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

建筑概论
建筑概论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建筑概论》课程论文(智能化建筑概论论文)

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年级班级:2015级

姓名:蒙瑶

学号:1538370130

指导教师:陆燕青

2016年6月

民用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分析

摘要:

房屋建筑学包括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两大部分内容。先秦的典籍《考工记》、唐代的《大唐六典》、宋代的《木经》和《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古罗马的《建筑经书》、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四论》和《五种柱式规范》等著作均有对当时建筑构造方面内容的论述。

民用建筑构造是一门研究民用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各组成部分的构造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它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践性很强。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材料性能、受力情况、技术经济、施工方法和建筑艺术造型等要求,综合运用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与建筑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选择符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绘制建筑构造图,为综合解决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

人们在建筑领域通过系统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当今的建筑,从功能到视觉形态,已经非常复杂,更有必要通过系统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建筑细部设计也面临着相同的局面。早期的建筑师实际上与工程师或者工匠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建筑师可以通过其巧思,设计出建筑的各构造细部,甚至解决结构及施工方面的问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形状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能越来越丰富,结构、构造、设备及施工等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早期的建筑构造节点基本上是建筑师“发明”的,而现在的许多构造节点要通过风压、喷淋及环境温度等多项实验才能确定。简单地说,现代建筑队细部设计的要求,早已超过建筑师个人的设计能力。

关键词:设计,构造

正文

一棟建筑物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上被称为构件或配件。建筑构件主要指承重结构的墙、柱、粱、楼板和屋架等,建筑配件则是指屋面、地面、墙面、门窗、栏杆、花格、细部装修等。建筑构造设计主要侧重于建筑配件的设计。各种不同建筑物的构配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用材多种多样,在使用要求、空间组合、外形处理、结构形式、构造方式及规模大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基础、墙或柱、楼板层和地坪层(简称楼地层)、楼梯、屋顶和门窗六大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各

自所处的部位不同,因而发挥着不同作用,建筑物的基本构造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所处的部位不同,因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基础

基础是建筑物底部与地基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叫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它们传给地基。而地基则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它只是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土层

2.墙或柱

墙是建筑物的竖向承重和围护构件。承重构件的墙体,能承受由屋顶、楼梯或楼板层等构件传来的荷载,并传给基础。当以柱代墙起承重作用时,柱间的填充墙仅起围护和隔墙作用。围护构件的外墙能抵御自然界风、雨、寒暑等各种因素对室内的侵袭,而内墙可分隔空间、组成房间、隔声、遮挡视线以及保证室内生活和工作环境舒适。墙的装修具有保护房间、装饰建筑物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功能。墙体依据功能不同分别要求具有保护房间、装饰建筑物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功能。墙体依据功能不同分别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防潮等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耐久性。

柱是框架或排架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和承重墙一样承受粱、屋架或屋顶、楼板层以及吊车梁等传来的荷载并传给基础。柱与墙的区别在于其高度尺寸远大于自身长宽,截面面积小,受力比较集中。柱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3.楼板层和地坪层(楼底层)

楼地层是建筑物的承重和水平方向的围护构件。楼板层是水平方向的承重结构,把建筑空间在垂直方向划分若干层。承受人体、家具、设备和隔墙等荷载以及自重,并将其传给墙、粱或柱。同时,楼板支承在墙或柱上,对墙或柱起着水平支撑作用。

楼板层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隔声、防潮、防火等性能。地坪层是指建筑底层的地坪,是底层房间与土壤的隔离构件,直接承受各种使用荷载,并传给下面的地基。地坪层应具有均匀传力、防潮、防水、保温、坚固、耐磨、抗压、易清洁等性

能。

4.楼梯

楼梯是建筑中联系上下各层的垂直交通构件设施,供人们上下楼层和发生火灾、地震等事故时紧急疏散之用。楼梯也有承重作用,但不是基本承重构件。楼梯要具有防水、防滑、耐磨、坚固、安全及足够的通行能力。

5.屋顶

屋顶是建筑物顶部的围护和承重构件,抵抗风、雨、雪、霜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袭及太阳辐射热、冬季低温等对顶层房间的影响,承受风、雪以及施工期间作用在屋顶上的全部荷载,并传给垂直方向承重构件墙或柱。另外,屋顶对建筑立面有很强的审美作用,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坚固、耐久及防水、保温和隔热等能力。

6.门窗

门和窗是安装在墙上的非承重建筑构件。门主要供内外交通、分隔和联系室内外空间,有时兼采光和通风作用。窗主要用来采光、通风和供人眺望。门窗同时也对分隔、围护和建筑造型、美化立面及装饰有重要的作用。根据门窗的不同功用,要求门窗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隔视线,防水,防风沙和节能等功能。

目前,房屋建筑结构施工与设计越来越青睐于房屋外窗的固定扇设计,从实际设计经验来看,固定扇窗的玻璃面积通常不宜过大,这主要是会给入住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通风条件一般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门窗预留洞口的窗墙比在对于房屋结构节能设计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许多房屋建筑设计当中所有的外窗都设计为大窗口,以图能够获得更好的采光和立面效果,但是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窗口都能实现采光效果的,并没有必要一味地把每一扇窗户预留洞设计为大洞口窗户。因此,可以根据每一扇设计窗户的位置和朝向适当地减小或缩放窗墙比以达到节能设计和居用便利的“双赢”效果。

为了能够在安装门、窗框时可以减少损坏预留门、窗洞口结构保护层,可以改进传统的内凹型式设计,以外凸型式取而代之。在避免损坏结构保护层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外窗的防水性能。应用外凸型式窗就需要注意到窗口顶、底板结构和侧壁结构的保温设计,这就要求保温设计既要满足整体节能的设计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结构最小传热系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居住房屋保温和隔热最薄弱的地方就是门和窗,而真正成为设计人员所忽略的重要关键在于门窗结构与洞口结构保护层之间的缝隙。而从我国制定的有关节能设计标准规范的文件内容来看,对于房屋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标准是具有明确规定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设计工作不容易到位,或

部分施工企业在安装门窗施工过程中往往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做到彻底地规范和整治。

7.地下室

房屋建筑地下室如果在设计上出现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整体的抗震性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通常,房屋建筑地下室细部构造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顶板、底板、基础、外墙等。首要考虑到的房屋建筑地下室细部构筑设计问题应是荷载问题,地下室结构一般所能考虑到的承受荷载有上部建筑物自重荷载、土压力、水压力以及地下室结构自重荷载等,这些应根据房屋建筑地下室设计规范给予准确合理地荷载计算,荷载取值与组合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控制操作。

房屋建筑地下室顶、底板结构是作为房屋建筑上部结构的一种水平约束支座,一般主要要求其自身结构刚度要绝对好,这样才能够对建筑上部结构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在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地下室顶、底板厚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以及配筋率不符合《GB500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其中底板结构还需要注意要满足地下室抗渗水和防水的要求,而顶板则需要满足楼层间的侧向刚度要求等。

基础结构是整个房屋建筑所要承受荷载的总支承结构构件,它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将上部结构及自身结构的荷载间接地通过地基基础结构均匀地分散给基础之下的土体

结构。房屋建筑基础的设计内容主要涉及基础选型和基础埋深两方面的问题。它的设计选型问题主要是根据拟建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条件和建筑自身对基础的要求进行基础

选型,一般地基础选型可笼统地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两种,而浅基础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箱型基础和壳型基础等,深基础包括预制混凝土桩基础、预应力混凝土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以及钢管桩基础等。对于如何选择基础型式,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严格依据现场地质勘查情况和安装设计规范进行基础的选型工作。而房屋建筑基础的埋深设计则主要是与基础型式和抗震设防烈度相关,设计过程需要严格依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内容规定的要求。一般要求建筑设防烈度在七度或七度以上时,对于天然的地基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整体高度的1/12,桩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整体高度的1/15。特别强调,建筑物埋入地下部分是否具有可靠的侧向限制是建筑整体高度的起算标高,如果拟建工程周边存在裙房,房屋建筑的基础埋深应从裙房的地下室地面标高算起。

房屋建筑地下室外墙结构的设计计算时需要进行结构的弯矩调幅,底板结构一般作为外墙结构的嵌固端即固定支座,调幅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对于地下室结构承载各种荷载的分项系数,外墙侧壁底部的弯矩大小应与相邻底板之间的弯矩大小保持一致,且底板结构自身的抗弯能力不能够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要求其设计厚度和设计配筋率要相互协调。值得强调的是,如果设计存在与垂直于外墙的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的外墙板的情况,需要对外墙板进行双向的最小配筋率计算设计。另外,对于地下室外墙结构的裂缝宽度控制也需要严格设计计算,裂缝的出现不得贯通且宽度要控制在0.2毫米以内。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地下水位也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实际的地下室抗浮设计工作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只考虑在地下室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极限值,往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或地下水位增长期的抗浮承受能力设计重视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抗浮能力不足地下室结构局部破坏的情况。抗浮能力不足的情况一般都比较难以处理,设计工作必须严格缜密。另外,地下室防渗水的设计工作也要到位。主要是由于钢筋混凝土构件一般都是带缝工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针对钢筋混凝土裂

缝的补救措施,如可以考虑补偿收缩混凝土、增加后浇带、增加构件中的抗变形钢筋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以及加大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力度等。

一棟建筑物除上述六部分以外,对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还有一些附属部分,如阳台、雨蓬、台阶、坡道、烟囱、散水、落水管、明沟、通风管、井道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配件和装饰部分等。建筑物的各组成部分各自起的作用不同,但归纳起来为两大类,即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基础、柱、楼梯等属于承重结构。门窗等属于围护构件。墙,楼板和屋顶等既是承重结构又是围护构件。

总之,一棟现代建筑的构造,通常由结构支撑系统、围护分隔系统、相关的设备系统以及其他及辅助部分共同组成。结构支撑系统一般由基础、粱、墙或柱、楼板、屋盖等组成,起建筑骨架作用。围护分隔系统一般是由不承重的墙体、门窗和承重的楼板、屋顶等组成,围合或分隔一个建筑空间,供人们使用,有外围护和内围护结构系统之分。外围护结构是指建筑的屋顶、外墙及外门窗等部件,要具有防水及防潮、保温及隔热、耐火及隔声、耐久等性能,而内围护结构是指楼板、隔墙及内门窗等,应具有隔声、隔视线及其他干扰的性能要求。设备系统一般由电气照明、电视、电话、网络等强弱电以及给排水、燃气、暖通和空调等组成,是建筑正常使用的保障。其他及辅助部分包括楼梯、电梯、阳台、露台、窗台、雨蓬、女儿墙、台阶与坡道等。

现代建筑还包括门窗、楼梯、顶棚、隔断与栏杆等构配件的装设,顶棚、墙面和楼地面等的装修以及雕塑、壁画与其他艺术品等建筑装饰内容,起保护构配件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但上述内容如处理不好,各种自然、人为灾害及意外事故发生时,往往会带来了一些建筑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因此,现代建筑必须在建筑防火、防水、防尘、防爆、防腐蚀、防辐射、防电磁波和防震上进行防护。

建筑构造的设计是初步设计的继续和深入,设计者要综合全面考虑影响建筑构造的各个因素,分清主次和抓住主要矛盾,在“适用、美观、安全、经济”建筑设计总方针的指导下,严格遵循“坚固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注重生态环保,有利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原则。

1.坚固适用

建筑物除根据荷载大小、性质和结构要求,应用结构计算与设计理论知识,对主要承重构件进行结构设计,确定基本断面尺寸外,对其他一些构配件,如

阳台、楼梯栏杆、顶棚、墙面、地面的装修、门窗与窗体的连接以及抗震加固

等构造设计,必须保证在使用时的安全可靠。故在构造方案上首先考虑坚固实

用,保证房屋构件之间连接可靠,整体刚度强、安全稳定,经久耐用。

2.技术先进

建筑构造设计应大力改进传统的建筑构造方式,因地制宜,并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材料、结构和施工新技术,选择各种高效

能的建筑材料。如我国北方地区寒冷要求建筑冬季保温,南方地区温暖要求夏

季通风隔热。住宅小区为避免噪声的干扰要求隔声,而音乐厅、影剧院、会堂

等则要求音响效果要好。因此,应综合运用有关技术理论知识,根据建筑使用

性质和所处的不同环境,提出合理的构造方案,尽量要做到技术先进,采用新

型的通风、保温、隔热和隔声材料,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要求。

3.经济合理

建筑构造设计要注重建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处处都应考虑选择恰当的建筑标准,做到经济合理。在材料选用和构造处理上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注意节约钢材、水泥、木材三大材料,尽量节约一次性建设投资,

降低材料的能源消耗和日常运行、维修及管理费用,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合

理降低造价。但绝不能只是单纯追求效益而偷工减料,降低质量标准。

4.美观大方

建筑构造设计不仅要创造出坚固适用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还要考虑人们对建筑美观方面的要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物的形象除了取决于建筑设

计中的体型组合和立面处理外,细部构造设计对整体美观也影响很大,故在处

理细部构造时,要充分考虑其造型、尺度、色彩与质感,达到丰富建筑的艺术

效果,使建筑整体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例如栏杆的形式、阳台的凸凹、室内

外的细部装修,各种转角、收头、交接处的接头设计,都应处理合理,并相互

协调。但建筑的艺术形象又受到技术、文化、环境、审美观念、意识形态、宗

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特别注意。

另外,在注重坚固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保和适应建筑工业化水平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设计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型生态环保型建筑。在构造设计的时,为提高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保证施工质量,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采用标准化设计,节点构造定型化,选用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和标准定型构配件及其制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用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为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创造有利条件,以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建筑细部构造智能化:

建筑设计的一体化是将建筑的方案设计、视觉表达、功能分析(量化测定)、绘制详图、施工计划及管理综合成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这一设计体系使建筑设计的过程转变成了所设计建筑的数字化模型的建设过程(相当于该建筑的综合数据库)。这一数字化模型的建成意味着建筑设计工作的完成。首先是将手绘草图、实体模型(也可以是数字模型)等概念化形体,通过读取设备转化成三维数字模型。建筑师运用相关软件检测数字模型在满足甲方的要求、立体条件、节能环保要求等方面,并根据结果对数字模型进行修正,形成较为精确的阶段性模型。在阶段性模型生成并探讨视觉效果的同时,对模型自动提供的有关建筑各部分面积、可行的结构体系等进行调整。在建筑的详细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根据软件所提出来的建议,综合运用各种建材、构造节点、构件及部件单元等的双向数据库,发展出建筑各部位的详图。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软件可以对构件预制及建材加工等提出具体方案,还可以对建筑的材料造价、建筑的各项详细性能及施工计划等进行掌控。设计各环节中的修改,可以自动反映在存在关联的各方面。此外,如果必要,视觉效果的生成、相关功能及性能的量化测定等工作,可以在设计的任何过程中随时进行。

三维数字模型同时是其他专业,如结构、暖通等专业进行设计时的空间框架,各专业的设计成果会随时反馈到双向数据库,并直接体现在数字模型之中。这一方式使得包括建筑专业在内的各专业间的协调实现实时和自动化。

如此一体化设计体系中的一些环节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实际应用,一些相关设备及软件的研发(如对二维草图的三维数字化读取,建筑材料及细部的双向数据库建设等)也正取得进展。上述设计体系目前在推广普及方面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相关行业都能使用的数据库的建立和软件操作方法的大幅度简化。

类似的设计体系在未来的推广和普及,无疑会对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一些变化。其中最为确定的是建筑师(设计师)的个人能力能够进一步得到发挥:一两个建筑师或者小型建筑设计单位便可以执行大规模建筑从方案到实施的全部设计任务。另一个较为可能的变化是设计领域各专业的相对独立: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或团队可以通过数据库与其他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实时协调(降低了目前在同一设计单

位内各专业配套的必要性)。

总结:

房屋建筑细部构造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过程同时它也是整体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也最容易被忽略。对于住宅来说,细部设计更常常可能直接涉及到住户的使用便利与否,这不但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还要勤于观察思考和整理总结。因此在看来,细部设计是否合理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住宅单位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建筑技术概论

建筑技术概论 摘要本文从一个日常的现象,讨论到女儿墙的现代与古代的定义和区别,同时对古代为什么没有现在的“女儿墙”和女儿墙是否真的一定要建造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女儿墙;现代;古代;作用 在2014年初的時候,我和家人一起回老家过年。老家的生活总是很无聊,每天都会爬到房子上面去晒太阳。当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我晒太阳的房顶上周围没有任何围挡措施,但旁边相对而言比较晚建造的房子的屋顶上却围了一圈“围墙”。由于那时候并没有学习关于建筑方面的课程,所以只是奇怪了一下就忘掉了。直到学到建筑技术概论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于是又开始重新思考。 当时我所想的“围墙”其实应该是女儿墙。在处于农村的老家里,只有奶奶住的屋子是一直都没有改动过的,是院子里最老的房子,屋顶虽然有轻微的坡度,但总体而言是平顶,没有女儿墙。而周围有一些房子是后建造的新砖房,屋顶是有女儿墙的平屋顶。难道是因为建造时间的关系,所以老房子没有新房子才会有女儿墙吗?那么古代到底有没有女儿墙呢、有的话作用跟现在的女儿墙一样吗?没有的话又是因为什么没有的呢? 在现代,女儿墙有明确的定义:女儿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低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1]。那么,在现代女儿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保护上到屋顶的人的人身安全和防止雨水的渗漏。它也是国家建筑规范中要求的建筑非结构构件。而在古代,“女儿墙”则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义。最多的解释是女儿墙是古代城墙上呈凹凸型的小墙,宋《营造法式》上讲“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即“女儿墙”,之所以叫“女儿墙”是因为相对于城墙而言,这堵小墙就像在男子面前的女子一样。这种墙的作用是为了方便士兵进行从凹型处进行观察,也可以在打仗时掩护士兵。女儿墙在古代的第二种解释,就是及肩高的矮墙,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但同时又可以让闺阁佳人看到墙外的景色。这种比较浪漫的说法也会在诗人的文章中出现,比如“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等。然而以上中国古代的两种女儿墙与现在人们所说的女儿墙并没有什么关系。人们之所以现在会这么称呼是因为一个传说:一个古代的砌匠,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儿带在左右,一日在屋顶砌筑时,小女不慎坠屋身亡。匠人伤心欲绝,为了防止悲剧再次发生,之后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后来人们就起名“女儿墙”。但是这个传说并没有考证,可以说是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古代与现代对于女儿墙的定义其实是大相径庭的[2]。 仔细思考一下,古代似乎也并没有现代定义的“女儿墙”。这个原因并不难解释。因为女儿墙的作用是保护人的安全和防止雨水渗漏,但是在中国古代,屋顶

建筑结构概论

【建筑结构概论】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Conspectu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b0321116】 课程学分:【2 】 面向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院系:艺术设计系 使用教材:主教材【建筑结构概论庄艳自编教材】 辅助教材【同上】 参考教材【基本体系概念】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建筑设计与原理】 后续课程:【建筑设备】【建筑装修材料与构造】【建筑设计与原理】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认识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备的结构安全的知识,是从事室内设计、装修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 选课建议 本课程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第三学期学习。 四.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基本的结构受力分析。 2.掌握建筑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3.掌握钢筋混凝土、砌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建筑结构的结构布置、受力特点,具备初步确定 承重构件受力特点和断面尺寸的估算方法。 4.掌握结构安全的知识,具备在室内设计及环境小品设计中解决设计中结构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深入理解建筑结构的定义与功能;理解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装饰工程的关系。 掌握建筑结构的定义与功能,了解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了解建筑力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掌握该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基础 理解静力学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建筑结构的特点及功能要求、建筑结构传力路线及建筑结构构成。 深入理解荷载及荷载分类,理解常见的约束类型;深入理解杆件、内力与应力结构的特点;了解结构的极限状态;理解建筑结构传力路线及建筑结构构成。 第三章骨架结构 掌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了解钢筋种类及力学性能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和锚固受弯构件;了解各类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荷载、内力分析、弯矩图、剪力图;掌握凸阳台的结构布置,了解预应力混凝土预加应力的方法;会各类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断面尺寸的确定。掌握梁板布置原则、板的类型,梁的配筋、梁、板、柱混凝土保护层。 第四章建筑结构的类型 掌握建筑结构的类型;掌握各种承重类型的建筑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掌握各类型建筑的受力特征;了解筒体结构的结构形式。熟练掌握砖混合结构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设计要求;重点掌握砖混结构各种承重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第五章木结构与钢结构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各章比例:第一章65%,第二章5%,第三章10%,第四章10%,第五章10%; 考试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分析、简答、计算或论述题。题型不少于5种。每套题有30个左右的小题。 难度分布:2:3:3:2(难度较大、较难、中等、较易) 本课程考核知识点: 1.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应用范围、结构布置、受力特点、计算原理、设计原则。这些结构主要包括混合结构、单层刚架、桁架结构、拱式结构、网架结构、薄壁空间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钢砼楼盖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等。 2.基本概念:对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理论中的设计方法,各种结构体系特点,结构的设计原则的不同要求等有清晰理解。 3.基本计算:能运用建筑结构设计原理熟练解决工程设计计算的简单问题。 提醒:1. 以下题目非考试范围,但可以看出考试形式,切忌以为做好这些题目,就一定能过关。 2. 请大家以我们课堂讲授的内容作为主要复习内容,并根据各章比重,侧重复习。 3.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请不要死记硬背(除了个别概念),最好能理解记忆,有助于你考试时随机应变。 《房屋建筑工程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门式刚架中的两铰刚架是() A稳定结构B超稳定结构C静定结构D超静定结构 2.钢砼刚架的跨度一般在()以下 A 30m B 35m C 40m D 45m 3.刚架的截面形式和大小,随内力大小变化时合理的,在梁柱相交处截面应()A减小 B 加大C 不变D 不能确定 4.对于屋架结构,当荷载作用在节点上时,所有杆件均只有() A剪力 B 轴向力 C 弯矩 D 剪力和弯矩 5.网架的高度主要取决于() A矢高 B 高度 C 长度 D 跨度 6.薄壳结构多采用() A木结构 B 预制钢砼 C 钢结构 D 现浇钢砼 7.薄壁空间结构属于空间受力结构,主要承受曲面内的() A轴向压力 B 轴向拉力 C 剪力 D 弯矩 8.悬索结构的索是()构件,既无弯矩又无剪力。 A偏心受拉B偏心受压 C 中心受压 D 中心受拉 9.为了便于施工,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的模数要求。 A 30mm B 50mm C 80mm D 100mm 10.吊车纵向水平荷载是指()启动或制动时所引起的水平力。 A小车+吊物 B 大车+吊物 C 小车+大车 D 小车+大车+吊物 11.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宜采用() A混合砂浆 B 水泥砂浆 C 非水泥砂浆 D 专用砂浆 12.实腹式刚架的横梁高度一般可取跨度的() A1/12~1/10 B 1/18~1/12 C 1/20~1/12 D 1/20~1/15 13. 刚架的截面形式和大小,随内力大小相应变化是合理的,铰接处附近截面应()

建筑设计概论

2.1.1.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近百年以前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先秦建筑) 先秦建筑总结:从穴居、巢居到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再到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从原始氏族聚落的住宅群到建筑密集的都市,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逐步沉淀、凝集,最后终于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牢牢地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基。 二、封建社会 从公元前五世纪末的战国时期到清代后期前后共有两千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时期。 一)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秦不仅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还修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汉代统治者完善了一整套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等建筑类型。汉代的建筑技术亦发展迅速,斗拱、木构架体系、砖石拱券结构都初步成熟,出现了高大的多层木楼阁和地下梁柱、拱券结构的砖石墓室。 总之,秦汉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建筑成就斐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民族及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又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破旧立新、达到新的辉煌积蓄了能量。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在建筑领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造就了里坊街道规划严整、分区明确的城市。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此时期基本定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佛教广为传播,这时期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魏晋南北朝还成为塔庙和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隋唐建筑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在这三百多年间达到了一个伟大的巅峰。 隋代建筑追求雄伟壮丽的风格,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分区合理,其规模在木构件的在技术上隋代建筑取得了很大进步,一千年余间始终为世界城市之最。. 标准化程度极高,建筑规模空前。其中,石桥梁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代表作“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唐代佛教兴旺,砖石佛塔的兴建非常流行,中国地面砖石建筑技术和艺术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唐代还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 四)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出现了多种风格交融、共存的局面,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 五)明清建筑

建筑技术概论作业 建筑材料调研报告

建筑材料调研报告 姓名:王家凝 班级:城市规划二班 学号:201141020230 日期:2013.4.20

目录 1.板材 (02) 2.钢材 (07) 3.玻璃 (14) 4.石材 (16) 5.防水材料及瓷砖胶 (19) 6.调研心得体会 (21) 7.附件 (23)

建筑材料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防水防火材料、钢材、板材、石材、玻璃、楼梯 调查时间:2013年4月12日 调查地点:西部建材城北三环大明宫建材批发市场 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市场上各种材料的品种,价格,物理属性以及材料的用途。 正文 通过这次去建材市场调研,我认识了包括钢材、板材、石材、玻璃等在内的很多建筑材料,也意识到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过去的土木石材建筑慢慢的发展为钢筋混净土建筑是多么的不易。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调研成果。 一.板材 ①铝塑板 通过询问店家,我了解到铝塑板是由经过表面处理并用涂层烤漆的铝板作为表面,聚乙烯塑料板作为芯层,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复合

而成的新型材料。说简单些就是外表面是铝的,中间是塑料。 特性:由于铝塑板是由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材料即金属和非金属 组成。它既保留了原组成材料金属铝、非金属聚乙烯塑料的主要特性,又克服了原组材料的不足,进而获得了众多优异的材料性质。如豪华性、艳丽多彩的装饰性、耐候、耐蚀、耐创击、防火、防潮、隔音、隔热、抗震性 质轻、易加工成型、易搬运安装、可快整施工等特性。 用途: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装饰上,如天花板、包柱、柜台、家具、店面、广告牌、防尘室壁材等,已成为金属幕墙的代表,在发达国家,铝塑板还被应用在火车箱体的制造,飞机、船舶的隔音壁材、设备、仪器的外箱体等。 规格: 种类 单面铝塑 板 双面、生胶、10 丝 双面、熟胶、10丝 双面、熟胶、16丝 双面、熟胶、24丝 规格 1.2X 2.4 1.2X2.4 1.2X2.4 1.2X2.4 1.2X2.4 价格 50元/张 80元/张 100元/张 150元/张 220元/张 尺寸1220*2440mm 的铝塑板在行业内被称为标准板。 ②矿棉板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建筑学概论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所阐述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未来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本文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学以及各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的基本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而且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本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老师的重点讨论对象,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浅谈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 以本校为例,我们是独立学院,它是指由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建的本科层次的二级独立学院,即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管理知

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且具有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各种“学问家”。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走出传统的以培养“学问家”为主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 1. 房屋建筑学在独立学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时少,教材、教学内容陈旧 房屋建筑学主要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主要讲述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但是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经济等,如此多的内容,课时又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为48个课时,教师很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只能一带而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详细解释,导致学生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理解模糊,很难掌握。而且我们所用的教材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房屋建筑学》,2011版,虽然经过几次修订,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应用很少,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如木窗的构造、瓦屋面的做法,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内容讲述还是以砖混结构为主,对已经发展成熟的钢-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很少提及,教材内容没能很好地紧跟建筑业发

浅谈建筑摄影构图

浅谈建筑摄影构图 摘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研究建筑摄影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建筑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形式的建筑摄影艺术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构图决定着构思的实现,决定着作品的成败。建筑摄影构图也是一种视觉理性的思想方式,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具有着区别于它种艺术所特有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只有在认真掌握建筑美学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摄影的造型特点,充分发挥摄影构图的各种手段,再现建筑的人性化审美情趣,才能实现建筑摄影的艺术美。关键词:建筑摄影对称与均衡主次关系黄金分割画面空白取景构图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 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通常简明说法,即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然而,要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表达和展示。 二、摄影画面的构成要素 (一)画面构图的景象构成诸成分 1、主体即拍摄者所关注的主要建筑对象,它可以是一座宫殿、一幢高塔、也可以是一个建筑群落、一组建筑体系;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一个局部;既可面积庞大,也可体态细微。但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画面内容的主要体现者,二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和主导。无论将之放在何种位置,处理上必须突出而鲜明。 2、陪体即与主体有紧密相联系的对象,是画面中陪衬主体景物,帮助主体揭示内容的成分,在构图中有均衡画面结构、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它与主体共同表现主题思想,使画面更加自然、生动,更具形式美感,赋予建筑更多的人格化、和生活化气质。 3、环境是画面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和空间位置,是画面的重要组成因素。它是画面构图中烘托主体,营造气氛,帮助叙事、表情、达意的成分,它能使建筑具有了如“天上人间”的相互间矛盾与统一的关系,创造出了一种空间上三维立体感。 环境的处理要求:一是要选择好与主体相结合、适于主体表现的环境,即“典型环境”;二是要注意与造型有关的手法问题,使之更雅、更美。 4、前景即一般指在主体前方,或最靠近镜头的景物部分。前景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或位置,它要依据内容和构图需要来确定。 对于建筑摄影构图来说,很多前景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并非现实中的建筑所具有的“前景”,而是摄影画面所主观创作中添加、补充、搭配上去的,这是为了摄影表达需要而确定的,或许这才能反映出古建筑的艺术之美,来于现实,又超于现实的特色。其作用:首先可以直接说明主题,一是前景本身就是主体,二是前景是陪体,与主体相互映衬,更生动地表

建筑摄影技巧全面解析

建筑摄影技巧全面解析 何谓建筑摄影?目前坊间所讨论的建筑摄影,多以建筑体外观为主,虽然符合多数人对于「建筑」概念的认知,但如此定义似乎稍嫌狭隘。事实上,建筑除了可见外观外,诸如建物内景、人文活动、独特空间甚至环境对应关系等,也都是记录建筑摄影不可错过的重要环节。下面就要带大家来了解有哪些拍摄技巧,能够展现你所想要的建筑特色哦! 建筑摄影定义与拍摄器材需求 器材的准备? 入门建筑摄影该准备哪些器材?其实,这没有强制限制,要看拍摄者创作需求而定。一般来说,拍摄建筑摄影,除了机身必备外,大多还会准备一颗广角/超广角或中望远变焦镜头辅助,前者用于拍摄建筑外观或内部空间,至于后者则用于拍摄建物局部特写或远处眺望,以呈现出有别于壮阔气势的小品景致。

▲准备一颗广角/超广角及中望远镜头,即可满足多数建筑议题的拍摄需求。 ▲若预算较为充裕,可添购专业移轴镜头拍摄来修正广角透视变形问题。 不同片幅的镜头选择 使用不同片幅机身,在选择广角镜头对应时亦有所差异。若是全片幅机身,建议选择广角端在16-17mm 间镜头;至于APS-C片幅机身,则以广角端在10-12mm间款式为优先考量,如此才能满足建物近距的拍摄需求。

▲(上)全片幅,(下)APS-C 片幅。同样17mm 镜头,在不同片幅机身上,就会产生不同视角上的差异。

拍摄点的选择 拍摄点的选择,是决定建筑摄影成败的重要关键,但它不仅仅只是选个好地点拍照就好,它还包含了「拍摄方向」、「拍摄高度」与「拍摄距离」的选择,以下笔者就针对上述三项选择要点进行说明,可作为读者进阶学习时的参考。 1、拍摄方向 建筑摄影着重于视觉空间感的表现,所以拍摄方向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要小小的改变,便能使建物透视效果甚至与周遭环境相对位置产生截然不同变化。一般来说,建筑摄影多采「正面」或「侧面」取景方向切入,正面适合用来表现对称且带点庄严气氛建物,尽管拍摄重点容易掌握,但可惜建物立体感不易展现,较难在2D平面上凸显其傲人气势;至于侧面由于能在水平线上产生透视效果,所以立体呈现效果会比正面角度好上许多,而这也是目前建筑摄影最常运用的拍摄手法。 ▲透视变形必须透过特殊镜头或后期制作才能获得改善。

建筑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建筑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9、从使用性质上看,我校的教学楼应属于[公共]建筑。从承重结构材料上看,我校教学楼则属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果从结构的承重方式上看,那么,我校教学楼又属于[框架结构]建筑。从建筑层数和高度来看,我校的教学楼当属于[多层]建筑。 10、在建筑工程中,位于建筑物的最下部位,埋入地下,直接作用于土层上的承重构件叫做[基础]。承受建筑物总荷载的土层叫[地基]。建筑物总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的。 11、钢筋混凝土是由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它们都要承受拉力和压力,其中前者主要承受[拉力],后者主要承受[压力]。 三、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我们校区的(D)都属于建筑物。 A.教学楼、围墙 B.实训楼、小桥 C.通讯塔、配电房 D.体育馆、宿舍楼 2、不属于建筑三要素的是(D)。 A.建筑形象 B.建筑功能 C.建筑物质技术条件 D.建筑文化 3、当前,我国多层住宅主要采用(D)结构。 A.砖木结构 B.砖石结构 C.钢结构 D.砖混结构 4、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 A.氧化镁 B.氧化钙 C.氢氧化钙 D.碳酸钙 5、墙体是房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墙的平面位置不同,可以分为(C) A.纵墙与横墙 B.承重墙与非承重墙 C.外墙与内墙 D.山墙与女儿墙

5、下列哪种砂浆具有较高的强度(A) A.水泥砂浆 B.石灰砂浆 C.混合砂浆 D.粘土砂浆 6、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包括(B) A.粘聚性 B.抗渗性 C.流动性 D.保水性 7、塑性变形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变形,外力卸去后,物体(C)到原来的状态。 A.能够完全恢复 B.部分恢复 C.不能恢复 D.不能确定 8、在砖混结构住宅建筑中,既是围护构件,又是承重构件的是(B)。 A.楼板、基础 B.屋顶、墙 C.门窗、楼梯 D.柱、墙 9、温度缝是考虑建筑物[ ]而设置的,而沉降缝是为了防止因[ ]沉降不均匀导致上部结构裂缝破坏而设置的。(B) A.地基、过长 B.过长、地基 C.温度、基础 D.基础、温度 10、一般把交接处均为刚性节点的房屋结构叫(A) A.框架结构 B.砖混结构 C.砌体结构 D.木结构 12、地基(B) A.是建筑物的组成构件 B.不是建筑物的组成构件 C.是墙的连续部分 D.是基础的混凝土垫层 14、结构自重属于(A) A.永久荷载 B.可变荷载 C.偶然荷载 D.吊车荷载 15、水泥拌制砂浆,应控制在(A)用完。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 ——从屋顶花园的发展中得出的思考 作者:夏文渊(建筑1093班) 指导教师:朱文元 摘要: 随着建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园艺景观设计在这些年来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通过追溯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探寻屋顶花园的意义所在,来总结出屋顶花园给环境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屋顶花园历史发展景观设计环境建设 引言: 早在遥远的古代时期,充满智慧的人们已经建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屋顶花园建筑。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屋顶花园伴随着景观设计一路走来,正为城市建设作着巨大的贡献。屋顶花园的发展既为建筑产业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平添色彩,也给环境的工程建设带来极为重要的见解和思考。 正文: 第一章: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 1.1第一节:亚述古庙塔 亚述古庙塔坐落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被世人视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Sir Leonard Woolley,发现该塔3层台面上有种植过大树的痕迹。这些金字塔式的人工山是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典型特征。亚述古庙塔主要是一个大型的宗教建筑,其次才是用于美化的“花园”,它包括层层叠进并种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些庙宇。然而,直到1500余年之后世人才发现,亚述古庙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屋顶花园,真正的屋顶花园建筑是被世人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1.2第二节: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即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的郊区,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它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习惯于山林生活,而下令建造的。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

建筑结构论文

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概论任课教师:黄俐 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 —在特大地震后的应用姓名王嘉荣 学号 班级 13级房产4班 专业土管系房地产专业 论文提交时间:2016 年7 月1日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地震灾害的多发,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人们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越来越重视。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地震灾害的情况,论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以及灾后减震加固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隔震消能减震特大地震 1.引言 在过去近十年里,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世界各地接连不断的地震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运用了相关的减震隔震加固技术对灾后房屋加固也成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受损的有效技术。又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在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得到一个能有效降低地震损失的抗震体系,保障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文以地震作为一个切入点,以特大地震后国家采取的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作为实例,来探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未来建筑结构中隔震减震设计的运用。

2. 消能减震体系和隔震体系概述 一般建筑减震是通过巧妙应用建筑的阻尼与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的。建筑的阻尼的增加能够对地震能量起到较大的消耗作用,减震措施止是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尼来实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使建筑的主体结构受到地震的破坏得到避免和减轻。关于对消能部件个数的设置、具体位置设置等布置问题,一般需要经过仔细分析和计算。通常在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消能构件,能够达到附加两个方向的阻尼及刚度的目的。少数情况在结构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消能结构,使整个建筑的阻尼得到均衡,使地震能量被分散,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物抗震性能,达到保证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2.1. 消能减震体系 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特别的机构或效能元件,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以确保主体结构的安全,进而使主体结构构件在罕见地震中不发生严重破坏。消能减震的目的是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在大震下破坏较轻,震后能很快恢复正常使用,遭遇强震时建筑不倒塌。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可以阐述如下,及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 [1] 消能减震方程:Ea Es Ed Er Ein +++= 式中: Ein —地震过程中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 Er —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能量,即结构体系震动的动能和势能; Ed —结构体系自身阻尼消耗的能量(一般不超过5%); Es —主体结构或承重构件的非弹性变形(或损坏)所消耗的能量; Ea —消能(阻尼)装置或耗能元件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消能减震结构中附加的消能减震原件或装置一般统称为消能器。根据消能器耗能机理的不同,可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其他消能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通常用塑性变形性能好的材料制成,在地震往复作用下通过其良好的塑性滞回消能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消能器耗散的地震能量与消能器变形量相关;速度相关型消能器通常由粘滞或粘弹性材料制成,在地震往复作用下利用粘滞和粘弹性材料的

建筑学概论doc

建筑学概论论文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说到住自然就离不开房屋,建造房屋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但在建筑早期,比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为了避寒和躲避野兽的侵袭,当时并没有考虑到什么建筑的艺术特征。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了艺术对建筑的重要性,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是建筑美。房屋早已经超出了一般居住范畴,建筑类型和用途日益丰富;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的外观和内部构造也日新月异。人们不再局限于对建筑居住价值的追求,而愈来愈注重建筑的外观和结构的多样化,于是各式各样新奇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在感叹建筑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加钦佩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建筑思想。 建筑与艺术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优秀的建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作一名艺术家。艺术服务于建筑,建筑又充实扩大了艺术的门类与内容。 我认为艺术美主要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美。“美”是建筑创作的最终要求。因为“美”不但主宰着建筑本身的面貌,而且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他可以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他可以表现出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强大生命力,给市民和观光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心灵上的快慰。 在以后的建筑发展中,人们为了增加建筑物的美观而设计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这样更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而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高无疑给技术带来了一个难题。也就是如何去建造他们。因为在一个艺术的标准下想要把一个建筑建好,是技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一个不加华丽修饰的建筑要求他利用本身的元素产生美,更是难上加难。从艺术对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出艺术总是想技术发出挑战,而技术又总是不断进步,不断响应者这种挑战就,不断地支持和体现美的艺术。 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拥有大量奴隶劳动力的奴隶社会开始的。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文化发达地区是埃及、西亚、波斯、罗马和希腊。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学的源头。 希腊人高度的建筑才能和大量的建筑活动,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建筑不以宏伟取胜,而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其建筑设计的原则影响深远。但是此时建筑类型还不是很多,结构也很单一。到希腊化时期,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大了,公共建筑的类型增多了。随着结构和施工技术的进步,艺术手法也逐渐丰富。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式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柱式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柱式建筑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 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但建筑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窿结构的技术,以求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往往成为建筑的装饰品。罗马建筑虽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壮美之感。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再修罗马建筑技术和艺术失传。10~12世纪,由于当时建筑上的木构架容易受火灾又难以加大结构跨度,于是欧洲人开始探索拱券结构的技术,罗曼建筑便形成了。石拱券技术的继续发展,便形成了哥特式建筑。 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十五世纪初,被遗忘的古罗马建筑文化,又成为被崇奉的对象。文艺复习时期是巨匠辈出的时代,也是建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里,建筑设计从匠人手中逐渐转移到转移建筑师的手里。他们以丰富的建筑知识,睿智的眼光,探索古罗马建筑的法式和规律,总结当时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一代风格。 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

建筑技术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要素、物质技术要素和空间要素 2.建筑技术,就是以合理、有效、满足人居住舒适为原则,通过对建筑的限定,为人创造 一个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 3.建筑,是由墙体、楼地层、屋顶、门窗、电梯和基础6部分构成的。遵循一种逻辑、法 则和模式,构成了各种体系;建筑构成的体系有:结构体系、墙体系、设备电气体系、环境体系、能源体系、智能网络体系 4.建筑功能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 复杂化 5.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 6.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 的空间形式。例如,为适应蜂房式的空间组合形式,可以采用内隔墙承重的梁板式结构;为适应空间灵活划分的要求,可以采用框架承重的结构;为求得巨大的室内空间,则必须采用大跨度结构 7.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以下五种: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化学特性、使用特性、加工特性 8.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结构功能、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室内环境调节功能 9.通常将水泥、钢材及木材称为建筑工程三大材料 10.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是研究确定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 11.钢筋混凝土是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和主体的基本结构材料 12.建筑空间,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构成的,但一经构成之后,这种空 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人造空间 13.构成建筑空间主要服务于两重目的:其一,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是 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14.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它对物质技术要素和建筑空间要素起决定作用, 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造型 15.建筑技术构成的条件必须满足: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功能条件、建筑的用途和规范法 规 16.建筑室内气候指的是由空气湿度、气流以及壁面的辐射热等综合组成的一种室内环境, 它是建筑环境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17.微气候是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 温与湿度条件 18.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原因有:(1)室内环境 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能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在室内接触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 19.空调系统导致不良建筑综合症(SBS)的主要途径:(1)新鲜空气量不足;(2)空调系 统新风采集口受到污染;(3)过滤器失效;(4)气流组织不合理;(5)水致空气污染; 20.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热工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以人的视、听、触觉 为基础,利用建筑的墙体、顶棚、地面,进行建筑保温、隔热、防潮、建筑节能、厅堂音质、噪声控制、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 2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建筑与自然共生;(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 新技术;(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材料;(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使建筑融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 发表时间:2019-06-06T16:40:57.6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方正燃1 谢宇锋2 [导读] 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探索其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并且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312000 摘要:日本的建筑极具特色,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探索其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并且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日本建筑;历史;发展 1 引言 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日本建筑纯粹的内在品质,体量讲究轻、薄,造型通常由简洁的几何形体构成,却能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将自然抽象化予以表现和强调,反映出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日本的建筑艺术中体现了许多的人文思想,展现了别样的人文魅力,无论是其建筑的风格艺术还是设计理念,都贯彻着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本文将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1-2]。 2 日本建筑概述 2.1建筑与环境 日本传统的禅宗美学观注重建筑空间静穆而有条理,寻求建筑自身的内在表现性、象征性和意味性。建筑与环境是相通相融的,他们之问的依托关系使之相互提高,日本建筑师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常常借助环境,通过微妙的改变,使室内外空间环境一体化,建筑与自然相融台。同时,建筑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他人的工具,还包括许多心理及行为方面的认同与真实体验。日本建筑师努力探索在建筑理念和建筑空间造型上挖掘出了日本建筑融贯东西方的独特神韵[3-5]。 2.2建筑与观念 归属感:日本持有内部的空间秩序观念,即非常强调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的区别。这种秩序观念主要体现在住宅中。日本传统和式民居中居住者的归属感首先存在于他们居住的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最后才体现于入户的大门上。强安全感与弱私密感:日本人对墙的观念很淡薄,自古以来,其场所感在地面上通过地毯、草席、地板来体现。这种对外半开放的形式,体现了日本人安全感很强,私密感相对足没那么强烈的观念,这些观念使日本建筑向着一个比较异类而独特的方向发展。建筑内部与外部的交流载体,体现了日本人不抵触与外界接触的情感。建筑内部这种削弱分隔的手法同样体现其渴望交流的欲望[6-7]。 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然的重视与自然的接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希望完完全全融入于自然中。为了让建筑更接近自然,除了使用半透明的纸墙作为建筑材料外,传统的建筑喜欢做一些灰空间“缘侧”。日本狭小的空间不仪使建筑具有简洁而细腻的效果,也使建筑渐渐形成自由、不确定而实用性强的特征。 3.日本建筑的特点 空间的连续性:日本建筑师为了为了体现空间的连续性,正在就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空间进行着尝试。在建筑布局上建筑师们往往采用不对称的建筑设计,致力于建筑的协调自然之美。例如,就外部空间而言,即使那是一个微小的庭院,也会使人想象在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或诱导人们进入玄妙的世界。点线面的关系:充分利用点线面的关系在总体上做得更轻快一些,露在室内外的结构材料给空间以节奏感和秩序,这些手法是和日本人的感性相结合的,在现代仍是有生气的。包容性的体现:日本建筑的建造吸收了中国与西欧的文化,可以说日本文化中隐含其它文化,或者整体上统一的同时,构成现代日本文化、日本建筑。选材和构造的特点:日本建筑大多都是以木材为建筑材料,无论是其地面还是墙面,都是采用木材进行构建。 4日本建筑与人文思想 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应该在吸收(包括本民族的与外来的)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只有把继承和变革相结合,才能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与地方性。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充分地体现在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当中。他们这种亲近自然,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他们在房屋建筑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他们的自然观。,日本的传统建筑艺术中融合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思想,使得建筑更加自然和谐生动,能够更好地与大自然相融,充分展现了日本建筑艺术的生动魅力。,其建筑简约而又精美,自然而又和谐,无论是外在的装饰还是内在陈设都给人以无限的清新和舒适感,体现着日本民族独有的特色。 5日本建筑发展的思考 日本建筑先进的理念、大胆的构思、精美的细部、新颖的材料、精湛的技术、严密的组织管理都是有目共睹的。“重视技术”的建筑观是日本建筑业得以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日本建筑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一要点。先进的技术、材料是现代建筑丰富的形体语言和精美的细部得以实现的基础。在掌握了丰富的语汇之后,日本建筑师的思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无论是表达现代感还是追求民族传统风格都有了恰如其分的手段。。当日本建筑在50-60年代已经采用新的结构形式、现代的材料、精细的细部构件的时候,中国建筑还只能停留在粗陋的方盒子阶段,这样的状况一直在近些年才有所改善。。就建筑来说,这就隐含了“乡土”、“地方”和“生态”的合理性,而且间接否定了现代主义的“全球化”、“国际式”。由此可见,在异质文化的强大外力作用下,日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本国建筑文化。也可以说是日本在吸收了外来文化以后仍旧保持其民族特色的重要保证。 再来分析日本建筑在外观上的发展,日本当代建筑有着纯粹的民族继承和根生性,传统文化和本土风情影响了大部分建筑的风格和形式。虽然日本当代建筑有着西方的几何形体、空间关系等要素,但是始终有着日本传统民族性的影子。日本建筑讲求纯粹简洁,流线明确,“木讷”中透着一丝灵动之感,多采用混凝土与玻璃的搭配,使用“灰”融合建筑内外,幻化建筑为一有机整体。色彩素朴典雅,无不透露着“性冷淡”风,日本城市甚至对于色彩的统一协调进行了规定,减少突兀的撞色出现。可见日本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6总结 不得不承认,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实体,还包括建筑思想、建筑研究以及与建筑生产相关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技术

建筑结构体系概论

建筑结构体系概论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 建筑结构指的是建筑的受力构建的组合。建筑是采用不同方式建造的建筑。 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建筑结构按其承重结构的类型又可分为: (1)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用纵梁、横梁及立柱组成框架,作为承重结构。然后在纵梁、横梁间铺上梁板形成楼盖和屋盖。在框架结构中,墙体是作为填充材料(板材或砌体)设置在立柱之间,因而墙体不是承重结构。 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可以按使用要求任意分割空间,且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因此,不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还是钢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应用都十分广泛。 框架结构比砌体结构强度高,整体性好。但随着高度增加,水平荷载(风力、地震力)起控制作用时,水平力将在柱中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同时产生很大的侧移,故一般只用在高度不是很大(如10层左右)的房屋。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 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