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智能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线路覆(融)冰在线监测装置应用方案

线路覆(融)冰在线监测装置应用方案

导线(等值)覆冰监测装置应用方案【五年专业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系统研发生产经验】【通过第三方型式检测报告、2011年浙江电网电力研究院测试报告】【2011年配合合作伙伴支撑30余次国网、南网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招投标、项目合作】【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系统遵循国网《Q/GDW 559 -2010 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装置技术规范》】业务联络:何小姐①⑤⑧⑧⑨③⑦〇③⑦④期待您咨询、合作、代理。

一、导线(等值)覆冰监测装置概述系统通过对输电导线的拉力、倾角;气象环境的监测以实现对输电线路的覆冰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

整个系统涉及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储存技术、电源控制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低功耗技术。

实现了前端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等功能。

二、导线(等值)覆冰监测装置组成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系统由前端监控设备:无线监测主机、气象环境探测器、拉力角度探测器、太阳能电池板及蓄电池组成。

由前端探测器采集系统所需数据。

通过处理以实现数据的储存、传输。

三、导线(等值)覆冰监测装置功能3.1、主控制器系统无线监测主机安装在输电铁塔上,是系统运行的核心。

主要完成对输电线路等值覆冰监测数据的处理、传输及储存功能,同时接收监控中心远程参数设置的各种命令。

3.1.1、数据采集模块内置的数据处理模块是系统的工作核心。

主要完成对前端探测器所探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储存或传输);同时接收监控中心的命令进行前端各种参数的设置。

并完成系统自身整体工作状态的检测并且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

3.1.2、无线传输模块铁塔上的监测分机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监控中心进行远距离无线通信。

通过优化天线设计,保证数据采集和通信正常运行。

对于没有移动信号的地区可采用无线接力方式将信号传输到有移动信号的杆塔,通过无线进行远距离传输。

3.1.3、电源管理模块安装在输电铁塔上的覆冰监测分机通过太阳能电池进行供电;并采用太阳能对蓄电池进行浮充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根据蓄电池特性的特性严格进行充放电控制。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研究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研究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研究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研究摘要:架空输电线路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往往会出现覆冰现象,这给线路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研究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的预测技术对于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的综述,总结出常见的预测方法,并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

一、引言架空输电线路的覆冰是指线路导线上附着的覆冰层。

当遇到寒冷的气候条件时,导线表面上的悬挂水滴会冷冻成冰。

如果冰不能迅速融化,导线上将形成覆冰层,增加了导线的重量和风力作用。

严重的覆冰会导致导线过弯、断裂或者断路,进而造成输电线路的故障。

二、常见的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方法1. 数学模型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气象条件、导线材料、线路参数等因素,预测覆冰厚度。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但需要准确的输入参数和复杂的计算过程。

2. 统计方法:通过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探索覆冰厚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预测。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受到历史数据可靠性和适用性的限制。

3.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学习和分析,建立覆冰厚度预测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自动提取相关特征,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但对于样本数据的需求较高。

三、改进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厚度预测技术在现有的预测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技术,以提高覆冰厚度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1. 结合气象雷达数据:利用气象雷达数据可以实时获取大范围的降水信息,包括降雨类型、降水强度等。

将气象雷达数据与输电线路信息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覆冰厚度。

2. 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建立覆冰厚度预测模型。

通过引入气象数据、导线材料信息等多种因素,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3. 实时监测和反馈:利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结合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覆冰厚度,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中心。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

输电线路态在线监测系统一系统简介随着国家电力建设的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电网建设和设备维护工作也越来越多,输电线路的巡检和维护越来越表现出分散性大、距离长、难度高等特点。

因此对输电线路本体、周边环境以及气象参数的智能化远程监测成为智能电网改造的重要工作。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是智能电网输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输电线路状态运行、检修管理、提升生产运行管理精益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

HQ输电线路状态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光纤传感、电子测量、无线通讯、太阳能新能源及软件等创新技术实现对导线覆冰、导线温度、导线弧垂、导线微风振动、导线舞动、次档距震荡、导线张力、绝缘子串风偏(倾斜)、杆塔应力分布、杆塔倾斜、杆塔振动、杆塔基础滑移、绝缘子污秽、环境气象、图像(视频)、杆塔塔材被盗等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独立使用,也可自由组合,功能模块组合如下图所示:二技术标准1、Q/GDW 242-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2、Q/GDW 243-2010《输电线路气象监测装置技术规范》3、Q/GDW 244-2010《输电线路导线温度监测装置技术规范》4、Q/GDW 245-2010《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5、Q/GDW 554-2010《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监测装置技术规范》6、Q/GDW 555-2010《输电线路导线舞动监测装置技术规范》7、Q/GDW 556-2010《输电线路导线弧垂监测装置技术规范》8、Q/GDW 557-2010《输电线路风偏监测装置技术规范》9、Q/GDW 558-2010《输电线路现场污秽度监测装置技术规范》10、Q/GDW 559-2010《输电线路杆塔倾斜监测装置技术规范》11、Q/GDW 560-2010《输电线路图像视频监测装置技术规范》12、Q/GDW 561-2010《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13、Q/GDW 562-2010《输变电状态监测主站系统数据通信协议》14、Q/GDW 562-2010《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代理技术规范》15、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16、GB 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17、GB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18、GB 4208—93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19、GB 6388 运输包装图示标志2科技提升效率服务创造价值20、GB 9361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21、GB 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22、GB 11463—89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23、GB 12632—1990 单晶硅太阳电池总规范24、GB 50545-2010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25、GB/T 2317.2—2000 电力金具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26、GB/T 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27、GB/T 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高温28、GB/T 2423.4—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29、GB/T 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30、GB/T 3797-2005 电气控制设备31、GB/T 3859.2-1993 半导体变流器应用导则32、GB/T 3873-198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3、GB/T 6587.6—86 电子测量仪器运输试验34、GB/T 6593 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35、GB/T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6、GB/T 9535-1998 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37、GB/T 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38、GB/T 15464 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规范39、GB/T 16611—1996 数传电台通用规范40、GB/T 16723-1996 信息技术提供OSI无连接方式运输服务的协议41、GB/T 16927.1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42、GB/T 17179.1-2008 提供无连接方式网络服务的协议第1部分:协议规范43、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西安星云电气有限公司44、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45、GB/T 17626.8—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46、GB/T 17626.9—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47、GB/T 19064-2003 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技术条件和实验方法48、QX/T 1—2000 Ⅱ型自动气象站49、YD/T 799—1996 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50、DL/T 548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51、DL/T 741—2010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52、DL/T 5154—2002 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53、DL/T 5219—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54、QJ/T 815.2-1994 产品公路运输加速模拟试验方法三、系统保障1、监测装置电源实现(1)监测装置采用太阳能对蓄电池浮充的方式进行供电,对日照照射相对较弱地区也可同时采用太阳能及风能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进行供电。

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

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

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书1.1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主要由高精度红外山火预警雷达、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山火预警定位后台管理软件等组成。

高精度红外山火预警雷达可在全天候条件下实时对铁塔周围半径5公里区域的山火进行监测;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对整个系统进行供电;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通过安装在铁塔上以及便携式的视频监控可以将山火现场的视频实时的传送到后台;山火预警定位后台管理软件可以自动对发生山火进行定位以及报警等功能。

1.2工作条件1.2.1正常工作条件(1)环境温度:–30℃~+70℃(2)环境相对湿度:5%~95%(无凝露、无积水)(3)大气压力:80kPa~110kPa(4)最大风速:35m/s(离地面10m高,10min平均风速)(户外)(5)最大日温差:25℃(户外)(6)日照强度:0.1W/cm2(风速0.5m/s)(户外)(7)覆冰厚度:10mm(户外)(8)耐地震能力:地震烈度7级地区(地面水平加速度 0.20g,地面垂直加速度 0.10g,地震波为正弦波,持续时间三个周波,安全系数1.67)(9)场地安全要求:符合GB9361中B类安全规定(10) 监测装置安全要求:符合GB4943中的相关规定1.2.2特殊工作条件当超出§4.1中规定的工作条件时,由用户与供应商协商确定。

2、输电线路山火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2.1 技术参数2.1.1高精度红外山火预警雷达探测半径:≤5公里精度:≤1㎡着火面积探测方式:多光谱红外探测;安装方式:紧固一体化安装在铁塔上;工作温度:-30℃~+70℃工作相对湿度:5%~100%RH工作功耗:≤40W供电方式:12V直流供电工作时间:全天候24小时工作通信方式:GPRS/EDGE传输至后台主站防护等级:IP66,防水防尘使用数量:每监测档安装2只。

2.1.2风光互补一体式供电装置主要技术参数垂直轴磁悬浮风力发电机:400W/12V最小发电风速:1m/S(微风启动)太阳能光伏板:单晶硅80W/12V*4块光电转换效率:≥20%工作温度:-30℃~+70℃工作相对湿度:5%~100%RH安装方式:装置安装铁塔上防护等级:IP66,防水防尘2.1.3铁塔视频监控主要技术参数视频压缩格式:H.264视频输入:1路视频输入,BNC接口,1Vpp—75欧匹配阻抗分辨率:CIF:352 * 288, QCIF:176 * 144帧率:CIF帧率1-25帧/秒可调,实际帧率视EVDO网络状况而定。

输电线路装态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输电线路装态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输电线路装态监测系统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要求,包括功能规范、系统架构、前置子系统、再线监测信息交换模块、业务应用子系统、GIS集成、数据存储与管理、用户界面展示、视频子系统、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及软硬件等技术要求,是构建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指导性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各级线路状态监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蹦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IEC 61968电力企业应用集成IEC 61970—1 2005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第1部分:导则和一般要求IEC 61970—301 20032005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第301部分:公共信息模型(CIM)基础IEC 61970—401 20052005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第301部分:组件接口规范(CIS)框架IEC 6185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GB 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198—19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技术规范GB/T 13720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 476—1992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DL/T 547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334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Q/GDW 242—2008架空输电线路导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243—2008架空输电线路气象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244—2008架空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245—2008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Q/GDW 173—2008架空输电线路状态评价导则Q/GDW 215—2008电力系统数据标记语言—E语言规范电监安全[2006]34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T ransmission Lines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预警、辅助决定、数据分析的软硬件平台的总称。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是指在架空输电线路上进行覆冰情况的勘测的规程,旨在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的示例:
1. 勘测范围:
- 确定勘测的具体线路段,包括起点和终点,并确定勘测的重点区域。

2. 勘测时间:
- 确定勘测的时间范围,通常在输电线路易受覆冰影响的季节进行。

3. 勘测方法:
- 可采用现场勘测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现场勘测可以包括人工巡视、无人机巡视等,遥感技术可以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等。

4. 勘测参数:
- 确定勘测所需的参数,包括覆冰厚度、覆冰形态、覆冰质量等。

5. 勘测频率:
- 确定勘测的频率,通常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程度和覆冰情况的变化情况进行确定。

6. 数据分析和评估:
- 对勘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对覆冰情况的程度进行划分和评价,并得出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

7. 报告编制:
- 根据勘测结果编制报告,包括覆冰情况的描述、评估和建议,以及可能需要采取的措施。

8. 控制措施:
- 根据报告中的建议,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清除覆冰、加固输电线路等。

9. 监测和跟踪:
- 对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问题和隐患。

10. 定期审查和更新:
- 对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勘测规程可能因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而有所差异,上述仅为一个示例,实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2015

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规范2015

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TLKS-PMG-FB100产品别称: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概述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的问题,大部分地区会下雪,有些地方甚至常年积雪。

积雪会导致输电线路覆冰,这在中国南方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输电线路覆冰将会导致输电线路的性能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故障发生,出现停电事故。

从往年的情况看,停电给工农业和民众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所以,深圳市特力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可避免输电线路严重覆冰情况的发生。

原理简介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针对于在恶劣大气环境中运行的高压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进行在线监测而设计的监测装置,前端装置实时监测综合悬挂载荷、不均衡张力差、绝缘子串风偏角、绝缘子串偏斜角等数据、并通过GPRS/WIFI/OPGW 光纤网络将数据传送致后端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平台软件对线路覆冰厚度的数据实时分析。

性能特点1、可设不同级别的管理人。

2、能在高温、低温环境下工作,有自加热功能。

3、具有高清晰数字视频及图片即时获取功能。

4、具有远程控制采集视频、微气象、拉力、倾角数据功能。

5、采用无线3G/GPRS/CDMA网络传送视频及数据给监控中心系统。

6、采用高效的太阳能及蓄电池供电方式,可以远程控制球机电源。

7、具有自动分析报警提示值班人员功能。

8、多层高质量金属密封,全方位保护技术参数结语深圳市特力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分布式覆冰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全新的技术,高级的材料,精致的工艺,使得输电线路覆冰监测不再是难题,一经投入市场,马上得到客户的强烈反响好评。

凡购买我司产品,自购机之日起享受12个月免费保修服务以及相关产品有偿维护,用户联系我公司技术人员即可办理相关手续。

预知详情,TEL贝先生:0⑦⑤⑤-②⑨⑤00⑦⑥②或QQ:①⑨②0⑥⑦①⑨②⑦相关产品:输电线路远程视频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高清图像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微气象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导线温度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杆塔倾斜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现场污秽度在线监测装置输电线路防山火智能视频监控预警装置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智能视频预警监控装置输电线路导线弧垂、风偏、舞动在线监测装置。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输电)重点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输电)重点

六:电站验收控制计划:1.概述12.术语 13.参考依据 24.信息编码规范 24.1.编码原则 24.1.1唯一性 24.1.2适应性 34.1.3扩展性 34.1.4易用性 34.1.5利用已有成果 34.2.编码内容 34.2.1监测类型代码 34.2.2被监测设备代码 44.2.3监测装置代码 44.2.4监测信息参数代码 55.接入数据规范 55.1.输电线路状态监测 55.1.1接入数据分类 55.1.2接入数据规范 65.2.心跳检测 85.3.接入数据标识 101. 概述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接入数据规范(输电)用于规范系统接入层与主站之间的信息交换内容,为主站集中数据库和各类专业应用功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基本依据。

本规范也用于引导各专业状态监测装置向更加规范和智能的方向发展。

2. 术语● 状态监测装置或传感器:在本设计中专指安装在输变电设备不同部位的基于各种原理进行状态数据测量的最末端传感器类设备,此类设备可通过信道将测量到的数据传送到系统的上一级。

在本设计中,除特殊说明外,监测装置指的是末端传感器,以区别于系统现场端存在的微型结构。

● 状态信息接入控制器:CAC(Conditi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ntroller),本设计专用术语,是部署在变电站内的,能以标准方式连接站内各类传感器或状态监测代理,接收它们所发出的标准化状态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标准化控制的设备。

● 状态信息接入网关机:CAG(Conditi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Gateway),本设计专用术语,是部署在主站侧的,能以标准方式远程连接各类状态监测代理或CAC,接收它们所发出的标准化状态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标准化控制的计算机。

CAG有变电CAG和线路CAG之分。

● 状态监测代理:CMA(Condition Monitoring Agent),本设计专用术语,是安装于线路上或变电站内的,能在一个局部范围内集中线上或站内各类传感器采集的状态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化数据加工处理,并集中与CAC或CAG进行标准化数据通信的统一代理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附件5: 智能监测装置技术规范之五 等值覆冰厚度智能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国家电网公司生技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0 年9月 2

目 次 1 范围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4 4 装置组成 ....................................................................................................................................................... 4 5 装置功能 ....................................................................................................................................................... 4 6 技术要求 ....................................................................................................................................................... 5 7 检验方法 ....................................................................................................................................................... 8 8 检验规则 ..................................................................................................................................................... 13 9 安装、调试与验收 ..................................................................................................................................... 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覆冰智能监测装置数据输出接口 ............................................................................. 16 3

架空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智能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等值覆冰厚度智能监测装置的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66kV~1000kV、直流±500kV~±800kV架空输电线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J233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179 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 GB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 GB/T2317.2 电力金具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GB/T2317.3 电力金具热循环试验方法 GB/T2338 架空电力线路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B/T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高温 GB/T 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Db: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GB/T 2423.10-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 GB2887 电子计算站场地通用规范 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4798.4-2007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无气候防护场所使用 GB/T6587.6 电子测量仪器 运输试验 GB/T6593 电子测量仪器质量检验规则 GB9361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T11463 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 GB/T13926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GB/T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 GB12632 单晶硅太阳电池总规范 GB/T16927.1-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 GB/T17626.2-2006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06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8-2006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1998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DL/T741-2001 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5092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JJG455-2000工作测力仪 JJG2057-90平面角计量器具检定系统 QX/T1-2000 Ⅱ型自动气象站 Q/GDW245-2008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4

3 术语和定义 “架空输电线路智能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等值覆冰厚度智能监测装置 满足测量数字化、输出标准化、通信网络化特征,具备自检、自恢复功能,对与线路等值覆冰厚度相关参数进行采集与处理,得出线路等值覆冰厚度,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状态监测代理装置或状态监测系统的测量装置。 3.2子站 覆冰在线监测装置的子站是安装于塔上的一种采集单元,由传感器、主处理器单元、通信单元和供电单元构成。传感器包含拉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及角度传感器。通讯单元采用GPRS/GSM/CDMA/3G或其它通讯模块。供电单元为太阳能、风能等与电池组件等。 3.3视频设备 覆冰在线监测装置的视频设备是安装于塔上的一种采集单元。包视频监测终端、摄像机、控制单元、通信单元和供电单元(独立或与子站共用)。

4 装置组成 覆冰智能监测装置通常由子站、视频设备组成或由子站单独组成。装置结构参见“架空输电线路智能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附录A

5 装置功能 5.1子站功能 5.1.1 数据采集要求 a) 具备传感、采集、处理及通讯功能,能完成绝缘子串拉力、绝缘子串角度及气温、湿度、风速及风向数据的采集、测量及处理,通过网络将测量结果传输到状态监测系统(通常适用于一现场只装一套覆冰监测装置,并无其他监测装置的场合),或状态监测代理装置。 b) 具备自动采集功能,按设定时间间隔自动采集绝缘子串拉力、绝缘子串角度及温度、湿度、风速及风向数据,最小采集间隔宜大于10 分钟,在监测到存在覆冰可能的情况下,具备加密采集拉力及绝缘子串角度的功能; c) 具备受控采集功能,能响应远程指令,按设置采集方式、自动采集时间、采集时间间隔、采集点数启动采集; d)宜具备电池电压采集功能; e) 具备网络授时功能。应能够接收状态监测系统的对时命令,每天对时一次,对时误差应不超过5s。单元时钟24h内走时误差应小于1s。 f) 应具备良好的同步机制,保证各参数采集时刻的同步性。 5.1.2 数据处理与判别 1)具备数据合理性检查分析功能,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自动识别并剔除干扰数据; 2)具备对原始采集量的一次计算功能,得出拉力、绝缘子串角度的状态量数据,以及通过覆冰监测模型进行二次计算,得出导线等值覆冰厚度状态量数据。 5.1.3 数据存储 应能存储至少30天以上等值覆冰厚度状态量数据,宜存储30天以上拉力状态量数据、绝缘子串角度状态量数据、气温状态量数据、湿度状态量数据、风速及风向状态量数据。 5.1.4 数据输出 输出的信息包括:等值覆冰厚度状态量数据、气温、湿度、风速及风向状态量数据、电源电压、工作温度、报警信号、装置心跳包、应答信息、通信连接状态(含信号强度)。 5

5.1.5通信功能 满足架空输电线路智能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5.2.5 通信接口部分要求。 5.1.6硬件与软件管理 具备对装置自身工作状态包括采集、存储、处理、通信等的管理与自检测功能,当判断装置出现运行故障时,能启动相应措施恢复装置的正常运行状态。 5.1.7 远程更新、配置与调试 a)具备身份认证、远程更新程序的功能,具备完善的更新机制与方式; b)具备按远程指令修改采集频率、采样时间间隔、IP地址、端口号等参数的能力; c)具备动态响应远程时间查询/设置、数据请求、重启等指令的能力; d)应能按远程指令进入远程调试模式,并输出相关调试信息。 5.2 视频设备功能 满足输电线路图像视频智能监控装置技术规范功能要求

6 技术要求 6.1工作环境要求 a)环境温度:-25℃~+45℃。 b)工作温度:-25℃~+70℃。 c)相对湿度:5%RH~100%RH。 d)大气压力:86kPa~106kPa。 e) 杆塔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6.2基本技术要求 6.2.1子站 6.2.1.1 外观、结构和工艺要求

a) 外观应整洁,无损伤和变形,表面涂层无开裂、脱落现象。 b) 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可靠,操作部分不应有迟滞、卡死、松脱等现象。 c) 各零部件应按JB/T 5750 的有关规定进行防盐雾、防潮湿、防霉菌的处理。 d) 电子线路板、接插件、电线电缆应焊接可靠,不应有虚焊、漏焊现象。 e) 应有铭牌,铭牌上标明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编号、准确度级别、制造厂名及日期。 f) 存放要求:各传感器及其附件应可靠地存放于牢固的专用仪器箱内。 6.2.1.2 传感器技术要求 6.2.1.2.1 拉力传感器 a) 基本要求: 1) 应完全满足被替代金具的各种功能要求,标称破坏载荷应大于相应金具标称的1.2倍,并通过相应的试验。 2) 能经受设计工作电流(包括短路电流、雷电流)干扰、工作温度及环境条件等变化的考验。 3) 各连接部件应有锁紧装置,应保证在运行中不致松脱。 4) 应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制造,应满足使用寿命的要求。 5) 应有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6) 高度应尽可能减小,一般情况下控制在原有金具连接高度增加14cm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