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

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6. 自身反应性T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及释放细胞因子

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

性硬化症。

7.自身免疫耐受:

(1)中枢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生理

性无反应状态,具有抗原特异性。自身免疫耐受是最常见的天然免疫受。天然免疫耐受的形成主要是未成熟T、B淋巴细胞经过克隆清除或阴性选择的结果。(2)外周免疫耐受: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的阴性选择不能完全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进入外周后成为自身免疫潜能细胞。(potentially autoreactive lymphocytes, PAL)

(3)自身免疫潜能细胞耐受机制的调控:

a.活性封闭:未活化的T细胞在没有共刺激因子的参与而结合MHC/抗原肽——进入无活性状态。

b. Th细胞控制的耐受;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的条件是其TCR识别B细胞递呈的MHC/抗原肽,而T细胞多处在耐受状态。

c.活动范围的限制:表达L-选择素和CD45RA的未活化的自身免疫潜能细胞只能在淋巴和血液内循环。

d. 膜型抑制性分子的表达:T细胞活化后表达CTLA-4,与B7分子结合导致T细胞活化抑制。

e. 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或抑制性)T细胞及抗独特

型网络对PAL发挥调节作用。如CD4+ CD25 + T细胞。四. 自身免疫病举列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psus, SLE) SLE是典型的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特点:多克隆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活化;表现:关节疼痛、发热、面部红斑、血尿、蛋白尿、白细胞下降等。

(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RA是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及关节软骨损坏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血液中有高水平RF因子。早期关节肿胀、疼痛伴功能障碍,关节滑膜因炎症变的肥厚、皱褶及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关节畸形。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机体IgG分子变性转化为自身抗原,刺激产生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是IgG或IgM —称为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三)I 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自身反应性T细胞识别的靶抗原包

括胰岛素、胰岛细胞膜蛋白等。患者胰岛有淋巴细胞

浸润,胰岛细胞表面表达MHC- Ⅱ类分子。可检测出抗

胰岛素、胰岛细胞的抗体。

(四)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A)神经肌

肉系统疾病,自身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封闭和

破坏受体。87%以上能检测出此抗体。

(六)桥本氏甲状腺炎 Hashimoto’s thyroditis甲

状腺功能底下,血清中可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

抗过氧化物酶抗体,有诊断意义。免疫病理;自身致

敏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1.ANA(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是一类能与多种细胞核抗原反应的自身抗体,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以出现阳性。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混合结缔组织病(MTCD)、(SS)、(PSS)。ANA测定在许多胶原病病人均可呈阳性,需进一步作抗DNA抗体和抗ENA抗体测定鉴别。

2.抗-dsDNA(double-stranded DNA)

抗-dsDNA抗体在SLE病人的血清中常常可以检测到。美国风湿病学研究院把它作为SLE分类标准的指标之一。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军队流行病学习题《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地 2...经济疫源地 3.自然疫源性疾病 4.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 5.试举出国内四种病原体为细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_____, _____ , ______ ,______。 6.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三类。 7.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主要是 ________,尤其以________类动物最常见。8.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动物宿主按其地位的重要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类,预防工作以消灭________为主。 9.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以________为主,次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0.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请列出 8个以鼠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名称? 12.为什么钩体病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13.为什么说军队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关系密切? 14.举例说明,社会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15. 简述成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6. 自然疫源性疾病初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深入调查一般需要调查哪些内容? 18. 简述自然疫源性疾病选择调查点的原则 四、选择题 A型题: 19.下系列疾病中何种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 B.丝虫病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病毒性肝炎 E.单纯性甲状腺舯 20.下系列疾病中那一组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A.疟疾、菌痢 B.丝虫病、流感 C.鼠疫、狂犬病 D.流行性斑疹伤寒、霍乱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 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 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 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NSIP/fibrosis)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 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 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B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 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 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一一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 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自然疫源性疾病概述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overview 【作者】康晓 【Author】【摘要】什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简单说来,就是野生动物带的、而又能传染给人的疾病。疫源地就是疾病(主要是传染病)的发源地。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和主要的防治措施,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Abstract】What i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simply put, it is wild animals, and can infect human disease. Foci is diseases (mainly is the birthpla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disease of natural foci in concept,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harm and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round. In order to attract people to focus on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地区;特点;危害;防治措施; 【Key words】the natural foci of disease ;t he source area ;characteristics;damag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引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技术水平及法规等综合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这一过程加速了自然疫源性病原向人类的传播。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了解吗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标准状态:废止)

I C S11.020 C05 备案号:28832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 S318 20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D i a g n o s i s c r i t e r i a f o r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2010-04-29发布2010-11-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三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二北京协和医院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辰二林英翔二蔡柏蔷二姚婉贞二王广发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依据二诊断二鉴别诊断三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三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三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C O P D 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二呈进行性进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三C O P 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三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三 C O P 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A E C O P 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 c u t ee x a c e r b a t i o nc h r o n i c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e a s e) F E 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 o r c e d e x p i r a t o r y v o l u m e i no n e s e c o n d) F V C:用力肺活量(f o r c e dv i t a l c a p a c i t y) V A:肺泡通气量(a l v e o l a r v e n t i l a t i o n) 4诊断 4.1危险因素 a)吸烟史:长期大量吸烟史; b)职业史二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 c)室内外空气污染,如生物燃料燃烧史; d)家族史:C O P D有家族聚集倾向三 4.2临床表现 4.2.1症状 a)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三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晨起为著,后期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 嗽并不明显;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20160729更 新)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一、洪涝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 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

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1.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

**学校传染性疾病与防范应急预案(一)概述 传染性疾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发生于人群中;中小学幼儿园是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因此,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传染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鼠疫等35种传染病为法定管理传染病。35种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为:鼠疫、霍乱。乙类为: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瘆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为: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中小学幼儿园怎样防治这35种法定管理传染性疾病呢? 一是控制传染源。(1)对传染病患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并及时将法定传染病向疾控中心报告,以便进行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防疫措施。法定传染病必须迅速报告。(2)对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患者必须严密隔离,对一般肠道传染病或呼吸道传染病则可采取床边隔离或病室隔离。室内应有防蚊设备。(3)对饮食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应重点进行身体检査。发现病源携带者时给予登记、治疗和定期随访,必要时调换工作。(4)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

接触者,应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进行医学观察,以利早期诊断,也可给予预防接种或药物治疗。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不同传染病制订不同预案。(1)对肠道传染病宜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用具消毒,吐泻物消毒及加强食堂管理等。(2)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提供口罩等;对虫媒体传播的传染病主要需有防蚊设备,并采取药物驱蚊、杀虫。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措施包括合理营养,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养成卫生习惯,改善居住条件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外出,以避免易感者与患者接触,或给予服药预防。 下面是我们选编的部分案例,希望能给校长和老师们一些启示。未雨绸缪,防传染性疾病于未然。 (二)安全知识 1.甲型H1N1流感防控常识与应急措施 甲型H1N1流感(早期称作“人感染猪流感”)是一种新的人类流感病毒。2009年4月,美国首次在患者标本中检测到这种新病毒。我国于2009年4月31日将甲型H1N1流感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畏寒、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一)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一)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1986年发布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每3-4年更新1次。2012年2月,ACCP 发布了《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增加了近年血栓防治领域的研究新成果。2016年1月,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近几年也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涉及PTE、ACS、房颤等疾病。这些指南的发表,对指导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于2015年成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ACCP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5年欧美系列血栓防治指南的推荐意见,对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中国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了我国首部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制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方法及程序。指南专家委员会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也包含了无相关研究背景的临床医师,使指南推荐意见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南制订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临床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互相讨论,共同检索、评价和分级相关研究证据,以确保证据纳入和评价既全面、客观,又紧密结合临床。 应该指出的是,本指南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指南尚不能涵盖所有复杂的临床情况,指南发布时可能存在某些最新研究结论由于滞后发表未被收入指南的情况;指南的证据也可能受到原始研究质量及方法学的影响;受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实际研究水平所限,指南中基于国内研究的证据有限。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知识

传染性疾病预防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源微生物和原虫引起的,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按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染病四种。 二、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打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所以传染病的预防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做到六“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早预防。 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手足口病、肺结核等。 预防措施 1、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经常洗晒; 3、接种疫苗预防:如接种卡介苗、接种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 4、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尽量减少扎堆 四、肠道传染病预防 常见肠道传染病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

预防措施: 1、加强自身防护,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2、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 3、杜绝生吃水产品; 4、有发热、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时到医务室或肠道门诊就诊。 五、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 预防措施: 防止被蚊子叮咬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1、开展爱国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 2、防止蚊虫叮咬,添加防蚊设施;如设置蚊帐、使用蚊香、外出穿长袖衣服等; 3、感觉有不适情况及时就诊。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宣传

前岗中心校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3天最长19年,一般平均约20-90天。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极度的恐水、恐声、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狂犬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几乎为100%,因此积极有效的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疫苗至关重要。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其他感冒症状。预防措施主要是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鸟类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在青海民间将鼠疫俗称为“哈拉病”,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在流行地区从事高危职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概述 一、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念 病原体主要经空气飞沫进入和寄生于呼吸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 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较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 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单一类病原体,也可以由多类病原体同时感染,或者是由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可继发其他类型的病原体的感染。(称继发感染) 三、呼吸道传染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 构成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传染病就不会发生。 1、传染源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包括: (1)呼吸道传染病人 (2)隐性感染者 (3)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主要传播途径) (2)被污染的物品(如食具、茶杯等) (3)被污染的手 3、易感人群 慢性病人、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为易感人群。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对人体来说,可影响人体的抵抗力。如气候突变寒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对病原体来说, 可影响其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 2、社会因素:集会、人口密集的城市、旅游业兴旺的城市,这些都是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因素。 五、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手段重点是针对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1、早期发现病人,发现病人及时医治,任何人如发现类似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口鼻分泌物和污染物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室内要通风,衣被要勤晒,有 条件可进行室内紫外线消毒,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 3、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主要方法为: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多饮水,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预防接种各种相应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支气管疫苗等。 (3)预防用药:中早药对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有很好的效果。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防治知识 肾综合征出血热 1、什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而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表现。 2、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的发病状况, 肾综合征出血热首先于1932年在前苏联的远东滨海区发现。该病在我国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早年报道很少~直至1955年在我国内蒙林区及西北的秦岭山区暴发流行本病后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地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中国。 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有哪些, 鼠类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4、肾综合征出血热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本病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可导致感染。 ,2,呼吸道传播:鼠类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形成气 溶胶~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和胃肠粘膜而感染。

,4,虫媒传播:从寄生于鼠类的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此外~恙螨能够自然感染和通过叮刺传播及经卵传递病毒~对该病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忽视。 5,母婴垂直传播: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 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本病毒。说明本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宿主动物中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源地有一定意义。 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哪些表现, 发热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多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颜面、颈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 6、如何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1,灭鼠和防鼠: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在出血热疫区应搞好对主要宿主鼠种的防灭措施。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鼠洞或者鼠经常出没的地方放臵鼠夹、鼠笼或毒饵,不伤害老 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门窗合缝,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排水口加铁栅,工棚搭建应符合防鼠要求。 ,2,治理环境:室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高发村镇~应采取敌敌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杀虫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与诊治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通常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DPLD)。由于间质性肺病(ILD)的名称已应用多年,为大多数学者所熟悉,仍常与DPLD通用。ILD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包括200多个病种,各有其临床特点,诊断有其难处,治疗和预后又因诊断而异。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和胸部X线特征。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病程多缓慢进展。逐渐丧失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本文主要重点介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 ILD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美国在2006年发表的对1996.1~2002.12期间IPF 的研究中,IPF的发病率为6.8~16.3/10万,患病率为14.0~42.7/10万。国内资料也显示,ILD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类疾病。 一、DPLD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均采用2002年由ATS和ERS推荐的DPLD和IIPs的分类,即是( 1)已知原因的DPLD:如药物,和结缔组织病相关和环境相关的间质性肺病等; (2)肉芽肿性DPLD,如结节病,外源过敏性肺泡炎(HP)等; (3)罕见的但具有临床病理特征的DPLD,如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朗格罕细胞肉芽肿病(LCG),肺泡蛋白沉着症(PAP)等, ( 4) IIPs,它可分为两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和非IPF/UIP两组,后一组中又分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机化性肺炎(OP),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弥漫性肺泡损伤(DAD),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疾病(RB-ILD)/呼吸性细支气管炎(RB),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D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LIP等六种间质性肺病, (参见图1) 。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 抗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 I S急性期抗栓治疗 1、静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 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 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

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 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 【推荐意见说明】 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

自然疫源性疾病习题

细菌性传染病(自然疫源) 一、单选题(75题) 1、哪种立克次体是对人具致病力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B) A、无形体病病原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普氏立克次体 D、莫氏立克次体 2、恙虫病病的传播媒介是(A) A、恙螨幼虫 B、恙螨卵 C、恙螨蛹 D、恙螨成虫 3、恙虫病的高发职业人群是(B) A、学生 B、农民 C、教师 D、公务员 4、鼠疫在我国传染病法中为哪一类传染病。(A)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5、最为常见的鼠疫类型为:(C) A、肺鼠疫 B、败血症型鼠疫 C、腺鼠疫 D、肠炎型鼠疫 6、恙虫病外斐氏反应的标本是:(B) A、全血 B、血清 C、咽拭子 D、粪便 7、恙虫病外斐氏反应最早可于第_病日出现阳性反应。(C) A、2 B、3 C、4 D、5 8、恙虫病外斐氏反应凝集效价在_以上才有诊断意义。(B) A、1:80 B、1:160 C、1:320 D、1:640 9、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中_的发现对诊断意义重大。(C)

A、发热 B、寒战 C、焦痂或特异性溃疡 D、肝脾肿大 10、我国大陆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血清型以_为主。(A) A、Gilliam B、Kato C、Karp D、TA716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C) 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 B、所以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12、鼠疫是主要通过下列哪种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B) A、野鼠 B、鼠蚤 C、蚊子 D、家鼠 1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的期限为:(C)

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 ?上一篇文章:急性炎症性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指标——TREM-1?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 收藏此文到365K E Y| 收藏此文到YOU NO TE 属性: 作者: 未知 来源: 蔡少华 点击数 : 更新: 2007-4-26 文章录入:vancomycin 责任编辑:vancomycin 功能:[文字:变小变大] 【繁】 间质性肺疾病 [引言]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是一个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或)纤维化为主要病变,常累及肺泡壁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时累及小气道和小血管的疾病群。包含有180多种具体病种,其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和肺功能损害特点相似,但病因学、发生演变过程及预后存在异质性,大部分(约65%)病因不明。目前倾向于以病因已明和病因未明将ILD分成两大类(表44-1)。各种不同本质的I LD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其独特具体的发病过程,本文仅对其共性作一介绍。 表44-1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分类 原因已明原因未明 吸入性损害特发性肺纤维化 无机粉尘,有机粉尘结节病 有毒气体、气溶胶、烟雾、蒸气胶原血管疾病肺部损害 放射性损伤组织细胞增多症-X 毒物接触(百草枯)肉芽肿性血管炎 微生物感染Wegener肉芽肿 药源性损害肺肾综合症 遗传性、伴有气道病变等疾病

[发病机制]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图44-1所示,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图44-1 ILD的演变过程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 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 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间叶生长因子(mesenchymal growth factor , M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及γ-干扰素(INF-γ)等,如研究发现,矿工尘肺(pneumoconiosis)支气管肺泡灌洗中抗氧化酶、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 or,TNF )、TGF及FN等明显增加,其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加,表明尘肺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因子、生长介质的上调有关。这些细胞因子在ILD发病中的生物活性及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但其继发性和(或)反馈性作用于炎性、免疫细胞,对肺泡炎症反应的放大和减弱起调节作用。若肺泡炎属自限性,或病变轻微且在肺实质严重破坏前得到有效治疗,则肺泡炎能得到控制,肺泡及小气道的结构可得以重建和恢复正常,肺功能免遭进一步损害和恢复。 研究发现,细胞粘合素(tenascin)表达于新发生损害局部,包括腔内和疏松的纤维囊泡,分布于再生的II型肺泡细胞之内或其下,肌纤维母细胞细胞粘合素mRNA表达比II型肺泡细胞更强,在化生性支气管上皮和肺泡巨噬细胞也存在弱的细胞粘合素mRNA表达,表明细胞粘合素在早期纤维素性损害中合成活跃,肌纤维母细胞是引起纤维素合成的重要来源。 若炎症广泛和损伤严重,肺泡壁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胶原组织增生、修复紊乱并沉积,肺泡壁增厚,瘢痕和纤维化形成,这种受损的肺泡壁将难以修复和恢复。 这个“致病因子-肺泡炎-纤维化”的假设过程,也类似于肺气肿、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发病机制,但仍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根本因素决定了一个致病因子导致最终结局性病种的取向。 [病理学] 总体而言,ILD具有两个主要的病理过程,一是肺泡壁和肺泡腔的炎症过程,二是肺间质的瘢痕形成和纤维化过程,随特定病因和病程长短不同,其炎症和纤维化的比重有所不同,但两个过程在大部分ILD都会相继和(或)同时出现。ILD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也视病程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所不同,急性期往往以损伤和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往往以纤维化病变为主。 参与炎症病变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浆细胞等,特定病因所致ILD的浸润细胞可能以其中一种或多种细胞为优势并起主导作用。可区分为两种病理类型,中性粒细胞型肺泡炎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型,以中性粒细胞起主导作用,属本型

肺部疾病诊断标准

肺部疾病诊断标准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依据:①、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咳嗽开始不重,呈刺激性,痰少,有时可伴哮鸣及气急;②、体查大部分无异常,偶可问及湿性啰音,支气管痉挛可闻及喘鸣音;③、胸部X线多数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少数无异常;血象可正常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外周血象WBC >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不张、肺水肿、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疾病,可建立临床诊断。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肺部出现新发或进展性肺泡浸润影合并以下3种临床表现中至少2项(体温>38.0℃,WBC >10*109/L或<4*109/L,咳脓痰),同时排除其他基础疾病如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肺出血、药物性肺损害、肺栓塞和ARDS后,可作出诊断。 4、支气管扩张症 依据:①、幼年有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呼吸道感染史,如麻疹、百日咳

或流感后肺炎病史,或肺结核病史等;②、出现长期慢性咳嗽、咳脓痰或反复咳血症状;③、肺部听诊有固定性、持久不变的湿啰音,见杵状指(趾);④、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其中可见到卷发状阴影,并发感染出现小液平,CT典型表现为“轨道征”或“印戒征”或“葡萄征”,确诊有赖于HRCT。 5、临床诊断肺结核(涂阴肺结核)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临床诊断病例:①、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肺结核可疑症状;②、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③、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抗结核抗体检查阳性;④、3次痰涂片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相符的病变且肺外组织病例检查证实为结核病变者;⑤、3次痰涂片阴性的疑似肺结核病例经诊断性治疗或随访观察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临床诊疗指南) 菌阴肺结核的诊断(3次痰涂片及1次痰培养阴性的肺结核) 诊断标准:1、典型肺结核的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2、抗结核治疗有效;3、临床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4、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5、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测阳性;6、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病变;7、BALF检出抗酸杆菌; 8、支气管或肺部组织检查证实结核性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