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焊工艺规程(报批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SY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 1097-2005
代替Q/SY 1097-2004
堆焊工艺规程
2005-07-30发布 2005-08-10实施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Q/SY 1097-2005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堆焊工艺特点及结合公司工艺的要求而制定的。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泵送研究院工艺所提出。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本院归口。
本标准由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泵送研究院工艺所负责起草和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向宇、曾泽斌、周洪。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Q/SY1097-2004《堆焊工艺规程》,原标准作废。
Ⅰ
Q/SY 1097-2005
堆焊工艺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堆焊工艺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范围内零件表面的堆焊。
2 要求
2.1 堆焊前表面处理和退火处理
2.1.1需要堆焊修复的零件,在堆焊前都要仔细除锈脱脂。
2.1.2此外有些零件在工作过程中表面往往产生裂纹和剥离,零件表面被介质腐蚀成坑或孔穴,这些缺陷对堆焊层的质量都很不利,容易造成焊接裂纹和剥离开裂,因此这类零件焊前要去应力退火,并且还要用机加工的方法把表面缺陷消除干净。
2.2 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
2.2.1为了防止堆焊裂纹的剥离开裂,零件在堆焊前要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与堆焊金属的冷脆和淬硬倾向有关,与零件的大小和堆焊部位的刚度有关,此外,也与零件的材质有关。(表 1 推荐堆焊金属的预热温度;表 2 推荐不同材质工件的预热温度)焊前预热温度取两者中较高的预热温度。一般应在150~600℃范围以内。
碳当量的估算公式:Ceq=C+1/6Mn+1/2Si+1/5Cr+1/4Mo+1/15N
Q/SY 1097-2005
2.2.2对于堆焊金属硬度比较高,堆焊面积比较大的工件,需整体预热;对于堆焊金属的硬度比较低,且堆焊过程中就能整体加热的小零件,可以不预热。
2.2.3为了防止裂纹和剥离开裂,除了焊前预热外,还要焊后缓冷。缓冷的材料可以用石棉灰,硅酸铝针织毯等。对于淬硬倾向较小的堆焊金属,如普通零件的堆焊,焊后为了获得较高的硬度,也可以选择空冷,机加工后不再进行热处理。对于堆焊金属淬火倾向较大的堆焊金属,例如:VAUTID-150,VAUID-Ultra II等高铬铸铁焊条,碳化钨焊条焊后要进行保温缓冷,最好在600~700℃回火1小时后随炉缓冷,以避免出现裂纹。
2.3 堆焊过渡层
为了减小应力,防止裂纹和剥离开裂,先用塑性,韧性较好的焊接材料进行打底焊,起到将堆焊层与基体隔离的作用。例如:在碳钢上堆焊高锰钢时,可先在碳钢上堆焊一层铬镍或铬锰奥氏体钢,然后再在奥氏体钢上堆焊高锰钢,这样既可以减小焊接应力,又不影响高锰钢采取快速冷却的措施。
2.4 减小母材对堆焊层合金元素的稀释率
堆焊的过程中,一部分基体金属要熔入到堆焊金属中去,堆焊金属中的一部分合金元素要被电弧烧损,这样会使得堆焊层的硬度和性能有所下降。因此在选择堆焊工艺规范时,要尽量选择低电压,小电流,慢焊速,以降低熔深,减少稀释率和合金元素的烧损。
2.5 减小零件堆焊后的变形
对于细长轴和薄板件,以及大面积堆焊的过程中,工件易产生弯曲和波浪变形。因而在堆焊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a)尽量选用熔深浅,输入线能量小的堆焊方法,如等离子弧堆焊,等离子弧喷涂,振动堆焊等。
b)采用夹具或支撑板,以增加工件的刚度。
c)采用反变形以抵消堆焊后的变形。
d)选择合理的焊拉顺序,如对对称焊,跳焊等使热量分布均匀,热应力相互平衡。
e)对于淬硬倾向不大的堆焊金属可采用间歇冷却等方法。
2.6 堆焊后的热处理
堆焊后,堆焊层的性能达不到要求时,需要将零件重新进行热处理。热处理规范要根据堆焊层的合金成分和要求而定。当堆焊层的硬度达不到要求时,可在焊后进行淬火或淬火+回火。当堆焊层的脆性很大,为了避免龟裂或剥离开裂,焊后要进行消除应力退火或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