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民族政策对唐蕃关系影响浅议
摘要: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藏族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系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所共知。
但自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来,肆意侵略中国,有意歪曲事实,
制造谬论,挑拨离间,企图分裂我国西藏。
澄清西藏的历史,弄清中央与西藏的
关系,对拥护国家民族政策、贯彻国家边疆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有重大意义。
本
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试图探讨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在当前有着
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朝;吐蕃;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一、唐王朝民族政策特点与唐蕃关系之基础
“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之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
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的,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
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与唐王朝便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
联盟是
为了加强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
力消长的表现。
等到安史之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
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
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
此外,唐朝统治者的血统特点和唐人的开放包容胸怀对唐朝民族政策、唐蕃
关系影响深远。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文明大国。
在古代中国,由于生
产力尚不发达,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这片土地上自始就
存在着习性各异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不同民族
的人由于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便逐渐趋于统一。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
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
在中国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
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
中国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由于是基于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因
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于秦汉时期有一定差别。
李唐这一族虽自称是陇西望族,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
就李昞、李渊、李世民三代而言,其皇后如独孤、
长孙、文德等均属胡(胡字在当时泛指北方各少数民族)姓。
而唐代汉族胡化,
其事又颇普遍。
因此唐人的种族观念较前代为淡薄。
有唐一代,蕃将颇多,举凡
突厥、高丽、回纥及吐蕃诸族中武士材官,很多是唐军的统帅或偏将。
正因为隋
唐时期国家疆域辽阔,为了抵御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各民族骑兵的进犯和确保
丝绸之路的畅通,长于骑射的蕃将,自然也就成为这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才。
用人
不分畛域,也是大一统形势下必然的趋势;民族歧视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虽然
还不可能全盘化除,但也必得到相应的抵制。
唐太宗李世民就一再强调;”自古皆
贵中华,贱夷狄郑独爱之如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资治通鉴]甚至有
一次便将报告獠人反叛,请发兵征讨,他批驳说:“獠依山险,当抚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新唐书.南蛮传]
所以可见,这种包容开放、对边地少数民族不加歧视的观点,在唐代不仅仅
是出于权宜之计或策略要求,而是属于唐人的自信与胸怀。
这在唐朝的民族政策
中体现出来。
这种胸怀与心态对唐蕃关系影响相当大。
二、唐民族政策与唐蕃关系
(一)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当不同民族的几个政权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以相
互间的联姻关系,作为双方谋求并保证和平友好往来的纽带,这就是被后世称为
和亲政策的由来和实质。
在隋唐时期,和亲只是一种缔结和平的方式,是为了沟通双方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交流,促进兄弟民族之间团结与友好,并不存在大国、小国,谁强、
谁弱的问题及相互利用欺骗等问题。
在唐开国后,在吐蕃向唐请婚前,唐公主已
有公主分别出嫁到突厥、吐谷浑等诸国去了。
在初唐来说,吐谷浑是尚不能对唐
形成威胁,此可以证明当时唐的和亲政策的性质在于团结友好、加强交流。
唐与吐蕃的联姻亦属于此种性质。
松赞干布即位后,出于对唐先进文明的向往,遣使向唐求婚,松赞干布曾在向唐请婚不成后,误以为是吐谷浑从中作梗,
便出击依附于唐的吐谷浑,一度大兵压境,威胁唐朝嫁公主。
唐太宗在此种情况
下并没有遂松赞干布之愿,而是派兵击退了吐蕃的进攻。
在松赞干布败退后,遣
使来唐请罪,并再请婚时才同意以宗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可以看出,当时
的唐蕃联姻是更倾向于扩大交流的需要。
(二)羁縻政策。
“‘羁縻’一词,初见于《汉书》。
”[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羁縻政策始于汉朝,
这是当时地域扩大与管理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需要。
隋唐是及汉朝后的有
一大统一帝国,当时对外交通,虽然初辟海道,但主要东西往来干线,仍为汉朝
以来的丝绸之路。
唐继续实行羁縻政策。
唐朝在西北、北边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
但是终唐之世,并未在吐蕃境内设
立州县,而是通过友好往来和互市来加强双方的联系,比一般设羁縻更进一步。
在唐代的民族政策中,并无强迫同化的意图和措施,这只要看唐对突厥降人和吐
谷浑、党项的迁徙即可明了。
不强迫而终归自然同化,这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
定的。
唐的这种温和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唐蕃的友好相处和长期的交流。
(三)通商政策。
自文成公主入蕃,唐蕃结成甥舅同盟后,唐蕃文化与经济方面联系便日益密
切起来。
文成公主带去大量的蔬菜种子、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高宗时赞普又
请给蚕种及制酒的工匠,唐都一一给其送去。
吐蕃的商队也大量从内地采购绸缎、锦帛以及军用的弓箭。
通商互市对唐蕃关系有很大促进作用,有利于吐蕃的快速发展和文明进步,
进一步增进了唐蕃之间的感情,是一项很有持久影响力的措施。
(四)宗教政策。
吐蕃与唐之间加强联系的另一纽带是对佛教的扶持和信仰。
吐蕃是从唐、天
竺引进佛教的,中国佛教虽然也来自天竺,但到唐时它已经通过改造,与中国本
地情况相适应了。
吐蕃从唐引进佛教,形成了吐蕃的佛教文化,即是今天藏传佛
教的前身。
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蕃时,所携带礼品以释迦佛像为首,还有
360卷佛教经典。
宗教本身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得到封建贵族农奴主阶级
的利用与扶持下兴盛起来的。
借着宗教的传播,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
唐代长安
是西域文明的博物馆,而各种宗教的流行,具体体现了唐人混同夷夏的胸怀与气魄,自然也更促进了与吐蕃团结友好的往来关系。
三、唐蕃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
唐代在它政治统一、经济上升、疆域开拓和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下所指定的
和亲、羁縻、通商互市、宗教交流等政策,对加强民族团结、沟通民族感情、促
进文化交流、发展边疆生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最主要的是促进了华夏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凝成,也建立了政治上过度的桥梁,是吐蕃这一地区在元朝又一次统一全国时便似水到渠成一样地正式成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而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藏族同胞与中原各族的融合交流,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它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批驳了西方帝国主义和少部分分裂势力的谎言!藏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
[2]《吐蕃史》.
[3]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 青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古代史.隋唐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1.余东海(1991.1-),男,汉,江西赣州人,就读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09级本科,历史专业(师范)。
2.徐天志(1990.3-),男,汉,广西百色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就读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09级本科,历史专业(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