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

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
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

外国语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书

中文题目: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英文题目:The Analysis Of Victorian Women’s Vanity from W.M. Thackeray’s Vanity Fair

学生姓名:某某某

学号:07031522051045

班级:000级本二十班

指导教师:某某某职称:讲师

2011年11月

1,选题目的和意义:《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幽默,讽刺,旁白等叙事手法陈述故事,通过愉快活泼的对话刻画人物,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种种丑态,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奠定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萨克雷在夏普身上灌注了他对新革命主义和新资本主义的思考:她集十九世纪西方世界的种种虚荣,虚伪于一身,滑稽剧似的展示了一个野心勃勃,追逐名利的形象。通过分析,对比《名利场》中的女性人物来揭露十九世纪女人的虚荣观,我们可以得出她们是当时时代和社会风气的产物的结论。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萨克雷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被夏洛蒂.勃朗特亲切称为“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他的巨著《名利场》颇受社会关注,它深刻的了反映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态,它的许许多多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国内,高丽萍(2002)对《夏泼与艾米莉亚两个女性形象比较---重读<名利场>》中看女性地位;吴伟仁(2003)《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揭示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在国外,Ferris(1983)在《萨克雷》中认为《名利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批判。他歌颂了善良的“维多利亚天使”-艾米利亚,鞭策了阴险虚伪的“女冒险家”-贝基.夏普。William Elkins(1990)《萨克雷的<名利场>》指出萨克雷关心的主角是贝基.夏普不是艾米利亚。然而。Dyson(1964) Vanity Fair: An irony against Heroes认为《名利场》是世上最不正直的作品,它的不正直之处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犀利的讽刺、明确的说教。对《名利场》内涵的探索与趋于多元化,从《名利场》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女性的虚荣观对在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们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3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征

3.1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性的典型形象。

3.1.1 从聪明邪恶的贝基.夏泼折射出一位虚伪的女冒险家形象。

3.1.2 从善良愚笨的阿米莉亚折射出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气质。

3.2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

3.2.1 对物质财富的极端渴望

3.2.2 对社会地位的盲目追逐

4 女性虚荣观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4.1 女性虚荣观的原因

4.1.1 资本主义男权至上

4.1.2 女性没有经济的独立

4.2 女性虚荣观的结果

5 结论:

The Analysis Of Victorian Women’s Vanity from W.M. Thackeray’s

Vanity Fair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 review

Ⅲ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3.1 The typical images of the English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3.1.1 An hypocritical figure of the female adventurer reflected from intelligent

evil Becky

3.1.2 The typical feminity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reflected from kind but

stupid Amelia

3.2 Vanity of Victorian women

3.2.1 Extreme desire for material wealth

3.2.2 Blind pursuit for social position

Ⅳ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Female Vanity's Social Phenomenon

4.1 The reasons of female vanity

4.1.1 Supremacy of the capitalist patriarchy

4.1.2 Women without economic independence

4.2 The consequences of female vanity

Ⅴ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lexander, D. 1824.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M]. Signet Classics.

Chang, Y. 2008.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Ferris, I. 1983. W.M. Thackeray [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Dyson, A. E. 1964. Vanity Fair: An Irony against Heroes [J]. Critical Quarterly.

Gao, L. 2002. A comparison between Amelia and Becky-Reread Vanity Fair. Journal of JiNing Normal College,5:65-95. (高丽萍,夏泼与爱米丽两个女性形象比较——重读《名利场》[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期。)

Thackeray. 1997. Vanity Fair [M]. Bantam Books

Tilloson, G. 1995. William Makepeace: The Critical Heritage [M]. London: Routledge.

Wu, W. 2003.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Yan, X. & X, Wei. 2002. On the comparison structure in Vanity Fair. Journal of He Bei Broadcasting University,1:74-108. (阎献彬,魏现江,试论《名利场》中的对比结构[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1期。)

Yang, B. 2002. Vanity Fair (Chinese) [M] . Beijing: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杨必《名利场》(中译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十九世纪英国女性的特征

四、女性虚荣观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五、结语

实验设计:

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和措施:

一、上网搜索资料

二、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三、同学的帮助及整理资料

四、指导老师的批阅修改

指导老师的意见及建议:

签字:王志文

2010年12月

维多利亚时期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服饰(Victoria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风情,以唯美,高贵,雅致为主旋律 大体来说,维多利亚时代就是一个以烦琐体现优雅高贵的时代吧…… 我从各个年代的服饰变化角度切入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男性服装清一色是未经装饰的黑色烟管状服裝;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虽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简单却需要更复杂的剪裁来使服装线条更为贴近身体线条。 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性服饰的演变。 无论英国或西欧,再度流行起蓬松的袖摆如下图:

1840年才是有真正的维多利亚风格 此时女性的裙子又变得宽大(当然不如18世纪那麼宽)裙子并不需要刻意填充以使其膨胀,虽然也会显得丰满,但是大体上还是与自然体型相当。之后衬裙变得很沉重而且不灵活。

先从袖子谈起, 维多利亚女性的上衣其实已经具备现代女装的特色 长长的窄袖、披肩、封闭式的外衣 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女装,其实是开放式的外套,并且裸露裏头的低胸束腰。这点在道德观念严密的维多利亚,是非常要不得的。 ↑洛可可时代 因此你可以看到,维多利亚女人们的上衣都是 一体成形的罩衫 最明显的改变莫过於花纹

19世纪流行的风潮,其实把装饰都留给了花边 反而在布料染色跟绣花上的功夫,其实比较简约 1850年代,19世紀女性服裝的体态轮廓,在50年代为「半球型」 这时的洛可可的气息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到家庭的道德观影响,女人们的衣著色调变得更深,更素雅 并且全身色系相当统一。 1850年代,女性采用Hoop Skirt(或称作Crinoline)取代以往又重又热又大又不卫生的衬裙,使得她们的双脚有更多活动的自由,而她们对于這服装上一点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这种Hoop Skirt可能会露出女性的双脚,因此她们必须采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长裤,而且在初期这些裙撑架是以坚固的铁制成的,这种服饰使男性受到惊吓并企图阻止这样的流行继续下去,他们毫不留情的在报纸及公开场合等利用各种方式来嘲笑这种流行趋势。Hoop Skirt的好处使得大多数女性不顾父亲及丈夫的放对,Hoop Skirt 的材料也很快地从坚固的铁制成到有弹性的钢丝,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轻。到了1850年代中期,时髦的裙子需要圈环或者钢箍撑起来,膨胀得很厉害。在当时的幽默或者讽刺杂志上时常可以见到嘲讽的图画。这时期裙子的膨大化是靠穿数层衬裙来实现的,一般至少重叠四到六层衬裙。女装的下半部越来越沉重。但是圈环裙的流行并没有持续多久,许多女性并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也从没穿过这样的裙子。这一样式脱离实际,非常不便,而且显得不庄重(会有暴露内衣的危险)。 在1850-1865年间,女性服饰的轮廓变得更大和趋于水平线在过去所有的线条都是向下拉的。如图:

维多利亚时期介绍

Victorian fashion comprises the various fashions and trends in British culture that emerged and grew in province throughout the Victorian era and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a period which would last from June 1837 to January 1901. Covering nearly two third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64 year reign would see numerous changes i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These changes would include, but not be limited to, changes in clothing,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and the decorative and visual arts. Victorian period design was based on imitation and reproduction, made easier by the induction of mass production. The Victorian period of fashion was about living more simply than the previous era. Clothing, makeup, and hairstyles become more natural and relaxed. The use of elaborate wigs made way for cleaner, gentler looks. False hair was limited to rats or switches. 服饰:Victorian Era, Clothing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 By the later 1830s, fullness was moving from the upper to the lower sleeves. This morning dress of 1836–40 features shirring on the fitted upper sleeve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roquet players of 1864 loop their skirts up from floor-length over hooped petticoats. Small hats with ribbon streamers were very popular for young women in the mid-1860s. 到了1860年,hoop实在是太大了因而它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于是hoop的形状逐渐变成圓卵形加上在背后大量拖曳的裙摆。1866年,hoop的size逐渐縮小但仍维持圓卵形,直到1870年渐渐演变为所谓的Tornure或是Bustle。这样的演变使得女性的体型姿势向前倾斜,就像一艘船的船头一样。此时最特別的是,女性的裙撑架,出現「前扁后膨,强调臀部」款式造型的变化。1860年的crinoline如钢般坚挺,从1864年起,用三角形布拼缝起的裙子使得裙宽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1870年,本时期初,女子穿着「臀垫」〈bustle〉以达到「强调臀部突出」的造型。在1875年之后,女性则转而流行「紧身与拖曳裙」款式的造型,并强调腰部以下背后华丽的装饰。 Bustles and elaborate drapery characterize evening dresses of the early 1870s. The gentleman wears evening dress. Detail of "Too Early" by Tissot, 1873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3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4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5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7 论性别歧视 8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0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1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2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3 《麦克白》的独白 14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6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9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20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1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2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2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2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26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27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28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29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30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3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32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33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34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35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6 目的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37 旅游与文化 3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39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40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英文学论文《名利场》

外国语学院 英国文学论文 题目:透过《名利场》探究社会腐化现象 专业:英语 姓名:周xx 学号:200804xxxx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1 年6月13日

Reveal the Reasons of Social Corruption t Through Vanity Fair Specialty: English Direction: Culture Applicant: Zhou Wxxx Advisor: Submitted t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or the 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 of British literature At Hulunbeier College May 13, 2011

透过《名利场》探究社会腐化现象 摘要:《名利场》是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的代表作。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自私和虚伪充斥整篇小说。通过分析人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世纪的英国社会已经腐化。本文认为社会腐化首先源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巨大的财富是滋生社会腐化的物质基础。其次在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健康向上的主流社会文化能够有效抑制负面文化的滋生。第三,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精神态度,这里的精神态度指的是人们对于主流文化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人们是否推崇社会主流文化。 关键词:《名利场》萨克雷社会腐化主流文化 Reveal the Reasons of Social Corruption t Through Vanity Fair Abstract:Vanity Fair is the famous critical realism masterpiece of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in the 19th century. Thackeray in the novel created a wide variety of characters; most of the people are full of selfish and hypocris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s, we can come to this conclusion: that his society had corrupted.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social corruption. Firstly,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great wealth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ocial corruption. The Second one, the direction of mainstream culture, a healthy mainstream culture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negative culture. The last one, people's mental state in social life, mental state here refers to people's subjective dynamic-role 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namely whether people follow the mainstream culture. Key words: Vanity Fair Thackeray social corruption mainstream culture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 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静,2011,寻找失落的自我-略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第162-163页。等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多利亚女性特点。 首先文章介绍了十九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从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特点阐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征。然后,文章描述了英国文学界的一次女性创作高峰,即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写作的兴起。在这个部分,文章对女性写作兴起的原因,女性作家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婚姻三个方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大体描述。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不得不说到女权主义(feminism)运动。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和工业**同步,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 在19世纪以前,女性社会地位身份低下,尤其是已婚女子,被认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几乎失去了自由,存在感十分微弱。女性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被局限在家庭,社交场合,因而女性的创造力也受到了压制和忽视。女性在社会显然处于弱势,可是女性并没有因为弱小而收到保护,恰恰相反,在家庭或者公共场所,女性常常受到攻击和骚扰。由此看来,当时的女性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当女性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时,女权主义运动也就顺着历史的潮流产生了。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下层劳动女性为了面包而工作,广大中产阶级女性为了权力而斗争。由于劳动女性斗争意识的增长和女权主义的呼吁,英国制定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法律。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斗争主要采取了请愿的方式,广大女性纷纷组织社会团体,上街进行宣传讲演,在社会上扩大女权运动的影响,给议会施加压力,以迫使议会通过女性的要求。

女权运动在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之初,依然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斗争方式,主要采取舆论宣传,组织请愿等方式。19世纪80年代,相续出现一批女权运动的团体。到1894年时,女性争取参政权的斗争有了一定效果,已婚妇女获得了在地方上的选举权。在女王去世的的头两年,一些激进的女权运动者认为通过和平请愿获得参政权力的方式已经过时,一些女权组织开始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抗议,运动更加激进化。但不论采取什么运动方式,直至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女性的参政要求也没有被议会通过。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参政运动,不难发现,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下层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她们中的一些人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她们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的权力的缺失,于是首先起来进行抗议。在她们的宣传影响下,更多的中、下层女性参与到运动中来,女权运动逐步发展壮大。 女权主义运动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请求,在维多利亚时代,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便是女性作家的兴起。 女性作家的兴起做主要的体现是女性写作在小说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十九世纪以前,小说一度被当做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创作形式,当时的文学形式以诗歌创作为主,出现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浪漫主义诗人,如约翰济慈,雪莱,拜伦等等。而此时的诗歌领域,注定了只是男人们驰骋的疆场,因为浪漫主义诗人都是有机会大量接触拉丁文、腊文和古典文学成就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能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男人们。从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多产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开始,随后出现了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等等,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女性创作文学的高峰。

对杨必《名利场》译本一些论文

对杨必的《名利场》译本的一些建议摘要:vanity fair well reveals the english culture in 19th century, and yang bi’s translation on vanity fair won a wide-spread reputation for her good job on transferring culture element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es, the loss of culture elements is certain to happe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dopting the domestication strategy, yang bi’s version of vanity fair is very successful in dealing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yet, there are some translations arose author’s second thoughts so some suggestions come into being. 关键词:vanity fair;religious elements;names;social habit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19-02 1.on vanity fair vanity fair is regarded as thackeray’s masterpiece. according to li funing, “vanity fair is thackeray’s best novel, and it is always regarded as the best english novel between 1832 and 1848.” (李赋宁, 2001:273) the novel’s name originates from john bunyan’s the pilgrim’s progress in which there is a town fair held in a village named vanity. also there

名利场论文开题报告

名利场论文开题报告 名利场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小说作品,也能够作为英语论文的选题。 《名利场》中利倍加与爱米丽亚的形象开题报告?? 选题论证 萨克雷的名著《名利场》中有两个要紧人物,一对好友,利倍加和爱米丽亚。利倍加和爱米丽亚日子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利倍加出身贫寒,是个孤儿,从小受到各种卑视,立志要进入上流社会,为了到达目的,她别择手段,出卖友谊和婚姻,最终被社会唾弃。她的朋亲爱米丽亚出身富豪家庭,端正善良,忠于爱情,最后嫁给了暗恋自己多年的都宾获得幸福。 在萨克雷的《名利场》,没有好人,坏人。两位女主人公都有值得称赞之处,并且也有令人贬低之处。利倍加尽管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而别择手段,但也有她积极向上的一面,她别向社会低头,努力进取。爱米丽亚尽管温和可人,但逆来顺受,承受一切,依靠他人,对待都宾得方式,表现了她自私的一面。 经过两位主人公别同的出身,别同的人一辈子记忆,作者想要揭示社会的别公平,对英国的上流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国内外有不少的学者都对《名利场》中利倍加和爱米丽亚的形象进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利倍加和爱米丽亚的命运是当时的社会造就的。 从《名利场》探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虚荣观开题报告篇二 学生姓名:某某某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某某某 开题报告书The Analysis Of Victorian Womens Vanity from W.M. Thackerays Vanity Fair 07031522051045 000级本二十班职称:说师2011年11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鲜亮的艺术特色,以幽默,讽刺,旁白等叙事手法陈述故事,经过愉快爽朗的对话刻画人物,采纳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种种丑态,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奠定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萨克雷在夏普身上灌注了他对新革命主义和新资本主义的考虑:她集十九世纪西方世界的种种虚荣,虚伪于一身,滑稽剧似的展示了一具野心勃勃,追逐名利的形象。经过分析,对照《名利场》中的女性人物来揭露十九世纪女的的虚荣观,我们能够得出她们是当时时代和社会风气的产物的结论。 2,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进展趋势 萨克雷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19世纪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被夏洛蒂.勃朗特亲切称为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他的巨著《名利场》颇受社会关注,它深刻的了反映了日子中的种种丑态,它的许许多多方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国内,高丽萍(2002)对《夏泼与艾米莉亚两个女性形象比较---重读名利场》中看女性地位;吴伟仁(2003)《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揭示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在国外,Ferris(1983)在《萨克雷》中认为《名利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批评。他歌颂了善良的维多利亚天使-艾米利亚,鞭策了阴险虚伪的女冒险家-贝基.夏普。William Elkins(1990)《萨克雷的名利场》指出萨克雷关怀的主角是贝基.夏普别是艾米利亚。但是。Dyson(1964) Vanity Fair: An irony against Heroes 认为《名利场》是世上最别正直的作品,它的别正直之处体如今对人物的刻画、犀利的讽刺、明确的说教。对《名利场》内涵的探究与趋于多元化,从《名利场》揭示的社会咨询题如女性的虚荣观对在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们抵制享乐主义、拜

解读《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分类号: H31 密级:无 学士学位论文 解读《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Vanity Fair 系别专业:西语系英语专业 姓名学号:赵雪娇 1233428 年级班级: 2012级 4班 指导教师及职称:孙桂荣副教授 2016年4月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作者签字:赵雪娇 日期:2016 年 4 月 13 日 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年月日

摘要小说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作品刻画了截然不同的而又相关交连的两位女性人物贝基、夏普和艾米莉亚、赛得利。通过这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萨克雷反应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当时社会风气的腐化堕落和伦理道德败坏的现状。造就了一种以艾米莉亚为代表的“家中的天使”的女性形象。而另一种则是以夏普为代表的对当时这种父权制的反抗,勇于向维多利亚习俗挑战,敢于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名利场,女性形象,维多利亚时代,反抗

Abstract The Vanity Fair is a famous novel that was wrote by the critical realism writer Thackeray in 19th century. it describes two different and related girls, Rebecca and Amelia. Thackeray reveals a male-dominated society at Victorian age from the vicissitudes of two women. it’ s a corrupt and immoral social culture. It creates a “angle in the house” female image that represented by Amelia and the other is a brave to rebel patriarchy, to challenge against Victorian customs, to pursuit wealth and position female image that represented by Rebecca. Key words Vanity fair, Female image, Victorian age, Rebel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文学研究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是女性文学崛起的时期,被称为女性小说家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像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等一大批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是充满了独特的时代魅力。维多利亚女王的漫长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盛世,之前还不受重视的女性文学陡然跃入巅峰。女性文学的发展不在于作品的多少,而在于其必须依随时代观念的革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文学无论从数量上抑或质量上皆蔚为大观,天才女作家层出不穷,女性作品俨然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朵奇葩,一个奇迹。她们为英国文学的画卷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更为丰富多彩、更富于深度和广度,而这一笔不仅为女性作家挣得了地位,也使英国文学远远走在了同时期世界文学的前面。其代表作家包括: 一、简?奥斯丁 1811年至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这六部完整的作品,没有拜伦式慷慨激昂的抒发,也极少见惊心动魄的现实主义描写,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了18世纪的传统风格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优雅的散文笔法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其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那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奥斯丁的作品是英国小说

《名利场》的现实意义初探的论文

《名利场》的现实意义初探的论文 摘要: 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幽默、讽刺、旁白等叙事手法陈述故事,通过愉快活泼的对话刻划人物,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种种丑态,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奠定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名利场》;现实主义;幽默;讽刺;旁白 abstract :vanity fair written b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his masterpiece,through which he established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thenovel , thakeray profoundly exposes the social evils and reality of the times through realism and satire.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s of the novelps elements of realism and satire that contribute much to its great success. key words :vanity fair ;realism;satire ;humor ;narration thackeray said :the aim of the tragedy and poetry is to invoke various feelingsmuch emphasis on“nature and truth”.its writing style is so masculine , felicitous , humorous and pleasant that unless to very obtuse perceptions , one fair is written not how it can fail of being attractive. particularly its artistic features are more uniqu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contemporary european writers.“the art of the novel is to express nature , to conv ey truth ———[1] actions and languag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of heroic characteristic. thusheputs under the guide of this principle,hismasterpiece vanity ⅰ in my eyes , the first artistic feature of vanity fair is its realism. it is prominently manifested in terms of characterization. the triumph of thackeraypsartofcharacterizationishisrealism. drawn from persons actually known to him. thus it is said that amelia sedley is drawn after his own wife ,and sydney morgan suggested as the origin for rebecca (becky) sharp[2] . his characters are neither god nor devil , but real human beings with common human joys and sorrows , virtues and weaknesses. this is the reason for their vitality , they are solid figures of flesh and blood and not merely lifeless abstractions. realism is manifested by the effective use of physical details. they are never presented in isolation , but in their milieu , both social and physical. thackerayps morality is more realistic , nearer to nature than that of dickens. there are no poetic justice , no sudden conversions and no artificial trying of the loose ends at the end. the wicked sufferers , and their suffering come quite naturally and convincingly. at the moment of their highest achievement , their success turns out to be dust and ash. becky sharp succeeds in marrying rawdon , but her success becomes pointless in her mouth when sir pitt proposes to her and she realizes that she has committed an error of judgment. dobbin is a gentleman , who succeeds in marrying amelia , but realizes that the price is not worth having. amelia wastes the best years of her life in nursing the memory of her husband , and then comes to know that he was not worthy of her devotion at all. in the end ,both the good and the wicked achieve only a limited success. ameliaps success and happiness is not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becky. the morality inferred in this novel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dickens. however , thackerayps too frequent moral comments often strike a jarring note , and introduce an element of artificiality. the artistic and imaginative reality is to be frequently violated by the intrusion of a different order of reality. rawdon cheats at cards and they — becky and rawdon —pendants — miss briggs and raggles ,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Chapter 4 The Victorian Period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在创作思想上的进步和创作技巧上的改革,以及对该时代主要作家的生平,观点,创作旨意,艺术品特点及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作品选读加深体会感受,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考核要求 (一) 维多利亚时期概述 1. 识记:(1)维多利亚时期的界定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领会:(1)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特点 (2)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应用:宪章运动,功利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独自等名词的解释 (二) 该时期的重要作家 1. 一般识记: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生涯 2. 识记:重要作品及主要内容 3. 领会: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社会意义等。

4. 应用:(1)狄更斯和萨克雷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及各自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 (2)小说《简.爱》,《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 (3)“我逝去的公爵夫”;中的戏剧独白。 (4)乔泊.艾略特和哈代小说中环境,氛围描述与人物内世界的展示。 A. Introduction to the Victorian Period 1. 识记 (1) Definition: the Victorian Period Chronologically the Victorian period roughly coincides with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England from 1836 to 1901. The period has been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in the English history. (2) Political, Economical &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Victorian England was a tim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fter the Reform Bill of 1832 passed the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decaying aristocrats into the hands of the middle-class industrial capitalist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on geared up. Towards the mid-century,England had reached its highest point of development as a world power. And yet beneath the great prosperity & richness, there existed widespread poverty & wretchedness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The worsening living & working conditions, the mass unemployment & the new Poor Law of 1834 with its workhouse system finally gave rise to the Chartist Movement (1836-1848)。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多利亚女性特点。 首先文章介绍了十九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从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特点阐述分析维 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征。然后,文章描述了英国文学界的一次女性创作高峰,即维多利亚时 代女性写作的兴起。在这个部分,文章对女性写作兴起的原因,女性作家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婚姻三个方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大体描述。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不得不说到女权主义(feminism)运动。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和工业**同步,也就是19世纪下 半叶。 在19世纪以前,女性社会地位身份低下,尤其是已婚女子,被认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几乎失去了自由,存在感十分微弱。女性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被局 限在家庭,社交场合,因而女性的创造力也受到了压制和忽视。女性在社会显然处于弱势,可是女性并没有因为弱小而收到保护,恰恰相反,在家庭或者公共场所,女性常常受到攻击 和骚扰。由此看来,当时的女性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当女性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 己的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时,女权主义运动也就顺着历史的潮流产生了。 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下层劳动女性为了面包而工作,广大中产阶级女性为了权力而斗争。由于劳动女性斗争意识的增长和女权主义的呼吁,英国制定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法律。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斗争主要采取了请愿的方式,广大女性纷纷组织社会团体,上街进行宣传讲演,在社会上扩大女权运动的影响,给议会施加压力,以迫使议会通过女性的要求。 女权运动在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之初,依然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斗争方式, 要采取舆论宣传,组织请愿等方式。19世纪8 0年代,相续出现一批女权运动的团体。到1894 年时,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