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在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仅是因为两者知识体系的差异,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等方面的不匹配。
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高中物理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缺乏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模式。
这也为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存在埋下了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过渡,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随着高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研究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解决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2. 正文2.1 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内容、深度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建设问题的理论探索

性 。今天人们所熟悉 的各学科 ,是在科学 发展过 程巾 不断分化和综合而成 的 它是当今高校专业 划分的依 ‘ 据 ,是科学研究发展 成熟 的标 志,不管学科 的演化多 么复杂 ,它总是由不同的但 却相互延伸并 连接在一起 的 、具有内在逻辑 的知识单元和理论模块 组成的知识 系统 ,这种知识 系统 总是与知识生产 紧密联 系 ”
ar to a t n i g a ut h o s u to rncp e n ai ak ai n l hi k n bo e c n t ci n p i i lsa d b scts s t r Ke o ds n wl —e tb i e i e st s d s i l e c n t ci n,a p ia i n—o i n e y w r : e y sa l h dun v r i e , icp i o s s i n u r to p l t c o r td e
李 静
( 南大学 教 育学院 ,重庆 西 40 1) 0 75 摘 要 :制应用型学科建设,是新 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 通过 阐述应用型学科 建设在 新建本科 院校发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并对新建 本科 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 分析 ,提 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应 用型学科 建设发展规划 的重要性 、建设原则及其建设的基本 任务等问
应 用 型学 科 建设 在 新 建 本 科 院 校发 展 中 的地 位 与 作 用
一
专业按学科门类 划分 ,目前本科专业建设依据教 育 部 门 19 年 颁 布 的 《 通 高 等学 校 本 科 专 业 日 98 普 录 》进行 ,该 目录分设哲学 、教育学 、义学 、理学 、
工 学 、管理学等 1 个 学科 门类 ,下设 7 个二 级类 , 1 】 29 4 种专业[ 3 】 这些 学科 门类 中,有 些是 按_ 。在 T程对 象 或业务对象划分的应用科学技术类 ,比如理学 门类 中一级学科 “ 电子信 息科学类”之下的二级学科 “ 电 子 信息科 学与技 术” ,是 属于理论应用 于实践 的学 术 分 支领域 ,通 常称之 为应用 型学科 。早 存 19 年 , 93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发布 的 《 国教育 改革 和发 展 纲 中 要 》中就 已明确提 出,高等教育发展 的 目标 、战略之 是 “ 重点发展应用型学 科” 。可见 ,应用 型学科 是 中国大力提倡发展的学科 。 作 为地方应用型 的新建本科院校 ,在学科 建设 巾
大学生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四个回归”调研分析

大学生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四个回归”调研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状、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深入调研,总结了“四个回归”的重要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学科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等方面需要回归本科教育的基础,重视学科建设,将学术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纵向和横向交叉,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实践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着眼于产业发展,与当地的产业和经济情况结合,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课程和专业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教育本质,注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深入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学生需求,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三、师资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师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教学、教研一体化,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四、社会回归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回归社会,重视校企合作,与当地企业和社会机构紧密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实际帮助。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回归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环境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广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理念。
在“四个回归”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注重发展文化和品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探讨

5、学科 教研 组 :近 年来 ,香 港一 些 企 业 已经 不再 按 专 业 设 置科 室 ,而是 按 任 务 设 置 科室 ,除 了办 公 室 、人 力 资源 部 等必设的常设机构外,其他非常设机构一 律 随 着 任 务的 变 化 而 变 化 ,这 一 机 制正 为
该属于职业型教育 ,其培养 目标为 :以培 养本科生为主 , 科研工作以应用理论研究和 开 发 研究 为主 ;专 业设 置面 向行 业 , 主要 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 既 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应用能 力_。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 已经进入 了大 l I 众化阶段 ,人才需求出现 多样化。除少数 国 家 重点 投 入 的 院校 以 培 养 “ 术 型 ”人 学 才为 主外 , 有高职 院校 和数 量众 多的一 般 所 普 通 高等 院校 ,特 别是 地 方 性 院校 应 该 以 “ 业 型 ” 人 才 为 培 养 目标 。 因 此 , 应 职 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发 展 既 要借 鉴高 等 职 业 教 育办学模式 ,又要结合普通高校本科的办 学 经验 ,不 断 探索 办 学 道路 ,才能 适 应 地 方社会经济 发展的要求 。
一
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组织实施专业(课程) 教学 和 教 学改 革 、 程 安排 、 师考 核 、 课 教 学 生学 籍管理 、学生 的学 习及实训等各教学 环节的管理、 指导学生就业; 监控教学活动 情况和质量等 , 如负责落实课程教学任务 , 组织备课 , 培养和指导 青年教师过好 “ 教学 关” ,组 织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等 I 。 4、科 研处 :是 学校科 研课题 申报 、 科研 经费的管理和科研力量协调的组织机
本科 院校 发展 的 意 义。 应 l 型 本科 ; 平 化 管理 用 扁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问题的思考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问题的思考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的绩效直接关系着这所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速度,其绩效提升的关键环节在于对二级学院的科学定位,管理职责的有效厘定和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
关于二级学院定位、职责和运行机制的深度分析有利于校院二级管理内驱力的发挥。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inner secondary management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or university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it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speed. the key circle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s located in a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of second-level colleges,effective confirmation of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and efficient running of operation mechanism. a deep analysis 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econd-level colleges is beneficial to exert the drive of seconda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二级管理;运行机制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inner secondary management;operation mechanism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39-040 引言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总之,在应用型大学的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实 用性和应用性。它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 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为师生服务方面,应当师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的教学、科研和生 活服务,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除了定位和服务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 些院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包括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 在领导能力方面,应当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注重顶层设计,推动院校整 体发展。在管理水平方面,应当注重制度建设、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各 项管理工作科学、规范、高效。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最后,它是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为何 定位?这些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就 业前景等因素,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如何定位?应用 型本科院校应当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趋势, 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和水平。
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力量,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需要有一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教 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 质和应用能力。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自 身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 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 研究。
“四效”和“四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要求及其实现

财 几 个方 面 在 “ 事 ”上 统一 ,不 仅 做到 资源 利 用无 遗 漏无 浪 费 , 而 且 能够发 挥 出资源系 统 的最大功 能 。 四是 注 意开 发 资源 的 非本 职 功能 ,增 加 资源 的利 用 价值 。每 项 办 学资 源都 有 其本 职 功 能,其 本 职 功能 完成 ,其 价值 也 就得 以体 现 。但 每一 项 办学 资源 并 非 都只 有本 职 功能 这一 种 价值 ,特 别 是人 力资 源和 物 力 资源 ,如 果 开发 得 当,还 能 够实 现 其本 职功 能之 外 的价 值 。注 意开 发 资源 的 非本 职 功能 ,就 是在 确 保办 学 资 源完 成其基 本职 能 , 实现 其基 本价值 之后 , 如果条 件和 环境 允许 , 就 可 以对这 些 资源 其他 方 面 的功 能进 行 开发 ,增 加这 些 资源 在 学 校发 展 中的新 价值 ,从而 提高 学校 的办学 效能 。 ( 三 )需求得 以满足 ,办 学有 效益
关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的思考

中 图 分 类号 : 4 . G6 8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2 4( 0 0) 1—0 9 17 71 2 1 O 0 4—0 6
住机遇 , 审时度势 , 自我创新 , 自我 发展 的壮举 。
所谓科 学定位 , 就是 立 足 于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国情 , 以对 大学 和 教育 的本 质及 其 发展 规律 的
再认识为 基础 , 学 把握 知 识 经济 时代 高 等 教育 科 的发展趋 势 , 继承 中华 民族 文化教 育的优 良传统 ,
李 高 申 刘桂 欣
( 河科 技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0 ) 黄 河 5 0 6
摘
要 : 建 地 方应 用型 本 科 高校 应把 握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高 等教 育 发 展 趋 势 和 我 国 高等 教 育 转 向 以 新
内涵发 展 为 主 的 历 史机 遇 , 清校 情 , 准 位 置 , 确 角 色 , 新 办 学 理念 , 清 办 学 思路 , 化 配 置 教 育 认 找 明 创 理 优 资 源 。通 过 发展 目标 定 位 、 务 面 向 定位 、 服 办学 类型 定 位 、 才培 养 目标 定 位 、 人 学科 发展 定 位 等 一 系列 富 有个性的定位决策, 化解 各 种 矛盾 , 变劣 势 为优 势 , 建 富有 特 色的 、 放 的 、 满 活 力 的 能 够 不 断 自我 创 开 充
育体 系 。这 是高校 教学定位 应追求 的相辅 相成 的 定位 目标 。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 杨 祥 一、引言 从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 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 325所、独立学院 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 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 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 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 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 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 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 22 条、第 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改革发展的动力。 由于老本科院校(1999 年前的)也在倡导应用教育,也有相当部分称为应用型或研究应用并存型。笔者为便于区分,称“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为办学时间较短这一客观存在所困,在完成使命、实践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上,要敢于轻装上阵,解放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性,即敢于用新理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此,根据笔者的经历和学习实践,以下 14 个方面可以作为这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现阶段重点突出创新、率先突破创新的问题指向,也可以称为这类学校的 14 个主要特征。
二、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14 个基本问题 1.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市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这些学校其所生、所在、所长与地方或行业的客观紧密性,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是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一地方性(行业性)服务价值取向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如何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是摆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课题。而其定位上对服务域和功能域的准确把握是这类学校的两个根本面向。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鲜明地体现出来,这是为谁办的问题。
2.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彰显职业的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某种技术、某种技能,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或者是复合应用能力等。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注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一般应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总体上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专业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出规格多样性。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既需要技能型、技术型,也需要创新型,还需要复合型,等等;二是专业的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三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多样性、多规格也是我国《纲要》的一个新的方向性指引。 3.专业导向性与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特征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应坚持专业导向性。应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应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级体系,这是这类学校面临专业学科建设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务域、创出自己特色平台的新问题,也是真正实现“教学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办、所设专业与服务面向结合度高、融合度高、认可度高。同时,专业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开放办专业就要敢于创新,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行业需要的,就要创新性的开办新专业;专业设置还要体现灵活性,要充分调查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办复合型专业,专业可以灵活组合,也可以重新整合。所谓“新办”,即办新专业,合办、整合办出新的专业,培养急需的新兴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应以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为策略,按照地方性(行业)专业学科、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一般性专业学科的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校情,合理规划布局,将前两类专业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这是学校的最佳选择、最好途径,持续坚持发展实践会是捷径。
4.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特征 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师资格,这是一个狭义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理解。高校中的教师构成是多样的,有的属于学术型、有的属于技能型、有的属于应用型,还有技术型,等等。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一般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对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要求每个人是全才,而是个人以各自的特长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多元化构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构成多样化。教师中有学术型的、有技能型的、有应用型的,对个体可以是双师型的,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但是队伍的整体构成是多元化的,职称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资格比例。二是来源多元化。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而且又能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相匹配的教师保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依托专业建设,依托专业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合力。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要真正建立起很好地支撑高素质、强能力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一套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对这类学校来说任务艰巨。
5.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性特征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都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