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

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

(1)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2)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科等等。

(3)唐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要求:才华绝等的宜国人才,名额极少,全国1-2个,要求地方官推荐和主动报考,若是考生未达到要求,还要向推荐的地方官和参加考试的人问罪。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敢报考,地方官也不敢推荐,整个唐代大概也就十位秀才。后到高宗时被废止。

此后,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最看重的是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进士科“先杂文,次口试,次答策三道”。杂文即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作诗、赋个一篇。策问是指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的各种方略和时务问题。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1)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和学校教育从综合素质上训练培养学生的矛盾。

(2)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突出,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从社会上一般读书人里选拔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这个名额占的比例大之后,有的读书人不到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里读书,以自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官学的荒芜。为了应试,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应是情况极为严重,以至于某些及第的人,高分低能,不具备经国安邦的能力。

学校本是培养人的机构。唐代中后期后,科举怎么考,学校怎么教。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学校培养人的职能淡化,成了科举的预备和附庸。

唐朝以后,学校教育与科举制之间的轻重存废,总是遵循着重学校轻科举→科举与学校并重→重科举轻学校的一般规律。在变异的科举制度的樊篱之中,学校变成考试培训的基地,教育沦为科举进士的附庸。随着科举制的变异加剧,学校教育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教育教学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社会也逐渐产生偏重科举、轻视学校的风气。考试内容侧重经典章句,追求华丽诗

赋,方法机械呆板,多靠死记硬背。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观,长期支配着中国的学校教育。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

(1)宋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在考试的科目上,常科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除进士科之外,其他科目总称诸科。考试形式基本上与唐代相同,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2)宋代比较重视科举,其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唐朝。

唐代科举名额较少,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上,唐末的时候有的读书人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鉴于此,宋代皇帝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名额,甚至还写劝学诗。

(3)宋代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