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史记》赏析之津梁——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

《史记》赏析之津梁——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
关 键 词 : 见 思 ; 史记 论 文 》 评 例 ; 吴 《 ; 内容 ; 价 评
中图 分 类 号 :2 6 2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7 —9 7 (0 90 —0 3 0 6 1 4 6 2 0 ) 3 0 7— 5
有 清是 《 记 》 史 研究 的鼎盛 期 。“ 不完全 统计 , 忽 十 年 。 齐 贤 墓 草 宿 矣 。 ’胡据 此 , 熙 十 五 年 据 ’[ ’ 康 整 个清 代接 触过 《 记 》 史 研究 并 有 文 章 著 作 的 学 者 , ( 6 6年) 见思 以《 17 吴 史记 论文 》 付 吴 兴 祚 , 托 至二 十 有三百 人左 右 , 文 有 一 百六 七 十 篇 以上 。_ 清 初 五年 ( 6 6年 ) 祚 刊 印 此 书 时 见 思 已去 世 数 年 。 论 ”1 18 兴 6 0年左 右 。 吴 见思《 记论 文 》 是《 记 》 史 则 史 文学研 究 的代 表作 之 故吴 见思卒 年 当在 1 8 见思 自束 发受 学 , 遍览 诗 书 , 书论 古 , 解 独 读 识 是 书在 清代 及 民 国时期 曾一 版 再 版 , 当今 学 人
张 富春
( 东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东 济 南 2 0 0 ) 山 山 5 1 0
摘 要 : 见 思 《 吴 史记 论 文 》 史记 》 学 研 究 的 代 表 作 之 一 。文 章 首 先 考 证 了吴 见 思 生卒 年 、 史记 论 文 》 是《 文 《 的刊 刻 流 布 , 着研 究 了《 接 史记 论 文 》 评 例 、 的 内容 , 后 论 述 了《 最 史记 论 文 》 的价 值 和 不足 。
“ 1 论 文意 旨。吴见 思 论 文 唯 就 文 义稍 加衍 释 , 然 雪 消 , 不 禁 叹 绝 齐 贤 攻 苦 一 生 之 言 ,良为 不 . l ] 《 内容 有如 下 三个方 面 。 钩浅凿 空 者校之 , 于三 家 注 有 异议 及 关 乎 理 解 者 释 诬”4。要 之 ,史 记论 文 》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

《史记》《汉书》中吕后形象对比_文学评论论文数千年以来,女性意识和女性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从最初的母系社会发展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性社会,逐渐地女性更多的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从历代史书对女性的描写中可见一斑。

在《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虽有女性人物的记载,但仅寥寥几笔的叙述,且人物形象多是分散、凌乱以及不完整的。

而《史记》和《汉书》开创了女性类传记的范式。

据统计《史记》中共记载女性约有238位。

此外,不仅女性入史的数量增加,更专设了两篇专记女性的文字——《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

而《汉书》更是承接《史记》不仅有《高后妃纪》、《外戚传》更增设了《元后传》。

不论是《史记》抑或是《汉书》,都是以男性社会为主体的史书,尽管他们对女性的描写着墨较少,但是却有不少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其中,有一群身处深宫的权力女性不容忽视。

这些女性不间断地活跃在汉代的政治舞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当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史记》《汉书》都专门为她立纪的吕后。

一、《史记》《汉书》吕后形象塑造的对比吕后(公元前241~前180),名锥,字娥拘,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妻,汉元年立为王后,汉五年立为皇后,汉惠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对吕后的许多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不管是忠于史实的正史还是后代兴起的不那么可信的讲史平话,甚至是历史演义小说,对吕后都有着浓墨重彩的描绘。

对于吕后的为人,从古往今来的评价中大概可知。

虽说她的为人并不受到好评,但是不管是司马迁还是班固对于吕后的政治才能确实非常赞赏的。

他们记录吕后时都让她单独成纪,而在纪的结尾对她的评价也是颇高。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

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赞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户,而天下宴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试论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以《史记》《编年记》的研究为例

试论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以《史记》《编年记》的研究为例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试论出土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以《史记》《编年记》的研究为例王文(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出土文献是文献研究的重要资料,极具价值。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探寻出土文献对《史记》研究的价值体现,发现出土文献可以解决研究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史记》研究提供依据;纠正《史记》中的错误;扩充了原有的《史记》文献资料范围。

关键词:出土文献;文献价值;《史记》;《编年记》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11-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07一、前言在20世纪之前,学者们研究文献典籍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之间互相佐证。

有力的支撑材料大部分是由出土材料提供的;在文献研究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考证也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学者们利用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①对《史记》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多,如陈直的《史记新证》、韩兆琦的《史记笺证》等。

二、出土文献为《史记》的研究提供的佐证(一)名称的来源时间司马迁的《史记》原本并不是“史记”,“史记”一词本为古代历史类典籍的统称③。

司马迁的《史记》名称产生时间也有多达数种说法。

根据《隶释》④中记载的“秦东门”与《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三十五年秦始皇在东海胸界中立石,建立秦东门的事情相对应。

据考证,在“东海庙碑”中记录的就是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这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史记》的名称的最早的一条文献。

陈直在其著作《太史公书名考》中也有相关记录。

⑤(二)内容涉及体例学界有不少学者对司马迁将陈涉归为世家而引发争议。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记载了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星运行位置。

在纪年表中,大概在秦二世的时期上记载“张楚”,其后为汉代的纪年。

“张楚”在《刑德泄书的干支表》中得到了印证。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若说史记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那非从小到大一直学习、听人论述的秦始皇莫属了。

最开始接触是很小在父母的监督下看《上下五千年》,那时我对秦始皇印象就很深——一个真正的暴君、昏君。

欺压百姓,严苛赋税,种种恶行仿佛都被他做了个遍。

从那时起,心中便不由升腾起对他的不满、厌恶之情。

随着知识的扩充,对秦始皇的了解也就不断的加深,这才有了新的看法。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子楚死,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秦朝开国皇帝。

秦王政掌权后,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至前221年,六国统一,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君主专制大帝国。

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生病。

该年七月,死在沙丘平台,丞相李斯等密不发丧,赵高阴谋立胡亥为太子,赐书公子扶苏、蒙恬引罪自杀。

车驾回到咸阳始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秦二世皇帝。

纵观秦始皇的一生,种种不可思议迎面接来。

他生前为已享乐,不惜人力,每年动用数以万计的无辜受害的民众,顶烈日,冒严寒,长年劳作。

他下令焚烧《秦记》外的列国史记和除农业外所有的儒家经典,还仅仅因为两名术士议论了他几句,而下令“辄死”。

因此,两名术士密谋逃亡,始皇知道后遂下令拷问咸阳460多名儒生。

事后,将相关460名儒生全部坑杀。

这就是让中国文化倒退了几十年的“焚书”,是遏制人民思想,是中国文化难以继续发展的“坑儒”。

真是不敢想象,在那样一个落后的时代,竟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残暴至极。

民声鼎沸,怨声载道,使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恰恰符合了年幼时我对他的印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辟了中国文化专制,造成当时文化恐怖,给后世留下了难以挽回的影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限制了人民学习知识,使秦朝成为了一个“流氓王朝”;遏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但这仅是片面的,不是全部。

虽暴行累累,但单论功绩却也是绝无仅有的。

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定咸阳为首都。

史记论文霍去病

史记论文霍去病

我读史记—汉武帝时期武官们的伴君策略简介:最初我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我读史记的时候,读到了汉武帝的本纪之后发现,他绝对是一个不好相处的皇帝,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更换速度可以说是在汉朝几个皇帝里面最快的,他共有13位丞相,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平均4年一位,而他们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免。

可见汉武帝有多么不好相处。

他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赐死。

而汉武帝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讨伐匈奴上。

跟武官接触的时间自然是更多的,而武官的结局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武官们的结局不同?武官们如何伴君的?有何深层次原因?关键词: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伴君策略、政治、性格在汉武帝的军事史上,有几个将军需要特别重视,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

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十分有名的二位,李广则不太幸运,终其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陵,李广的孙子,但是在一次战斗失利之后,投降匈奴,被汉武帝诛灭三族,李广利则是幸运的,凭借李夫人得宠而被汉武帝重用的庸夫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同样是投降,李广利和李陵都被诛了3族,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还算公平,而在匈奴那边呢,李陵被重用,李广利被杀,只能说明李广利实在是无能,但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受汉武帝喜爱的,原因我认为有3点,1、他们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2、治军严明,尊重同僚;3、不居功自傲,让汉武帝觉得自己很“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第一条,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

卫青将军是汉朝的大司马,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霍去病十七岁随卫青征战漠北,首战大捷,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叔父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史记论文

史记论文

西南大学《史记》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9级学号: 222009308011204 姓名:贾文龙成绩: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日浅谈《史记》中的“和谐”思想贾文龙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能够充分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民族和谐”的“和谐”思想的内容。

“和谐”作为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 《史记》;和谐思想;司马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中国社会珍贵的思想传统和恒久的价值追求,它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包含着古代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智慧,“和谐社会”也成了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

[1]58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和谐”思想和理论。

司马迁《史记》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早在先秦时代,主张“天人合一”。

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但对其经典论述则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因此,“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2]‘天人合一’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

“这是东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3]114-147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与“王道政治”的完美结合。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

史记论文1000字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礼貌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

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

细细品读完《史记》,能够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最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

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

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

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

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

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

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

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模板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转发!史记为题的议论文作文1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

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史记研究 论文题目: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任课老师: 俞樟华 学 院: 人文学院 班 级: 中本061班 * 名: ** 学 号: ******** 成 绩: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 内容提要:《史记·李将军列传》是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介绍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主要介绍他功高而未得封侯的事情,以及李广的后代李敢与李陵的战事。我重点分析了李广最后的自尽的悲惨一幕,表现了一位伟大的将军宁死不受辱的精神。终其一生,他的传奇事件有很多,最后无缘封侯的确是正应了汉武帝“源数奇”的说法。因此我就从李广的一生来看待“李广难封”的境遇。 关键词:李广;《史记》;英勇无畏;源数奇;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后将军李广的悲剧性的结局,无疑令我们感到伤心与失望。李广“难封”这一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评述的焦点,一方面,大多数人是在肯定李广悲剧形象的前提下,就李广“难封”的原因作一些探讨,虽然他们所侧重的角度不同,但又无一例外地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制度的不合理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打压与迫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广“难封”不是悲剧,而是李广自身能力不及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具体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并未就李广治军、行军、用兵上的欠缺做深入的探讨,更没有从一个良将所应必备的素质全面分析李广,仅仅简单地以汉匈战争中李广的成败来论述,这样的论证则显得有些不力,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李广。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司马迁优美的文字以及凝聚着他自己心血的感人的评价,才使得李广为众多人所知。司马迁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通过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场面,为人们刻画出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的一代名将形象;在传中,李广俨然一位天才型将领。司马迁自为李陵之事辩解而遭受宫刑之后,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给其朋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围绕一个“辱”字倾其满腔悲愤,陈述著书雪耻之志。①诚如鲁迅所言:“况发愤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因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意旨自激”难免会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借《史记》以泄其怨愤;“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与字句,发与情,肆与心而为文”一语更是道出了司马迁在评述《史记》中的人物时,深受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有些篇目文笔多于史笔。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对于李广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对于李广的为人更是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赞赏之情溢于言表。可以说,李广悲剧形象的形成直接导源于司马迁的悲剧和他强烈的悲悯情结。

“难封”使得司马迁为李广深鸣不平,更使得唐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文人骚客为此扼腕叹息,借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哀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后世有些学者更是把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汉王朝军功制的不合理和汉武帝重用外戚、打压贤士的用人政策。那么,事实真的就只是这样吗?

汉初,统治者推行与民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面对匈奴的抢掠更是奉行以和亲换安宁的绥靖政策;然而和亲政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除边患,保证国家的安全;相反,由于汉初绥靖政策的影响,到了汉武帝时,匈奴的抢掠更加的放肆,严重地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倾轧,后宫、外戚专权,弊政连连。面对内忧外患,汉武帝采取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以期用儒家经世致用的积极思想激励早已无心政事、战事的军民,消除外患,振兴大汉,以实现民族的大一统。②汉武帝时的军功奖励制便应运而生。因此上,军功制的设立是应时代所需,战争所需;军功制激励大汉几百万勇士拼战疆场,奋勇杀敌,其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军功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合理性理应由其对社会及战争产生的积极意义来决定,而不应以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来决定。正如商鞅所言:“劳大着禄其厚,功多着其爵尊”。军人按军功来决定其奖惩无可厚非;更何况,军功制作为一种制度,对于个人的封侯来说,只是一种外因,它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而真正决定个人封侯的内因是其在军事上的成就。有些人因某些个体的不幸遭遇而否定制度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 武帝用才,不拘一格。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求贤若渴,重用贤良才俊之士。在农本商末,视商人为末流的封建时代,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以商人身份被武帝重用,先后任命三人为大司农,改革弊政,制定战时兴利的经济政策;卜式以牧羊为生,因捐资助军而受武帝器重,位至三公;公孙弘东海牧猪,后竟白衣封侯;主父偃以布衣之身得以进谏,武帝爱其才一年四迁荣至中大夫;卫青、霍去病虽为外戚,但其赫赫战功却非恩宠得来,而是靠个人卓绝的军事才能赢得。古人常讲:“举贤不避亲”,武帝不因亲避贤,惟才是用的做法不正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君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高贵品质吗?后人怎能因此而指陈武帝呢?诚然,武帝重用庸才李广利之流,但也是因统治的需要,君王治国不似小民理家,岂可因小过而掩大善呢? 李广并非生不逢时,而是他自己过于勇武,因此常常导致以小股部队面对匈奴大军的情况,这实在是李广的悲哀。李广精通骑射,“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后来,“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③”文帝之辞,常常令后人感慨不已,如陆游《赠刘改之》:“李广不生楚汉间,封侯万户宜其难。”又如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岂足道哉!”都以为李广有封万户侯之才,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李白则在《古风五十九》一诗中更是为李广深鸣不平:“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我们读《李将军列传》,很多都为李广鸣不平。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李广的兄弟、下属等一些为人不过下中的平庸之辈俱得封侯而李广却终生不得封侯,令人不禁有英俊沉下僚的不平,认为是皇帝寡恩、赏罚不明。但只要仔细读了这个传记就会看出,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他一生行状中虽然有无数传奇式的经历,但每逢大的战事,他基本上不是因各种原因败北,就是无功而返。换句话说,他并无什么大的军功可得封侯,似乎真应了汉武帝说他“数奇”这话。 沿着传记中的线索看下来,我们会发现李广的行为方式不因客观的成败而改变,也就是说故事中决定着一系列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是普遍逻辑,而是他个人的性格。④整个故事叙述的是李广一生的主要事迹,而这些事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线索,则是由李广的个性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这种时间过程的内在逻辑实际上是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回过头来看《项羽本纪》就会发现,其实项羽的故事同样是被这样一种时间意识所支配的:尽管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司马迁批评项羽违背了普遍的政治和道德逻辑;但在项羽的传记中,叙述的过程不是关注于展现项羽失败的原因,而是关注于项羽这个性格的完成。所以故事结局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不是城濮之战式的道德教训,而是类似《李将军列传》的悲剧性同情。⑤《史记》中具有较强叙事艺术特征的人物纪传,基本上都贯穿着以人物生命历程为根据的时间意识。司马迁在谈到他撰写《史记》的意图时有一个人所熟知的观念,就是“发愤著书”。这意思实际上是说,他的叙事所关心的不是宏观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而是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他之所以“愤”,就因为他怀疑“天道”的现实性,怀疑事物的现实发展逻辑就是道德逻辑。因而体现在他的叙事中的时间过程,也就不是体现普遍道德意义的客观事件逻辑,而是体现特定个人性格和命运的生命历程。 王维有诗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想想当时李广经历的重要战斗,每一次都是一场硬仗。战争胜败关系颇多,敌对一方军力如何,自己一方的士卒是否精锐,对于战斗胜败比将军的能力谋略更要重要,重要的多。李广生性木肭,不善词令平日以射阔狭为戏。以他的性格可能也得不到上级包括武帝的喜爱,在后勤.装备.援军,配备的将士,补给,行军路线等诸多方面不会受优先照顾。李广少以良家子从军,官至二千石凭的是赫赫战功,骁勇善战。在另一方面,政治上或是为官之道上却又步履维艰。 李广为国一生,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将军,但正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悲剧,这正如同项羽一样,善于冲锋,但是不善于带大兵团作战。李广的悲剧命运却也正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的将军功高不受赏的鲜明写照,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至今犹忆李将军”了。 注释: ① 在传奇与现实之间——重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②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李广难封”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③《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④《李将军列传》艺术谈——《史记》散论之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