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循环农业

什么是循环农业
什么是循环农业

1.什么是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2.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

①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生产方式,农业经济活动按照“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的反馈式流程组织运行。

②一种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新途径,探索微生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新方法。

③一种产业链延伸型的农业空间拓展路径,实行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投入品,在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化处理的过程中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起比较完整、闭合的产业网络。

④一种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新理念,遏制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循环农业需遵循“3R”原则吗?

循环农业发展同样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其目的是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其核心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推进农业经济活动最优化。一是减量化,实现“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柴(节煤)、节油、节粮、减人,最大限度地节省农业投入成本。二是再利用,对各类农产品、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三是再循环,将农村中的农业废弃物(秸秆)、规模养殖中的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回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现在农村最可行、最常用的措施是把这些转化为沼气,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制作有机肥料。

4.发展循环农业的目的是什么?

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生产功能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发展循环农业,要改变目前重生产轻环境、重经济轻生态、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既注重在数量上满足供应,又注重在质量上保障安全;既注重生产效益提高,又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式线性增长模式,产出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废弃物排放量也就越多,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就越严重。循环农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推动单程式农业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综合模式转变。三是要由粗放高耗

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亿元;近20%的耕地受到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致使每年有数百万亩减产,甚至绝收。

7.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状况如何?

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根据卫生部的调查,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其中1/3的垃圾属于随意堆放。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明显增加,尤其是废旧电器、电池、磁带、光盘等在生活垃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此外,还有许多有机垃圾如秸秆、果藤和稻草等未被利用和还田,而是作为垃圾随意丢弃,使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明显增加。由于大多数乡镇没有建设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农村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在田头、路旁,甚至抛掷到沟渠、水塘。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腐烂、发臭以及发酵甚至发生反应,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

8.农业节水有哪些途径?

第一,制定地区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建设和农渠、毛渠等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坡耕地治理,加强田间灌溉节水。

第二,实施常规灌溉水替代战略,进一步挖掘降水资源,提升自然降水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农业灌溉中加以利用,逐步扩大推行。

第三,充分利用农作物自身的特点、农作物之间的联系和农作物

所处生境等来进行农作物之间的搭配种植。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温室大棚或弓棚,高效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

第四,结合不同旱作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技术应用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筛选和推广一批耐旱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作物品种,挖掘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潜力,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

9.农业废弃物主要有哪些?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包括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渔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等。按其成分,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农作物秸秆、谷壳、果壳及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狭义的农业废弃物特指秸秆和畜禽粪便。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大约有40多亿吨,其中畜禽粪便26亿吨,农作物秸秆7亿吨。农业废弃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数没有被作为资源利用,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10.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乡村清洁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把“三废”变“三料”形成“三益”,以“三节”促“三净”达到和谐“三生”目标。即:以村为单位,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向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

措施,净化水源、净化田园和净化家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目标。

11.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围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技术推广为重点,构建农村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是推进乡镇企业节能,尤其是加强乡镇企业能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二是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部分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

三是推进耕作制度节能,在广大农村建立起高效的耕作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发展生态农业。四是推进畜禽养殖节能,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推广节能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降低畜禽舍加温和保温能耗。五是推进农村生活节能,更新改造传统的省柴节煤炉灶和节能炕,加快省柴节煤灶(炕)的升级换代。12.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土配方施肥是指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地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以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肥料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以及节支增收的目的。

13.什么是农业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和工程技术,并贯穿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发展农业清洁生产:

①必须提高农业企业及农民的清洁生产意识、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相关的农业清洁生产法规和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业清洁生产发展。

②通过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污染控制等工程,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③农业清洁生产的试验示范点、区、园,创办绿色食品企业,创名牌生态食品,形成地区特色产业,树立地区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4.什么是北方“四位一体”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地栽培、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体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基本做法是:通过种植粮食、农作物秸秆等为家畜、家禽提供食料;以人、畜禽粪

第二课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第二课、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 1、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平方米。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准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虫害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农业科普知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

农业科普知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 区别 现代农业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所具备的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

定位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定位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学院:水利与建筑 班级:工程管理1404 姓名:徐田文 学号:A13140654

定位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徐田文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工程管理1404 徐田文 A13140654) [摘要] GPS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具有核心地位,为精准农业提供实时高效准确的点位信息,为农机作业提供高效导航信息,没有GPS定位系统,现代精准农业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精准农业向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 GPS定位系统将会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将在现代化农业中起到愈加主导的作用。 [关键词] GPS 精准农业应用 1.GPS简介及其定位原理 1.1 GPS定义 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它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1.2 GPS发展 GPS的前身是美国军方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信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

巨大缺陷。美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 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1967年、1969年和19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精确定位的基础。而美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美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最初的GPS计划在美国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不得不减少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工作在互成60度的6条轨道上。这也是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讯辅助系统组成。二是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三是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民用的定位精度可达10米内。 1.3 GPS原理及方法 1.3.1原理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

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江苏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报道,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本文以果园中“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为例证,为广大农业用户展示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沼渣、干撒式发酵床养殖猪和鸡以及沼液滴灌,生态沟渠(塘库)的构建等关键农业技术在该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1、模式表达式:“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 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 园地选择: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的地块。 规划布局:根据果园地形地貌,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设施的科学规划。 梨树种植: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 果园生草:采用自然生草法。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cm。 3、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 养殖小区布局: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 养殖密度:生猪平均养殖配比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建立圈舍。 圈舍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 采用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舍,其他干湿式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的设施配套。 鸡舍建设:一般6.67hm2的果园,在果园的角落建设标准化鸡舍,面积较大的果园在果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异常尖锐,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东**沈,素有“畿东 第一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 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 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园艺产品示范县,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小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总产 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 业资源十分雄厚,瘦肉型猪年饲养量130万头;牛饲养量25 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和林果业成为全市农业三大支柱产业。 2.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龙企**”战略,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4家,其中**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美客多食品集团 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野物产实业有限公司、**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源食品有限公司、平安食品有限公司和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蔬菜加工、板栗加工、果品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林板加工六大产业群体,年可加工转化果品17万吨、蔬菜8万吨、粮油 6 万吨、肉类3 万吨、木材2万立方米。先后开发出栗仁、栗酒、果奶、酸枣汁、速冻果片、罐头、腌渍菜等20类230多个产品,其中,栗源、 山源和珍珠栗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美客多、燕春罐头等12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栗源”“美客多”、“广野”、“山源”、“部落”、“珍珠王”、“燕春”、等

循环农业概念

循环农业 一、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的是一种初级循环生产方式。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工业技术生产方式正在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方式演变。 建设循环农业的任务已经历史性地降临到我们面前。 二、循环农业的特点 1.减量化 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再利用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 3.再循环 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三、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农业也有一般循环经济不具备的自身的特点。 食物链条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 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 干净消费农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 土、水净化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对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 领域宽广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循环、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 双赢皆欢清洁增收有机结合,既干净,又增收。 四、发展循环农业应注意

1.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培育全社会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深入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2.制订规划,进入“笼子” 各地在制订农业的远景发展规划时,应当列入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内容。制订一个全面系统地发展循环农业的规划,步步推进。 3.突出“绿色”,调整结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在深入调整上下功夫。要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 4.科技先行,培训优先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要研究几种具体的循环农业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 5.保护水土、节约资源要严格保护耕地,重视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要大力推广生物治虫,化工企业要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塑料薄膜。要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节水农业。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工业,要做到防污于未然,尽可能做到低排污。 6.各级重视,部门联动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循环农业的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组织规划、计划的制订,研究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循环农业正在起步,必须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要研究制订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建立循环农业的核算机制,纳入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发展循环农业涉及农业、工业、科技、环保、财政、金融等部门,各部门联动,才会得到较快的进展。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摘要: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想要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从单一的追求数量注重质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依靠农业技术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进行转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介绍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之路,进而提出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传统技术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市循环农业省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酌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部门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 纷争异常尖锐,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牧 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种 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 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 **市农业区划 办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 东**沈,有“畿东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 丘** 山地各占三分之,总面积1521平方里,辖25个乡镇 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电力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东欧国家园艺产品示县,国家经济林工程先进县,国 家经济林产业示县,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示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 b>自然条件甚为优越,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 。属暖温带半湿润基本型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本人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 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 总产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 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资源十分雄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总论 中国传统农学将农业简单地定义为种庄稼。“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也就是说,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稼、人、地、天四个因素。中国传统农学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稼,即农业生物 二人,即农业生产者 三地,即土地和土壤 四天,即农业气候,也指农业生物的各种特性 一稼 稼,即作物。中国是世界少数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们已先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北武安磁山、湖南醴县彭头山、湖南道县玉蟾寺、江西万年仙人洞、河南舞阳等地发现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址,其中有的年代已接近万年以前。从出土遗物来看,当时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稷、黍、菽、麦、麻等,南方主要种植的是水稻。中国分别是粟、菽、稻、桑、茶等许多作物的起源地之一。作为世界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对于世界农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朝鲜和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的栽培稻种即来自中国。又如今天世界上许多种语言中都还保留了大豆“菽”和“茶”的读音,这又表明中国是大豆和茶的故乡。 【一】五谷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传说神农播“百谷”,说明当时的作物种类有数以百种之多。但后来又出现了“五谷”、“六谷”和“九谷”的说法。其中“五谷”说最为流行,“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大、小)麦、菽(大、小豆)、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这二种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稻麻的有无,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当时的作物并不止于五种,“六谷”、“九谷”说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同时也可能与解释者的经验有关。“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征被人发现,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宿麦(冬麦)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

循环农业经济规划

循环农业经济规划 当前循环农业是保证绿色食品和安全健康农业的前提,循环农业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北京中农华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陈袁华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六个重点环节: 1、要突出“绿色”,调整结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要在优化调整上下工夫,突出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注意保护水土,节约资源。 2、要保护耕地,提升质量。坚持推广秸秆返田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种地与养地有机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相关企业要研究、生产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塑料薄膜。要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发展节水农业。 3、要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其他工业,要做到防污于未然,做到低排污与达标排放。 4、要发展沼气,有效转化。近年来,各地以户用沼气工程为重点,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大力推广以“猪—沼—菜(粮—果—渔)”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随着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循环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践表明,循环农业与科技、经济与环保可以实现相互支持、良性互动。 5、要优化布局,整体规划。发展循环农业首先要制订发展规划。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别制定省、设区市、县(市、区)、乡、村等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循环农业发展计划,实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稳步推进。要特别强调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农牧业的生产现状和实际需求,建立适宜的循环模式,并依照不同模式的特定优势,进行布局配置、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确保循环农业模式中各流通量与接口间的相互匹配、协调运行,促进循环农业健康、安全、有序生产。

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农村能源紧缺和环境压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节约型农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村沼气推广与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沼气示范村、示范农户建设和规模化种养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种养场)模式,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建制村为实施单位,按照“突出重点、积极稳妥、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建设沼气示范村(场),示范村(场)要求30%以上的农户推广使用沼气。计划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6万个,“十一五”期间新建户用沼气池30万个,力争到2010年,全省累计推广户用沼气池达到48.2万个,占全省适宜推广沼气农户(144.4万户)的比例提高到33.4%。同时,每年扶持规模化种养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0个。提高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提高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在项目区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创建现代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美好家园。 三、主要任务 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逐年扩展,全面推进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重点扶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尤其是1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侧重加大对承担生态保护功能的贫困山区的支持。扶持的重点对象是沼气建设条件适宜的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规模种养场。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帮助建池农户取得综合效益,改善人居环境和畜禽场养殖生态条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建设应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通过在示范村重点推广6~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等生态家园模式建设,把农业废弃物开发利用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 (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推广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技术。通过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促进我省养殖业走上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的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经验与模式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经验与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不仅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成果,还需要采用科学适用的发展模式。 充分借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特点也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农业现代化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法国、荷兰等国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三农”问题突出。针对这种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等国高额补贴的条件,但可以充分利

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同时,也可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等人均农业资源很少但农业效益很高的国家的一些经验,把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的地区,可以通过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土地流转来集中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在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形较复杂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通过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实行产业化生产。总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没有固定标准和固定模式,既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要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走适合本地的现代高效农业之路。 因地制宜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很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对现代高效农业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我省各地应以这些模式为参考,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生态循环农业的五大模式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循环。 循环农业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在中国农村,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循环农业的实践。当前,循环农业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 循环农业模式形成生产因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和循环永续的机制和封闭或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和资源再利用,大幅降低农药、兽药、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 一、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为核心的种、养、加功能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有整合种植、养殖、加工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该模式适用于从事传统农产品加工的农户,如做豆腐、磨粉等。以加工的下脚料(如豆渣、粉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肥用于种植无公害水稻、蔬菜等;沼气用于烧饭、加工、照明。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该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典型:鱼-桑-鸡模式 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试验表明,每5000千克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千克,年产鸡粪1200千克,相当于给桑园施标准氮肥18千克,磷肥17.5千克。 三、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即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化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该模式可实现秸秆资源化逐级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使秸秆废弃物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解决秸秆任意丢弃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同时获得清洁能源、有机肥料和生物基料。 典型:兔-蚯蚓-鸡(猪)循环养殖 兔子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一部分兔粪饲养蚯蚓,蚯蚓长成后用来饲养土鸡,一部分经过发酵后用来饲养土猪。成兔屠宰后,兔皮经过鞣制加工成裘皮服装直接销售,

精准农业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课程心得 第一次接触“精准农业”------这个名词,对于现在的我们,感觉还是很陌生很遥远,我们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孩子,在家务农根本就是靠我们祖先我们父母上一辈积累下的经验进行的,什么时候该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该施肥,施多少,什么时候该除草等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和天气状况而实现,也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这个学期段老师在课堂上总会介绍关于它的一些信息,才开始了解,之后也偶尔会跟师姐们做一些田间实验,发现他们实验栽培的面积是经过测量的,种植间距和种植密度是经过计算的,施肥量施水量是要经过称量的,这对于我们可以算是比较精确的农业生产了。实验完成后你会发现一些作物的长势,产量比你在周围田边的看到的都要好得多,这也就说明了科学栽培的方法有许多好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因为现在精准农业的普及还不是很广,我们在身边还未发现规模较大的一些应用,所以我们还不能亲切的感受到它的现代化,科技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等阶段,但国内在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段老师10个周的课程讲解,还有自己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一些信息,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人口大国,我们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国家领导人一直在倡导我们所谓的农业现代化,我们取得的进步大家有

目共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却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呆在家务农,而喜欢到大城市去感受那种城市气息,这也就说明了就是我们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最近我们身边报道了许多土地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问题很多很多,这也就直接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加而实现。虽然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土地压实、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诸多问题。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产生了精准农业的概念。 精准农业也称精细农业或精确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它是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根据管理的单元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管理作物的每一个生长过程及各种农业物资的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业物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资消耗$增加利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技术是(3S),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其内涵主要包括精准种子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灌溉技术、作物动态监控技术、精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本文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重点课题“福建省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铁民: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王永龙:湖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府经济学。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互为依存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活动建立在GDP增长、集约化、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的行动原则,通过实施一定边界内的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所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可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没有循环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建设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 一、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业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推进福建农业新阶段的进一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福建农业尽管已进入新增长阶段,但其经济基础相对脆弱,目前仍处于从小规模、分散化、粗放型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型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比较集中,但其发展劣势也相对显著。 我们立足于福建的农业省情,将福建农业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推进循环农业建设。我们认为,这一定位符合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福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基础的分析,我们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二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三是基于福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基础。 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福建农业特殊的山海布局,尽管福建山地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丰裕,但由于山海区隔,福建农业发展的腹地空间仍相对狭小,无论山地农业还是沿海区农业皆面临特殊的自然-生态基础与资源条件约束: (一)福建农业发展的农业耕地资源约束。福建现有耕地面积1780万亩,人均耕地0.52亩(2002年),仅为全国人均数的13,沿海省区人均数的12,耕地供求矛盾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业耕地资源呈现显著山海分布,山区农业耕地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