或)脑局灶 症状.
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 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 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 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 至5年内复发。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 结构的变化,脑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1. 年龄 2. 既往功能状态 3. 并发症 4. 伴发病 5. 心理 6. 社会 7. 经济 8. 价值取向
23
脑卒中的综合治疗
急性期的治疗是挽救生命,防治并发症。根据不同的病因、 病种、病情、病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溶栓、脱 水、清除自由基、钙通道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等,常用 的药物有甘露醇、尼莫地平、依达拉奉等)。
我院颅脑CT示:左侧外囊区脑出血量约4ml, 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给予脱水降颅压、降压、清除氧自由基等 对症支持治疗。
28
治疗前
29
治疗后
30
周某,男,74岁,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
治疗前
31
治疗后
32
病例---不典型脑出血
临床表现轻,症状不典型,偏瘫、失语症状轻,有时仅有 偏侧肢体无力,轻微麻木,言语不利,睡眠增多,常不伴 头痛、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症 状。可伴哈欠、精神差等脑缺氧症状。
血压明显改变,应警惕出血可能 出血量常常较少 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 一部分在出血的同时合并梗塞 患者年龄偏大

进展性卒中

进展性卒中

高 血 糖
4. • 无氧酵解→灶区乳酸中毒→细胞水肿
• 血粘稠度↑ → 侧枝循环↓
• →钙离子胞内积聚
• →损伤BBB
脑卒中的血压调控
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脑血流量取决于:
有效灌注压(平均动脉压与颅内压之差) 血管阻力(主要是血管限:140mmHg 下限:60mmHg
24小时降低10%~20%为宜。
注意个体化原则,选择药物和控制降压程
度(一般可逐渐至中风前的基础水平或临
界高血压),保护靶器官
高血压
短暂性反应性高血压 — 镇静 颅内压升高导致的高血压 — 积极降颅压 原有高血压病史者 — 降压药物,缓慢平 稳的降压
低血压
血容量不足 — 去除原因、补充血容量
脑干功能衰竭 — 积极恢复神经功能 体位性低血压 — 卧位和康复锻炼
溶栓。
微导管的头端应该尽量靠近血栓。导丝、
导管操作要轻柔,以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
落,造成新的梗死。
用 法
种 类 尿激酶 rt-PA 给药剂量 20-170 20-100mg 给药时间 0.5-2 0.5-2 优 点 选择性纤溶剂 激活纤溶酶原, 抑制血小板聚集
溶栓后血管再通,但累及动脉有狭窄,可以急诊行支架成型术
发生率
Davalos等对615例发病6 h内半球缺血性卒中患 者进行的双盲对照研究发现: 24 h内EPS总的发生率为37.15% ( 231 /615 ) , LPS 的发生率为20.13%。
四个有代表性的脑卒中评定量表
1. NIHSS 美国 2.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 SSS + MCANS = UNSS(unified form for neurological stroke scale) 欧洲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

一文带你了解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如何识别、治疗、预防等方面全面介绍脑卒中,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突然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该组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1)脑卒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相关家族史、种族。

(2)可控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若粥样斑块脱落堵塞血管时就会发生脑梗死;同时,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变性,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波动过大时,容易造成脑出血。

2.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硬化。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8-6倍,并且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3. 血脂异常:高血脂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容易引起血栓和脑卒中。

4.心脏疾病:尤其是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心内栓子脱落随着血循环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

5. 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病变,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7. 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8.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9. 体力活动不足: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肥胖、血压升高等疾病,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10.心理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压力过大可增加约30%的总体脑卒中风险;抑郁可增加约35%的总体脑卒中风险。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J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April 2024, Vol 41,No. 4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张阳综述, 何俐审校摘要: 脑小血管病(CSVD )是一种大脑微血管疾病,是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目前主要的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Latest advances i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mall cerebral vessel disease ZHANG Yang ,HE Li. (Depart⁃ment Neurology , West China Hospital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 is a cerebral microvascular disease and is a common cause of stroke and a major caus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 , but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in etiologies and pathogeneses of CSVD ,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 Pathogenesis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是指主要涉及大脑小血管(直径40~200 μm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病变导致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软件测定脑梗死体积变化
(A):大脑中动脉栓塞后(tMCAO)术后24及72小时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给予通心 络治疗后的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
(B):条形图用均数标准误表示了通心络治疗后小鼠脑梗死体积统计结果(*, p<0.05)。
Shengdi Chen,et 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48(2013)632–639
▪ 线粒体保护
2021/4/9
23
微小血管的完整性是脑神经保护的关键!
目前临床上运用以神经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治疗方法证明其疗效不佳, 关键原因之一是没有对神经血管单元,特别是对以微血管为基础的血脑屏 障作为整体进行考虑!
微小血管保护为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
微小血管损伤是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受损的关键因素!
困惑三:溶栓后再梗塞 Case:溶栓后血管再通,功能恢复,
但是9小时加重……
爱通立rt-PA(阿替普酶)诱导的血管再通后,14-34%会出现血管再次堵塞, 很大原因:血小板的激活。或异物刺激,或内皮损伤激发血栓形成。
困惑四:无效灌流
Case 溶栓后血管再通, 但是病情无好转……
临床问题? 1,微循环不能开通,动脉期到静脉期循环时间延迟(ACA
通心络保护小微血管
保护脑梗死缺血区 微血管超微结构1
增加脑梗死缺血区 微血管密度2
促进脑梗死区缺区 微血管新生3
抑制脑梗死缺血区 微血管痉挛5
抑制脑缺血自由基损伤 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减轻再灌注损伤4
促进脑梗死缺血区 有效灌注
1.吴以岭,等.中华神经科4.杂陈志生,弟20,等07.,神40经(1病):学54与-5神8 经康复学杂志,2008,5(3):163-166 2.董强.国家973研究成果5.,曾待定发尹表,数等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7):627-631
结论:
与其它化学药或中药相比,单独使用通心络胶囊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北京大学循证学研究中心,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4):337-342
小结
1 大 血管再通
溶栓、抗血板等
2 神经保护
钙拮抗剂、兴奋性 氨基酸拮抗剂等
3 微小血管保护
通心络
• 在众多神经保护药物和微小血管保护剂中,通心络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之一; • 急性脑梗塞后使用越早,获益越大。
术后渗血
后循环,基底节区,枕叶皮层造影剂清除能力较前循环慢, (血管调节机制差。如:脑后部白质病变,皮层盲,基底节区。)
第一时间治疗策略的思考
2021/4/9
22
急性缺血性卒中第一时间治疗策略
❖ 第一时间实现血流再通和组织再灌注
▪ 溶栓/抗栓 ▪ 开放侧支循环
▪ 保护微小血管,改善微循环 ❖ 第一时间减少再灌注损伤
与MCA对比13秒左右) 2,微循环即便开通,无效灌流?……
无效灌流(微血管损伤):高达37%-43% !
血脑屏障破坏 脑血流灌注增加 ,再灌注损伤 脑组织代谢下降 (氧利用分数下降)
困惑五:再灌注损伤
Case:
n 9月29日下午一点发病,首发左侧肢体无力,肌力入院3级 n 既往:房颤未治疗; n 一个半小时后溶栓,取栓(内膜有损伤) n 取栓后1级,但第二天恢复至2,3级; n 嗜睡; n CT:渗血(含造影剂成分) n DSA
谢谢大家!
微动脉----
➢ 脑小血管是指脑的穿支动脉(内径200-400微米)、微动脉(<200微米)、毛细血管及小静脉; ➢ 它们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脑小血管生理功能
➢ 脑小血管具有的重要功能:
➢ (1)血液运输管道作用; ➢ (2)脑血流调节功能; ➢ (3)血脑屏障功能; ➢ (4)由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
➢ 人脑的平均重量约为体重的2% , 而血液灌注占左心输出的15% , 耗氧量占 全身20% , 脑对缺血异常敏感。
➢ 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其能量代谢几乎全部依靠血液供给。 ➢ 常温下,脑血流停止供应6-8秒后,脑灰质内氧分子耗尽,迅即现脑电图异
常和意识障碍;停止3-4分钟后,脑组织内游离葡萄糖消耗殆尽;停止5分 钟后,脑神经元开始完全依靠蛋白分解来维持能量代谢,造成不可逆的神 经功能损伤。 ➢ 如果大脑某一部分血流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阻断,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 这就是脑梗死。 ➢ 每断流1分钟,约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
血管堵塞 /栓塞
启动缺血 瀑布
微血管 损伤
血脑屏障 破坏
神经功能 受损
微小血管保护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Del zoppo GJ,al et.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8, 65(1):1
脑微小血管
*皮层浅表穿动脉(白质) **
基底节区穿动脉(基底节区)
络病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
经 脉
络脉
经络结构
络脉
经气环 流系统
心脉血液 循环系统
气络
气络-NEI网络
脉络
脉络-血管系统
络脉分类及功能
--- 吴以岭.络病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2006,21
通心络减少脑梗死体积
焦油染色后脑梗死体积直观变化
提示通心络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提高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2,95%CI(1.14, 1.30)]
通心络组有效率91.3%,高于对照组74.9%
刘鸣.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7):844-851
通心络长期服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病例数:
纳入144篇临床试验研究 共计12260例(通心络组6254人,对照组6006人)进行系统分析;
协同他汀、阿司匹林---金三角
降脂、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
通心络降脂,抗炎与他汀类具有协同效应
通心络能够降底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A
通心络 + 他汀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他汀
通心络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减抑制剂(PAI)水平,升高组
3.Jinsheng Zeng,et al.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32 (2014) 533–546
通心络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保护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降低脑组织含水量
降低埃文斯蓝渗透率
降低IgG蛋白渗透率
Shengdi Chen,et al.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48(2013)632–639
通心络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率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指数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周东,等.华西医学.2008,23(5):945-946
通心络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纳入文献:
39篇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非安慰剂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共计
3906例
疗效分析:
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降低
两组有统计学差异[SMD=-1.09,95%CI(-1.68,-0.49)],
过氧化物酶(MPO)为中性粒细 胞浸润的代表性标记物 与对照组相比,预用药组和联 合治疗组的髓过氧化物酶 (MPO)数目均明显减少
综上:说明通心络能有效抑制 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
A为假手术组 B为NS对照组 C为通心络预用药组 D为通心络联合治疗组 Shengdi Chen,et al.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48(2013)632–639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A
通心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通心络加阿司匹林加他汀类,为心脑血管病防治 S
T
的“金三角方案”。
Yun zhang et al Am J Physiol,2009,12 葛可法,等.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4):272-273
魏陵博,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9):785-786. 周玉杰,等.中国综合临床,2006,22(9):778-779
脑血流阈值与 脑梗死
25-40 TIA
IP
Infarct
(60-70%) (30%)
(15-20%)
脑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主要机制
1 2
Ca 2+ overload
4
5
3 Free radical 6
Lakhan, S.E., A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09
安徽省立医院 王国平
“四高” 特点
High disability
High mortality High morbidity
High recurrence
• 运动障碍及生活能力下降 • 偏瘫 • 步态不稳 • 二便障碍
• 认知功能障碍及情感障碍
– 记忆力减退 – 思维迟缓 – 语言能力下降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 Lancet. 2015 Oct 23. pii: S01406736(15)00551-6. doi: 10.1016/S01406736(15)00551-6.
血管单元,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定; ➢ (5)脑小血管管壁是细胞间液及可溶性物质(包括β淀粉样物质)回流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