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单位:

长度基本单位为米(m);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长度换算:

1m =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时间单位:

时间基本单位为秒(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us)等。

时间换算: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us。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三节快与慢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变形得:s=vt,t=s/v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发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在钢铁中传播速度是5200m/s。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第二节乐音与噪音

乐音和噪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做噪声。

乐音的三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声音响度与生源振动的幅度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强若常用分贝(dB)来表示。

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频率: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音色也叫音品,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 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第三节超声于次声

超声: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如:蝙蝠;超声雷达

次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问题:

1、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因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2、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的速度: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第二节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如镜面或平静的水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物体表面比较粗糙,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在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第三节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

太阳光可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三基色:红,绿,蓝。

三原色:红,黄,蓝

第五节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其形状中央较厚,边缘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实验: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⑷成虚像时: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像变大 物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重力: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物重: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公式:G/m=g或G=mg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第五节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有弹力、有相对运动、接触面粗糙。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平行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同一物体在不同面上的摩擦程度不同.不同物体在同一面上摩擦力也不同(拖动一把椅子与拖动一张餐桌用力不同).

②实验分析:(如图所示)取木块研究,在水平方向上,

木块可视为匀速运动.据二力平衡条件知,木块受一个

向左的力f与拉力F′平衡.力f就是滑动摩擦力.

在竖直方向上,由二力平衡条件知,木块所受的重力G与水平面对它的弹力N大小相等.(G 可用弹簧秤测量)

增大摩擦力:

1.在压力不变时,增大摩擦面粗糙程度。

2.在摩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增大压力。

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4.变湿磨擦为干摩擦。

减小摩擦力:

1.在摩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

2.压力不变时,减小摩擦面粗糙程度。

3.在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4.变干摩擦为湿磨擦。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他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第二节力的合成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性质: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俩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俩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第二节力的平衡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运动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 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

上海市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卷(2)(最新整理)

上海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二)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凭手的感觉可以准确判断出物体的冷热 B .80℃的水比 80℃的铁冷 C .0℃的水与 0℃冰的冷热程度相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准确 2. 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冬天晒太阳取暖 B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 C .将烧红的工件放入冷水中降温 D. 古人钻木取火 3. 如图 1 所示,分别表示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四个冲程,其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的冲程是 ( ) A B 图 1 C D 4. 甲乙两只质量不同的实心铁球,已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现将它们投入同一 沸水中, 一段时间后取出.当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再相互接触,则( ) A. 热量一定由甲传递给乙 B. 热量一定由乙传递给甲 C. 热量可能由甲传递给乙 D. 没有发生热传递 5. 由 c = Q mt 得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的比热,与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物质的比热,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成反比 C.物质的比热,与吸收的热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成反比D.物质的比热,与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均无关 6.一根粗细均匀的杠杆AB,在两端A、B 处分别作用竖直向下的力F1、F2时, 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若使力F1、F2同时各增加2 牛,则杠杆失去平衡,且A 端下降,由此可以判断杠杆AB 的支点位置() A.不在杠杆中点,且靠近A 端B.不在杠杆中点,且靠近B 端 C.杠杆的中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下列关于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通过的距离越大,做的功一定越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一定越多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通过的距离也越大,做的功一定越多 D.以上说法均不对 8.两个金属块,甲的体积是乙体积的二分之一,乙的质量是甲质量的3 倍,甲、 乙的密度之比为( ) A.3:2 B .2:3 C. 6:1 D. 1:6 9.中空的铁球、木球、铝球、铅球,形状完全相同,质量和外观体积都相等,则 其中空心部分最大的是(ρ 铅>ρ 铁 >ρ 铝 >ρ 木 )() A.铁球B.铅球C.铝球D.木球 10.如图2 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其中a、b 两点距水面的深度相同,a、c 两点距容器底部的距离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ρ 水>ρ 酒 )() A.在a、c 两点水平面以上,水的质量比酒精大 B.在a、b 两点水平面以下,水的质量比酒精大 C.若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没有抽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除研究物外任意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1m= 10dm = 10 2㎝ = 103mm =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量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106μm 5、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6、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8、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识记知识之概念篇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4、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光年(l·y)、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5、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和纳秒(ns) 6、单位换算关系: (1)长度单位:①1l.y.=9.4605×1012km=9.4605×1015m ;②1km=1000m=103m;③1dm=0.1m=10-1m;④1cm=0.01m=10-2m;⑤1mm=0.001m=10-3m;⑥1μm=0.000001m=10-6m; ⑦1nm=0.000000001m=10-9m (2)时间单位:①1h=3600s=3.6×103s;②1min=60s;③1ms=0.001s=10-3s; ④1μs=0.000001s=10-6s;⑤1ns=0.000000001s=10-9s (3)面积单位:①1km2=1000000m2=106m2;②1dm2=0.01 m2=10-2m2;③1cm2= 0.0001 m2 =10-4m2;④1 mm2=0.000001 m2 =10-6 m2 (4)体积单位:①1dm3=1L=10-3m3;②1cm3=1mL=10-6m3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3)读。读数时,要估读 ..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8、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叫误差; (2)为了减小误差 ....,应该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多. 次测量取平均值 .......的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3)误差不可避免 ......,只能尽量减小,错误 .....。 ..是可以避免的 9、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例: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化曲为直法(例:测一段曲线长度、从地图上测京广线的长度) (3)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例: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 14、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或量杯中,观察液面 到达的刻度,即为液体的体积。读数 ...相平。 ..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处 16、科学探究的过程: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17、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和摆角的大小无关 ..。摆长越长,摆动一 ..,只与摆长有关 次所需的时间越长。 18、在探究钟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如果你家 的摆钟老是走得比实际的要快 ..,你可以将摆锤下面的螺丝向下调节,增长它的摆长。 19、正确估读三法:在物理实验中测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怎样才能正确地进行估读呢?分下面三种情况:

上海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及答案

图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人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海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含五个大题。 2.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一个初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于 A .0.5千克 B .5千克 C .50千克 D .500千克 2.吉它(一种乐器)上五根粗细不同的弦,是为了在演奏中获得不同的 A. 音调 B.响度 C. 振幅 D. 回音 3.在用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 A .铅笔 B .毛笔 C .圆珠笔 D .钢笔 4.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手影 B.镜中花 C.小孔成像 D.日食 5. 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 A .15° B .30° C .45° D .60° 6.如图2所示,一位同学用水平力F 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推车时水平力F 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 的大小关系是 A .F 一定小于f B .F 可能小于f C .F 一定等于f D .F 可能大于f 7.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F 1=4牛,F 2=6牛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的合力大小 A.可能是2牛 B.可能是3牛 C.一定是2牛 D.一定是10牛 8.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静止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A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受到的重力 C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9.如图3所示,A 、B 、C 、D 在凸透镜主光轴上,F 为焦点。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则物 图1

上海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第一册 目录 让我们起航 1 去物理之海冲浪 2 有用的物理学 3 测量的历史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 声音的特质 第二章光 2-1 光的反射2-2 光的折射2-3 透镜成像2-4 光的色散 第三章运动和力 3-1 机械运动3-2 匀速直线运动*3-3 变速直线运动3-4 力力的图示3-5 重力力的平衡3-6 惯性惯性定律

1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 一、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是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国的牛顿、和美国的爱因斯坦。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 二、怎样学习物理 (1) 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用到实际中去,为改善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 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三、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讨论:a. 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b. 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 c. 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d. 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某一物理现象可能与某几个因素有关时,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考虑该因素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3、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化情况。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三章知识要点 [ 第三章声的世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 2 3 6 9 2、单位换算:1km=103m 1m= 10 dm = 102㎝= 103mm= 106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 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八年级物理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单位: 长度基本单位为米(m); 比米大的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

纳米(nm)等。 长度换算: 1m =10dm=102cm=103mm=106um=109nm 时间单位: 时间基本单位为秒(s),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时(h)、分(min);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us)等。 时间换算: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us。 误差: ①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②产生原因: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 ③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④误差与错误区别: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三节快与慢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供参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选用精密仪器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改进测量方法 (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 、 、 的一门科学。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 → → → → →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 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 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 常选地面或 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 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和 。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 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观众比较百米运动员的快慢采用: ⑵裁判比较百米运动员的快慢采用: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 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 。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A 、 定义: 。 速度定义: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 B 、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运输中单位 两单位中 单位大。 换算:1m/s= km/h 1km/h= m/s 。 人步行速度约1.1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C 、路程时间图象: 速度时间图像: v s t = t s v = v t s =

Ⅱ变速运动: A、定义: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测路程,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 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 m 1m= dm 1dm= cm 1cm= mm 1mm= μm 1m= μm 1m= nm 1μm= 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 、课桌高0.7 、篮球直径24 、指甲宽度1 、 铅笔芯的直径1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 、手掌宽度1 、墨水瓶高度6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 径为L/n。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 目录 让我们起航 1 去物理之海冲浪 2 有用的物理学 3 测量的历史 第一章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 声音的特质 第二章光 2-1 光的反射2-2 光的折射2-3 透镜成像2-4 光的色散 第三章运动和力 3-1 机械运动3-2 匀速直线运动*3-3 变速直线运动3-4 力力的图示 3-5 重力力的平衡3-6 惯性惯性定律

1 去物理之海冲浪 - 致同学们 、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 它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 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是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国的牛顿、和美国的爱因斯坦。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 .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 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 (2)勤于思考. 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 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 要力求理解, 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 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 又要用到实际中去, 为改善人们的生活, 造福人类。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不恰 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三、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讨论:a. 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b. 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 c. d. 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e. 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f. 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某一物理现象可能与某几个因素有关时,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考虑该因素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填空版

第二章机械运动 一、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叫。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 物的 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的。 二、长度与时间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另外还有7个单位。 1k m=m,1m=dm=cm=mm=um=nm。 光年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组成。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其中国际制单位是。测量时间 的工具是。(2) 1h= min= s;1min= s;30min= h 4、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三、快与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经过相同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的物体运

上海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期末考试卷(第五卷)

上海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一)(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选择题 1.人的正常体温最接近于() A.0℃ B.25℃ C. 37℃ D.100℃ 2.如图1所示的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3.图2所示的情景中,所述的力对物体有做功的是( ) 4.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准确嗅出毒品的事实说明() A.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隙 熊猫用力举着杠铃不动 A 用力拉绳匀速提升重物 B 用力搬石头没搬动 C 用力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 D 图2 图1

5.物理学中引入比热容概念,是为了比较() A 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B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C 不同质量的相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两物体互相接触时,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 的() A 温度。 B 体积。 C 质量。 D 热 量。 7.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甲、乙两物体沿竖直方向运动,两次运 动的s-t图像如图3所示。若甲的重力比乙小,则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它们的惯性一定相等 B.它们的重力势能一定都变大 C.它们的动能可能相等 D.它们所受的合力可能不相等 8.下图4表示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它们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甲乙丙丁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 (D).丁、丙、甲、乙 9.甲、乙两铁球,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甲球把热传给乙球,则以下不可能的是 () A、甲球质量较小,初温较低 B、甲球质量较大,初温较高 2 4 6 8 图3 2 6 12 t/秒 甲 乙 s/米 4 8 10 图4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A4

八年级物理识记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种测量。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4、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光年(l·y)、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5、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和纳秒(ns) 6、单位换算关系: (1)长度单位:①1l.y.=9.4605×1012km=9.4605×1015m ;②1km=1000m=103m;③1dm=0.1m=10-1m; ④1cm=0.01m=10-2m;⑤1mm=0.001m=10-3m;⑥1μm=0.000001m=10-6m;⑦1nm=0.000000001m=10-9m (2)时间单位:①1h=3600s=3.6×103s;②1min=60s;③1ms=0.001s=10-3s; ④1μs=0.000001s=10-6s;⑤1ns=0.000000001s=10-9s (3)面积单位:①1km2=1000000m2=106m2;②1dm2=0.01 m2 =10-2m2; ③1cm2= 0.0001 m2 =10-4m2;④1 mm2=0.000001 m2 =10-6 m2 (4)体积单位:①1dm3=1L=10-3m3;②1cm3=1mL=10-6m3 7、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 (3)读。读数时,要估读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8、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叫误差; (2)为了减小误差 ........的方....,应该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3)误差不可避免 .....。 ..是可以避免的 ......,只能尽量减小,错误 9、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累积法(例:测量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法(例:测一段曲线长度、从地图上测京广线的长度) (3)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例: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 10、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①先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沓纸的厚度为D,②数出这沓纸的张数为n(注:张数不等于页数,一张纸等于两页),③一张纸的厚度d=D/n。 11、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的方法:(1)方法一:①用一细线沿硬币边缘一圈后做好记号,②把细线拉直后放在刻度尺上测量出的长度即为硬币周长L,③硬币直径为d=L/π; (2)方法二:①把硬币放在刻度尺上滚一圈后测量出的长度即为硬币周长L,②硬币直径为d=L/π;(3)方法三:①用刻度尺在纸上画一直线,把硬币沿直线滚一圈并作好记号,②用刻度尺测量出硬币滚过的长度即为硬币周长L,③硬币直径为d=L/π。 (4)方法四:用两把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配合可直接测量出硬币直径(如图1-1所示)。 (图1-1)(图1-2) 12、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的方法:(1)方法一:①把圆规打开一个小角度,并用刻度尺测量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L0,②用此圆规在曲线上量出总段数为n,③曲线长度为L= L0/n。 (2)方法二:①用硬币紧贴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记下滚动的圈数为n,②测出硬币的圆周长为L0,③曲线的长度为L=n L0。 13、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细铜丝的长度为L , ③细铜丝的直径为d=L/N(如图1-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