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应对模式

(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

(姿态)

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等。往往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去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面的东西也没有觉察。

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探究和引用

这次非常有幸参加了萨提亚技术大师Gloria Taylor的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什么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大象无形和顺手拈来,手到病除。

在第一天里Gloria就讲解了萨提亚模式的个人冰山隐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行为和应对方式的表象下面,依次有“感受”、“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己(我是谁)”的根源问题。而一个人之所以感受到痛苦就是他们没有能够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就是说(借用学员张老师的话)这七个因素中的某个和某些因素之间产生了混乱,所以就产生了痛苦。

精神分析中的意识和潜意识也是用冰山来比喻的,认为人的意识是被潜意识左右的;管理学中也有冰山理论,它认为浮在表面的问题的背后都有更深的问题需要挖掘。但是萨提亚冰山的独到之处是它把这些根源问题又给细分了,它很清晰地描述出产生每个问题的较深层问题,如同是楼梯一样,它能让你沿着这楼梯找到你问题的答案。当然走这些楼梯的步骤也灵活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迈一步还是几步。这点又让我想起管理学中的“六次追问”,用六次的追问来发现问题的根源。原来学问是如此的互通,他们应该有共同的根源,这大概就是哲学了吧。宇宙中的这种“共性”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渴望”里也有深刻的表述:人的渴望是共有的,例如被爱、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有意义、自由的等等。也就是说在本质上人们共同的部分很多,但是表现出来的差异却很大。如同是水,加点酒精就是酒、加点糖精就是糖水、加点醋精就是醋……。这种本质上的共性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也是萨提亚家庭重塑的基础。

冰山理论应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7张纸依次写下那些根源问题。然后依次摆在地上,先让访客站在“个人行为”上,做必要的放松后让他清晰地感觉到目前困绕自己的问题;让他走到“感受”上,问他这样做有什么感受;达到目的后再让他走到“感受的感受”上,问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步骤不是固定的,但是最终要走到“自己”上。这个过程的精妙之处是能让人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根据自己到底是谁做出选择。

在学习中,我也走了某个困扰自己问题的冰山里程。等站在“自己”上的时候,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了,因为我知道我是谁。

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

在你的记忆中,当家长发火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当老板给你批评的时候你又会如何反应?仔细回想或许你会发现,尽管在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中发生的状况不尽相同,你却有著非常类似的反应。

比如,老板把你叫进办公室,告诉你最近的一次季度考核里,你没有完成销售业绩:“怎么搞的,你一直都做得很不错,上个季度是怎么回事?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回答1:“老板,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工作……”(也许,老板本来还想问你,是不是其它部门给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而导致销售的延误。这下都免了。)

回答2:“老板,你这样问,我会觉得很惊讶,因为你知道我已经非常拼命了,客户太难啃,一时要降价、一时要提前供货……这你都知道啊?”

问答3:“整个情况是这样的,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整体市场下降了10个百分点,同时竞争对手推出了非常有优势的新产品,所以,销售业绩没有下降就不错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公司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市场部做一些促销活动……”

回答4:“哦,是。老板您说得对,是!以后一定注意。”(转身出门时,吹起了口哨。)

在萨提亚专家沈明莹来看,以上的4种回答分别对应了人们处理压力的4种方式:

1 认错式,不管自己是对是错,他一定会认错,不辩护,牺牲自己,平息事件,讨好对方。

2 对骂式,对老板的疑问表示愤怒,我已经努力,老板你为何不欣赏我?

3 分析道理式,这种人会站在你面前分析错误的理由,并且为自己的过失讨价还价。

4 不知道先生,老板刚批评完,一转眼就笑嘻嘻地出去玩了,丝毫不放在心上。

你是以上的哪一种反应模式?是什么让你形成了这样的反应?毕竟在内心深处,你最真实的表达不是这样的,不是吗?也许一走出办公室你就后悔不已,觉得没有把话跟老板说清楚。

为什么我们常常心口不一,明明是出于关心但出口总是指责;明明十分不情愿,却很难开口说拒绝,结果总是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明明非常在意,却常常装作无所谓而失却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而且这些心口不一的反应方式,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去,无法摆脱。

你从童年就开始了心口不一

沈明莹说:“这种让我们困扰的心口不一,来自我们的幼年生活。”

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The Primary Triad):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就是萨提亚提出的著名的“应对姿态”或者叫做“沟通姿态”,在上文的案例中,不同人的反应分别对应了: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于是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在他自己建立的家庭里,在他的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

但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的代价:“你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我有没有需要部重要”。永远保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让我们失却了自我,当讨好不成时,我们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而长期讨好,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问题: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

比如指责。我们从小就学会强硬,还是婴儿时我们用大哭,长大后我们用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成为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根本会过得更好。”这种暴发性的态度阻隔了我们和别人建立关系。

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功能不良的应对/沟通姿态

讨好

指责

超理智

打岔

寻找沟通的一致性

这样的反应被称为”失功能“的反应模式,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压力转而崩溃。为什么压力这么难以消除?如何才能让自己”恢复正常“,重新振作起来?在沈明莹看来,一切要从自己的内在开始。

所有的沟通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自己,他人,情景(情况):

——如果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指责;

——如果只有他人,没有自己,是讨好;

——如果只有情境,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是超理智;

——如果既忽略自己,他人,也无情境,是打岔。

“我们并非说哪种方式更好或者更糟糕,而是认为,你的关注点应该保持自己的表里一致。”沈明莹说道。在萨提亚模式中,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

首先,当事情发生时,你是否注意到你的内在在发生什么?

其次,你周围的现实环境是什么?你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再次,对方的心情如何?对外界是否有兴趣?他们什么时候开始自我防卫?

最后,有意识地去做选择你的行动和反应。

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人,在原先的反应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著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选择内外一致的行为、语言反应给对方。关注、了解他人是倾向于指责的人最重要的练习。

习惯于讨好的人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地感受。对很多长期习惯于讨好方式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妨从简单的事情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超理智的人总是那么聪明,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精于此道的人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习惯于超理智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脑袋,要多用心和其它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调整起来最困难的是打岔的反应模式,他们习惯了“生活在别处”,这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沈明莹的建议是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当前所在的情境,只有学会活在当下,才能进入与自己接触,和他人联结。

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理论

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也是进帮助我们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一幅地图。

通过觉察冰山下的不同层面,你可以发现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渴望与期待,在那最深的层面上,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紧密相连。

毫不夸张地说,冰山是对人性本质最深层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父母,都应该了解冰山。

2、家庭重塑:

透过家庭重塑的过程,人们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童年的经历对自己当前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接触过去的资源,放下过去的负担,转化过往的阴影,更好的活在当下,更有力地走向明天。

3、萨提亚语言模式:

萨提亚透过极为优美和有力的语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经意间帮助案主脱离困境。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瑞和约翰?格林德更是从整理她的治疗录像带中受到启发,而后创立了NLP。在萨提亚课程中,你会新身体验到萨提亚模式深入人心的语言魅力。

4、雕塑:

由萨提亚女士通过整合和提炼心理剧的一些要素后,发展出的一种教育和治疗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人内心的状态,经由人体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当事人和在场的同学不只是用头脑,更整个身心去体验整个心理转化的过程,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导致治疗和学习的发生。

5、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模式最初就是因为发展出极其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而名闻天下,这些技巧即适用于专业人士也适应于非专业人士。

怎样在沟通中同时考虑到自己、他人和当前情境的三个要素,用简单的智慧帮助你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清晰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人与人的不同。当你学会一致性的沟通,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6、天气报告:

由萨提亚女士发展出的一个傻瓜式的沟通工具,分为5个环节,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它就会帮助人们创造出一个安全而信任的情境,使人们可以相互肯定,并放下防御和猜忌,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

①感恩、感激、激情。

②抱怨,提出建议,促进改变

③讨论困惑,疑虑

④新的信息(信息交流)

⑤提出希望和期待

无论在家庭或工作环境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氛围、改善关系的效果。

7、呼吸疗法:

源自生物能,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帮助学员更好地体验身心一致的感觉,释放过去的创伤,活得更放松,更有活力。

8、学习如何将所学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导师将训练学员把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提升自己人生中的以下范畴:

1) 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2) 夫妇问题(婚姻关系、亲密关系)

3)家庭问题(亲子关系、三代之间关系、青少年问题、子女学业问题等)

9、如果您是专业的助人者,您还可以在课程中透过对导师处理个案的观察和学习,提升您作为专业助人者的自我觉察和助人技巧,让您更能在治疗中善用自己。

具体来说可以有助于您了解以下技巧:

1) 如何与受导者联系,并与之发展和谐互信的关系

2) 鉴别受导者的沟通模式和在压力下的应对姿态

3) 厘清辅导目标和订定辅导计划

4) 运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统概念来评估受导者所呈现的问题

5) 运用「雕塑」以呈现受导者心内互动及人际互动的系统

6) 协助受导者接触、接纳和运用其内在资源

7) 协助受导者处理未满足的期望

8) 引导受导者探索其心路历程,将难题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并作出改变

萨提亚治疗理念:

1:改变总是可能的,即没有外在的改变也有内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感受,观点、和预期。

2:治疗会谈必须是体验式的,以引发第二层面的改变。这个改变还包括深层“自己”的改变。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4: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疗要设定积极正向的目标,解决负面经历造成的影响。

6:治疗是系统性的,包括个人的内在系统和人际互动的关系系统。

7:人们具备他们应对和成长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治疗是启动这些资源帮助人们改变的工具。8:大多数人会选择熟悉感而非舒适感,尤其是在压力下。

萨提亚信念

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3、我们拥有一起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4、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所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做出实时反应。

5、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

6、“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

7、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

9、多半的人倾向与选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

10、问题(困难)不是困难,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11、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

12、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13、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14、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5、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周全。

16、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

17、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

萨提亚冥想-如何使用冥想

https://www.360docs.net/doc/e32629645.html,/programs/view/DOTXoRgjFCs/

萨提亚的目标,美好&和谐

这2天在帮一个朋友改一篇心理学的论文,关于萨提亚理论的。这个理论很有意思,通过层层解析人的行为、感受、观点、内心的期待、真实的渴望,从而了解真正的自我,达到让个体对自我的认同与接纳,提升自我的满足感。

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

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这点在目前公司的状态下应用的简直是太到位了。什么时候才能听到真实的表达呢?接纳和认同一个真正的CELLON,正视问题和机遇,在积极的状态下提升

附:萨提亚的目标,美好&和谐

我和你的目标——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咎;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事故冰山理论阐述

事故控制理论“冰山原理” 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感悟: 很多人或许觉得事故冰山理论没有什么,只是概率而已。而概率是什么?概率就是可能性。买彩票中头奖机会极低,仅仅上千万分之一。上千万人不重复地购买才会出现一个中头奖的人,可为什么很多人还要买?是因为有一丝的希望。上千万分之一的微弱希望都令大家觉得是希望,为什么万分之一的危险很多人却不觉得是危险?我们接着再来打比方。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食物不足,上千万的人每天抽签决定有一个人做出牺牲,比如说拉出去枪毙。这个时候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会叫人非常害怕。事故的冰山理论相当于1000人去抽签,每10000次抽签都要决定一个人会丢掉性命。这并不是说,只有不安全行为达到10000次才会发生事故,就像买彩票,不是第一千

万个人去买才会中,运气好的话,第一个人买就可能中奖。条件具备的话,你的第一次不安全行为,就可能带给你一生的遗憾。如果大家都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关系是如此的直接,就会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何况可能的背后是必然。一枚硬币自由落地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但他必然会出现正反面。不安全行为可能会产生隐患,隐患可能会带来事故,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可能,是必然,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 海因里希之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还揭示了冰山背后的东西。193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工业事故预防》,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的理论。“工业安全公理”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是我封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企业界的公认。我们暂且不管他是不是公理,先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有理。对于事故冰山理论,海因里希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 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来自勿的方面的危险。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人员产生不安全

事故冰山理论

事故冰山理论 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 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感悟: 很多人或许觉得事故冰山理论没有什么,只是概率而已。而概率是什 么?概率就是可能性。买彩票中头奖机会极低,仅仅上千万分之一。上千万人不重复地购买才会出现一个中头奖的人,可为什么很多人还要买?是因为有一丝的希望。上千万分之一的微弱希望都令大家觉得是希望,为什么万分之一的危险很多人却不觉得是危险?我们接着再来打比 方。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食物不足,上千万的人每天抽签决定有一个 人做出牺牲,比如说拉出去枪毙。这个时候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会叫人

非常害怕。事故的冰山理论相当于1000人去抽签,每10000次抽签都 要决定一个人会丢掉性命。这并不是说,只有不安全行为达到10000次 才会发生事故,就像买彩票,不是第一千万个人去买才会中,运气好的话,第一个人买就可能中奖。条件具备的话,你的第一次不安全行为,就可能带给你一生的遗憾。如果大家都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关系是如此的直接,就会感觉到事态的严重。 何况可能的背后是必然。一枚硬币自由落地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但他必然会出现正反面。不安全行为可能会产生隐患,隐患可能会带来事故,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可能,是必然,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 海因里希之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还揭示了冰山背后的东西。193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工业事故预防》,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的理论。工业安全公理”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是我封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企业界的公认。我们暂且不管他是不是公理,先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有理。对于事故冰山理论,海因里希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一一 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来自物的方面的危险。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 全行为和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不正确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身体状况不佳;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这些原因是采取预防不安全行为措施的依据。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

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 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再来看一幅真实的冰山图片。 拍摄这副相片的人,曾经在钮芬兰岛担任美商全球海域石油钻探公司的专案任务经理。为了确保作业安全,每当有“冰山警报”时,公司就必须派遣潜水人员以及任务专家,在所有冰山可能经过的路径海域尽快完成海况调查,并且依据调查报告调派越洋型拖船,待命将冰山拖离任何有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区域。 有一天海况出奇的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无比,阳光又正好是直接照射的角度,所以执行任务的潜水人员才得以拍摄到这幅冰山全貌的完美杰作!另据专家们估计,这座冰山的总重至少超过“三亿公吨”。 了解了什么是“冰山理论”,也看到了真正的冰山究竟是什么样,作为培训师和管理顾问,我发现冰山理论与企业员工职业化素质培训非常相关。我们先来看看如下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经验的“海归”大受欢迎? 为什么有外企背景的人找工作相对容易很多? 为什么有些人学历低收入却很高?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 为什么有些人工作总是有激情很快乐? 这些人身上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素质”呢?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

编号:SM-ZD-75230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 理论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 杜邦的事故冰山理论: 事件:伤害:死亡=300:29:1 启示: 安全管理必须突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不能只看到水面上的事故,还要看到水面一下的事件、隐患,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度入心。 2.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公司就象一只木桶。 这个理论还可以延伸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新木桶理论认为传统的木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之外,还要看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 木桶底板是木桶能否容水的基础。 木桶是否有缝隙是能否容水的关键。 木桶的底板是基础,桶箍是关键,而最短木板决定了能容水的最大容量。 成君忆先生在其管理学新著《水煮三国》中将木桶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木块与木块之间是否紧密。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战斗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

安全基本理论

安全基本理论 一、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的含义 冰山理论表明,雄伟壮观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其他八分之七隐于水面下,而水下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和主体。 将冰山理论运用于安全管理可以得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对冰山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 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一定后果,但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损失的事件。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容易造成人们对此忽视,另一方面,未遂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如果分析这些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的事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则重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未遂事故,消除其发生的原因和斩断事故的发展过程,就必然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讲,未遂能够对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效的“免费教训”。

(2)从事故直接成本和间接损失方面理解 事故直接的、可见的、有形的损失是通过财产(如医疗费、补偿费、复原费、误工费、生产环境恢复费、设备修复费等)来衡量的,对事故成本的分析表明,该损失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比较小,而间接的、看不见的、无形的事故损失(工作延误、设备损坏、管理者时间延误等)是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两者基本上是6:53的比率。 因此,注意重大事故的信号,防止事故的潜在损失。 (二)冰山理论的启示 用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生产,企业必须把握好两个环节: 大力排查未暴露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可从人员、设施、材料、环境等方面进行清理识别,切实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已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和消除。 对已发或未遂事故,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安全意识、个人素质、安全监督、执行制度的自觉性等方面认真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做到“让安全变成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我爱安全”的转变。 每一名职工都应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当好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安全是不容有片刻休息的生命接力,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这样,才能消除隐藏于“水下”的事故隐患,企业才能“破冰远航”。 二、金字塔理论 (一)金字塔理论的含义 “安全金字塔”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得出: (1)重伤死亡事故占0.3%,共1650人; (2)轻伤事故占8.8%,共48400人; (3)无伤害事故占90.9%,共499950人。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四个核心概念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四个核心概念 1、事故主因结构理论 事故发生的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96%为主要原因,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占4% 为次要原因,也间接是人为的,可以避免的。在现场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我国对装备投入及装备水平与杜邦还有很大的差距,统计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占80%,物的不安全状态占20%。 2、事故金字塔理论 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表明:死亡事故︰受伤损工︰伤害事件︰危险事件︰不安全行为的比例是1︰30︰300︰3000︰30000。事故金字塔理论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故预防原则:要预防死亡事故,必

须预防受伤损工事故;要预防受伤损工事故,必须预防伤害事件;要预防伤害事件,必须预防预防危险事件;要预防危险事件,必须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能否及时消除日常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平时讲的细节管理,这是预防死亡和重伤事故的最重要基础工作我们要从细节管理着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金字塔”底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预防死亡和重伤事故,实现全员安全。 3、事故冰山理论 日常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像冰山的水下部分,不容易被发现。它的三层含义: A.人们往往只关注事故或事件的表面,未探究导致事故的根源。

B.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要只关心事故本身,做一些表面工作。 C.事故经济损失大部分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暗损失,而不是某起事故本身造成的明损失。 “冰山理论”告诉人们:暴露在“海面”上的隐患并不可怕,而那些藏在“海下”的隐患才是真正的炸弹。希望生产单位提高破“冰”能力,建议和要求安全工程师每天拿着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把基层单位安全工作中的“海下”隐患进行拍摄整理,并从“海下”隐患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后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并曝光。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海面”下的不安全行为、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企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找出生产操作者不安全行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让职工充分认识到“隐藏在水下的冰山”更危险的道理,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让安全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最终目的,把企业安全管理固化为一种理念,并融入到全体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自律意识之中。唯有这样,安全工作才能真正破“冰”远航。 4、事故经济理论

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管理思路

冰山理论指导安全管理思路 海因希里提在研究安全健康环保中提出了冰山理论。他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类似于海里中飘浮的冰山,暴露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面看不到还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未暴露的问题,潜在的问题等等。安全管理中,我们对于暴露出的问题,必须追查处理,事故处有“三不放过”原则,即,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但最怎么着,事故已经发生,应该本着把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进行处理。不能因为事故发生后,造成比事故本身更大的损失,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安全管理中,重点应该是放在未暴露的隐患问题的解决上。一般情况下,但凡发生了事故的地方,必然存在许多的未暴露的隐患问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未暴露的安全隐患问题的排查、发现和及时解决。将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安全管理重点尽可能往前移。在安全管理中,不能单打一,必须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往下看,让班组成员参与,一线人员人人都有安全责任,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好,保护好,规范好。往左右看,让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参与,多听非相关人员的建议,有时旁观者要比当局者清楚。往上看,造成这种隐患的原因,必然存在安全管理的疏漏,而安全管理存在着疏漏,必然存在着企业管理上的某些问题。有句话我深深的认可,就是“看似不相关的事,都会有必然的联系”,企业文化、人事制度、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等都会通过潜在的渠道,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安全管理。所以必须从整体规范企业的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管理是门科学,也是艺术,但必须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展现更高的艺术效果。不尊重科学的管理,按老传统的思维去管理整个企业,哪里着火哪里灭火式的管理,必然是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而且在权威的影响下,众口一辞,必须掩盖着各种真实情况,这样的情况下,长期积累,导致重大事故是必须的结果。 越来越想的安全管理思路不是抓好安全管理就可高忱无忧的事,长效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站在全方位高层次的视角进行有效综合管理。

冰山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运用

冰山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运用 1、隐患背后有更多的隐患。在日常安全检查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个个孤立的隐患,如一次违章作业,一个标识的缺失,一个零部件的损坏……这些隐患就如同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容易发现,也容易处臵。但是,每个隐患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隐患,比如为什么违章?情绪问题?培训问题?监督问题?环境布臵不合理问题?或者是综合因素导致?把这些问题都是隐藏在后面更为可怕的隐患。就如同冰山藏在水下的更大的部分。因此,运用冰山理论查处隐患,要更多关注导致隐患的隐患,这才是治本之策。 2、“小”隐患蓄积大破坏力。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但是,一旦产生破坏力,发力的是隐藏在水下更大的部分,其破坏力绝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就如同被我们通常认为的“小隐患”,认为无所谓,不值一提。可一旦导致事故,后果不堪估量。很多惨烈事故都是因为一个火花、一个烟头、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疏忽导致的。因此,在对待隐患问题上,我们要摈弃“大”与“小”的人为区分,“大”隐患不一定酿成大事故,“小”隐患不一定酿不成大事故。只要是隐患,就要即时处理,迅速解决,杜绝后患。 3、安全培训要关注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8,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7/8。就如同我们

看到的,员工显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和安全技能只占1/8,而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是隐藏起来的7/8。企业安全培训更加注重的是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的培训,而作为核心部分的安全意识和态度却培训的不够,甚至被忽视。因此,培训的收效不多,影响力不够持久。只有把员工隐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更大的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促进1/8水上部分的改进和提高,实现水上水下的协同,才是有效的安全培训。 微信公众号:安监站发布

安全管理的八个理论

安全管理的八个理论 第一,冰山理论。 第二:木桶理论。 第三:蛙水效应。 第四:需求层次论。 第五:事故倾向理论。 第六:破窗理论 第七:跳蚤实验。 第八:权力服从理论。 第一,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心理就像海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是其中的小部分,绝大部分处于海面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而正是这看不见的冰山下的巨大的底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行为。 安全管理中也同样适用“冰山理论”。任何违章、违规行为不是出了事故暴露出来才存在的。从安全角度讲,露出海平面的是事故,海平面以下是隐患。而规章、制度也只是浮在水面的部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安全生产在手中,更要在心中。 “冰山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安全管理必须突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度入心 第二,木桶理论企业管理中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这个理论还可以延伸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木桶的底板是基础,桶箍是关键,而最短木板决定了能容水的最大容量 第三,蛙水效应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里,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当把它放在凉水里慢慢加热时,青蛙因丧失了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因未及时奋力跃出逃脱危险,只得最终毙命。这就是有名的“蛙水效应实验。事故发生后也存在一个蛙水效应。事故发生后,大家对于安全生产的敏感性、重视程度都会大幅度提高,但一般三年之后,这种影响便会逐渐消失。要想确保安全,就必须警钟长鸣,就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我麻木。 “蛙水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熟悉的环境进行风 险识别——难;在渐变的环境中进行风险识别——更难。 第四,需求层次论。马斯洛在1943提出了需求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 高低的不同,共5层。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当前,安全工作越来越重要就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层次在 不断提高。从安全到环保到健康是企业生产管理发展的趋势,相应的我们的生产管理目标也将由无死亡到无污染再到确保 健康。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生产管理工作仍处在一个较 低需求满足层次上。“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安全工作会越来越重要,按照安全、环保、健康的递进趋势,企业会逐步向无伤亡事故、无环保事件方向发展。

事故冰山理论及感悟

事故冰山理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一个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暴露出来的严重事故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藏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冰山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却庞大的多。 感悟:很多人或许觉得事故冰山理论没有什么,只是概率而已。而概率是什么?概率就是可能性。买彩票中头奖机会极低,仅仅上千万分之一。上千万人不重复地购买才会出现一个中头奖的人,可为什么很多人还要买?是因为有一丝的希望。上千万分之一的微弱希望都令大家觉得是希望,为什么万分之一的危险很多人却不觉得是危险?我们接着再来打比方。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食物不足,上千万的人每天抽签决定有一个人做出牺牲,比如说拉出去枪毙。这个时候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会叫人非常害怕。事故的冰山理论相当于1000人去抽签,每10000次抽签都要决定一个人会丢掉性命。这并不是说,只有不安全行为达到10000次才会发生事故,就像买彩票,不是第一千万个人去买才会中,运气好的话,第一个人买就可能中奖。条件具备的话,你的第一次不安全行为,就可能带给你一生的遗憾。如果大家都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关系是如此的直接,就会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何况可能的背后是必然。一枚硬币自由落地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但他

必然会出现正反面。不安全行为可能会产生隐患,隐患可能会带来事故,数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不是可能,是必然,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海因里希之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还揭示了冰山背后的东西。193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工业事故预防》,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工业安全公理”的理论。“工业安全公理”这个光荣的称号不是我封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企业界的公认。我们暂且不管他是不是公理,先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有理。对于事故冰山理论,海因里希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人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来自物的方面的危险。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不正确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身体状况不佳;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这些原因是采取预防不安全行为措施的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效率高,企业不安全,生产效率低;事故后用于赔偿及医疗费用的直接经济损失,只不过占事故总经济损失的1/5.除了人道主义动机之外。这两种强有力的经济因素也是促进企业做好事故预防工作的动力。企业领导者有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能力,并且能把握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时机,因而应该承担预防事故工作的责任;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干部、班组长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四个核心概念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四个核 心概念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810-51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四个核心概念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事故主因结构理论 事故发生的因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96%为主要原因,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占4% 为次要原因,也间接是人为的,可以避免的。在现场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我国对装备投入及装备水平与杜邦还有很大的差距,统计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占80%,物的不安全状态占20%。 2、事故金字塔理论 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表明:死亡事故︰受伤损工︰伤害事件︰危险事件︰不安全行为的比例是1︰30︰300︰3000︰30000。事故金字塔理论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故预防原则:要预防死亡事故,必须预防受伤损工事故;要预防受伤损工事故,必须预防伤害事

件;要预防伤害事件,必须预防预防危险事件;要预防危险事件,必须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能否及时消除日常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取决于日常管理是否到位,也就是平时讲的细节管理,这是预防死亡和重伤事故的最重要基础工作我们要从细节管理着手,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安全金字塔”底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预防死亡和重伤事故,实现全员安全。 3、事故冰山理论 日常工作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像冰山的水下部分,不容易被发现。它的三层含义:A.人们往往只关注事故或事件的表面,未探究导致事故的根源。 B.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要只关心事故本身,做一些表面工作。 C.事故经济损失大部分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暗损失,而不是某起事故本身造

《安全管理》之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 1.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 杜邦的事故冰山理论: 事件:伤害:死亡=300:29:1 启示: 安全管理必须突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不能只看到水面上的事故,还要看到水面一下的事件、隐患,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度入心。 2.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公司就象一只木桶。 这个理论还可以延伸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新木桶理论认为传统的木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之外,还要看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 木桶底板是木桶能否容水的基础。

木桶是否有缝隙是能否容水的关键。 木桶的底板是基础,桶箍是关键,而最短木板决定了能容水的最大容量。 成君忆先生在其管理学新著《水煮三国》中将木桶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木块与木块之间是否紧密。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战斗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企业才不会变成一个漏水桶。 团队成员之间对不安全行为相互提醒、监督。 启示: 短板:法律保障、安全信息、应急救援、风险识别、安全教育…… 底板: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如果规程、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桶箍:管理指挥 70%的事故是违章造成的,大于70%的责任在于直接管理者。 反“三违”中狠反违章指挥更重要。 3.温水煮蛙 当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里,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当把它放在温水里慢慢加热时,青蛙因丧失了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因未及时奋力跃出逃脱危险,只得最终毙命。这就是有名的“蛙水效应”实验。 启示: 原来的做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没有出事但可能存在缺陷。 在熟悉的环境进行风险识别,难! 在渐变的环境中进行风险识别,更难! 4.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

安全管理的重要理论

安全工作可以借鉴的八个理论 作者:aq07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1 更新时间:2010-3-18 1.冰山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那是看不见的,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等等。 杜邦的事故冰山理论: 事件:伤害:死亡=300:29:1 启示: 安全管理必须突破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不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度入心。 2.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公司就象一只木桶。 这个理论还可以延伸一下,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或者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甚至一滴水都没有。 新木桶理论认为传统的木桶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之外,还要看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 木桶底板是木桶能否容水的基础。 木桶是否有缝隙是能否容水的关键。 木桶的底板是基础,桶箍是关键,而最短木板决定了能容水的最大容量。 成君忆先生在其管理学新著《水煮三国》中将木桶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木块与木块之间是否紧密。一个团队

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战斗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企业才不会变成一个漏水桶。 团队成员之间对不安全行为相互提醒、监督。 启示: 短板:法律保障、安全信息、应急救援、风险识别、安全教育…… 底板: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如果规程、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桶箍:管理指挥 70%的事故是违章造成的,大于70%的责任在于直接管理者。 反"三违"中狠反违章指挥更重要。 3.温水煮蛙 当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里,青蛙会马上跳出来,但当把它放在温水里慢慢加热时,青蛙因丧失了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因未及时奋力跃出逃脱危险,只得最终毙命。这就是有名的"蛙水效应"实验。 启示: 原来的做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没有出事但可能存在缺陷。 在熟悉的环境进行风险识别难! 在渐变的环境中进行风险识别更难! 4.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质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生活有保障、不会失业,没有威胁人身安全的因素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