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机器人驱动芯片

几种机器人驱动芯片
几种机器人驱动芯片

在自制机器人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驱动电路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机器人驱动芯片。

介绍几种机器人驱动芯片

(注:本文已经投稿至《电子制作》)

在自制机器人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驱动电路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初,通常选用的驱动电路是由晶体管控制继电器来改变电机的转向和进退,这种方法目前仍然适用于大功率电机的驱动,但是对于中小功率的电机则极不经济,因为每个继电器要消耗20~100mA的电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组合三极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电路比较复杂,因此,我在此向大家推荐的是采用集成电路的驱动方法:

马达专用控制芯片LG9110

芯片特点:

低静态工作电流;

宽电源电压范围:2.5V-12V;

每通道具有800mA连续电流输出能力;

较低的饱和压降;

TTL/CMOS输出电平兼容,可直接连CPU;

输出内置钳位二极管,适用于感性负载;

控制和驱动集成于单片IC之中;

具备管脚高压保护功能;

工作温度:0℃-80℃。

描述:

LG9110 是为控制和驱动电机设计的两通道推挽式功率放大专用集成电路器件,

将分立电路集成在单片IC之中,使外围器件成本降低,整机可靠性提高。该芯片有两个TTL/CMOS兼容电平的输入,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两个输出端能直接驱动电机的正反向运动,它具有较大的电流驱动能力,每通道能通过750~800mA 的持续电流,峰值电流能力可达1.5~2.0A;同时它具有较低的输出饱和压降;内置的钳位二极管能释放感性负载的反向冲击电流,使它在驱动继电器、直流电机、步进电机或开关功率管的使用上安全可靠。LG9110被广泛应用于玩具汽车电机驱动、步进电机驱动和开关功率管等电路上。

管脚定义:

1 A 路输出管脚、2和3电源电压、4 B路输出管脚、5和8地线、6 A路输入管脚、7 B路输入管脚

2、恒压恒流桥式1A驱动芯片L293

图2是其内部逻辑框图

图3是其与51单片机连接的电路原理图

L293是著名的SGS公司的产品,内部包含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其后缀有B、D、E 等,除L293E为20脚外,其它均为16引脚。其额定工作电流为1A,最大可达1.5A,Vss电压最小4.5V,最大可达36V;Vs电压最大值也是36V,但经过我的实验,Vs 电压应该比Vss电压高,否则有时会出现失控现象。下表是其使能、输入引脚和输出引脚的逻辑关系(电路按图3连接):

EN A(B)IN1(IN3)IN2(IN4)电机运行情况

H H L 正转

H L H 反转

H 同IN2(IN4)同IN1(IN3)快速停止

L X X 停止

3、恒压恒流桥式2A驱动芯片L298N

L298也是SGS公司的产品,比较常见的是15脚Multiwatt封装的L298N,内部同样包含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图4是其引脚图:

1、15脚是输出电流反馈引脚,其它与L293相同。在通常使用中这两个引脚也可以直接接地。图5是其与51单片机连接的电路图。

步进电机驱动芯片类型

随着工业和家电领域、玩具马达及机器人市场的需求持续稳定成长,步进电机驱动控制芯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步进电机驱动芯片是集成有CMOS 控制电路和DMOS 功率器件的芯片,利用它可以与主处理器、电机和增量型编码器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控制系统。可以用来驱动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和继电器等感性负载。 步进电机驱动分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种,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判断驱动芯片是电压型的还是电流型的? 1、电压型 直流电路采用电容器滤波。在波峰(电压较高)时,由电容器储存电场能,在波谷(电压较低)时,电容器将释放电场能来进行补充,从而使直流电压保持平稳。直流电路是一个电压源,故称为电压型。 2、电流型 直流电路采用电抗器滤波。在波峰(电流较大)时,由电抗器储存磁场能,在波谷(电流较小)时,电抗器将释放磁场能来进行补充,从而使直流电流保持平稳。直流电路是一个电流源,故称为电流型。 步电机系统解决方案

由于负载一般都是感性的,它和电源之间必有无功功率传送,因此在中间的直流环节中,需要有缓冲无功功率的元件。 如果采用大电容器来缓冲无功功率,则构成电压源型变频器;如采用大电抗器来缓冲无功功率,则构成电流源型变频器。 深圳市维科特机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步进电机产品的销售、系统集成和应用方案提供商。我们和全球产品性价比高的生产厂家合作,结合本公司专家团队多年的客户服务经验,给客户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步进电机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的主要产品有信浓(SHINANO KENSHI)混合式步进电机、日本脉冲(NPM)永磁式步进电机、减速步进电机、带刹车步进电机、直线步进电机、空心轴步进电机、防水步进电机以及步进驱动器、减振垫、制振环、电机引线、拖链线、齿轮、同步轮、手轮等专业配套产品。我们还供应德国TRINAMIC驱动芯片和日本NPM运动控制芯片。根据客户配套需要,我们还可以提供其他种类及其他品牌微电机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提供NPM的线性磁轴电机(直线电机)及技术支持和服务。 步电机系统解决方案

体内微型机器人的全方位旋进驱动特性

文章编号:100220446(2006)0620560205 体内微型机器人的全方位旋进驱动特性3 张永顺,张凯,张林燕 (大连理工大学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提出了一种由外旋转磁场驱动的体内微机器人.它以相邻径向异向磁化瓦状多磁极圆筒形NdFe B永磁体为外驱动器,以机器人内嵌同结构的NdFe B永磁体为内驱动器,外驱动器旋转时产生旋转磁场,通过磁机耦合作用于内嵌驱动器形成机器人驱动力矩,在本体外表面螺纹与流体动压力的作用下,实现机器人在管道内的在线旋进.在建立微机器人游动模型的基础上,以垂直管道为试验环境,研究了机器人的全方位驱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可以实现管道内全方位驱动. 关键词:体内微型机器人;旋转磁场;游动特性;全方位驱动 中图分类号: TP24 文献标识码: B Sp i ra l D r i ve Character isti cs of a M i cro Robot I n si de Human Body Z HANG Yong2shun,Z HANG Kai,ZHANG L in2yan (Key L aboratory for Precision&N on2traditional M achining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D ali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D 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A ne w m icr o r obot inside hu man body driven by exteri or r otating magnetic field is p r oposed.It takes a cylindri2 cal NdFe B multi pole per manentmagnet composed of several neighboring tegular magnetsmagnetized anis otr op ically al ong ra2 dial directi on as exteri or actuat or,and a magnet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e mbedded inside the r obot body as the inner actua2 t or.The r obot scre ws for ward inside p i pe under the acti on bet w een s p iral rib on the exteri or surface of r obot body and fluid dyna m ic p ressure when r obot r otates by magnetic t orque,which is generated by magnet o2mechanical coup ling fr om r otating exteri or actuat or t o inner one.Based on a ne wly devel oped s wi m m ing mathe matical model,its characteristics of omni2direc2 ti onal drive is studied in the envir on ment of erect p i pe.Experi m 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 obot can realize omni2directi onal drive.  Keywords:m icr o r obot inside hu man body;r otating magnetic field;s wi m m ing characteristics;omni2directi onal drive 1 引言(I n troducti on) ME MS技术的发展,使微机器人进入体内执行无创或微创介入医疗作业成为可能.为了安全、可靠地进行肠道内的检查及手术作业,减少病人的痛苦,人们已经研究出微型肠道胶囊内窥镜和胶囊电子药丸.胶囊内窥镜可以无线传输检查图像,电子药丸可以通过在肠道内脉冲放电来医治胃肠疾病.它们均随肠道蠕动来完成整个区域检查与作业,并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其过程安全、可靠,但速度缓慢,效率低下,尤其是错过病变组织时,不能主动返程进行集中局部观察与治疗,使肠道内的一些医疗作业无法完成. 为了实现胶囊式机器人的体内作业,有必要对其实施安全有效的主动驱动控制和姿态调整,尤其要求机器人具有全方位驱动功能,这样才能实现机器人的可靠作业. 日本Ishiya ma等人利用三轴亥姆霍兹线圈提供空间旋转磁场,通过加载电流控制磁场强度及方向,作用于胶囊内嵌磁体带动其旋转,在胶囊表面螺纹与液体的作用下实现旋进[1,2],通过调整外旋转磁场平面的方向对微机器人进行姿态控制[3,4].但通电线圈所产生的驱动力矩小,驱动不安全,尤其当驱动频率较高时,线圈的能量损耗较大,大大降低了机器人的效率.  第28卷第6期 2006年11月机器人 ROBO T Vol.28,No.6  Nov.,2006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27503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1061,20032119). 收稿日期:2006-01-13

电机驱动芯片

自动0701 李欢20074998 LMD18200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推出的专用于直流电动机驱动的H桥组件。同一芯片上集成有CMOS控制电路和DMOS功率器件,利用它可以与主处理器、电机和增量型编码器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控制系统。LMD18200广泛应用于打印机、机器人和各种自动化控制领域。 内部机构和引脚说明: 注释:光电编码器是通过读取光电编码盘上的图案或编码信息来表示与光电编码器相连的电机转子的位置信息的,即判断方位。 LMD18200工作原理:

内部集成了四个DMOS管,组成一个标准的H型驱动桥。通过充电泵电路为上桥臂的2个开关管提供栅极控制电压,充电泵电路由一个300kHz左右的工作频率。可在引脚1、11外接电容形成第二个充电泵电路,外接电容越大,向开关管栅极输入的电容充电速度越快,电压上升的时间越短,工作频率可以更高。引脚2、10接直流电机电枢,正转时电流的方向应该从引脚步到引脚10;反转时电流的方向应该从引脚10到引脚2。电流检测输出引脚8可以接一个对地电阻,通过电阻来输出过流情况。内部保护电路设置的过电流阈值为10A,当超过该值时会自动封锁输出,并周期性的自动恢复输出。如果过电流持续时间较长,过热保护将关闭整个输出。过热信号还可通过引脚9输出,当结温达到145度时引脚9有输出信号 LMD18200提供双极性驱动方式和单极性驱动方式。双极性驱动是指在一个PWM周期里,电动机电枢的电压极性呈正负变化。双极性可逆系统虽然有低速运行平稳性的优点,但也存在着电流波动大,功率损耗较大的缺点,尤其是必须增加死区来避免开关管直通的危险,限制了开关频率的提高,因此只用于中小功率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本文中将介绍单极性可逆驱动方式。单极性驱动方式是指在一个PWM周期内,电动机电枢只承受单极性的电压。 该应用电路是Motorola 68332CPU与LMD18200接口例子,它们组成了一个单极性驱动直流电机的闭环控制电路。在这个电路中,PWM控制信号是通过引脚5输入的,而转向信号则通过引脚3输入。根据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来决定直流电机的转速和转向。采用一个增量型光电编码器来反馈电动机的实际位置,输出AB两相,检测电机转速和位置,形成闭环位置反馈,从而达到精确控制电机。

机器人的主要驱动方式及其特点

一目前机器人的主要驱动方式及其特点 根据能量转换方式,将驱动器划分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和新型驱动装置。在选择机器人驱动器时,除了要充分考虑机器人的工作要求,如工作速度、最大搬运物重、驱动功率、驱动平稳性、精度要求外,还应考虑到是否能够在较大的惯性负载条件下,提供足够的加速度以满足作业要求。 A液压驱动特点 液压驱动所用的压力为5~320kgf/cm2. a)优点 1能够以较小的驱动器输出较大的驱动力或力矩,即获得较大的功率重量比。 2可以把驱动油缸直接做成关节的一部分,故结构简单紧凑,刚性好。 3由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定位精度比气压驱动高,并可实现任意位置的开停。 4液压驱动调速比较简单和平稳,能在很大调整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 5使用安全阀可简单而有效的防止过载现象发生。 6液压驱动具有润滑性能好、寿命长等特点。 B)缺点 1油液容易泄漏。这不仅影响工作的稳定性与定位精度,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2因油液粘度随温度而变化,且在高温与低温条件下很难应用。 3因油液中容易混入气泡、水分等,使系统的刚性降低,速度特性及定位精度变坏。 4需配备压力源及复杂的管路系统,因此成本较高。 C)适用范围 液压驱动方式大多用于要求输出力较大而运动速度较低的场合。在机器人液压驱动系统中,近年来以电液伺服系统驱动最具有代表性。 B气压驱动的特点 气压驱动在工业机械手中用的较多。使用的压力通常在0.4-0.6Mpa,最高可达1Mpa。 a)优点 1快速性好,这是因为压缩空气的黏性小,流速大,一般压缩空气在管路中流速可达180m/s,而油液在管路中的流速仅为2.5-4.5 m/s。 2气源方便,一般工厂都有压缩空气站供应压缩空气,亦可由空气压缩机取得。 3废气可直接排入大气不会造成污染,因而在任何位置只需一根高压管连接即可工作,所以比液压驱动干净而简单。 4通过调节气量可实现无级变速。 5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气压驱动系统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

工业机器人用电机驱动系统

工业机器人用电机驱动系统 机器人电动伺服驱动系统是利用各种电动机产生的力矩和力,直接或间接地驱动机器人本体以获得机器人的各种运动的执行机构。 对工业机器人关节驱动的电动机,要求有最大功率质量比和扭矩惯量比、高起动转矩、低惯量和较宽广且平滑的调速范围。特别是像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手爪)应采用体积、质量尽可能小的电动机,尤其是要求快速响应时,伺服电动机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具有较大的短时过载能力。这是伺服电动机在工业机器人中应用的先决条件。 一、机器人对关节驱动电机的主要要求规纳如下 1.快速性 电动机从获得指令信号到完成指令所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时间应短。响应指令信号的时间愈短,电伺服系统的灵敏性愈高,快速响应性能愈好,一般是以伺服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的大小来说明伺服电动机快速响应的性能。 2.起动转矩惯量比大 在驱动负载的情况下,要求机器人的伺服电动机的起动转矩大,转动惯量小。 3.控制特性的连续性和直线性,随着控制信号的变化,电动机的转速能连续变化,有时还需转速与控制信号成正比或近似成正比。 4.调速范围宽。 能使用于1:1000~10000的调速范围。 5.体积小、质量小、轴向尺寸短。 6.能经受得起苛刻的运行条件,可进行十分频繁的正反向和加减速运行,并能在短时间内承受过载。 目前,由于高起动转矩、大转矩、低惯量的交、直流伺服电动机在工业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负载1000N(相当100kgf)以下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采用电伺服驱动系统。所采用的关节驱动电动机主要是AC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和DC伺服电动机。其中,交流伺服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直接驱动电动机(DD)均采用位置闭环控制,一般应用于高精度、高速度的机器人驱动系统中。步进电动机驱动系统多适用于对精度、速度要求不高的小型简易机器人开环系统中。交流伺服电动机由于采用电子换向,无换向火花,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机器人关节驱动电动机的功率范围一般为0.1~10kW。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中所采用的电动机。

微型机器人

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新技术新工艺 名称:微型机器人 编制人: 邮箱: 电话: 编制时间:2014.11 编制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微型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ics)是指集成了微型作业工具、各种微小型传感器,具有通用编程能力的小型移动机构。 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以及接口通信和电源等集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MEMS 是目前正在飞跃发展的微米/纳米技术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它的成熟和产业化,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微型机器人是利用IC(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将驱动器和传动装置、传感器、控制器、电源等集成在一起的功能完备的MEMS系统。MEMS技术可将机器人系统的尺寸缩小到几毫米甚至几百微米,这种微型化的趋势经逐渐成为机器人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微型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微操作机器人技术,微定位机器人技术和微型机器人技术。 微型机器人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操作,具有小惯性、快速响应、高谐振频率、高附加值等特点。然而,微型机器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普通机器人的微小化,微型机器人一般集成有传感、控制、执行和能量单元,是机械、电子、材料、控制、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微型机器人的研究,是一个新颖又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该技术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小系统,充分展示了微小系统的巨大魅力;而且建立微型机器人需要更为微小的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处理器等,由此展开的对微型机器人本体加工和微部件的研制,将有利于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微系统集成,推动MEMS技术继续前进。 ◎微型机器人的组成、关键技术及分类 微型机器人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微执行器,微传感器,微能源,控制系统。相应的微执行器技术、检测技术、能源供给和控制技术就是微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微执行器技术

电机驱动芯片资料全

A4954 双路全桥式DMOS PWM 电动机驱动器 特点 ?低R DS(on)输出 ?过电流保护(OCP) 电动机短路保护 o o电动机引脚接地短路保护 o电动机引脚电池短路保护 ?低功耗待机模式 ?可调PWM 电流限制 ?同步整流 ?部欠压锁定(UVLO) ?交叉电流保护 描述 通过脉宽调制(PWM) 控制两个直流电动机,A4954 能够承受峰值输出电流达±2 安培,并使电压达到40 伏特。 输入端通过应用外部PWM 控制信号以控制直流电动机的速度与方向。部同步整流控制电路用来降低脉宽调制(PWM) 操作时的功率消耗。 部电路保护包括过电流保护、电动机接地或电源短路、因滞后引起的过热关机、V BB欠压监视以及交叉电流保护。 A4954 采用带有外置散热板的16 引脚TSSOP 小型封装(后缀LP)。该封装为无铅封装,且引脚框采用100% 雾锡电镀。 ?功能方框图

A4950 全桥式DMOS PWM 电动机驱动器特点 ?低R DS(开)输出 ?过电流保护(OCP) o电动机短路保护 o电动机引脚接地短路保护 o电动机引脚电池短路保护 ?低功耗待机模式 ?可调PWM 电流限制 ?同步整流 ?部欠压锁定(UVLO) ?交叉电流保护

描述 通过脉宽调制(PWM) 控制直流电动机,A4950 能够提供±3.5 安培的峰值输出电流,工作电压为40 伏特。 该产品可提供输入端子,通过外部施加的PWM 控制信号控制直流电动机的速度与方向。采用部同步整流控制电路降低脉宽调制(PWM) 操作时的功率消耗。 部电路保护包括过电流保护、电动机引脚接地短路或电源短路、带时延的过热关机、V BB欠压监视以及交叉电流保护。 A4950 采用带有外露散热板的8 引脚SOICN 小型封装(后缀LJ)。该封装为无铅封装,且引脚框采用100% 雾锡电镀。 ? 功能方框图 A4938 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预驱动器 功能及优点 ?驱动6 N-通道MOSFET ?同步整流,减少功率耗散

工业机器人的驱动方式

题目 1、工业串联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方式、传动系统、传感器类型 比较 2、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传动系统、传感器类型 比较 3、现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结构 概述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 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 展 另一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 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 题。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 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美国机器人协会 RIA) 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 通过程序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 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 美国家标准局 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完成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 任务或动作的机械装置。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 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 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日本工业标准局 一种机械装置 在自动控制下 能够完成某些操作或者动 作功能。 英国 貌似人的自动机 具有智力的和顺从于人的但不具有人格的机器。 中国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 这种 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 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 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尽管各国定义不同 但基本上指明了作为“机器人”所具有的二个共同点 (1) 是一种自动机械装置 可以在无人参与下 自动完成多种操作或动作功 能 即具有通用性。 (2)可以再编程 程序流程可变 即具有柔性(适应性 。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 比尔?盖茨预言 机器人即将重复PC机 崛起的道路 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机器人学集中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 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 是当代 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概述 驱动方式 现代工业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三种 气动驱动、液压驱动和电动驱动。 气动驱动 机器人气动驱动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气动驱动机器人具有气源方便 系统结构简单 动作快速灵活 不污染环境以及维护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在恶劣工况 高温、有毒、多粉尘 条件下工作等特点。常用于冲床上下料 小零件装配、食品包装及电子元件输送等作业中。由于气体可压缩 遇阻时具有容让性 因此也常用作机器人手爪的驱动源。 气动驱动系统的组成 1 气源 气动机器人可直接使用工厂压缩空气站的气源 或自行设置气源

微型机器人驱动技术

微型机器人驱动技术 目前,微型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气动、热驱动、微电机驱动、智能材料驱动和能量场驱动。其中,智能材料驱动常用的有形状记忆合金( SMA)、人工肌肉材料( IPMC)、压电材料( PZT)、巨磁致伸缩材料( GMA);能量场驱动常用的有微波、光波、磁场和超声波等。 一、气动形式 韩国研制出了单气动线路驱动的蚯蚓型管道检测微机器人。该机器人由前气室、后气室和伸展模块 3 部分组成,3 个气室被一个充气管道连接起来。首先,后气室逐渐充入空气并膨胀,机器人身体后部的夹钳紧贴到被检测管道表面; 然后空气使伸展模块内的气室充气、膨胀,机器人就向前伸展身体; 随着空气的不断充入,前气室也逐渐膨胀并达到特定气压值,身体前部的夹钳紧贴到管道表面; 然后通过排气使后气室在气流反作用力下前进,同时伸展模块收缩。通过气阀使充气和排气循环交替进行,就实现了像蚯蚓一样的运动。

图1、蚯蚓型管道检测微机器人 第二、热驱动形式 美国研制出一种热驱动机器人,它的运动主要由热敏晶片的热胀冷缩来完成,热敏晶片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两层聚合物中夹一个钛钨合金电阻构成,当加热电流通过回路时,热敏晶片向热膨胀系数小的聚合物一侧弯曲,就实现了单自由度运动。 图2、热驱动机器人 第三、微电机驱动形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出了微电机驱动的精子形微机器人。该微机器人由椭圆形的头部和 4 个柔软的鞭毛组成,鞭毛由机器人头部内置的 4 个微电机驱动,当柔软的鞭毛被微电机带动在液体环境中旋转时,它们将形成又长又细的螺旋,液体作用于鞭毛的粘滞力将对微机器人产生推力从而使其前进。

图3、精子形微机器人 第四、智能材料驱动形式 韩国研制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 SMA) 驱动的仿蚯蚓型微机器人。形状记忆合金和波纹管组合使微机器人伸缩前行,具体移动过程是: 硅树脂波纹管作为弹簧提供变形力,当 SMA 弹簧被加热收缩时,微机器人前部的微针钳住接触面,躯干后部向前滑动,同时 SMA 外部的硅树脂波纹管收缩储存变形能;然后,SMA 弹簧冷却,波纹管储存的变形能使 SMA 弹簧伸长,同时,后部的微针钳住接触面,躯干前部向前滑动;最后,波纹管和 SMA 弹簧回到初始平衡状态,二者弹力相等。SMA 的伸缩靠控制系统对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冷却循环交替实现。 图4、仿蚯蚓型微机器人

微型机器人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微型机器人是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由于它能进入人类和宏观机器人所不及的狭小空间内作业, 近几十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给出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几种微型机器人, 在分析了其特点和性能的基础上, 讨论了目前微型机器人研究中所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并且指出了这些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型机器人; 关键技术;应用

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ics)是指集成了微型作业工具、各种微小型传感器,具有通用编程能力的小型移动机构。微型机器人是利用IC(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将驱动器和传动装置、传感器、控制器、电源等集成在一起的功能完备的MEMS系统。MEMS技术可将机器人系统的尺寸缩小到几毫米甚至几百微米,这种微型化的趋势经逐渐成为机器人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微型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微操作机器人技术,微定位机器人技术和微型机器人技术。 微型机器人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操作,具有小惯性、快速响应、高谐振频率、高附加值等特点。然而,微型机器人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普通机器人的微小化,微型机器人一般集成有传感、控制、执行和能量单元,是机械、电子、材料、控制、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微型机器人的研究,是一个新颖又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挑战性的课题。该技术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小系统,充分展示了微小系统的巨大魅力;而且建立微型机器人需要更为微小的驱动器、执行器、传感器、处理器等,由此展开的对微型机器人本体加工和微部件的研制,将有利于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微系统集成,推动MEM S技术继续前进。 1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采用MEMS技术的微型卫星、微型飞行器和能进入狭窄空间的微型机器人展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和军民两用的战略意义。因此, 作为微机电系统技术发展方向之一的基于精密机械加工微机器人技术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强大的市场推动, 而且有众多研究机构的参与。以日本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重点是发展进入工业狭窄空间微机器人、进入人体狭窄空间医疗微系统和微型工厂。国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的资助下, 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针对微型机器人和微操作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分别研制了原理样机。 目前国内对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1)面向煤气、化工、发电设备细小管道探测的微型机器人。(2)针对人体、进入肠道的无创诊疗微型机器人。(3)面向复杂机械系统非拆卸检修的微型机器人。 国外: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发展工业及医疗用管道微机器人和微型工厂。 国内:MEMS技术已列入863计划,促进了微型机器人研究的进步。我国的MEMS技术包括微型机器人技术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仍处于不断追赶的过程中。 2 微型机器人的组成 微型机器人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微执行器,微传感器,微能源,控制系统。相应的微执行器技术、检测技术、能源供给和控制技术就是微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3 微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3.1 微执行器技术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 【摘要】微型机器人是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它能进入人类和宏观机器人所不及的狭小空间内作业,近几十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是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的出现和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微型机器人的发展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的发展; 绪论 微型机器人是现化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很重要方向,由于其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定位和微细操作,微型机器人可以应用在其他机器人无法应用的场合。 ①对于人烃无法进入的危险区域,如航天飞机、导弹、核动力工厂以及石油化工的管道的探伤和维修更是十分需要微型管道机器人; ②医疗上用于诊断、注药、切除和修补的微型机器人; ③用于操作血球、细胞的微型机器人; ④集成电路的检查和修补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微定位和微操作; ⑤微型器人还在军事上具有应用价值,例如用来进行军事侦察,具有不易被发现的优点等。 1.微型机器人的出现 1.1 微型机器人出现的基础——微机电系统(MEMS)和微驱动器,微型机器人出现是和微机电系统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微型机器人就是可编程通用的微型机电系统工程。微机电系统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的成功结合而诞生的,是微电子技术的拓宽和延伸,它将电子技术遭到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相融全,实现了微电子与机械融为一体的系统。和微机电系统一样,微型机器人的发展是和微驱动器的发展也分不开的,轰动世界的突破性

的成就是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先研制出了转子直径为60~120um的微型静电动机,随后MIT也研制出了100um的静电动机。正是微机电系统和微驱动器的出现和发展为微型机器人的出现作了铺垫,使得微型机器人应运而生。 2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 2.11 微型机器人发展的现状 据2010年5月13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研发的“纳米蜘蛛”,这种“纳米蜘蛛”机器人的大小仅有4纳米,比人类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还小。该“纳米蜘蛛”机器人的发明是对几年前“蜘蛛分子”机器人的改进与升级,其功能更加强大,这种纳米机器人不仅能够自由地在二维物体的表面行走,而且还能吞食面包碎屑。虽然以前研制出的DNA分子机器人也具有行走功能,但不会超过3步,而“纳米蜘蛛”机器人却能行走100纳米的距离,相当于行走50步。“纳米”机器人可以用于医疗事业,以帮助人类识别并杀死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还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外科手术,清理动脉血管垃圾,及组成计算机新硬件等。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这种机器人的生产线。 在二维物体表面行走的“纳米蜘蛛”机器人 2.2微型机器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2.1驱动器的微型化 微驱动器是MEMS 最主要的部件, 从微型机器人的发展来看, 微驱动技术起着关键用, 并且是微机器人水平的标志,开发耗能低、,结构简单、易于微型化,、位移输出和力输出大, 线性控制性能好, 动态响应快的新型驱动器(高性能压电元件、大扭矩微马达) 是未来的, 2.2.2 能源供给问题 许多执行机构都是通过电能驱动的,但是对于微型移动机器人而言,供应电能的会 严重影响微型机器人的运动, 特别是在曲率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中。微型机器人发展趋势应是无缆化 , 能量、控制信号以及检测信号应可以无缆发送、传输。微型机器人

微型机器人驱动系统

微型机器人的驱动系统种类总结 一、SMA 驱动的全方位轮式蠕动微机器人 形状记忆合金SMA 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其特点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MA 驱动器在特殊场合可代替传统驱动器,如马达气缸等,具有功率质量比大、结构简单、无噪音、无污染、易于控制等特点,因此广泛用作微小型机器人驱动器。SMA 驱动器驱动原理如下: 1.SMA 驱动的全方位轮式蠕动过程 ①SMA 弹簧加热收缩,前轮不动(左边轮为前轮),后轮前移动,弹性杆恢复原长,前车体和后车体分别绕轮轴转动至垂直位置。车体外形由图1 (1)变至图1 (2)。 图1(1) 图1 (2) ②SMA 弹簧继续加热收缩,前车轮继续保持不动,后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弹性杆松弛,偏置弹簧侧向弯曲,前后车体保持垂直姿态。车体外形由图1 (2)变至图1 (3) 图1(2) 图1(3) ③SMA 弹簧冷却,前车轮向前滚动,后车轮在自锁机构的作用下保持不动,弹性橡皮带逐渐由松弛到拉直状态,前后车体仍旧保持与地面垂直姿态。车 体外形由图1(3)变至图1(4)

图1(3) 图1(4) ④SMA 弹簧继续加热收缩,前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后车轮继续保持不动,弹性杆绷紧,前后车体分别绕轮轴转动至对称位置。车体外形由图1(4)恢复至初始状态图1 (1) 图1(4) 图1(1) 图1 SMA 驱动的全方位轮式蠕动过程示意图 至此微型车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向前蠕动,重复以上步骤微型车可连续向前蠕动。 2 .存在问题 ①由于偏心轮逆止机构阻止车轮向后滚动因而微型小车只能前进不能后 退。 ②采用单一的SMA 直线驱动器尚无法实现转弯功能。 3.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缺点,采用双向自锁装置以实现小车的后退功能。如图2所示。

几种电机驱动的比较

智能车竞赛中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设计与比较 王名发,江智军,邹会权 时间:2009年12月04日 字 体: 大中小关键词:直流电机调速系统MC33886VNH3SP30BTS7960BDT340IIRF3205 摘 要:针对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直流电机的驱动设计了6种方案,经过实验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确立了一套驱动能力强、体积小、性能稳定的驱动方法,可广泛应用于40 V以下的大功率直流电机驱 动的场合。 关键词:直流电机;调速系统; MC33886; VNH3SP30; BTS7960B; DT340I; IRF3205 目前大电流直流电机多采用达林顿管或MOS管搭制H桥PWM脉宽调制,因此体积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分立器件的特性不同,使得驱动器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此外,由于功率管的开关电阻比较大,因此功耗也很大,需要功率的散热片,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驱动器的体积。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大功率MOS管的H桥驱动芯片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目前能提供较大电流输出的集成芯片不是很多。例如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推出的全桥驱动芯片MC33886和33887、意法半导体公司推出的全桥驱动芯片VNH3SP30、英飞凌公司推出的高电流PN半桥驱动芯片BTS7960。ST微电子公司推出的TD340驱动器芯片是一种用于直流电机的控制器件,可用于驱动N沟道MOSFET管。 本文在第三、四届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分别尝试了上面提到的5块电机驱动芯片设计的驱动电路,通过现场调试发现它们的优缺点,确定了驱动能力强、性能稳定的驱动方案,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 直流电机驱动原理 目前直流电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2种形式:线性驱动方式和开关驱动方式。其中线性驱动方式可以看成一个数控电压源。该驱动方式的优点是驱动电机的力矩纹波很小,可应用于对电机转速要求非常高的场合;缺点是该方式通常比较复杂,成本较高,尤其是要提高驱动的功率时,相应的电路成本将提升很多[1]。本文针对H桥驱动电路在智能车竞赛中的应用加以分析。 目前的H桥驱动主要有3种方式。图1(a)中H桥的4个桥臂都使用N沟道增强型MOS管;图1(b)中H 桥的4个桥臂都使用P沟道增强型MOS管;图1(c)中上H桥臂分别使用P沟道增强型MOS管和N沟道增强MOS管。由于P沟道MOS管的品种少、价格较高,导通电阻和开关速度等都不如N沟道MOS管,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在H桥的4个桥臂都使用N沟道MOS管。但是在如图1(a)中可以看到,为了使电机正转,Q1和Q4应该导通,因此S4电压应该高于Q4的源极电压,S1电压应该高于Q1的源极电压,由于此时Q1的源极电压近似等于Vcc,因此就要求S1必须大于(Vcc+Vgs)。在很多电路中除非作一个升压电路否则是比较困难得到的,因此图1(a)这种连接方式比较少见。同理,图1(b)中为了使电机正转,S4电压就必须低于0V- VGS,在使用时也不方便。因此最常用的是图1(c)的电路,该电路结合了上述2种电路各自的优点,使用方便。本文针对3种形式电路进行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分析。

微型机器人简介

《微机电系统设计学》读书报告 ——浅谈微型机器人 吕玉峰21225099 摘要:微型机器人是微机电系统的重要分支,是微机电系统发展的高级形式。本文阐述了微型机器人的概念及关键技术;论述了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它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微型机器人的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微型机器人,微机电系统 前言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微型机器人(Micro-Robotics)是指集成了微型作业工具、各种微小型传感器,具有通用编程能力的小型移动机构。 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以及接口通信和电源等集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MEMS技术的迅速发展。MEMS是目前正在飞跃发展的微米/纳米技术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它的成熟和产业化,对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微型机器人是利用IC(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技术,将驱动器和传动装置、传感器、控制器、电源等集成在一起的功能完备的MEMS系统。MEMS技术可将机器人系统的尺寸缩小到几毫米甚至几百微米,这种微型化的趋势经逐渐成为机器人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微型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微操作机器人技术,微定位机器人技术和微型机器人技术。 微型机器人结构尺寸微小,器件精密,可进行微细操作,具有小惯性、快速

几种用于IGBT驱动的集成芯片汇编

几种用于I G B T驱动的集成芯片

几种用于IGBT驱动的集成芯片 2. 1 TLP250( TOSHIBA公司生产) 在一般较低性能的三相电压源逆变器中,各种与电流相关的性能控制,通过检测直流母线上流入逆变桥的直流电流即可,如变频器中的自动转矩补偿、转差率补偿等。同时,这一检测结果也可以用来完成对逆变单元中IGBT实现过流保护等功能。因此在这种逆变器中,对 IGBT驱动电路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这种类型的驱动芯片主要有东芝公司生产的 TLP250,夏普公司生产的 PC923等等。这里主要针对 TLP250做一介绍。 TLP250包含一个 GaAlAs光发射二极管和一个集成光探测器, 8脚双列封装结构。适合于 IGBT或电力 MOSFET栅极驱动电路。图 2为 TLP250的内部结构简图,表 1给出了其工作时的真值表。 TLP250的典型特征如下: 1)输入阈值电流(IF): 5 mA(最大); 2)电源电流(ICC): 11 mA(最大);

3)电源电压(VCC): 10~ 35 V; 4)输出电流(IO): ± 0.5 A(最小); 5)开关时间(tPLH /tPHL):0.5 μ s(最大); 6)隔离电压:2500 Vpms(最小)。 表2给出了TLP250的开关特性,表3给出了TLP250的推荐工作条件。 注:使用 TLP250时应在管脚 8和 5间连接一个0.1 μ F的陶瓷电容来稳定高增益线性放大器的工作,提供的旁路作用失效会损坏开关性能,电容和光耦之间的引线长度不应超过 1 cm。 图 3和图 4给出了 TLP250的两种典型的应用电路。

电机驱动芯片

马达专用控制芯片LG9110 芯片特点: 低静态工作电流; 宽电源电压范围:2.5V-12V ; 每通道具有800mA 连续电流输出能力; 较低的饱和压降; TTL/CMOS 输出电平兼容,可直接连CPU ; 输出内置钳位二极管,适用于感性负载; 控制和驱动集成于单片IC 之中; 具备管脚高压保护功能; 工作温度:0 ℃-80 ℃。 描述: LG9110 是为控制和驱动电机设计的两通道推挽式功率放大专用集成电路器件,将分立电路集成在单片IC之中,使外围器件成本降低,整机可靠性提高。该芯片有两个TTL/CMOS 兼容电平的输入,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两个输出端能直接驱动电机的正反向运动,它具有较大的电流驱动能力,每通道能通过750 ~800mA 的持续电流,峰值电流能力可达1.5 ~2.0A ;同时它具有较低的输出饱和压降;内置的钳位二极管能释放感性负载的反向冲击电流,使它在驱动继电器、直流电机、步进电机或开关功率管的使用上安全可靠。LG9110 被广泛应用于玩具汽车电机驱动、步进电机驱动和开关功率管等电路上。 管脚定义: 1 A路输出管脚、2和3 电源电压、4 B路输出管脚、5和8地线、6 A路输入管脚、7 B路输入管脚 恒压恒流桥式1A驱动芯片L293 L293是著名的SGS公司的产品,内部包含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其后缀有B、D、E等,除L293E为20脚外,其它均为16引脚。其额定工作电流为1A,最大可达1.5A,Vss电压最小4.5V,最大可达36V;Vs电压最大值也是36V,但经过我的实验,Vs电压应该比Vss电压高,否则有时会出现失控现象。 恒压恒流桥式2A驱动芯片L298N L298也是SGS公司的产品,比较常见的是15脚Multiwatt封装的 L298N,内部同样包含4通道逻辑驱动电路。 1、15脚是输出电流反馈引脚,其它与L293相同。在通常使用中这两个引脚也可以直接接地。

工业机器人的驱动方式.资料

题目1、工业串联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方式、传动系统、传感器类型比较 2、智能移动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传动系统、传感器类型比较 3、现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结构 概述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 展另一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 题。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美国机器人协会RIA)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的 通过程序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 美国家标准局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完成某些操作和移动作业 任务或动作的机械装置。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 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日本工业标准局一种机械装置在自动控制下能够完成某些操作或者动 作功能。 英国貌似人的自动机具有智力的和顺从于人的但不具有人格的机器。 中国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这种 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尽管各国定义不同但基本上指明了作为“机器人”所具有的二个共同点(1) 是一种自动机械装置可以在无人参与下自动完成多种操作或动作功 能即具有通用性。 (2)可以再编程程序流程可变即具有柔性(适应性。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伟大的发明比尔?盖茨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PC机 崛起的道路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机器人学集中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 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当代 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概述 驱动方式 现代工业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气动驱动、液压驱动和电动驱动。 气动驱动 机器人气动驱动系统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气动驱动机器人具有气源方便系统结构简单动作快速灵活不污染环境以及维护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在恶劣工况高温、有毒、多粉尘条件下工作等特点。常用于冲床上下料小零件装配、食品包装及电子元件输送等作业中。由于气体可压缩遇阻时具有容让性因此也常用作机器人手爪的驱动源。 气动驱动系统的组成 1气源气动机器人可直接使用工厂压缩空气站的气源或自行设置气源

关于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微型伺服系统的介绍

摘要:用于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的微型伺服系统日前完全依赖进口。基于分析微型伺服系统各部件的发展现状与技术特点,研制了一款适用于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的国产倒服系统,包括永磁无刷伺服电机、巨磁阻编码器、高功率密度驱动模块以及通讯单元。通过与周内仿人机器人研究单位常用的几款进口伺服系统进行对比,验证所研制的微型伺服系统满足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对功率密度比等性能指标的要求.可完全代替进口产品。 关键词: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微型伺服系统,永磁同步电动机 1 引言 2000年,日本本田公司发布的仿人机器人AsIMO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过去10年里,得益于计算机、电气工程、材料工程、传感器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仿人机器人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日本本田公司、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仿人机器人由控制系统、关节伺服系统、传感器系统、能源系统和本体结构5部分组成。关节伺服系统按驱动方式可以分为液压伺服、气动伺服、电机伺服、压电伺服等。这几种系统中,液压伺服抗污染能力差、调试维护困难、瞬间过载能力低;气动伺服非线性程度高、定位刚度小;电机伺服通常需要减速机构,使其体积增大;压电伺服一般不需要减速机构,易于实现微型化,但其驱动电路复杂,多用于微型机器人或仿人机器人的手指关节。比较几种伺服系统的优缺点,电机伺服系统,尤其是旋转电机伺服系统由于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刚度强、较易驱动,是目前仿人机器人关节伺服系统的首选。 在仿人机器人中,由于使用电池供电,供电电压低、功率/能量密度受限,且机器人的体积、重量均有严格的要求,所以仿人机器人关节中使用的电机伺服系统有其特殊的要求。例如低工作电压而且变化范围大、低损耗、高功率密度、重景轻、单一电源供电、高动态性能、高可靠性等等。本文围绕仿人机器人对关节驱动的要求特点,详细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关节电机伺服系统的组成、类别、性能特点等。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台国产微型伺服系统,通过与国外同类伺服系统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微型系统满足仿人机器人关节驱动的性能要求,可取代进口产品。 2 关节驱动伺服系统的组成 电机伺服系统一般是由电动机、位置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功率器件和控制器5部分组成的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 2.1电机 永磁无刷电动机无需励磁绕组和励磁电源,结构相对简单,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非常适合仿人机器人这种对体积、重量十分敏感的场合。在伺服系统中应用的永磁无刷电动机分为元刷直流电动机(brushless DC motor,BI。DCM)和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两种。前者设计和生产费用低,但转动时不可避免有转矩脉动;后者正弦波驱动,理论上可完全消除转矩脉动,但需要更高精度的转子位置传感器和更复杂的控制器件”…。 2.2位置传感器 2.2.1光电编码器 在位置伺服系统中,光电编码器常被采用作为位置传感器。它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工作范同大、功耗低、非接触测量等优点,但由于光栅盘是精密的光学元件,其抗振性能差,轴向的振动极易使其破碎,烟雾、灰尘等杂质也会影响光路系统。光源、镜头、光栅盘和光电传感器组成的光路系统只能轴向排布,也令光电编码器的厚度难以缩小。 目前商品化的光电编码器中,体积较小的是SCANCON公司的增量式光电编码器,其分辨率为1 000线/r,尺寸为西24 mm×24 mm。 2.2.2磁编码器 磁编码器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一种新型电磁敏感元件为基础的检测装置。这种编码器使用具有交替变化磁场的永磁体盘代替光栅盘,使用巨磁电阻(GMR)等磁敏元件代替光电元件,把磁信号变为电信号。在T作中,磁编码器不易受尘埃和结露影响,抗振能力强,可靠性高,同时其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复杂的光源和光学元件,易于实现小型化。 但受充磁技术的制约,磁编码器的磁极数不可能提得很高,通过控制充磁,是磁场分布呈理想的正弦波,那么可通过波形细分技术进一步提高精度和分辨率。目前商品化的磁编码器分辨率可达l 000线/r。 2.3功率器件 在中小功率的应用中,一般使用电力MOsFET或IGBT作为功率器件。电力MOSFET具有易驱动、开关速度快的优点,但其导通损耗和耐压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故一直局限子在低压场合使用。IGBT是一种复合型的功率器件,整合了MOsFET和BJT的优点,驱动端类似MOsFET的结构,通过电压控制,所需功率小,而开关端则与BJT相似,耐压水平高、电流大、导通损耗小。 但其关断时间较长,因此开关损耗较大,而且其导通压降为固定值,与流过电流无关,在开关电压较高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其低损耗的优点。 目前主流IGBT导通压降为1.5~2.5 V,而100 V耐压的MOSFET导通电阻一般在15~30mn。仿人机器人电源电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