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针灸治疗(一)

合集下载

试拟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的针灸主方

试拟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的针灸主方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2), 455-45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2068试拟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的针灸主方——以俞募配穴法为基础鄂玉海,张立东*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收稿日期:2023年1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3日摘要 目前各中医医疗机构纷纷开展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但对于本病的针灸治疗方面缺乏详细而行之有效的指导,本文以俞募配穴法为基础,结合古代文献及近代研究,试拟针灸治疗胸痹心痛病之穴位主方:内关、膻中、厥阴腧、心腧、巨阙、关元、劳宫,以期为该诊疗方案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心绞痛,偶刺,俞募配穴The Main 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est Pain Disease—Based on YuMu Matching MethodYuhai E, Lidong Zh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Jan. 21st , 2023; accepted: Feb. 14th , 2023; published: Feb. 23rd , 2023AbstractAt present, the TCM medical institutions have carried out th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of Chest Pain Disease, but there is a lack of detailed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or the acupuncture *通讯作者。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心绞痛的针灸治疗处方】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心绞痛的针灸治疗处方】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心绞痛的针灸治疗处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复习开始,想要牢记相关知识点,离不开不断地巩固复习。

我们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特为大家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点【心绞痛的针灸治疗处方】”相关内容,详细如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地、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

属于中医学“胸痹”“厥心痛”“真心痛”“心痛”等范畴。

(一)辨证以突发胸闷、胸骨下部后方或左胸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或心痛如绞,甚至心痛彻背,伴心悸,表情焦虑,出汗,气短,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

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肢前内侧及无名指和小指,持续时间一般1~15分钟不等。

若胸闷,心区刺痛,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喘不得卧,汗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者,为气滞血瘀证;若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热痛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者,为寒邪凝滞证;若心区窒息性疼痛,或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纳呆脘胀,痰多,口黏乏味,舌紫暗,苔浊腻,脉沉滑者,为痰湿闭阻证;若胸闷气短,甚至心痛彻背,心悸汗出,喘不得卧,形寒肢厥,腰酸乏力,或虚烦不寐,面色淡白,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有齿痕,苔薄润或白滑。

脉沉细或沉微欲绝者,为阳气虚衰。

(二)治疗1.体针疗法治法: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阴郄、膻中、心俞、厥阴俞。

配穴:气滞血瘀配血海、太冲。

寒邪凝滞配神阙、关元。

痰湿闭阻配中脘、丰隆。

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操作:膻中向下平刺,以有麻胀感为度,余穴常规针刺,泻法。

寒邪凝滞、阳气虚衰者宜用灸法。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宽胸理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

郄门、阴郄分别是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郄穴,功善行气化瘀,缓急止痛。

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气会,善调胸中气机,取之可行气通阳,化瘀镇痛。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案例介绍
患者,男,54岁,主因胸闷胸痛,伴有心悸、气短、喘促6年,加重3天。

患者6年前因情绪不畅引起胸闷不适,口舌生疮、吐沫泡沫,诊断为胸痹,曾在当地医院服用扶心
益气汤治疗,效果不佳。

3天前气短、心悸加重,伴有口苦、舌尖红,脉结代,查体:舌
质红,苔薄黄,心尖搏动增强,心音低钝,心率10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双肺呼吸音粗,闷。

心电图示T波倒置。

辨证属痰火阻滞、心火炽盛、气机不畅证。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万文蓉针药并治疗,方案为加味七先胶囊口服,每日3次;点梵蓉穴、神阙穴、神封穴、心俞穴、膈俞穴、关门穴、内关穴,用28号银针,毫米长,每天1次。

观察结果
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胸痛减轻,心悸、气促明显好转,口苦明显减轻。

查体:心率86次/分,呼吸频率2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心电图示T波
倒置减轻。

总结
本文以一例患者为例,采用万文蓉针药并治疗,治疗7天后,患者的胸痛、心悸、气
促等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万文蓉针药并治疗在治疗胸痹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
够清热化痰、开窍通络、健脾利湿、舒展气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万文蓉针药并治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患者的病
情要有准确的把握,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在开展万文蓉针药并
治疗时,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对于胸痹的
治疗能有所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胸痹,是指胸部疼痛、闷胀、憋闷或压榨感,多见于心脏病和心绞痛。

传统中医认为胸痹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

针灸和药物并用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常规方法之一。

针灸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药物能疏通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

本文以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为例,探讨中医药治疗胸痹的实际应用及疗效。

一、基本情况患者刘某某,男,54岁,因“反复胸痛三年”到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平素体寒易怕冷,平素作息较规律。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胸廓对称,听诊心率76次/分,律齐。

心律未见明显异常波形。

患者脉搏两力尚可,足脉尚和而充盈。

二、诊断治疗医师根据病情特点,结合患者平素的体质、生活习惯和诊察结果,诊断为痹证型胸痹。

采取针灸和中药并用治疗。

具体方案为:口服温中化痰颗粒,每日3次,舌下含服,同时配合温阳活血口服液,每日3次。

针刺穴位为内关、胸中、天突、尺泽等,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三、观察结果经过3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疼痛感减轻,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耐受能力提高,以往发生诱发因素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症状没有复发,各项生理指标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四、讨论本病例采用了中医药物和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温中化痰颗粒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化痰的功效,能够改善患者体内的寒痰湿浊病因。

温阳活血口服液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起到舒经通窍的作用。

而针灸穴位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疏通气血,行气化痰,舒经通窍。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胸痹等症状有所缓解,从体质的角度来看,疗效是显著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和针灸的应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中药温中化痰颗粒主要通过口服消化,药物分布全身,通过吸收作用进行治疗;温阳活血口服液也是通过口服途径进行治疗。

而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气、活血化瘀。

心痹中医中药,针灸治疗

心痹中医中药,针灸治疗

心痹中医中药,针灸治疗凡风湿痹不愈,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风湿痹病情转剧,由脉及心,损害心脏,症见心悸不宁,胸闷烦躁,咳嗽喘满,呼吸困难,甚则水肿、晕厥,危及生命者,称为心痹。

心痹,宋·严用和有“风心痛”(《济生方》)之名,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心系病。

病势发展缓慢,部分患者,起初可无明显风湿痹或心痹症候,常不易发觉,临床应特别加以重视。

渐至病情逐日增剧,治疗较难,危害极大。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大力推动下,已逐步获得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心痹中医治疗风湿病因病理风湿痹治不及时,或复感于邪,病情增剧,病邪由脉入心,累及心脉,损害心脏,而成心痹。

但风寒湿热之邪,所以侵袭成痹,所以造成风湿痹不愈,反复感染,又与身体抵抗力强弱有关。

症候特征1.轻症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渐至心悸胸闷,呼吸气促,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面白而浮,或双颧红赤如涂朱,运动、劳累、激动后上述诸症明显加剧,多数伴有风湿痹关节疼痛史。

2.重症面色无华,头晕怔忡,短气乏力,自汗肢冷,烦躁闷乱,胸胁掣痛,尤以左胸为甚,咳嗽咯血,声音嘶哑,唇舌青紫,足跗肿胀,立轻卧剧,颈脉动甚,不得平卧或侧卧.或卧则“高枕安桌”而后安,日轻夜剧,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3.危症胸闷增剧,痛苦焦虑,咳喘咯血,呼吸极度困难,足肿入腹、胸,腹胀肝大,面色青暗,目无神采,或见额汗如珠(绝汗),眩晕或晕厥,终至阴阳离乱,或突发死亡。

4.脉舌征脉细弱,或细数,或脱疾,或散涩,或结代,或曳迟,或洪曳,或细微不续。

舌质淡,形胖有齿痕,或青紫,或有瘀点,或白或厚,或少苔而干黄。

五、现代意义心痹,由风湿发展变化而成,损害位置、症候特征、转归预后等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述风湿性心脏病相似。

风湿性心脏病,系指风湿热所致的心肌炎留下的心瓣膜损害。

由于瓣膜粘连和纤维化,形成瓣膜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或狭窄与关闭不全同时存在,逐步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胸痹 (1)

胸痹 (1)



(五)注意事项
1.不论何种治法,均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免生不 测
2.注意调肝
3.养心安神 4.助心行血 5.在发病后的3-4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 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 品。


三、证治分类 1.阴寒凝滞证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 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 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 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2.痰浊闭阻证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 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诱发或加重,倦怠乏力,纳 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浊腻 或白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中寓通,通中离补,通补兼施,不可滥补、猛攻,
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至于
补泻之多少,当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
(四)重视危重证的防治
尤其在真心痛的治疗时,在发病的前三四天内, 警惕并预估脱证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
愈率更为重要。必须辨清证候之顺逆,一旦发现
脱证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 自汗淋漓,神萎或烦躁,气短喘促,脉或速、或 迟、或结、或代。或脉微欲绝等,必须尽早投之 益气固脱之品。



二、治疗原则
针对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 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 其治则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先治其标,后治 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万文蓉是明朝末年抗倭名将袁崇焕的妻子,她以一针针药物治疗胸痹而闻名。

胸痹是一种中医学上的常见病,病因多为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引起。

胸痹病人常常感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的验案,是指通过使用针灸和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愈了胸痹。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医治疗方法,它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胸痹的效果。

万文蓉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地治愈了许多胸痹患者,被誉为“胸痹名医”。

在治疗胸痹的过程中,万文蓉经常使用一种特殊的针法,即将长针插入病人的胸脯部位,同时配以药物进行治疗。

她认为,胸痹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需要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来进行治疗。

针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它可以刺激脉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胸痹的效果。

与此万文蓉还会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她会用红花、桃仁等药物研磨成粉末,然后以酒涂抹在针头上,再插入病人的胸脯部位进行治疗。

这样可以通过药物的刺激,促进气血的流通,加速病变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的方法,不仅有效,而且疗效持久。

她治疗的患者大多能够在治疗后恢复正常生活,不再受到胸痹的困扰。

这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独特优势,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改善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的验案,不仅对治疗胸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的验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中医治疗胸痹的范例。

它不仅通过针灸和药物的相结合来进行治疗,而且疗效显著,对病人的健康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药物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的针灸治疗(一)
【摘要】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心痛的概念,是指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
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
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
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
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胸痹心痛
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
参照胸痹心痛进行治疗。在化疗过程中或其后,出现心脏损害,而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
性憋闷疼痛时,可参照本节进行治疗。
【关键词】胸痹心痛冠心病针灸治疗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40~49
岁8例,50~59岁20例,60~69岁16例,70~79岁3例。经过诊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痹心痛、
冠心病等症状。现将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2心血瘀阻
2.1症状和体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
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2.2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
血属阴,夜亦属阴,故人夜尤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脉均为
瘀血内阻之象。
2.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2.4处方(1)主穴:阴郄、郄门、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2)配穴: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2.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阴郄0.4±0.1寸,
直刺郄门0.8±0.2寸,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巨阙0.5±0.6寸(成
向下斜刺),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2)配穴:常规消毒后,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
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6方义: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
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膻中,血会膈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3寒凝心脉
3.1症状和体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舌淡,
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3.2证候分析: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痛
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心悸、气喘不得卧。阳气不足,故形寒肢冷。舌脉均为
寒凝之象。
3.3治法:温散寒邪,通阳开痹。以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少阴心经穴和任脉穴为主。
3.4处方(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气海、关元。
(2)配穴:恶寒者加灸肺俞、风门。
3.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
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通里0.4±0.1寸,直刺气海1.0±0.2寸,
直刺关元0.8±6.2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灸肺俞、风门。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
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3.6方义:心俞、厥阴俞助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是心经和心包经的络穴,能活血通络
而止痛。气海、关元针后加灸,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4痰浊内阻
4.1症状和体征: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
苔浊腻,脉滑。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4.2证候分析:痰浊内阻,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脉络阻滞,心失所养,故气短喘促。
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黏、苔浊腻、脉滑,均为
痰浊壅阻之象。痰黄稠、便秘活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
4.3治法:通阳化浊,豁痰开结。以手厥阴心包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4.4处方(1)主穴:膻中、巨阙、郄门、太渊、丰隆。
(2)配穴: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4.5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郄门0.8±0.2寸,
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直刺巨阙0.5~0.6寸(或向下斜刺),直刺太渊0.2~0.3寸,
直刺丰隆0.8±0.4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中脘1.0±0.2寸,
直刺内庭0.4±0.1寸,直刺合谷0.6±0.2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
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
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泻法,或加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