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师法自然”

合集下载

分析王澍

分析王澍

不要预设过强 迷宫 中国的住宅 特殊的巨变
需要避免的是这样一种暗示,一提中国式住宅就只想到传统住宅,想到如何把它以样式的方式、空间、院落、 或者园林的样式方式表现出来。
主人居住的尊严和生活的需要全在里面,最后形成了一个累积的迷宫,它形成一个简单的秩序,而这个秩序 慈城的合院住宅 是否能容忍小小的变异。实际上迷宫的状态墓本上就是世界的状态,或者说迷宫的另外一个词就是百科全书。
建筑情趣比建筑技术重要得多;“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园林作为文人直接参与的生活世界的建造, 童寯与《江南园林
造园,园是活的
去访园所绘平面图,并非精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 盖园林排挡不拘法式,全重主观, 而富有生机弹 童寯1937年写道 性,非必衡以绳墨。
人才培育
敢开风气之先,甘冒流俗非议. 反抗社会但敞开胸怀拥抱生活,这类文士是真能造园的。我们今天的 社会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文士去和建筑活动结合,一种本土文化的活载体
动荡时期、差异性 是人生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中国性——何陋轩原型
小题大做
何陋轩,孤独
松江方塔园与何陋轩。这组作品的孤独气质,就如冯先生骨子里的孤傲气质一样,将世界置于远处,有着自己清楚的价值判 断,并不在乎什么是周遭世界的主流变化。
中国性
这种“中国性”不是靠表面的形式或符号支撑,而是建筑师对自身的“中国性”抱有强烈的意识,并一直贯彻到建造的细枝 末节。以方塔园作为大的群体规划,以何陋轩作为建筑的基本类型,这组建筑的完成质量和深度,使得“中国性”的建筑第 一次获得了比“西方现代建筑”更加明确的含义。
建筑的自然演变
对城市个性的保护,除了针对城市既有风俗,文化的生息情态,以及物象特征的恢复和培育外,更重要的是 维护城市空间生活,唤醒“回忆”,就是唤醒其“地方”——“自然条件”——“场所”之间实际生存的日 常生活关系,前者只是既存的东西,后者才是更为基本的机制本身。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的人物画创作已趋成熟。

在绘画创作空前繁荣的同时 , 南齐著名人物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总结了前代的绘画理论 , 完成了画评《古画品录》。

这一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 ,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六法论”,更是对绘画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成为评论绘画、鉴赏绘画的重要标准和理论依据。

宋代美术理论家郭若虚评论说 : “六法精论, 万古不移”。

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此它的提出对后世的绘画教育、绘画创作、绘画品评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六法论”出发来粗浅的探讨其对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何谓“六法论”谢赫“六法论”的原文是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 二骨法用笔是也 , 三应物象形是也 , 四随类赋彩是也 ,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断句标点的注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述。

另有其他绘画理论家在古文传抄中将“六法论”断句标注为 : “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 用笔是也三、应物 , 象形是也四、随类 , 赋彩是也五、经营 , 位置是也六、传移 , 模写是也。

”虽然断句不同 , 使原文的释意略有不同 ,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 一) “气韵生动”或“气韵, 生动是也” , 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法。

“气韵”, 原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用词,一般包含有气和韵两层含意, 例如“风气韵度”等, 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韵致气度。

这种美感和使人敬慕的气质 , 是无法具体触及的, 只能用心去感受。

气和韵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韵必有气、有气就会有韵。

因此谢赫在“六法论”中将气、韵合二为一, 用以衡量品鉴绘画中的人物形象。

而后代的美术理论家根据自身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将所品鉴的对象逐渐扩大至人物画之外的各种绘画题材, 进而扩大到品评绘画技法及笔墨效果等。

以物载“道”陶筑匠心——吴昊宇的雕塑艺术

以物载“道”陶筑匠心——吴昊宇的雕塑艺术

以物载“道”陶筑匠心——吴昊宇的雕塑艺术作者:陈刚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10期当代艺术家无论是坚持传统艺术风格创作,还是力图在当代艺术样式上有新的创意,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吴昊宇在继承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注重创作时的思维感受。

在创作中,他不断探索雕塑的发展规律,寻求陶瓷雕塑的当代语境与创作方向,因此他的作品极具东方审美趣味——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感受与禅意的意趣表达,用陶泥与时空对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最终创作出一批个性特征鲜明、形式感强、内涵深刻和造型语言独特的作品,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吴吴宇从早期写实风格的《殇》《生之永恒LIFE FOREVER》《MADECHINA》到抽象风格的《邂逅》等系列作品,再到返璞归真、师法自然的《新石器》《生长》系列,以及打破常规、不破不立的《破·立》系列,可以看做是艺术家的一场思想解放过程。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无论具象或抽象,不管表现自然之物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我们都能在他的作品中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独特的“意象”塑造,试图通过古老的陶瓷材料将中国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熔炼、转换成为艺术创作中的观念表达。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作品中所呈现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精神和以物载“道”,追寻内心的自由的意趣,给人以生命的启示。

道家哲学的核心便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是中国古代最具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为息息相通的一体。

艺术家吴吴宇深谙此“道’’,其作品是对人与自然最为本然的哲理领悟。

他在创作时找来大量的复印纸,不断在纸上随意无序的乱画,甚至不看画面,在这过程中,脑子是空的。

最后在纸上呈现出许多乱成麻团的图形,通过观察不断叠加的线条,寻找自己想要的形态,将其形成空间化的素描便于理解空间结构,再做成了雕塑作品,于是就有了《邂逅》系列作品。

在这个自由涂画的过程中,艺术家突破了原有经验、知识和文化的禁锢,摒弃或超越了_一切狭隘的功利性的想象,去掉一切的私心杂念,浮躁之气,将身体放空,进入_种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极具禅宗空灵意味。

论传统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传统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

$
* 传千祀于毫翰” 3+1 &可见“师造化”是绘画审美创
造的前提和基础$“立万象”则是审美意象构建的归 q&
其后,唐代张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为“外师造
化$中 心 ”& 认为
作既是主 “心 ”
客观“造化”的能动改造与升华,更是“天人合一” 思想的 {统一 _$ 7} 人 生 审美
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的
##
'( wk$kw $ w $ wg $
g m k$ h”K &)*1+626% +/K
道即自然,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是天地万物的 “ s$ <_N $ ‘U4h5%U M& 6%
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律在艺术创作
$的 (
O ”$™ s •的生 p|
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4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gt
!39"#!1 # 2020$2%
& ' ( ) * + + ,#!-./+0"
J()R+,-#(.#/,01#C34+,#)+45/R0416#(.#1/C3+(-(76
Z&
不 “? ( ”的
$y?U
( ” 的+“ .& ( 师 化” 是 $( 心
源”继而达到“气韵生动”才是传统绘画的终极所
求& “技”是达成“道”的手段与途径,“道”是“技”
的终极归宿与追求,正如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所 )'“ 可 + $艺可++5&”*2+6@生 |+的

意象万千——浅析鸥洋的意象油画探索

意象万千——浅析鸥洋的意象油画探索

意象万千——浅析鸥洋的意象油画探索当代女画家鸥洋先生,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擅长油画、水粉画兼长中国画。

早期的画风倾向写实。

1985年后,受赵无极先生的影响,转型意象油画,探索东西艺术融合的可能。

本文以鸥洋先生捐赠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绘画作品为中心,通过分析鸥洋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梳理其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念的流变,阐述其意象油画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鸥洋 意象油画 当代艺术文/图:赵靖华(广州艺术博物院助理馆员)鸥洋,中国当代女画家,1960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鸥洋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国画”“具象油画”“彩墨画”“意象油画”。

她是东方抒情意象油画的“拓荒者”和“参与者”。

从中国画到油画的转型与探索,鸥洋乐此不疲,就如她自己所说:“我自认为是属于艺术上不安分的那类人,喜欢在艺术的探索和开拓的挫折中寻找乐趣。

”2022年5月10日,鸥洋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油画作品56件。

以这次捐赠为契机,“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这批油画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汇集鸥洋四十余年油画探索之路的成果。

本次捐赠被评选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本文以这批捐赠作品为中心,辅以鸥洋四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分析其艺术思想和创作的演变历程,一窥中国美术史上“意象油画”的发展演进。

萌芽期:鸥洋早期作品中的意趣意象油画主要是以随意的描绘手法,进而随意描绘人们心中对于人物、色彩、风景,以及情感深处的某一种感动。

正如中国美学一直推崇的“师法自然”,天地人文的融合,将心念融入画中,表达情感。

而在中国意象油画中,画家取法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线条语言及传统审美趣味,将线性语言的应用与时代精神、东方美学精神结合,将这种美感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让人们慢慢感悟画中的含义。

20世纪60年代鸥洋的作品倾向于具象写实,其油画代表作有《女民警》《往事涌上心头》(广东美术馆藏),而作为鸥洋意象油画萌芽期的水粉画代表作品《金色的秋天》,是其在广州美术学院留校任教后,1962年在顺德写生后汲取灵感进行的水粉肖像画作。

法蓝瓷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意象表达

法蓝瓷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意象表达

18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1年第2期总第179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1)02-0183-05法蓝瓷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意象表达翁春萌(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摘要:瓷器作为中国器物最重要的代表,是联结中国文化意象最典型的符号之一,极具文化标识与传播功能。

法蓝瓷品牌系列设计发挥了中国物质文化柔性传播的特有功效,以承载文化品格、凸显民族气质的设计表达策略,探索出当代瓷器艺术表征中国文化意象、传承中国文化脉络、彰显文化自信的方法与路径,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文化认同。

法蓝瓷系列产品深耕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和审美意趣,并与西方艺术、时代潮流相互融合,为当代中国精神、文化意象的设计表达提供启迪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化意象;法蓝瓷;瓷器;设计表达;新国潮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各类产品愈发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国潮”设计的流行更是文化归属的心理映射与市场反馈。

瓷器“chirm”与中国“China”词源同一,与中国文化意象一脉相承,其文化标识与传播功能独一无二,是中国文化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其他中式器物、艺术形式共同构筑成被西方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视觉系统带有强烈中国文化印迹、形态各异的瓷器一度深刻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探讨当代瓷器如何通过经典时尚的设计凸显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体验,挖掘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巨大潜能,实现瓷器的价值回归是时代的命题,需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一起思索、实践。

一、法蓝瓷表达中国文化意象的基础意象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产物,“意”通常指表达的情感意识,“象”指表达介质的物象。

意象就是创作主体将自身情感寄托在某种物象上,见“象”能联想到“意”。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进行思想沟通o,,:2]M文化意象凝聚了民族的文化精髓并演化成象征性系列符号,代表着相对稳定、固化的文化内涵。

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

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

美术时空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袁心平叶武军摘要:受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人文环境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具有鲜明的特点,传递出富有情趣的审美理想。

该文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为研究对象,使用“观法”的概念方法,探索传统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现代建筑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的结构创造意识和视觉化方法,并从这种视角出发,将当代建筑设计的绘画语言转化为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探析现代建筑空间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空间营造现代建筑设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断的交叉融合使艺术的唯一性开始消失,这让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设计理念。

古代中国讲究“以画入园,文人写意”,文人写意在中国传统绘画、古典园林、建筑等艺术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在现代,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关于建筑设计、空间处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和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方法仍有许多方面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艺术的空间表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画家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表达写意观念,而古典园林设计师则是强调园林设计的空间与艺术概念。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和空间营造方式与园林空间设计有许多相同之处。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现代建筑空间营造之间具有共通性原则。

文章分析和总结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营造的技巧和概念,以指导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探索“如画”的理想空间的现代建筑设计。

—'问题的提出绘画的本质和要素需要意境空间。

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了中国当代东方哲学背景下美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一个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山水画建筑空间的构建传递给人们一定的审美理想,至今仍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从传统的山水画空间结构设计语言的表现和当代建筑设计的角度看,重新学习传统文化是推动传统文化向本土设计语言现代转型的新方向。

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及差异

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的应用及差异

植物的选择常用比拟,寓意。
中国古典园林
配置手法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 形成丰富多彩而又不失统一的效果, 园 林布局多采用分区的办法, 在植物选择 时, 全园应有一二种植物作为基调植物 ,使之广泛分布于整个园林之中, 同时 还应视不同分区, 选择各自的主调植物 , 以造成不同分区的不同风景主题。
利用园林植物创造空间
现代园林
景观用途
园林中地形的高低起伏, 往往使人 产生新奇感, 同时也增强了空间的变 化。 利用植物则能强调地形的高低 起伏, 地形较高处种植高大的乔灌木, 能加强高耸的感觉, 种于凹处使地形 平缓。 园林中有时要强调地形的起 伏变化, 常采用挖土堆山的方法, 此举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若 能用植物来弥补地形变化的不足, 则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从整体上因地制宜的 进行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
孤植
造景方式 对植
列植
绿篱 林植 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从整体上因地制宜的 进行植物造景
树群种植
垂直种植 草坪种植
花坛
现代园林
景观用途
园林空间是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 间, 这个空间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 地发生变化的, 这主要表现在植物的季 相演变方面 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 把不同花期的 植物搭配种植, 使得同一地点的某一时 期, 产生某种特有景观, 给人不同的感受 。 而植物与山水、 建筑的配合, 也因植 物的季相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
1、唐代,街道绿化配置丰富 2、运用植物营造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
宋元清初
在宋朝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 如天王花园子、 归仁园、 李氏仁丰园 。 《洛阳名园记》 中记载归仁园: “归 仁其坊名也, 园盖尽些一坊多有建置 园林的,其中又以位于西湖北岸的大承 天护圣寺景观最美。 清代晚中期园林,因建筑物增多, 花木不可能密集种植,因此改为同种植 物少数植株进行丛植 其在庭园中还运用盆花以弥补永久 性灌木景观缺乏变化的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师法自然”摘要:古语云:“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自然中实现艺术设计的升华与提升。

我国传统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只有真正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方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设计。

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同样要适应自然发展,使设计符合社会协同性,其是源于现实、源于场地的历史和场地独有的自然面貌,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同时能够提升当代艺术的美学意义,使其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师法自然;当代艺术设计;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引言大自然历经了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

在漫漫长河中,人类只是自然界中非常渺小的生物。

古语云:“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自然中实现艺术设计的升华与提升。

我国传统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只有真正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方能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设计与景观内容。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却逐步失去了对于自然美、对于自然界灵性的发现。

人类在不断改变自然的同时,忽视与忘却了自然的发展规律,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

而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并理性接受自然的演变,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也同样要适应自然发展,使设计产品符合社会协同性,从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气息以及动植物,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源泉。

一、设计是对自然的延续与升华我国自古以来就将东方作为整个宇宙的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认为人类是万物之源,而作为万物的主导,要想永生、要想真正长命百岁就必须要做到“天人合一”。

子产说:“天到远,人到迩”。

孟子说:“知其性者则知天”,《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古就将人作为宇宙的中心,认为一切的外延都是由内涵而延伸出去的,天道不需要向外超越,而只要向内深涵。

设计的主体是人,一切都应以人为本,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无疑应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发展,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因而,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性耗比(功能与资源损耗的比重),还要使产品的使用方式绿色化,以产品为载体向使用者传达环保简约的生活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其本身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界中丰富的元素无疑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传统设计理念驱使下我们总是过于关注现代物质生活,关注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而忽略了自然之美、放弃了对于自然灵感和媒介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而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一种“溯本求源”,求源,即探寻、探究事物的源头与本质。

万象之源,万物之本。

人类生存生活的先决条件是自然环境的依靠与给予,其必须要尊重整个艺术发展的脉络,尊重其文化和内涵的传承。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的给予,同样当代艺术设计离不开自然元素的融合,优秀的设计应该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在艺术中体现“天人合一”的美感,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真正形成当代艺术设计的自然化、和谐化、自由化,实现物与人的全面对话。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其也使得传统艺术设计更加的注重科技的应用,注重设计的实用性以及其中物质层面的体现。

在材料应用中,更多的是偏向于现代人造材料,而逐步忽略了自然之美。

显然,工业化的无情替代,设计的自然性骤然减少,其虽然丰富了当代艺术设计的手法与形式,但是无疑是对于自然资源的破坏,违背了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也与最初的当代艺术设计美学意义的追寻相违背。

人的生命,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同样,当代艺术的设计其自身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设计理念的传达亦要顺其自然,让受众平滑接收,是一种循序渐进,(“设计理念”是?)与自然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浑然天成。

正如道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适,适法自然。

”当代艺术设计其本身不仅仅是单纯追求一种视觉冲击和美感,同时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一种源于自然的美,展现的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存。

当代艺术设计其本质是糅合不同的艺术元素,减少对自然破坏的同时,逐步将自然环境引入到艺术设计中,将这些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借”入设计中,在促进与提高艺术自身观赏性与美感的同时,将自然的风貌、特质有机的、有意识的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透过这样“还真”的方式,使人类逐渐意识到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共存性,真正回归自然、回归艺术与人类活动的本相。

三、提升当代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及美学品位策略(换题)3.1 提高美学意识和美学素养当代艺术设计最终需要落实到每一位实际的设计者,而要想真正提升当代艺术设计则必须要提升设计者的美学意识与美学素养。

通过不断的美学书籍阅读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方式真正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与素养。

与此同时,良好的美学素养不单单是能够提升人的整体美学功底与审美观,同时更能够借助其不断提升整体的美学创作能力以及对于不同美学元素的融合与构思,进而更好地展现当代艺术设计的美学品位。

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当代艺术设计考验的不仅仅是设计者的美学品位,同时也考验他们对于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体验的认识。

一个好的艺术设计不单单是封面设计的美感的体现。

而美学素养的提升,则能够提高装帧设计人员的整体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现代艺术设计设计不仅仅是注重实用性,同时也注重的是整个艺术内容的意境美的表现。

通过美学素养的提升则能够提升我国现有艺术设计人员的审美底线,从而使得整体的艺术设计不会落于俗套,同时由于整个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整个学术期刊装帧设计的学术性气质的提升,真正由内而外地提高艺术设计的学术性与美学性。

3.2 艺术探索与创新(不知所云的标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

我们应该鼓励现有的艺术设计人员进行一定的有益的艺术探索与创新,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对原有的装帧设计方式进行改变,利用多元化的设计方式不断丰富现有的艺术设计,以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去寻找艺术设计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应该是拘泥于传统的设计方式与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者的专业修养和感悟能力、变通能力。

越有直觉性发挥的艺术设计往往越有个性特色。

因此,创新性对于艺术设计人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人员可以借助现在比较流行的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利用不同艺术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去探索如何将各个艺术领域的元素应用到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进行大胆的有想法的创新,并且在平时不断地去接触新的艺术元素,从而在丰富自身的艺术造诣与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地探索适合学术期刊装帧设计的应用元素,多了解诸如书法、金石、音乐、舞蹈、绘画、摄影、文学、电影、戏剧等知识,就会在众多艺术创意中汲取灵感,去感悟、发现、提炼和创造美,对装帧设计大有裨益。

3.3 艺术设计的和谐统一3.3.2?追求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继承之间的和谐统一利用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点的寻找,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既符合现代年轻人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中年人群以及老年人群的审美观念,使得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得到很好地统一。

艺术设计需要追求创新,在设计文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创新离不开对国外先进设计思想的学习与借鉴。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下,我们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财富,而这对于我国现有的装帧设计而言是一笔宝贵的创作源泉与灵感来源地,无论是水墨画还是传统艺术都能够被现代艺术设计师所应用。

我国古代艺术思想、美学原理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许多艺术理念、哲学思想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3.3 追求新设计手法与环境发展间的和谐统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产生了变化,同时新型油墨、特殊材料、特种工艺的使用丰富了出版物的视觉感受和艺术表现力,而新工艺本身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增加或是对于艺术设计的美学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更多的是体现在设计中便利性方面。

但是,由于新工艺对于资源的消耗的提升,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浪费。

因而,艺术设计必须要注重自然与设计之间的统一性,追求新设计手法与环境发展间的和谐统一,最有效的借助于自然之美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人与艺术之间的和谐统一。

结束语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的各种思潮与理念与非设计形态所经历的自然选择情况相似,但是无论理念如何变化,任何的艺术最终都必然“追本溯源”回归其本质,即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离不开自然的支持,而其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的探寻必然与大自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师法自然”其不仅仅能够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同时能够提升当代艺术的美学意义,使其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 赵晓明.形式美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 2010(03)[2] 陈欢,祁书艳.源于生活的设计——艺术设计中创意来源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09(11)[3] 沈华.中西人性化设计思想之比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12)[4] 胡磊.浅谈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的关系[J].才智. 2011(13)[5] 白玲.论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提高中国的艺术设计[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S1)[6] 张敏.论艺术设计定位的传达方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6(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