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玛湖凹陷位于新疆南部,是特提斯地壳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发生时形成的一个大型陆内盆地。
在该凹陷中,三叠系地层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叠系是地球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年代,它被广泛认为是一些重大生态、地质事件发生的时期,比如中生代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中生代陆地重建过程。
而对三叠系地层的研究,也是理解这些事件发生及其地质学意义的重要途径。
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可划分为下至上的五个层序,分别为第一层序的向奎洛组、第二层序的喀什古洛组、第三层序的吉木阿勒组、第四层序的贡克林组和第五层序的罗布斯达克组。
这些层序反映了地层沉积作用及其对大环境的响应过程。
在这些层序中,以第三层序的吉木阿勒组的研究最为深入。
该组层序发育程度高,层序典型,沉积岩类型丰富,是三叠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地层单元。
吉木阿勒组的沉积岩类型主要为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表现出明显的顺序式变化。
相对于其他层序,吉木阿勒组反映了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构造活动,它们既受到地球物理控制,也受到生物火山控制。
因此,吉木阿勒组的研究对理解玛湖凹陷的沉积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在其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三叠系的灭绝生物群及新生物群交错带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地球物理学研究中,三叠系构造变形作用及其对沉积演化的控制成为了重要探讨对象;化学地球学研究中,三叠系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变化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总之,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的研究为理解地球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究三叠系层序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其与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演化提供科学依据。
霍林河盆地构造控制因素分析

震剖面解释 的基 础上结合 钻孔验证 情况 , 可 以迅速 了 解地层 格架 。 霍林 河 盆地 就是典 型 的半地 堑式盆 地 。 半地 堑式 盆地在 晚中生代 断 陷盆地 系中 占 比例 最大 , 其地层 格架模 式 及特 征如 下 :
规模伸展。 这只有在区域性引张或张剪条件下形成。
露天采矿技术 2 0 1 3 年 第2 期
・ 1 5 ・
霍林 河盆 地构造控 制 因素 分析
王久权 , 赵文华 , 王二兵,于洪涛
( 霍林 河露天煤 业股份有 限公 司地质勘探 公 司, 内蒙古 霍林 郭勒 0 2 9 2 0 0 )
摘
要: 古环境和古构造结合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本 内容 , 因为在盆地 范围内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聚
这种情况有时在几百米 内就有明显表现 , 而在 其它类型盆地 , 如近海的地 台型盆地 , 有时要跨越几十公里甚 至几 百公 里 才能显现 古构造 的影 响 。
关 键词 : 霍林 河 ; 中生代 ; 早 白 垩; 山间断 陷盆地 ; 构造 ; 控 制 因素
中图分 类号 : P 8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1—9 8 1 6( 2 0 1 3 ) 0 2— 0 0 1 5—0 4
这一向斜有构造上 的成 因也有沉积方面的因素 , 向 斜轴与煤 田展布方向大体一致 , 为北北东一 南南西 方向。 向斜两翼的含煤地层 , 煤层的层数、 厚度、 结构 等具 有很 大 的差异 , 反 映 了两翼 沉积 环境 不 对称 性 ,
含煤 地层 主要 发育 于 向斜东 翼 , 西翼 保存 较 窄 , 煤层
急剧分叉变薄尖灭 , 显示边缘沉积特征。 向斜两翼的 地层倾角, 东翼一般较缓 , 西翼稍陡 , 在 1 1 — 2 3勘探
金衢盆地的基本特征与构造环境演化

b a s i n . T h e r e w e et r w o a s p e c t s o f c o g n i t i o n o n s t r a t a : ①T h e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u e t o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s e d i m e n t a y r e n v i on r m e n t a n d d e n u d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o n ,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c r e a g e a n d t h i c k n e s s o f P r o t e oz r o i c s t r a t a w a s f a r d i f e e r n t f r o m t h a t o f P a l e o z o i c s t r a t a ;
e v o l u t i o n a n a l y s e d a n d i t s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e c t o n i c s e t i n g f r o m L a t e - Me s o z o i c t o C e n o z o i c
ma r g i n a n d t h e n o r t h e r n ma r g i n mo s t l y r e s t w i t h t h e s t r a t a o f P ot r e r o z o i c a n d P a l e o z o i c .
毕业论文题 目:
柳河盆地中生代充填特征与盆地演化

柳河盆地中生代充填特征与盆地演化
柳河盆地隶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盆地群,位于敦-密断裂带的
东侧,受两条沿着北东向展布的断层控制,是一个延北东向延伸的狭
长盆地。
中生代发育的地层分别是中侏罗统侯家屯组,下白垩统果松组、下白垩统鹰嘴砬子组、下白垩统林子头组、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和下白垩统亨通山组。
本文通过岩心详细描述,地震解释等,结合室内综合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鉴别,划分研究区的充填序列,探讨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取得了以下认识。
1.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类型钻井揭示的柳河盆地的岩石类型分为4类11亚类,碎屑岩类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类包括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熔岩和侵入岩岩类。
识别出扇三角洲相、湖泊相与混积相。
2.充填序列和充填类型根据岩性变化和岩相组合,将下白垩统划分为14个三级层序,共8种充填类型,其中碎屑岩充填5种,分别为正-反旋回叠置、反-正旋回叠置、反旋回、正反旋回交互、正旋回;混积充填3种,分别是低位域火山岩、水进-高位域火山岩、高位域火山岩。
3.盆地演化通过分析构造和地层,建立了柳河盆地中生界构造格架。
柳河盆地是走滑双断地堑式盆地,是由早白垩世敦-密断裂左行走滑活动控制,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欧亚板块。
柳河中生代盆地经历了6个盆地发育阶段,分别是中侏罗世初始凹陷阶段、晚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和早白垩世的四个火山喷发-沉降阶段。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解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盆地分析-8

形 成 环 境
• • • • 走滑盆地可形成于广泛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 大陆内与大洋转换带 离散板块边界和拉张大陆环境 汇聚板块边界和挤压等各种构造环境中
Miall (1984)的走滑断层分类
走滑性质的断层
转换断层 (transform fault)
--------重要的板块边界类型,是 切穿岩石圈或地壳的走滑断层。
• 走滑挤压盆地的一侧与造山带或冲断带、推覆带 相毗邻,盆缘断裂常为逆冲断裂,并伴有明显的 走滑;与之相对的另一侧有发育断裂 的,也有不 发育断裂的。当有断裂发育时,常为走滑断裂 • 走滑挤压盆地的控盆断裂常为走滑挤压断裂。盆 地的挤压方向垂直于控盆断裂 • 走滑挤压盆地 的沉积常以河流控制的冲积扇和辫 状河流沉积为主,但有些盆地也有湖泊沉积。走 滑挤压盆地具有双向充填特征,紧靠主断裂一侧 为冲积扇沉积,扇的规模相对较大,碎屑物质的 搬运方向垂直于盆缘断裂而指向盆地轴部
• 走滑作用主要沿控盆边界主断裂进行 • 走滑常表现为沉积区与物源区的错位,沿控盆边 界断裂分布的沉积体系(如冲积扇)的侧向迁移 或侧向叠置,平行于盆地延长方向产生多个沉积 中心,沉积中心在空间上侧列,古流向发生有规 律性的偏转等特征 • 走滑断裂常具有负花状构造,在主位移带两侧常 伴生断裂构造,它们在空间上呈雁列状排布,断 层的性质多为走滑断裂、正断层或走滑正断层。 缺少明显的挤压作用(如雁列褶皱和逆断层)
一、走滑盆地形成的环境及机制
Strike Slip Tectonics
View southeast along the San Andreas zone. A linear valley has been eroded along the main trace of this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The black line at the right is not a fault but a fence line
鹤岗盆地构造特征
中 间地 块 上 。 盆地西缘 山区规模 宏 大 的青黑 山深 断裂呈 三 、 地 断 陷作 用 才 造 成 了盆 地 沉 降 和 充 填 盆 其 成 生 和发 展 大体 可 分 为 五个 阶段 。
南 北 向 展 布 ,盆 地 东 南 缘 有 依 兰一 伊 通 深 断 裂 第 一阶 段 : 罗 世 时 , 区沿着 北 北 东 近 南 北 向张 裂 带 , 晚侏 本 形 带 呈 北 东 向通 过 。 青 黑 山 深 断 裂 为 牡 丹 江 深 断 成 了多 个 分割 的中小 型 断 陷沉 积 区 。如 鹤 岗 、 兴 、 东 、 振 兴 汤源 等 断
依兰—伊通深断裂带在本 区常被称为佳 依地 围不断扩 大 , 沉积 中心逐渐 东移 , 使原来分 割的各 断陷的沉积连 堑, 包括东西两条 大型正断裂 , 有人认 为是大型岩 为一体 。此 阶段 即盆地扩 张的“ 拗陷充填期” 。
石 圈 断 裂 , 被 视 为 郯 庐 断 裂 系 的北 延 主 要 分 支 。 或 第 三阶段 : 白垩 世 时 期 , 区 以 强 烈 的 裂 陷 作 用 和 火 山 活 动 本 它 可能 发 生 于 古 生 代 , 中 新 生 代 强 烈 活 动 , 大 为 特征 , 填 了松 木 河组 火 山 熔 岩 及 其 碎 屑 岩 类 。火 山岩 和 次 火 在 最 充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油气勘探
济效益和质量效果。
收稿 日期 :07 2 4 20一O—2 作者 简介 : 李士祥(9l , 湖 北钟祥人 , 18一) 男, 硕士 , 事层序地层 、 从 沉积和储集层 方面的研 究工作 。
维普资讯
20 年第6 07 期
李士祥 等 前陆盆地层 序地层 格架 内的油气勘探
积部 分依据 。前 陆 盆地层 序地 层 学研 究遵 循一 般
沉 积 盆地 层 序地 层 分 析 的概 念 体 系 , 按 照层 序 地 即
近年 来 国 内外大 量 的 研 究表 明 [ 3
井进 行施 工 。当 12 专用胶 塞到 达射孔 位 置 时 , .m 可 以 实施碰 压 ( 图 4 示 )便 于 固井施 工 观察 , 证 如 所 , 保 了井 里 只 留有 胶 塞 , 期 的钻 塞 过 程 只钻 1 2 胶 后 .m 塞 及 下 部 2 m 的 水 泥混浆 , 时一般 在 2 ,h即 ~3 用  ̄3 可 完成 钻塞 工 艺 。 过 采用这 种工 艺 , 通 钻塞 时 间缩 短 2-2 5 , 口井节 余 修井 费用8 1 - .天 每 - , ~ 0万元 。 同时 能
有力地推进了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进程。 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1 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层 序地 层 学 的理论 和工 作方 法是建 立在 研 究离
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海相沉积地层的基础之上[ 。由 4 ] 美 国E x n石 油公 司所 创立 的经典 层序地 层学理 论 xo
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 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 间的沉积盆地r副 由前陆褶皱冲断带、 h, 前渊坳陷带 和前缘隆起带组成r 。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 引 资源, 这推动 了诸多学者r ] 卜7 用各种理论、 方法和技 术手段对前陆盆地的成因机制、 演化过程进行研究, 其中尤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前陆盆地 中的应用更加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 盆地的地层格架可以是对称的或非对称的 对称的或非对称的,并常常呈现为早 早 期上超、晚期退覆的格架样式。 期上超、晚期退覆的格架样式。 • 沉积边缘的上超可以是逐渐上超或断阶上超。 逐渐上超或断阶上超。
• 内部的地层单元的构成样式可以是前积式的(沉积中心向前 迁移)、加积式的(沉积中心维持不动)或退积式的(沉积中心向物 源方向后退),或由上述各种形式复合叠置的。 • 不同的地层格架样式反映了构造沉降、物源供给及海平面变 化等的控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2). 内部形态 沉积盆地的内部几何形态是指构成盆地的地层单元 的形态、性质及其组合关系。
• (1)地层单元的界面
在盆地内不同级别的界面分隔着不同级别的地层单元,这些界面有着不 同的性质和成因,呈现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关系或无沉积、低速沉积 作用面,其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控制,与盆地构造演化、海平面或沉积基准 面变化等有关。 地层单元的年龄、划分和对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结合生物地层学、 放射性地层学、磁性地质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近 年来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B、重力生长构造 重力生长构造 在快速沉降和堆积的盆地中,常常发育由于重力作 用导致的重力生长构造(断裂) 。
著名的例子来自贝努断槽内发育的尼日尔河三角洲沉积区。 三角洲缘带的快速堆积和差异压实导致了重力滑脱、断裂或泥底 劈作用,形成鳞状的、密集分布的生长断裂系和滚动背斜构造。 这些断裂的断裂面一上陡下缓,并尖灭于主要的滑脱层内。 伴生次级断层发育,常组成各种杂的样式。 这些断裂多发育于盆地的沉降或沉积中心,而盆地沉降中心 往受控于基底断裂。同时,它们的分布排列还受到盆地古构造应 力场的制。这些构造对油气勘探极为重要,它们常常是重要的油 气圈闭构造。
• 反转构造的组合样式极为复杂,取决于先存构造、
反转期的构造作用方式及反强度等。 • 反转构造是极其重要的油气构造类型。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4)盆地的基底组成 盆地的基底组成可以是老的结晶岩系、变质岩系或 褶皱岩系,大陆壳或洋壳。这些特征反映特定的盆地类 型,与盆地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大型的稳定克拉通盆地一发育于古老的结晶基底之上, 而发育于褶皱岩系之上的盆地则表现出相对的活动性。 盆地的基底性质反映了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 许多盆地分类方案都把盆地发育的基底性质作为重要的 依据。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2)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
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是决定地层格架内部构成样式 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 的主要因素。不同地层单元的沉积中心的分布往往是不 同的,并呈有规律的迁移,反映了构造、物源供给方向 以及沉积基准面变化等对沉降中心的影响。 盆地的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在沉积补偿时是一致的, 非补偿时则不一致,这需要结合沉积时的古水深变化加 以分析。
Conybeare,澳大利亚, 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1).外部形态
盆地充填的三维的外部形态,反映盆地的构造格架的控 制和盆地的成因。沉积盆地的外部形态可以从剖面上或平面上加 以描述。 (1)平面形态 沉积物的堆积和分布范围。拗陷盆地一般是混圆形或不规则 圆形,其宽深比一般较大;而裂陷或裂谷盆地则呈长条形,宽深 比小。 (2)剖面形态 最大厚度带,沉积中心的分布:对称、不对称;宽、深比。 不同成因的盆地的深度与宽度比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异如断陷 盆地宽、深比小,拗陷盆地较大。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反转构造 简单断展型、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弯型、缩截断弯型 简单皱型。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反转构造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反转构造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 反转率: 反转构造的反转强度可以通过反转率来
定量描述。反转率为反转前同期沉积层总厚度与反转点 以上的反转的同期沉积层厚度之比。
• 前陆盆地:发育前渊和前隆的构造格架,与岩石圈受到挤压挠 曲下沉的动力学过程有关等。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 盆地的构造格架是区域构造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区域 板块构造环境的控制。 • 盆地的构造格架在整个盆地演化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这种演 化一般具有阶段性或分期次进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或 转换,无疑会反映在盆地构造格架的性质和配置特征上。 • 盆地的构造格架控制着盆地的地层格架和充填样式。如不对 称的半地堑构造导致了地层厚度和沉积体域发育分布的不对称 性。盆内沉积中心的迁移、主要物源体系的分布和变化都可能 是盆地构造作用和构造格架演化的结果。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C、盐构造或泥底劈构造 与重力滑脱作用有关的另一类构造是盐构造 或泥底劈构造。盐构造的形成与下伏盐层的滑动、 上拱等作用有关。这类构造近年来引起了地质学 家的广泛重视。典型例子见于墨西哥湾第三系盆 地。这里的三角洲沉积堆积于厚的盐层之上,致 盐层滑动、上拱或底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断裂 组合样式。
中国东部海域裂谷盆地 分布与岩石圈特征
中国东部边缘盆地的断- 中国东部边缘盆地的断-拗结构
塔里木叠合盆地层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2)盆内的同沉积构造
又称同生构造,包括同沉积断裂同沉积褶皱等。同沉积褶皱 还可划分为同沉积向斜和同沉积背斜。同沉积构造可通过沉积厚 度变化、沉积相分布、沉积旋回、古流、沉积体几何形态等分析 加以识别。
A、沉积断裂
在断陷或裂谷盆地中,同沉积断裂极为发育。同沉积断裂的 下降盘沉厚度常突然变厚,沉积旋回增多, 下降盘沉厚度常突然变厚,沉积旋回增多,并控制着特定沉积相 带的展布。 带的展布 盆缘沉积断裂往往控制着巨厚的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相带的发 盆缘沉积 育。深切盆地基底的规模较大的同沉积断裂常常形成重力、磁力 突变带。这些断裂具有长的活动性,往往是继承古老断裂带再活 动。追踪盆外先存断裂带有助于内同沉积断裂的识别。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2.沉积盆地的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的构造格架是指沉积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基 底构造以各种同沉积构造的配置(Conybeare,1979,修 地构造格架样式反映了区域构造、盆地构造应力场以及 先存基底构造的等控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是指先存构造发生构 造应力转化而形成性质相反的构造。 由伸长构造受到挤压而发生反向运 动所产生的构造称为正反转构造; 反 之 为 负 反 转 构 造 (Milliams 等 , 1989)。我们一般指的是正反转构 造。 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 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弯型、缩截断 弯型及简单皱型等。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现今保存的盆地一般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形。 因此, 现今保存的盆地一般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形 。 因此 , 必须恢 复盆地的原始沉积边界才能正确描述盆地的形态。 复盆地的原始沉积边界才能正确描述盆地的形态。原始沉积边缘 的确定主要依据如下标志: (1)地层厚度变化,向盆地边缘地层变薄或尖灭; (2)沉积相分析,如边缘相的发育。边缘沉积相一般以发育 山麓堆积、冲积扇等积碎屑沉积为特征。 (3)沉积物粒度、成份变化、古流方向 (4)区域地质背景等。 • 沉积盆地的沉积边界在盆地整个演化过程中可发生明显的变 化 ,。沉积边界的变化与构造、沉积基准面的变化等有密切关 系。如上超、下超等;在受到断裂控制时,盆地边界可保持不变 或随着断阶的向外发展而呈现阶梯式扩展。
(三)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林畅松、刘景彦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
(三).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是由一系列要素或参数组成的,包括构造、地层、 热特征等,研究这些参数是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任务。盆地的构 造和地层格架是构成盆地最基本的参数。
1. 沉积盆地的地层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格架(Stratigraphic framework) 是指沉积盆地的外部和内部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组合 样式及其堆积性质(Conybeare,1979)。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生长系数
盆内同沉积断裂的同沉积强度可用生长系数来度量。生长系 数指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与上升盘同期沉积厚度之比。许多断盆 地的同沉积断裂的生长系数分布在1.2-2.5之间。显然,生长系数 不用于描述分隔凸起与凹陷之间的盆缘同沉积断裂。 Gr = T / D
D T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6)构造格架样式
盆地的构造格架样式是指盆地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配置。不 同的配置样式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 断陷盆地(1)半地堑式;(2)地堑式 1 2 中央隆起 反映了岩石圈拉伸或走滑拉伸的动力学机制; • 裂谷盆地:下断上拗 早期拉伸裂陷、裂后热冷却回沉拗陷;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同沉积构造的识别方法
a. 沉积厚度的突变,上下盘两侧同期沉积厚度的差异 b. 沉积旋回和砂层、岩层数的差异 c. 沉积相的分布--巨厚的冲积扇相带、古河系位置的长期发育, -相带的特殊分布等;古流系分析,古流的转弯、现代河流的转 湾位置都与断裂有关,可以类比;煤体形态的变化、沉积层序 的组成和几何样式分析等。 d. 有机质、成岩、压实差异等 e. 盆外古老断裂的分布 f. 重力、磁场的突变带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地层单元的性质
地层单元的性质主要指其岩相组成和成因,与沉积环境密切 关系。地层单元内的岩相组合和沉积体或体系域的分布是很复杂 的,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沉积充填分析一章将作详细 分析。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 地层格架样式
不同的沉积盆地具有特定的地层格架样式。沉积盆地内部构成样式的详 细程度首先取决于地层单元或层序的划分。一般来说,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 是以相对宏观的三级层序及其内的沉积体系域(Vail等,1977;Van Wegona, 1992)为基本的地层单元。 以四级或准层序组、准层序为单元建立的重点区的地层格架可称为高精 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它是以测井、露头、岩芯等高精度的资料分析为基础的, 高分辨的三维地震资料是在地下进行高精度层序格架和储层预溯的重要技术 支持。 以精细的沉积相单元为单元可建立反映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的相构成样 式(Midl,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