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基础及四川区域地质构造格架
马角坝实习区地质报告

马角坝实习区地质报告一、实习区概况马角坝实习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马角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4,北纬3205。
实习区地处龙门山山脉的前山带,属于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地层分区(龙门山分区)成都小区。
实习区山系呈北东南西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为深切割的中山,海拔大于1200m,东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小于1000m。
实习区最高点大圆包海拔1028m,最低处为马角坝河,海拔630-640m,切割深度为300-400m,属于浅切割区。
二、地层出露马角坝实习区地层出露较全,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的第四系。
其中,古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实习区的西北部,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实习区的东南部。
三、地质构造马角坝实习区位于龙门山造山带的南西段,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实习区内的主要断裂有北东向的逆断层和近南北向的走滑断层。
这些断裂的活动对实习区的地层出露和地质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实习内容在马角坝实习期间,我们主要进行了地层观察、地质构造分析、地质填图和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等工作。
1.地层观察:通过对实习区内的地层露头进行观察,识别出了不同的地层单元,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
观察了不同地层的岩性特征、化石含量和沉积构造,了解了实习区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演化历程。
2.地质构造分析:在实习区内,我们识别出了北东向的逆断层和近南北向的走滑断层。
通过观察断层产状、断层擦痕和断层破碎带等现象,分析了实习区内的断裂活动特征和地质构造演化。
3.地质填图:在实习区内进行了1:10000的地质填图工作。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绘制了实习区的地质图,展示了实习区内的地层分布、构造格局和地质特征。
4.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在实习结束后,我们根据野外观察和分析结果,撰写了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实习区的地质背景、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实习收获等内容。
2-2地层和构造格架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C、盐构造或泥底劈构造
与重力滑脱作用有关的另一类构造是盐构造 或泥底劈构造。盐构造的形成与下伏盐层的滑动、 上拱等作用有关。这类构造近年来引起了地质学 家的广泛重视。典型例子见于墨西哥湾第三系盆 地。这里的三角洲沉积堆积于厚的盐层之上,致 盐层滑动、上拱或底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断裂 组合样式。
盆地的基底组成
盆地的基底组成可以是老的结晶岩系、变质 岩系或褶皱岩系,大陆壳或洋壳。这些特征反映 特定的盆地类型,与盆地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大型的稳定克拉通盆地一发育于古老的结晶基 底之上,而发育于褶皱岩系之上的盆地则表现出 相对的活动性。
盆地的基底性质反映了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背 景,许多盆地分类方案都把盆地发育的基底性质 作为重要的依据。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同沉积构造的识别方法
a. 沉积厚度的突变,上下盘两侧同期沉积厚度的差异 b. 沉积旋回和砂层、岩层数的差异 c. 沉积相的分布--巨厚的冲积扇相带、古河系位置的长期发 育,相带的特殊分布等;古流系分析,古流的转弯、现代河流 的转湾位置都与断裂有关,可以类比;煤体形态的变化、沉积 层序的组成和几何样式分析等。 d. 有机质、成岩、压实差异等 e. 盆外古老断裂的分布 f. 重力、磁场的突变带
盐丘
沉积盆地的地层和构造格架
3)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是指先存构造发生构造应力转化而形成 性质相反的构造。由伸长构造受到挤压而发生反向运 动所产生的构造称为正反转构造;反之为负反转构造 (Milliams等,1989)。我们一般指的是正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穿透断展型、简 单断弯型、缩截断弯型及简单皱型等。
导致的重力生长构造(断裂) 。
著名的例子来自贝努断槽内发育的尼日尔河三角洲沉积区。 三角洲缘带的快速堆积和差异压实导致了重力滑脱、断裂或泥 底劈作用,形成鳞状的、密集分布的生长断裂系和滚动背斜构 造。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构造、地层建造、地壳结构等地质特征今天中国大陆的构造格架,是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建造起来的。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属欧亚板块;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褶皱区和冈底斯褶皱系属印度板块;台湾东海岸台东山脉属菲律宾板块。
地质构造区的划分中国是世界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大陆之一。
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地台区包括前寒武纪形成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见亚洲地质)。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形成于18亿年前后的吕梁运动,有3套建造系列:太古宇和下元古界构成它的基底;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构成它的盖层;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叠加在不同时代岩层之上。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代表了地台演化的4个阶段。
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在36亿年以前,属早中太古代;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略早于距今25亿年,属晚太古代;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为距今在23亿年左右,时代为早元古代早期;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变质终止年代约在距今18亿年,属早元古代晚期。
盖层沉积包括两套地层:(1)中上元古界浅海相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厚数千到万余米;(2)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海陆交互相煤系沉积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陆相红色碎屑岩系。
四川省区域地层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年代地层
金沙江地层分区
玉树-中甸地层分区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查马贡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水晶组 蜈蚣口组
木座组
下咯沙组
雅江小 金川
区
小区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水晶组 蜈蚣口组
震 Z旦
系
木座组 碧口群
白衣沟群
南
Nh
华 系
新元古代
•中-新元古代基底地 层
玛多-马尔康地层区
摩天岭地层分区
奔子栏江达小区
中咱小区 稻城小区 木里小区
顶坡组
邛依组
雅江小区
金川 小区
西沟 组
雪宝 顶组
九寨沟 小区
降扎小区
岷河组
石 C炭
系
然西组
塔利坡组 苍纳组
穹错组 崖子沟组
格绒组
蚕多组 依吉组
危关组
益哇沟组 下吾那组 当多组
石坊组
益哇沟组 下吾那组
当多组
尕拉组 普通沟组
D3
泥 D2 盆
•新元古代岩石地层
• 南华系在攀西地区及若尔盖~平武地区堆积了数千米的 杂色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以苏雄组及开建桥组具有 代表性,与四川盆地东缘冰水沉积物(列古六组)形成强烈的 对比,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元古代褶皱基底之上。 • 震旦系以大套碳酸岩为主,白云岩占有优势,以灯影组 具有代表性,厚度一般<500米,其沉积时限可延续至早寒武 世早期。下古生界在四川省东部层序较为完整。其中,寒武一 奥陶系由海相碎屑岩及碳酸岩组成,总厚达2000余米。区内 由西向东碳酸盐岩含量增大,局部夹有厚度较大的古杯灰岩礁 体,含有丰富的三叶虫,腕足类等化石。志留系以富含笔石的 页岩为主,川南及盐源地区夹有较厚的生物礁灰岩,造礁生物 以珊瑚及腕足类为主,厚度约500~1300米不等。
四川省甘洛县三道崖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四川省甘洛县三道崖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于文明(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河北 廊坊 065201)摘 要:三道崖矿区位于扬子地台(Ⅰ级构造单元)西南缘攀西裂谷东部的康滇地轴(Ⅱ级构造单元)、泸定 ̄米易台拱(Ⅲ级构造单元)之冕宁台穹中段(Ⅳ级构造单元)。
铜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与阳新组灰岩接触带、玄武岩内破碎带以及峨眉山玄武岩与三叠系砂岩页岩接触带中,矿石类型为灰岩黄铁矿型铜矿石、石英脉型自然铜矿石。
关键词:三道崖;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01-0184-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Sandaoya copper deposit in Ganluo County,Sichuan ProvinceYU Wen-ming(Exploration Unit of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Langfang 065201,China)Abstract: The Sandaoya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Kangxi axis (II-level tectonic unit) and the Luding-Miyitai arch (III-level tectonic unit)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anxi rift i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I-level tectonic unit). Middle section of Taichung (Class IV structural unit). The copper ore body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basalt and the Yangxin Formation limestone of the Permian Jurassic, the basaltic fracture zone and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Emeishan basalt and the Triassic sandstone shale. The ore type is limestone pyrite copper. Ore, quartz vein type natural copper ore. Keywords: Sandaoya; copper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criteria1区域地质背景本该区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地台(Ⅰ级构造单元)西南缘攀西裂谷东部的康滇地轴(Ⅱ级构造单元)、泸定~米易台拱(Ⅲ级构造单元)之冕宁台穹中段(Ⅳ级构造单元),西与盐源~丽江台缘凹陷相接,东与石棉台穹相邻。
织金一带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及其特征

212 织金构造简单区
分布于绮陌褶断 带之南 东 , 北起 于黔西羊 耳 , 南至织金 , 出露宽 8km , 延伸 32km。主要 由跳花坡向斜 、织金断层等组成 。
2 11 绮陌褶断带
分布在织金至八步一带 , 出露宽度 3~5km ,
延伸方向 30°。主要由绮陌背斜及山脚断层等组 成 。褶断带中部被东西向二塘断层错切或限制 , 两端分别被织金断层和平桥断层斜切或围限。带
第 1期 李伦勇 , 等 : 织金一带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及其特征
·37·
2008年 25卷 第 1期 (总第 94期 )
贵 州 地 质 GU IZHOU GEOLOGY
Vol125 No11 ( Tol194) 2008 ·35·
①
织雪 , 李祥坤
(贵 州省地矿局 115地质大队 , 贵州 清镇 551400)
·36 · 贵 州 地 质 2008年第 25卷
等地穿插有稀疏的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外 , 由北 东向断裂与褶皱构成该区的主体构造 。
根据构造的几何形态与空间配置关系 , 可将
其归结为绮陌褶断带、织金构造简单区 、桂果褶 断群 , 即 “一带 、一区、一群 ”的基 本构造格 架 (图 2) 。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所获资料 , 在归纳总结地 质构造几何形态的基础上 , 笔者结合区域地质背 景 , 从构造组合、叠加和改造利用等关系 , 以及 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和卷入构造的地质体等因素 出发 , 试论织金一带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及其组 合与动力学特征。
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李英强;何登发;文竹【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3(15)2【摘要】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简称灯一段)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总页数】15页(P231-245)【作者】李英强;何登发;文竹【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一沉积环境演化 [J], 李皎;何登发2.中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J], 李忠雄;陆永潮;王剑;段太忠;高永华3.贵州东部及邻区震旦纪铁丝坳期和南沱期沉积相与环境演化及构造属性探讨 [J], 何明华4.汉南—川东北灯影组古地理演化:晚震旦世扬子西北缘拉张背景的沉积学证据 [J], YANG RuiQing;YANG FengLi;ZHOU XiaoFeng;ZHOU Zhi5.中上扬子地区晚震旦世构造古地理及油气地质意义 [J], 汪泽成;石书缘;李琦;姜华;陈志勇;刘静江;马奎;李文正;谢武仁;江青春;翟秀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断层的识别
(1)地貌标志
①断层崖 ②断层三角面
③错断山脉
④串珠、带状分布的湖泊和泉水 ⑤水系的变化
(2)构造标志
①构造不连续性 ②断层面的存在
③强变形带的出现
如强烈劈理化带 和强烈碎裂带
(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4)小型岩体、矿化和热液蚀变成带分布 (5)同一岩层岩相和厚度的急剧变化
●平行不整合: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剥蚀→再下降再
沉积;不整合面上有下伏岩层组成的砾石、古风化壳、古 土壤层。
●角度不整合: 缺失部分地层,上下岩 层产状不一致,呈一定 的角度相交,不整合面 上有下伏岩层组成的底 砾岩,古风化壳,古土 壤层等。 形成过程:下降沉积→ 褶皱上升(伴有断裂活 动、岩浆活动,变质作 用等)→沉积间断、遭 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反映上覆地层沉积之前, 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的 构造事件。
(三) 面理构造
层理、层面 原生面状构造 岩浆岩流动面理 断层面 次生(变形)面状构造 节理 面理
面状构造
1、面理:在变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
透入性 非透入性
具体讲:
面理是在变质变 形过程中, ●由岩石的矿物成分分 层(a) ●粒度变化(b) ●破裂不连续面(c) ●矿物颗粒(d,e) 平行定向排列形成的 透入性面状构造
“5.12”汶川同震断裂
断裂陡坎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 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 来源。 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 受一定的构造控制; 不利的方面,如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工程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 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字形尖端指向下游。
(3)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
角时,“V”字形尖端在山脊处指向山下,沟谷处
指向上游。
( 1) ( 3)
(1)和(3)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 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度小于等高线。
五、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1.整合:连续沉积,岩层层序无间断、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其中生物演化的是渐变的。 2.不整合:沉积缺失,层序有间断、即部分地层无沉积或虽 有沉积但却被剥蚀。 不整合类型
1、
断层要素
断层面:切断岩石并使两侧岩石发生位移的断裂面。 常有檫痕和镜面。
断层带:由一系列断层面或由较宽的破碎带组成的大型断层。 带内岩石破碎,常发育断层角砾岩、断层泥、超碎裂岩和 糜棱岩。断裂带一般宽达数米,甚至几公里。
断层线: 断层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产状:以断层面的产状表示,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表示方法:走向/倾向 倾角(或倾向 倾角) 断层盘 断层面两侧发生位移的岩块。 ●倾斜断层:断层面上侧岩块为上盘,下侧为下盘。 ●直立断层:据断层走向将两盘分为东西盘、南北盘、北 东、南西盘或北西、南东盘。 ●根据断层的运动方式:相对向上运动的为上升盘,向下 运动的为下降盘。
测量与意义
测量: 1)大型线理直接或间接测量 2)小型线理一般在面理面上测量
意义:
1)应变测量的主轴 2)运动学分析
(五)断
层
构
造
断层:岩石沿断裂面有显著位移的破裂构造。 地壳中最主要的变形构造之一
控制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矿产形成与分布, 影响工程建设,诱发地震等自然灾害
断 层
脆性断层 (地壳浅层)-一般意义上的断层 韧性剪切带(地壳深部)
几十公里范 中型构造: 围内的构造 露头或手标本 小型构造: 规模的构造
大地构造学
构造地质学(狭义)
显微构造: 光学显微镜下
观察到的构造 电子显微镜下 超显微构造: 观察到的构造
构造物理学
四、岩层空间位置的测定
1、岩层的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沉积盆地(海洋或大型湖泊)中心,形成的岩层是 水平的或近水平的,而边缘、岛屿,水下隆起等周 围的沉积物产状具有一定的倾角,称为原始倾斜。 ◆原始水平的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可变为倾斜、直
构造地质基础与四川构造格架简介
第一部分: 构造地质基础 第二部分: 板块构造简介 第三部分: 四川构造格局及特点
第一部分:构造地质基础(局限性-针对
性读书、加强野外观察)
一、概念 二、构造地质学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岩层空间位置测定 五、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六、断裂构造 七、褶皱构造
5断层运动性质的判别
(1)地层关系 大型断层:正断层-地层缺失,逆断层-地层重复
(2).标志物的错断:
包括岩层、岩脉、 不整合面、先期断 层和侵入体边界等。
2、面理的分类
面 理
流劈理-面理:变质变形岩石中由片、板状 和压扁变形矿物及集合体平行排列或成 分分异层及粒度层构成的透入性面状构 造。属于连续面理。 破劈理-劈理:由于剪切或压溶作用在岩石 中形成的一组平行的密集破裂面。属不 连续面理。
1)面理(流劈理)
(1).变质岩中的面理分类: 根据发育面理的岩石的变质程度和矿物颗粒的大 小可分为:a。板劈理;b片理;c片麻理
三、研究方法
1、地质测量(填图): 基本方法
2、显微构造分析:是对中小尺度研究的修正和补充。 3、航、卫片解译 尺度的局限性。 4、力学分析 :应用力学原理鉴定构造的力学性质和相 :扩大视域和深度,弥补野外中小
互关系以及运动学,分析形成机制及各构造之间的内在
关系,从而得出区域构造分布和发展规律。
5、摸拟实验(泥巴摸拟,光弹性实验,数学
地 层 变 老
(四)线理 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原生线理:如岩浆岩的流动线理 次生线理:变形变质形成的 A型线理:线理方向与应变椭球A轴一致,代表运动方向 B型线理:线理方向与应变椭球B轴一致,与运动方向垂直 线理
线理类型 1、小型线理 擦痕:不具透入性 矿物生长线理:定向拉伸具透入性(拉伸线理、 矿物生长线理、压力影构造) 褶纹线理:先存面理微细褶皱枢纽平行排列形 成 交面线理:两组面理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 2、大型线理 褶皱的枢纽、布丁(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 铅面产状一般陡立 根据运动性质可分为:左行走滑(平移)断层 右行走滑(平移)断层
(4)兼具倾向滑动 (正、逆断层运动) 和走滑运动的断层。
命名—后者为主要运 动性质
3、断层构造岩
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活动中被改造形成的变形岩石 地壳浅部-脆性断层-脆性断层构造岩 地壳深部-韧性剪切带-糜棱岩 a.断层碎裂岩(断层角砾岩): 由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的断层构造岩,
●角度不整合面在剖面图和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不整合面之下相对最新 的地层时代为其下限, 不整合面之上相对最老 的地层时代为其上限,
缺失地层时代为其形成
时代。
3.侵入接触
六、断裂构造
(一)岩石的断裂方式 破裂:岩石所受应力达到或超过其强度而产生不连 续面的变形。
破裂构造 断层:破裂面两侧有明显位移
断裂劈理:断裂带内及附近两盘岩石中发育的各 种劈理。其产状与断层面斜交或近于平行。劈理 常与断层面交成锐角,其尖端指向本盘岩块相对 运动的方向。
3、判别层序
地 正 层 常 变 新
正常层序: 倒转层序: 判断原则: 正常层序褶 皱轴面劈理 所指示的运 动方向总是 上层岩石 向上运动
层 序
倒 转 层 序
力学模拟和高温高压实验),再现构造变形。
6、历史分析
根据地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各
科构造之间的交切关系,结合沉积相,岩浆活动,
配合同位素年代测定资料,分析构造发展的顺序,
划分发育阶段,恢复构造演化历史,从而对构造的 规律有一向较全部系统的正确认识。
构造的规模及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划分
全球构造:板块 大型构造:造山带、盆地
2、断层的分类
(1)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 ●一般为倾角大于45度的高角度正断层,但多数向下变缓, 形成铲(犁)式断层。 ●倾角在45度以下的为低角度正断层,规模较大的低角度 正断层称为拆离断层。
高角度
拆离断层
(2)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倾角大于45度为高角度逆断层,即通常所指逆断层; ●倾角在45度以下的为低角度逆断层,倾角小于30度的大规 模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一般也呈铲式。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相交 所得的直线为走向线,两 端指示的方向为走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 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为真倾斜线,此线在水平面 的投影为真倾向线,该线所 指的方向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 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倾 角。倾角值为0~90°。
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产状要素:走向、倾向、
颗粒变粗
(2)形态和形成机制分类:
a,褶劈理:先存面理发 生微小褶皱,褶皱的一 翼强烈变形甚至断裂形 成的面理。
b。分异面理:变形变 质过程中成分分异形成 的面理
c。糜棱面理
糜棱岩是岩石受剪切应 变发生韧性变形形成的 一种构造岩。 糜棱岩中矿物定向排列、 受剪切变形形成的面理。 主要有S、C和C’面理。
发育最广泛的节理 为共轭剪节理
2、原生节理
岩浆岩侵位冷却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成因节理 (1)侵入岩节理
流面、流线 L节理:∥流面,∥流线; S节理:⊥流面,∥流线; Q节理:⊥流面,⊥流线; 斜节理
花岗岩区险绝奇观的成因 华山、泰山和黄山
(2)火山岩节理
柱状节理:垂直于熔岩流面, 截面呈规则多边形(4~6边) 冷凝成因
b.断层角砾岩(断层碎裂岩): 经过断层滑动研磨形成的较细的具有砾岩结构的断层岩, 由角砾和基质组成
c.超碎裂岩(微角砾岩): 由断层活动研磨成的极细 的构造岩
d.断层泥:岩石研磨后经水化作用形成的一种主要由 粘土矿物(如伊利石、高岭石和蒙托石)组成的未固 结的断层岩,一般平行于断层面呈不同颜色的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