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超声波酸性丙酮法制备氯化血红素

合集下载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

丙酮碘化实验.丙酮碘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它是一种检测羟酮类物质(如丙酮)存在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给读者介绍丙酮碘化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一、原理丙酮碘化实验是基于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来进行的。

在碘化物存在的条件下,羟酮能够和碘化物反应生成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另一种还原性较强的化学试剂(如红磷)来还原产生的复合物,产生淀粉紫色反应,从而判定测试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二、步骤1、制备碘化钾溶液:将适量的碘化钾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直到溶解。

2、取一小量待测物(如丙酮),加入碘化钾溶液中。

3、观察混合溶液的变化:如果存在羟酮类物质,则溶液中的碘化钾会和羟酮形成复合物,使原本无色的溶液变为深棕色。

如果不含羟酮,则溶液保持无色。

4、加入还原剂:当发现溶液呈棕色后,加入一小撮红磷(或亚磷酸钠),轻轻搅拌,观察其变化。

如果仍然保持深棕色,则表示没有羟酮类物质;如果发生蓝紫色反应,则可以判断出正在测试的物质中含有羟酮。

三、实验结果解析如果实验结果显示测试物中含有羟酮类物质,则可以判定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应该注意的是,该实验也可以检测其他羟酮类物质,如异丙酮、戊酮等。

此外,实验的结果有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等问题。

四、安全注意事项1、碘很容易刺激眼睛和皮肤,需注意防护。

2、红磷有自燃性质,需注意防火。

3、实验过程中应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四、总结丙酮碘化实验是一项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

通过碘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碘化物与羟酮反应的特性,可以判定待测物中是否含有羟酮类物质。

本文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解析。

在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安全,小心谨慎,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成功和安全。

肝脏酮体的实验报告

肝脏酮体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肝脏酮体的生成过程。

2. 学习酮体检测方法。

3. 了解酮体在人体代谢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肝脏是生成酮体的主要器官,当机体处于糖供应不足的状态时,肝脏会通过脂肪酸氧化产生酮体,为机体提供能量。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

本实验通过检测肝脏中酮体的含量,了解肝脏酮体的生成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猪肝、15%三氯醋酸、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试管、烧杯、酒精灯、蒸馏装置、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猪肝约50g,用研钵研碎,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2. 将研碎的肝脏悬液过滤,收集滤液。

3. 向滤液中加入15%三氯醋酸溶液,静置10分钟,使蛋白质沉淀。

4. 取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5.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继续煮沸2分钟,使酮体氧化成相应的酸。

6. 冷却后,用酚酞指示剂滴定至微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7. 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计算酮体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得到肝脏酮体的含量为XX mg/g肝组织。

2. 结果分析:肝脏酮体的含量与肝脏的代谢状态有关。

在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肝脏酮体的含量会增加,以适应机体的能量需求。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三氯醋酸的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变性,沉淀蛋白质,去除干扰物质。

2. 酮体检测过程中,酚酞指示剂的作用是观察反应终点,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脏的代谢状态、实验操作等。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检测肝脏酮体的含量,验证了肝脏在糖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脂肪酸氧化产生酮体,为机体提供能量的作用。

实验结果为研究肝脏代谢提供了理论依据。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操作要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2. 实验器材要清洗干净,避免杂质干扰实验结果。

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室常用染色液

实验室常用染色液

他用来染细胞质时, 能把 胶 胚胎材料等。

刚果红 可以跟苏 所以洗涤和脱水 处理要迅速。

三、常用染料介绍 (一)天然染料1、苏木精苏木精是从南美的苏木 (热带豆科植物) 干枝中用乙醚浸制出来的一种色素, 是最常用的染 料之 一。

苏木精不能直接染色, 必须暴露在通气的地方, 使他变成氧化苏木精 (又叫苏木素) 后才能 使用,这叫做“成熟” 。

苏木精的“成熟”过程需时较长,配置后时间愈久,染色力 愈强。

被染材 料必须经金属盐作媒剂作用后才有着色力。

所以在配制苏木精染剂时都要用媒 染剂。

常用的媒染剂 有硫酸铝按、钾明矾和铁明矾等。

苏木精是淡黄色到锈紫色的结晶体, 易溶于酒精, 微溶于水和甘油, 是染细胞核的优良 材 料,他能把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分化时组织所染的颜色因处理的情 况而异, 用酸性溶液 (如盐酸—酒精) 分化后呈红色, 水洗后仍恢复青蓝色, 用碱性溶液 (如 氨水)分 化后呈蓝色,水洗后呈蓝黑色。

2、洋红洋红又叫胭脂红或卡红。

一种热带产的雌性胭脂虫干燥后,磨成粉末, 提取出虫红,再用明 矾处 理,除去其中杂质, 就制成洋红。

单纯的洋红不能染色, 要经酸性或碱性溶液溶解后才 能染色。

常 用的酸性溶液有冰醋酸或苦味酸,碱性溶液有氨水、硼砂等。

洋红使细胞核的优良染料, 染色的标本不易褪色。

用作切片或组织块染都适宜, 尤其适宜于 小型 材料的整体染色。

用洋红配成的溶液染色后能保持几年。

洋红溶液出现浑浊时要过滤后 再用。

(二)人工染料人工染料, 即苯胺染料或煤焦油染料,种类很多, 应用极广。

它们的缺点是经日光照射容易 褪 色,苯胺蓝、亮绿、甲基绿等更易褪色。

在制片中注意掌握酸碱度,并避免日光直射,也 能经几年不 褪色。

1、酸性品红 酸性品红是酸性染料,呈红色粉末状,能容于水,略溶于酒精(0.3% )。

他是良好的细胞制染色剂,在动物制片上应用很广,在植物制片上用来染皮层、髓部等薄壁细胞和纤维素壁。

实验五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

实验五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

实验五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实验五: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和薄层色谱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类胡萝卜素的基本性质和提取方法。

2.了解和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通过实验,亲手操作提取类胡萝卜素,并利用薄层色谱对其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色素,呈红色或黄色,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如胡萝卜、番茄、菠菜等。

其结构包含多个共轭双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适用于提取和分析。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

通过使用具有极性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将类胡萝卜素从植物材料中溶解出来,再利用类胡萝卜素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性质,加热以提高其溶解度,从而得到类胡萝卜素。

薄层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之间的分配比的不同,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通过将待测样品点在薄层板上,固定相为硅胶或纤维素等,移动相为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等,当移动相在固定相上移动时,不同物质会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器材:乙醇、丙酮、石油醚、硅胶G、玻璃板、点样器、展开剂、显色剂等。

2.样品处理:选取新鲜的胡萝卜或菠菜,洗净后烘干,磨成粉末。

称取适量粉末,加入适量的乙醇和丙酮混合液(体积比1:1),搅拌均匀后,静置10分钟。

3.装柱:将硅胶G研碎成粉末,加入适量石油醚溶解,制成硅胶G薄层。

将硅胶G薄层倒入玻璃板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硅胶G均匀分布在玻璃板上。

4.点样:用点样器取少量待测样品,轻轻点在薄层板上,避免样品重叠。

5.展开:将薄层板置于展开剂中(通常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液),展开剂会向上移动,带动样品向上移动。

当展开剂移动至薄层板末端时,取出薄层板。

6.显色:将展开后的薄层板置于浓氨水蒸气中熏蒸数分钟,取出后用乙醇-乙酸乙酯溶液进行喷雾显色。

7.观察和记录:观察显色后的薄层板上各色带的颜色和位置,根据各色带的Rf值(比移值)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药学部分

生药学部分

生药学部分实验一生药的理化鉴定(1) (25)实验二生药的理化鉴定(2) (29)实验三冬虫夏草、茯苓、贯众、麻黄等生药鉴别 (33)实验四大黄、何首乌、黄连,川乌、白芍等生药的鉴定 (36)实验五淫羊藿、防己、厚朴、五味子、肉桂等生药的鉴别 (39)实验六延胡索、板蓝根、大青叶、山楂苦杏仁等生药的鉴别 (42)实验七黄芪、甘草、槐米、黄柏等生药鉴别 (45)实验八人参、三七、沉香、丁香等生药鉴别 (48)实验九当归、川芎、柴胡、白芷、小茴香、马钱子等鉴别 (51)实验十龙胆、薄荷、丹参、黄芩等生药鉴别 (54)实验十一洋金花、地黄、金银花、天花粉等生药鉴别 (57)实验十二桔梗、茵陈、红花、苍术、木香等生药鉴别 (60)实验十三麦冬、知母、砂仁、半夏、天麻等生药鉴别 (63)实验十四动物、矿物类生药 (67)实验十五中成药的显微鉴定 (69)实验十六生药的综合鉴定 (71)附录一显微绘图法 (72)附录二显微测量法 (75)附录三组织透化法 (78)附录四常用试剂及配置方法 (79)附录五石蜡切片法 (82)实验一生药的理化鉴定(1)一、实验目的(一)掌握生药中糖类、苷类成分与氰苷、酚苷、蒽苷的理化性质和定性反应并能应用于生药鉴定中,以确证生药中这些成分是否存在。

(二)学会生药理化鉴定的常用方法。

(微量升华法、灰分测定法)二、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党参、玉竹、苦杏仁、牡丹皮、虎杖、大黄、三七试管架、试管、量筒、具塞试管、烧杯、三角烧瓶、水浴锅、吸管、滤纸、小漏斗。

马福炉、天平、坩锅、干燥皿、Fehling试剂、α-萘酚试剂、10%的盐酸试液、10%氢氧化钠试液、苦味酸钠试纸、氢氧化钾试液、硫酸亚铁试液、稀盐酸试液、1%三氯化铁、5%三氯化铁试液、醋酸镁甲醇溶液、浓硫酸。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单糖、多糖与苷类成分的鉴别取玉竹0.5g,剪碎,置50ml三角瓶中,加蒸馏水10ml,瓶口放一小漏斗(空气冷凝,防止水分蒸发太多),水浴温热10分钟,滤过药渣加适量水,再滤过,合并滤液至10ml,备用。

细胞色素C的制备及其测定及思考题答案

细胞色素C的制备及其测定及思考题答案

细胞色素C 的制备及其测定及思考题答案一、实验原理1、通过细胞色素C 的制备,了解制备蛋白质制品的一般原理和步骤;2、掌握制备细胞色素C 的操作技术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细胞色素C 的特点与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材料及试剂:1、器材:捣碎机、离心机、磁力搅拌器、可见分光光度计、玻璃层析柱(2.5cm×30cm)、透析袋、纱布、广泛PH 试纸、精密PH 试纸、烧杯(2000、1000、500mL )、量筒、移液管、玻璃漏斗、玻璃棒等;2、材料:(1)新鲜猪心、(2)人造沸石(60~80目)、(3)0.25mol/L NaOH 和1mol/L NaCl 混合液、(4)0.2% NaCl ,12%BaCl2,20%TCA ,2mol/L H2SO4、(5)0.06mol/L 磷酸氢二钠、0.4mol/L 氯化钠、(6)1%BaCl2三、实验步骤:1、细胞色素C 的制备:2.细胞色素C含量的测定:根据还原型细胞色素C水溶液在波长520nm处有最大光吸收这一特性,作出细胞色素C浓度和光吸收值标准曲线,然后根据所测定的光吸收值,由标准曲线的斜率来求得所测样品的含量。

具体操作如下:(1)标准曲线的绘制配制细胞色素C标准母液(3.24mg/mL)。

按下表配制标准样品的浓度梯度,再在各管中加入3mL的水,混匀,以0号管做空白对照,在520nm波长处测得各管的光吸收值(A520nm),如图:(2)样品测定取纯化后的细胞色素C液1mL加水3mL,混匀,测A520nm。

如果光吸收值不在标准曲线范围内(0~0.30),应用水稀释适当倍数后,重复上步的操作,然后换算。

五、结果计算:实验中测得的细胞色素C的光吸收值为:A520nm=0.266按照老师的计算公式(y=0.1675x):样品浓度=1.588mg/mL我得到的吸光度与浓度换算公式(y=0.166x+0.0014):样品浓度=1.594mg/mL原因:可能是所用软件运用不同的算法造成的误差。

实验三十四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

实验三十四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

实验三十四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摘自王尊本主编,综合化学实验(第二版),第226-24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实验三十四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1-27]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一) 实验目的1)掌握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等天然化合物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了解皂化-萃取提取胡萝卜素的原理。

3)了解1,4-二氧六环沉淀法提取叶绿素的原理。

(二)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现象,它是人类所利用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四种。

它们所呈现的颜色和在叶绿体中含量大约比例见表34.1。

表34.1 高等植物体内叶绿体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含量项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叶黄素颜色蓝绿色黄绿色橙黄色黄色在叶绿体内各色素含量比例 3 1 2 13 1 叶绿素chlorophylls是叶绿酸的酯,它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中吸收可见光,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催化剂。

在绿色植物中叶绿素主要以叶绿素a(C55H72O5N4Mg)和叶绿素b(C55H70O6N4Mg)两种结构相似的形式存在,其差别仅是叶绿素a中一个甲基被叶绿素b中的甲酰基所取代。

叶绿素的基本结构见图34.1。

在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四个吡咯环,它们由四个甲烯基联结成卟啉环,在卟啉环中央有一个镁原子,它以两个共价键和两个配位键与4个吡咯环的氮原子结合成内配盐,形成镁卟啉。

在叶绿素分子中还有两个羧基,其中一个与甲醇酯化成COOCH3,另一个与叶绿醇酯化成COOC20H39长链。

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一类不饱和的四萜类碳氢化合物(例如胡萝卜素,carotenes,或它们的氧化衍生物(例如叶黄素类,xanthophylls。

循环伏安法定量测定氯化血红素 (1)

循环伏安法定量测定氯化血红素 (1)

循环伏安法定量测定氯化血红素一、实验目的1.1. 掌握电化学工作站的基本使用方法。

1.2. 加深理解循环伏安法的测定原理。

1.3. 学习运用循环伏安法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

二、实验原理2.1.电化学检测系统是电化学分析的基础,主要包括电化学工作站、电极和电解池。

其中,电化学工作站是施加工作电压和采集电化学输出信号的电子设备,而电极是与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接触的电子导体或半导体。

电化学分析常采用三电极体系,即工作电极(W)、参比电极(R)和对电极(A)。

工作电极是电极反应发生的场所,是最直接的分析检测器件;参比电极是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是测量工作电极电位的对比标准;对电极则与工作电极组成回路,使工作电极上电流畅通。

对电极一般采用面积较大的惰性材料制成,以降低对电极上的电流密度,使其在测量过程中基本不会被极化。

图1 电化学检测系统:(A)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B)电解池。

2.2. 循环伏安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最常用的实验技术,也是电化学表征的主要方法。

循环伏安法以快速线型扫描的形式在电极上施加等腰三角形脉冲电压:电压从某设定起始电位E i开始,沿某一方向变化,当扫描至某设定终点电位E f后,再反向扫描回归至起始电位E i;若E i > E f,则在正向扫描过程中电极电位越来越负,当电位足够负时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分子在电极表面发生还原,产生还原峰;而在逆向扫描过程中,还原产物又会重新在电极表面氧化,产生氧化峰。

在一定的电解质溶液组成和实验条件下,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氧化还原组分的浓度成正比,可利用其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根据所得到的循环伏安图中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对称性中还可以判断出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反应的可逆程度;根据峰电流值与扫描速度的关系可以确认电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过程类型(扩散控制或吸附控制)。

2.3. 氯化血红素(hemin,其分子式如图2所示)是铁卟啉一类配合物的总称,是高等动物血液、肌肉中的红色色素,在体内起运载和贮存O2的作用,在呼吸链中发挥电子传递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超声波酸性丙酮法制备氯化血红素
血红素是铁卟啉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和肌肉中,是动物血液中的天然色素,在医药、食品、化工、保健品、建筑及化妆品行业中有广泛应用。

在食品行业中,血红素可代替熟肉中的发色剂亚硝酸盐及人工合成色素,避免亚硝酸盐引起的致癌作用;是治疗缺铁性贫血(IDA)疗效较好的补铁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无体内铁蓄积中毒及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等优点,同时还是抗贫血和抗肿瘤药物的重要原料以及制备各种新型卟啉化合物的重要前体物,我国于1998年正式批准以血红素为基本原料的血卟啉为抗肿瘤新药。

美国FDA 已于1983年7 月正式批准雅培公司的氯化血红素作为药品使用。

在烟草行业中,它可作为烟草生物减害降焦剂,降低焦油和截留NOx 。

血红素存在于红细胞中,红细胞经过破碎才能提取血红素。

目前,提取过程中红细胞的破碎主要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细胞破碎的时间较长、血红素的得率不高。

为了缩短细胞破碎的时间并提高含量、得率,将超声波细胞破碎应用于酸性丙酮-乙酸钠法提取血红素中。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新鲜猪血、丙酮、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钠、氢氧化钠、无水乙醇、95%乙醇溶液、柠檬酸三纳、氯化钠。

超声波细胞破碎机、离心机、分析天平
二、取样及处理
采集新鲜猪血,加入质量浓度0.8g/100mL的柠檬酸三钠溶液作为抗凝剂,然后将猪血放入冷藏箱中,迅速运回实验室,用100目筛子过滤后,将过滤后的抗凝猪血放入0~4℃的冰箱中冷藏备用。

取抗凝猪血,用离心机控温(4℃)以4000r/min离心15min,去掉上层血浆,取下层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两次后置于容器中,存放在0~4℃冰箱中备用。

三、制备过程
取洗涤干净的红细胞,加入质量浓度0.2g/100mL抗氧剂亚硫酸氢钠及等体积的破碎剂(水与乙醇的混合物)用超声波细胞破碎机(间歇:1min/min)进行细胞破碎,破碎后加入5 倍体积的酸性丙酮(pH <3),充分搅拌,抽提10min,收集提取液,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5~6后,加入质量浓度1g/100mL的乙酸钠溶液析出沉淀,收集沉淀,分别用去离子水、体积分数50%的乙酸溶液、体积分数95% 乙醇溶液、乙醚洗涤两次,冷冻干燥,得血红素。

四、制备工艺过程分析
氯化血红素的制备过程是破坏红血球(红细胞)膜结构,释放出血红蛋白,将血红蛋白拆分成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亚铁血红素脱离珠蛋白后,转化成氯化血红素,再把氯化血红素提取出来。

此过程存在3个工艺步骤:红血球溶碎破膜释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珠蛋白与血红素分离、提取氯化血红素。

当红血球膜破裂或溶解时,血红蛋白就会被释放,通过红血球与适量破碎剂混合,同时配以适当的机械作用如搅拌、超声等,尤其是超声波的空化作用,降低细胞外渗透压、加速膜的破裂速度;另外通过利用能使脂类溶解或改变脂类物理性状的物质或物理因素如氯仿、乙醚等脂肪溶剂、胆盐、肥皂等乳化剂或紫外线照射、交替冰冻与融化均可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释放血红蛋白。

在正常条件下,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紧密,很难拆分,通过如加热、等电位法(pH 值变化) ,脲、胍等变性因素或酶解的方法,可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血红素与珠蛋白的结合最为疏松,此时很容易将血红素和珠蛋白分开,使血红素
脱离珠蛋白。

当亚铁血红素脱离珠蛋白后,很容易氧化成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与溶液中Cl
结合成氯化血红素,可通过使用沉淀剂或沉淀反应,降低氯化血红素在丙酮中的溶解度,过饱和的氯化血红素以沉淀方式析出,或沉淀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而析出;利用色素吸附剂将氯化血红素吸附后用离心技术分离出来;以及酶解法中的疏水作用使氯化血红素聚集成沉淀而得以分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