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域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地质特点

地质特点

地质特点一、地层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

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

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

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

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

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二、岩浆岩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

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

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

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

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

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

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

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

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

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

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

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

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

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

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三、构造(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

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

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

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

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古田县区域地质概况2010年07月29日星期四下午10:59地层一、前震旦系建瓯群变质岩距今约9亿年。

岩性复杂,主要为深变质的眼球状黑云母二长片麻岩、透辉绿帘矽卡岩、透辉变粒岩。

在杉洋乡至鹤塘乡呈东北向沿断裂分布,在凤都乡的小禄一带亦有小面积出露。

二、上侏罗统火山岩距今约1.4亿年。

有长林组(J3c)、南园组(J3n)、小溪组三组不同岩性。

长林组:主要由浅灰色、褐黄色晶屑凝灰岩、含砾岩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

在鹤塘乡的马坪和水口镇的湾口有小面积裸露,厚度大于800米。

南园组:第二、三段有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岩性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喷发、火山沉积碎屑岩系。

在境内广泛分布,大面积裸露。

小溪组:岩性主要为酸性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在鹤塘乡小溪和杉洋、大甲乡的北部及小甲村的西南部。

在毗源-斌溪火山喷发带有小溪第一段裸露。

三、下白垩统石帽山群火山岩距今约1.2亿年。

岩性为紫色火山喷发沉积岩系。

在屏南甘棠-古田火山喷发带和白溪-前圪火山喷发隆起带有小部分裸露。

主要分布在大桥、吉巷、泮洋、卓洋、鹤塘、杉洋等乡镇的局部地方。

岩性一、火山岩类主要为中生代晚期上侏罗-下白垩统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碎屑岩系。

分布境内各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4.37%,其中以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分布最广。

二、沉积岩类主要是长林组火山沉积碎屑岩系及小溪组酸性火山沉积碎屑岩系。

分布于平湖镇所在地和黄田镇的双坑等地,面积约占总面积5.07%。

砂页岩只分布在东部鹤塘、杉洋、大甲等乡。

约在距今1~0.9亿年,由水流挟带的泥沙在毗源-斌溪火山喷发带北东向断裂湖盆中沉积、固结、隆起而成。

三、变质岩类分布面积不大,主要是在火山喷发隆起带的基底,零星出露的前震旦系古老变质岩,约占总面积0.29%。

四、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类距今约7000万年,占全县总面积22.4%,分布较广。

其岩性主要有以下7种。

花岗闪长岩:分布在东部鹤塘、杉洋等乡的中山山地。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

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河南省地貌类型介绍: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貌分区等2016-12-03 13:42 · 203阅· 首页 > 地方历史 > 河南历史 >第一章地貌类型河南省内陆貌类型复杂多样。

若按形态划分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海拔400~1000米的低山,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

若从成因划分,河南山地可划分为褶皱山地、断块山地、褶皱断块山地、侵入体山地等。

平原有冲积平原、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湖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剥蚀平原等。

东部平原中部分布有较广泛的风沙地貌类型。

西部地区分布有面积较广的黄土地貌类型。

在石灰岩出露地区,尤其是淅川一带,流水长期溶蚀作用形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此外,在豫西海拔1800米左右的中山顶部地带,残留有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地貌形态。

这些形态、成因各不相同的地貌类型,为生产建设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条件。

第一节山地丘陵河南省山地丘陵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山区的主体是中山、低山和丘陵,也有小面积的山间盆地和山间河谷平原。

主要山地有分布在西北部的太行山地,西部的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崤山、小秦岭等山地,豫西的黄土低山丘陵和南部的大别山、桐柏山等,山地自然环境具有过渡性和垂直分带性。

一、构造山地构造山地主要是由外营力沿岩层软弱部分侵蚀而形成的次生构造地貌。

其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地质构造变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差异抬升。

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也包括构造形迹仍很显著的低山。

构造山地是河南山地丘陵的主体。

按照控制山地地貌发育的各种构造条件的差异性和主导成因的不同,构造山地可划分为5种类型。

(一)褶皱构造山地该山地是由褶皱构造起主导控制作用的山地地貌类型。

其基本地貌形态由向斜和背斜构成(岩浆活动与断裂活动也有显著影响)。

主要分布在伏牛山脉西段。

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 (1)

邢台市地理地质与环境 (1)

邢台地理、地质与环境一、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邢台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3o45′~115o50′、北纬36o45′~37o48′之间(东西~ , 南北4068868~4185402)。

西靠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毗邻,北与石家庄、衡水两市搭界,南与邯郸市相连。

东西长约185km,南北宽约80km,其状略呈马鞍形,面积12456km2。

我市地形由西至东可分为中、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

1、中、低山区:以500m等高线与丘陵为界,位于市西部,区域面积1923.8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相当于整个邢台县的面积。

山脉呈北北东走向,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000m之间,切割深度大于200m,属低山。

中山只分布在省界附近,最高山峰达1822m,位于近邻山西省界的邢台县和内邱县交界处不老青山。

山脉连绵,河流蜿蜒,自西向东横截山地,形成峡谷,谷壁陡立。

2、丘陵区:依据地形起伏(切割深度)大小,人为以100m等高线与平原为界进行划分。

丘陵区位于市中西部,区域面积1621.2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海拔高程100~500m,相对高差小于200m。

地形起伏,岗丘遍布,沿河两岸布有带状和裙状一、二级阶地,冲沟较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丘陵与平原间地形变化急骤,没有明显的缓冲地段。

3、平原区:位于市东部,主要位于京广铁路以东区域,面积为8911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2%。

滏阳河以西,面积3977km2,一般海拔高度在75~40m之间,坡度为1/400~1/1000。

靠近山麓部分的平原坡度较大,流水切割作用明显,河流阶地发育;中腰地带坡度渐缓,侵蚀变轻;平原的前缘地势平缓开阔,和两大碟形洼地——大陆泽、宁晋泊相连。

滏阳河以东,面积4934km2,主要受古黄河与海河水系长期泛滥淤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在35~24m之间,坡度约为1/10000。

由于历史上受黄河、漳河等河流决口、改道、泛滥冲淤重叠切割的影响,地貌形态十分复杂,古河床和沙丘岗坡呈带形分布,中间形成许多封闭洼地。

湖南省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湖南省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 1 )地质构造湖南位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复式沉降带与新华夏系第二复式隆起带的南段,南岭纬向构造带之中段以北。

总的看来,湖南发育的构造体系较多,有东西向构造体系、南北向构造体系、各种扭动构造体系、北西向构造体系以及体系归属不明的其它构造。

其展布轮廓是:湘南属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中段北部,湘中、湘北有3条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横贯全省;大体以石门—安化—武冈一线为界,东西两边分别为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降带和第二隆起带,华夏系构造隐显其间;南部和中部发育有南北向构造带及弧顶朝西的山字型构造。

同时,中间还发育有各类型的旋卷构造。

这些组成了全省的主要构造骨架,它们相互联合又互相制约,彼此联合、复合、迁就、利用,互存于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

就构造形态来看,全省大致可分为两个差异明显地区,湘西北以宽缓舒展的褶皱为主,断裂较次;湘中南多为箱形紧密裙皱,且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 2 )新构造运动自第三纪末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湖南普遍存在,迹象明显。

主要体现为第四纪沉积建造的发育,断裂、隆起、拗陷等构造形态和山地、平原多级剥夷面和河流阶地地貌的发育,以及高程变化,现代文物、古迹殁入地下,大量温泉沿断裂带出露等。

湖南新构造运动基本分为间歇性不均衡升降运动和断裂运动两大类。

①升降运动从目前地貌形态反映出省区东、西、南三面为山地环绕,它们是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强烈上升的结果。

这些山地地区中发育了多级夷平面,沿河发育多级阶地,显示地壳间歇性上升;北部洞庭湖地区强烈下降,形成了广阔的第四纪巨厚的堆积平原区。

第四纪以来,本区的升降幅度,按周缘阶地标高与第四系沉积厚度估算,可达430m以上。

因此,自第四纪以来,湖南地壳升降是较强烈的,总的格局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

同时,大面积的缓慢抬升和沉降尤为显著,是湖南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并且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

升降运动形式可分为拱形隆起、掀斜运动及拗陷与断陷,显现于省区各地。

②断裂运动新构造断裂活动分两种,即第四纪成生的新断裂和挽近期仍继续活动的老断裂。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

中国东海地区地质综述(2)胡经国三、东海大地构造区划及其特征据报道,地震、重力、磁力、钻井勘探成果证实,东海主体是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展布的正负向相间的大地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单元组成的、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曾久岭等,2004)。

㈠、大地构造单元划分1、四种单元划分方案资料显示,东海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有以下四种方案:⑴、一盆两隆方案(1978)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东海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北北东向东西分带。

⑵、三盆三隆方案(1982)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钓鱼岛隆褶带;中西部的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西南部的陆架前缘盆地,琉球群岛西侧的海槽-吐噶喇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北北东向东西分带。

⑶、两盆三隆方案(1985)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海中部的钓鱼岛隆褶带,东海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陆架区的东海陆架盆地,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盆地。

该方案区划特征是:东西分带,陆架区南北分带。

⑷、一盆两隆方案(2004)东海西侧的浙闽隆起区;东海东侧的琉球隆褶区;东海中部的东海盆地。

这个方案区划特征是:中新生代盆地东西分带,以下基底在陆架区南北分块显示。

2、一盆两隆方案(2004)的认识随着东海油气勘探工作不断深入,地震勘探工作程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在东海的油气普查井和评价井已达数十口。

该方案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东海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以在东海寻找石油资源为主要出发点,考虑东海中、新生代沉积层分布特征、深浅层地质结构、基底和演化历史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根据东海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辽阔的东海是以新生代沉积层为主的中新生代负向地质构造单元;由多个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的不同地质结构、成因机制和控制地质新老、厚薄等方面差异的次级正负相间的构造单元组成;东海西侧次级构造单元形成早,往东越来越晚;东西分带是主要构造特征,南北分块是次要构造特征。

⑴、一级构造单元东海海区可分为东海西侧浙闽隆起区和东侧琉球隆褶区两个正向地质构造单元;二者之间为一负向地质构造单元——东海盆地。

江西地质概况 六

江西地质概况 六

江西地质概况六江西地质概况2004年3月19日17:9一、地层江西地层发育齐全。

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主要分布于赣北及赣中南的北部;震旦系多分布于赣北及武夷山区,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寒武系—志留系除赣北分布较广外,赣中南地区的寒武系多分布于赣中、赣西一带;奥陶系分布于湘赣边境;志留系在赣中南缺失;晚古生代地层全省都有分布,但由西往东、由新到老逐次超覆,岩相由海相变为陆相;中新生代地层,全省均有分布,但东部较西部更发育,多以断陷盆地形式出现,东部多夹火山岩,西部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在山岳地区出现冰川堆积,河谷平原多为河湖沉积,低山丘陵地带洞穴中分布着洞穴堆积。

根据全省各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生物群特征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可划分若干地层地理区。

中元古界—奥陶系划分为江西北部和南部两个地层地理区,其中震旦系的北部地层地理区又进一步划分为武宁—彭泽、德兴—上饶两个分区;奥陶系北部地区又分为九江、武宁—玉山两个分区;志留系仅分布于赣北;泥盆系划分为赣北区、莲花—上高区、崇义—龙南区、于都区;石炭系划分为九江区、安福—乐平区、崇义—于都区、龙南区;二叠系划分为九江区、宜春—乐平区、铅山—信丰区;三叠系划分为修水—瑞昌区、萍乡—上饶区、信丰区;侏罗系划分为河桥区、吉安—铅山区、于都安远区;白垩系、第三系分布于各断陷盆地中,均为陆相堆积,未进行分区。

上述各时代地层分区,基本上反映了我省岩相变化和分布的特点。

江西变质地层,分布很广。

赣北地区的双桥山群初步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四个岩组,并在德兴铜厂下亚群中获1401百万年同位素年龄数据,在赣西北、赣东北尚获大量微古植物化石,根据鉴定,双桥山群大致可与河北蓟县剖面的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相当。

赣中南地区的变质地层,划分为晚元古界下部、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

其中震旦系顶部的硅质岩,可作为与寒武系划分的明显标志;寒武系采获大量小型无铰腕足类、海绵骨针化石,结合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群;奥陶系笔石相地层层序完整,笔石丰富,进行了笔石建组工作。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
(据任纪舜等,2000)
同时,经历不同时期的构 造过程(左表),与其相 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 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 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 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 造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 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 表地质面貌。在全球构造 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 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 域的小陆块群复杂聚合、 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 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 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 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结于吕梁运动(1800Ma±)和晋宁运动 区,它们作为统一整体经历以挤压-
(1000Ma±),在显生宙的地质演化过 伸展的构造作用过程,不仅造成中国
程中,它们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古陆块性 东部北北东-近南北向褶皱、逆冲和
质,并经历了在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成为 走滑断裂的发育,同时发育濒太平洋
与古秦岭洋盆、海盆相关的广阔陆表海 的燕山期广泛的岩浆活动。
Ⅰ.华北陆块南缘构造带;Ⅱ.北秦岭构造带; Ⅲ.南秦岭构造带;Ⅳ.扬子陆块北缘构造带;
F1:草碧-老龙山-圣人桥-潼关-宜阳-淮南逆冲推覆断裂带; SF1.商丹断裂带(商 丹板块缝合带);SF2.勉略断裂带(勉略板块缝合带);
F18:巴山-大别山南缘逆冲推覆断裂带
1.火山-沉积杂岩带;2.超基性埋岩;3.高压、超压变质岩(带)
秦岭山脉西接祁连山、昆仑山,东连 大别山,横贯中国大陆中部,绵延千 余公里,既是世界典型大陆造山带, 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和人文 景观的天然分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内的前震旦纪基底岩系均呈巨大的透 镜状块体出露,并遭受显生宙构造作 用强烈叠加改造乃至再造。造山带内 的震旦纪至古生代地层由与洋盆和不 同陆缘海盆相关的沉积岩系和不同构 造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组成,它们不 同程度遭受早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洋 盆俯冲、陆块汇聚碰撞和陆内逆冲推 覆的复杂强烈变形、变质改造(局部 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和深成岩浆 的侵入。中生代末和新生代的红色断 陷盆地叠置其上,造成了秦岭-大别 造山带断续延伸的现今面貌。秦岭- 大别造山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发育 并具相当规模,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 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杨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路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

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地质构造形迹如下。 一 褶皱 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白鹿原向斜为一平缓不对称向斜,轴部位于荆峪沟左侧,轴向主要为北西西,但在徐家河以东转为近东西,轴部地层产状较平缓,向北西倾伏,南西翼陡窄,出露地层最老为下上新统灞河组,岩层走向为北75°东,倾向南东,倾角12~21度,转折端宽缓,岩层倾角小于5°;寺沟背斜为一平顶背斜,轴向北63°西,向北西倾伏,两翼不对称,北东翼岩层走向为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37°。因受汤峪口——岱峪断层的破坏,形态也不整齐;支家沟背斜亦为一平顶背斜,轴部位于荒滩——马王庄一线,轴向北60°东,向南西倾伏。背斜两翼不对称,北西翼岩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12°;南东翼岩层走向北70°东。倾向南东,倾角8°,向南西延伸至阿氏庄附近即己消失。 二 断裂 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 ——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 厚镇断层。该断层东北端经厚镇延伸至渭南,西南端过老虎沟口后,被第四系(Q)覆盖,境内可见长度达60公里,在平面上呈折线分布,结构复杂,覆盖后难见全貌,故前人对断层性质和展布方向认识颇不一致,但最新一次活动为正断层性质是被公认的;汤峪口——岱峪口断层。该断层是汤峪——腰市正断层的一部分,在汤峪口以东,走向近东西;汤峪口以西转为北63°东,并与库峪口——何家山断层相交,区内可见长度10公里。在汤峪口附近的河右岸断层破碎带主要由碎裂岩组成,前震旦系宽坪组石英片岩多被碎成0.2~1米的岩块,裂隙发育,多未充填;库峪— 何家山断层。该层为一正断层,走向主要为北71°西,倾向北东,倾角77°。错断前震旦系宽坪组地层,主断面为高50米的断层崖,构造岩带宽35米。其中角砾岩带宽5米,碎裂岩带宽30米。角砾呈浑圆状,泥、钙质胶结,结构密实。下韩——大嘴坡断层。该断层断面清晰,走向北70°东,倾向东南,倾角60°~70°,区内展布长度7公里。太华群、红河组及白鹿原组地层皆被错断。在蒋家湾以北,断层破碎带宽约200米,其中角砾岩带宽40~50米,其余为碎裂岩,角砾岩为泥,钙质密实胶结。 蓝田地域内第三系(R)地层中裂隙不发育,尤其是新第三系(N)地层裂隙发育更差。在下韩——大嘴坡断层以南700米的蒋家湾附近,红河组砂岩夹层裂隙率为0.035%,以走向北50°~60°东的剪切裂隙和走向北78°~89°西的张裂隙最发育。白鹿原组砂岩裂隙率为0.93%,以走向北48°~59°东和走向北76°~78°东两组张裂隙较发育。其次走向北53°~68°西的剪切裂隙亦较发育。而在阴嘴以南3公里下许附近,白鹿原组砂岩裂隙率为0.067%,以走向北41°~57°西,剪切裂隙较发育。在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的影响下,中生代(M2)晚期。 一、课程设置及目的: 1. 目的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综合地质野外教学实习跨越中国大陆两大构造单元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和中央造山系东秦岭造山带(图1),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学生对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性质和特征及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及不同层次地层系统和构造变形的实际观察与分析,进行点、线、面的同时异岩、异相、异构的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构建区域时、空地层构造格架,研究地质事件、分析区域地质结构构造特征,探讨区域地质演化过程,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多学科交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图1 中国大地构造图(据中国地质图,2002)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综合地质野外教学建立以秦岭广货街为主、鄂尔多斯盆地河庄坪为辅的两个野外实习基地,实施以贯通两大构造单元的主干剖面和以二基地为中心的辐射辅助剖面(图2)及典型区段地质解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野外地质综合教学演练,并针对不同地区典型地质特点,实施详细系统的专题性研究。 图2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综合地质教学路线图 主干、辅助剖面和典型解剖区段的选择,兼顾了区域的贯通性,地质现象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可对比性以及地壳结构的层次性。其中,主干剖面保证了对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表地质特点及其时、空展布的全面和宏观理解和认识;辅助剖面一方面是对主剖面因露头限制缺憾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又弥补了由地质作用的特殊性造成的地质现象的差异。典型区段地质解剖是依据对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等深入研究的需要,选择出露良好、地质现象典型的区段,进行以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实践为主要目的的观察与研究,达到在一、二年级实习基础上野外工作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进一步提高,并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目前选择的区段囊括了稳定地块区构造和造山带构造及其陆相、海相沉积和活动带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及其构造等。此外,特意选择一些地质现象典型,但其研究相对薄弱或成因尚有争议的区段作为再研讨的区段,开展专题性研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和人们在实践过程认识的多解性,树立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2、路线 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综合地质教学以延安-洛川-黄陵-铜川-西安-沣峪口-广货街-柞水-镇安为主要观察路线,穿越鄂尔多斯盆地、汾渭地堑和秦岭造山带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同时选择若干辅助路线按照教学目的及要求开展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综合考察,主要路线观察内容如下:

1)、主干路线 延安-洛川-黄陵-铜川-西安-沣峪口-广货街-柞水-镇安 2)鄂尔多斯盆地辅助路线 1. 西杏子河剖面(侏罗纪陆相河湖沉积及白垩系沙漠沉积及其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2. 仕望河剖面(上三叠纪延长组陆相河湖沉积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3. 金锁关-烈桥三叠系湖相浊流沉积、油页岩、及化石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4. 富平赵老峪剖面(奥陶纪潜水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碳酸盐沉积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5. 口镇渭北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及构造变形观察、分析讨论)

3)秦岭造山带辅助路线 1. 华阴县罗夫-洛南剖面(华北地块基地及盖层岩性及其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2. 洛南-商州剖面(陶湾群、宽坪群以及二叠系沉积岩及其变形观察、分析讨论) 3. 商州-红岩寺-柞水剖面(秦岭群、丹凤群及印支期花岗岩体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4. 沣峪-广货街剖面(秦岭群岩性、变形以及沙沟街糜棱岩特征观察、分析讨论) 5. 涝峪纸房剖面(秦岭群及宽坪群岩性及构造变形观察、分析讨论) 6. 黑河流域剖面(秦岭群、宽坪群岩丹凤群以及部分刘岭群岩性及构造变形观察、分析讨论) 7. 广货街-柞水龙脖子剖面(南秦岭中段及北段泥盆纪碎屑岩沉积特征、构造及构造变形,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厚层灰岩观察、分析与讨论)

二、不同构造带构造分区及单元特征: (一)、鄂尔多斯盆地: 1、盆地构造区划: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结构特征可划分出六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图3)。

1. 伊克昭盟隆起:基底隆起高,沉积盖层薄,晚古生代以来基本以陆地出现并与庆阳、吕梁和阿拉善古陆一同影响该盆地的发展与演化; 2. 渭北挠褶带(隆起):该区构造并非以隆起为主,而是以挠曲状由南向北倾伏的褶皱依次向盆内跌落减弱为特点; 3. 西缘冲断带:六盘山以东、天环坳陷以西的狭长地区,其加里东期褶皱微弱,而以燕山期强烈由西向东的冲掩为特点; 4. 晋西扰褶带:东隔离石断裂与吕梁断隆相接,在地质历史上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沉积盖层均薄较; 5. 天环坳陷(向斜):西邻冲断带,因而也可理解为由于西缘逆冲推覆东迁隆升相伴而生的坳陷,主要为下白垩统沉积前渊; 6. 陕北斜坡:又可再分为:中央古隆起和陕北古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其中中央古隆起北起乌申旗南抵正宁、西达环县、东至靖边富县一线,系为贺兰山拗拉谷东裂谷肩隆起演化而来的盆地中央古生代潜伏隆起,其对古生代水下沉积和沉积相起到较大控制作用;陕北古坳陷位于中央古隆起以东相伴而生,是中央古隆起和吕梁古隆起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于寒武纪开始形成,全盛于早奥陶世,消亡于晚古生代。该斜坡盆地沉积整体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形成、发展演化及消亡的过程,因而野外观察研究内容均在该构造单元开展。 图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据西北大学“973”课题组) 2、盆地形成发展及沉积演化 晚三叠世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根本性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之后,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印支运动使盆地抬升露水水面,因风化侵蚀及季节性洪水的冲刷,延长组顶部受到强烈侵蚀切割,形成了沟谷纵模的丘陵地貌。早侏罗世早期,沿沟谷发育了古甘陕水系,沉积了厚20~260m呈树枝状展布的3×104km2的河道沙体,此时气候一度干旱,出现了红层。侏罗纪早期沉积物的不断充填致使鄂尔多斯盆地渐趋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湖塘、沼泽星罗棋布,形成广泛分布的延安组河流与沼泽相的煤系地层,只在盆地东部西起华池,东至延安,北抵志丹,南达富县范围内出现浅水湖泊环境。 从侏罗纪早期充填型河流相开始到延安组煤系地层结束是鄂尔多斯内陆拗陷盆地的第二沉积阶段,并以发育河流沼泽相为主,盆地中部为汇水区,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基本一致。中侏罗世延安组沉积后,盆地开始回返,气候转向干旱而偏炎热。中晚侏罗世以棕红色砂岩的干旱河流开始,以棕红色泥岩、杂色泥灰岩的干旱咸化湖泊结束,为其第三沉积阶段。此阶段沉降和沉积中心不一致,沉积中心仍位于盆地中心偏南,并向西部迁移,而沉降中心仍在石沟驿一带继承发展。早白垩世,盆地周边褶皱断裂加剧,地形高差悬殊,加速了新生山系的风化剥蚀,在盆地中发育了沉积厚达千米的棕红色砂、砾岩河流冲积相和干旱型湖泊乃至沙漠沉积。第三纪时,由于气候干旱炎热,加之盆地进一步抬升,沉积范围萎缩。仅渐新世时在天环拗陷北段有局部沉积,下部为盐湖相沉积,上部为河流相沉积。上新世在局部地区发育三趾马红土。 (二)、渭河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