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早自习阅读材料16页 含答案

2016高一语文早自习阅读材料

1.指定阅读下面三本散文集:

毕淑敏《我很重要》(1.关于人生的沉思——100.聆听千年)

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龙应台《目送》

2.指定阅读国学名著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选段(注意:要买全选本),并完成相关练习。

3.积累100个成语,见附录一

4.背诵默写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以下诗文: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陆游的《游山西村》、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5.阅读初中古诗鉴赏文字,并思考文后问题,具体见附录二

注:以上内容会在分班摸底考试中体现。

练习一

一、阅读《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以下段落:

陈仲举言为士则,陈太丘诣荀朗陵,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顾荣在洛阳,祖光禄少孤贫,庾公乘马有的卢,范宣年八岁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文句均选自上面的语段)

1.陈仲举言为士则.则:

2.席不暇.暖暇:

3.陈太丘诣.荀朗陵诣:

4.乃使元方将.车将:

5.败.义以求生败:

6.割.席分坐割:

7.歆辄难.之难: 8.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炙:

9.以两婢饷.之饷: 10.韩豫章遗.绢百匹遗:

练习二

一、阅读《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以下段落:

徐孺子年九岁,孔文子年十岁,孔融被收,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钟毓、钟会少有令誉,邓艾口吃,过江诸人,梁国杨氏子九岁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文句均选自上面的语段)

1.若.令月中无物若:

2.小时了了

..了了:

3.复有完.卵乎完:

4.不能发.明王之梦发:

5.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令誉: 6.辄.相邀新亭辄:

7.当共戮力

..神州克复:..王室戮力: 8.克复

9.甚.聪惠甚: 10.庾法畅造.庾太尉造:

练习三

一、阅读《世说新语》以下段落:

言语第二:桓公北伐、王长吏与刘真长别后相见、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毛伯成既负其才气

政事第三:陈仲弓为太丘长、王安期作东海郡、简文为相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文句均选自上面的语段)

1.人何以堪.堪:

2.卿.更长进卿:

3.俄而雪骤.骤:

4.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

5.负.其才气负:

6.回.车往治之回:

7.吏录一犯.夜人犯: 8.桓公甚患.其迟患:

练习四

一、阅读《世说新语》以下段落:

文学第四:服虔既善《春秋》、殷中军为庾公长史、有北来道人好才理、张凭举孝廉方正第五:诸葛亮之次渭滨、明帝在西堂、苏峻既至石头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文句均选自上面的语段)

1.既知不能逾.己逾:

2.然素.闻虔名素:

3.我亦时复造心

..何以都不言向来:..造心: 4.向来

5.张凭举.孝廉举:

6.张欲自发无端.端:

7.诸葛亮之次.渭滨次: 8.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陈:

9.群臣往省.之省: 10.国乱不能匡.匡:

参考答案:

练习一 1.准则 2.来得及 3. 拜访 4.驾 5.败坏

..

6.割裂

7. 为难

8.吃烤肉

9.赠送 10.赠送

练习二 1.如果 2.聪明伶俐 3. 完整的 4.激发 5.美好的名声

6.就

7. 合力

8.收复

9.非常 10.拜访

练习三 1.忍受 2.你 3. 大 4.不如 5.对……自负

6.掉转

7. 触犯

8.担心

练习四 1.超过 2.一向 3. 心有所会 4.刚才 5.推举

6.理由

7. 临时驻扎

8.布阵

9.探望 10.匡救

附一:100个成语

1.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2.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不忙;步,步行;当,当作。古代贵族出外都要乘车,因此用安步当车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在多用于表示不乘车而从容步行。

5.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态度。

6.安身立命:安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7.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不轻率。

8.安之若素: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9.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门类、秩序;就,归于。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时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10.按图索骥:索,寻找;骥,千里马。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也指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11.暗度陈仓:指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在侧面突然袭击的策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

12.黯然销魂: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了躯壳。心情沮丧得好像失去了灵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13.嗷嗷待哺: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也比喻处境极为困难,亟待救济、援助。还可以形容婴儿刚刚出生,期待母亲哺育的样子。

14.八竿(杆)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

15.八字没一撇:写“八”字,连一撇还没写出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16.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白驹,骏马。

17.白云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1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但尚需继续努力。后来泛用以鼓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19.百孔千疮或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十分严重。

20.百身莫(或“何”)赎: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21. 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22.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23.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作品为稗官野史。

24. 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滚动;丸,弹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25.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26. 厝火积薪:也作“积薪厝火”,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27. 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28.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贬义。

29.暴戾恣睢:暴戾,凶狠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干坏事。

30.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31.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32.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33.倍道兼行:倍、兼,加倍;道,指行程。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疾行。

34.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

35.闭门不纳:关上门不让人进来。

36.闭门造车:原来是按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现在用以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37.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自己的东西却是最珍贵的。

38.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后来形容创业的艰辛。

39.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意思是要学得切实。现在多用于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40.鞭长莫及:本意为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上。后用以比喻力不能及。

41.便宜行事:便宜,方便,适宜。指可斟酌形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42.彪炳千秋:彪炳,照耀。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43.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势险要。

44.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45.别具慧眼:慧,聪明,有才智。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4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47.冰山一角:冰山大部分沉在水里,露出水面的不过是一小部分。比喻只看到事物暴露在外的一小部分。

48.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49.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50.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51.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指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

52.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53.不揣冒昧:自谦之词,谓不自量,鲁莽无知;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54.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指不能使众人信服。

55.不负众望:负,辜负。没辜负大家的期望。

56.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57.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58.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

59.不胫而走: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传播、流行。(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60.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61.不刊之论: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言论或文章的精当,无懈可击。刊,消除,删改。

62.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喻,使明白。

63.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窠臼,指老套子,旧格式。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64.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65.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66.不情之请:情,情理。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

67.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喙,嘴。

6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69.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70.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不指性格)

71.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不分黑白,不管是非曲直。

72.不肖子孙:不肖,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73.不修边幅: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仪表、衣着、生活作风。原来形容为人不拘小节,后来也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74.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75.不厌其详: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

76.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很多,反复出现,不能一一列举。

77.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然,对,正确。

78.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表示抱轻视的态度。

79.不明就里:就里,内部情况。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80.不知所以:所以,实在的情由。指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81.不知所云: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说者语言紊乱或空洞。指说话人说得

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82.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83.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训,准则。

84.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走上别人走过的老路。

85.参差不齐:参差,高低、长短、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不用于时间等。)

86.蚕食鲸吞: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一口一口吃掉;鲸吞:像鲸鱼吞下食物那样一口吞下。比喻逐步侵占或一举并吞。(蚕、鲸,名词作状语)

87.惨淡经营:惨淡,费尽心力;经营,谋划安排。①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

②形容苦心谋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88.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海水泛滥,到处乱流。比喻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不稳。(作谓语;形容天下大乱。)

89.沧海桑田:桑田,种桑树的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非常大。也说桑田沧海。

90.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极其微小。(作谓语、宾语;指微不足道的事。)

91.沧海遗珠:遗珠,遗失的珍珠;遗失珍珠。大海中被采珠人遗漏的珍珠。比喻埋没杰出人才、珍贵事物或被埋没的杰出人才、珍贵事物。

92.草菅人命:菅,一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菅,野草。把人命视作草芥。指当权者滥杀无辜。

93.侧目而视:侧目,斜着眼睛。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94.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指戏曲、曲艺表演中演员插进一些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也泛指插入引人发笑的动作和话语。95.差强人意:差,尚,稍微。强,振奋。①还能振奋人的意志;

②大致上还能够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96.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攀折(月宫中)桂花,指人考中进士。比喻科举应试得中。

97.长歌当哭:长歌,放声歌咏。当,当作。用放声歌咏来代替哭泣。指用诗歌或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悲哀或愤怒。

98.尝鼎一脔: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品尝鼎锅中的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的食物的滋味。(作谓语;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99.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100.晨钟暮鼓:暮,傍晚。①佛寺里清晨撞钟,晚上击鼓,用以报时,也作“暮鼓晨钟”;②指时间推移,也作“暮鼓晨钟”;③比喻可以使人警觉的言语。

附二:初中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诗题为“登岳阳楼”,却不细致描摹所见之景,更是明写个人之愁,寄予诗人对天下的悲慨牵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寄情山水传达自己的思考与牵挂,袒露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凡。

这首诗创作于山河破碎、家国离乱时期,诗人经历了飘摇的三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国之愁无处宣泄,文人的良心无以寄托,登临高楼,远眺山水,天地之大,湖面之阔,很难不使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很难不让诗人产生悲慨孤寂之情。洞庭的湖光山色,波澜壮阔,吞吐大荒,诗人已然老去,凭吊古事,那些承载着诗人郁结悲情的山水草木,却在天地间生生不息。

首联写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起句一“东”一“西”,既形象地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又将高楼摆放在开阔的洞庭湖背景之上,扩大的背景与宏伟的高楼相辉映。高楼远观,帘旌不动,夕阳西下,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夕阳满天是白天将要结束的时候了,“夕阳”多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象征性意象,而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漂泊的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将岳阳楼置于历史之中,让人想起动荡飘摇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思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身居高楼,面对胜境,诗人不写眼见之美景,却想到三国,徘徊徙倚,满腔愁绪溢于言外。

有资料说本诗的颈联是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诗人虽未有杜甫沉郁顿挫之功力,但也写出了沉郁顿挫之感。不具体说家国之愁,但已然能使人感知到作者排解不去的忧虑与愁情。

尾联“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诗人直写自己一个白发老者凭吊古事,内心沧桑沉重。“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景中有情,情中含景。尾联气韵苍凉,雄阔慷慨。

诗人徘徊于岳阳楼上,看夕阳下的苍茫远山,含悲古木,听湖水滔滔,想自己年事渐高,山河颓危,百姓多难,个人漂泊,满怀愁绪,无限悲凉的情意自然也在这渺渺苍波中倾注。

思考:结句说“老木沧波无限悲”,作者的悲有哪些?

长歌行汉乐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