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⑽。吾其还也。”亦去之。注释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⑥若:假如。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⑽说:通“悦”。⑽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富贵不能淫》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 ②【环】 ③【池】 ④【兵革】【兵】,【革】, ⑤【委而去之】【委】,【去】,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⑨【得道】 ⑩【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 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

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 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基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重要实词} 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重要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①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何厌之有 二、古今异义(古/今) 1、以为东道主(/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今有急而求子(/儿子) 4、以烦执事(/掌管某事的人)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尊称人的妻子) 三、指出词类活用字并解析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阙秦以利晋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9、共其乏困10、烛之武退秦师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许之 2、()辞曰:“臣之壮也……” 3、()许君焦、瑕 4、夜缒()而出 5、敢以()烦执事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何厌之有()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以乱易整,不武。()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五、重点虚词 而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焉用亡郑以陪邻? 3、朝济而夕设版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之1、公从之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子犯请击之。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夫晋,何厌之有? 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4、以乱易整,不武 六、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归 纳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历史著作,全称(),原名(),它与()、()合称“春秋三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 ()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6.夫晋,何厌之有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 /今有急而求子 3.是寡人之过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行李之往来 6.越国以鄙远 7.亦去之 8.微夫人之力 四、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 烛之武退秦师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越国以鄙远 5.与郑人盟 6.唯君图之 7.既东封郑 8.阙秦以利晋 9.既东封郑 10.又欲肆其西封 11.夜缒而出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越国以鄙远 15.共其乏困

16.因人之利而敝之 17.肆其西封 18.邻之厚,君之薄也 1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五、一词多义 1、实词: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许 ①许君焦、暇……——《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孔雀东南飞》 微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敝 ①侯生摄敝衣冠——《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过 ①过秦论——《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

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019年部编新版《孟子三章》注释翻译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兵, 〔委而去之〕委, 去, 〔固国〕 〔威天下〕 〔得道〕 〔至〕 〔亲戚〕 〔畔〕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 〔郭〕 〔诚〕 〔大丈夫〕 〔天下熄〕 〔焉〕 〔丈夫之冠〕冠, 〔父命之〕命, 〔戒之曰〕戒, 〔必敬必戒〕戒, 〔女家〕女, 〔夫子〕〔正〕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与民由之〕由, 〔独行其道〕 〔淫〕 〔移〕 〔屈〕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畎亩,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筑, 〔管夷吾举于士〕士, 〔百里奚举于市〕市,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 乱, 〔曾益〕曾, 〔恒过〕 〔衡于虑〕衡, 〔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入〕〔出〕 〔法家拂士〕法家, 拂士, 拂, 〔敌国〕敌,

《孟子三章》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郭〕外城。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超级全)可做总复习用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烛之武退秦师》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3、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 词,远方的国家)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弱小)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8、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9、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有争议>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且贰于楚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 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 E.(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翻译) 导读:译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对晋怀有二心。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我今天也不会冒昧地以灭郑的事烦劳您了。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吧。”秦伯很高兴,与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孟子三章》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形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地形比不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