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以来宋代兵制研究综述

叶梓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两宋时期,由于时代与社会变化的关系,军政方面较以往也呈现出诸多变革和新动向,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学界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八十年代以后,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有关宋代兵制的研究更趋深入,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

关键词:宋代兵制综述

兵制研究在军政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涉及到两宋时期的兵制研究成果颇丰。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下分为若干方面予以阐述。

(一)兵制总论

从宏观上把握和认识宋代兵制无疑十分重要。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1]一书通过对宋朝兵制全面概括性的论述,主要研究了北宋禁军和南宋屯驻大军演变的情况,以及编制、指挥系统等问题,同时对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展开讨论。兵制变化与社会变化密不可分,认识与了解唐宋军政演变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继民《唐宋兵制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2]认为唐后期与唐前期相比,兵制的变化明显且对比强烈,因此,应主要通过唐代前、后期的变化来说明整个唐宋兵制变化。同时强调唐宋兵制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化的部分和缩影,唐宋主流兵制的转换、变化与唐宋社会变化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

(二)宋代募兵制度

关于宋代募兵制度的研究,程民生《北宋募兵制度的特征及其矛盾》[3]通过对北宋的募兵政策与雇佣制度的论述,揭示出募兵制本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氏著《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4]认为,宋代的兵制在中国兵制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募兵制的确立及其健全,依托于宋政府采取的养兵政策、自愿投募原则、解决藩镇问题及建立军法等措施。周銮书《宋代养兵政策剖析》[5]探讨宋代养兵之多的原因在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族、对内镇压和承担劳役,并从军费与财政角度说明募兵制在宋代完善是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和免役法在军事上的反映。范学辉、于芹《论募兵制度对北宋农业生产的积极意义—兼谈“荒年募兵”》[6]通过对比普通征兵制,认为北宋所行募兵制度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范学辉

《募兵制度与北宋的“百年无事”》[7]立足于分析北宋所实行募兵制度对其政权稳定的利弊影响,认为北宋以募兵为基本国策,提供了一条由士兵到军官在政治上逐步上升的出路,满足了唐宋之际初步挣脱了血缘、门第观念束缚的社会底层成员对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强烈追求,从而为北宋社会的持续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实行募兵制带来的冗兵问题,葛金芳《宋代冗兵成因新说》[8]认为作为非作战部队的厢军在军队所占的比例较高,故侧重从厢军这个角度,将冗兵问题与唐宋之际阶级结构的变动联系起来考虑,对冗兵的成因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他又对宋代冗兵成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其《从宋朝集权政治看厢军制度的形成背景—宋代冗兵成因研究之二》[9]从宋朝集权政治的角度出发,通过厢军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厢军为官僚机构与官僚阶层服役、小农独立、机构膨胀与厢军存在之间的联系这三方面探讨了冗兵的成因问题。王育济《北宋“冗兵”析》[10]也立足于厢军,认为由于士兵的职业化、终身化,军队形成了一支由老弱残疾组成的非作战兵种—厢军,是积兵成冗的基本原因。同时强调,这一切正是唐宋之际土地占有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在军事领域中的反映,是“兵农合一”的征兵制被“兵农分离”的募兵制所取代的必然结果。马玉臣、郭九灵《略论北宋前期之裁军》[11]认为神宗以前各朝之裁军,裁汰难而招募易,始终未能遏制冗兵之势。而宋神宗对于裁军态度最为坚决,又与王安石君臣相得,从而使作为熙丰改革内容之一的裁军活动取得成功。马玉臣、杨高凡《“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12]认为“易进难退”的兵制是造成军队数量迅速增长的诱因,而军员激增及其所带来的军费开支超过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付能力,才是产生冗兵的根本原因。

(三)黥兵制

关于黥兵制,夏凌在《唐宋间之黥兵制及其评价》[13]一文中指出,黥兵制的施行,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确帮助统治者提供了数量较大的兵源,但由于其视兵士为非人,终不免为后世所唾弃而走向灭亡。魏殿金《试析宋代配的刑罚内容》[14]指出当前学术界普遍所持“配即刺配,是决杖、刺面、流配三者并用的一种混合刑”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他认为配即指配军,是强制犯罪者隶属军籍,充当役卒的一种刑罚方法。魏峰《从刺字看宋代军制》[15]认为在宋代,刺字是军人和罪犯共有的体貌特征,军人受到的身份歧视和身份控制,促成其职业化与身

份世袭化。

(四)禁军

关于禁军问题,何玉红、曹伟芹《禁军缺额与北宋军政》[16]指出北宋禁军阙额现象普遍存在,军籍统计奏报制度的混乱、封桩阙额禁军钱制度的畸形发展、士兵逃亡等问题的恶化使得禁军阙额问题最终成为北宋军政的顽疾,禁军阙额问题是北宋军政发展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北宋国势的发展变化。王淳航《太祖训齐诸军:宋初开封禁军粮食供应与漕运》[17]从军规的角度出发,以太祖在开封城巡幸为着眼点探讨了禁军的粮食供应与军事政策、漕运等问题。

(五)厢军

张德宗《北宋的厢兵制度》[18]通过北宋厢兵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北宋的厢兵制度虽有其自身的弊端,但对于农业生产及手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关于宋代的厢军问题,淮建利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氏著《“升隶”与“落厢”试论北宋厢军与禁军的互动关系》[19]认为,在北宋厢军与禁军的互动关系中,统治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都在于不断加强禁军建设,充实禁军力量,提高禁军素质。因此,禁军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而厢军居于从属地位。氏著《宋朝厢军职能新探》[20]认为厢军作为宋朝的常备军,除了“役作、工徒、营缮”等普通职能外,还具有明确的对内镇压和对外防御的军事职能。氏著《宋朝厢军研究》[21]较为全面地从厢军的产生、种类、来源和规模,厢军的军事职能,厢军与宋朝城防设施建设,官营手工业中的厢军,厢军与水患防治和水利事业,厢军中的递铺军,厢军中的配军等方面考察了宋代厢军制度的运作与变迁。

(六)蕃兵

关于宋代的蕃兵问题,任树民《北宋西北边防军中的一支劲旅—蕃兵》[22]从蕃兵的招募与族属;蕃兵的编制、兵种与素质;蕃兵的给养、奖罚与训练;蕃兵在宋代国防战略中的地位等问题入手进行探讨,认为蕃兵在宋西北国防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建丽、赵炳林《略论宋代蕃兵建制》[23]认为蕃兵产生于宋夏战争时期,蕃兵的建设以及蕃兵制度的较为完备都源于特殊历史背景下北宋政府的重视,并指出蕃兵的建立是宋代兵制改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