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同名13287)

合集下载

我国养老机构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其优解

我国养老机构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其优解

我国养老机构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其优解作者:蒲晓红何思长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02期关键词:养老机构;精神赡养;共同富裕摘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关注精神富裕,重视精神赡养是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养老机构精神赡养面临的困境可知,其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薄弱、家庭成员支持弱化、养老机构功能发挥不力、社会组织缺乏协同性及政府保障力度不足等。

为此,需要老年人自我增能、家庭成员强化支持、养老机构服务提质、社会组织系统集成和政府引导赋权,多方主体协同聚力,共同提高养老机构精神赡养水平。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4)02-0092-08Research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Optimal Solution of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Nursing HomePU Xiaohong,HE Sich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Key words:nursing home;spiritual support;common prosperityAbstract:To solidly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we must focus on spiritual prosper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spiritual support,which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lderly nursing hom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system,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dilemmas faced by spiritual support in nursing homes from three dimensions:micro,meso and macro.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weak capacity for spiritual support of the elderly,the weakening of support from family members,the insufficient functioning of elderly nursing homes,the disordered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ck of government protection. It needs the elderly to increase their self-empowerment,family members to strengthen their support,nursing hom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services,social organizations to integrate their systems and the government to empower and guide them to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piritual support in nursing homes.一、引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包含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方面。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

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世界重建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nd Its Reconstru -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ai Yijing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pollutants increasingly rich,Chinese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s,embodies the values of diversity,but meanwhile,contemporary the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lso appeared excessive substantialization,utilitarian tendency,a mess.Therefore,rebuild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is contemporary China practic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urgent and important problem.In the new situation,only know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causes,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dvance of Marxism ,age and popularity,contemporary Chinese can bet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Key words core value system;spiritual world;reconstruction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College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361005,Xiamen,Fujian,China1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演变1.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1.1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古代中国人口众多,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维护中央集权的无上权力,将“以儒治国”“以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当代文化的危机

当代文化的危机

当代文化的危机【摘要】当代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主要源于技术发展、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衰败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等方面。

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依赖数字化生活,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淡化。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使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难以达成共识,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而大众文化的泛滥则导致文化质量下降,淹没了优质文化作品。

为了应对这种文化危机,我们需要重塑当代文化的未来,努力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升大众文化审美水平。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展望当代文化的发展,并为其塑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当代文化的危机概述、当代文化的危机原因、当代文化的危机影响、技术发展、全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文化衰败、大众文化泛滥、如何应对、重塑当代文化、展望发展。

1. 引言1.1 当代文化的危机概述当代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当代文化逐渐面临困境。

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替代,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忽略了真实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全球化给当代文化带来了挑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文化边界逐渐模糊,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文化认同感的淡化和文化传统的流失。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是当代文化危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不同群体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和碰撞使得文化价值观念变得模糊不清,传统价值观念失去了信仰和引导。

当代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只有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重塑当代文化的未来。

1.2 当代文化的危机原因技术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受到了挑战。

[缺失,法治,根源]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根源及对策分析

[缺失,法治,根源]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根源及对策分析

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根源及对策分析摘要:整体而言,我国社会多年来严重缺失法治精神,其主要表现为:喜好权力至上;崇尚人有差等;忽略民主民意;轻视法治思维;推崇特权意识。

从根源上看,我国社会缺失法治精神,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即认识理解的差异,法制历史的惯性,传统文化的影响,工具主义的盛行,法治实践的缺位。

在依法治国方略下,法治精神缺失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应对之策是:进一步广泛宣传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治精神;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执政;努力构建法治文化。

关键词:法治精神;依法治国;法律至上;依法执政如果说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法治精神就是现代社会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实施法治的根本指导思想。

因此,法治精神建设历来是法治实践的基本前提。

从这个意义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建设坚实而深厚的法治精神就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社会的法治精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的,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缺失状态,这对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早已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为此,本文从法治精神的本质入手,系统考察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的缺失状况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应对之策。

一、我国社会法治精神缺失的基本状况众所周知,作为社会意识,法治精神的基本状况不是借助于直观的数量标准而是通过相应的社会现象来衡量的。

之所以如此,乃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实现的,因此可通过详细考察一个社会的法治实践活动来反证该社会之法治精神的存在状况,从而对法治精神缺失与否作出一个基本判断。

此外,对于中国而言,法治精神概念还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因此判定我国社会是否缺乏法治精神,还可以有一个西方标准,也就是依据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

事实上,许多学者也都是从上述两条路径考察中国社会法治精神缺失问题的。

直面当代中国的“精神伦理”问题

直面当代中国的“精神伦理”问题

直面当代中国的“精神伦理”问题作者:杨建强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贺照田在《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1}一书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当下的人文知识思想如何能更有效地回应现实中人们的精神伦理问题。

如何理解、在什么程度上理解“精神伦理”问题,是“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前提,同时也是撑起“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一个有效支点。

精神伦理如何能被确认为问题;精神伦理的实质是什么;精神伦理与“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的关系,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可以展现出思想与现实复杂的纠缠互动状况。

关键词:贺照田;精神伦理;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在很多时候,面对很多问题,“理解”似乎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怀疑和辩驳反倒变得简单。

理解相比怀疑和辩驳需要更多的自我反思能力,很多争论或许并不是因为论点本身,而是——基于对人或事——不理解、或并非完整的理解。

贺照田文章的主旨就是对“历史—现实”所展开的重新理解、谨慎理解、深度理解、查漏补缺式的理解、往复式和结构式的理解,而“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是构成“人文价值”和“人文知识思想”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2}对精神伦理问题的理解同样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误解和困惑,对这些误解和困惑本身的再发现和再阐释,敞开了一个全面、深度理解作为一个“问题丛结”的当代中国精神伦理复杂性的阐释空间。

一、“精神伦理”:如何成为“问题”?稍对时代有敏感的人都会感觉到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感、意义感上所出现的某种程度的偏差,但这种暧昧模糊的“感觉”似乎还并不能被上升确立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如此追问,显然是因为在当前的时代氛围下,这样的问题并不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大众和知识分子所共同承认。

一方面,在人文价值被实际忽视,经济价值被过度强调的情况下,“精神伦理”并不能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下中国所需要特别追问的问题。

鉴于所谓的“现代性后果”“后现代性焦虑”等在世界范围蔓延,很多“精神伦理”问题被诊断为“不独中国如此”。

精神的困顿与超越庄子内向传播智慧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精神的困顿与超越庄子内向传播智慧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DONGNAN CHUANBO精神的困顿与超越:庄子内向传播智慧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丁建雄,庄晓东(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旨在消解人们的负面精神状态。

高度的内向传播,是要撲除“社会宾我”,回归“精神本我”,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心无滞碍、通达自适且心性衡和,这是一种超然状态。

相反,如果个体内向传播程度低,则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干扰,以至于“心附外事而内耗”,精神滞碍,焦虑增加,痛苦增加。

运用庄子内向传播智慧,提高个人的“内功”,其实践价值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坚定守护自己的“精神本我”,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与独立之人格;了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生命价值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有所增减;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本我”,勿强加意志于人,自己当学会拒绝;面对诸事时,安时处顺,不论外境如何变幻,心中都需存有真爱。

总的来说,回归“精神本我”,能减少诸事引起的不适与焦虑;心中有爱者才能幸福之至,世间也更加温暖。

庄子的这些内向传播智慧,为精神困顿的当代中国人实现自我超越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其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键词:庄子智慧内向传播精神本我社会宾我今天,是科技的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焦虑的时代。

人们在物质方页虽然没有了困顿之忧,但在精神沉淀、韧性磨炼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许多人处于负面精神状态之中,且难以消解,何以见得?例如,我国每年仅自杀的人数就接近30万,实际自杀人数往往要比统计数据所公布的高3~5倍,由此推算,我国每年自杀人数可能在90万人以上。

山虽说自杀原因多种多样,不一定所有的自杀都与负面精神状态相关,但至少大多数是。

此外,还有更多的人自杀未遂以及企图自杀,他们难以恰当自如地协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难以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每下愈况,⑵拓而广之,有更多的人精神困顿:长期处在焦虑,自卑,抱怨,恐惧,仇恨,抑郁等负面状态之中。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一、引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二、政策层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1.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目前,我国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虽然有一些政策文件出台,但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这使得各地在具体工作时缺乏统一性和指导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体可行的规划;二是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同,缺乏统一协调。

2.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这些资金往往来自于政府补贴或企业捐赠,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这使得一些项目难以持续发展,造成资源浪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投入不够,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

三、人才层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各类人才支持,但现实情况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些项目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保证项目的高效运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和企业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专业性认识不足;二是一些高素质人才选择了更具竞争力和收益性的行业。

2.缺乏培训机制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缺乏相关培训机制。

这使得一些项目无法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支持。

四、资金层面存在的不足及原因1.缺乏市场化运作思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缺乏市场化运作思路。

一些项目缺乏盈利模式,无法吸引投资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投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公益性”观念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力量。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一)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一)

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一)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缺陷【内容提要】和拥有宗教背景的西方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相比,中国数千年的文学便显示出一个根本的空缺:缺少灵魂论辩的维度,或者说,灵魂的维度相当薄弱。

迫切需要的工作,就是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灵魂深度,探讨它们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结合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整合,中国文学应获得启示,借用王晓华的话,就是:地球村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人类力量的空前强大和自然界的空前脆弱,因而人类不得不从征服者转变为家园的守护者,文化(文学)也不得不从征服者的文化转变为守护者的文化(文学),所以,当代文化(文学)的最高尺度只能是守护家园(守护存在)与追问灵魂。

“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对现实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丑陋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在这方面,至今仍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作家可以望其项背,然而他老人家始终没有表达过人生存的终极意义。

他的“投枪和匕首”令他的论敌胆寒,他自己面对的却是“无物之阵”的孤寂与悲凉。

思想家面前的社会是无物之阵,也许是一种宿命。

鲁迅指出国民的愚昧、麻木,但他只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只能指出现象,不能追根溯源----没有谁可以为国民性负责,这种虚空的结果使鲁迅不断思考,又不断怀疑与否定。

因而《野草》是这样惨痛----前面有野百合野蔷薇,前面也有坟----鲁迅只能选择不停往前走,这要多少的勇气,他明明白白自己是走在“无物之阵”里,挣扎在一种无望里。

1925年3月18日,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在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这是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深切认识。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与黑暗相抗衡。

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其结果是形成少年鲁迅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而这种对传统世界的绝望,使青年鲁迅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同名13287) 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 童世骏 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

前言 王鲁湘: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曾经感动过无数的国人,他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无法诗意地栖息才被感动。当下的中国正在加速,我们都在被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在一个全民大谈经济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GDP的增长而增长?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童世骏先生。 童世骏1958年出生于上海,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跋涉,卓然自成一家。与其他西方哲学研究学者略有不同,童世骏总对书斋外的社会保持着新鲜与好奇。 90年代研究发展模式的那些学科,那些领域可能人文知识分子会比较觉得有点距离。但是你看到了新世纪,我们官方讲科学发展观,这个有些知识分子讲新发展观,总而言之是对发展本身,对发展模式本身有了新的理解,其实这种新的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文的重视,人文的内涵很加强,所以80年代的工作没有白做。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世界在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什么是我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图景?怎样拯救我们的幸福指数?

一、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 童:那么刚才王鲁湘已经讲到,最近几年来,精神生活又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与精神生活有关的一些个说法,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心灵,灵魂这样一些人文精神,文化自觉等等。 在我们的报刊论著和大众传媒当中也频频出现,100多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很多中国人企图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抵御西方的物质文明,百年以后的今天,总体上踏进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人为什么要谈论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有怎样的理解,他们过着怎样的精神生活,那么这里面有哪些问题,我们希望有哪些新的建议。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对精神生活这个概念,我们一般老百姓或者说各行各业有哪些理解。 一位网友在网上说,我向往毛泽东时代的精神生活,热爱邓小平时代的物质生活,报纸上有一篇报道,题目是《看到美女就想打招呼,农民工精神生活急需关注》,另一篇网上,报刊的这个题目是,报刊文章的题目是《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还有一篇报道的题目是讲小孩的,说听的是流行音乐,看的是劣质动画,玩的是网络游戏,破折号,儿童的精神生活不应该闹饥荒。有一家刊物惊呼,外资传媒进入,争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位作家议论,广州人过的是物质生活,北京人过的是精神生活,有一篇报道似乎是在反驳但也是在印证这个判断,题目是茶楼蕴含着广东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那么上海怎么样呢?一位学者撰文,谈论海派佛教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有一位从上海到深圳的网友在网上介绍自己到上海以后三个月当中的精神生活。第一参加了一次精神饭局聚会,昨天被一个网友拉去参加了一个主题为万历15年的都市讨论会,第二看了一部电影《达芬奇密码》,第三买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杂志,第四出去旅游了一次,第五见了一个网友,第六看了一本小说。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这个概念是有许许多多,多种多样的理解。 那么我们来看看以精神生活为业,以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精神生活这个概念的? 曾经在北大任教了七年的梁漱溟先生,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100多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出发点,梁漱溟认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梁漱溟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处于三种关系当中,物我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 也是在北大,解放后在北大教书的冯友兰先生有一个简洁明了的说法,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人在做某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这个话其实是和马克思的观点也差不多,所以东方的哲人和西方的哲人可能有时候见解是所见略同的。马克思说过,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的本能。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或者说这种自我觉解,产生出一个叫做人生意义的东西出来,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出人生意义出来的,这个可以有很多哲学上的这个论证,但是反过来也说,只有对于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觉解的人,人生意义才是一个真实的一个东西,当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我越说越玄了,精神生活的意义还没有说清楚,倒又引出了人生意义的意义这个奇怪的问题出来。

前不久电视剧,有个电视剧叫《士兵突击》,在电视台在网上都热放,剧中看似木讷但内心执著的士兵许三多有一句话引起了许多观众和网友的强烈的共鸣,这句话就是,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这段话当中,生活得好和生活得有意义,这两句话之间是相互定义,绕来绕去的,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大家不觉得它是一种逻辑错误,为什么呢?实际上那是因为这种循环实际上是发生在我们大家多少已经有一些共鸣的背景之下了。 这种共同的背景我想用鲁迅的一句话来表示,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一个意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超越,什么是超越?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困境是什么?它和西方社会流行的虚无主义有何异同?

二、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困境 (一)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超越 简单地讲人生意义就是人对自己的生活与

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理解,精神生活就是对人与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体验。 于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就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有什么样的理想和希望,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否足够精神,就取决于我们的理想和希望是否足够精神。 前面我们提到冯友兰先生,他在讲了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觉解使这些事情对他有了意义之后,又进一步讲了这种觉解和意义的不同层次,我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用他的话来说,叫做不同的人生境界,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简单地说,在自然境界当中,一个人不去多想他有什么理想和希望,在功利境界当中,人个人所追求的是满足个人或者私家的利益,在道德境界中,一个人所遵循的是整体的或者社会的规范,在天地境界中,一个人所要符合的是宇宙法则或者所谓天理。这个人生境界确实,冯友兰先生直到晚年他认为他毕生提供的他最重要的一个学说,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里我想提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文明的观点。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在彼此并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同时都意识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写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人在自我的深处,在超越的明朗处,体验到绝对性,那么雅斯贝尔斯把产生了这种超越意识的文明叫做轴心文明。 关于轴心文明有许多评论和发挥,这些评论和发挥也会用到许多哲学概念,大家放心,我不引入这些概念了,大家只要记住超越性这个概念就行了,抓住了超越性这个概念就抓住了轴心文明的关键,轴心文明的特点就是做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分,有的哲学家也叫做世界的两重化,就意识到了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超越性可以说是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的最重要的概念。 超越的正面意义也用不着解释,要解释的是这个词在这里的用处,说精神生活的特点是具有超越性,是指超越个体生活的部分而指向个体生活的整体,超越作为个体的自我而指向个体所说的团体,超越当下的生活而指向未来的生活,超越物质价值,比方说中国人这个历来重视的福禄寿喜这样一些,而指向精神价值,比方说真善美呀,这个正义,平等,自由这样一些价值,最后超越单个领域的价值而指向无所不包的价值。

这种无所不包的价值,雅斯贝尔斯叫做上帝,冯友兰叫做宇宙,我的天地,上帝是神学的概念,天地是形而上学的概念,神学和形而上学都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神学和形而上学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也成为我们考察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处境的一个重要角度。 当代中国当然是在现代社会,所以我们来看一下精神生活它的现代困境是怎么样的,在现代处境是怎么样的。现代社会在精神领域的根本特点,可以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说,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实际上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人凡事也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以前一般不问为什么要有道德,因为即使问这个问题答案也是现成的,因为上帝或者天理、菩萨或者怎么样要我们有道德。 但是对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的现代人来说,这个答案并不令人满意,因为他还会进一步问,为什么上帝或者天理要我们有道德,甚至还会问为什么你会相信有上帝或者有天理。 因此借用王国维的用语,在现代社会,神学和形而上学即使还有可爱性的话,那么它的可信性也已经岌岌可危,甚至荡然无存,上帝死了这个判断,大家都知道,尼采虽然不是说这句话的第一个人,却是强调并且发挥这句话的最出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