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笃:一个好策展人是怎样炼成的!

合集下载

解密13 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之双文短评(分层训练)(解析版)

解密13 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之双文短评(分层训练)(解析版)

专题分层训练(解析版)解密13 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之双文短评内容概览A·常考题不丢分一、双文本阅读二、文学短评B·拓展培优拿高分C·挑战真题争满分一、双文本阅读(2023上·河南濮阳·高三濮阳一高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蓝眼冯骥才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

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

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

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

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

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

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

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

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

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你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

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

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

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

”来者说。

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

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

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

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

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如何输出自身的价值观是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量

如何输出自身的价值观是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量

如何输出自身的价值观是美术馆策展中的重要考量作者:蒙丽诗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4期采编:蒙丽诗《收藏·拍卖》:您对每年要做多少展览有特别的规划吗?王:没有特别规划,主要从馆长和美术馆的定位出发做相应的规划,数量没有要求,而且数量并不代表展览质量的好坏。

过去在广东美术馆一年可能做60 个展览,但依然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出品。

央美美术馆现在一年做大约20 个展览,它是背靠学院的高端美术馆,因此我们会选择学术性更强的展览,布展、作品、邀请的展览都要求更高、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教育活动也更加丰富,有深度和高度。

基本上,美术馆的展览分为三个方向,第一是美术馆自身策划的展览,我强调既要有历史的观点又要有当代的体现, 不仅要有展现当代艺术的现状的展览,还要有对过往历史的梳理。

传统的展览如果有当代的策展理念、手段、研究方式的介入,能做得很好。

第二是国际展览的引进,像2011年“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和2012年“阿涅斯?瓦尔达展”都是代表,在中国较少有机会能看到外国作品的原作,因此希望借这个平台多引进外国艺术。

第三是和学院的互动,包括美术馆部分馆藏来源于在央美学习过或留校师生的作品,它们反映了新中国青年美术的一种状态——这些大师们在年轻时是怎么样的。

另外美术馆内还开辟了“项目空间”,为教学服务,提供给我们策展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展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收藏·拍卖》:无论是在广东美术馆还是央美美术馆,您都策划了一系列的双年展,为什么要坚持制作双年展?王:双年展是一个国际上比较时髦的说法, 并没有规定要每两年举办一届, 这里也泛指类似的三年展、五年展。

以城市名命名的双年展在相当程度上联系着城市的精神面貌,从该城市辐射到的周边地区为母体,研究区域文化以及对敏感话题的发酵,从文化等诸多领域提升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的社会影响力。

展览周期性地举办,这样的持续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保证社会影响力与文化前沿性的相互兼容。

作为艺术家的策展人

作为艺术家的策展人

摘要:艺术家和策展人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身份,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对于艺术家来说,策展人是对其艺术作品价值传达的关键链接;对于策展人来说,艺术家是展览学术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王皖玓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纵横于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之间,不仅有着丰富的策展经验,还对艺术创作有着独特的感受。她的身份在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转换,对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有着独特的见解。关键词:艺术家,策展人,链接

Abstract: The artist and the curator seem to b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identities, but they have a specific connection. For artists, curators are the key link to convey the value of their works. For curators, artists are the key to the creation of academic value in exhibitions. As an artist and a curator, Wang Wandi is involved in art creation and exhibition curating. She has not only the rich experience in curation, but also a unique experience in art creation. As an artist and a curator, she has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both art creation and curation.Keywords: artist, curator, link

作为艺术家的策展人The Curator as an Artist

《关于策展的一切》读书笔记

《关于策展的一切》读书笔记

《关于策展的一切》读书笔记摘要:1.书籍《关于策展的一切》简介2.策展的定义与历史发展3.策展的三个主要角色: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4.策展的四个基本步骤:研究、策划、实施和评估5.策展人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6.策展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7.结论与展望正文:《关于策展的一切》是一本关于策展理论和实践的专著,通过详细阐述策展的各个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策展行业的知识。

策展,指的是在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领域中,负责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的人员。

策展人的工作涉及艺术、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

策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欧洲的博物馆和画廊,随着艺术展览活动的普及,策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

在策展活动中,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是三个主要角色。

策展人负责制定展览主题、挑选艺术家和作品、安排展览布局等工作;艺术家则是展览的核心,其作品直接关系到展览的成功与否;观众则是展览的受众,策展人需要通过有效的策划,吸引观众参与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策展的基本步骤包括研究、策划、实施和评估。

研究是策展的基础,涉及对艺术家、作品、展览背景等多方面的了解;策划是策展的核心,需要确定展览主题、筛选作品、设计展览布局等;实施是策划方案的具体执行,包括布展、宣传、导览等工作;评估是策展的最后一步,需要对展览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策展活动提供参考。

策展人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包括:丰富的艺术知识、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

此外,策展人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便在众多展览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策展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开始重视策展人才的培养,为策展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策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策展人才的培养,提高策展行业的整体水平。

高三11月期中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11月期中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11月期中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2025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这是一个认识过程。

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那些让我们惊艳的策展人

那些让我们惊艳的策展人

那些让我们惊艳的策展人作者:张爽来源:《中国报道》2015年第02期30年中,策展行业人才辈出,高名潞、冯博一、顾振清、杨卫、黄燎原、杜曦云等老中青三代策展人前赴后继,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策展经历和鲜明的主题。

艺术策展人在中国是新兴行业。

从“85青年美术新潮大型幻灯展”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上的艺术”,独立策展人行业在中国已有30年历史,人才辈出。

高名潞、冯博一、顾振清、杨卫、黄燎原、杜曦云等老中青三代策展人前赴后继,每个人都有卓越的策展经历。

高名潞:行业开门人高名潞1949年出生在天津,做过知青、《美术》杂志编辑、哈佛博士,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20世纪80年代,展览场地只有官方美术馆,民间策展人要有主办单位出面才能动用官方美术馆。

高名潞从1985年起筹备《中国现代艺术展》,历经四年才做成。

该展不但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开启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也确定了高名潞作为学者型策展人的身份。

从1995年到1998年,高名潞又用将近四年策划了迄今为止在西方最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该展在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巡回展出。

策展时,主办机构亚洲协会强调展览顺序从“政治波普”开始。

高名潞坚决反对:“必须从80年代的新潮美术开始,90年代也不只有‘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还有‘公寓艺术’,这些艺术家呆在十几平方米的小空间创作,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家普遍的生存现实,是他们创造了真正的中国前卫艺术。

如果你们只要‘政治波普’,可以另请高明。

”“中国当代艺术最初不得不模仿西方,但最终要走自己的路。

”高名潞从没把策展当职业。

按他的话说,中国当代艺术史还得有学术,国家和这个时代更缺少坐冷板凳的研究者。

冯博一:不做风花雪月的展览冯博一1960年生于北京,大学专业是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初,无论高名潞还是冯博一,都不叫策展人,但都在做展览。

直到1998年他们才开始用台湾评论家陆蓉之从curator翻译过来的“策展人”一词。

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策展与策展人的价值

1969年,哈罗德·塞曼( Harald Szeemann)策划了“当态度变成形式”(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的展览。

在西方60年代的展览史上,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塞曼将60年代中后期的后极少主义与观念艺术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其雄心在于,使其引领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

同时,这也是塞曼宣布做独立策展人以来完成的首个展览项目。

在策划1972年的“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时,塞曼的理念是希望将整个展览变成一个事件,在名为“100天的事件”的主题下,首次将偶发艺术、表演、影像、行为艺术等集结起来。

塞曼的策展理念在当时得到了艺术家们的积极响应与支持,譬如,博伊斯在这次展览中实施的“直接民主办公室”(Office for Direct Democracy)就以行为的方式,使“对话”转化成一个社会事件。

实际上,在“二战”后涌现的第一批策展人中,塞曼是一个既传奇又倍受争议的人物,当然,这与他追求前卫,注重实验,保持独立的艺术立场分不开。

在后来三十多年的策展经历中,塞曼曾两次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始终保持“独立策展人”的身份,但在他看来,这个身份有时也是混乱的,因为一个策展人还需要完成档案管理员、保管员、艺术品管理员、会计等不同领域的工作。

然而,对于70、80年代涌现的策展人来说,塞曼对策展人身份的捍卫,对展览制度的理解,尤其是他的工作方式,早已嬗变为一个范式,成为年轻一代仿效的对象。

故此,塞曼在西方赢得了“策展之父”的美誉。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

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新潮美术”阶段,国内就涌现出数十个青年艺术群体和许多具有前卫色彩的展览。

追溯起来,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并且独立的举办展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笃:一个好策展人是怎样炼成的!

黄笃,著名的独立策展人、批评家。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91年至1992年在意大利
波洛尼亚大学深造。200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曾任《今日先锋》“艺术”单元编辑。黄笃还担任许
多国际艺术评奖评委和国际艺术研讨会发言者,如1997年德国慕尼黑Lenbach—Hous美术馆“艺术奖”(推
荐人)、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奖(评委)、2009年台新艺术奖(评委)、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大奖(评
委)和2010年今日-瑞信艺术奖(评委)、1998年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讨论会(发言者)、2000年上海双
年展(发言者)、2000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策划人讨论会(发言者)和2010年首尔亚洲艺术奖论坛(发言者)
等。黄笃主要策划的展览有:1995年“张开嘴,闭上眼——中国和德国当代艺术展”、1999年首届墨尔本国
际双年展中国馆、2002年韩国汉城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2006年上海双年
展、2007年今日文献展、2008年第南京三年展等。

记者:你觉得一个好策展人是怎样炼成的?
黄笃:一个好的策划人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当然这个判断力是建立在他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
所以策展人首先要有艺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广泛的知识,这些知识经验会使得
策展人站在一个高度上去考虑问题。另外,一个好的策展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不断地了解艺术
家的创作,了解艺术发展的新动态以及艺术跟整个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最后,策展人的天性也很重
要,对艺术的判断力和和直觉就是一种天性。比如1969年哈罗德·泽曼做的展览“当态度变为形式”,马尔
丹1989年策划的展览“大地魔术师”,这些展览都非常具有前瞻性,所以应该说他们个人的天分很高。我想
一个好的策展人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去理解。


记者:你觉得策展人需要科班出身吗?
黄笃:不需要。柏林双年展的创办人克劳斯(Klaus Biesenbach)曾经是外科大夫,日本的长谷川佑子策
划了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很多双年展,但她是学法律的。当然国外的教育系统与中国很不
一样的,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进入美术馆看展览,大学里面的艺术教育也很普及,各个学科之间可以互
相听课,所以他们的知识相对全面,非科班出身成为策展人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实策展的理论高度还是建
立在文化上的,而文化研究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很多方面,所以文化研究是当代艺术的理论基
础,所以具备这些背景加上较高的审美判断力,便可以成为真正的策展人。
记者:你觉得你作为策展人的优势在哪里?
黄笃:勤奋和热爱。策展是一个理想化的工作,付出和得到的可能很不一致。那么我仍然在做策展工作的
动力就是因为我热爱整个职业。其实一个人的爱好就决定了他的事业,当然从利益和实用角度来说,一个
策展人的收益可能不如一个画廊老板,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我想社会也需要带有独立性和学术
性的策展,这样才能够保持艺术的高度和前瞻性。

记者:你曾策划过“第一届墨尔本双年展—中国单元”,也曾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还有“圣保罗双
年展中国馆”,那么同为双年展的中国馆,在策展上有怎样的不同?
黄笃:200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因“非典”的爆发而未如愿成行,但选的艺术家的作品很好,所安排的
结构也非常特别,每个艺术家都非常独立,整合在一起又很有整体性。至于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
我只选择了一个中国艺术家,主要探讨的是在进入21世纪全球文化的漂移所折射出的游牧主义思想对世界
的影响,实际上是关于文化跨越边界与不同文化结合的关系。可以说,这三个展览代表的是拉美,大洋洲,
欧洲三个板块的艺术事件,所以通过这几个双年展的中国馆的策划使我加深了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了解,
洞悉到了世界艺术格局所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记者:在中国整体的经济背景下艺术策展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是什么?
黄笃: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是建立在整体的发展水平,而不只是个体行为。那么只有艺术家的整体水平发展
了,才能带动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而艺术家的发展又必然涉及到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艺术机构系
统的完善和艺术理论批评的建设等等,问题比较复杂。我想策展人最重要的职责是不为功利主义所左右,
对艺术应持一种有距离的高度敏锐的独立判断,而不是夜郎自大、沾沾自喜。总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任重而道远。


记者:你怎样看待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
黄笃:这种关系涉及到策展人的形态,可以说,策展人分为几种:一种是突出艺术家的作品;一种是突出
策展人的理念;还有一种强调在两者之间的折中性。因此,如果从这样的视角去看,我们就会发现,像侯
翰如策划的展览“移动的城市”,当看完整个展览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可能没有记住展览里面的艺术家作品,
而只记住他的策展理念。显然,他强调的不是艺术家个体的作品,而是强调策展的整体理念。这属于一种
类型。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形态的策展人,艺术家的作品在整个展览中是核心,保持在重要的突出的位置,
像1997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策展人切兰就采用的是这样的方法。这属于突出艺术家的策展。相比之
下,我在“2007年今日文献展”的策划也要有个人的角度,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所以,我的理念就是强调
展览整体结构,但又尊重艺术家作品,并尽量放大艺术家的作品,强化作品与观众、作品与作品、作品与
空间、作品与语境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记者:在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什么?
黄笃:我们在选择作品的时候会避免选择艺术家流行性的作品,我会选择能够感动我的作品。策展人和艺
术家的讨论、协商的过程,以及最终选择作品的过程对一个展览很重要。策展人的品味跟女孩穿衣服的品
味是一样的,女孩的着装跟她的职业、皮肤、性格、社交都有着很大的关系,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女孩的综
合能力。策展人选择艺术作品也是他的审美趣味的体现。策展人要经常和艺术家交谈,了解艺术家的创作
动态和背景。其实,任何策展人的经验在另外一个策展人的身上是没有意义的。这完全要靠个人的悟性,
同样一批作品,在今日美术馆的空间展览和在广东美术馆的空间展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策展人所面
临的挑战。其实,很多人对策展人是有误解的,以为策展人很好做,其实,策展工作是考验策展人综合性
能力的具体体现,要想成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的策展人,这个过程将是非常难辛和漫长的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