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盖机械课程设计工艺说明书 (1)

连杆盖机械课程设计工艺说明书 (1)
连杆盖机械课程设计工艺说明书 (1)

目录

第一章连杆盖的加工工艺

1.1 连杆盖的用途及其特点 (2)

1.2 连杆盖的的材料及毛坯制造 (2)

1.3 连杆盖的加工工艺过程 (3)

1.4 连杆盖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3)

1.4.1 定位基准的选择 (4)

1.4.2 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加工顺序的安排 (4)

1.4.3 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4)

1.4.4 连杆盖主要面的加工方法 (4)

1.4.5 连杆盖主要孔的加工方法 (4)

1.4.6 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5)

1.5夹具使用与设计 (5)

1.6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5

1.6.1 确定加工余量 (5)

1.6.2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6)

1.7 各项加工数据的计算 (6)

1.8 连杆的检验 (8)

1.8.1检查主要表面的尺寸精度 (8)

1.8.2检验主要表面的位置精度 (8)

第二章工装设计 (9)

2.1 铣削夹具设计 (9)

2.1.1夹具的问题注意 (9)

2.1.2 夹具设计 (9)

2.2 铣槽夹具设计 (10)

2.2.1 夹具的注意问题 (10)

2.2.2 夹具设计 (10)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连杆盖的加工工艺

1.1 连杆盖的用途及其特点

连杆盖主要和连杆组合成一体,作为组合机件来使用,连杆是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动部件之一,它在柴油机中,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连杆在工作中承受着急剧变化的动载荷。连杆由连杆体及连杆盖两部分组成。连杆体及连杆盖上的大头孔用螺栓和螺母与曲轴装在一起。连杆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为了减少磨损和便于维修,连杆的大头孔内装有薄壁金属轴瓦。轴瓦有钢质的底,底的内表面浇有一层耐磨巴氏合金轴瓦金属。连杆盖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而工艺的选择又是直接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反映连杆精度的参数主要有5个:(1)连杆盖的圆柱度,粗糙度;(2)两个Φ12.5孔中心距尺寸精度;(3)平面台的尺寸精度,粗糙度等

1.2连杆盖的的材料及毛坯制造

连杆盖在工作中承受多向交变载荷的作用,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连杆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碳钢和合金钢;如45钢、55钢、40Cr、40CrMnB等。近年来也有采用球墨铸铁的,粉末冶金零件的尺寸精度高,材料损耗少,成本低。随着粉末冶金锻造工艺的出现和应用,使粉末冶金件的密度和强度大为提高。因此,采用粉末冶金的办法制造连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制造方法。

连杆盖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材料的工艺性(可塑性,可锻性)及零件对材料的组织性能要求,零件的形状及其外形尺寸,毛坯车间现有生产条件及采用先进的毛坯制造方法的可能性来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根据生产纲领为大量生产,连杆多用模锻制造毛坯。连杆模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体和盖分开锻造,另一种是将体和盖锻成—体。整体锻造的毛坯,需要在以后的机械加工过程中将其切开,为保证切开后粗镗孔余量的均匀,最好将整体连杆大头孔锻成椭圆形。相对于分体锻造而言,整体锻造存在所需锻造设备动力大和金属纤维被切断等问题,但由于整体锻造的连杆毛坯具有材料损耗少、锻造工时少、模具少等优点,故用得越来越多,成为连杆毛坯的一种主要形式。总之,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的选择应使零件总的生产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1.3连杆盖的加工工艺过程

由上述技术条件的分析可知,连杆盖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但是连杆盖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这就给连杆的机械加工带来了很多困难,必须充分的重视。

(连杆盖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见加工工艺卡片)

连杆盖的主要加工表面为Φ81头孔和两端面及长为22mm的平面,较重要的加工为Φ12.5孔,及94mm的槽,还有Φ81圆孔内德槽。

连杆的机械加工路线是围绕着主要表面的加工来安排的。连杆的加工路线按连杆的分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之前的加工;第二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后的加工;第三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合装后的加工。第一阶段的加工主要是为其后续加工准备精基准(端面、小头孔和大头外侧面);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工除精基准以外的其它表面,包括大头孔的粗加工,为合装做准备的螺栓孔和结合面的粗加工,以及轴瓦锁口槽的加工等;第三阶段则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各项技术要求的加工,包括连杆合装后大头孔的半精加工和端面的精加工及大、小头孔的精加工。如果按连杆合装前后来分,合装之前的工艺路线属主要表面的粗加工阶段,合装之后的工艺路线则为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

1.4 连杆盖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1.4.1 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盖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首先以Φ101的外圆表面为粗基准,加工前后端面,为后续加工提供基准,这是由于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之后加工边缘的上下平面,也为后续的工艺提供精基准,这样整工序加工过程中就主要以这样两个精基准为定位基准,把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误差。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即在粗加孔时,粗铣端面,在精镗孔前,精铣端面。

在第一道工序中,工件的各个表面都是毛坯表面,定位和夹紧的条件都较差,而加工余量和切削力都较大,如果再遇上工件本身的刚性差,则对加

工精度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第一道工序的定位和夹紧方法的选择,对于整个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常有深远的影响。在连杆盖加工工艺路线中,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前,先粗铣两个端面,其中粗磨端面又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因此,粗铣就是关键工序。在粗铣中工件如何定位呢?一个方法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在侧面和端部夹紧,粗铣一个端面后,翻身以铣好的面定位,铣另一个毛坯面。但是由于毛坯

面不平整,连杆的刚性差,定位夹紧时工件可能变形,粗铣后,端面似乎平整了,一放松,工件又恢复变形,影响后续工序的定位精度。另一方面是以连杆盖的对称面定位。这种定位方法使工件在夹紧时的变形较小,同时可以铣工件的端面,使一部分切削力互相抵消,易于得到平面度较好的平面。同时,由于是以对称面定位,毛坯在加工后的外形偏差也比较小。

1.4.2 加工阶段的划分和加工顺序的安排

由于连杆盖本身的刚性差,切削加工时产生的残余应力,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应把各主要表面的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这样,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就可以在半精加工中得到修;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形变可以在精加工中得到修正,最终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工序安排上先加工定位基准,如端面加工的铣,然后再加工孔,符合符合先面后孔的加工工序安装原则。

连杆盖工艺加工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粗加工阶段

粗加工阶段也是连杆体和连杆盖合之前的加工阶段:基准面的加工,包括辅助基准面加工。

2)半精加工阶段

半精加工阶段也是连杆盖进一步加工阶段,为精加工阶段准备。

3)精加工阶段

精加工阶段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盖的尺寸精度,加工精度,形状精度,以达到图纸的要求。

1.4.3 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既然连杆盖是一个刚性比较差的工件,就应该十分注意夹紧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着力点的选择,避免因受夹紧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影响加工精度。在夹具体的设计中必须注意夹紧力通过工件直接作用在定位元件上,可避免工件产生弯曲或扭转变形。

1.4.4 连杆主要面的加工方法

采用粗铣、精铣工序,并将精磨工序安排在精加工大、小头孔之前,以便改善基面的平面度,提高孔的加工精度,这种方法的生产率较高。以保证精度要求。

1.4.5 连杆盖主要孔的加工方法

连杆盖孔的加工是连杆机械加工的重要工序,它的加工精度对连杆质量有较

大的影响。

大头孔经过扩、粗镗、精镗、金刚镗和珩磨达到IT6级公差等级。表面粗糙度Ra 为1.6μm,大头孔的加工方法是在铣开工序后,将连杆与连杆体组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精镗大头孔的工序。这样,在铣开以后可能产生的变形,可以在最后精镗工序中得到修正,以保证孔的形状精度。

1.4.6 连杆盖的铣削工序

剖分面(亦称结合面)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由夹具本身的制造精度及对刀精度来保证。为了保证铣开后的剖分面的平面度不超过规定的公差0.03mm ,并且剖分面与大头孔端面保证一定的垂直度,除夹具本身要保证精度外,锯片的安装精度的影响也很大。如果锯片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0.02 mm,则铣开的剖分面能达到图纸的要求,否则可能超差。但剖分面本身的平面度、粗糙度对连杆盖、连杆体装配后的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1.5夹具使用及设计

应具备适应“一面一孔一凸台”的统一精基准。注意定位夹具过程中的过约束,欠约束等影响加工的原因。

1.6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1.6.1 确定加工余量

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卷表3.2—25 表3.2—26 表3.2—27)(1)、平面加工的工序余量(mm)

则连杆两端面总的加工余量为:

A 总= 21?∑=n i i A

=(A 粗铣+A 精铣+A 粗磨+A 精磨)?2

=(1.5+0.6+0.3+0.1)?2

=0

55.05-mm

(2)、连杆盖铸造出来的总的厚度为H=43+0.5=43.5mm

1.6.2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表2—29 表2—34)

1)、大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锻造出来的大头孔为Φ81 mm )

1.7 各项加工数据的计算

1 、铣大头两侧面

选用铣床X62W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77(88)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D = 20 mm 切削速度V = 0.64 m/s

铣刀齿数Z = 3 切削深度a p = 2.5 mm a f = 0.10 mm/r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611 r/min

根据表3.1—74 按机床选取n=75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 0.78 m/s

2 、铣开连杆体和盖

选用铣床X62W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79(90)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D = 63 mm 切削速度V = 0.34 m/s 切削宽度a

e

= 3 mm 铣刀齿数Z = 24

切削深度a

p = 2 mm a

f

= 0.015 mm/r d = 40 mm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103 r/min

根据表3.1—74 按机床选取n=75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2.47 m/s

3 铣15槽选用铣床X62W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90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D = 63 mm 切削速度V = 0.31 m/s 铣刀齿数Z = 24 切削深度a

p

= 2 mm

切削宽度a

e = 0.5 mm a

f

= 0.02 mm/r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94 r/min

根据表3.1—74 按机床选取n=10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0.33 m/s

4、磨连杆盖结合面选用磨床M7350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170选取数据

砂轮直径D = 40 mm 切削速度V = 0.330 m/s

切削深度a

p = 0.1 mm 进给量f

r0

= 0.006 mm/r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157 r/min

根据表3.1—48 按机床选取n = 10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0.20 m/s

5 钻铰Φ12.5孔

选用钻床Z3025

a)钻铰螺栓孔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38(41)选取数据

切削速度V = 0.99 m/s 切削深度a

p

= 5 mm

进给量f = 0.08 mm/r 钻头直径D = 11.8 mm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1910 r/min

根据表3.1—30 按机床选取n = 91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0.99 m/s

b)铰螺栓孔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81选取数据

铰刀直径D = 12 mm 切削速度V = 0.22 m/s

切削深度a

= 0.10 mm 进给量f = 0.2 mm/r

p

则主轴转速n = 1000v/πD = 140 r/min

根据表3.1—31 按机床选取n = 20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πDn/(1000×60) = 0.127 m/s

(3) 从连杆盖上方给螺栓孔口倒角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67选取数据

= 3 mm

切削速度V = 0.2 m/s 切削深度a

p

进给量f = 0.10 mm/r Z = 8

根据表3.1—30 按机床选取n = 750 r/min

6、粗镗大头孔

选用镗床T618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66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D = 80.6 mm 切削速度V = 0.16 m/s

进给量f = 0.30 mm/r 切削深度a

= 3.0 mm

p

则主轴转速n = 000v/πD = 47 r/min

根据表3.1—41 按机床选取n = 800 r/min

则实际切削速度V = πDn/(1000×60)= 2.72 m/s

7、大头孔两端倒角

选用机床X62W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67选取数据

= 3 mm

切削速度V = 0.2 m/s 切削深度a

p

进给量f = 0.10 mm/r Z = 8

根据表3.1—30 按机床选取n = 750 r/min

8、精磨大头两平面(先标记朝上)

选用磨床M7130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170选取数据

= 0.10 mm

切削速度V = 0.413 m/s 切削深度a

p

进给量f = 0.006 mm/r

13 、精镗大头孔

选用镗床T2115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2.4—66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D = 65.4 mm 切削速度V = 0.20 m/s

进给量f = 0.2 mm/r 切削深度a

= 1 mm

p

根据表3.1—39 按机床选取n = 1000 r/min

1.8 连杆盖的检验

连杆在盖机械加工中要进行中间检验,加工完毕后要进行最终检验,检验项目按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进行。

1.8.1 检查主要表面的尺寸精度

用量缸表,在大头孔内分三个断面测量其内径,每个断面测量两个方向,三个断面测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即圆柱度。

1.8.2检验主要表面的位置精度

孔轴心线在两个互相平行垂直的方向的平行度用专用量具进行检测。

第二章工装设计

2.1 铣削分面夹具设计

由连杆工作图可知,工件材料为T450-10,年产量20万件。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需设计一套铣剖分面夹具,刀具为硬质合金端铣刀。

2.1.1夹具的问题注意

本夹具主要作来铣剖分面,剖分面与孔轴心线有尺寸精度要求,剖分面与 12.5孔有垂直度要求和剖分面的平面度要求。由于本工序是粗加工,主要应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

2.1.2 夹具设计

1) 定位基准的选择

由零件图可知,在铣剖分面之前,连杆的两个端面及孔都已加工,且表面粗糙要求较高。为了使定位误差为零,按基准重合原则连杆上盖以基面(无标记面)、凸台面及侧面定位。

2) 夹紧方案

由于零件小,所以采用压板压紧机构,装卸工件方便、迅速。

3) 夹具体设计

夹具体的作用是将定位、夹具装置连接成一体,并能正确安装在机床上,加工时,能承受一部分切削力。

夹具体为铸造件,安装稳定,刚度好,但制造周期较长。

4) 切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

切削力的计算:,由《组合机床》(表7-24)得: P=242.02250a =242.022250

=1902.538N

夹紧力的计算:由《机床夹具设计手册》(表1-2-25)得:

用扳手的六角螺母的夹紧力:M=12mm, P=1.75mm ,L=140mm,作用力:F=70N ,夹紧力:W0=5380N

由于夹紧力大于切削力,即本夹具可安全使用。

5) 定位误差分析

①虽属“基准重合”,无基准不重合误差,但由于定位面与定位元件存在间隙造成基准位置误差即为定位误差,其值为ΔDw=δD+δd+Δmin

=0.033+0.012+0

=0.045 mm

ΔDw --剖分面的定位误差

δD ――工件孔的直径公差

δd ――定位销的直径公差

Δmin ――孔和销的最小保证间隙

2.2铣槽夹具设计

本夹具主要用于铣宽度为8的槽。

连杆盖材料为Q450-10,年产量为20万件,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需设计一套铣宽度为8的槽,为了提高生效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夹具。

夹紧方案:

夹具体为铸造件,安装稳定,刚度好,但制造周期较长。

4) 铣削力及夹紧力的计算

由于本工序主要是铣槽,所以只对夹具的定位稳定性进行计算,及夹紧力和铣削力的计算。

扩孔时的切削力计算:

铣槽时的切削力为:

F k f d F 7.002.6181.9?= 2.13.162.6181.97.0????=

136.5194=N.m

夹紧力的计算:

根据(《机床夹具设计手册》

4/200p d Q π=

4/306214.32??=

=90526 N

在计算切削力时,必须考虑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 4321K K K K K =

式中:1K —基本安全系数;取1.5

2K —加工性质系数;取1.1

3K —刀具钝化系数;取1.1

K—断续切削系数;取1.1

4

'

则KF

F=

?

?

=

5.1?

?

1.1

.

5194

1.1

1.1

136

10370

= N

093

.

Q,所以该夹紧装置可靠。

铣削力'F小于夹紧力

5) 定位误差分析

由于基准重合,无基准不重合误差,但是由于定位面与定位件存在间隙,造成的基准位置误差即为定位误差,其值为:

ΔDw=δD+δd+Δmin

=0.033+0.012+0

=0.045 mm

ΔDw--剖分面的定位误差

δD――工件孔的直径公差

δd――定位销的直径公差

Δmin――孔和销的最小保证间隙

此项中心距加工允差为0.2mm,因此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能够保证加工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造工艺学. 郑本修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先进制造技术王隆太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李益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4] 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吕明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说明书《连杆盖》

1、零件的工艺分析 此零件为连杆盖合件之二-连杆盖,连杆盖的视图完整,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齐全。此零件形状结构较为简单,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并不困难,但是基准孔?81+0.021 0mm以及小头孔要求表面粗糙度Ra1.6μm偏高。基本思路为先加工大头孔再以其为基准来加工小头孔。在小头孔中间的大的沟槽需要用R67mm具去加工,同样在加工大头孔内表面的沟槽时也要用特殊的R25mm的刀具去加工。此外还应该注意: 1.该连杆盖为整体铸造成型,其外形可不在加工。铸件尺寸公差,铸件尺寸公差分为16级,由于是中批量生产,毛坯制造方法采用金属模铸造,由机械加工工艺简明手册查得,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13级。 2.连杆大头孔对A基准的平行度公差为0.01mm。 3.大头孔两端的台阶面对B基准的对称度公差为0.3mm。 4.小头孔中间的沟槽,对基准B的对称度为0.2mm。 5.铸件毛坯需要经过人工时效处理。 6.材料 QT450-10 。 7. 工序(12)采用2mm的锯片铣刀加工,也可以改为线切割加工,该道工序使的连杆大孔为一个不完整的半圆。若采用线切割可减小加工缺陷,但是采用铣刀可以节约加工时间。由于加工为中批量生产所以采用铣刀加工。 8.连杆大小头孔平行度的检验,可采用穿入专用心轴,在平台上用等高的V型块支撑连杆大头孔心轴,测量大头孔心轴在最高位置时两端的差值,其差值一半即为平行度误差。 2选择毛坯、绘制毛坯简图 在各类机械中,连杆盖为为传动件,由于其在工作时处于运动中,经常受冲击和高压载荷,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该零件的材料选择QT450-10,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形状不是很复杂,为成批量生产模型,从减少加工难度来说,经查机制工艺手册,毛坯采用铸造成型。 因为零件形状并不复杂,但为减小加工时的切削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毛坯材料,毛坯形状可以与零件形状接近。即外形做成台阶形,内部孔铸造出。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说明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专用夹具设计 学生姓名: ******* 学号:************ 班级: ****** 系别: ***********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8 成绩:

目录 (一)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1.拨叉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1) 1.1拨叉零件的作用 (1) 1.2 拨叉零件的技术要求 (1) 1.3 拨叉零件的生产类型 (1) 2 确定毛坯,绘制毛坯简图 (1) 2.1确定毛坯生产类型 (1) 2.2继续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1) 2.3绘制拨叉铸造毛坯见图 (2) 3、拟定拨叉工艺路线 (2)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2) 3.1.1粗基准的选择 (2) 3.1.2精基准的选择 (2) 3.2 、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 (3) 3.3、加工阶段的划分 (3) 3.4、工序的集中与分散 (3) 3.5、工序顺序的安排 (3) 3.6 、工艺路线确定 (4) 4、机床设备及工艺装备的选用 (4) 4.1 、机床设备选用 (4) 4.2 工艺装备的选用 (4) 5、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4) 6、切削用量、时间定额的计算 (6) 6.1.工序三:粗-精铣左端面 (6) 6.1.1粗铣左端面至81mm (6) 6.1.2 精铣左端面至80mm,表面粗糙度Ra=3.2um (7) 6.2工序四:钻-扩φ22H12孔 (8) 6.2.1钻φ20孔 (8) 6.2.2扩孔Φ22H12 (10) 6.3工序五:拉内花键孔 (11) 6.4工序六:粗-精铣底槽内侧面和底面 (11) 6.4.1粗铣底槽 (11) 6.4.2精铣底槽 (12)

课程设计---连杆盖夹具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院别: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1年5月

目录 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1) 序言 (4) 一、零件的分析 (3) 1、零件的生产类型 (3) 2、零件的工艺分析 (5) 二、工艺规程设计 (5) 1、毛坯的选择及毛坯的余量确定 (6) 2、基准的选择 (6) 3、制定工艺路线 (7) 4、工序内容设计 (8) 三、铣床夹具设计 (9) 1、设计任务 (13) 2、夹具方案分析 (13) 2.1工件的定位方案分析 (13) 2.2加紧方案分析 (13) 2.3夹具体设计 (13) 四、设计小结 (14) 参考文献 (17)

机床夹具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设计连杆盖铣下地面(连杆盖与连杆体的剖分面)专用夹具设计(生产纲领:大批量) 二.设计要求:(上交电子文件和纸资文件) 零件图 1张 工序图 1张 专用夹具装配图 1张 夹具体零件图 1张 课程设计说明书 1份 三、时间:二周(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的第十四、十五周) 四、设计步骤及要求: 第一部分检验、分析 1.检验、分极零件图 绘制零件图,分析视图是否完整,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2.零件技术经济分析 哪些面是重要表面,哪些面的技术要求较高,哪些面有位置精度要求 第二部分制定工艺路线 1.毛坯的选择及毛坯余量确定 2、基准的选择 3.制定工艺路线,填写工艺过程卡 第三部分.夹具的设计 1.确定加工部位,分析技术要求 2.确定定位方案 1).选择定位元件,包括尺寸和公差

2).分析定位的合理性,判断有无欠定位和过定位 3.确定夹紧方案,选择夹紧元件和夹紧结构 第四部分.夹具结构设计 1. 夹具体及其它零件设计,确定夹具详细结构。 2. 定位误差计算 第五部分.夹具体绘制 总装图绘制,零件图绘制 序言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大部分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而做的,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地分析和拟定一个零件的合理工艺路线,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定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熟悉和应用各种手册、图片、设计表格等技术资料,以便掌握从事工艺文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 由于能力所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教。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说明书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课 程 设 计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刘中华 年月日

课程设计 项目说明书 设计题目:******批量生产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专业:*********** 班级:******* 学号:******* 设计者:****** 指导教师:刘中华 完成时间:******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医电学院

目录 前言 一、零件的分析 (5) 1、零件的作用 (5) 2、零件的工艺分析 (5) 二、工艺分析 (6) 1、确定生产类型 (6) 2、选择毛坯制造形式 (6) 3、选择定位基准 (6) 4、零件表面加工方法选择 (7) 5、制造工艺路线 (8) 6、确定机械加工余量与毛坯尺寸 (8) 7、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10) 8、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1)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 本次课程设计是进给箱齿轮轴的设计,这是机械制造工程这门课程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设计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恳请老师给予指导。

设计题目:进给箱齿轮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零件的分析 1.零件的作用 题目给定的零件是进给箱齿轮轴,其主要作用是支撑传动零部件,实现回转运动,并传递扭矩和动力,以及承受一定的载荷。齿轮轴零件是将齿轮部分和轴做成一体无需键配合的一种常见机械零件。齿轮轴具备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和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是通用机械特别是工程机械传动中的重要零件之一。轴Φ26圆柱面处有圆弧形的键槽和圆孔,主要是通过键和其他部件相连。轴的左端部位为齿轮部分,主要传递运动和动力。 2.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零件,结构简单,属于阶梯轴类零件,由圆柱面、轴肩、键槽、齿轮等不同形式的几何表面及几何实体组成。其主要加工的表面有以齿轮轴左右端面为中心的Φ60、Φ45、Φ30、Φ29、Φ26、Φ24的外圆柱面,以Φ26的外圆柱面和左右台阶面为中心的加工30×8×4的键槽、Φ8的孔,左右两端的端面,以及齿轮轴左端的齿轮加工。其多数表面的尺寸精度等级在7~11之间,表面粗糙度值为1.6μm~12.5μm,齿轮的精度等级为8。其中位置要求较严格的,主要是保证加工Φ60的外圆柱面与整个齿轮轴的中心轴线的同轴度在Φ0.25范围内,以及保证Φ30的外圆柱面与整个齿轮轴的中心轴线的同轴度在Φ0.02范围内。 通过分析,该零件布局合理,方便加工,我们通过径向夹紧可保证其加工要求,整个图面清晰,尺寸完整合理,能够完整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符合要求。经过对以上加工表面的分析,对于这几组加工表面而言,我们可先选定粗基准,加工出精基准所在的加工表面,然后借助专用夹具对其他加工表面进行加工,并且保证它们的位置精度。

课程设计任务书(2级)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一:信号发生器 一、设计目的 根据常用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可获得的技术书籍与电子文档,初步形成电子设计过程中收集、阅读及应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分析电路原理、工程计算及对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测试的常见方法;最终,完成从设计图纸到实物搭建的整个过程,并调试作品。 二、任务与要求 1、熟悉信号发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单片集成信号发生器的功能特点; 2、掌握信号波形参数的调节和测试方法的应用; 3、电路能够产生正弦波、方波、锯齿波; 4、掌握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测试方法; 5、工作电源为+5~+15V 连续可调。 参考方案: 图1、ICL8038原理框图 参考原理: ICL8030内部由恒流源I 1、I 2、电压比较器A 和B 、触发器、缓冲器和三角波变正弦波变换电路组成。外接电容C 经过两个恒流源进行充放电,电压比较器A 、B 的参考电压分别为电源电压(U CC +U CE )的2/3和1/3。恒流源的恒流源I 1、I 2的大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必须I 2>I 1。当触发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 2断开,I1给电容充电,其两端电压U C 随时间上升,当U C 上升到电源电压的2/3时,电压比较器A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恒流源I 2接通,由于I 2>I 1(设I 2=2I 1),恒流源I 2加到C 上反充电,相当于C 由一个净电流I 1放电,C 两端电压U C 转为直线下降,当下降到电源电压1/3时,电压比较器B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的输出由高电平变为原来的低电平,恒流源I 2断开,I 1对C 充电,如此重复,产生振荡信号。 若通过调节外接电阻使得I 2=2I 1,触发器的输出为方波,反向缓冲后由9脚输出;C 上

阀体零件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阀体零件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 明书

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阀体零件工艺方案设计 姓名: 学号: 班级:机电(1)班 届别: 指导教师 年 7月 目录(共12页) 一、零件的分析 (1) (一)零件的作用 (1)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1) 二确定生产类型 (1) 三确定毛坯 (1) 四工艺规程设计 (2) (一)选择定位基准: (2) (二)制定工艺路线 (3) (三)选择加工设备和工艺设备 (8) (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9) (五)确定切削用量及时间定额 (9) 五余量表格 (10) 参考资料:《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机械制造工艺学》 《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热加工工艺基础》 《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机械制图》 一、零件的分析 (三)零件的作用 阀体,泵体等均属于箱体类零件。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支承,包容,保护运动零件或其它零件。 本题目的阀体是球阀中的主体零件,它容纳阀芯,密封圈,阀杆,填料压紧套等零件。它的大致形状类似于三通管,左端方形凸缘上有直径为50,公差等级为11级的孔与阀盖配合,右端外螺纹作用连接管道,上部直径18H11孔与阀杆配合,从而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 (四)零件的工艺分析 经过查找手册和热加工工艺基础课本,中碳铸钢ZG230-450具有良好的性能,适用于受力不大,要求韧性的零件制造,例如轴承盖,阀体等,因此零件材料选ZG230. 1:根据零件图分析,为了便于铸造,毛胚只铸造出水平方向的孔,竖直方向的孔用钻床加工,为了铸造效率,选择用金属型铸造。 2:因为水平方向的孔很多,且在同一中心线上,因此在加工时用水平方向的外圆做粗基准进行加工,则能够保证所有的孔同轴。

连杆盖夹具教学规划

连杆盖夹具设计 本夹具有以下优点:1. 安装方便,将工件放入1个菱形销即可定位,再用压扳压紧,即可对工件加工;2. 便于拆卸,在普通压板上改进,使用梯形设计,可以很快拆卸和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3. 夹具结构简单,夹紧可靠。 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夹具体的总体设计 1.1 确定定位基准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的夹具。 根据工艺决定设计第十道工序精铣上端槽铣床专用夹具,本夹具将用于 XX52型号立式铣床,刀具为高速钢错齿三面刃铣刀。 方案1:由零件及零件加工工艺可知由大端侧面为和Φ81的孔为定位精基准,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方案完全定位,如下图:

图6.1 定位方案一 方案2: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如下图:

图6.2 定位方案二 1.2 确定夹具整体方案 方案一:采用一面一销的定位方案:用大端面定位侧面,用一个菱形销定位Φ20孔,底端通过夹具底面定位,然后通过压板夹紧侧面。 方案二:采用一个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在小端定位,在左边采用活动的V形块夹紧。 方案比较:第二个方案有些不足,采用长销定位Φ81的通孔加一个V形块定位难以保证槽的侧面的平行度,而且在左端加V形块示以夹紧力会导致工件向右偏差影响Φ20孔的同轴度。 而第一个方案中采用一面两销的定位,既能保证Φ20孔轴的同轴度又能保证槽侧面的平行度,所以第一个方案是最合理的方案。

CAD,CAM课程设计任务说明书

、 八、, 刖言 本次课程设计按照任务说明书的要求,我做的是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三维建模以及运动仿真,主要设计数据来自我的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计算,其中模型的尺寸主要依据我的二维图纸(后附),模型共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箱体、齿轮、轴、轴承、轴套、端盖、螺钉。总计用时大概三天时间,我分一周的时间分别各部完成,下面就将我的主要成果一一书写如下,请老师指正。 1 ?零部件建模 箱体 箱体建模主要由拉伸构成,辅助以打孔、阵列、镜像、倒角、筋工具。其中油标孔由旋转而成。具体数据参数见后附的CAD工程图。 齿轮 本模型中共有两对四个齿轮,均采用轮廓法建模而成(方法由网上教程而来),通过参数方 程获得渐开线,而后获得轮齿的完整轮廓,最后阵列,得到一个完整的齿轮,鉴于齿轮建模较为陌生下面我将说明齿轮建模具体的步骤。

1?用拉伸画一个直径为齿顶圆,厚度为齿宽的的圆柱体 2?插入基准曲线---从方程--完成--选取--坐标(三个面的交点)---笛卡尔---输入参数(参数如下) 文件(F)辑揖旧梧式〔6查看M縉助(H) 为馆卡儿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 作根据t (将从0变到D对心y和£ /*画如:対立x-yd面的一个圆「中心在原点 "半径=良参魏方程将是: /* x = 4 * cos ( t * 360 ) /+ y = 4 ?sin ( t * 360 ) /* z = 0 /*--------------------------------------------- m=2 z=98 a=20 r=(m*z*cos(a))/2 fi=t*90 arc=(pi*r*t)/2 x^r^co s(f i)+arc+s i n (f i) y=r*sin(f i)-arc*cos(f i) z=0 3.选中步骤2做好的蓝色的曲线---镜像---得到第2根蓝色的曲线,此时两根曲线是相交的八字形.如图4?点取第2根曲线(注意此时曲线以粗红色显示) 主菜单编辑”--复制”--主菜单编辑”一一选择性粘贴”--在操作面板上选取旋转”按钮,――选取旋转中心轴----输入旋转角度((360/2/z) +) 得到第3根细红色的曲线,该曲线与第一根曲线相交的。(注意:原来的第2根曲线消失了) 5?选中第3根曲线(注意此时曲线以粗红色显示) 、 主菜单编辑”--复制”--主菜单编辑”一一选择性粘贴”--在操作面板上选取旋转”按钮,――选取旋转中心轴----输入旋转角度(-360/z),(即该曲线要与前面旋转的方向相反) ,此时发现模型区域如下所示:点取确定退出操作,得到第4根蓝色曲线,此时两根曲线成八字 所示如图:

连杆课程设计说明书

连杆课程设计 说明书 院别: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新能源1002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潘剑锋 2014年1月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出行方便,汽车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提高发动机性能,一方面可以降低噪音,增强发动机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连杆作为发动机活塞运动的主要部件,它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连杆在工作过程中始终承受着剧烈的动载荷作用。这就对其性能有极高的要求。而连杆的强度与任性也是决定发动机性能的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连杆的疲劳强度,要求连杆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以往连杆材料几乎普遍采用碳素调质钢和合金调质钢,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为节省能源,欧美和日本开始大量应用非调质钢,并取得很大的进展。 随着汽车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而连杆的强度、刚度对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及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国内外各大汽车公司对发动机连杆用材料及制造技术的研究都非常重视。 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连杆的材料和制造技术关联很大,非调质钢的应用就是考虑节省调质工序。近年来,采取裂解连杆体和连杆盖分界面技术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机械加工工序,由此开发了高强度低韧性的高碳非调质钢和粉末冶金锻件,以满足工艺的需要。

目录 前言 (2) —设计任务— (4) 一、连杆概况 (4) 1、连杆结构特点 (4) 2、工作工作环境 (5) 3、连杆设计要求 (5) 二、三维建模 (6) 1、二维图纸 (6) 2、UG三维建模模型 (6) 三、基于ANSYS对连杆有限元分析 (7) 1、材料性能参数确定: (7) 2、导入连杆三维模型 (7) 3、设置单元属性 (7) 4、网格划分 (8) 5、设置载荷和约束 (9) 6、求解及结论分析 (10) 1)位移变化图 (10) 2)应力应变结果图 (10) 四、课程设计总结: (12) 五、参考文献 (13)

连杆体夹具设计

xxxxxxx 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连杆体工艺制作过程及夹具设计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 院系xxxxxxx 专业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x 职称xxxxxxxx 中国·合肥 二o 一五年六月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1.评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于年月日审查了该生毕业论文(设计),并参考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意见,认为: 2.成绩为: 3.其他建议: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引言 (3) 2零件分析 (6) 2.1零件的作用 (6) 2.2零件的工艺分析 (6) 3毛培的选择 (6) 3.1确定毛培的类型、制造方法和尺寸及其公差 (7) 3.2 定毛培的技术要求 (8) 3.3 绘制连杆盖的毛坯简图 (8) 3.4 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的确定 (8) 4工艺规程设计 (10) 4.1定位基准的选择 (10) 4.2拟订工艺路线 (10) 4.3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12) 5 切削用量和基本时间的确定 (13) 5.1工序2切削用量和工时的确定 (13) 5.2工序4切削用量和工时的确定 (14) 5.3工序9切削用量和工时的确定 (15) 5.4工序10切削用量和工时的确定 (16) 6专用夹具设计 (16) 6.1夹具设计任务 (17) 6.2专用钻夹具设计 (17) 6.3专用铣夹具设计 (18) 6.4专用铣夹具设计 (18)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附件

连杆体的夹具设计和机械加工工艺 作者:xxxx 指导老师:xxxx (xxxx大学工学院 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合肥230036) 下载须知:本文档是独立自主完成的毕业设计,只可用于学习交流,不可用于商业活动。另外:有需要电子档的同学可以加我2353118036,我保留着毕设的全套资料,旨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快速发展的社会,使工业水平随之得到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工厂对各种机械零件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也导致在一些加工过程中对夹具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良夹具体的实用性也就不断被人们发现了,夹具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生产中夹具可以:保证使各项加工精度要求达到稳定;使加工时间缩短,促进劳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较低技术等级的操作者都可以进行加工等作用。因此根据这些用处,我们在设计连杆盖的夹具时要定位精确,结构优化,夹紧力合理。 关键词:定位夹紧时间结构 1 引言 1.1 课题意义 制造有一定尺寸大小和形状位置的零件产品就是所谓的机械制造业。通过机械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在生活中可以方便人们使用,而且也可以在工业中为其他产业提供所需的零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体现体现,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经济支柱。而在制造业中所必须的工具就是弓箭的夹具,夹具是现代工件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夹具的作

园林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1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名称园林工程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设计题目洛阳工会苑小区中心绿地园林工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园林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锻炼初步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园林绿化施工图的制作基本原则、制图方法和园林绿化工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能综合运用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设计、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技能,完成相应园林绿地的设计图纸、园林工程施工图纸以及设计说明。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设计、制图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园林工程设计概念、编写完善的设计说明以及学习规范化园林工程施工图纸的制作技能。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一)设计内容: 1. 完成给定CAD图纸的设计范围内绿地的设计平面图、竖向与排水设计图、园路与场地的铺装设计和结构设计、绿化种植施工图、以及该园林建设工程的设计说明(设计说明中含工程概算部分)。 2. 所有图纸内容在四张A3的CAD图纸上完成,图纸比例为1:250(园路与场地设计图比例自定)。设计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格式制作参照毕业论文格式,由指导老师给定。 3. 图样中文字用HZTXT细线体,字高3mm;图样名用宋体,字高6mm。二)技术条件和要求: 1. 设计要体现较好的平面构图,各种园林要素布局合理,地被植物组成的图案样式可以简洁明了,乔灌木行列式配置或自然式配置均可。经济技术指标用

标准的三线表完成,绿地率大于30%。 2. 园林工程设计中植物应具有合理的常绿、落叶树种比例(3:7左右),考虑规划合适的树种以及其他绿化材料,对各种绿化材料的观赏特性、观赏季节、苗木规格安排合理;园路与铺装场地的结构设计图纸符合园林制图标准规范。 3. 绿地的竖向与排水设计一般考虑由中心绿地排向小区内车行道,铺装场地排水坡度要求在0.5%——1%。 4. 种植施工图要求表明植物学名、株高、胸径、冠径等指标,正确统计数量,备注栏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植物图例表要符合园林施工的相关要求。 5. 设计图纸加统一的封面装订成一份,设计任务书加封面(含概算部分)统一装订成一份。 6. 设计说明、设计图纸严禁抄袭,如有抄袭现象,一律重做。 三、时间进度安排 2010-11-17 课程设计动员,明确目的要求和设计任务; 2010-11-18——2010-11-20 完成设计草稿,并由指导教师初步审查; 2010-11-21——2010-11-24 完成CAD图纸,提交指导教师审查; 2010-11-25——2010-11-27 完成施工设计说明,提交指导教师审查; 2010-11-28——2010-11-29 图纸、设计说明整改并打印装订; 2010-11-30 课程设计统一讲评。 四、主要参考文献 孟兆侦毛培琳黄庆喜.园林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DB11/T 214-2003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环境景观--室外工程细部构造03J012-1 指导教师签字:苏维2011年11 月16 日

连杆盖 课程设计

目录 前言 (2)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3)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3) 三、工艺设计 (5) 四、铣床专用夹具设计 (32) 五、设计心得体会 (37) 六、参考文献 (39)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这次设计锻炼了我们综合运用过去所学全部课程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搞好毕业设计,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 (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学及相关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的知识,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零件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2)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订机床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此次课程设计对给定的零件图分析并进行工艺规程设计,其中考察了定位基准的选择,零件便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及工序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公差等相关知识,历时三个星期的设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今后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工作中。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都得以解决,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有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与指教。

课程设计任务书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项目1交通灯控制设计 一、设计目的 根据常用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可获得技术书籍与电子文档,初步形成电子设计过程中收集、阅读及应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分析电路原理、工程计算及对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测试的常见方法;使学生学会使用电路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在计算机上进行电路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所选课题必须在计算机上通过虚拟设计确定设计方案,通过虚拟仿真建立系统,完成设计要求。 二、任务与要求 设计一个十字路口控制交通秩序的交通灯,满足以下条件: 显示顺序为其中一组方向是绿、黄、红;另一方向是红、绿、黄。设臵一组数码管以倒计时的方式显示语序通行或禁止通行时间,其中支通道绿灯的时间是20s,另一个方向上主通道的绿灯亮的时间是30s,黄灯亮的时间都是5s. 选做:当任何一个方向出现特殊情况,按下手动开关,其中一个方向通行,倒计时停止,当特殊情况结束后,按下自动控制开关恢复正常状态。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任务说明 2、目录 3、正文 (1)总体方案框图设计 (2)单元电路具体设计 (3)计算器件参数值 (4)选择相关元器件 (5)画出总体设计电路图 (6)利用Multisim软件调试,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定性的的分析,最终能实现预计的效果。 4、课程设计的收获及体会 5、参考文献 四、评分标准

五、任务安排 六、所需调试工具 Multisim软件。

项目2用移位寄存器实现彩灯控制 一、设计目的 根据常用的电子技术知识,以及可获得技术书籍与电子文档,初步形成电子设计过程中收集、阅读及应用技术资料的能力;熟悉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掌握分析电路原理、工程计算及对主要技术性能进行测试的常见方法;使学生学会使用电路仿真分析软件(Multisim)在计算机上进行电路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所选课题必须在计算机上通过虚拟设计确定设计方案,通过虚拟仿真建立系统,完成设计要求。 二、任务与要求 采用移位寄存器设计一个彩灯循环控制器,要求有两种变化花样。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任务说明 2、目录 3、正文 (1)总体方案框图设计 (2)单元电路具体设计 (3)计算器件参数值 (4)选择相关元器件 (5)画出总体设计电路图 (6)利用Multisim软件调试,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定性的的分析,最终能实现预计的效果。 4、课程设计的收获及体会 5、参考文献 四、评分标准 五、任务安排

连杆盖机制工艺说明书

目录 一、序言 ..................................... (2) 二、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 (2) 三、零件的分析 (2) 四、选择毛坯 . ....................................... (3) 五、工艺规程设计 5.1 定位基准的选择........ (3) 5.2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3) 5.3 制定工艺路线 (5) 5.4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 (5) 六、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8) 七、小结........................................................ . (11) 八、参考文献... ............................................. .. (11)

一、序言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 1.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的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2.提高结 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训练,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选择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3.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规 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锻炼。此次课程设计对给定的零件图分析并进行工艺规程设计,其中考察了定位基准的选 择,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工艺路线的拟订及工序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公差等相关知识,历时半个月的设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今后能够熟练地运 用于工作中。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问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都得以解决,在此对老师表示忠心地感谢。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四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能力有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教。 二、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此零件为连杆盖,由设计任务书要求,此零件为大批量生产。 三、零件的分析 此零件为连杆盖合件之二-连杆盖,连杆盖的视图完整,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齐全。此零件形状结构较为简单,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并不困难,但是基准孔?81 +00.021mm 以及 小头孔要求表面粗糙度Ra1.6 偏高。基本思路为先加工大头孔再以其为基准来加工小 头孔。在小头孔中间的大的沟槽需要用R67mn刀具去加工,同样在加工大头孔内表面的 沟槽时也要用特殊的R25mn t勺刀具去加工。此外还应该注意: 1. 该连杆盖为整体铸造成型,其外形可不在加工。铸件尺寸公差,铸件尺寸公差分为 16 级,由于是大批量生产,毛坯制造方法采用金属模铸造,由机械加工工艺简明手册查得,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13 级。

机械工艺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7 月7 日

目录 1.零件分析························ 3页 1.1零件作用分析························3页 1.2 零件工艺分析···························3页 1.3零件的生产类型······························4 页 2.毛坯的选择····························4 页 2.1选择毛坯······························4页 2.2确定毛坯尺寸及公差························4 页 2.3设计毛坯图···························6 页 3.工艺规程设计···································7 页 3.1 定位基准的选择·······························7页 3.2 制定工艺路线····························12页 3.3选择加工设备及刀具、夹具、量具··········12页 3.4 加工工序设计································13页 3.5 时间定额计算····························19页 3.6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机械加工工序卡·······21页 4.摇杆轴支座各工序专用夹具设计········25页 4.1粗精铣上下端面专用夹具··············25页 4.2粗精铣左右端面专用夹具··············页 4.3钻2-m m孔专用夹具··············页 4.4镗m m孔专用夹具················页 4.5铣3m m轴向槽专用夹具·················页设计总结······································ 27页参考文献········································ 27页

CAD,CAM课程设计任务说明书0001

、 八、 , 刖 言 本次课程设计按照任务说明书的要求,我做的是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三维建模以及运动仿真,主要设计数据来自我的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计算,其中模型的尺寸主要依据我的二维图纸(后附),模型共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箱体、齿轮、轴、轴承、轴套、端盖、螺钉。总计用时大概三天时间,我分一周的时间分别各部完成,下面就将我的主要成果一一书写如下,请老师指正。 1 ?零部件建模 2.1箱体 箱体建模主要由拉伸构成,辅助以打孔、阵列、镜像、倒角、筋工具。其中油标孔由旋转而成。具体数据参数见后附的CAD工程图。 2.2齿轮 本模型中共有两对四个齿轮,均采用轮廓法建模而成(方法由网上教程而来),通过参数方

程获得渐开线,而后获得轮齿的完整轮廓,最后阵列,得到一个完整的齿轮,鉴于齿轮建模较为陌生下面我将说明齿轮建模具体的步骤。 1?用拉伸画一个直径为齿顶圆,厚度为齿宽的的圆柱体 2?插入基准曲线---从方程--完成--选取--坐标(三个面的交点)---笛卡尔---输入参数(参数如下) 文件(F)辑辑旧梧式〔6查看M m(H) 为馆卡儿坐标系输入参数方程 作根据t (将从0变到D对心y和£ 4例如:对在x-y卑面的一个圆T白心在原点 "半径=良参魏方程将是: /* x = 4 * cos ( t * 360 ) /+ y = 4 ?sin ( t * 360 ) /* z = 0 /畝-------------------------------------- m=2 歹98 a=20 r=(m*z*cos(a))/2 fi=t*90 arc=(pi*r*t)/2 x^r^co s(f i)+arc+s i n (f i) y=r*sin(f i)-arc*cos(f i) z=0 3.选中步骤2做好的蓝色的曲线---镜像---得到第2根蓝色的曲线,此时两根曲线是相交的八字形.如图4?点取第2根曲线(注意此时曲线以粗红色显示) 主菜单编辑”--复制”--主菜单编辑”一一选择性粘贴”---在操作面板上选取旋转”按钮,――选取旋转中心轴----输入旋转角度((360/2/z) +1.74) 得到第3根细红色的曲线,该曲线与第一根曲线相交的。(注意:原来的第2根曲线消失了) 5?选中第3根曲线(注意此时曲线以粗红色显示) 、 主菜单编辑”--复制”--主菜单编辑”一一选择性粘贴”---在操作面板上选取旋转”按钮,――选取旋转中心轴----输入旋转角度(-360/z),(即该曲线要与前面旋转的方向相反) ,此时发现模型区域如下所示:点取确定退出操作,得到第4根蓝色曲线,此时两根曲线成八字 所示如图:

连杆盖课程设计说明书(机械制造)

目录 一、零件的分析 (3) 二、工艺规程设计 (4) 三、铣床夹具设计 (9) 四、设计小结 (12) 五、参考文献 (13) 一、零件的分析 1、零件的生产类型 根据所给要求,以确定,本两件加工属大批量生产。 2、零件的工艺分析 此零件为连杆合件之一——连杆盖,连杆盖的视图完整,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齐全。此零件形状结构较为简单,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并不困难,但是基准孔?81+0.021 0mm以及小头孔要求表面粗糙度Ra1.6μm偏高。基本思路为先加

工大头孔再以其为基准来加工小头孔。在小头孔中间的大的沟槽需要用R67mm 刀具去加工,同样在加工大头孔内表面的沟槽时也要用特殊的R25mm的刀具去加工。此外还应该注意: 1.该连杆盖为整体铸造成型,其外形可不再加工,根据GB/T 6414-1999的规定,铸件尺寸公差代号为CT公差等级分为16级,由于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形状不是很复杂,为大批量生产,从减少加工难度来说,经查机制工艺手册,毛坯采用铸造成型。 2.连杆小头孔对A基准的平行度公差为0.01mm。 3.大头孔两端的台阶面对B基准的对称度公差为0.3mm。 4.小头孔中间的沟槽,对基准B的对称度为0.2mm。 5.铸件毛坯需要经过人工时效处理。 6.材料QT450-10 。 7.连杆大小头孔平行度的检验,可采用穿入专用心轴,在平台上用等高的V型块支撑连杆大头孔心轴,测量大头孔心轴在最高位置时两端的差值,其差值一半即为平行度误差。 二、工艺规程设计 1、毛坯的选择及毛坯余量确定 在各类机械中,连杆盖为为传动件,由于其在工作时处于运动中,经常受冲击和高压载荷,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该零件的材料选择QT450-10,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形状不是很复杂,为成批量生产模型,从减少加工难度来说,经查机制工艺手册,毛坯采用铸造成型。 因为零件形状并不复杂,但为减小加工时的切削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毛坯材料,毛坯形状可以与零件形状接近。即外形做成台阶形,内部孔铸造出。 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 1)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1)铸件质量:零件表面无明显的裂纹等缺陷。

机械加工工艺说明书

机械加工工艺说明书 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1)零件的功用:Cr12MoV用于制造要求高耐磨性的大型复杂 冷作模具,如冷切剪刀、切边模、拉丝模、搓丝板、 螺纹滚模、滚边模和要求高耐磨的冷冲模和冲头等。 (2)零件分析: A,材料:该加工零件的材料是Cr12MoV,具有较好 的机械加工性能。 B,零件的结构:该零件结构简单、对称;表面光度要 求高。 C,主要技术要求:热处理60~64HRC,修钝非轫口锐边; 端面粗糙度在Ra0.8um,并保证两端平行度, 其余按图纸技术要求加工零件。 结论:Cr12MoV的淬透性、淬火、回火的硬度,耐磨性、强度均比C r12高,具有高刃性,高耐磨性及良好的综合机械 性能。可制造形状复杂的冲孔凸凹模,滚边模、拉丝模 及标准量具等。 二、毛坯的选择 (1)毛坯种类的确定:由于该要加工工件为落料拉深凸凹模,,为了使零件材料内部组织细密、炭化物分布和流 线分布合理,从而提高模具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所以选 择锻造方法来获得毛坯。

(2)毛坯尺寸、形状的确定: a,模具零件毛坯应考虑为模具加工提供方便应尽可能 根据所需的尺寸确定毛坯,以免浪费加工工时,提高模 具成本。 b,确定毛坯尺寸还应考虑毛坯在制造过程生产的各 种缺陷(如锻造夹层、裂纹、脱碳层、氧化皮等), 在加工时必须完全去除以免影响模具的质量。 c,毛坯形状应尽可能与模具零件形状一致,以减少 机械加工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选择空心锻造棒料并根据查表毛坯的锻造尺寸为如下: 主要外表面尺寸φ180mm、65mm 主要内表面φ100mm (3)安装方法: 加工大端面及内孔时,可直接采用三爪卡盘装夹, 粗加工小端可采用反爪大端,半精、精加工小端时, 则应配以心轴,以内孔φ109mm定位轴向夹紧工件, 型孔加工时,可采用分度头安装,将主轴上抬90度, 并采用直接分度法,保证2*φ8、4*ΦM10在零件圆 周上的均分度位置。 (4)表面加工方法: φ116φ176φ109.4φ140.4采用精度达到精度及

1040连杆盖钻孔夹具设计课设正文三维设计装配CAD零件图工序工艺集中与分散

目录 此处文档有重要部分删减(本文档附有CAD图等详细附件) 摘要 (2)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3)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3) 三、工艺设计 (5) 四、钻孔专用夹具设计 (32) 五、设计心得体会 (37) 六、参考文献 (39)

摘要 工艺工装的课程设计时对机械专业基本的结构分析与应用能力的一次很好的实战训练。此次课程设计对给定的连杆盖零件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用过结构及其实际应用方法进行了尺寸与精度分析确定了基本的加工思路。同时参考了其他类似的工件结构进行了工艺规程设计分析明确了定位基准的几种方法并结合基本的工艺安排原则进行了对比分析,列出来了几种不同的工艺加工方案。在工艺加工过程中选择了零件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确定了工序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公差等的相关制造要求。最后根据前面总结的定位基准等要求通过三维软件Solidworks进行夹具的三维造型并通过软件的三维与二维交互功能制作对应的CAD工程图,并进行后续完善与总结。 关键词;加工工艺、工艺分析;三维设计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cess equipment of machinery basic structur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bility of a good combat training. Link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a given cover parts of the map is analyzed, and using the structure and its practica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cessing idea is analyzed size and precision. Several methods of the reference to the other similar workpiece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design procedure of the locating datum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rocess planning, listed several different processing scheme.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surface of the parts in process, determine the process of machining allowance, process size, related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and requirements. CAD engineering drawing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based on the locating datum requirements by 3D software Solidworks and make the corresponding fixture by 3D and 2D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software, and subsequent improvement and summary. Keywords: process analysis, process; three dimensional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