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术文化研究
中原武术文化的资源优势与研究空间

注 : 文是 作 者 根 据在 郑 州 大学 体 育 学 院“ 本 中原 武 术 文化 研 究 中心 ” 立 仪 式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修 改 写 定 。 成
4
县 的虎 尾镰 ,鹿 邑 的跤术 等 ,都 曾名动 一 时 ,传 承 有绪 据 统 计 .全 国 1 9 武术 拳 种 中 ,在 河 南 流 2个 行 的就有4 余 种 这 些拳 系和 拳种 都 已形 成 相对 成 0 熟 的套路 和训 练方 法 .并 多具 有一 定 的理论 依据 。 例 如 .少林 拳 系是 在 少林 寺 僧 的武 功 演 练基 础 上形成 的 武术 文化 。根据 文 献记 载 和 民 间传说 ,在 隋朝 末年 .少 林 寺 僧 以武 功 助 李 世 民 击 败 王世 充 . 少 林武 功也 从 此渐 有 名气 。五代 时 .少 林 高僧 福 居
究 .本文谨 就这 一 问题谈 一些远 非成熟 的意 见
一
太 极 和八 卦拳 系则形 成 较 晚 .分 别 以其拳 法 理论 特
、
中原 武 术 文 化 的 资 源 优 势
色 命 名 在上 述 七大 拳 系 中 ,发 源 并 主要 传 承 于河
南 的 就有 少林 、太极 两 大拳 系 。形 意 拳也 可 以说 是
发 端 于少 林枪 术 ,河 南 也是 其 主要 流 行地 域 .并形 成 形 意拳 系 中颇 具影 响 的河 南形 意 拳 在上 述 拳 系
中原 地 区地 处 中 国中心 腹地 .历来 都 是 兵家 必
争 之 地 .战争 促 成 武 术 的 形成 和演 练 水 平 的提 高 。
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

7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12月第5卷第12期【武术文化研究】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丁(新乡学院体育系,洁河南新乡453003)摘要: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2—0023—031引言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弘扬武术精神,传承武术精髓,“反思武术发展,回归武术传统,振兴传统武术”,已成为时下武术发展的最强音。
因为,遗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命脉,是人类本身文化身份、密码的象征;而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重要文化血脉。
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活态人文遗产”,绵延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民族的精神,承载着华夏人民的文化认同,保护少林武术文化遗产,既是少林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武术文化独特性和振兴传统武术的重要一环。
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现状分析

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 , 又形成 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氛围。” 在
自然因素和民族 、 民俗 、 经济 、 政治等社会因素影 响的基础 上 , 地 域文化开始出现。 地域文化学 , 是一门研究人类 文化 空间组合 的人 文学科 , 它 以“ 历史地 理学 ” 为中心展开文 化探讨 , 地域概念通 常是古代 其 沿袭或俗成 的历史 区域 , 它在产生之初 当然是精确 的, 由于漫 但 长的社会历史 的演变 , 其地理 学的意义逐渐模 糊 , 其疆 域更变 , 人丁迁移 , 景物易貌 , 只剩下大致 的所在区域了。岁月的流逝虽 然改变了古代区域 的精确 性 , 这种模糊 的“ 但 地域 ” 观念 已经转 化为对 文化界分 的标志 , 深深地积淀在人们 的头脑之 中, 并且 产 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 1 世纪下半 叶, 9 随着人类学 ( 民族学 )社会 学 、 、 地缘学 等 新兴学科的兴起和经验研究 的进展 ,以各 自学科为 中心展开 了 文化探讨 , 文化特征与地域被联系在一起 。以地域 文化 ( 区域 或 文化 ) 研究为切入点对 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深入研究 方兴 未艾 。 地 域文化 , 实质上是指在某区域内 , 特定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总 和, 其特定的“ 地理环境 ” 可以分 为 自然环境 ( 自然地理环境 ) 或 、
整理 工作开掘 了中国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 的新 篇章 。到 2 0世纪 9 O年代 , 一些学者发 表 了相关武术地域 文化 的研究成果 。如蒋
松卿的《 楚文化与楚 国武术 》高正 的《 、 武当山与武当武术》 刘绥 、
经济环境( 经济地理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归纳近现代中国地
域文化的分类 , 主要有 3种情形 : 以 自然 环境为特 征 , 一是 如黄
河南武术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J o u na r l o f An y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Ma r . 2 0l 3
第 1 2卷 第 2期 ( 总第 6 2期 )
Vo 1 . 1 2 No . 2( G e n . No . 6 2 )
河南武术产业 化发展 对策研究
牛 晓 雷
( 安 阳工学 院 , 河南 安 阳 4 5 5 0 0 0 )
摘 要: 采 用 文献 资料 、 归纳、 分 析 等研 究 方 法, 对 河 南省 武 术 资 源及 武 术 产业 开发 现 状 进 行 了分 析 。 研 究 认 为 : 河 南 省
具 有 丰 富 的体 育 旅 游 资 源 , 河 南省 体 育旅 游 的 开发 较 早 , 规 模 逐 步扩 大 , 持 续性 好 , 已形 成 了较 有 影 响 的 国 际 知 名 品牌 。 同 时
2河 南 武 术 产 业 化 的 历 程
河 南 武 术 文 化 根植 于 中原 文 化 这 片 沃 土 , 河 南 武 术文 化 资 源是 武 术典 型 的“ 根 源 文化 ” 。河 南 地 处 中原 , 这里交通便利 , 民 风 淳朴 , 历 来 为 兵 家 必 争之 地 , 自古有 “ 得 中原 者得 天下 ” 之说 。诞 生于 这 块 沃土 上 的武 术 文化 . 始终 保 持着 古 朴 的 风貌 . 凭 借其 丰 富 的 内涵 、 厚 重 的积 淀 , 呈 现 出独 特 的历 史 风韵 。在 历史 悠久 的长河 中 , 中 国古老 的文 明在 这里交汇、 发展 并 在此 得 以延 续 , 优 秀 的传 统武 术 也 随着历 史 的脉搏 一 起跳 动 。不 断 丰富 着 中原 文 化 的内涵 , 成为 中华 民族 文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以 中原 文化 为 底 蕴诞 生 的 少林 功 夫 、太 极 拳 、八 极 拳、 心意六合拳 、 苌 氏武 技 和 岳 飞拳 械 等 , 是 中原
“新时代”背景下少林功夫国际传播标准化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少林功夫国际传播标准化研究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少林功夫国际传播标准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著名的流派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少林功夫在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少林功夫国际传播的标准化研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下少林功夫国际传播的现状1. 传统文化价值凸显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象的提升,少林功夫的国际传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少林功夫也成为了国际友谊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 国际化传播面临挑战少林功夫的国际传播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对少林功夫的认知和理解存在误解,部分外国人对少林功夫的认知仍停留在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国际化传播也存在着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少林功夫的国际传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少林功夫国际传播标准化的必要性1. 提升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进行少林功夫国际传播标准化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传播效果。
建立统一的国际传播标准和规范,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偏见,增强国际观众对少林功夫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规范化的国际传播标准,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
少林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其国际传播应当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谊和合作。
3.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建立国际传播标准,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少林功夫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规范化的标准和规范有助于维护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被外部因素影响和误解,保护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
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研究

武 术 的流派 以地域 文化 为 底 蕴 , 地 域 文化 中孕 育 出 从 来的 , 在各个 历史 时期 , 中原武 术文 化 的特 征和 内涵也 在不 断的发展 成熟 和完 善 。中原地பைடு நூலகம்域 内不 同时期 的政 治 、 济 、 事和 文化都 对 中原 武术 文化 的发展产 生 了 经 军 不 同 的影响 , 中原 武术 文 化也 在 这 种 特定 的历史 环 境 和文化 氛 围中沿着 自身规 律 向前 发 展 。通 过对 中原武 术 文化 发展 的历程 进行 研 究 和 分析 , 我们 可 以理 清 中
非 物质 文化作 为 文化 的重要 载体 , 含 着 特有 的 蕴 精 神价 值 、 维方式 、 思 想像 力 和 文 化意 识 , 现 着 民族 体 的生命 力和创 造力 。20 0 6年 5月 , 国务 院批 准 文 化部 确 定 的第 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共 计 58 1 项 。其 中少林 武功 、 氏太极拳 被列入 之 中 , 陈 这两 种拳
De e o v l pme to a ta r s i t e c n r lp a ns o i a n fm ri la t n h e l a l i fCh n
GUO De— bn — ig
( eat etfP yi l d c t n Xn agA r u ua C lg , i a g4 0 0 C ia D p r n hs a E uai , i n gi l rl ol e Xn n 6 0 , hn ) m o c o y ct e y 4
身健体 、 修心养性为主 旨, 已推广 到五大洲, 成为上亿
民众生 活 中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1 中原 武术 文化 的发展 轨迹
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

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第一章:武术文化的概述武术是源自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始于古代战争时期,兴盛于封建社会,发展于现代生活,它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体育运动。
武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华文化,也可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武术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第二章:武术文化的传承武术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入手,从小将武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将武术纳入学校的教育范围,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武术的魅力。
其次,加强对武术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对武术文化有了解的机会,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另外,要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让更多人去学习和练习,这样才能够保证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第三章:武术文化的创新武术文化的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传统武术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创新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如武术比赛规则的改革,加强武术竞技性,增加比赛的娱乐性;武术表演的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元素,创造出更符合眼球效果的舞台表演;武术科研的创新,推动武术的学术化发展,让武术更有科学性;武术教育的创新,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武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重要形式。
武术的国际传播需要注重文化融合和艺术交流。
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的国际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武术文化,并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武术比赛、表演和交流活动是促进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比赛、表演和交流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才能够让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第五章:武术文化的未来展望武术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以河南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为例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少林武术 ; 陈式太极拳 ; 传承 ;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82 1 ; 8 2 1 G 5.1G5.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30 ( 0 1 1 17 60 2 1 )2—09 0 0 9— 4
Co i a i n a v l pme t o r dii n ls rs un r t ntnu to nd de eo n ft a to a po t de he ̄a e r o o e to m wo k fpr t c i n o nt ng bl ulur lhe ia e fi a i e c t a rtg
— —
T k n h oi u h n a C ia x mp e a i g S a l w s u a d T i h s e a l s n
U u . U ogu Y G O R nj
( . eate t f E,hn q ec e o eeS agi 7 00,hn ;. ea m n o E, 1D pr n o Sa gi T ahr C U g ,hnqu4 60 C i 2 D pr et f m P u s a t P
areaS.
Ke r s i t n il u t r e t g S a l u h T iC i i h r a c n r t cin y wo d : a gb e c l a h r a e; h o i w s u; a h ; e t n e a d p oe t n ul i n n i o
G agi ecesE u ao n esy N n ig 30 1 C ia u nx T ahr d ct nU i r t,a nn 0 0 , hn ) i v i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