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
由李清照《声声慢》看其豪放性

由李清照《声声慢》看其豪放性2019-10-24摘要:《声声慢》描述了词⼈在肃杀的秋⽇黄昏感知到的种种极典型的愁景,表现了词⼈历经国破、家亡、夫逝等众多劫难之后难禁难耐、难堪难诉的不尽愁情。
全词虽书写了个⼈哀愁,但此种哀愁是与国仇联系在⼀起的,字⾥⾏间⽆处不激荡着浓浓的忧国之情,⽽这种浓浓的忧怀恰恰是豪放词很重要的⼀个表现内容。
因⽽作者认为将词简单地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这种“⾮此即彼”的⼆分说并不合乎情理。
关键词:李清照《声声慢》豪放性李清照以其不让须眉的才华和⽓概得到历代⼈的⾼度评价,在其流传⾄今的词作中,⼜以《声声慢》最具代表性。
《声声慢》是她在凄苦的晚境⾥所写的⼀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据南宋张端义《贵⽿集》所云,此词作于⼥词⼈丧夫之后不久,它是李清照晚年⽣活的⼀幅缩影。
⽽李清照的⼀切遭遇是和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如没有⾦兵⼊侵、中原沦陷,她就不会家破⼈亡,从这⼀⾓度看,这⾸词是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的。
豪放词之所以被称之为“豪放”,其中很重要的⼀个感情⽀柱是强烈的爱国思想。
纵观南宋、北宋的豪放词作,其作者⽆论⽣活在太平盛世,还是成长于战争年代,都有⼀颗和祖国、⼈民的命运⼀起搏动的⼼。
假如没有深厚的爱感作奠基,只凭⼏句豪⾔壮语,那么⽆论谁的词也豪放不起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这⾸《声声慢》,上⽚是写词⼈清晨⾄傍晚的所感所想,下⽚则侧重写黄昏后⾃⼰孤寂、愁苦、激愤的⼼情。
总之,这⾸词是“写⼀整天,⾮⼀晚的事”(俞平伯语)。
从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看,词中虽有她个⼈的哀愁苦闷,但是由于这种哀愁和国仇家恨紧紧地联系在⼀起,所以深深的爱国之情应是这⾸词的主导思想。
这种感情看似感伤,实则蕴藏着激愤。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辛弃疾李清照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辛弃疾和李清照则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词人。
辛弃疾擅长豪放派的词作,而李清照则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
两位词人的风格鲜明,各有千秋,本文将分别从辛弃疾和李清照的作品入手,探讨他们在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首先,我们来研究辛弃疾的豪放派词作。
辛弃疾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忧国忧民、壮志豪情的表达。
辛弃疾的作品多以抒怀志士之情,慷慨悲愤之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与豪情。
例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奔放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使辛弃疾的词作充满力量和热情,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辛弃疾的作品中还体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抗。
他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历史的怀疑和对时局的不满。
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元宵佳节流传的古代传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慨和无奈之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种悲壮的思绪和深沉的哲学思考贯穿了辛弃疾的作品,使他的词作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
与辛弃疾的豪放派不同,李清照代表了宋词中的婉约派。
李清照的词作以柔婉、婉约为主,她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动人爱情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清照的词作从情感和艺术形式上都更加细腻和温婉。
例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汉家宫阙千门如洞,不扫樽前蕙帐风。
”这些婉约的意象和柔美的笔触,使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温情与细腻,给人以安慰与思索。
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她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人生变换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时光脆弱和人事易变的领悟。
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中,她写道:“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云万里无悔,只有光阴莫虚度。
”这种对光阴流逝和自己心灵沉淀的思考,使得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深沉和哲学性的内涵。
李清照婉约词中的豪放情怀

种“ 大丈夫 ” 的气慨 , 婉约之中具有豪放 之美 。
特有 的感受 , 抓住富于特征性的细节 , 以简洁凝练 的语 言 , 清新 明快 的笔调 , 成功地为我们塑造 了一个 天真烂漫而又 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 的形象 , 的确 功力不凡 。 上 片一开头 , 词人便 以生动 、 细腻 的笔 触描绘 出少女 在花 园里刚荡完秋 千后的娇慵情 景 : 蹴罢秋 千 , 起来慵 整
劳, 等下来后才感到 劳累。这一个 词便 十分形象地勾 画出
了少 女剧烈运动后的娇懒情 态。“ 纤纤 手” 出《 诗十九 语 古 首迢迢 牵牛星》 写织女“ , 纤纤擢索 手 ,这里指柔美 细嫩 的 ” 手, 同时也 暗点 了打秋千 的是个娇美少 女。接着写她懒 洋
洋地 扫视 了一下花 园, 见晨露 浓 , 绿 叶上 , 心里 、 看 那 花 草
纤 纤手 。夏 日的清晨 , 一个少 女在花园里兴致 勃勃地荡完
我们知道 , 分“ 词 婉约 ” 豪 放” 与“ 两派 。“ 婉约” 指婉转 绵丽 、 浅至缳 俏 , 一语 之 艳 , 令人 魂破 , 一词之 巧 , 令人 色 飞, 是一种 曲折含蓄细腻的笔法。“ 豪放” 则指慷慨磊落 、 纵 横豪 爽 、 气象恢弘 。清 人沈曾植在《 阁琐谭 》 菌 中曾评论 她 说 :易安倜傥 有丈夫气 , “ 乃闺阁中苏 、 , 辛 非秦 、 柳也 。” 他
蹴 罢秋 千 , 起来 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 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这是词人少
父母都 有很 高的文学 素养 ,从小受 到 良好 的熏陶和教导 , 所以, 她少女 时便 显得才情焕发 , 连对她颇 持微 词 的王灼
李清照豪情与柔情分析

李清照豪情与柔情分析李清照豪情与柔情分析在中国渊源长流历史上,李清照更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
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豪情与柔情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擅长诗文。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地兴致,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朗朗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就吟诗作画,与好友把酒欢歌。
比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此的欢快,不知道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居然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
迷路而误入了荷花开得正浓的地方,赶紧划船抢渡,却不料惊醒了早已栖息的鸥鹭。
每读到此处,似乎都会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声,她那活泼好动可爱的性格犹然显现。
在那个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年代里,像李清照这样的大家闺秀,竟然能够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封建社会礼教的无言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
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
不过她的爱情用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观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她爱她的丈夫,但并没有超脱一切去爱,毕竟,她从小生活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的是高官显贵之家。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在此时,作为一个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官宦贵妇人,自然无法跟随他一起去,就帮忙打点路上的必备品和随身行李,为丈夫践行。
李清照为丈夫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随着赵明诚的出行,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
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弹奏出略带苦涩和幽怨的望夫词,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经历。
倜傥丈夫气:论李清照词的豪迈色彩

倜傥丈夫气:论李清照词的豪迈色彩作者:董安迪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作为婉约派词宗,李清照总是因为婉约的风格而为人熟知,脍炙人口的词篇有《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等,但她词中的豪迈色彩却被婉约风格的巨大光环遮蔽了,本文以李清照的三首词为例分析她词中的豪迈色彩,试图全面理解李清照的词作及其人。
关键词:李清照词豪迈色彩李清照是中国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婉约著称,前期语言清丽动人,后期悲伤绵延不绝,善用口语和白描,她的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还著有《词论》,在音韵方面有独特研究,主张“词,别是一家”。
被称为“婉约派”词宗。
李清照的婉约词大放异彩,以至于我们大都认为李清照的性格也是婉约、内秀、温婉的。
但是我们忽略了李清照词作的另一面——豪迈之气。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妇女不能写词的封建时代,却能够在男性世界有着一席之地,实在难能可贵,而更可贵在于“不仅足以与男性作者相颉颃,更能于芬馨之中,时露神骏之致,自属难能”1。
时露神骏之致也就是豪迈之气,在李清照词中比较明显的是豪迈倜傥的风景词,“这又可分为秋景词如《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此首调名原被误作《怨王孙》)和《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此类词现存虽只有这么两首,但却为作者赢得了:‘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菌阁琐谈》)和‘独树一帜’(陈廷掉《白雨斋词话》卷六)的称誉,其所显示的豪迈风格为“雌了男儿”的北宋主流词坛吹进了一股清风,令人耳目一新”2。
还有一首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当然在她的其它词作中也有些句子能够看出豪迈之气,文士之豪,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这里仅以三首代表性的词作为例研究李清照词的豪迈色彩。
一.豪迈之意李清照的这三篇词作(《如梦令》、《双调忆王孙》、《渔家傲》),在用词及情感表达方面都极具豪迈色彩。
在《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中,一句“沉醉不知归路”就将她当时生活的无拘无束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试想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独自品味深闺女子的生活,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无趣的,更是无法迈出大门半步,而相比之下,李清照却在自己的少女时代体验了一把因醉酒而忘归的“疯狂”。
李清照不是只会写婉约词,她的豪放词一样精彩

李清照不是只会写婉约词,她的豪放词一样精彩印象中的李清照是多愁善感的才女,情思婉转,意态娇柔。
不过她也是有几首豪放词传世的,水平不逊于豪放派人物。
比如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天马行空,想象自己于梦中上天,见到了天帝并与之对话,很有游仙诗的风格。
末尾两句,令人想到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豪情壮志,比之男儿亦不逊色。
可见李清照虽为闺阁女子,心中自有豪雄之气,只是难得一发。
她身为士大夫的妻女,所过的是贵妇生活,思想却有如此烂漫的一面。
这首词的意象,包括天、云、星、雾等,没有丝毫女儿气,云海翻腾如波涛汹涌,群星闪耀似千帆竞舞,比喻奇特又妥帖。
以天喻水,是常见的话题,比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天河”“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但都是写天光映在云影之中,低头便见水中天。
此词却是抬头看天,觉得天上的景色如同水中,反向思维,是常人难以想到的。
而她于梦中见到天帝,其实也并非凭空想象。
她父亲身居高位,又是苏门“后四学士”,对于现实中的皇帝,她也是离得很近的。
所以她作词的时候敢想象天上的帝王,还能不卑不亢地应对,是有现实依据的。
李清照还有一首《夏日绝句》,反映了她的历史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闺阁女子甚少品评历史,而李清照大胆地同情项羽,并对他的豪杰之气表示肯定。
项羽兵败乌江,最后自刎,在她笔下却成了一个悲剧英雄。
项羽当时有机会过江重新招兵买马,但他觉得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愧对江东父老,无颜过江;并且他认为天要亡他,不必再战斗了。
正是他的自绝后路给世人留下了无限感慨,后人也对他做了无数假设。
但历史不能重来,项羽永远只活在诗人的笔下了。
李清照还有两首更厉害的咏史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今录其一首: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以词为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人中两个重要的流派,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被誉为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虽然他们共同生活在宋代,但他们的词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探讨他们在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差异。
一、苏轼:豪放派词人1.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他擅长写诗、散文和词。
1.2 苏轼的创作特点•情感奔放:苏轼在写作中表现出强烈自由奔放与豪迈开阔的情感态度。
他对于爱情、友情、家国等各个方面的情感表达都极为激烈而直接。
•丰富变化:苏轼的词作风格多样性很强,他能够写出豪放慷慨的词,也能够写出柔婉细腻的作品。
他常常以天地自然为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抒发社会思考:苏轼不仅在词中表达个人情感,还经常将社会时事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融入到词作之中,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李清照:婉约派词人2.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 - 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中国北宋时期女词人。
她是唐宋两朝最重要的女性文学创作家之一。
2.2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柔婉细腻: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细腻见长。
她善于运用含蓄委婉、间接暗示等手法来表达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抒发私人感受:李清照的词多以个人所经历的情感为主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描绘女性在情感方面的世界。
•追求浪漫与爱情: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浪漫与爱情的追求,她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广泛的爱情词作品。
三、苏轼和李清照风格比较3.1 情感表达方式苏轼喜欢通过直接而激烈的语言表达他对于爱情、友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触动。
相比之下,李清照更倾向于用委婉含蓄、微妙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于个人情感和世间万事的感悟。
3.2 描述角度不同苏轼以天地自然为背景来描绘他内心世界中雄壮豪放或哀怨伤感的情感。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行书书作品欣赏

李清照诗词一剪梅行书书作品欣赏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文学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而闻名于世。
作为南宋末年的才女,她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剪梅行书书》。
这是一首极富抒情色彩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她对于生活中短暂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以下将为您详细展示李清照的《一剪梅行书书》。
《一剪梅行书书》是李清照创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的一首行书诗。
与她其他的作品一样,此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李清照细腻感性的一面。
在这首诗中,她以婉约的笔触与细腻的表达,描绘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国与生命的深意。
《一剪梅行书书》开篇即以“红消香断有谁怜”作为情绪的起点。
这句抒情的描述非常婉约细腻地表达了李清照内心的哀伤与孤寂。
通过描绘梅花的凋零,李清照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的失落与无奈。
这种对于生命短暂美好的欲望在整首诗词中贯穿始终。
接下来,李清照笔下的梅花被她赋予了极富意象力的象征意义。
她以“一年明月心凉意”来形容梅花的坚韧与不易被打败的品质。
这是对梅花坚强不屈的品格的讴歌,也表达了自己追求真理与美好的决心。
在全文中,李清照将梅花与自己的心情与命运联系在一起。
她借助梅花的形象,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困境与无奈。
她不仅将梅花描绘为寒冬中的孤独者,也用梅花来寄托了自己对于家国情怀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诗词的结尾,李清照用“云鬓半偏新睡觉”来形容她自己。
这是对于她个人命运的描绘,也是对于生命的感慨与思考。
她暗示着自己如同梅花一般,坚守在困境中,耐心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这表达了她对于生活的希冀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总体来说,《一剪梅行书书》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巧妙地运用婉约细腻的笔触与意象丰富的表达手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她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好的追求以及对于短暂而美好事物的痴迷与向往。
李清照的《一剪梅行书书》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以叙述和讲述的方式传达了她的内心感受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 摘 要: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正宗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使她的诗词也具有了豪放的一面。本文则主要是写李清照诗词婉约风格背后的豪放,文章将从她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爱情的执着与豪放、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评议施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这一社会环境对其豪放色彩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豪放;女性文化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诗词领域,她巾帼不让须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婉约之宗”。所以自宋代以来,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不乏其人。而评析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风格,更是易安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有王彤的《易安词艺术性探微》、韩慧玲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再论》、樊利军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胡峰力的《谈李清照的抒情艺术》等大量作品。作为“婉约之宗”的清照,研究其诗词婉约含蓄性的人自然不少,但其诗词中流露出的豪放也一直不乏有人研究。如在近十几年中,李建国在《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中认为“李词貌似婉约,轻盈如水,但温情如火,柔中寓刚,不可以婉约一词以蔽之”。陈在东、阎秀平在《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写到“李词词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新峻爽’,不可纯以婉约目之”。朱明秋在《技法多姿,姿态百出:论李清照词的魅力》中认为“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技法多姿,姿态百出’,风格变化多端,手法应用娴熟”。而任明刚则一反传统的李词婉约论,在他的《李清照是南渡豪放词家》明确表示,撇开北宋时期不论,李清照就是个“南宋豪放词家”。陈静也撰文论述了李清照与豪放词风的关系,认为从李清照词中可以看到非常显著的豪放风格。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看到了清照诗词中豪放的一面,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感悟。那么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我想重新认识一下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社会环境对其豪放个性的影响。
一、观其诗词婉约中难掩豪放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 先来看看大家所熟知的两首写物的《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作者首次畅游溪亭时写的一首小令,整首词通过勾勒一幅日暮酒醒的归舟图,把人物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醉”、“兴尽”、“误入”等一连串畅快淋漓的动词,似乎刻画了一位豪放不羁、潇洒风流的少年形象,一股青春的野逸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整首词的风格与其婉约基调有所不同,其中看不出多少含蓄忧郁的感情,而是表现得豪气四射。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伤春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却是惜春而不伤春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气坦率又固执,不容置疑,使全词具有了刚健的基调和豪逸的气质,相比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助与迷惘,显得感而不伤,多情又旷达。 第2页
再看看她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乍一看,“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萦绕着的是词人悲秋之情,缠绵蕴藉、婉转动人。然而其中还有一句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写出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感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从而体现出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其豁达豪迈的气势不亚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感情积极真挚,虽然保留了其婉约含蓄的本色,但也富有欢快亮丽的豪放色彩。 (二)爱情的执着与豪放 清照18岁嫁于赵明诚,两个人都才华横益,且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可谓是“夫妇相笃,风雅相深”。所以婚后不久,清照便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清照斜插鲜花,让丈夫看一看比一比,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在封建社会里,讲究“夫为妻纲”,作为妻子,在丈夫面前要温顺乖巧,行为要谨慎得体,仪态要高贵大方,可李清照却做出妩媚之态,风情万种地在丈夫面前撒娇,与花儿争艳。从这一略带顽皮的举动上,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美的自信,更看到了作为封建大家庭里的少妇之大胆叛逆和豪放情怀。 清照的另一首代表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当为清照新婚时赠与丈夫的送别之作。这首词既是典型的婉约之作,又舍弃了婉约词常用的“欲说还休”和“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和羞的表达方式,毫无隐晦、毫不顾忌地把对丈夫真挚、热烈、深沉的爱情和相思表白出来。这样大胆地纵情歌唱爱情,对于在封建社会中饱受歧视和压迫的妇女来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承受一定的压力的。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指责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恐怕与此词也不无关系。同时,词在格调上也摆脱了一般婉约词的绮靡和艳丽,显得高洁爽朗,挥洒俊逸。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悲痛异常,她在《祭赵湖州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深悲。”为了抚平伤痛,再现李赵般美好真挚的爱情,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在理学盛行的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从一而终”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是李清照还是冲破了世俗的偏见,与张汝舟结合了。但婚后不久,李清照就看出了张人品的低劣,她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也没有在人前强颜欢笑极力掩饰,而是自暴家丑,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最后李张之间的婚姻关系虽不复存在,但李清照也“被桎梏而置对”,甚至“居囹圄者九”。这一举动可以说惊世骇俗,让今天的现代女性都自愧不如。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时,已清醒地看到了自己日后的艰难,她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沉痛地写道:“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可她还是决然地与之离婚,可见她的性格何等刚烈,爱憎何等分明,气魄何等雄奇,行为何等激越,虽须眉恐不及也! (三)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 清照婚后第二年(公元1104年), 由于“党争之祸”,父亲被列为“元祐党人”,一些文学前辈也遭到政治打击,如“苏门四学士”的境遇就使她充满不安。清照献诗向公公求救,不料却遭冷遇。李清照愤而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来表达她对公公的不满。这一举措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是公然相背的,表现了身为人媳的李清照第3页
独立刚正的性格。此时的清照不像一个闺中妇人,而分明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斗士,全然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那种面对政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有的只是对政治官场人情淡漠的愤恨,对冷酷社会、腐败统治的不满,她将这种情感渗透到诗词的创作当中,气势掩盖了妇女的幽幽闺情,形成一股须眉男子都难以比拟的豪放气概。 清照刚正不阿、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她著名的词学理论文章《词论》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在文中李清照不盲从、不随众,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对一些已成名成家的文坛大师的缺点,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驳。如批评柳屯田“词语尘下”,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句读不葺”,还指出晏几道“苦无铺叙”,贺铸“苦少典重”,秦观则“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庭坚“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这些大胆的评价使得男人主宰下的文坛为之震惊,南宋胡仔斥责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从这些激烈的语言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论断让充满了男性霸权思想的男人们多么愤怒,同时也证明了李清照眼光不与囿闺阁,欲与男子争锋的豪放情怀。 (四)评议时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 学者普遍认为,在这方面是最能展现出清照诗词中豪放情怀的。1100年,张耒写了一首诗为《读中兴颂碑》,当时广为传颂。《大唐中兴颂》是唐诗人元结所作,内容是歌颂郭子仪勤王,中兴唐朝的功绩。由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祁阳浯溪的石厓上。300年后,张耒见此碑文,写了这首典型的怀古诗。诗人感叹道:”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那年李清照仅17岁,写下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无论在诗风和内容方面,都与张耒的大相径庭。她大量引用典故,呈现宋诗的特色;内容上,这首诗不怀古,却是首发表政治议论的讽刺诗。她反驳张耒的论点说:“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她认为歌颂郭子仪之类的英雄,不是要务,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做法应该是探求当初误国的根源,找出负国辱国的奸雄。她又说:著碑铭德真陋哉,逎令神鬼磨山厓。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她推翻一般看法,认为元结的诗不值得刻碑。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内心光明正大,不存疑惧而已。乱平的真正原因在天理人心的大势所趋。她见解大胆,敢于冒犯长辈,直言不讳,展现出锋芒毕露的豪放个性。而这首诗也正是清照经历了南渡逃亡所写的,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君王昏庸。北方强敌金人长驱直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康王赵构仓皇逃命。清照为了躲避战火,也不得不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南渡。一路上她目睹了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战火不断的惨痛现实,一股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在此诗中她揭露了统治阶级“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的腐败生活,借用唐朝“安史之乱”的史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来抵御外侮。她甚至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否则就会重蹈唐朝覆辙。可见这首诗不但气势豪放,而且勇于针砭时事、干预现实,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南渡之初,她就曾写诗表达自己主战的爱国思想。她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直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更是把矛头直指南宋最高统治者赵构。她耿直傲岸的个性可见一斑。而她的那首《夏日绝句》更是震撼人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深刻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此等豪壮的志向,令七尺男儿也不禁汗颜。加上她的另一首《咏史》:两汉本相继,新市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政的历史回顾,来斥责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政权,借“新市如赘疣”的历史来咒骂金人操纵下的“大楚”傀儡政权。借烈士嵇康来呼唤人间真正的刚正之气,透露了内心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清照的这些诗语言铿锵有力,锋芒毕露,一般男子都难以咏唱,而李清照,一个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