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八次第二课时

11第八次第二课时
11第八次第二课时

11、第八次

主备教师:刘应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段。

1、读第1、2自然段,想想抗击是什么意思?

2、布鲁斯王子为什么么抗击国外劫掠军?

说明了什么?重读"英勇",强调他的爱国行为。

3、结果怎么样?(写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军队,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王子没有了信心。

(二)学习第二段。

就在写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时,布鲁斯王子看到了什么?

1、出示:

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现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怎样重结了七次,直到第八次终于成功了。

(1)蜘蛛在结网遇到了什么困难?蜘蛛面对这一切表现的怎样?(布灰心)

(2)引读:直到第八次,他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3)终于说明了什么?你觉得蜘蛛怎么样?

(4)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蜘蛛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2、布鲁斯王子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感动极了)

(1)为什么布鲁斯王子会感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我也要干八次!"

(3)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了,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了吗?齐读第五自然段。

默读课文,说说布鲁斯王子终于成功的原因。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布鲁斯王子的感情变化。

唉声叹气--感动--恢复了信心--充满了信心。

四、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2、从蜘蛛织网这件事上,你看到了什么?从布鲁斯王子的事件上?

五、作业

1、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

2、回答问题:

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2018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三、四小节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幻灯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第八次》,哪位同学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说说。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布鲁斯王子非常勇敢)面对敌人的侵略,布鲁斯王子能够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说明他非常地爱自己的国家。 谁来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读。 齐读第一小节。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布鲁斯王子英勇地抗击侵略军结果怎么样?他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想法?边读边思考。 结果?指名表演“唉声叹气”。(七战七败,负伤)板书:七战七败 此时他有什么想法?(对战争失去了信心)板书:几乎失信心 理解“几乎”。比较句子:(幻灯片) 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 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2、王子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信心时,他又有何所见所感?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 哪些句子是描写了王子的所见? 3、出示句子: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齐读句子。 4、这段话是描写蜘蛛结网的过程,读了以后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吗? 练习填空: 一阵大风吹来,丝(),网()。蜘蛛()扯起细丝()结网,()被风吹()。就这样(),(),()次,都()结成。可蜘蛛并不(),照样()。 5、引读:这只小小的蜘蛛为了结成一张网,结了断,断了结,反反复复八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从“终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你们以前有没有读过、听过有关这方面的名人名言?能说给同学们听吗? 送佳句:教师出示有关名人名言,齐读,进一步领会课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1减几 (12)_西师大版

11减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意义; 2、能够理解11减几的算理,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11减几; 3、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11减几。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生:喜欢。 师:我们一起看看,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课件出示:懒洋洋 师:这是谁呀? 生:懒洋洋。 师:可爱的懒洋洋。 课件出示:喜洋洋 师:聪明的喜洋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高兴吗,同学们? 生:高兴。 课件出示:村长 师:还有我们的村长也来了。

师: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欢迎他们好吗? 生拍手。 师:村长来的时候给我说了,他给你们带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看看在课堂上有没有认真听讲。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从11倒着数到0。 师:从11倒着数到0,会吗? 生:会。 师:一起数。 生:11、10、9、8、7、6、5、4、3、2、1、0。 师:数的很整齐。下面还有呢,一起去看看。 课件依次出示:9加几等于11,8加几等于11……2加几等于11。抽生回答。 师:我说你们做。拿出8根小棒,拿走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 生:6根。 师: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生:8-2=6 师:把小棒放回去,准备11根小棒。 同学拿出11根小棒。师巡视。

师:请同学到老师这里来拿一拿。 请了一位同学。 师:你们是这样拿的吗? 生:是。 师:为什么这样拿? 生:因为一捆是10根,再添上1根就是11这样拿很方便。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从11根里面拿走2根,有没有遇到新问题?刚才我们都是直接拿走的两根,这里?这零的1根小棒够拿吗? 生:不够。 师:这就是我们这个课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11减几 师:跟着老师齐读一遍。 活动2【讲授】新授 1、探索11减几的方法 师:这个1在个位上,表示这里的1根小棒。 师:拿我们要拿掉2根,各位上的1够拿吗? 生:不够。 师:拿该怎么办呢?谁能够想到办法? 生:把一捆小棒打开,就可以拿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 课件出示一捆小棒变成10根小棒 师:是像电脑这样打开吗?

《11减几》教学设计-1

《11减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 教材分析: 11减几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项内容,是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有关计算内容的延续,是下一步学习十几减几内容的基础,为此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在学生认知的知识系统中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感悟十一减几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十一减几算理的建构过程。 3、让学生体验十一减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学生操作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学生看图回答教师提 问,说出自己的法。 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其他学生注意观察。 出示一个玩具商店的场景: 问:玩具商店都有什么? 你喜欢什么玩具? 商店里有一盒(10个)零1个 皮球,聪聪也来到了商店买东 西,他要买3个皮球,如果你 是售货员,你准备怎样给他 拿? 教师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到前 面。 展示自己的想法。 多找一些学生参加。 设计一个学生喜爱的玩具 商店的场景,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使学生更喜欢 数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 拿的方法。

探究与体验学生列式解答并汇 报。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想法。 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 想法:从11个里面拿 出3个,数一数剩下8 个;从10里面去掉3 个剩7个,与另1 个,合起来是8个; 先从1里去掉1个剩 10个,再从10里面去 掉2,还剩8个。 ……只要学生能够用 一种方法计算就可 以。 学生动手操作,边摆 边说自己的想法,并 在组内进行交流。 1、引出问题:如果问:你知道 还剩下几个皮球?应该怎样列 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3=() 2、直观操作、感悟算法。如果 用花片来代表皮球,请你用10 个同一颜色的花片表示10个皮 球,用另一种颜色的1个花 片,表示1个皮球,摆一摆, 如果让你来拿,准备怎样拿? 要求还剩多少个皮球,怎样列 式计算?先在小组内动手操 作,说一说想法,准备全班交 流。 3、引导学生汇报,多找同学说 出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师随学 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1-3=8 4、完成摆一摆,算一算,从 11个圆片里去掉5个,还剩几 个?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 汇报并板书:11-5=6 5、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 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的 想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 方法来进行操作和计算, 体验算法多样化,鼓励学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计算。 实践与应用学生动脑筋猜数,说 出理由 学生先观察图,他为 什么上船了?其他小 朋友也要上船,怎么 办?你来帮帮谁?学 生看图列式,在小组 内交流并说明理由。 然后全班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猜一猜树叶下面的数是几? 11-2= 11-5= 11-3= 11-8= 11-6= 11-9= 11-4= 11-7= 2、游戏;登游艇要求先看图, 弄清楚图意,再让学生小组内 完成,最后全班进行汇报交 流。11-(2、3、4、5、6、7、 8、9)=用11减去自己身上的 号码并正确的计算正确,可以 顺利登上游。 3、(可以留作作业)要求利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会正确的计算 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自己 喜欢的理解的方法进行计 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 进行计算。

11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xx 学习提示 这是一篇讲话,作者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这是他在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礼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的对象虽然是大学毕业生,但对我们同样有看深刻的启示。 从学校向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充满幻想到走向现实的过程。作者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校园里,老师们以分数奖你的成功,并且不要求物质回报,而社会更多是一个市场,不能把自己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第二句话是“要安分守己”,作者告诫大家要恪守自已对于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从容坦然面对平凡,勤勤恳恳地为社会和大众服务。 这篇讲话面对现实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共性、就业特点以及成才、成功的可能性来讲,很有针对性。在说理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举出大家熟悉或了解的事例,很有说服力。 课文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在这个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作为你们大学生活的结语。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 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

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社会则很不同。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标准不再由中心——老师确定,而是分散——由众多消费者确定的。 因此,尽管定价178元,不到10天,3000册英文版《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北京新华书店已经脱销,而许多学者的著作一辈子也卖不了这么多,甚至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因此,才有了“傻子瓜子”年广九,才有了“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才有了IT产业中的退学生现象。这种“脑体倒挂”,不完美,但也恰恰表明了市场的标准。 人类的局限——你甭指望通过教育或其他,把消费者都变成钱钟书或纳什。因此,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把自己十六年来习惯了的校园标准原封不动地带进社会,否则你就会发现“楚材晋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样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安慰自己;更极端地,甚至成为一个与社会、与市场格格不入的人。 尽管社会和市场的手是看不见的,但它讲的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 的;它不讲期货,讲也都是将之转为现货。你可以批评它短视,但它通常还是不会,而且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它把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当作平等的,不考虑你刚毕业,没有经验。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学校,会让你补考,或者到老师那里求个情,改个分数。“北大学生有潜力、有后劲”,别人这样说行,你们自己则千万不要说,也不要相信。这种说法不是安慰剂,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行,至少现在不行。如果你有什么素质,有什么潜力,有什么后劲,你就得给我拿出来,你就得给我变成实打实的东西——也许是一份合同起草,也许是一次成功诉讼。 这一点对于文科毕业生尤其重要。理工科的学生几乎是从一入学就很务实,就是一次次实验,一道道习题,就是一个毕业设计,没有什么幻想;他们几乎没有谁幻想自己成为牛顿、达尔文或爱因斯坦,就是成名了,也是他或她自己。而文科学生,大学四年,往往是同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

11减几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数学冀教版 11减几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我们在上课之呀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这个小游戏叫幸运转转转。 这里有4个数字,每个数字后面对应着有趣的数学题目,指针转到几号我们就看几号题。 现在请一位同学帮大家抽题,老师点开始,你来喊停。 (我预想的顺序是3 1 2 4,但是在实际中要尽量做到这样,也要看情况) 一号题:16-5 6+5 说一说16-5 你是怎么得出来的12?(16可以分成10和6,然后用个位的6减去5,等于1,1再和10加在一起,等于11。 6+5呢?第一,5可以分成1和4,6和4相加等于10,10再和1相加等于11。) 二号题:看图列式计算。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列出这个式子的?第一个左边有13颗糖果,右边有3颗糖果,一共有13+3=16颗糖果。13加3是怎么得出来的16?13可以分成10和3,用个位的3去加3,等于6,再用6和10相加,等于16。第二个,图中一共有17支蜡笔,右边有5支,那么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支呢?用17-5=12 先用17的个位的7减5,等于2,然后再和10相加,等于12。 三号题:11可以分成1和10,可以分成5和6,(这个只要学生说出1和10就可以停止,老师选择了你们刚才说的两个分法,呈现在了屏幕上。)

四号题:11+2 大于 2,2+9 大于9-2,4+7等于7+4.(11加2直接用11里的1和2相加,等于3,然后3再和11里的10相加,等于13,4加7可以将4拆成1和3,3和7相加等于10,然后10再和3相加,等于13.) 2.好了同学们,游戏做完了,咱们可要学习新内容了哦,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11减几的算法。(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3.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遇到问题了,他请聪明的你们来帮忙,你们看,小猴子可真贪吃,妈妈给了他11个桃子,他竟然一口气吃了9个,吃饱了的小猴子都在不知道自己还剩几个桃子了,请你列一个式子,算一算小猴子还有几个桃子呢?谁能说?(找一个聪明的学生,11-9等于2,你不仅列出了式子,还算出了准确的答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应该有三种算法:1.想加算减法(我想的是2加9等于11,所以11减9就等于2)2.我们可以拿出一捆小棒和一根小棒,表示11,一捆表示一个十,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然后我们从一捆小棒中拿出9个,这一捆小棒剩下了几个?1个。那么我们还有另外的一根小棒,所以一共剩下了3根小棒。(这个时候要板书,算的过程。)3.可以先拿出那一根小棒,然后再从一捆小棒中拿出8根,剩下的一共就是2根小棒。 4.好了同学们,星期天的时候呀,小明去商店里买皮球,商店里有

十几减几

十几减几(不退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79~80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十几加几以及10以内的减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十几减几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体会十几减几不退位的算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动手操作、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十几减几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难点: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若干花片或小棒。 学具准备:若干花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大海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请认真观察,说说这幅画上都有什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么? 生:还剩多少瓶?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生活、爱数学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你说我讲。 生说算式,师板书:17-4=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你还记得计算方法有哪些么? 摆小棒、数数、凑十法...... 操作提示: 1、先自己想一想,借助学具摆一摆,尽可能多的尝试不同的算法。 2、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之后,推选一人分享计算方法。 3、小组完成后,迅速坐端正。 生操作,教师相机指导。(给学生充分时间小组内交流) 师(学生操作完毕):根据你们的操作,哪个小组想来分享下你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减几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减几》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11减几》是学习退位减法的开始,教材以情景加问题的形式出现,共安排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环节,首先呈现的是买铅笔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学习11减几的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习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加减法计算11减几。 2、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1、不够减则借位思维方式的形成。

2、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页 1 第 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复习和是11的加法。 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到大森林去走一走吧(出示森林课件),你看森林爷爷想考考聪明的小朋友,在树上挂了几道加法算式,你能从里面把它找出来,并计算出结果吗? 9+()=11 8+()=11

十一减几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我要说的是小学一年数学下册《11减几》第一课时。 《11减几》是20以内退位减的第一项内容,是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有关计算内容的延续,是进一步学习十几减几内容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非常重要,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11减几的探索及算理的建构过程,同时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了解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能够进行11减几的口算,学会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减法算式。 难点:多种算法的体验;对11减几思维过程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学习中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我采用了(1)情景教学法,实践证明,情景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创设了十分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

快乐学习. (2)自学指导法。教学中以自学指导法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经历11减几的探索及算理的建构过程,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全课总结。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通过例1的学习,孩子已经理解了算理,熟悉了算法,例2、例3、例4的类型与例1差不多,可以说是对新知识的应用、深化和巩固。因而,我大胆地把例2、例3、例4归列为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第一层: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师:很久没见到外婆了,小明特别想念她老人家.今天,小明要到外婆家玩!他还准备送5枝铅笔给妹妹。看,他有几枝铅笔?(出示例1图:1捆1根)从11枝铅笔中拿出5枝,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出示:小明还剩几枝铅笔?) 开课时,设计了十分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以此引出有探索价值的数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案设计(1)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for the second class of the eighth time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复习引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几(jǐ jī)乎磨(mò mó )坊 遭到(zāo zhāo)并(bìng bìn)且 2.写字: 侵略:“侵”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T”,不能多写一竖,“略”左边是“田”右边是“各”, 抵: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最后一笔是点,千万别丢掉,学生自己写。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谁能用几句话简单地说说。 二、学习新课。 (一)课文写的几个“第八次”?(两个) 一个是蜘蛛第八次结网,一个是布鲁斯第八次抵抗。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一只小小的蜘蛛那么微不足道,怎么会引起布鲁斯王子的注意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蜘蛛的? 自由读第2自然段,出示课文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蜘蛛结网的?(打了七次败仗,自己也受了伤,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什么唉声叹气,见过别人唉声叹气吗?谁来表演。只叹了一次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 (3)这时候,布鲁斯完全失去信心了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会读这句话? (4)齐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蜘蛛怎么结网呢?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有谁来读一读? (1)蜘蛛是怎么结网的?谁来说说看?(出示)

(2)你们能读懂这几句话吗?自己多读几遍,觉得特别重要的词可以勾画,自己的体会也可以写在句子的旁边。同桌也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经过了七次的失败,小蜘蛛终于结成了一张网,多不容易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3.齐读。 4.小结:看作者恰当地运用这几个朴实的词,就把小蜘蛛织网的艰辛,不怕困难,顽强有毅力写了出来,我们平时写作时也要这么做。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过七次失败,第八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布鲁斯看到这,他有什么表现?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2.布鲁斯为什么会感动呢?齐读。* 3.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怎么样了呢? 齐答:赶跑了外国侵略军,抵抗成功了

《11减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习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11减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出示猜)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cai),下面咱们来玩猜一猜的游戏。 师:猜一猜它是谁(出示1~20圆点图像) 学生猜一猜 师:到底是什么呢?咱们把这些点有序的连起来不就知道了吗?不过每一步都是有考验的,通过才能连线。咱们以开火车的形式来接受考验,好吗! 1、口算 9+2=□ 10-5=□ □+3=11 10-8=□ 4+7=□

□+5=11 10-3=□ 10+1=□ 3+8=□ 10-7=□ 2+□=11 6+5 =□ 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真强,下面我们来点难的,不但要会算,还要说出方法,有信心吗? 2、说一说计算过程 18-8= 16-3= 17-6= 15-3= 10-2+1= 11-1-3= 11-1-6= 10-8+1= (连线已完,呈现图像)是可爱的小熊猫,咦!小熊去哪里了? 二、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原来贪玩的小熊猫被你们精彩的课间活动给吸引过来了。(视频暂停)能告诉小熊猫你们在干什么吗? 生: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师:请用数学语言。 生:有11个同学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观察真仔细) 师:(播放两个同学走的过程)现在有什么变化? 生:有两个同学走了。 师:这个活动的过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小熊吗? 生:(师导)原来有11个同学在玩游戏,走了两个,还剩多少个?(多请几名生说问题) 师:小熊还没有学过这样的知识呢?你们来教教他吧!

11.成长(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四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 案) 语文S版 11.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10个认知生字,会写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10个认知生字,会写5个生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播放歌曲《成长的岁月》 2.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有忧愁……那么,约翰在成长过程中快乐吗?好,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约翰是怎样生活的。学习课文《成长》 3.出示课题:《成长》。

二、初读课文,感知理解 1.自读课文朗读,完成下列任务: ①认读课后生字,在课文中圈出与课后生字相关的词语。 ②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章中生词的意义。 出示词语:琢磨大挎包报酬圣诞节脸颊香肠亲昵 (1)学生自学生字词。 (2)开火车读词语,集体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朗情况。 (4)找学生领读生词,检查对生词识记情况。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意大利小男孩约翰虽然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却坚持用劳动——为居民点送报纸,的自己的零用钱。 三、精读领悟 1.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约翰 2.学习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1)找出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2)约翰给你的印象怎样? 十分可爱。 3.学习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约翰每次来到面包房做什么? 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 4.学习3-6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他口袋里只装两元钱,我内心猜测的是什么? 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 (2)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约翰如何回答的? 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 这说明了什么?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八次》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并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PPT课件,有关成功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八次》(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谁能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这里出示几个关键词,你能看你能不能说出来。(课文主要讲了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七次都失败了,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和鼓舞,动员人民起来抵抗,最后成功了。) 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精彩而又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第63页。 二、精读训练,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背景:苏格兰遭到侵略,布鲁斯王子带兵抗击。 布鲁斯王子是怎样抗击敌人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来表现。(“英勇地”)

布鲁斯王子“英勇地抗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布鲁斯王子在抵抗外国侵略军时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指名读,注意要读出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1)正音。场有2个音,这里读(cháng),量词,用于事情的经过。例如:一场(cháng)大雨 (2)比较:①他失去了信心。 ②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句①的意思是他已经完全失去信心,句②的意思他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因为“几乎”有将近,接近,差点儿的意思。) (3)布鲁斯王子为什么“几乎失去信心”?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4)我们从什么地方看出“他几乎失去信心”? (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 “唉声叹气”是怎么个样子,谁能做给我们看看。“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这句话说明布鲁斯失败后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躲在磨坊里,同时也表明布鲁斯受到的妲己非常大。 (5)此时打了七次败仗的布鲁斯王子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伤心,失落,低落,沮丧······) (6)让我们带着失落,沮丧的心情来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布鲁斯七次抵抗都失败了,他几乎失去了信心,那么接下来布鲁斯回怎么样呢,他能恢复信心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3、4小节。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蜘蛛一共结了几次网。 “布鲁斯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1)布鲁斯躺在磨坊里,他都看到些了什么? (蜘蛛结网。)

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11减几》教案

第二课时 11减几 教学内容 教材81~82页会计算11减几的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对11减几的减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计算11减几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动手操作、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学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11减几的减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地计算11减几。 难点:通过探索11减几的计算方法,进而初步感受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花片(或小棒)。 学具准备:花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玩具吧。你都有什么玩具? 生1:洋娃娃、小汽车...... 生2:积木...... ...... 师:(课件出示教材81页情景图)这是一幅玩具店的图。观察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1:玩具店里有小汽车。 生2:玩具店里有积木、飞机。 生3:玩具店里有洋娃娃、小皮球。

师:你知道玩具店里一共有几个小皮球吗? 生:玩具店里一共有11个小皮球。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聪聪来买皮球,他说要买3个皮球。 生2:售货员阿姨正在想:还剩几个皮球呢? 师:今天我们一起帮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板书:11减几) 设计意图:由学生有什么玩具的谈话引出玩具店的场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观察、交流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既满足学生对玩具店有什么玩具的好奇心,又引出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求新知。 师:一共有11个皮球,聪聪买了3个。请同学们帮售货员阿姨算一算,还剩几个皮球?谁能列出算式? 生:11-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11-3等于几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以画图、摆花片或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要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1减几的过程。 师:谁愿意把你的做法介绍给大家? 生1:我是画图解决的。我先画11个○,划掉3个,剩下8个。所以11-3=8. 生2:我是通过摆花片解决的。我摆出11个花片,拿走3个,还剩8个。所以11-3=8. 生3:我是通过摆小棒解决的。我先数出11根,从11根中拿出3根,数一数还剩8根。所以11-3=8. 生4:我也是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解决的。我先拿出1捆(10根)小棒和1根小棒是11根,从1捆(10根)中拿出3根,剩下7根,7根加1根是8根。所以11-3=8. 生5:因为3+8=11,所以11-3=8.

一年级下数学练习十一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练习十一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 位)、整十数 1.填一填。 2.口算。 29-8= 75-2= 86-4= 88-5= 94-1= 73-2= 57-6= 69-8= 79-7= 58-2= 76-4= 78-8= 87-5= 99-7= 39-4= 3.算一算。 79-30= 78-50= 77-50= 48-20= 45-20= 33-20= 72-50= 69-20= 76-40= 68-60= 86-40= 57-20= 37-10= 89-60= 38-10= 4.排一排。 76-4 58-6 78-5 99-7 88-5 > > > > 91-50 38-20 72-40 85-60 97-70 < < < < 46-3,先算6-3=3,再算40+3=43;46-30先算40-30=10,再算10+6=16。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时,直接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减,结果作为差的个位数字,十位数字与被减数的十位数字相同。 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直接用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整十数的十位数字相减,结果作为差的十位数字,个位数字与原来被减数的个位数字相同。 先算出各算式的得数,再按得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参考答案 1.略 2.217382839371516172567270829235 3.49282728251322493684637272928 4.99-7>88-5>78-5>76-4>58-6 38-20<85-60<97-70<72-40<91-50 数学学习技巧:良好习惯、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儿童正式接受学习的最初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成长 语文S版

11《成长》教案 深度解教材: 本文讲述了意大利小男孩约翰坚持用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的 故事。告诉学生:只有在劳动中磨练自己,才有利于成长。选编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会自食其力。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对约翰家里很有钱,但是家人却让他靠卖报纸来挣钱买东西这一事实存有疑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约翰在这些事中得到的收获来分析,感受自食其力的精神在成长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在成长过程中练就一身生存本领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裹、挎、酬、圣、诞”5个生字,会写“肠、够、驶、辆、箱、胖、窝、圣、诞、悟”10个生字。积累词语“虎头虎尾、穿戴、纷纷扬扬、漫不经心”。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 突破重难点: 重点: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约翰的语言和行为入手,分析他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花销和节约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切身体会约翰的心理活动,以及从中所受到的教益。 难点:体会生活能力有助于人的成长。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对课文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分析,切身体会生活能力对于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约翰合理利用金钱的行为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中心思想的感受。 学法:通过朗读法,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角色体验法,感受生活能力对于成长的重要作用。 师生齐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事情。 课时巧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约翰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的体现。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从嫩芽到苍天大树,需要沐浴多少阳光,历经多少风寒?“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它既是一段过程,也是最终的目的地。文中的小主人公约翰也在经历着成长,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减几的退位减法西师大版

11减几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熟地口算11减几的减法,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感悟十一减几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十一减几算理的建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十一减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想加算减”思维方式的形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捆零1根小棒或花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玩具商店的场景: 师:玩具商店都有什么?你喜欢什么玩具? 生:商店里有一盒(10个)零1个皮球。 师:聪聪也来到了商店买东西,他要买3个皮球,如果你是售货员,你准备怎样给他拿?(教师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到前面。 展示自己的想法。)

生:从11个里面拿出3个,数一数剩下8个; 生:从10里面去掉3个剩7个,与另1个,合起来是8个; 生:先从1里去掉1个剩10个,再从10里面去掉2,还剩8个。 …… 只要学生能够用一种方法计算就可以。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你知道还剩下几个皮球?应该怎样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3=() 2、直观操作、感悟算法。 如果用花片来代表皮球,请你用10个同一颜色的花片表示10个皮球,用另一种颜色的1个花片,表示1个皮球,摆一摆,如果让你来拿,准备怎样拿?要求还剩多少个皮球,怎样列式计算?先在小组内动手操作,说一说想法。 生:我摆出11个花片,拿走3个,还剩8个。 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11-3=8

《11减几》教学设计教案

《11减几》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11减几》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习退位减法的开始,教材以情景加问题的形式出现,共安排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环节,首先呈现的是买铅笔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学习11减几的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习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加减法计算11减几。 2、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1、“不够减则借位”思维方式的形成。 2、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二、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实践探索学习法:教学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4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勇闯难关,探索新知;(三)巩固运用;(四)全课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3分钟) 1、复习和是11的加法。 师谈话: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到大森林去走一走吧(出示森林课件),你看森林爷爷想考考聪明的小朋友,在树上挂了几道加法算式,你能从里面把它找出来,并计算出结果吗? 9+()=11 8+()=11 6+()=11 7+()=11 (通过童话的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2、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奖品,有互帮互助组、大胆表现组、积极交流组的奖牌,和智慧星、表达星、听

一年级上册《11减几》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11减几》数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情惑目标:①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从小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②使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地计算11减几。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11减几的计算方法,进而初步感受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11根、圆片11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选择教法,突出主体:《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直观的教学手段,运用情境教学,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采取“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流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指出: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本节课通过创设系列童话情境,一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体现了计算题与实际应用相融合,给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星期天呀,花猫cat和猫咪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瞧!(出示课件),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的玩耍,它们高兴极了。Cat说:“瞧,我钓的鱼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cat哥哥说:“这里共有11条鱼,我钓的是6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看看吧!”可是金鱼游得太快,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它无奈的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 (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两只小猫的争论中自然提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