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民歌新唱的思考
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吉国强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趋势研究—— 从《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谈起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6年推出的一档现象级景观式音乐综艺栏目,一经播出,就得到了业界内外广泛关注和追捧。
笔者将从中国乐派之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民族性和科学性两个视角展开论证。
《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是在央视一套、中央三套2016国庆节推出的综艺类歌唱品牌栏目,是对中国声乐艺术引领式探索的重要举措。
民歌作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底色,是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中国特色的基石。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媒体宣传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先锋学术文化引领和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
《中国民歌大会》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新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民歌为内容主体,通过精准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精巧的艺术手段、精致的景观呈现,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纵坐标,共同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国民歌版图”。
第一季共分为 《河水天上来》上下期、《长歌万里行》上下期、《共饮一江水》上下期、《大海故乡情》上下期,由此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版图,让观众在歌声中聆听中国声乐故事,领略中国声乐气派,烙刻中国声乐记忆;节目以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国声乐文化气息,体现新时代风貌,引领新时代风气[1]。
节目共涉及72首民歌,一经播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声乐艺术演唱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中国声乐艺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声乐学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构建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笔者通过《中国民歌大会》第一季浅谈一点观后感。
《中国民歌大会》是以立足中国民歌的历史,将中国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通过多彩的歌舞展演、绚烂的舞台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趣味的竞技方式和多元的传播手段,打造出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中国声乐艺术民歌盛会,实现了一次对中国民歌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新表达,为中国声乐演唱和中国声乐教育引领了方向。
高中音乐_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彩的中国民间音乐》教学设计授课人: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更是产生了大量旋律动听、歌词优美、情绪饱满的民歌。
与中国的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群居生活不同,汉族在我国分布地区非常广泛,各地区又有巨大的地理人文生活差异,所以汉族民歌也就有了区域性的风格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有明显的不同。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一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歌》,选取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通过聆听对比与感受分析,了解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探讨和总结汉族民歌的区域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大多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高中所设的各种学习科目充满期望,这也正是引导他们学习高中音乐课程的有利条件。
多数高中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兴趣不大,甚至是不喜欢纯粹的民歌。
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祖国的民间音乐感兴趣,对祖国的民族文化有感情,由此才能承担起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所以要通过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从陌生到熟悉,从不感兴趣到有感情,并能热爱我们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目标:l、通过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无锡景》等具有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了解汉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能区分民歌体裁,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尝试演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段,感受汉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歌曲《兰花花》歌唱情感分析

歌曲《兰花花》歌唱情感分析1. 引言1.1 歌曲《兰花花》的背景介绍《兰花花》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由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创作,歌词由诗人劳斯贝作词。
这首歌曲首次问世于1931年,至今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
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兰花花》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作曲家朱践耳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歌词中描述了一位善良、勤劳的农家女兰花花,用她朴实的言行和高尚的品德感染着身边的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能感受到他对普通人民的真诚关怀和敬意。
《兰花花》以其清新动人的旋律和深情款款的歌词,深深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歌曲《兰花花》的音乐特点《兰花花》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流行歌曲,其音乐特点独具魅力,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清新简单易记,让人听了之后回味无穷。
歌曲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乐器编曲,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呈现出多层次的音乐效果,使整首歌曲更加生动立体。
歌曲的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带有一种悠扬欢快的节奏,让人不禁想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兰花花》的音乐特点是轻快明快、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愉悦愉悦的听觉享受。
这些音乐特点使得这首歌曲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广泛传唱和喜爱。
2. 正文2.1 歌曲《兰花花》歌词分析歌曲《兰花花》的歌词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描述了农村的田园生活和朴实的情感。
歌词中用兰花作为意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向往。
歌手通过歌词中的描写,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歌词中常出现的田园景象和农业劳作,让人回味无穷,勾起了人们对于乡愁的情感。
歌曲《兰花花》的歌词简单朴实,却饱含深情。
通过歌词的表达,歌手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007[摘 要] 传统民歌作为当代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其彰显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犹如璀璨的明珠,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为了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重点分析了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特点,深入探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弘扬传统民歌的有效措施,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参考,并唤起公众对传统民歌的重视。
[关 键 词] 传统民歌;民族声乐;历史文化;民族认同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魏靓妮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然而,传统民歌作为当代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被现代化音乐所替代、文化传承受阻等问题。
因此,对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传统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而且对推动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特点(一)民族风情传统民歌作为民族声乐的一部分,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每个地区的传统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反映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民族风情成了各个地区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无论是蒙古草原上悠扬的长调民歌,还是西南山区间的豪放歌谣,都体现了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二)自然质朴传统民歌通常以自然质朴的方式呈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演奏技巧。
它们更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歌手内心的感悟。
在当代民族声乐中,传统民歌的自然质朴风格成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质朴的演唱方式,让听众感受到歌手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使传统民歌不仅只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沟通。
(三)故事叙述传统民歌往往以故事叙述为主要内容,通过歌曲传达民族的传统智慧、生活哲理和情感表达。
民族音乐作品《茉莉花》的欣赏、演唱与感悟 高中音乐教案

民族音乐作品《茉莉花》的欣赏、演唱与感悟一、教学设计理念:在《茉莉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茉莉花》音乐。
通过发声训练和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在美的音乐中领悟到民歌《茉莉花》的魅力,并能准确的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美。
二、教学内容分析:《茉莉花》是我国民歌花海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
其中,广为流传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仅成为民歌《茉莉花》的代表,且走出国门并深受国外友人喜爱。
本课以“茉莉花”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并通过歌唱实践,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及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艺术高中二年级学生。
高二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基础上选择“歌唱”模块的学习,多数学生是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的,但是他们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的经验不够丰富。
另外,大部分学生已渡过变声期,但是歌唱中还需注意保护声带,正确发声。
四、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同名歌曲《茉莉花》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对江苏民歌《茉莉花》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茉莉花》在中外舞台上所产生的影响和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用连贯、流畅、圆润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做到声部和谐、均衡。
五、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演唱《茉莉花》,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并了解作品的相关文化知识。
六、教学难点:学生能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表达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音像资料八、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歌唱的站姿、歌唱的呼吸和一些基本的练声方法,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首民族音乐作品,它是哪一首民族音乐作品呢?请大家先来听一段音乐。
(播放《茉莉花》的音乐)师:同学们,刚刚播放的音乐,你们听出来是什么歌吗?生:茉莉花师:是的,《茉莉花》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一首民间小调,许多省份都有同名的《茉莉花》,各种各样,色彩纷呈。
高中音乐_多彩的民歌——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音乐鉴赏教师: 2015年4 月 10日学情分析西北民歌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更没有亲身体验西北民歌的机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从视频和音频中感受西北民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关键。
效果分析(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对西北民歌艺术有了深刻的认识。
感受、体验了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了“花儿”、“信天游”的民歌体裁;并通过对比聆听,演唱,从音乐本身出发分析作品,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感受、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学会欣赏和分析音乐的方法。
学生通过总结,充分感受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二)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本节课的目标明确,线路清晰,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不是一味的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视听材料,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情感,用音乐说话,把音乐的精髓体现到一定高度,学生的表现都是有感而发。
同时,学生通过这节课对我国的民歌也有了新的认识。
加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走西口》两首作品。
教材上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学唱不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民歌风浓郁,朗朗上口易于学唱;而《白马调》的诞生和发展线索清晰,对学生研究民歌的产生基础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以音乐为本,二是以学生为本。
一节好课的标准要自然、有效、感动、无痕迹。
如果用上述要求来反观这节课,显然还有很多不足。
教师应该将陕北民歌的精髓挖掘的更深一些,并且用音乐的要素去分析民歌的特点,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刻。
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

浅析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特征1. 引言1.1 介绍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是中国山西省地方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民歌以独特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吸引了无数听众,被誉为山西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桃花红杏花白》的歌词简洁优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首歌曲在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广泛传唱和演奏。
它不仅在民间流传甚广,也被许多音乐家和歌手重新演绎,为这首经典的山西民歌增添了新的魅力。
从古老的山西大地传承至今的《桃花红杏花白》,不仅展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热情好客,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歌曲不仅是山西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传递着美好的情感。
2. 正文2.1 歌曲的创作背景《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源自山西的民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山西农村,桃花和杏花是非常常见的花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桃花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希望,象征着温暖和幸福;而杏花则寓意着平安和长寿。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以桃花、杏花等花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歌曲《桃花红杏花白》正是受到这样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场景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作者通过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桃花红杏花白的形象来描绘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生活情景。
这首歌曲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向往,也借助桃花和杏花这两种花朵的形象来表达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2.2 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山西民歌,歌曲的主题主要表现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首歌中,桃花红、杏花白这两种颜色被用来象征着幸福与快乐,寓意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整首歌曲以轻快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歌曲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词中多次提到“桃花红、杏花白、瓦马街上欢天喜地”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家乡乡土的眷恋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对中国民歌新唱的思考 汪琦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里,民歌对广大青少年而言,已是过去的时代,现在只有流行音乐才是他们的最爱,但民歌的精粹不仅仅是流行歌曲能体现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让生长在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的年轻人,很难去体会在他的上辈乃至上上辈中用来传情达意或组织劳动的歌曲,加上这些传统民歌的特色,让生活在普通话全民化的环境中的孩子们更加难对这这方言成片的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民歌在这些条件出现了“入乡随俗”的现象,一些音乐人和歌手将一些现代元素加入到了民歌的演唱之中,让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层出现在人们面前。 民歌新唱的来源 现在的民歌在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断层,很多现代意识很强的年轻人虽然喜欢音乐,但并不一定喜欢民歌,而一些优秀的老音乐人也很难唤起年轻人对民歌的渴望,于是有人开始将现代音乐技巧融入到民间音乐中,两相结合,使得民歌新唱这一新的音乐形式出现了。 ⒈民歌的发展现状 “民歌,一般意义上是指民间歌曲,是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一种结合体,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中表达思想、情感,纪录自然、人文状况的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是集体创作、加工的结晶,有山歌、小调、号子、长歌、多声部民歌等,不同的民歌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韵律。而且民俗、民风,一首成熟的民歌必有其历史渊源和定义,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与其产生地所特定的方言、民俗、民风以及人们的生活、劳动内容和方式密切相关,它总是循序渐进地演变,始终处在“加工”的量变过程中”。 民歌的发展始终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民歌种类在现实生活中有它不用的作用。如号子,它有两种不同的功能:(1)实用性功能:它是人民在劳动时积累力量、调整呼吸及为人体所需要,而且还能组织、指挥劳动,鼓舞人民情绪;(2)抒发老情感以及给人以精神上愉悦感受的表现性功能。民歌都与人民生活及环境密切相关,大都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描写了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不平事的不满和抗议。 我国的民歌创作和表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特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社会的不断变化,人民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快,新生民歌的数量越来越少,作品及演唱风格日趋单一,逐渐失去了五六十年代那种蓬勃发展,色彩斑斓的活力。从民歌的发展轨迹来看,它曾一度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人的精神起到了净化、升华、激励的作用。但在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现代传媒技术如电视、互联网的大众化,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审美情趣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了。再者,当今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性普通话的推广对传统民歌的流传也产生了影响。 在20世纪末开始,流行音风占据人们生活大部分空间,从台湾的校园民谣到香港的爱情歌曲,贫乏的歌词使部分歌曲失去了音乐文学的美丽,而现代音乐是突显个性,超前创新的时代音乐,老歌新唱、翻唱民歌是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又一次完美结合,这种结合给流行音乐市场带来一股新的潮流。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手、艺人涌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为个性风格的流行音乐创作增添了新的色彩,如:蒙古族风格的腾格尔的《蒙古人》、《天堂》等,零点乐队的《赞丹呼仍》,斯琴格日乐、臧天嗍的《新长征》专辑中的系列歌曲,包括那英演唱的《为你朝思暮想》也是源自内蒙古族民歌《城墙上的跑马》的曲调。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王傅林所创作的《楼兰姑娘》、陈明演唱的《为你》、《快乐老家》等,新疆特色乐器和现代配器手法运用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朝鲜族阿里郎组合将流行元素拼贴与Hip-Hop,曲风中融合了朝鲜族音乐和现代感极强的R&B及RAP等元素。西藏风格的歌曲以郑钧的《回到拉萨》揭开了藏风流行音乐神秘的面纱,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又为流行音乐的创作融入了血液。韩红、李娜、张千一、容中尔甲、亚东等一批音乐人的作品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另外,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更是让世界对中国的流行音乐刮目相看。他们用古朴的音乐语言和现代音乐技巧诉说着雪山的圣洁、高原的胸襟和藏人的虔诚。西南少数民族“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的专辑《走出大凉山》、倪睿思演唱的《你是天真》,力图以新的音乐范例来解构旧音乐,走出民间、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已成为当代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势态。郑钧演唱的《灰姑娘》、王众的《眼儿媚》又具有傣族民歌风,李杰的《笑容》有云南白族音调。同样,各地汉民族的民歌也是流行歌曲创作的又一源泉。一首河北民歌《小白菜》曾为程琳演唱的台湾歌曲《酒干倘买无》、刘青创作、那英演唱的《山不转水转》提供了创作基础,其旋律走向和乐句落音都与《小白菜》极为相似,陈汝佳的《故园之恋》取自四川民歌《摘葡萄》、古建芬的《妈妈的吻》同江苏民歌《孟姜女》不但旋律相似,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八段四句落音也一致;张惠妹的《姐妹》又有台湾高山族的影子,赵季平创作、刘欢演唱的《好汉歌》从河南民歌《王大娘镯缸》演化而来,由于恰当地使用民歌元素,使这首歌曲更具流行性及民间、民俗性。 二、民歌新唱之利弊 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即利与弊,它们是呈相对发展的趋势,对于其中某一点,我觉得勿需刻意将其扩大化,从而忽视了事物的其他方面,民歌新唱亦是如此。 1、民歌新唱之利 民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而且一般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青少年很难去体会,自然也很难谈得上喜欢,加之现在的民歌手多少缺少点与时俱进的做法,过于民族的唱法反而让欣赏者接受不了。而且,由于民歌的不够上口,导致了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选择那种快餐式的流行音乐也不愿去唱民歌的现象。再者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主动了解民歌的热情,如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宁愿选择那种技术性的课程也不愿选择一些修养身心的课程。一定的民俗音乐和仪式音乐都是伴随着它的民俗和仪式存在的,如果这个民俗的形式和仪式丧失的话,它就缺乏它依附的背景,那么,它的完整保留就必然受到威胁,最后只可能出现两个结局:一个就是消失,一个就是以另一个新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如:唐代的大曲,到了宋以后这个形式逐步消失了,但它分散为很多形式,如:小曲、歌舞、器乐曲等,而流传于后世,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此,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必然有些传统要丢失,有一些传统以新的面貌出现而获得新的发展。近几年,民歌改编的情况非常多,有的歌曲还很受欢迎,这主要体现在流行歌曲方面,从本质上看,流行歌曲是中国民间音乐与新时代的现实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走向,而且,流行歌曲具有民间性、现实性、情感性与人民性,是一种大众文化,拉近了音乐与人的距离,有利于歌曲的传播。面对民歌现在这种急需“抢救”的地步,民歌新唱正是民歌发展的新的方式。 我国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浩如烟海,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的风土人情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风格,在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争妍夺丽、相应生辉,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更像一朵朵奇葩,绽放光彩,把中华民族的百花园装点得更加瑰丽多姿。一首首古老流传的民歌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民群众创作的结晶,也是传唱之经典,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民歌很不熟悉,如果这些民歌不传播,就会慢慢消失,对我们而言,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此,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许多音乐人歌手都在积极搜集、整理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采用新的方式将其重新改编后呈现在人民面前。去年流行乐坛上的刀郎对新疆音乐的重新包装,虽然流行时间不很长但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对于新疆以外的人来说,一般是不了解新疆的音乐的,不光是因为语言上的差异,还有地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若想要将新疆音乐打入内地音乐市场来让人民了解知道,不能只靠太民族化的方式,因为现在市场上的主流音乐已不再是纯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在市场上已日趋占据了上风。加之,广大青少年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对象,而他们也是我们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对象,因此,刀郎在歌曲演绎中,根据自身对新疆民歌的了解及对汉族人的了解,没有把民族元素放得太多,在歌曲《草原之夜》的演唱中,刀郎除了在演唱上显示他“沙哑派”的现代风格外,还在后面的衬词“来来来……”的哼唱中,显示了很现代的那种味道,还加上很现代的配器、,于是,这首《草原之夜》就成了刀郎作为歌手的第一首面世的歌曲。而且,他认为民歌被民族唱法局限了,听众听到的民歌都太多专业,太过讲究技巧了,失去了民歌那种粗犷浑厚的原味,就像《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最初的版本不是美声,而是生活中的民歌,也不是如今各大门派的唱腔唱法,而是跟流行歌曲一样可以随口就来的根本不需要去注意声乐中各种行腔的人民之歌。所以在《大漠民歌》这张专辑的配器上,他用流行金属点缀民族器乐,在演绎上更具有亲和力。他要把新疆音乐活生生地拉到听众的面前,让大家能听到一个鲜活的“新新疆”。这张歌碟的最大特点就是浓浓的“新疆味道”,而且这种味道在那之前却是很“陌生”的。就是像《大阪城的姑娘》这样很“新疆”的歌曲,在刀郎现代方式的演绎下,也有了不同往常的意味。演唱者在后面一段的演唱时是用唯吾尔语演唱的。对于听惯了这首歌的汉族人来说,这种“陌生”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曲调那么熟悉,但歌词又充满了神秘。正是这种陌生而熟悉的双重感觉中,听众的审美愿望达到了满足。而《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等很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刀郎都没有自己翻唱,而是让新疆的民族歌手来演绎;他选择了《草原之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进行演绎,是因为他感觉在这些歌曲上,民族特色不是那么浓烈,他把握起来比较到位。“我愿流浪在草…原”,他在处理“草原”这两个字的时候很很强的起伏,耍了点小小的野性,完全突破了以往那个憨直情郎的形象。“我愿做一个小……羊”的“小羊”也是同出一辙。这些曲调的不同处理都能给听众一种完全陌生的感觉,而这种陌生感觉却正是吸引年轻听众的地方。很多歌迷说,他们什么听《遥远的地方》什么时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