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广西传说典故:花山壁画的传说

广西传说典故:花山壁画的传说

从前,宁明那利有⼀个叫做勐卡的青年,⼒⽓⾮常之⼤,吃得⾮常之多,⼀餐六⼗⽄⽶只够吃粥,⼀百⼆⼗⽄⽶才够吃饭。 有⼀次,他去坡宁拜访朋友,饮完了酒,⾛到村边,看见有⼀头黄⽜偷吃⽥⾥的⽲苗,就拿⼀块⾼五、六尺,长⼀、⼆丈的⼤⽯头来打⽜。由于⽤⼒过⼤,⽯头从坡宁⼀掷到晚驮,有三、四⼗⾥远。 收⾕时,他母亲请⼈来割⽲,⼲了⼀天,不见他来挑,急得要死,催了⼏次,他才动⾝。他⽤横梁做扁担,砍⽵破蔑做捆索,把⼏⼗个⼈割了⼀天的⽲捆做⼀担,末了还叫割⽲的⼈坐在上⾯,⼀耸肩就挑了回来。 后来勐卡想造反,反对皇帝,但没有兵马,于是在纸上画。他画的兵马,经过⼀百天就可以变成真⼈真马。可是,不能给任何⼈知道。所以勐卡只好⽩天⼀⼈在屋⼦⾥画,晚上才去做⼯。因为⽩天⼤家都去⽥⾥做⼯了。 秋收时,勐卡已经画了九⼗多天,但这时,不幸的事情发⽣了:他母亲见他⽩天不做⼯,⾮常怀疑⽽且着急,有⼀天,趁他不在家,就悄悄地⾛进他的房间,打开箱⼦察看,谁知刚把箱打开,所画的兵马就都飞出来了。 勐卡的兵马飞哪⾥去呢?⼤家不知道。后来宁明岜耀屯有⼀个靠打柴为⽣的穷的到岜来(花⼭,壮名叫岜来。岜是壮语⼭的意思,来,壮语即花。岜来直译就为花脸⼭。)打柴,不⼩⼼,柴⼑掉落到崖边,顺着悬崖滑落下去。砍柴⼈顺着陡崖爬到⼭脚下,不知不觉到了明江边。这时,突然听到敲锣、打⿎、弹琴、唱戏的声⾳从⼀个岩洞⾥传出来。砍柴⼈觉得很稀奇,便往洞⼝⾛去。⼀⾛到那⾥,便看见有很多兵马在那⾥驻扎。他们见⽣⼈到来,就都围拢上来查问: “你是什么⼈?” “你来⼲什么的?” “我是靠打柴为⽣的穷⼈。”砍柴的照直说,“我在⼭上把柴⼑弄掉了,特地来找⼑的。” 武⼠们见他为难的样⼦,都很同情与怜惜。有⼀个⼈说:“你想要什么东西,我们这⾥都有,你⾃⼰选吧!” 这时,打柴的才发现这个⼭洞⾮常宽⼤,⾥⾯堆满⾦银珠宝,闪闪发光。但他什么也都不要,只要⼀把柴⼑和两⽄,说:“够我今天吃的便可以了,我今天砍不了柴罗。” 从此以后岜耀屯的⼈⽣活遇到困难,便都到岩洞去找他们解决,年青⼈⾛亲戚也去借⼀两套⾐服,姑娘们赶歌圩就去借⾸饰。但⽤完了就拿去还,不得私占。后来有个贪⼼的⼈借了不还,岩洞就⾃动关闭了。那个贪⼼的⼈怀恨在⼼,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认为那岩洞⾥的兵马⼀定是勐卡的兵马,便派了许多⼈来打,⼭洞⾥的兵马们寡不敌众,结果全部被杀光。⾎、⼈头和⼫⾸到处都是,映到明江边的峭壁上,就形成现在的壁画。 以后,凡是遇到阴⾬天,⾛到河边或⼭边,还能隐约听到号哭的声⾳。⼈们都怀着沉重的⼼情,惋惜武⼠们的不幸遭遇,便商议请僧道来打醮,祈祷他们的英灵升天。 斋醮结束那天,⼈们发现洞⼝打开了,⾥⾯露⼀⼝⾦锅来。⼤家都很⾼兴,想把⾦锅搬出来⽤。可是,洞⼝开得太⼩,⼈进不去。⼤家就⽤⼿伸进去拉,三拉两拉,把锅⽿朵拉断了,洞⼝⼜紧闭起来。⼈们把拉出来的⾦锅⽿朵,拿到⾦铺⾥去兑换,所得的钱还清了斋醮的⽤费后,只剩下⼀⽂铜钱。⼤家觉得这⼀⽂钱分⼜不好分,买东西也不好买,便索性抛到河上去。这⼀抛,却招来了⼀阵洪⽔,洪⽔冲过岜耀对⾯的荒坡,⽔退之后,就现出⼀个沙洲,⼤家才知道这⼀⽂钱是个宝。现在这个沙洲象⼀⽂铜钱那样圆,⼟地很肥沃,⼈们在上⾯种劳动⽢蔗、花⽣,年年都有好收成。 ⾃从那时候起,岩洞的洞门⼀直没有再开过,也没有再听到敲锣、打⿎、弹琴、唱戏的声⾳了。⼈们要找洞⼝,总也找不到,只是听讲那河边岸上有⼀块象⽯碑⼀样平滑的地⽅就是洞⼝。⽽花⼭壁画的⼈兽图形,就是当年那些英烈们的形象。每逢⼤风、打雷、下⼤⾬,壁画的图形都有⼀些剥落,⽼⼈就这样讲:他们⼜去别处投⽣了,去做他们还没有做完的事呐。

花山岩画赏析300字

花山岩画赏析300字

花山岩画赏析300字
花山岩画是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精华,壮族先祖骆越人留下的文化瑰宝,世
界岩画的极品。这样一处奇妙山水,看画的心情几乎到了“挑灯夜读”的滋味。
于是在南宁活动之后,即刻启程去花山。但要看懂那些“天书”般的岩画,想必
壮族人是自己民族的知音,所以,就在花山民族山寨码头乘船时,就挑了一位“地
道”的壮族长者,期盼他助我读懂岩画里藏着的秘密。
明江虽不是很宽,但江水飞流东去。立在船头遥望,此时正值盛夏,沿岸连
天茂林,簇拥着连绵山峰,白云在碧空中飘渺,倒影在波光潋滟之中,水光摇曳,
影如梦幻。一面面峭壁临江对峙,一会儿挡拦江水的去路,一会儿又蜿蜒成直角,
左右分道回旋,行走了十多里水道,竟拐了“十二道弯”。这般入境“读画”的
意妙,果然让我有了“低头一拜屠羊悦,万里浮云过太虚”的释怀与畅快。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

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广西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有这样一幅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它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开幕画惊艳了世界。

这便是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说到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第一幅画,看过的人可能还会有点印象。

在这幅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长卷中,最先出现的这组大气磅礴、神秘莫测的人形图案就是广西宁明的花山岩画,这些精彩丰富、粗犷跃动的图案惊艳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幅惊艳了全世界的画,到底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能做为奥运会开幕上的第一幅画?今天就来聊一聊,广西左江的花山岩画!花山岩画在哪?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

花山岩画图像有19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

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创作之难无岩画能出花山岩画之左右。

花山,即壮语称为pay 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在2016年,花山岩画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岩花类世遗项目的空白,也是广西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距今两千多年,如今岩石上的颜色依然很鲜艳,遥远而神秘!花山岩画到底有多神秘?岩画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指在洞窟、崖壁、岩壁和独立岩石上进行的色彩丰富的绘画、雕刻、雕刻的总称。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岷江沿岸及附近的枫林峡谷,分布着79处岩画遗址,星罗棋布,绵延数百公里,造就了一座岩画艺术长廊。

其地点分布之广、作画难度之大、画面之雄伟壮观,为国内外所罕见。

它长约172米,高50米,面积8000平方米,所辨认的图像有1951个,。

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单体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

岩画为赭红色,图像以人物肖像为主,以动物、器物符号为辅。

绘制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从山脚下2米处开始,以5至20米高的中部最为多。

距地面约40米,整个斜坡向外弯曲,崖顶到地面和岩壁的垂直距离有20多米。

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

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

花山岩画人像造型的骆越根祖原型分析①张利群②[内容提要]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的百越文明及骆越文化创造的产物,具有民族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骆越根祖,岩画花山”提供花山岩画研究的重要视角,立足于人物画像造型特征进行原型分析,从其蛙状人形的人物画像“蹲踞式”特征揭示骆越蛙图腾崇拜信仰观念、粗线条轮廓的人物画像造型“影像式”特征揭示祖先灵魂崇拜意识、大小之别的人物画像特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等方面探讨骆越根祖文化渊源及其骆越文化传承意义。

[关键词]花山岩画骆越根祖“蹲踞式”蛙状人形影像造型花山岩画是距今2000-2500年壮族先民所绘制在广西宁明驮龙镇耀达村明江西岸的花山悬崖峭壁上的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花山岩画研究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黄增庆《谈桂西壮族自治州古代崖壁画及其年代问题》(《广西日报》,1957年3月9日)、《广西明江、左江两岸的古代壁画》(《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4期)率先开展花山岩画研究。

1963年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的《花山崖壁画资料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西学界多次组织跨学科专家学者考察调研花山岩画及其左江流域岩画群,相继出版《广西左江岩画》《广西左江崖画》《广西左江流域岩画考察与研究》《花山文化研究》《左江崖壁画艺术寻踪》《花山申遗论谭》等20多部著作与图册,发表几百篇论文,主要对花山岩画的作画年代、内容形式、性质内涵、族属身份、功能作用、工具材料、艺术特征、审美风格以及保护开发、申遗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和学科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花山岩画研究热潮。

①本文为2013年广西“自治区’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B022;2015年广西文科中心重大课题培育项目“花山岩画与骆越文化研究",批准号:ZD201503;2015年广西社科重点项目“左江花山岩画研究”,批准号:15AMZ001;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生态艺术产业化生产模式研究”,批准号:YB2014040。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的基本概况及舞蹈元素介绍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花山的岩洞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壁画之一。

这些岩画呈现出了史前人类生活、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多彩,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些岩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舞蹈元素的源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

广西左江花山崖岩画以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态新颖而著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数量最多的史前岩画之一。

这些岩画分布在左江峡谷两岸的花山、年龚峰、拔枞山等多处,总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

岩画所处位置地势险峻,岩洞内潮湿多孔,在世纪以来鲜为人知。

这些岩画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和内容,主要有人物、动物、船只、几何图案、各种器物等。

抽象图案和装饰文身在岩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显示了史前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岩画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宗教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岩画中的舞蹈元素主要表现在岩画中所绘制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场景上。

在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摆出舞蹈姿态,有的和其他人物一起组成舞蹈场景。

这些人物形象和舞蹈场景可以为我们呈现史前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岩画中还有一些动物形象,有的是单独出现的,有的出现在舞蹈场景中。

这些动物形象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动物的感情和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呈现古代舞蹈中与动物相关的动作和动作特点。

这些动物形象也是岩画中的舞蹈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还表现在一些几何图案和装饰文身上。

这些几何图案和装饰文身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态和风格,可以为我们呈现古代舞蹈中的舞蹈服饰、舞蹈的戏剧性和仪式性等特点。

通过对岩画中的舞蹈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舞蹈的形态、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和保护史前文化遗产。

岩画中的舞蹈元素是史前舞蹈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其研究成果将为古代舞蹈的还原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花山岩画研究综述

花山岩画研究综述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215花山岩画研究综述刘云思华①[内容提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壮族先民骆越人以原始绘画的形式留下了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足迹,花山岩画是其代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花山岩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对其主题内容、风格、绘制手法进行了渐趋深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为对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理清对花山岩画的研究。

纵观50年代以来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丰硕。

有以下几个特S和发展趋势:首先,对年代、族属、主题内容等涉及花山岩画的重要问题基本达成一致,为花山岩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以广西区内政府机构为组织领导,呈现出大范围综合考察为主,高校小范围深度调查为辅的基本态势;最后,多学科、跨学科合作趋势明显,显示了花山岩画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花山岩画为我们解读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信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是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先民“对话”“对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花山岩画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左江流域包括今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宁明县、凭祥市、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五县一区一市,除了左江以外,平而河、明江沿岸也保留着先人的遗迹。

在左江流域陡峭的崖壁上,壮族先民绘制了人物、动物、器物等众多形象,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原始精神信仰系统,展现了原始艺术质朴、奔放的风格和野性的生命张力。

其中宁明县花山岩画规模宏大、图像最多、种类最多、分布最密、保存最完整,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画,为世界罕见。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的存在不仅是我们解读先民原始艺术和原始信仰的一扇窗户,更是壮族人民继承骆越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刘云思华(1990—),女,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和文学人类学。

216桂学研究一、花山岩画研究溯源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是世界岩画研究中心,1983年美国《考古学》杂志发布的“世界岩画分布图”上,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花山岩画壮医学内涵探析

花山岩画壮医学内涵探析
— —
的影 响 。 中医经典 著 作 《 帝 内经 素 问 ・ 黄 异法 方 宜 论 》
骆越 人 的聚 居 地 , 延 绵 20多 公 里 的 左 江 及 其 谓 “ 在 0 故九 针者 , 亦从 南 方来 ” 这 是汉 族 中 医经 典 著作 关 , 定 特指 壮 族 地 区 , 应 当包 括 壮 族 地 区 。对 现 存 的 但
的 的临江一 面 崖 壁 上 , 密 麻 麻 地 布 满 各 种 用赭 红 色 镌 (hn 针 最为 相似 , 密 ea ) 二者 又 与砭石 最为 相近 。周末 至
颜 料绘 成 的 、 彩 鲜 艳 的 画像 , 色 当地 人 称 之 为 “ 莱 ” 春秋之 际 , 骆 地 区开 始 步 人 金 属 时 代 , 现 了金 属 岜 瓯 出 [y i ( palz 壮语 , 为绘有 花 纹 图像 花 花 绿绿 , 称 “ a] 意 译 花 针 。考古 工作 者 在 武 鸣 县 马 头 乡 西周 古墓 中 , 出 土 曾 山” 。花 山岩画 目前 尚可 辨认 的画像 有 10 ) 8 0多 个 , 最 两枚精 致 的青铜 针 , 据考证 , 针 即 为壮 族先 民 的医疗 该
支流 明江两 岸悬 崖上 , 18处 造 型古 朴 、 有 7 风格 粗 犷 的 于针 刺疗 法来 源 的直 接 记 载 。诚 然 , 这里 的 “ 方 ” 南 不 崖壁 画 , 成 了规 模 宏 大 的左 江 崖壁 画 长廊 。其 中 位 形

于宁 明县 明江河 畔耀 达岸 边 , 在宽 2 0多米 、 约 5 0 高 0米 壮 医陶针 的考 证 表 明 , 针 型 与 《 其 内经 》 的九 针 之 首 中
从集 体祭 祀仪 式 、 图腾崇 拜 、 祝捷 庆 功 以及 欢 庆 丰收 等 《 山海经 》 书 是 春秋 战 国 时代 的作 品 , 我 国最 早 记 一 是

关于崇左花山文化的传说故事

关于崇左花山文化的传说故事

关于崇左花山文化的传说故事崇左周边的7个县市中,共有84个地点,183处,287组山崖壁画群,多数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黑水河两岸,画面一般高出江河水面的20-40米,最高的达到120米,绵延200多公里。

由于宁明县的花山壁画发现最早,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也最复杂,是上述各地崖壁画的代表作,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壁画。

花山,又叫“芭莱山”,芭莱在壮语里是壁画的意思。

花山位于宁明县北面我龙镇的左江北件,距县城约25公里。

三百多米的山峰从河边拔起,顶天立地,临河立面仿佛被一把神剑从头削到脚,形成一块巨大的绝壁。

花山壁画就在崖面上,壁画区宽约221米,高约40米,距离水面15-18米,由赤红色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各种或人或兽或物件的图像,共111组,还能辨认的图像有1819个。

据考证,这些壁画是壮族先民创作的,成画年代约在东汉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花山壁画于南宋时期已被发现,《宁明州志》也有简单的记载。

但真正的科学调查却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20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的。

1988年,花山崖壁画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以花山崖壁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成为与桂林漓江、桂平西山齐名的广西三大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

2001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实施花山岩画保护计划。

2009年,宁明花山进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花山崖壁画的图像以人物为主,间有铜鼓、铜钟、刀剑等器物和马、狗等动物形象。

最高的画像距山脚约40米,人像最高大的有2.4米,最小的只有0.3米,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岔开,双手向上平举,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

人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

古朴粗扩的笔法和风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态,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水准。

所有画像全部是土红色,虽长年经风雨侵蚀,但有部分色泽依然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广西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摘 要】 本文探析了广西花山岩画源远流长的历史;分析了具有鲜明壮族文化传统的特色;阐述了岩画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绘画地势、图像组合、绘制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评价了岩画高超的艺术水准,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应重视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 广西;花山岩画;民族文化;历史文化

岩画,是指刻画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图画,也称崖壁画。岩画是人类祖先社会生活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了解当地民族产生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广西花山岩画被誉为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关于花山岩画的基本情况、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重点探析花山岩画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以期为更好地认识花山岩画的地位与作用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管见。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广西崖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左江流域的凭祥、龙州、宁明、崇左、大新、天等、扶绥等七个县属的绵延200多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共183处。其中,宁明的花山岩画发现最早,是世界同类 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故将左江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所处的左江流域在古代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直到宋代,这些崖壁画才渐为世人所知,并记录入籍。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卷八记:“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两广地区可行船而又有“鬼影”(即岩画)的“深溪”目前仅见于左江流域,故这里所说的“二广深溪”可能是指今左江流域,则这便是有关花山岩画的最早记载。明代张穆的《异闻录》里说得更明确,也更神奇:“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段话还记载在清代汪森著的《粤西丛载》中。清末编纂的《宁明州志》中也有一段关于岩画的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 弄清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是探讨作画民族和画面内容的重要基础。由于缺乏直接证据,专家学者们看法不一,“不早于春秋晚期,又不晚于西汉”、“战国到东汉”、“早不过东汉,晚至南朝末年或隋代”、“上限可推到战国晚期或稍前,下限到唐,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其高潮”等等。还有专家提出,要解决花山岩画的断代问题,目前已经很难找到直接证据了,只能根据一些间接材料进行判断, 具体途径大致有三:一是从所有画面中找出年代明确的典型器物图像,再结合邻近地区考古发现的同类器物的年代来推定岩画的年代;二是从考古发现的青铜器上找出类似左江岩画图像的花纹图案,然后根据该青铜器的年代来推定岩画的年代;三是采集若干位于岩画之上、之下或近旁的钟乳石标本以及可能与岩画有关的木质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然后根据这些年代数据来推定岩画的年代。综合以上几方面的材料进行分析,多数专家学者推断花山岩画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这段时间内绘制的。以目前的测定技术,笔者认为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由此看来,花山岩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反映的是古代左江流域民族的社会生活情景,是该地区民族先祖智慧的结晶。2000多年来,花山岩画虽然饱受日晒雨淋,风吹霜打,但至今仍熠熠生辉,悠久的历史使得它的文化底蕴倍加丰厚。 二、特色鲜明的壮族文化 花山岩画由何人所作,反映的是什么民族的文化,这是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花山岩画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征,应为壮族祖先创作。 1、岩画位置临江,其为壮族所作的可能性极大 据考察统计,在已发现的79个岩画地点中有71个地点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及黑水河两岸的临江峭壁上,占岩画地点总数的89.8%,其中又有8%处于河流的拐弯处。这些岩画多选 择宽大、平整、高峻陡峭的临江一面崖壁作画,画面一般距离江水面20~40米,最高可达120米,崖壁底部多有因岩石风化崩落堆积形成的倒石锥坡或错落体,有的山崖下部直接与江水相接。而专家研究认为,民族的分布具有“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瑶族住山头”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花山岩画极有可能由壮族祖先创作。

2、对花山岩画进行考察发现有一些图形互相重叠 有的画面已经风化褪色,只剩下淡淡的模糊不清的笔画,而有些画面至今依然鲜艳夺目;同一处崖壁有的画面已经被钟乳石覆盖而有的画面未受影响等等,这说明作画的时间有先有后。相关研究也证实,花山岩画绘制于战国早期至东汉之间,前后经历了600多年,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前后几百年绘制的画像分布集中,绵延200多公里,虽有演变,但大体相同,说明岩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应是某个世居民族所为,而非民族迁徙过程中的即兴作品。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这段记载表明,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形圈,是当时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区。壮族的先民是骆越人,而骆越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活动范围在广西境内大致红水河以西的左右江流域、郁江、浔江南岸直到北部湾 畔。可见,花山岩画由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可能性很大。 3、人们普遍认为壮族存在“蛙文化” 因为其绘画有花山岩画蛙型人,器物有铜鼓上的小蛙和累蹲蛙(大蛙身背小蛙),节日有东兰、巴马、凤山、天峨的蛙婆节,民间文学有《蛙婆节传说》、《青蛙仙子》、《青蛙女婿》、《蛤蟆的故事》、《蟾蜍儿》、《农妇和蛤蟆》、《癞蛤蟆娶员外孙女》、《蛤蟆登殿》、《蟾蜍王》等,古歌有《青蛙歌》等,舞蹈有花山岩画蛙型正面人像的集体祭祀舞、红水河上游蛙婆节之蛙舞、桂中来宾、象州、武宣师公舞、扶绥师公行马舞等。将花山岩画人像与壮族使用的器物及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岩画表现的是壮族的文化。

4、人物发式具有壮族特征 观察花山岩画,发现数个人像头部的顶端、侧端或后端一般绘有椎髻,这是当时百越地区最富特色的装束,也正是壮族的古代发式。《史记》卷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糜莫之属以什数,淇最大,自淇以北,君长以什数,邓都最大,此皆魅结(即椎髻)、耕田,有邑聚。”壮族古称摆夷,此处所言之“夷”当指壮族。可见,花山岩画反映的是壮族的社会生活。 三、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 汉朝统治岭南,重点放在郡治周围,对偏僻县份“以其故俗治”,社会性质未发生较大变化。东汉初年任延为九真郡太守时,当地仍 是“俗以射猎为业”,“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任延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这类记载说明当时骆越地区的社会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传统。交通不便、山恶水险的左江流域在汉代至多刚刚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当地居民的意识可能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花山岩画的绘制应是一种原始宗教意识及民俗文化的反映。 花山岩画用红色绘制,意在呼唤生命,增强力量;采用投影式平涂法,可以理解为古人对影子的神秘观念的反映;众多人物及其动作表明在跳原始宗教祭祀群舞;画面中心形体高大显赫、装束特殊的正身人像,当是部族或氏族首领。有学者认为花山岩画上的蛙人舞蹈和祭祀活动是壮族祖先“骆越人祭祀水神留下来的痕迹”,“看来是为镇慑或降服‘图额’(水神)而画的,与洪水有关”。因为左江、明江流域夏天多暴雨,外洪内涝。雷则雨,雨则蛙鸣,自然现象引发壮族先民的神话思维,认为天上有雷王掌管雨水,地上有雷王的儿子青蛙郎,蛙鸣,报信给雷王,雷王乃下雨。青蛙多子,蛙婆节中第一个找到蛰冬蛙的男性青年被称为青蛙、雷王的女婿,与蛙结为婚姻关系,蕴含获取旺盛生殖力之意。

战国至东汉时期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民俗,未有典籍传承,但可从花山岩画作辨析:如岩画中人物队列整齐,正面人像高举双臂,双腿曲膝似蛙状,应当是在跳祭祀舞(蛙舞),还有击铜鼓 敲钟以伴舞的,反映古代壮族的信仰习俗,文娱习俗,崇蛙习俗,音乐习俗,是内容丰富的民俗图。类似的民俗表现在岩画上还有许多,如以长剑、短剑、环首刀等所体现的战斗、狩猎、祭祀等习俗;以犬类动物所体现的狩猎、祭礼习俗;以鸟类图像居人之头顶所体现的鸟崇拜信仰习俗;以渡船图形体现的交通习俗;以床形架图像体现的居住习俗;以椎髻形、短辫形、飘带形、长垂辫、羊角形等人像头饰体现的多姿多彩的发式发饰习俗;以男女交媾图等体现的古婚俗遗存等。总之,花山岩画是一部壮族古俗的天书,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古朴高超的艺术文化 1、从绘画地势看 花山岩画绘制于河岸峭壁上,画幅之上,峭壁耸峙,云雾缭绕;画幅之下,江水湍急,奔腾可怖。在地势如此险峻的地方作画,在我国所发现的崖画群中极为罕见。花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人们是怎样完成如此宏大壮观、令人惊叹之作呢?这个千古之谜映衬了壮族先民高超的绘画手段和过人的智慧。 2、从图像组合看 岩画上的图像主要有人物、动物和器物,其中以正、侧身人物图像居多,其次为各种形式的铜鼓和犬类图像。每一组画面均由手舞足蹈姿态的正、侧身人物画像平行或环绕排列组成,中间为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