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难点)

能力目标

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血液,但是对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的不多,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活动为主体。

(1)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活动,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结论。(2)教法注重实验法、归纳法。

(3)学习方法上重点体现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科学。

课前准备:

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2.探究实验的材料器具:家畜的新鲜血液;试管,量筒,试管架;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

3.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繁忙的交通运输

繁忙的交通,对物质的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条繁忙的运输线,它能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以及肺部吸收的氧气,迅速运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你知道这条运输线是什么吗?它里面流动着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过渡: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红色液体,属于结缔组织,它在人体内执行者重要的运输功能。

师:你对血液的了解有多少呢?你还想知道关于血液的哪些知识?

生:血液是红色的、人失血过多会死亡、生病了通常要验血、血液流出来不久就变黑了……。

生1:血液为何是红色的?生2:血液里面有什么?生3:血液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生4:为什么通过验血能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探究一:认识血液的组成

演示实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1.指导阅读课文43页,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材料用具有哪些?方法步骤如何?

2.教师演示实验:

(1)取两支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

(2)在甲试管内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乙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

(3)用注射器从鸡体内分别抽取10ml 血液,分别注入甲、乙试管中,

轻轻摇动几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3.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图3.3-1,进行小组讨论:

(1)想一想,甲试管中加入柠檬酸 血清血块

分层现象

凝固现象血浆

血细胞不加柠檬酸钠…加入柠檬酸钠

(1)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静置一段时间后,你观察到甲、乙试管中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3)仔细观察甲试管,分成了几层?颜色如何?所占的体积如何?

(4)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回答:

生1:防止血液凝固。

生2:甲出现分层现象,乙试管出现凝固现象。

生3:甲内的血液分成两层,大约各占一半。

生4:血液可能有两部分组成,液体的部分和固体的部分。

4.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44页,完成下列问题。

1.血液属于组织,由和

组成。血浆是一种色的液体,约占血液的,其主要成分有、、、等,主要功能是运载,运输和。

2.血细胞包括、和。

生1:结缔组织、血浆和血细胞、淡黄色、55%、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血细胞、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生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师:刚才演示实验中,两支试管的血液都出现了淡黄色的液体,他们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相关链接来了解。

生:甲试管中的是血浆,体积较多,乙试管是血清,体积较少。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不是血浆,而是血清,血清中含有血浆蛋白、脂肪、葡萄糖、激素、维生素等,对人体的免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以致用:皮肤划破出血,止血后伤口通常会渗出少量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血清

师生共同总结:

血浆血小板

血液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过渡: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

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

探究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分组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叙述实验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温馨提示】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左右移动装片,细心寻找。先用低倍镜找到血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小组合作,规范操作显微镜,找到清晰的物像,对照图3.3-2尝试区分三种血细胞。3.结合图3.3-2在显微镜下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

4.小组间汇报交流:

(1)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哪一种?不容易找到的是哪一种?为什么?(2)你们是怎样区分三种血细胞的?尝试描述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 小组代表汇报:

1组:视野中最多的是红细胞,圆饼状,中央凹陷。

2组:白细胞的个体最大,有细胞核。

3组:白细胞不容易找到,因为数量少。

4组:血小板的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1.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点。

血细胞 形态 结构 数量

2.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生: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1.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

、B 、C 、D 四支试管中,C 、D 两支试管中放入抗凝剂。下图是静置24小时后的结果,其中正确的是( )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红细胞

较小,双面凹圆饼状 无细 胞核 最多 白细胞

最大 球形 有细 胞核 最少 血小板 最小

不规则 无细 胞核 较少 白细胞:个体最大、呈球形、有细胞核、数目最少

血液

血浆 血细胞 组成 功能 红细胞:个体较小、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数目最多 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数目较少

90%以上是水 其余是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等 运载血细胞

运输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中的血液流动。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

教学难点:

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关系

创设情境:

多媒体:几个不同出血的人,医生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新授:

师:想知道人体有几种血管吗?提出问题:本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区分不同血管的依据

学生观看:

提出疑问

实验: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对照教材明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

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方向、速度和血管的粗细分支,尝试对血管分类

提出问题: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类。观察模式图,根据特点,推测他们各有什么功能?说出理由

多媒体: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提出问题: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为什么不能倒流呢?

播放静脉瓣的视频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思考;

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与功能是相适应?(体会血管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血液为什么在身体不停息的循环流动呢?

新授

展示:心脏模型

师:引导学生总结交流

播放;心脏搏动,心房心室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路线问:你知道心脏每分钟跳动多少次吗?播放:动画演示心脏的跳动过程

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心率。

学生互动,学生回答

活体体验:

将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描述心脏的位置

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对照教材认识心脏的结构

讨论;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同?壁的薄厚有何差别?分别连接什么血管?

学生观察、讨论心脏每跳动一次收缩和舒张情况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三、情感目标

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通过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

二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按图索骥,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

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左心室????????????左心室

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

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

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

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

3. 观察与思考

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

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

5.师生总结:组织细胞

氧和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二氧化碳氧

肺泡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

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

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

在。【设计意图】此环节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

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

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某同学的膝盖发炎,需要输液。医生在该同学手腕静脉注射消炎药物。下面

是药物经过的器官,请你排出药物经过各器官的正确顺序。

a.左心房、左心室

b.右心房、右心室

c.肺

d.主动脉

e.肺动脉

f.肺静

脉 g.上腔静脉h.下肢动脉

五、巩固提高

有人说:“在动脉血管中流的血是动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

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重点)

②通过实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血压与脉搏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通过感知、分析有关的现象和常识,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血压让学生先知道测量的部位,仪器、正常值及如何判断高血压与低血压,再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来测量血压。关于脉搏,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脉搏与运动的关系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因场地、设施、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后,由小组长负责,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实验过程。

课前准备:

秒表、血压计及听诊器

教学过程:

提问:

1、血液循环分哪两条途径?血液性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2、血液性质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两条循环路线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出示资料1:高血压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疾病,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据最新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达1.1 亿,并且还在以每年300 多万人的速度增多,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它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

40 余年来持续上升,从 1958 年的 5.11%上升到 1991 年的 11.88%,近年来还在继续上升,而且短时间内不会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渐提前,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也在明显上升,高血压的严重合并症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随之上升,全国每年因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患者有近150 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不仅众多的老年人身受其害,而且许多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人也因此而过早地死亡,给社会和无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问:看了这些报道你们有何感想?

很好,我们必须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高血压知识,可事实上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出示资料2:卫生部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偏低,特别是35-44 岁年龄组的人,知晓率和治疗率最低,健康意识最为淡薄。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预防高血压,关键在于实行全民教育。要了解高血压知识,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血压?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导入课题:血压和脉搏)

生1:我觉得高血压人群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的一大健康杀手,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生2:高血压给许多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只有及早采取措施才是根本出路。生3:预防高血压,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这已成为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让学生看书,仔细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1、血压是流动的的血液对产生的。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血压,可以在上肢处测得。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称为。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称为。健康成年人的动脉血压,一般维持在收缩压,舒张压。

2、脉搏是指的搏动。把手指并排按压在腕部处,就可以感觉到桡动脉的搏动。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的。

学生带着问题先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对本节知识点初步探究了解,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不是很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的听课。

知识点一:血压

1、什么是血压?血压一般指的是什么血压?血压的表示方法是怎样的?正常血压值是多少?

2、小明的父亲血压值为21.3/13.3 千帕。是高血压患者吗?这些数值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说明了什么?

3、血压应该怎样测量?

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两种血压计并演示台式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4、不同血管的血压是否相同?

5、仅仅一次血压升高者能不能确诊为高血压?

1、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叫血压;血压一般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血压用一分数来表示,分子表示收缩压,分母表示舒张压;正常血压值是在12—18.7/8.0—12.0 千帕(kPa)。

2、小明的父亲是高血压;收缩压为21.3千帕,舒张压为 13.3千帕,由于收缩压超过18.7 千帕而且舒张压也超过了12 千帕,因此被认为是高血压

3、利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量。

观察、了解两种血压计及学会使用台式血压计

4、各类血管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血压也不同。在整个循环系统中,主动脉的压力最高,静脉血压因为数值很低,用血压表是测不出来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5、不能,因为血压具有波动性,在运动、饱餐、生气、激动、做梦、吸烟时血压都可升高,而休息和安静时血压可偏低。因此,在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几次血压超过正常值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仅一次血压升高者不能确诊为高血压,还需要随时观察。

过渡: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把手指放左手手腕外侧,对准桡动脉,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再把手指放在左手的静脉处,有没有什么感觉?

可以感觉到手腕处有规律的跳动了;在静脉处感觉不到有规律的跳动。

可见,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那么脉搏又是怎样产生呢?它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二:脉搏

当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血管壁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正常人每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脏的次数一样。

2000 年前,我国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诊断疾病,其依据就是用手感知脉搏的快、慢、强、弱,可以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情况,来诊断疾病。脉搏的变化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结果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脉搏的变化与人的身体状况、情绪和运动状态有关系。今天我们重点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1、提出问题,激活思维。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吗?运动时,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我喜欢打篮球,运动时呼吸加快了,很热,流了许多汗,心跳加快!生:会非常累,而且想喝水。

呼吸和心跳、还有脉搏。

我认为在运动之后我们的脉搏跳动会加快。(运动能使脉搏跳动加快)

这些现象中,哪些表现是可以准确测量的?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的关系?

2、作出假设

接下来我们将分步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作出哪一种假设?

3、制定实验计划

大家同意他的假设吗?

我们提出了问题,也作出了假设,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制定实验计划。如何制定?根据什么制定?下面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①这个实验我们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要探究的是运动是否与脉搏有直接的关系。

②你的实验方案中,设立对照实验了吗?

要设立对照,一种安静状态、一种运动状态。

安静状态指静坐休息10—15 分钟后的状态,要求上课前的课间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运动状态指运动刚结束一分

钟内的状态,要求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

③安静状态、运动状态的准确含义是什么?

④如何正确测量脉搏?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⑤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比较合适?

可以选择多种形成,如跑步、跳绳、原地踏步、下蹲起立等等。

4、实施实验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如果只用一个组进行实验,只做一次行不行?或者不求全班的平均值,可不可以?不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要测3 次,记录数据,求平均值。

(2) 你们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一致吗?若不一致分析原因。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你又有什么收获?

1、什么是血压?血压的表示及血压的测量方法

2、如何测量脉搏及探究影响脉搏的因素

点拨:让学生看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血量的分配。当我们刚刚运动完,能不能马上吃饭?为什么?

1、什么是血压?血压的表示及血压的测量方法

2、如何测量脉搏及探究影响脉搏的因素

A类:基础过关

1. 测定体循环的动脉血压,一般在什么处用血压计测定?( )

A.桡动脉

B.肱动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2.老李的病历卡上记载的血压值为19/14千帕,那么,老李的血压情况是( )A. 低血压 B.正常 C.高血压 D.无法判断

3.两千多年前,扁鹊用“切脉”的方法诊断疾病,这是因为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

A.与心跳次数一样

B.比心跳次数略少

C.比心跳次数略多

D.与心跳没有关系

第四节关注心血管健康

知识目标:能简单说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以及危害。

能力目标:能完成“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探究操作。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一些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认识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和心脏血管疾病的危害性。

难点:知道心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状硬化及其所致的心血管疾病形成了全球性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为此,世界心脏联盟将每年9月的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2002年世界心脏日向全球发出了“必须构筑心血管疾病的立体防线”的特别忠告。

提出问题:看完这则资料,你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关注心血管疾病健康,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自己的家人、亲属、邻居中患有哪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⑴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这一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⑵致病原因可能是长期精神紧张,爱吃高脂肪的食物、嗜烟、嗜酒、缺少体育运

动。

3、实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⑴观察记录正常状态下水蚤的心率。

⑵将不同体积分数是酒精(5%、10%、15%、20%)滴加到载玻片上,观察、记录每一种情况下水蚤的每分钟心跳的次数,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

1、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响?

2、那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3、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酗酒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三、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保持心血管健康”“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2、你还知道哪些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

3、心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

4、心血管疾病突然发作时,急救的原则是什么?

5、遇到突发情况时,急救方式哪些?

四、学以致用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趋向低龄化。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预防?

教学反思: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过程环节及情境创设中中心镇台县王庙山(东 省鱼盛红梅) https://www.360docs.net/doc/e56833915.html,/submission/she ngwu/6041911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计了四个环节,成的,敬请指导老师和专家指点。教学过程环节设计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分钟)1.多媒体展示“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由此可见血液对人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我接着导入陈述: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35分钟)参

与活动,探究新知(2. 获取真知观察思考活动一会就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我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⑵接着我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⑶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讨论后填写《导学案》中的观察报告。 ⑷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自己动手分组实验 ⑴按照课本实验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探究实验报告中。⑵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最后各组推荐一位发言人以接力的形式明确成果。⑶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教师及时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状图片。⑷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6页的内容,并观看血液的科教视频,探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在探究红细胞功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红细胞功能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 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 一、教材分析 《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营养物质的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 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流动。
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 浆: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有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代谢废物)。
功能:运输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包括大部分二氧化碳。
血液
红细胞:无细胞核,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如一个人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HB)太低,就是贫血。
血细胞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
功能:有吞噬病菌、防御、保护的作用。
当人体有炎症的时候,白细胞数量大量增加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功能:有止血凝血的作用。
2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液的功能:血液不仅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外,
还有防御保护作用,此外,血液对体温调节也有重要作用。
4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7%--8%,血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5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 ABO 血型系统,包括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四种血型。
6 成分输血:大量失血——输全血
严重贫血——输红细胞
免疫力低下——输白细胞 出血性疾病——输血小板 大面积烧伤——输血浆
7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人教初中生物七下《人体内物质的运输》word教案 (3)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题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编号备课 日期 二次备课 日期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尝试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5、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壁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教材分析及教法设想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知识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因此《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这部分内容既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呼应,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设置情境教学法、资料分析法、情感认同法、引导讨论法。 学法指导分析资料法、知识迁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教学 环节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生读复习目标,师明确复习重难点 (二)、梳理知识落实双基 明确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点,完成知识结构图,小组代表展示,其他

学探导学导引诱思引导学生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尝试独立完成 知识结构图,小组展示,其他组同学补充、 纠正。 目标1:观察血液循环图并描述血液循环的过 程 目 标2:说出血液在循环 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目标3:描述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组织学生列表 (三)、展示交流拓展新知 教师根据学生归纳、展示的情况进行补偿教 学、重点讲析。 同学进行补充纠正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同步学习”,两生板演, 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静脉→ →→动脉 体 循环 肺循环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处汇合。 1、体循环:二氧化碳(填增加 或减少),颜色变得。2、肺 循环:氧气(填增加或减 少),颜色变得。 3、流经的血液 含营养物质最丰富; 流经的血液 含废物最少; 流经的血液 含氧气最丰富。 自制表格比较三类血管 心率和脉搏:正常成年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与心率次数一样,约次/分。 展示交流 质疑深化 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腔静脉 左心室 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右心室 毛细血管网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测试题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可以看见的是() A红细胞和血小板B白细胞和血小板C 血小板D 红细胞和白细胞 2.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A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B 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C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D 不易与氧结合,易与氧分离 3. 铁是合成下列哪种物质时不可缺少的原料() A胆汁B血浆蛋白C血红蛋白D组成人体细胞的蛋白质 4. 小亮经血液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个数偏少。小亮可能

A贫血遗传病C 扁桃体发炎 D 缺钙 5. 动脉出血要比静脉出血危险,其原因是()A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 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 C含有更多白细胞和抗体D 无含氮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6 .血液是红色的,它与血液中的什么细胞有关()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D 血浆 7 .贫血是指()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8 .静脉的作用是收集血液返回心脏,下列静脉的特点中与防止血液倒流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主要是 ()

A与心脏相通B管壁薄而弹性小C管腔大,其内表面有静脉瓣D

与动脉伴行A内径小,血流速度快,便于物质交换B管壁厚,破损时血液 9 .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健康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针刺人的血管是() A主动脉B 毛细血管 C 静脉D 体动脉 10 .某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 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 A 血浆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血小板 11.人体血液只能按照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下述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A左心室T左心房T主动脉 B 右心室T右心房T肺动脉 C右心房T右心室T肺动脉 D 右心房T左心室T主动脉12 .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喷射而出 C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D内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慢,便 于进行物质交换 14. 下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鲜内血液流动 时所观察到的情况。能正确表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是 () A a、b、c B a 、c、b C c、b、a D c、a、b 15. 下面对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运输静脉血的血管B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D 有利于血液与 A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血浆 13. 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毛细血管特点的是(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16. 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 2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 本节课是章节总结复习,因此本着以本为本,夯实基础的原则,对本章知识进行强化、升华、完善。将各个知识点逐一突破,深挖教材,做到宽到边、底够深,细致、不遗留知识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血液循环途径的应用。面向中考,进行专题专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四章。是在学习了人从外界吸收营养和呼吸之后,学习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2、教学内容: 本节课包括《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中心问题是人体怎样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的。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 (2)血液循环途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章节的内容。对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掌握较好。但是本章知识内容较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对知识的梳理和拓展能力较差。 2、学生思维特征分析: 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应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形象化、多样化、层次分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学法指导: (1)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习惯。 (2)分析归纳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复习课)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复习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2章、3章、5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也知道本章包括血液、血管、心脏、输血与血型四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4)了解输血和血型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2) 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五)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4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3课时:血液)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老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 的成分和血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加入抗凝剂的鸡血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 规化验单,制作有关血液的CAI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观看课件(内容为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入情境并产生疑问:“人体所需的氧 气和养料来自于什么?“ 师: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课前我让同学们将所关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搜集有关资料,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没有? 生:准备好了。 师:现在请各小组提交问题。(实物投影显示) 师: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些问题将在我们学习中逐一得到解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流动的组织---血液(大屏幕投影本节标题) 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 师: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FLSH动画淙)。下面请各组认真观察实验装置并讨论:试管中血液分为几层?各层的 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有分层现象?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生:试管中和血液分成了上下两层,上面的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容 积的一半多一点,下面的部分是深红色的,占血液容积的一半少一点。 生:在上下两层之间,我觉得还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 师:,对。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呢?

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4.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 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对应的新课标: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教学设计 教学突破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复习课打好基础。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五,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关知识,这一节课我们回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借助复习学案个人回顾知识点 复习学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3 节) 复习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涂片,能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特点 2.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3.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能区分三种血管,并能描述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重点难点 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会区别三种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管。 3 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能灵活地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知识梳理】(自主梳理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讲解,可以借助模型,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一.血液 、、等 血浆功能:运载,运输营养物质和

血 液 的组成血 细胞 2.血液只所以呈红色,是因为 的缘故,它的特性是 3 . 贫血有两种形式: 分别是 和 都低于正常值, 你采取缓解贫血的措施是 。 4.输血应输入 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 时,也可输入 的异型血,但也要进行交叉配血 实验,以防 凝集。 二.血管(利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 三.心脏 : 部 侧 左右 相同 1. 房室瓣:位于 和 之间 保证血液按 的方向瓣膜 流动:即 动脉瓣:位于 和 之 向 ; 从 流 向 功能:输送血液的 :左右两个“泵”同时 工作的 2. → 四.习题巩固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1]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对应的新课标: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概述血液循环。观察血涂片。 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三)教学框架 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 (四)教学准备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能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 2、掌握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及出血的初步护理,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熟练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重难点 心动周期、血液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血液经过不同器官后的成分变化 三、教学策略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本专题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听讲、记忆掌握知识。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学案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找出自己的薄弱之处,做好复习的心理准备。五、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评价达标二次备课展示课标解读,使学生明确考点和要求: 基础知识复习提问: 1、 图中的ABC234④⑤各是什么,甲试管中的现象是明确考点和要 求 提问

如何得到的? 2、红细胞的形态是?功能是? 3、白细胞的形态是?功能是? 4、血小板的形态是?功能是? 5、 6、 7、 8、 根据学生的反应,几种解答存在的疑惑: 同桌两人相 互提问,有 疑惑的地方 翻课本或向 其它同学或 老师寻求帮 助。

1、吞噬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通过变形从细胞间隙通过,所以穿过的膜的层数是0层。白细胞吞噬病原体时,病原体穿过的膜的层数也是0. 2、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动脉瓣位于动脉内;静脉瓣位于静脉内,以四肢居多,躯干较少。 重难点突破: 思考:1、静脉和动脉是按什么来分类的?静脉血和动脉血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动脉内一定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内一定流动的是静脉血吗? 3、动脉血内除了氧气含量高,含营养物质也多吗? 4、如何区分图中的甲乙丙的血管类型? 将待测血液分别滴到标准血清A和B内,看发生的反应,从而判断待测血液的血型。学生思考, 回答。 学生思考, 讨论、回答。 思考、讨 论、提问 思考、讨 论、提问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基础知识巩固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有三种: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吞噬病菌)和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2、血管: (1)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特点:管壁较厚,管腔较小,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不断分支。 (2)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特点: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较大,血流速度较慢,通常具有静脉瓣。 (3)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特点: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慢。 3、心脏:左心室的壁最厚。 四腔: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动脉与心室连接,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使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与心房连接,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概述血液循环 循环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肺循环和体循环在心脏处汇合。 冠脉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冠状动脉→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静脉→右心房 *关注心血管健康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有遗传等先天性因素和生活习惯。. 2.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方法有:参加锻炼.均衡饮食,禁止吸烟和酗酒,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例题解析 【例1】有一位成年男性刚从青藏高原归来,下列哪一项可能是他的血常规化验结果?( ) A.RBC4.9×1012/LWBC8.2×109/LHB132g/LPLT216×109/L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公开课反思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公开课反思 文 章来源初中教 师网w w 9 10 .co M经过一周紧张的准备,终于在上周四完成了我的第一节公开课,在讲完课的一瞬间,我顿时感觉一身轻松。虽然有近一年的教龄,但是我从未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 首先我谈一谈这一节课的设计思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实际上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作为复习课,主要是把琐碎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同时拓展知识内容,另外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因为学过、了解而轻视。 1. 引入部分。提出质疑:“在输液的时候,药物是通过哪些路径进入患处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血液循环。 2. 教学主要内容环节。我把这节课分为四个部分: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管的种类及其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和血管部分,我以图表的形式把知识点整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填空补充内容;心脏部分,画心脏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心脏四腔及连通各腔的血管;血液循环途径部分,组织小组活动——提前制作血液循环途径中各

路径的卡片,以及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红、蓝箭头的卡片,小组活动时分发给各组,让学生们沿顺序贴在黑板上。同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深刻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小组合作探究某人患肠炎,打针、输液、吃药三种方式,药物分别经过什么路径到达患处。 3.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章重难点。 4. 课堂反馈。给出六道练习题,主观题和客观题结合,难易结合。 5. 课堂评价。最后对本节课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中,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清晰的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现出来,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如下: 1. 小组活动控制的不太好。在小组活动时,我没有把规则提前向同学们说明,导致学生在贴卡片时,发现别人贴错直接撕下来贴在他认为对的地方。我应该提前说明,如果同学们发现别人有错误,不要动别人的答案,直接把自己的答案贴在旁边即可。这是因为经验少,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估计不足。 2. 合作探究用时较长。给出的探究题非常贴合生活,因此学生们讨论的兴趣较强,不自觉的讨论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续的课堂反馈仓促进行。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教案汇编

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7)知识梳理一: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它养料和废物 一、血液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跟踪练习: 1、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 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2、某同学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状,医生给他做了血常规化验.在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玻片标本的某个视野如图,化验结果如下表.据图表回答问 题: (1)医生想将图中血细胞①移至视野中央观察,血细胞①的名称及玻片移动的方向 是. A.血小板,左上方 B.红细胞,右下方 C.白细胞,右下方 D.白细胞,左上方 (2)血液是由图中所示的血细胞和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功能的组 成. (3)该同学的化验结果中值均低于正常值,医生初步诊断他可能患 有贫血.贫血症有多种类型,其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该贫血症是一种的变异. (4)该同学的化验结果中值高于正常值,医生初步诊断他可能患 。 知识梳理二:血管 跟踪练习: 1、(2013?黑龙江)根据上右图人体的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是.(填标号) (2)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指血管.(填标号) (3)图中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填标号),该血管管 壁只由构成,管内血流速度. 2、某人因车祸大腿受伤(如图所示),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请据图判断受伤的血管 及急救时控制血流的位置分别是()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1、循环系统 (1)组成:血液、血管和心脏 (2)作用:物质运输,即将消化系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运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运送到肾、肺和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 2、血液------流动的组织 (1)分类 ①按含氧量、颜色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其中含氧多、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 ②按ABO血型分: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同型血为原则 无偿献血:每次献血量为200∽400ml ③按加抗凝剂静置后现象分:血浆和血细胞 (2)血细胞 ①血红蛋白含铁,特性:氧浓度高时与氧结合,低时又易与氧分离。 ②贫血原因: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偏低,预防措施:应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③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红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两面凹的圆盘状,细胞内有血红蛋白; 白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做变形运动; 血小板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能释放止血与凝血的物质。 (3)血浆 ①形态:淡黄色,半透明。 ②成分:水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③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体内所需要物质和产生废物。 3、血管------血流的管道 4、心脏------血液循环的泵 (1)结构 (2)功能:血液循环的泵 (3)与功能相适应结构特点? ①由心肌构成 ②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③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 故血液在心脏内流向是: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课件辅助教学,显微镜,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 五、课时分配:2课时 六、新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每一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2、板书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学习新知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你们想知道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 (1)观察分层的血样,结合化验单的项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组分所处的层次。

苏科版八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苏科版八上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陈哲用案人 授课时 间 2010年 09 月 总第 5 课 时 课题14.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同学合作完成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意义。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法及教具实验法、观察、讨论;显微镜、活金鱼等 教 学 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预习检查 1.(1)填写右图结构名称: 1.________;3.______; 5.______;8.______; 9.___________. (2)与8相连通的血管是 ____________,流 _________ 血;与6相 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 流_________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 A.右心室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B.右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左心房 C.左心室肺静脉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 D.左心房肺动脉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右心 完成预习任务

室、 3.体循环是血液由( ) A.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的循环 B.右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主动脉各级动脉右心房的循环 C.左心室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毛细血管网各级动脉 主动脉左心房的循环 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左心房的循环 二、导入新课 如何观察血液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三、新知探究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 方法步骤: ⑴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 ⑵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 朝正前方) ⑶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 观察内容: ①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②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 ③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④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完成习题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尝试绘图

第四单元__第四章_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测试题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可以看见的是( ) A 红细胞和血小板 B 白细胞和血小板 C 血小板 D 红细胞和白细胞 2.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 A 易与氧结合,也易与氧分离 B 不易与氧结合,也不易与氧分离 C 易与氧结合,不易与氧分离 D 不易与氧结合,易与氧分离 3.铁是合成下列哪种物质时不可缺少的原料() A胆汁 B血浆蛋白 C血红蛋白 D组成人体细胞的蛋白质 4.小亮经血液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个数偏少。小亮可能得的病症是() A贫血 B遗传病 C扁桃体发炎 D缺钙 5.动脉出血要比静脉出血危险,其原因是() A 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 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 C 含有更多白细胞和抗体 D 无含氮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6.血液是红色的,它与血液中的什么细胞有关?()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血浆 7.贫血是指()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8.静脉的作用是收集血液返回心脏,下列静脉的特点中与防止血液倒流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主要是 ( ) A与心脏相通 B管壁薄而弹性小 C管腔大,其内表面有静脉瓣 D与动脉伴行9.四川汶川地震后,许多健康公民积极无偿献血。医生在给他们抽血时,针刺人的血管是() A 主动脉 B 毛细血管 C 静脉 D 体动脉 10.某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 A 血浆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血小板 11.人体血液只能按照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下述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A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 B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 C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 D右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12.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血浆 13.下列叙述中,属于人体毛细血管特点的是() A 内径小,血流速度快,便于物质交换 B 管壁厚,破损时血液喷射而出 C 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D 内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慢,便于进行物质交换 14.下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鲜内血液流动时所观察到的情况。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