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学习 在体验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把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的情境,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感受过程,获得方法,培养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经历;体验;做数学;和谐发展

1. 教学案例案例一听一节农村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随堂课:五十有余的老教师沉着从容。根据教材编排,引导学生看课本,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克与千克的大小,以及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在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口的教学下,学生边听边说,整节课还算顺利,按时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似乎很令人满意。可在接下来的达标测评中,却出现了教师不想看到的局面:教师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的体重,有学生说500克、800克、1000克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让教师满意;教师比较民主的让学生接着说,一名学生说自己体重3000克时,我听到班里异口同声地“哇”了一声。从这一“哇”声中,我体会到多数学生对这名学生说的数量感到太大,好像3000克这个数太重了。从学生们的这一表现,我感到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并没有真正形成克和千克的正确观念。

案例二 2005年5月1日,我有幸在郑大学习堂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暨名师大课堂数学教学观摩会”上,听浙江温州谢作长老师的《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课。谢老师以动画创设情境,从儿童喜爱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感冒服药引出升和毫升;继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拿出自带的矿泉水和饮料瓶,初步感受升与毫升。接着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利用量筒、量杯、注射针管等教具、学具,由1亳升、10毫升、100毫升、1000毫升再到1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时地观察、测量、闭眼感受、倒饮料、喝饮料,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游戏、探究、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好像都是在玩,而教师的也不像平时授课那样讲得透彻,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人难以把握。可通过检测发现,不管是选择正确的单位填空,还是估计某一物品的容积,学生的回答都让人十分满意,说明学生对升和毫升形成了正确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适时渗透了思想教育,如通过献血200毫升等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不能过量喝饮料进行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等,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 对比与思考内容相似的两节课,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别悬殊。《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中,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听得认真,却没有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升和毫升的认识》一节中,在教师的引导中,师生互云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玩”得很开心,形成了正确的

容积单位的观念,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都获得较大发展。

通过对两节课的对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在这种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变“教数学”为让学生“做数学”,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做数学”提供空间与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一节课中往往看中的是显性的、外在的结果,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对于隐性的、对学生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内在目标的关注不够。导致不少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以自我为中心,把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力求讲深、讲透,留给学生的时间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机械模仿练习,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就像《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教师注重的是记住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记往它们之间的进率,而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它们的质

量观念的目标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学生在掂、估、测、再掂、再估的过程中建立观念,导致学生只会识记,会许能做题,但与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学生就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过程中体会知识,同时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水平低,已有知识经验少,在数学学习中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反应慢,不能及时理解。同时,小学生对于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形成深刻的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为“做数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建构知识。

2.2 创设“做数学”情境,让学生有事可做。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内容灵活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做数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设计了一个套圈的游戏。让学生全班或以小组为单位,站在固定的位置进行套圈游戏。由于位置固定,站后不准移动,学生位置与套圈目标之间的距离不同,会导致游戏活动的不公平。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边游戏边思考,同学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活动的公平。学生则在不断的活动与思考中,得出:只有一组同学围

绕套圈目标站成一个圆圈,即围成一个圆,才能保证每位学生与目标的距离相同,才能保证活动规则的公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围绕圆的有关知识,在“做数学”中思考,体会圆的相关知识,把枯燥、平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做数学”。受学生年龄水平及身心发展条件的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很有限。教师在创设“做数学”的教学情境中,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做数学”,学会在“做”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体会数学,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教师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物,通过一枚硬币、一颗纽扣、一个粉笔头等重量接近一克的物体,让学生在掂的过程中,体会一克的实际重量。然后,以一克的感受为基础,让学生估计一支铅笔的重量;接着引导学生测量,把测量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让学生再掂、再感受、体会;然后,再拿不同的物品,通过掂、估、测、再掂的不断修正过程,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建立标准,再根据标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掂、估、测、再估、再测的过程,逐步建立形成质量观念。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比较、归纳、对比等思维方法,学会与同学交流,学会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体会过程,形成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引导学生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