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精选】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精选】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直接观察白纸,可发现_____________,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_______像.

(4)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答案】竖直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移去棋子B,在B处放置一白纸像不能成在白纸上虚不转向自己

【解析】

【分析】

(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让A棋子与B棋子完全相同,B又与A的像完全重合,结果就可以得出A的像与A大小相同的结论;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而,所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眼睛观察;

(4)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判断像的变化。

【详解】

(1)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则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所以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实验时玻璃板应该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将白纸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烛B,观察像能否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有没有像);若像不能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没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若像能成在白纸上(或白纸上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实像;

(4)当镜子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时,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镜子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当镜子绕OO′向人转动时,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如图:

2.如图所示,小明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______。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______,重复实验。

(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

(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 A棋子 B棋子不能

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51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观察像时,眼睛要在棋子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7)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而两只棋子,大小严格相同,方便比较大小;

(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详解】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棋子A一侧观察,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7)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8)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

【点睛】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

(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线光与ON在_____内.

(2)当纸板E、F在同一平面内,将一束光沿原BO方向射O点,它反射后沿_____方向射

出.这现象说明:_____;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

(3)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乙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

【答案】不能同一平面 OA 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0 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析】

【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重合.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详解】

(1)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由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构成的平面与平面镜垂直,故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当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重合,入射角为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0°;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故答案为 (1)不能;同一平面;(2)OA;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0°;(3)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4.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小红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

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4)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

(6)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较黑暗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重合相等垂直相等不能虚不变 B

【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4)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5)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6)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7)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不变。(8)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点睛: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

5.小军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

(1)应选择_____(选填“明亮”“黑暗”)的环境;

(2)实验时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_____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小军选用了两只大小完全一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选填“不能”“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虚”或“实”)像.

(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_____(选填“会”或“不会”)向右平移.

(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_____(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7)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_(选填“亮”或“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cm.

【答案】黑暗 D 等效替代法不能虚不会寻找普遍规律暗 0.4

【解析】(1)应选择在黑暗的环境进行实验,像看起来更清晰。(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A的像形成原理是光的反射;光在穿过玻璃时发生折射,透过玻璃看到B是光的折射,故D正确。(3)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像与物大小,用B替代A的像,此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虚像不能用光屛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5)小军把玻璃板沿直线MN向右平移一段距离,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在此过程中,蜡烛A的像不会向右平移。(6)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是为了多次实验,从而寻找普遍规律,防止实验的偶然性。(7)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玻璃前后两个面都能反射成像,由于后面的反射面反射光少,所以成的像较暗,故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如果实验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的位置成两个清晰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0.4cm.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相当于两块平面镜,两个平面镜相距0.4cm

时,镜前同一物体的像相距0.8cm.

点睛:本题中求玻璃板厚度较难,可结合画图解答。

6.菜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_____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选填“有膜”或“无膜”).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阳光的实验窒,在_____中进行实验效果好(选填“①”或“②”).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_____.

(4)在白纸上沿跳棋A和B的边缘画圆,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

物距u/cm 3.39 5.11 6.39

像距v/cm 5.22 6.51

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像距v1=

_____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_____(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 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 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答案】有膜②镀膜增强了对光的反射 3.50 B

【解析】

【分析】

(1)有膜的一面作为反射面;

(2)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

(3)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是反射能力更强;

(4)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玻璃板有一定厚度,有两个反射面.

【详解】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有镀膜的一面因为成像更清晰,所以使玻璃板有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因为跳棋本身不会发光,要靠反射的光线成像,所以应该在光线较好的环境中实验,即在有阳光的实验室实验.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因为平面镜是反射成像的,所以镀膜后一定是增强了镜面对光的反射.

(4)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因为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距应为B的左端到直线的距离,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像距

v1=3.50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且去除误差因素后,每次像距与物距的差值相等,说明是同一原因引起的,考虑实验装置,原因只能是:玻璃板有一定厚度造成的.

故选B.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另外要牢记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7.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此时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_____cm;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

(3)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是来自于蜡

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玻璃板太厚不仅会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成两个像,同时也会使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也不是其真实位置,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到玻璃板比实际位置到玻璃板_____(选填近/远)。

【答案】20 20 B蜡烛被点燃了不能不变 D 近

【解析】

【分析】

可求出蜡烛A移动的距(1)根据像物等距即可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利用公式s vt

离,再根据像物等距可判断蜡烛B应放置的位置;

(2)当拿着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与平面镜前面的蜡烛的烛焰重合,因此后面那个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玻璃表面比较光滑,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两种光现象都可以使蜡烛成像;

(5)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

(1)[1]据题意可知,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既镜中的像B距离镜面的距离也是10cm,故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20cm;

[2]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即运动了10cm,所以此时蜡烛A距离镜面是20cm,故蜡烛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也是20cm时才能与A重合;

(2)[3]当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面,然后再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两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重合,因此B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故实验中的错误之处:B蜡烛被点燃了;

(3)[4]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既不能成在光屏上,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5]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由于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6]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5)[7]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是蜡烛B反射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在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折射小于入射角,眼睛顺着折射光线看去,像在实际物体的前方,即像靠近玻璃板。

8.如图甲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黏接在一起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小诚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和量角器,进行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______。(2)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3)如图丙所示,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则纸板F上

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三次实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帮忙设计这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OA 可逆显示光路不能不能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让光线沿AO入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沿OB射出,若让光线沿BO入射时,则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证明光路是可逆的;

[3]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显示光的路径;

(2)[4]在光的反射中,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以法线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旋转时,因为F与入射光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所以在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3)[5]将纸板倾斜,让光线仍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入射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法线已经不是ON了,入射光线AO与法线所在平面已不在是纸板所在平面了,所以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6]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

2

3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若白纸板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距离是_____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是_____像;

(4)如图甲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的时钟的像,请在乙图身上画出时钟的实际时间______ .

【答案】2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0 不能虚

【解析】

【详解】

(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玻璃板的距离为2?5cm=10cm,像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则它与像的距离为10cm+10cm=20cm;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图中表盘数字的顺序与实际顺序左右相反,时针指向10和11之间,分针指向7,实际时间为10:35.如下图所示:

10.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 10 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

(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_______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 造成的.

(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_______.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你能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黑影的道理吗?

(______)

【答案】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没有道理

【解析】

【分析】

光被遮挡没有到达的地方会形成影子.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面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

【详解】

当太阳光斜射玻璃圆镜上时,发生了镜面反射,发射光射到墙壁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当铅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铅笔会挡住射向镜面部分入射光线和由镜面射向墙壁的部分反射光线,从而在墙上形成两个黑影;如图所示:

光被铅笔遮挡没有到达平面镜,这时影子形成在平面镜上,反射后墙上是影子的投影,如图②.这个是先有影子后成像,所以是影子的像.另一个是光通过镜子反射后照在铅笔上,投影在墙上,是铅笔的影子,如图①.而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在镜子的下方,故小明的猜想是没有道理.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发射光线将不会被遮挡,如图①消失,只剩下图②的黑影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品

32. 人们要想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要进入人的眼睛。 33.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天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灯笼鱼等 月亮不是光源。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等 34.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5.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并非真实存在,它只是我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建立的虚拟模型。 36.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排队。 37. 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孔与光屏间的距离决定,距离越大,所成 的像也越大。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是圆的、方的、三角的都可以,但 必须足够小。 晴朗的天气,树阴下的许多圆形光斑其实是太阳(光源)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小孔) 所成的像。 38. 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介质密度越大光速越小。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2/3,故V 空气>V 水>V 玻璃 (与声速相反)。 39. 日食和月食 甲图:日食(月亮在中间) ①→日全食,②→日偏食,③→日环食 乙图:月食(地球在中间) b →月全食,a 和 c →月偏食 40.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41. 光的反射 42.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点O :入射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平面上; 法线: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3. 当光线的传播方向反向时,它的传播路径不变,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44. 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和反射角都为零。 45. 法线: 过入射点垂直镜面的直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对称轴,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 46. 作图强调:铅笔做图、直尺画线、光线带箭头、两线对称。 47.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出去。 (反射面平整光滑)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后,向四面八方反射出去。(反 射面凹凸不平) 48. 迎着月亮走:明水暗道。 背着月亮走:暗水明道。 49. 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例如:平静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都能看做是平面镜。 镜子中的样子叫做像。 50.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替代法) ①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记录玻璃板、物、像的位置; ②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③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④刻度尺:便于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5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里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与物体的 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总之,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52. 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路。 53. 球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统称球面镜。 光源

光现象专题训练

[课时训练(二) 光现象] 一、填空题 1.太阳、月亮、萤火虫,其中月亮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km/s,修建隧道时采用激光准直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的原理。 3.如图K2-1所示为“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当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的像比原来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图K2-1 4.如图K2-2所示是林红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情景,此时反射角等于________°,实验时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________立于平面镜上,要能在实验中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实验时应让入射光____________。若入射光线沿BO方向入射到O点,则反射光线是沿________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图K2-2 5.如图K2-3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反射角是________,若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________。 图K2-3 6.如图K2-4所示,为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人们应用“荷式开车门”:右手开左门,左手开右门。这样开车门人的上半身会自然而然地转动,车侧后方的光通过后视镜________后进入人的眼睛,然后人转身的时候向后看,由于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有光从物体射入人的眼睛,扩大了视野。 图K2-4 7.林红身高1.6 m,站在平面镜前0.5 m处,则她镜中的像离她________m;当她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从平面镜中看到挂钟的指针如图K2-5所示,由此可知,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

八年级光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_____。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_____。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_____(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 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 【答案】竖立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远离不变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解析】 【分析】 (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 【详解】 (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B,是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色散 知识点总结

光的色散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内容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几遍记住重点知识即可。 二、知识要点 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2)没有黑光的存在,白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调配出来。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早晨和傍晚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单色组成。如果射入人眼的光少了几种,我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就是由剩下的那几种光混合而成的颜色。 地球的大气层厚达几十千米,大气中漂浮着无数的尘埃、小水滴以及各种气体分子,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在碰到大气层中的尘埃和小水滴时容易被散射开,而红色、橙色光则不容易散射掉。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后再斜射到地面,太阳光中的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几乎都被散射掉了,所以看上去太阳光是红色的了。 5、光谱 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红外线 (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到。 (2)红外线的功能 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 ③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④红外线具有可见光一样的特征,沿着直线传播,被物体反射。应用于加热物品、取暖、摇控、探测、夜视。 7、紫外线 (1)紫外线在光谱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紫外线的功能 ①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照射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③利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可以用来进行防伪,鉴别古画等。 (3)紫外线的来源 ①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②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于太阳光,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 8、光的散射 (1)光是一种波,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光具有能量,就像水波能推翻渔船一样。(2)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我们要多看书,早自习、做作业时都拿出来翻一翻。因为本章中记忆的知识非常多,多看几遍牢记于心,学习物理如果你理解了其中的奥妙,你读物理课本比读小说还有劲。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八年级物理光现象实验题专题练习

八年级物理光现象实验题专题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在进行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把一个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接缝ON 转动,ON垂直于镜面. (1)先使E、F两块纸板成为同一平面,让一束红光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出现在法线的________(选填“同”或“异”)侧. (2)使OA慢慢偏离ON,观察到反射角将____;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比较可知,反射角____入射角. (3)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该如何操作?____. (4)如果光线沿BO的方向射向M,则反射光线会与OA重合,这说明____. (5)本实验中可在纸板上看到光线,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薄玻璃片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______。实验中选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用光屏代替了蜡烛B,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像。 3.下面是小红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

(1)组装仪器时,如图所示,要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的白纸相互_____(选填“平行”或“垂直”); (2)在实验中,小红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蜡烛A的像,为了消除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选填序号); 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C.调整观察蜡烛A的像的角度(3)消除影响后,移动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观察到它的像的大小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实验中,移去在蜡烛A成像位置处的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选填“实”或“虚”)像。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______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______,这说明了______。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5.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归纳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习题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现象知识点习题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光现象 1.光的色彩 光源:定义: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分类:人造光源,如发光的点灯,点燃的蜡烛,火把等 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色散:白光色散成彩色光带:红橙黄绿蓝靛紫 白光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规律:色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可得到黑色 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叫做光能 2.不可见光 红外线: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 特性:1)热作用强—→应用:红外线理疗、红外线烤箱、红外线诊断等 2)穿透能力强—→应用:红外线遥感 3)可以进行遥控—→红外线遥控器 紫外线:定义: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 特性:化学作用强—→应用:使照相底片感光等 荧光效应强—→应用:紫外线验钞,紫外线路标、警示牌,鉴别古字画 生理作用—→应用:紫外线杀菌灯、紫外线灭蚊器等 3.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直线 例证: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排列纵队 真空中光的速度约为3×10^8m/s 4.平面镜 定义: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 物与像对应点连线跟镜面垂直——→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物点与对应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作图:用对称点找像点,用虚线将像点连接起来 虚像特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 不能用光屏接收的像 只能用眼睛观察 不能被平面镜后的物体挡住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综合测试题(含标准答案)

光现象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水母B.萤火虫C.月亮 D.霓虹灯 2.如下图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3.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人在屏幕上的影子蜡烛通过小孔成像荷花在水中的倒影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A B C D 4.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把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 B. 一束光贴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用刻度尺量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C.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D. 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否看见反射光线 5.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 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6. 有关下列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甲中潜艇使用潜望镜观察海面情况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B.图乙所示的自动感应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自动控制 C.图丙所示人们是借助漫反射来观察到大象 D.图丁所示的倒影是反映了光的镜面反射 7.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虚像是人的幻觉,实像是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 B. 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亮斑 C.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 D. 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是成虚像 8.下列关联正确的是( ) A .光的直线传播——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B .光的折射——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 C.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 D.光的反射——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 9.刘艳同学对于如图所示的情景解释正确的是( ) A.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照射荧光物质鉴别真假币 B.伦敦奥运会圣火是利用凸面镜采集的 C.玻璃砖中钢笔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日食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10.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在湖面上观察到水中飘动着白云,这是光发生折射的缘故 B .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一些 C.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D .太阳穿过树叶,在树荫里的地面形成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由于树叶之间的缝隙都是圆形的缘故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 17分) 11.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 (选填 “大” 或“小”);真空中的光速为 m/s 。 1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 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 为_________。

2018年中考复习光现象实验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1. (2016厦门)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把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到B与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说成的像是像。(4)用方格纸替代白纸,更方便探究像与物关系。 【答案】(1)薄(2)等大(3)虚(4)位置 2. (2016龙东)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路可逆 3. (2016南宁)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关系。 (2)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

(3)将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4)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 【答案】(1)较薄大小(2)重合(3)不能虚(4)不变 4. (2016绥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 7c m。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O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cm。 (1)最好选用__________ 玻璃板(选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罝上放一光屏,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 m的人,站在镜前5 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1)茶色(2)像和物的大小关系(3)虚(4)5 不变 5.. (2016三明)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选用可折转的光屏做实验,除了可用它呈现光路外,还可用它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实验时应多次改变,测量出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的大小(或入射光线)

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测试题(A) 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3×3分) 1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将() A.一定逐渐增大B.一定逐渐减小C.一定不变D.其变化取决于光的传播方向2.天气晴朗,小聪同学向一个清澈的池塘看去,发现红色的鲤鱼在白云间穿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云是实像,鱼是虚像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C.云和鱼都是虚像D.云和鱼都是实像3.检查视力时,视力表上的“E”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应该是() A.B. C.D. 4.关于光和声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C.最快的声速可能与光速相等D.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5.黑板并不是光源,但我们却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它,这是因为() A.黑板发出了光B.光沿直线传播

C.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光发生了漫反射6.下列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分析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到它 C.光照到衣服上时会发生漫反射 D.当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后,其反射光线将不再平行7.若一束光与平面镜成50o角射向平面镜,则反射角为() A.30oB.40o C.50oD.60o 8.小盼同学面向平面镜行走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她的像变大,像与镜面的距离变小 B.她的像大小不变,像与镜面的距离变小 C.她的像变大,像与镜面的距离变大 D.她的像大小不变,像与镜面的距离变大 9.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A.镜面的大小;B.观察者的位置;C.物体的大小;D.物体与镜面间的距离。10.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级上册——光现象典型例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现象典型例题【例题1】光在水里传播的速度是()。 A.等于3× 108 m/s B.小于3× 108 m/s C.大于3× 108 m/s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B 【例题2】一台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经过2.7 s后才接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那么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A.8.1× 108 m B.4.05× 105 km C.8.1× 105 m D.4.05× 108 km 答案:B 【例题3】彩色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绿、 靛 D.红、黄、绿 答案:A 【例题4】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先变短后变长 B.先变长后变短 C.逐渐变 短 D.逐渐变长 答案:A 【例题5】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 A.是方形的 B.是圆形的 C.它是太阳的像 D.是长方形的 答案:B,C 【例题6】如下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烛焰 D.太阳

【例题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射击时,常提到的“三点一线” B.黑板上笔直的粉笔线 C.夏天树阴下的圆光斑 D.月食的形成 答案:A,C,D 【例题8】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束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答案:A 【例题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 D.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答案:D 【例题10】一束太阳光沿着与水平地面成60°角的方向照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A.120° B.60° C.30° D.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范文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知识点整理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2、天然光源,人造光源;3、生物光源,非生物光 二、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取直线: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年≈9.46×1015;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光速远远大于声速,。 四、光的反射: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 确定入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光现象知识点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光现象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光源: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分类:人造光源(如电灯、点燃的火把、油灯、燃烧的蜡烛等)自然光源(太阳、水母、萤火虫、恒星) 说明:光源指的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不包括反射光的情况。 如月亮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及放电影时的银幕的光等。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说明:如果介质不均匀,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也会发生弯曲。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后,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它了。 3、光线: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方便研究光学现象而假设虚构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4、常见关于光直线传播的现象: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④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是宇宙中最快的使者,在真空中的速度 C=3×108m/s=3×105km/s。 说明: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 规律总结: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概念:入射点(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法线(经过入射点所做的反射面的垂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拓展:A.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即三线合一。此时,入射角、反射角均为0度。B.光路可逆原理 误区警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逻辑关系: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所以,在光的反射定律中,我们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物大小相等。④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3、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4、平面镜成像的作图问题一般分为两类:①已知平面镜、物体和像的三者中的两者的位置关系,求剩余一项的位置。 此种类型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②求可见范围,此种类型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八年级物理 光现象 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光的传播知识点归纳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月亮、钻石、镜子、影幕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①小孔成像的条件: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孔到发光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 ②像的大小与发光体到孔的距离和像到孔的距离有关, 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光屏远离小孔,实像增大;光凭靠近小孔,实像减小;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发光体远离小孔,实像减小;发光体靠近小孔,实像增大。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2)取得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会作图)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4、所有的光路都是可逆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5、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m/s; 6、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 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跑100m时,声音传播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错误的)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虚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线)

光现象作图专题

光现象作图专题 考点一:小孔成像:①原理:光沿直线传播②像和物体的形状相似,像相对于物体上下、左右颠倒,像的形状跟小孔的形状无关 1.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请在图1中做出蜡烛AB 的像A'B'; 2.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考点二: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注意:①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都指的是与法线的夹角②光在介质里速度越快,则对应的角度越大(v 空气>v 水>v 玻璃) 一大类: 3.画出图3中相应的入射光线或反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4.如图4,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角,要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平面镜与水平面所成的角是________度,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5.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某种液体中,被水平放置在液体底部的平面镜反射,最后返回到空气中,如图5所示.请在图中画出经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和在水面处的折射光线,并标出角度的大小。 二大类: 6.如图6所示,请画出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到空气的光路图. 7.如图7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 图5 图2 图 1 图3

8.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8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三大类: 9.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两面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 10.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10所示,请在图10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11.如图11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并在图中标出光线离开玻璃后的折射角(注意标出法线)。 12.在公园的海洋馆里,人们可以透过厚厚的玻璃看到海底景观,请作出图12中AB 光线透过玻璃的光路。(已知v 空气>v 水>v 玻璃) 图12 玻璃砖 50° 图11 图10 图 8 空气 图 6 图 7 图9 60°

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作图题练习三)

第三次周考作图题练习 1、如图1所示,确定发光点S 的位置。 2、如图2所示,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3、在图3中画出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4、如图4所示,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确定发光点S 在镜中所成的像S′.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5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 ′B ′. 6、如图6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 ,S 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 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7、为了把竖直照射的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沿水平方向射入涵洞中,请在图7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8、AB 和CD 均为发光点S 经平面镜反后的反射线,试确定出S 的位置。 9、S 为发光点,试确定出木块M 另一侧能看到S 点的像的区域。 10、如图10所示,光线AO 从空气射向三棱镜,请在图中画出这条光线进入和离开三棱 图6 图7 图图1 图11 图5 图3 图2 S 图4 图9 图10

11、如图11所示,一束光沿AO 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12、请在图34中画出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13、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36所示,夜晚,当有光照射到尾灯时可起到明显警示作用。 试画出图中一条光线的反射光线(要求保留必要的辅助线)。 14、画出图37中入射光线AO 的反射光线。 1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丙中画出物体AB 所成的像. 16、光学暗箱题:试确定出暗箱里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 17、如图14所示,在练功房里,小红同学利用平面镜来帮助矫正舞蹈姿势。画出她的脚 上B 点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后进入人眼A 点的光路图。 18、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一次小明没有像平常那样将遥 控器对准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口,而是对着电视机旁的光滑墙壁,结果也达到了遥控 的目的.请你在图5-3-8中画出这种遥控方式中红外线传播的路径. 19、如图甲所示,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请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乙中画出通过A 点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图 34 图36 图 37 图14

光现象实验探究

光现象探究实验专题 一、实验,探究题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_____入射角。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________内,此时,在纸板B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 (4)实验中,小明无意中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镜中的像是正立、______的______像。 2、右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 以沿ON向前或向后折转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一束红 光贴着纸板沿EO射到O点,光将沿OF方向射出,如果把纸板ON的右半边向后折,反射 光线将_ __(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由此说明 _ _ ____ ____ ___;当EO慢慢靠近ON时,OF将 _ __ON(选填“靠近”或“远离”)。 3、如图所示,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 向镜面上的O点,在纸板上描出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并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改 变光的入射角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 A.光能否发生反射?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2)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时,要保持与镜面_______ (3)将ON右侧纸板向后折,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_______ (4)接下来,如果想探究对于已知光路,光能否沿它的反方向传播,请你简要说明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光线沿着纸板上已经画出的一条反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 光线重合;选择其他反射光线,重复上述步骤 4、如图1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 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 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 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5、下图小明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 的要求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