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美辛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大鼠体外透皮研究

吲哚美辛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大鼠体外透皮研究
吲哚美辛柔性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大鼠体外透皮研究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注:自己总结的留着看的,没有发表过。只希望有这方面兴趣的人看看)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啶(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性药物载入内水相,脂

中药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评价(三) 国际上采用指纹图谱对植物药进行质量控制的国家有韩国、日本、德国等。如德国用指纹图谱技术控制银杏制剂的质量。德国0.Sticher早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银杏叶其主要成分是黄酮苷类与银杏内酯,采用十多种化学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图作指纹图谱,同时用其中多个化学成分(指标成分)作为定量的标准。在大量基础研究及严格控制原料及生产全过程的条件下,对银杏叶制剂不仅控制总黄酮和总内酯的含量,而且对黄酮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比例,总内酯中银杏内酯A. B. C.J和白果内酯的比例,规定了较为明确的范围,作为中药指纹图谱的范例。美国FDA对植物药的质量控制则要求必须控制指纹图谱的检测标准。我国申请FDA临床实验的天津天士力集团的复方丹参滴丸、北京华颐制药厂的威麦宁胶囊、上海史泰隆制药厂的杏林制剂等都制定了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对于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指纹图谱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按照中医的观点,指标成分的控制,难以真正控制中药功效。中医辨证施治用的是药味而非某个化学成分。麻黄素与麻黄、甘草酸与甘草、人参皂苷与人参等在中医看来是两回事。中药的“补气”、“活血”、“温里”、“发表”、“滋阴”、“健脾”等功效,是药材饮片或成药方剂内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结果。所以要控制中药的功效,不仅只针对某几种化学成分,必须对方剂的物质群整体予以控制。在尚不清楚中药全体化学成分的情况下,用现代色谱、光谱、波谱、质谱等仪器分析所得的指纹图谱,实现对物质群整体的控制的思想应运而生。 周俊院士近年提出中药复方是天然组合化学库,周院士认为根据中医药理论和长期实践,筛选出来的中药复方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复方。中药复方由多味中药组成,一味 中药可能分离鉴定出100种左右化学成分,由多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可能含有数百种至数千种化学成分。因此中药复方是一个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单味药功能主治性味,通过人工组合形成的、具有疗效的、相对安全的天然组合化学库。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中的化学成分大量是单味药本身含有的,少量是加工炮制过程中形成的,包括有效成分和无效化学成分两大类。有效成分是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往往含有几种或一群有效成分或生物

兰索拉唑肠溶片体外释放度研究 摘要目的:对于兰索拉唑肠溶片体外释放度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 外相关资料,整理归纳。结果:了解切实可行的测试兰索拉唑肠溶片体外释放度的方法。 关键词兰索拉唑;肠溶片;体外释放度。 相关背景 兰索拉唑为一选择性抑制胃壁细胞H+-K+-ATP酶从而抑制胃酸分泌的抗溃疡药物。它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分泌均具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促进胃粘膜溃疡愈合的作用[1]。而且,兰索拉唑及其相关化合物有较强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降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2]。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疗效较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强,毒副作用低,是一有发展前途的抗酸剂。兰索拉唑为一苯骈咪唑类化合物,其对酸不稳 定,为防止药物口服后受胃酸破坏失效,故制备为肠溶片剂。[4]兰索拉唑肠溶片在胃液中不溶解,到了肠道药物才溶解。对于肠溶片的定义据[3]描述如下: 肠溶片:系指用肠溶性包衣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为防止药物在胃内分解失效、对胃的剌激或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可对片剂包肠溶衣;为治疗结肠部位疾病等,可对片剂包结肠定位肠溶衣。肠溶片除另有规定外,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研究方向 为了研究药物的体外释放度,首先了解释放度的概念。 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溶出度或崩解时限的检查。 肠溶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3] 对于肠溶片的释放度测定,据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法第二法[3]描述如下: 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一) 酸中释放量 除另有规定外,量取0.1mol/L盐酸溶液750ml,注入每个容器,加温使溶液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并保持稳定,取6片(个)分别投入转篮或容器中,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开动仪器运转2小时,立即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滤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酸中释放量。 缓冲液中释放量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姚亚红,张立伟3 (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目的:研究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薄膜-超声法制备黄芩素脂质体,利用紫外光谱测定包封率以及浆板法测定体外释放曲线。结果:逆相蒸发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179nm ,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57%和23.24%;薄膜超声法平均粒径257nm ,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0.02%和7.70%,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 方程。结论:逆相蒸发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小、包封率高,药物具有一定的缓释性。 关键词:黄芩素;脂质体;包封率;制备 中图分类号:R9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6)03-0031-03 收稿日期:2005-09-02 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1102) 作者简介:姚亚红,女,(197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提取 与分离与药物制剂。 3通讯作者:张立伟,E -mail :lwzh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7747493.html, 。 黄芩素(baicalein )为黄酮类化合物,是唇形科植物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 eorgi )的主要有效成分之 一。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炎症反应、保肝、利胆、利 尿、抗癌等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但是黄 芩素水溶性差,且易被氧化。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有 包封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药物被脂质体 包封后,保护了药物免受降解,增加了其在水中的溶解 度,且在体内呈现出与药物本身不同的特点。另外,脂 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靶向性、缓释性,可增加疗 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2]。根据黄芩素的性质,本研 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探讨了黄芩素脂质体的制备 方法,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K Q3200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 司);HP 8453UV 一ViS 吸收光谱仪(美国惠普公司); 透射电子显微镜(H -600-2日本日立公司);激光粒 度分析仪(ZET ASIZER 3000HS A ,Malvern InstrumentsC o. L td ,UK );冷冻干燥机(ct60e Heto );旋转蒸发仪RE - 52A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TG L -16C 型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亨科学仪器厂);FSH -2A 可调高速匀浆机(江 苏金坛医疗仪器厂)。 1.2 试剂 黄芩素为自制;蛋黄卵磷脂(E pc ,北京双旋微生物 培养机制品厂);胆固醇(Chol ,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 任有限公司);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和结果 2.1 黄芩素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称取黄芩素10.4mg 置10ml 容量瓶中,用叔丁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再分别吸取53、58、64、70、77、85、110、142μl ,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 ,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各溶液在272nm 处的吸收值。结果表明,黄芩素在272nm 处的吸光度A 与其浓度C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0~140Πml ,其线性回归方程为:C =0.73818+16.04372A (r =0.9998)。2.2 脂质体的制备2.2.1 逆相蒸发法 称取一定比例[3]的E pc 和Chol 溶于无水乙醚中,将适量黄芩素溶于10ml 磷酸盐缓冲液(P BS ,PH6.8)中。再将含有药物的P BS 与有机相混合,水浴超声处理,直至形成稳定的W ΠO 型乳剂,然后于旋转蒸发仪中减压蒸发除去乙醚,达胶态后再加入10mlP BS 水化,继续减压蒸发,即得淡乳黄色脂质体混悬液。2.2.2 薄膜-超声法[4] 称取同样比例的类脂溶于无水乙醚中,然后于旋转蒸发仪中减压蒸发除去乙醚,使类脂在圆底烧瓶内壁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加入适量黄芩素磷酸盐缓冲液,水化脂膜,冰浴超声破碎一定时间,即得淡乳黄色脂质体混悬液。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分别精密吸取2种不同方法制备的黄芩素脂质体混悬液1.0m1,进行离心(13000rpm ,30min ),取上清液于10ml 容量瓶,用蒸馏水和叔丁醇(2∶lv Πv )的混合溶剂定容。于272nm 处测定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游离药物的量(W 游)。同时精密量取1.0ml 的混悬液于25ml 容量瓶中,同法处理,得总药物的量(W 总)。按下式计算包封率和载药量:包封率=(W 总-W 游)ΠW 总×100%;载药量=(W 总-W 游)ΠW 载× 100%,结果见表1。? 13?中医药学报2006年第34卷第3期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Bangh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年Ryman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 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休,粒径约在400~1000nm;大单室脂质,粒径约为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W总 x 100 式中W总——脂质体混悬液中总的药物量。W游离——未包入脂质体中的药物量。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有多种,如磷脂质的种类,组成比例,制备方法及介质的离子强度等。 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常用凝胶为Sephadex G50、Gl00或Sephrous4B、6B)、超速离心法、透析法、超滤膜过滤法等,根据条件加以选择。 脂质体的制法有多种,可按药物性质或需要进行选择。薄膜分散法是一种经典的制备方法,它可形成多室脂质体,经超声处理,可得到小单室脂质体。此法特点是操作简便,但包封率较低。注入法,根据所用溶解磷脂质的溶剂,可分为乙醚注入法和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是将磷脂,胆固醇和脂溶性药物及抗氧剂等溶于适量的乙醚中,在搅拌下慢慢滴入50~65°C水性溶液中,蒸去乙醚,即可形成脂质体。此法适于实验室小量制备脂质体。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脂质体混悬液一般可保留10%乙醇。反相蒸发法,是制备大单室脂质体的方法,此法包封率高。冷冻千燥法,适于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脂质体。熔融法,此法适于制备多相脂质体,制得的脂质体稳定,可加热灭菌。本实验乙醚注入法制备安定脂质体,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钙黄绿素脂质体。

药物释放度研究概述 药物释放度是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 速率和程度,是 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内在指标,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释放度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药剂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药品检验方法。20世纪70年代确立了溶出度在口服固体制剂中的重要地位,至20世纪80年代,缓释、控释技术发展迅速,释放的概念随之提出。美国药典1985年版(第21版)率先引入释放度检查法,对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的溶出进行监控,2000年版(第24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36个。中国药典1995年版引入释放度检查法,2000年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15个,2005年版收载释放度检查品种26个。 1释放度研究的意义 释放度研究的对象一般为半衰期相对较短(2~4h),首过效应明显,治疗剂量范围较窄, 在很广的pH值内较稳定,并经胃肠道充分吸收的药物。将此类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可通过控制释药速率来降低临床不期望的高峰血药浓度,减少“峰谷”现象,避免血药浓度频繁波动起伏或是控制血药浓度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从而提高药物疗效,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与普通制剂相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药物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以维持疗效。研究药物释放度,在有效控制制剂质量,指导制剂处方筛选和指导制剂制备工艺优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 体外药物释放度试验是在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如温度、介质的pH值、搅拌速率等)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以监测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同时也是筛选缓、控释制剂处方的重要手段。 仪器装置 USP25共收录了7种装置用于释放度测定。装置1(转篮法)、装置2(桨法)、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 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 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旋转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所述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具有表征特性优良、包封率高、粒径均一、分散性好、稳定性好和抗氧化活性强的特征,显著提高了 对虾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总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且合成率较高,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虾青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虾青素、胆固醇与磷脂溶解于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充分混合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使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后,真空干燥; S2.向薄膜中加入缓冲液,将薄膜洗脱并溶解分散均匀,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 S3.将混悬液避光密封20~30℃放置6~24h后,再用脂质体挤出仪器过膜,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胆固醇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4~8,优

选为1:5~7,更优选为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所述虾青素的质量占胆固醇与磷脂总质量的比例为0.5~2.5:210,优选为1:2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控制缓冲液pH 为6.0~8.0,优选缓冲液pH为7.0~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为大豆卵磷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得到虾青素脂质体混悬液后,还对混悬液进行超声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的条件为:超声功率50~70KHZ,超声温度25~30℃,超声时间20~4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控制减压蒸发的条件为:真空度0.08~0.1MPa,温度-10~-13℃;S2控制溶解分散均匀的条件为:温度37~40℃,转速100~ 200r/min,时间1~2h。 9.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3%~95%;粒径大小为100~188nm;分散指数为0.02~0.04。 10.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虾青素纳米脂质体在制备虾饲料中的应用。 技术说明书

半固体制剂体外释放研究需注意细节 半固体制剂包括油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常常是经皮用药,其体外释放在处方筛选中非常有用,可用于预测基质的释放行为,比较药物的释放速率。但至今为止,在各国药典中对于半固体制剂的体外释放均没有做具体规定。垂直扩散池法是半固体制剂的体外释放最常用的方法,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SUPAC-SS指导原则中规定的半固体制剂释放方法也是垂直扩散池法。此方法操作简便,结果重现性好,有人认为,垂直扩散池法有望成为半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法定标准之一。在应用垂直扩散池法研究药物的释放行为时,人工合膜的选择、接受介质、释放曲线等是值得关注的细节。 ▲合理选择人工合成膜 人工合成膜主要作为一惰性支持物而存在,膜置于制剂与接收介质之间作为支撑以保持制剂的形态完整性。膜应是多孔的,膜的孔隙间充满接受介质,药物从半固体制剂中转移到膜中分配进入膜间的接受介质,最终药物分子扩散通过膜的孔隙进入接受介质本体。膜的选择常需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保证膜性质的重复均一性;不与药物发生结合;不与

释放介质发生作用;不存在扩散滞留现象。目前,FDA实验室常用惰性、低扩散滞留的聚砜膜。但聚丙烯膜、纤维素膜、聚酰胺膜、聚丙烯酸酯膜、聚乙烯膜等也有人在使用,些膜在测定药物的释放时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国外学者研究了萘普生通过不同人工合成膜的释放 行为,所用样品包括萘普生饱和溶液和市售制剂(Reuxen.凝胶和Naprosyn.凝胶),通过比较样品的释放行为来选择合适的人工合成膜,以便研究出可靠的、重复性好的体外释放方法用于研究萘普生的体外释放动力学。实验者釆用改良垂直扩散池,所用的膜包括0.2μm醋酸纤维素膜、0.45μm聚醚砜膜、聚硅酮和EVA。结果表明用多孔型人工合成膜醋酸纤维素膜和聚醚砜膜进行释放研究时,测得的萘普生饱和溶液和市售制剂的释放量对时间的平方根作图均呈良好的线 性关系,这表明释放的控速步骤是药物在饱和溶液或凝胶中的扩散,说明在控制产品的质量方面膜醋酸纤维素膜和聚醚砜膜能用来评价产品的特性。 而用固态膜聚硅酮进行药物的释放研究时,用测得的释放量对时间的平方根作图均未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而是释放量与时间成线性关系,表明制剂与固态膜聚硅酮和EVA 发生相互作用,药物在膜中的分配和扩散是限速步骤。因此这两种膜在控制产品质量上不能用来评价产品的释放特性。 ▲选择接受介质是关键

2.2zIP中空微球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释放度测定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二部附录XC溶出度测定法第三法装置,照XD第 一法测定微球的释放度。精密称取z1P中空微球适量(约相当于zIP1omg)装入2 号胃溶胶囊,置于250mL释放介质中进行释放度测定,温度为(37士0.5)℃,转速为150rpm。分别于l,2,4,8,12,20,24h各取样smL(同时补加相同温度相同体积的相应释放介质),用0.8林m微孔滤膜过滤。将胶囊壳分别溶于相应的释放介质作为空白对照,于315nm波长处测定紫外吸收度。 2.2.2放介质的选择 分别以250mL的O.lmol.L一’盐酸溶液、1%吐温80o.lmol.L一’盐酸溶液、20% 异丙醇0.lmol·L一’盐酸溶液、200,0乙醇o.lmol·L一‘盐酸溶液、o.250,ososo.lmox·L一‘盐酸溶液、pBS(PH=6.8)溶液和0.25%sDS的pBS(pH=6.8)溶液为释放介质,按本章2.2.1项进行释放度测定,计算药物的累计释放度, 2.2.3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ZIP对照品12.50mg,加入适量无水乙醇于烧杯中溶解,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配制成250.00pgmL一’的储备液。分别取储备液适量于lomL容量瓶中,用0.25%sDso.lmol·L一’盐酸溶液定容,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2.00,4.00,5.00,16.00,32.00,so.oopg·mL一’的zIP标准工作液,于315nm处测定其吸收度,以吸收度(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 2.2.4回收率 分别精密吸取2.2.3项下250.00此·mL一’ZIP储备液适量,加入相应比例的空白微球,溶解后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25%sDSO.1mol.L一‘盐酸溶液定容,摇匀,配制成低、中、高(4.00,16.00,32.00林g·mL一’)3种浓度的zIP溶液,0.5林m微孔滤膜过滤,于315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ZIP的回收率, 2.2.5精密度 分别吸取适量250.00陀·mL一’ZIP储备液,用0.25%sDso.lm。卜L一’盐酸溶液配制成低中高(4.00,16.00,32.00陀·mL一’)3种浓度的zIP溶液,一天内各测定5次,计算日内精密度;连续测定5天,计算日间精密度, 2.2.6稳定性 取处方量辅料,分别加入适量zIP对照品,置0.25%sDso.lm。卜L一’盐酸溶液250mL中,配制成低中高三种浓度的溶液。按本章2.2.1项释放度测定方法,在温度为(37士0.5)oC,转速为15orpm条件下,分别于。、4、s、12、24h各取样smL,用0.8林m微孔滤膜过滤后,于31snm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计算RSD 值,

实验十五 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脂质体(liposome)在细胞 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2.掌握采用超声波法、冰冻干燥法 和冻融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脂 质体的方法并了解该技术在细胞 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脂质体(liposome)的制备技术,一般采用超声波法、振荡法、乙醚蒸发法、去污剂透析法、冰 冻干燥法和冻融法等。制备方法 不同,所得脂质体结构、大小不 同,性质和用途也就不同(表15-1)。

种类制备方法大小(m)特性 多层大脂质体(MLV)乙醚蒸发法、醇醚水 法、振荡法、液相快 速混合振荡法 0.1~50易制备,包被物释放 速度慢 单层小脂质体(SUV)直接超声波法、溶剂 超声波法、乙醚注射 法 0.02~0.05体积小,适合包被离 子、小分子药物等 单层大脂质体(LUV)递相蒸发法、去污剂 (胆酸纳等)透析法、 冰冻干燥法 0.05~0.5 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大分子药物及细胞融 合 单层巨大脂质体(GUV)冻融法5~30适合包被蛋白质、 RNA、DNA片段, 除菌处理较难

本实验采用超声波法、冻融法、冰冻干燥 法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超声波法的原理是:在超声波作用下,磷脂类双亲媒性分子被打碎为分子或分子团,并自动重新排布成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囊泡。冻融法是在超声波法形成的小脂质体基础上,通过冷冻和融解过程使其破裂,重组为大体积脂质体,在通过透析时膜内外渗透压的变化而膨胀为更大体积的脂质体。冰冻干燥法语原理与冻融法基本一致,只在处理条件上有所不同。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超声波清洗机、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漩涡混合器、核酸蛋白检测仪、柱层析装置、冰冻干燥机。 2.试剂 1)磷脂液:100mg经丙酮-乙醚法纯化的卵磷 脂,57.2mg胆固醇,溶于1ml氯仿。 2)荧光液:钙黄绿素(calcein)47mg溶于 100ml Tris缓冲液。 3)Tris 缓冲液:称取Tris 0.12g,EDTA 0.288mg,溶于80ml去离子水中,用0.1 mol/L 盐酸调Ph7.2,再加水至100ml。

纳米脂质体材料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延长药物半衰期等特性,另外通过修饰的纳米材料具有高的生物靶向能力,在肿瘤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国外利用载药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在肿瘤相关研究中的进展、热点及难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肿瘤治疗;纳米脂质体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过去30年里,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信号转导网络与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因素研发的各种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进展也是突飞猛进。化学治疗是重要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 许多化疗药物如5-氟脲嘧(5-Fu) 、阿霉素、顺铂、长春新碱等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杀死肿瘤细胞, 但是这些药物由于对机体毒性大,分子量大难以到达病患处,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研发新的抗癌药物费用高昂且周期长, 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利用制剂新技术提高现有抗癌药物疗效, 减小或消除其毒副作用,增强药物靶向性显得尤为的重要【1~2】。 纳米载体作为载药材料,一般需要制成球状或囊状即纳米球或纳米微囊,纳米球或微囊的粒径大小在10~1000 nm之间,其组成为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这些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物质包括脂质体,壳聚糖,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等【3】。纳米材料是新型的药物和基因输运载体, 具有很多传统药物载体无法媲美的优点,在下面的文章中以纳米脂质体作为例子来做一综述。 一、纳米脂质体的组成结构 纳米脂质体即脂质体的纳米级结构,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的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内外表面均为亲水性,双分子膜之间为亲脂性。脂质体膜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脂质体按结构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UVs )、大单室脂质体(LUVs)、多室脂质体(MLVs)、大多孔脂质体(MVVs)几类,见图一。纳米脂质体以纳米级小单室结构为主,经过修饰及载药处理后形成载药纳米脂质体,见图二。 图一按结构分类的脂质体图二经过修饰和载药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 二、纳米材料优点 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肿瘤诊断、影像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原因归功于它的优点【4】。(1) 广泛的载药适应性,水溶

实验十五脂质体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 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60年代初 Banghan 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组成且被水相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l 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即将酶或药物包囊在脂质体中。近年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传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 它具有封闭的球形结构, 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 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 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 磷脂分子定向排列, 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 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 并进一步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脂质体可分为三类:小单室(层脂质体,粒径在 20~50nm,凡经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混悬液, 绝大部分为小单室脂质体; 多室(层脂质休, 粒径约在 400~1000nm; 大单室脂质, 粒径约为 200~1000nm,用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多属这—类。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包封率的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包封率% =(W总 - W游离 / W总 x 100

纳米脂质靶向载药体的合成及应用 摘要纳米脂质体是一种靶向药物载体,能克服药物在体内输送过程中所遇到的多种生理障碍,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目前,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主动载药法和被动载药发等,由于其结构与生物体的结构相似,从而被广泛用于肿瘤药物载体,基因和激素等药物载体方面,大幅提高了药物靶向性能。 关键词纳米脂质体,靶向载药,药物控制系统 1 前言 癌症在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如今由于恶性肿瘤而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而我们却仍然对其没有很好治疗办法。临床上大多还是采用化学药物治疗,其给药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大,药物很难到达指定的地点,发挥出应有的治疗作用[1]。 因此,利用具有特异性的药物载体将药物传递至感染了肿瘤的目标器官、组织和细胞,开发出新型的药物载体和给药技术及传递系统具有重要的药学价值和重大的临床意义,对于早日克服肿瘤这一世界难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新型的药物载体主要有微胶囊、脂质体、β-环糊精包含物、微球剂与磁性微球、琼脂聚糖小珠等[2]。其中,脂质体是一种研究的最为成熟且备受推崇的药物载体,可以将药物粉末或溶液包埋在具有类细胞结构的微粒中,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纳米化能克服药物在体内输送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生理屏障,将药物送到特定的靶位,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2 纳米脂质体载药系统 现代药物治疗学不但要求药物能够以一定的速率释放出来,而且要求药物尽可能的集中到所需的靶向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载药纳米颗粒由于药物载体材料的种类和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药物释放速度,调整药物载体的材料种类和配比,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制备出具有缓释特性的载药纳米粒。载药纳米颗粒一般具有:粒径较小;稳定;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一定的释放药物的速度;体内循环时间较长;有符合临床要求的粘度、渗透性等优点[3]。 纳米脂质体颗粒粒径一般在几十纳米到数微米之间,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脂质体载药体系可缓释药物,增加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的治疗系数,并且具有一定的靶向性。纳米脂质体载药具有很多的优点:①纳米微粒小的尺寸效应,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具有特异性;②修饰的药物载体脂质体可以延长在血液中的半衰期;③载药纳米微粒可以缓释药物,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④纳米药物具有稳定性,这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又称固体脂质体,是一种室温下为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脂质体或类脂纳米粒子。SLN 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一种以硬脂酸、卵磷脂、三酰甘油等脂类原料为基质,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 50 ~ 1000 nm 粒径的固体脂质粒子给药体系[1-2]。 SLN 常温下为固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①良好的生物兼容性;②能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并可有效避免药物的降解和泄漏;③适合于多种给药途径;④稳定性好,能提高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3]。另外 SLN 在很多疾病特别是在癌症治疗中也显示了特殊的优越性[4],Stevens 等[5]研究发现,叶酸受体靶向系统与 SLN 的联合应用与对照组(叶酸受体靶向系统)相比较,前者明显增加了药物的在体摄取和在叶酸受体细胞系中的细胞毒性,改善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嫁接肿瘤小鼠的存活率。SLN 主要适于包裹水溶性低的药物,用作静脉注射或局部给药,或作为靶向定位和控释作用的载体[6]。何林等[7]研究了肝靶向阿克拉毒素 A(Aclacinomycin-A,ACM-A)固体脂质纳米粒(ACM-A-SLN)的性质,实验表明 ACM-A-SLN 体系在肝脑中的药物浓度是对照组 ACM-A 浓度的近 3 倍,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相对于常见的药物载体,如脂肪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微粒等存在的热力学不稳定、毒副作用大以及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消除等不足的脂类物质,SLN 对机体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SLN 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载体,除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载药能力强、对靶器官有特异趋向性、成本低和利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8]。近年来,鉴于 SLN 独特的优势,针对其作为药物或食品载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目前SLN 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 SLN 的主要制备方法 1.1 溶剂扩散法 该法是将脂质在适当温度下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获得的混合液倒入水相中,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乳化,随着有机溶剂向水相扩散使脂质溶解度降低,同时调节 pH 值改变粒子的 Zeta 电位,便可得到凝聚的 SLN,离心分离干燥后即可获得 SLN 固体粉末[9]。此法以溶剂乳化扩散法制备聚合物纳米粒为基础,不同的是使用的有机溶剂具有一定的水溶性,且制备过程中不需要蒸发有机溶剂。卫薇等[10]采用此法制备羟喜树碱磷脂复合物,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得复合物粒径为 190 ~ 210 nm、Zeta 电位为10.5 ~ 20.5 mV、药物浓度为 30.88 μg/ml,且复合物中羟喜树碱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其他溶剂明显增大,水中很容易分散形成纳米粒,以羟喜树碱-磷脂(1:2)制备获得的复合物,可在水中形成比较均匀的脂质纳米粒,与吴燕等[11]报道的该脂质体纳米粒所用药-脂(1:25)相比,磷脂用量减少了12.5 倍,且药物浓度没有明显变化。 1.2 微乳法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1.脂质体概述 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失,当双分子层通过相变温度时,被封闭的 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至于药物在脂质体中的负载定位,其取决于所载药物的性质,见下图。

脂质体的制备及检测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注入法制备脂质体的工艺。 2.掌握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60年代初,Begkan等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可形成多层囊,并证明每层囊均为双分子脂质膜且被水隔开,称这种具有生物膜结构的囊为脂质体。1971年Ryme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即将酶或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 2. 脂质体系一种人工细胞膜,它具有洋葱似的封闭球形结构,可使药物被保护在它的结构中,发挥定向作用,特别适于作为抗癌药物载体,以改善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等。脂质体系由磷脂为骨架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豆磷脂,卵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磷脂在水中能形成脂质体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磷脂具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团。当较多的磷脂加至水或水性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对向缔合形成双分子层,形成椭圆形或球状结构一—脂质体。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它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可制备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减低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其它附加剂有十八胺、磷脂酸等,这两种附加剂可改变脂质体表面电荷的性质。 3.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优势: 1.被动靶向:脂质体进人体内可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而摄取,形成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向性。 2.缓释作用:将药物包封成脂质体,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有效地在肝、脾和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较丰富的器官中浓集,对心、肾有毒性的药物或对正常细胞有毒性的抗癌药包封脂质体后,可明显降低药物的毒性。 4.提高稳定性:一些不稳定的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可受到脂质体双层膜的保护。 4. 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1、抗肿瘤药物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