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现代生态学原理

现代生态学原理

现代生态学原理现代生态学原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现代生态学中,有几个基本原理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生态学强调物种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这些互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其次,生态学追求研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环境和各种生态过程组成的。

生态学家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过程,揭示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再次,生态学注重研究尺度的变化对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生。

生态学家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包括物种个体和种群水平的交互作用,以及地区和全球尺度上的生态系统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此外,生态学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现代生态学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倡采取可持续的生态管理和保护策略。

生态学家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

最后,现代生态学强调实证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生态学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数据和实验证据,以便得出准确和可靠的结论。

此外,生态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以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完整的生态学理论。

这些原理构成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提供了研究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我们所依赖的自然环境。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_程滨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_程滨

生态学报2010,30(6):1628—1637Acta Ecologica Sinica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程滨1,赵永军2,3,张文广3,安树青2,3,*(1.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淮南232001;2.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3.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南京210093)摘要: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基本原理,研究能量和碳、氮、磷等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各种生态系统过程(如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参与者中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分析这种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CʒNʒP化学计量学研究已深入到生态学的各个层次(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区域等不同尺度。

近年来,由于认识到化学计量学研究可以把生态实体的各个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因此生态化学计量学已成为许多生态系统的新兴研究工具。

其中,CʒNʒP化学计量学是各种生态过程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论述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在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CʒNʒP化学计量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并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学;相对生长率;生物地球化学;养分循环;食物网;种间关系The research advance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CHENG Bin1,ZHAO Yongjun2,3,ZHANG Wenguang3,AN Shuqing2,3,*1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Huainan Normal Unversity,Huainan232001,China2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 Reuse,School of Life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3Institute of Wetland Ecol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is the study of mass balance of multiple chemical elements in ecological ecosystems;it analyzes the constrai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se mass balances during ecosystem processes such as competition,predation,parasitism,and mutualisms,based on general laws of physics,chemistry,and biology.At present,CʒNʒP stoichiometry has been incorporated successfully into many levels of biology from molecular,cellular,individuals,population and communities to ecosystem and globe.Thus,ecologists have become aware that stoichiometry could provide a new tool to study ecology in most ecosystems.Along with this trend,CʒNʒP stoichiometry is actively used in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since C,N and P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during ecological interaction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CʒNʒP stoichiometry to the studi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at different levels,including species,community and ecosystem.Meanwhile,we also put forward some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be conducted with an aim to promote this discipline of research in the world.Key Words:biogeochemistry;ecological stoichiometry;food web;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nutrient cycling;relative growth rate生物学发展到今天,变得越来越专业化[1]。

生态学简答题及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简答题及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简答题】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1.Haeckel: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评价:赋予生态学的定义过于广泛。

2.Elton:在最早的一本《动物生态学杂志》,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史”。

评价:该定义较为广泛。

3.克什卡洛夫: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中所指的各种适应性。

评价:定义广泛,与生物学这个概念不易区分。

4.C.krebs: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评价:强调的只是种群生态学。

5.Warming: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评价:此定义强调的是群落生态学。

6.E.Odum: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评价:该系统侧重生态系统方面,比较抽象。

7.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评价:将两系统结合了起来,研究更加的全面。

2【简答题】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向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现代生态学十分重视研究的尺度。

(生态学中一般认为尺度有三种: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3【简答题】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按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生物分类划分有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按栖息地划分如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按交叉的学科划分为数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等。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单位的特殊性。

上世纪40-50年代,动物生态学研究单位主要是种群,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群落;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单位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一、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

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学〉。

(4)丹麦Warming(瓦尔明)于1909年出版了〈植物生态学〉。

(5)美国Lindeman(林德曼)通过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百分之十定律“、”生态金字塔规律“等理论。

生态学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以后,逐渐形成了两大体系,即1、植物生态学体系。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_林开敏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_林开敏

DOI:10.13324/ k i.jfcf.2001.03.023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21(3):283~287J o urnal of Fujian Colleg e of Fo restr y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林开敏,郭玉硕(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杉木研究中心,福建南平353001; 2.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福建南平353001)摘要:生态位理论是近20a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生态位的概念、定义、定量测度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生态位理论应用中存在问题,为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关键词:生态位;定量测度方法;应用现状;存在问题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89X(2001)03-0283-05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Nich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LIN Kai-min,GUO Yu-shuo(1.Th e Res earch Center of Chines e Fir of Fu j 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 try Univ ersity,Nanping353001,China;2.Xiqin Teaching Fo res t Farm of Fu j 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 try University,Nanping353001,China)Abstract:Th e niche th eo r y is o ne o f ho t spo ts of ecolog y r esea rch.This paper summa rizes co ncepts,defini tions,qualita tiv e measure me tho ds and applicatio n sta tuses of nich e,a nd a nalyses existing pro blems in uses o f niche theo ry.T hey sha ll pr o-v ide scientifica l theo ry ba ses fo r deep research of po pula tio n eco lo gy.Key words:N iche;qualita tiv e m ea sur e methods;a pplicatio n sta tuses;existing problems由于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演替和种群进化等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同时,它也在现代生态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现将有关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加以综述,以便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 生态位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种间的明显差异要求给予物种不同的名称,这是物种分类学的任务,同样对生物居住的栖息地也应予以生态上的分类.所以Grinnell在1917年首先应用“生态位”(niche)一词来表示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3~5].Elto n(1927)是动物生态学家,他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认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他给生态位的定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4]”.Odum(1952)认为,生态位不仅包括有机体的群落类型、生境和物理条件,而且还包括某些它与群落所有其它成分有关的要素,它本身在群落动态中所起的作用.Odum曾对栖息地和生态位作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他说栖息地是生物的“住址”,而生态位是生物的“职业”[4~5].随后生态位的概念越来越和种间竞争的概念相联系,而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上类似的种很少能共存于一个生态位中,因而生活在一起的各个物种都必须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Hutchinson(1958)才从空间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提出了比较现代的生态位概念.Hutchinso n是生态位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人,他认为可以把生态位看成多维空间或者超体积,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可以容许个体或物种不受限制地生活下去.这是第一次给生态位以数学的抽象,对于一个物种如何确定其生态位,就变的清楚了.例如,如果研究一个物种对温度的需要,那么就可确定这个物种在温度方面的忍受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9810025,B0010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630240).第1作者简介:林开敏(1965-),男,福建仙游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收稿日期:2000-12-22;修回日期:2001-03-12284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21卷幅度,或者说确定该物种在温度这个维度上所占据的生态位,即一维生态位;如果这个物种以种子为食,并且只能取食栖息地中一定大小的种子,那么就构成了一个“温度—种子大小”的二维生态位;又如果这个种只在一定宽度的茎上产卵,则构成一个“温度—种子大小—茎宽”的三维生态位;如果对这个物种增加更多的、必需的资源,那么就可以构成一个n维超体积生态位,在这个生态位的外围所限定区域内,任何一点所构成的环境资源状态组合,该物种均可以生存和不断繁殖[3~5].Hutchinson定义生态位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所有关系的总和.”他认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或利用的最大空间(广义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而把由于竞争者的存在,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他认为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领基础生态位,由于竞争种类增多,可能使某一物种的实际生态位越来越小.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群落演替中物种的生境越来越特化的原因[4~5].Hutchinson关于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的概念,第一次给生态位以数学的抽象,它不仅解释了自然界中众多物种竞争而共存的生态分离现象,而且开辟了生态位定量研究的途经.但是Hutchinson的生态位理论在实际应用上也有一定困难和局限.首先,环境变量可以有很多,而在实际测定上就十分困难了;其次,并不是一切环境变量都可以线性排列和可以测定的,因此资源轴上刻度就难以确定;第三,这仅仅反映了生态位的静态状况,尚不能反应竞争过程中生态位变化的动态状况[4].为了避免这种困难,M ac Ar thur(1968)建议只局限在一、二维上,而回避讨论整个基础生态位的难以测量的特征,他曾指出对于处在同一个栖息地中并联系在一起的相近种类的生态位,只要相应测定少数几个起主要作用的数据,就可以精确地进行比较[5].May(1976)把生态位概括为“某物种究竟怎样生活在地球上的诸生态因子中.”Pianka(1983)认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和[4].近年来许多动物生态学家和理论生态学家则将生态位与资源利用谱等同,而有的植物学家(如Grubb,1977)视生态位为植物与所处环境的总关系[3].还有人(Pitelka等)试图把生态位看成是环境的特质,而不是物种的特质[1,4].王刚等仔细分析上述各生态位定义的内在涵义,不外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机体和所处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二是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因此,如果把群落中一个种与其它种之间的动态关系(包括竞争、捕食—被食、寄生—寄主、共生互惠等关系)也看成一种广义的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则可给生态位一个广义的定义.他认为种的生态位是表征环境属性特征的向量集到表征种的属性特征的数集上的映射关系.换言之,种的生态位是该种在生态学上的特殊性,即该种与群落中其它种及生境之间的特殊联系[1].综上所述,生态位概念自提出以来,生态位理论及其定义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也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已成为生态学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中心论题之一.然而,至今由于生态学家所基于的角度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各种生态位的定义仍尚未统一,形成类似和分歧并存的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2 生态位特征的定量测度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生态位特征的定量化有利于进行群落中物种间占据空间的范围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的比较,因而引起生态学家的普遍重视和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生态位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方面,而且最初主要以动物种群为研究对象.后来在植物群落中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生态位宽度是生态位特征的定量指标之一.E.P.Smith(1982)定义生态位宽度为“在生态位空间中沿某些直线生态位的全部距离.R.J.Putman和S. D.W ra tten(1984)把生态位宽度定义为“有机体利用已知资源幅度的测度.”在现有资源谱中,仅能利用一小部分的生物称为狭生态位的,而能利用其大部分的生物,则被称为广生态位[4].早期提出生态位宽度计量公式的出发点多是基于多样性的量度方法,用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指标,代替任一有机体利用资源的多样性.最常用的是Levins(1968)提出的几个公式,Feising er和Spears(1981)提议使用比例相似性生态位宽度的公式.如高颖等研究13种鸟类的栖位分布的生态位宽度[6];蒋志刚研究了高原鼠兔生态位宽度[7];杜道林等以森林群落演替系列群落样地作为不同资源综合体,对优势种群栲树的生态位特征及其动态进行探讨[2].杨凯等对红松人工林群落不同树高级种群在光照、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分别进行研究,并对种群在资源位上的资源利用效率加以考虑,探讨与生产力的关系[8];任青山等还应用空间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对组成森林资源各树种的生态位分布宽度等问题进行研究[9].以上指的是生态位空间是离散时的情况,若生态位空间是连续时,表征因子可按物种进行判别分析,如M clo skey (1976)指出判别得分的标准变量可以作为宽度的量度.如果差异不明显,适用于主成分分析,Ro tenber ry 和Wiens (1980)用主成分轴的多样性作为宽度指标[4].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在生态上的相似性的量度,许多生态学家把两个种对一定资源位的共同利用程度作为生态位重叠.Hurlbert (1978)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个种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10];Pielou (1972)提出了资源位上平均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并视之为资源位上种的多样性;王刚等则定义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在其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1];有的学者也用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来表示生态位重叠的.最常用的生态位重叠的各种量度方法有:Schoener (1968)、Pianka (1973)、Levins (1968)和MacArthur (1972)等提出的生态位重叠公式[4,11].如Kirita ni 等(1972)在日本研究稻田4种蜘蛛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余世孝对鼎湖山厚壳桂群落中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12];臧润国等计算吉林白石山林区过划林群落类型中的各乔木树种在高度上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并分析各树种的竞争能力[13];还有一些研究也应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树种生态位分析[14~22].王刚指出,上述生态位重叠公式有两点不足:其一测定生态位重叠时,以两个种群在某一生态因子梯度分布的相对数为基础,这容易造成计算上的误差;其二,计测生态因子重叠时,未考虑样方在生态因子轴上配置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误差[23].Colw ell 等曾提出在计测公式中引入加权因子,但此方法计算繁杂,应用不便[24].王刚等在改进公式中引入生态因子间隔以消除生态因子配置不均匀性而产生的误差,改进公式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两种,生态因子可用生态距离代替,在植物群落中计测生态位重叠时,可利用群落梯度代替有关的多个生态因子.通过应用结果认为,在植物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的计测中利用群落梯度和生态距离,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所得结果有较好的生态学之合理性[1,25,26].此外,彭少麟等研究鼎湖山森林群落中的优势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后来提出多种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公式[27].此外,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是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中,两个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一般可用Colw ell 和Futuyma (1971)的公式计算[4,28,29].生态位分离是指两个物种在一个资源序列中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王刚等认为生态位体积表示一个种对其有关生态因子的利用或适应能力,而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种对有关生态因子的适应或利用范围[1].上述各种公式只是沿一个资源维度量度的,可称为一维生态位特征的测度.在自然群落中,多个生态因子(多个维度)同时作用于物种,需要考虑多维利用中的生态位特征测度.此时,Cody (1974)和May (1975)提出了两个原则来估计:(1)当物种利用的各个资源序列是完全独立时,则物种的多维生态位特征值可用各维生态位特征值的乘积来表示.(2)当物种利用的资源序列完全相关时,则可以用任何一个资源维度上的生态位特征值或它们任何适当的加权的线性组合来估计.如王开洪(1985)对柑桔园6种叶螨及天敌的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把时间资源系列分为12个等级,把空间资源系列分为24个等级,并采用的生态位参数与时间上的生态位参数的乘积来表示,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近似[4].杨效文也采用物种在空间上的生态位参数与时间上的生态位参数的乘积来研究3种麦蚜的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取得较好的效果[30].从以上应用实例来看,目前生态位理论的应用还是处于初步的阶段(特别是在植物群落中),虽然各位学者提出不同的资源位划分方法和使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初步地揭示物种生态位特征,丰富了生态位的理论.但如何合理地进行资源位的划分和选择计算公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动种群生态学的研究.3 生态位理论应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1 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一直为生态学家们所关注.最典型的是生态位重叠被借用作为著名的Lo tke -v olterva 竞争方程的竞争系数.但是实际上生态位重叠值绝不能与竞争程度等同.这是由于目285第3期 林开敏等: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286福 建 林 学 院 学 报 第21卷前种间生态位重叠值基本上只是某个或几个生态因子梯度上的度量值,而影响物种的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众多,很难对所有因子进行生态位重叠的计测.例如,种A和种B在X维度上完全重叠,但是在Y维度上可能分割而避免了竞争.彭少麟等在研究鼎湖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时也指出,椎栗、木荷等种群作为上层木,柏拉木作为第4层的灌木,两者在水平空间维度上可以是重叠的,但在垂直空间维度上的分割,使其对光能的利用具有互补作用而无竞争意义.甚至由于中生性小乔木需要一定的荫蔽度,则它与大乔木在水平空间维度上的生态位重叠不仅不是竞争,反而是一种惠利.然而,如果在n维空间上均重叠的种对,必定或多或少有竞争,其生态位重叠值可以基本与竞争程度等同.因此,在应用生态位重叠作为竞争系数时必须谨慎考虑[27].3.2 关于资源位与样方的区别资源位的划分是定量测定生态位特征的基础工作.Hurlbert和Co lw ell等人建议以样方或样方组合作为资源位.然而,资源位并不等同于样方.王刚等指出,资源位是生态因子空间中的一个点或一个很小的体积,而一个样方则是此空间中的某一区域,即样方中每个生态因子是一个范围值,有一个变化幅度.比如说,在一个云杉林中做一个样方,在所记录的植物中会有云杉、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它们虽然同处于一个样方中,但其叶层处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根系分布于不同的土壤深度中,其它有关的生态因子数值也不会一致.这样一个样方是一个分化了的生境,同在一个样方中的种并不一定在同一个资源位上.因此要较精确地计测生态位特征值,就应该得到各个种在各资源位(而不是样方)上的种群分布数据.这样就必须分别测定每个种在其所处生境中的有关生态因子的数据.然而这样的测定工作量很大,在野外调查中很难实现.如果有两个种生活型相近,当它们出现于同一个样方中时,可粗略地看作是处在同一资源位上.这样做虽然较粗放,但比较简便和实用[1].3.3 数据采集范围与物种生态位特征值的关系每一个物种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但是目前生态位特征值的计测中,各个种的种群分布数据通常是取自某一地区或地段.这样定量计算出的生态位特征值的解释就必须慎重.王刚等指出,取自某一地区或地段的数据所计测得的生态位重叠值只能反映了各种对在生态因子梯度上某一范围内的生态学相似性,可称之为“部分重叠”.如果能够取得各个种在各自的整个分布区内种群分布的数据(在通常情况下这很难办到),则由此数据计测得的重叠值反映了各种对在整个生态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学相似性,可称之为“全重叠值”.如用重叠值作竞争方程中的竞争系数,则应该用部分重叠值[1,23].因为某一组竞争方程只是描述某一具体生境条件(可用有关生态因子的某一范围值来表示)下的各有关种的种群动态.至于全重叠值则可用于较为全面地描述种的生态学特征.对于生态位宽度等生态位特征也同样如此.然而,如果数据采集地受干扰较轻,则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值基本上能表征种群的自然特性;如果干扰过度的话,则这些特性里面就包含了干扰的效果,这时候就不能单纯用种群的自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去理解了.3.4 关于测度指标的选择问题由于生态位理论最初多应用于动物种群中,而且动物种群的个体计数较为容易,因此在生态位特征值的计算公式中通常为个体密度或个体数.然而,在植物群落中可应用于计算的测度指标较多,如株数、盖度、频度、生物量和重要值等.但有些学者认为不同植物种间的个体大小差异很大,很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尤其在无性繁殖系和草本植物中,个体数目很难计数,即使可以计数,也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在生态位特征值的计测中应用种群密度或个体数的数据是不大适宜的.应用植物的重要值(或者盖度和生物量)测度指标进行群落定量分析较为合适.总之,合理选择种群的测度指标是生态位分析的一个重要技术,必须认真加以考虑,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王刚,赵松岭,张鹏云,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4(2):119-127.[2]杜道林,苏杰,刘玉成.栲树种群生态位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8(2):113-118.[3]M ay R M.(孙儒泳等译,1980).理论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58-64.[4]赵惠勋.群体生态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13-28.[5]赵志模,郭依泉.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81-89.[6]高颖.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群落结构的空间生态位分析[J].生态学报,1987(1):45-49.[7]蒋志刚.生态位宽度的刀切法研究及其在高原鼠兔生态位研究中的应用[J].兽类学报,1987(1):23-26.[8]杨凯,魏晓慧,马肇涛.人工红松种群生态位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J ].林业科技,1997,22(2):10-16.[9]任青山,李茹秀,洪军,等.空间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在森林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4):1-5.[10]Hurber t S H .The m ea sur ement of niche ov erlap and som e relativ e [J ].Eco lo g y ,1978,59:66-67.[11]Petraitis P S .Likelihoo d m ea sur es o f breadth and ov er la p [J ].Ecolog y ,1977,60(4):703-710.[12]余世孝.鼎湖山厚壳桂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研究[C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5,3:32-41.[13]臧润国,刘涛.吉林白石山林区过划林的类型、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生态位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19(1):51-56.[14]洪伟,谢芳.闽北阔叶树种生态组的Fuzzy 划分[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86,6(2):19-25.[15]洪伟,陈辉,张潮巨,等.生态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1):1-5.[16]吴明盛,游水生,杨玉盛,等.武平帽布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4,14(2):157-162.[17]郑蓉.福建北部马尾松群落生态位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16(4):319-323.[18]林开敏,张文富,谢国阳,等.老龄杉木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4):313-317.[19]黄世国,林思祖,林云珠.武夷山杉阔混交林种群生态位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2):149-152.[20]刘金福,洪伟.格氏栲群落生态学研究——格氏栲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的研究[J ].生态学报,1999,19(3):347-352.[21]臧润国,刘静艳,懂大方.林隙动态与森林生物多样性[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45-149.[22]吴承祯,洪伟.万木林群落生态学研究Ⅱ.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18(3):292-298.[23]王刚.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计测[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8(4):329-334.[24]Co lw ell R K and Futuy ma D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niche br eadth a nd o ve rla p [J].Ecolog y ,1971,52:567-576.[25]郭水良,李扬汉,赵铁桥.浙江金华地区小麦——杂草群落中杂草生态位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76-84.[26]刘贵华,王海洋,周进,等.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和生态位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65-70.[27]彭少麟,王伯荪.鼎湖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研究[C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90,6:19-26.[28]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8-110.[29]何东进,吴承祯,洪伟,等.常绿阔叶防护林优势树种生态相似关系研究Ⅱ.主要灌木种群生态相似关系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2):138-141.[30]杨效文.麦蚜种间竞争研究初报[J ].生态学杂志,1991,10(1):1-5.(责任编校:卢凤美)287第3期 林开敏等: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该文介绍了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并对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程和成果进行了概述,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教育生态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学应用;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利用多门学科的优势,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正体现了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趋势。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此,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就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希望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的概述,使人们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并吸取已取得的经验,找出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一、生态学应用的发展状况“生态学”源于希腊文,最早是索罗在1858年提出的。

就其本意而言,生态学是“研究住所”的学问。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下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对生态学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r¨。

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

此后,其在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领域发展迅速。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标志着人们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开始。

1935年,英国学者比尤斯的《人类生态学》问世。

在这以后,不仅有关人类生态学的著作日渐丰富,“社会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的概念也相继问世。

到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踏上了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生态系统的含义也逐步广义化,不但指生物学方面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二、教育生态学的历史根源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在《论语阳货》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言论说明,他当时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和现状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和现状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和现状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涉及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等诸多层面,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切割和开发,生物多样性日益遭受到破坏和威胁。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当下全球性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中之重。

那么,生物多样性研究又是怎样发展并影响着当今世界呢?一、重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变暖等原因,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品种出现了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且还与人类的健康、粮食安全、维持天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生物多样性研究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生态学、遗传学、系统分类学、地理学等各个领域。

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关系和能量流动等等;而遗传学则探究了不同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传播、继承和变异等问题;系统分类学主要研究物种的分类和归属等问题;而地理学则注重讨论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布和迁徙的原因和规律等。

二、国际上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为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化管理,在1992年时正式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BD,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这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国际环保公约,旨在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化管理。

截至目前,已经有195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这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行动所需的国际合作体系,并且将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公益诉讼”在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在中国,已出台了《生态保护修复法》等法律条例,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开展了相关的生态公益诉讼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领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备受关注,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也在得到不断地加强。

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植物生物学是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生理、遗传、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科学学科。

在当今世界,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植物生物学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本文通过对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进行探讨,总结植物生物学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势。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调节一直是植物生物学的热门研究方向。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原理的运用,包括激素调节、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侧面。

植物激素是一类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其调节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特性是研究的重点。

同时,细胞分裂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过程。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植物细胞分裂调控机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

因此,未来研究还需强调从分子机制水平来阐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结合全局分析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

二、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研究也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领域。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对于生存环境的各种生理反应,包括光合作用、呼吸过程等。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其原理基础已经有所了解,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解析。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很多研究关注点都是围绕一些调节机制展开,此类机制其中包括植物对于胁迫环境的适应、植物生长调节、植物信号转导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将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建立与植物生理学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相互合作的综合交叉平台。

三、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植物遗传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探讨植物遗传机制,这可以是基于分子、细胞和遗传学层次的。

如今,随着流行病学的发展和高通量分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的涌现,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

植物遗传学一直是植物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1、可以引导植物育种培育2、明确植物体系中各种蛋白质的职能与作用3、研究植物基因组、DNA修饰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未来在植物遗传学研究方面,还需要结合计算机、分子技术和其他生物学研究方法,来有效与快速、深度地揭示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遗传性质,推动植物遗传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综述) 一)生态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智彗,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由来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由于用火不慎,致使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他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

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地区性的环境破坏。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荒芜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那时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由于滥伐了森林,水源不能涵养,水土严重流失,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仍,土地日益贫瘠。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房屋毗连,炼铁、冶铜、锻造、纺织、制革等各种手工业作坊,与居民住房混在一起。这些作坊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十三世纪,英国爱德华一世时期,曾经有对排放煤炭的“有害的气味”提出抗议的记载。1661年,英国人伊夫林写了《驱逐烟气》一书献给英王查理二世,指出空气污染的危害,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1873年12月、1880年1月、1882年2月、1891年12月、1892年2月,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的废水毁坏了大片农田;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农业生产活动也曾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1934年5月,美国发生一次席卷半个国家的特大尘暴,从西部的加拿大边境和西部草原地区几个州的干旱土地上卷起大量尘土,以每小时96~160公里的速度向东推进,最后消失在大西洋的几百公里海面上。这次风暴刮走西部草原三亿多吨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这一天,降下尘土1200万吨。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尘暴过后,美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环境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许多工业国家普遍发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美国洛杉矶市随着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自40年代后经常在夏季出现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另一种类型严重的烟雾事件,短短四天内比常年同期死亡人数多4000人。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出版了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响。另外,日本接连查明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等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都起源于工业污染;而且在荒无人烟的南、北极冰层中,也监测到有害物质含量不断增加;北欧、北美地区许多地方下降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在工业发达国家兴起了“环境运动”,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环境问题。到了70年代,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除了环境污染问题外,地球上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正在日趋恶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森林的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的扩大,水土流失的加剧,加上许多不可更新资源的过度消耗,都向当代社会和世界经济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期间,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频繁的会议和活动说明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上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技术问题。

环境科学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处在发展之中。

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在烧制陶瓷的柴窑中,已按照热烟上升原理用烟囱排烟;公元前2300年开始使用陶质排水管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修建地下排水道;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的荀子在《王制》一文中阐述了保护自然的思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鳍、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中,也逐渐积累了防治污染、保护自然的技术和知识。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已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地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和一些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角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德国植物学家弗拉斯在1847年出版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论述了人类活动影响到植物界和气候的变化;美国学者马什在1864年出版的《人和自然》一书中,从全球观点出发论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森林、水、土壤和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呼吁开展保护运动。

德国地理学家里特尔和拉策尔,探讨了地理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分布、人口分布、密度和迁移,以及人类聚落形式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他们过分强调地理环境的控制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生物同它的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以无可辩驳的材料论证了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达尔文把生物和环境的各种复杂关系叫做生存斗争,或适者生存。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物种变异是适应和遗传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立了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目前生态学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着生态系统进行的。

声、光、热、电等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在建筑物内部为人类创造适宜的物理环境的学科——建筑物理学。

公共卫生学从二十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由注意传染病进而注意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早在1775年英国著名外科医生波特发现扫烟囱工人患阴囊癌的较多,就认为这种疾病同接触煤烟有关;1915年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用试验证明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从此,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在工程技术方面,给水排水工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技术部门。1897年,英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1850年人们开始用化学消毒法杀灭饮水中病菌,防止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流行。消烟除尘技术在十九世纪后期已有所发展,二十世纪初开始采用布袋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这些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进展,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原理和方法。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当时许多科学家,包括生物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工程学家、物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都对环境问题共同进行调查和研究。他们在各个原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原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等,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孕育产生了环境科学。

最早提出“环境科学”的是美国学者,当时指的是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问题。1964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议设立了国际生物方案,研究生产力和人类福利的生物基础,对于唤醒科学家注意生物圈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2年,英国经济学家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的委托,主编出版《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主编者试图不仅从整个地球的前途出发,而且也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要求人类明智地管理地球。这可以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一部绪论性质的著作。

不过这个时期有关环境问题的著作,大部分是研究污染或公害问题的。70年代下半期,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问题。

在控制环境污染技术方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60年代中期,当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国家的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采取政治的和经济的手段,主要搞污染治理;6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70年代中期,强调环境管理,强调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利用和控制技术的发展,环境科学迅速发展起来。 环境科学从提出到现在,只不过三、四十年的历史。然而,这门新兴科学发展异常迅速。许多学者认为,环境科学的出现,是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环境科学的出现推动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发展;其次,环境科学的出现还推动了科学整体化研究。

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是一个整体。过去,各门自然科学,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都是从本学科角度探讨自然环境中各种现象的。然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变化。各个环境要素,如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同光、热、声等因素也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又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臭氧层的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引起气候异常,土壤中含氮量不足等等,这些问题表面看来原因各异,但都是互相关联的。因为全球性的碳、氧、氮硫等物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人类的活动,诸如资源开发等都会对环境发生影响。

因此,在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实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环境科学就是在科学整体化过程中,以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依据,充分运用化学、生物学、地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目前,在环境问题研究上主要趋势是:以整体观念剖析环境问题;更加注意研究生命维持系统;扩大生态学原理的应用范围;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注意全球性问题。这些趋势改变了以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介质来划分环境的做法,要求环境科学从环境整体出发实行跨学科合作,进行系统分析,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都将促进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科学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或更长时期的环境变化趋势,但更重要的是制定正确的决策,调整发展和生活方式的类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是环境的主人,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总是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必然要被认识和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