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六法论”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的人物画创作已趋成熟。

在绘画创作空前繁荣的同时 , 南齐著名人物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总结了前代的绘画理论 , 完成了画评《古画品录》。

这一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 ,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六法论”,更是对绘画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成为评论绘画、鉴赏绘画的重要标准和理论依据。

宋代美术理论家郭若虚评论说 : “六法精论, 万古不移”。

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此它的提出对后世的绘画教育、绘画创作、绘画品评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六法论”出发来粗浅的探讨其对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何谓“六法论”谢赫“六法论”的原文是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 二骨法用笔是也 , 三应物象形是也 , 四随类赋彩是也 ,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断句标点的注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述。

另有其他绘画理论家在古文传抄中将“六法论”断句标注为 : “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 用笔是也三、应物 , 象形是也四、随类 , 赋彩是也五、经营 , 位置是也六、传移 , 模写是也。

”虽然断句不同 , 使原文的释意略有不同 ,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 一) “气韵生动”或“气韵, 生动是也” , 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法。

“气韵”, 原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用词,一般包含有气和韵两层含意, 例如“风气韵度”等, 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韵致气度。

这种美感和使人敬慕的气质 , 是无法具体触及的, 只能用心去感受。

气和韵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韵必有气、有气就会有韵。

因此谢赫在“六法论”中将气、韵合二为一, 用以衡量品鉴绘画中的人物形象。

而后代的美术理论家根据自身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将所品鉴的对象逐渐扩大至人物画之外的各种绘画题材, 进而扩大到品评绘画技法及笔墨效果等。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

从谢赫“六法”谈紫砂艺术之美作者:董亚平来源:《江苏陶瓷》2014年第01期摘要紫砂作品具有丰富的造型和多样的装饰手法,它突破了实用性的审美趣味,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备受大众百姓、文人雅士的青睐。

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标准,与紫砂艺术具有互通的美学审美观。

本文从谢赫“六法”的角度分析紫砂艺术传承、创新之美。

关键词谢赫六法;紫砂艺术;美学;考古学和艺术史论告诉我们,审美是人类的天性,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知道用石珠、兽骨染上不同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进行装饰,出现了装饰品、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论画》、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宋代画家王微的《叙画》是现存最早品评山水画的著作,中国南朝齐梁间的绘画理论家谢赫的《画品》标准是“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直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后世绘画技法、书画艺术最重要的美学品评标准,其影响甚为深远。

紫砂艺术作为众多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员,从北宋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积淀,成为介于陶器和瓷器的的一个新鲜的生命。

用原矿泥料烧制成的紫砂壶具有独特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具有泡茶隔夜不馊的实用性,同时随着明、清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创作,在泥胚上刻字、作画、篆刻和雕塑等多种装饰手法的运用,使得紫砂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谱写独特的一章,并成为现在收藏市场的“文人紫砂热”。

紫砂艺术的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民族审美和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

在清朝中期,以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曼生)和“诗书画三绝”之称的瞿应绍(子冶)为代表的文人参与到紫砂作品的创作中,他们大都精通诗词做歌赋、金石考据、书画篆刻之学,紫砂已经不单是一种具有泡茶功能的器物,而成为具有文人气息、艺术美学相融合的产物。

因而,我们可以用谢赫的“六法”来阐述紫砂的造型、装饰艺术,并从不同形式紫砂壶艺的审美趣味中提升紫砂艺术的学术气息和理论高度。

六法论

六法论

“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摘要:“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

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

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六法;理解;影响南朝梁谢赫著《画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是评论一幅作品的最高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因“气韵生动”居于“六法”的第一位又比较抽象,对它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未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度等而言”(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后引申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等。

“生动”二字的涵义,前人亦有很多解释。

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阮璞解释:“动字在这里则作名词,其含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势之类……”。

“生动”是以具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具体的形、线、面或色彩等等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形成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一种势,也就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节奏。

谢赫在《古画品录》品评画家时多次谈到“气、韵”。

如“颇得壮气,陵跨群雄。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六法论”是他的美学理论,是后世工笔绘画中的重要参考。

现代工笔绘画中,谢阿九的“六法论”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主张要“不出其规矩,不欺其形势”,即在构图中要遵循规律,不违背自然的形势。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谢阿九的构图观念,通过巧妙运用对称、重心、平衡等原理,使构图具有和谐、美感和适宜性,达到画面的平衡和完美。

二、造型法谢阿九提出的“造型法”,即在绘画中要注重物象基础、形式规格和笔法语言的协调。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反复描摹、优选造型、细致表现、精心揣摩,让画中的人物、物品、景象等形象更加逼真、立体、具有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笔法的语言特征,将线条与色彩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加生动、自然的造型形式。

三、色彩法谢阿九提出的“色彩法”,主张颜色“浑然天成,中不杂外”,即在色彩运用上要“自然”,不要过多地作弄和变化颜色,而是在自然的颜色之中,通过微妙的渐变和色调的处理,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和韵律感。

现代工笔画家在运用色彩上,也注重色调、阴影、自然渲染等手法,让色彩更加完美地表现出画面的意境和氛围。

四、气韵法谢阿九在“六法论”中提出的“气韵法”,主张要在画面中直抵肺腑的去表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画面具有感染力、协调性和统一性。

现代工笔画家在创作中,也注重在画面中表达作品的主题,通过构思、绘制、修饰等多方面手法,使画面具有生动、活泼、清晰、整体的气氛和韵律感。

五、意境法谢阿九提出的“意境法”,是指画家要以良好的品质和情感来塑造画面的意境,使作品具备感染力和深意。

现代工笔画家在表现意境方面,通过意象、色彩、形式和笔法等手法的处理,创造出有深度、层次、感染力和韵律感的艺术效果。

六、技法法谢阿九提出的“技法法”主张技法要精湛、工整、细腻,不偏离自然。

现代工笔绘画家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琢、刻苦至精的精神,注重各种细节和细节表现,以使作品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画论是中国古代论画的著作和诗文,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古代文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段的认识水平。

我国最早的画论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画论》、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反映出,绘画脱离了汉代之前政治功利的附庸,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了美的对象。

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也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产生,齐梁时代美学理论家谢赫的《画品》即是较为系统化的对于绘画进行品评的专著,其中“六法”出自《画品》的序引部分,是谢赫画论中的精华,也对我国后来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谢赫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政治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说:“当一个时代十分糟糕紊乱而文人们又无力改造甚至插不上手时,文人们便会放弃对时代的责任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和形体,包括及时行乐,于是产生了人自身的觉醒,继而引起了艺术的觉醒”。

社会的动乱同时引起了政治上的变动,汉代的乡举里选制被分品论人的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而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更助长了人物品藻的风气,所有的一切都使得这个时代将内在的精神气质作为品评人物乃至绘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学的指导者”顾恺之的“传神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且逐渐由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扩展到山水、花鸟画等领域,成为中国绘画长久以来的艺术标准。

而谢赫的“六法论”实际上受到顾恺之的很大影响,“六法”中最重要的“气韵生动”就是在总结概括“传神论”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更精确、更完备的说法。

二、“六法”内涵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其在谢赫画论中的重要性,同时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我们也会发现”气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不论是顾恺之的“传神”还是宗炳的“畅神”都是就绘画作品中“气韵”的强调,“气韵”甚至“六法”或本已存在,只是谢赫将它们明确的陈述出来了。

“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六法”对我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姓名:左希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画(花鸟)指导教师:江宏伟20090414摘 要 自南朝谢赫在综合了前人的经验,对中国画的理解列出了“六法”条目以后,“六法”成为中国画最重要、最概括的评画标准。

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谢赫的六法说,其实已超越了绘画本身而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其所蕴含的美学理念为不同时代的画家所充实、发展。

本文即是结合十余年中国画创作的实践,谈谈我对“六法”的理解。

 关键词:“六法” 工笔花鸟画 创作体会 Abstract“six methods”(“liu fa” for short.) is a very important standard of Chinese Painting since Xie He advanced in Nan dynasty.The theor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esthetics,and reflects the spitits of China.Besides it develops with the times.The thesis is my experience of my stud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Key Words: “six methods”(“liu fa” for short.),meticulous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experice.前言前 言 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在总结了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之上,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展现在世人眼前,即“六法”论。

它将绘画的内在精神、画家本人对描绘世界的情感和体验,以及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用笔和赋彩、构图和模写等一一涵盖其中,表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代。

而“六法”也成为后代画家衡量绘画作品水平的标准。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新 语 》 。 骨 ”字 是 《 )… 个 比 喻 性 的概 念 ,“ … 骨 力 ” 乃借 助 骨 于 比喻来 说 明人 内在性 格的 刚直 、果 断及其 外在 表 现等 。文学 评 论 上用 “ ” 字者 , 骨 如 刘 勰 《 心 雕 龙 ・ 骨》 “ 言端 直 , 文 风 结 则文 骨 成 焉 等 , 的 是通 过 语言 与 结构 所表 现 指 的 刚 健 有 力 之 美 。书 论 上 用 “ 骨 字 , 如 “ 笔 力 者 多 骨 , 善 笔 力 者 多 肉 ” 《 阵 善 不 (笔 图》等 , 的是 力量 、笔 力。 绘 画评论 中 出 ) 指 现 “ 骨 始 于 顾 恺之 , 评 《 本 纪》 “ 如 周 : 重 叠 弥 纶 有 骨 法 ” 评 Ⅸ 本 纪 》 “ 天 骨 而 ; 汉 :有 少 细 美” 等 。这 里 的 “ 法 ” “ 骨 ” 骨 、 天 诸词 , 和人 物品 藻 、相 学有 较多 的联 系 , 还 指 所 画人 物 形象 的 骨 相所 体 现 出的 身 份气 质 。 谢 赫 使 用 “ 法 ” 则 已转 向骨 力 、 力量 美 骨 即用 笔的 艺术表 现 了 。当时 的绘 画全 以勾勒 线 条造 型 , 象 的结 构 、 体态 、表 情 , 对 只能 靠 线 的准 确性 、力量 感和 变化 来表 出 。因此 他 借 用 “ 法 ”来 说 明用 笔 的艺 术性 , 涵 骨 包 着 笔力 力感 ( 书 论 “ 笔力 者 多 骨 ”相 与 善 似) 、结构 表现 等意 思在 内 。谢赫 之后 , 法 骨 成 为历代评 画的重要标 准 , 这是 传统绘 画所特 有 的材料 工具 和 民族 风格所 必然 产生 的相 应 的 美学原则 , 它反过来 又促进 了绘画 民族 风 而 格的完美发展 。 “ 物 象形 ” 是指 画家 的描 绘 要 与 所 反 应 映 的对象 形似 。 应物 ” “ 二字 , 在战 国时代就 早 出现 了, 庄子 ・ 《 知北 游》 “ 用心不劳 , :其 其应物 无方 ” 《 。 史记 ・ 太史 公 白序 》“ :与时 迁移 , 应物 变化 ”“ ,应物 ” 在这里 包涵 着人对 相应 的客观 事物 所采 取的应 答 、应和 、应 付和适 应 的态 度 。 晋僧肇说 “ 身无象 , 东 法 应物 以形 ” 是说 , 佛无具 体形 象 , 但可 以化 作任何 形象 , 作任 化 何相应 的身躯 。 对于 画家来说 , 应物 象形 就是 按 照事物 不 同变 化去描 绘其形 状 。 随 类 赋 彩 就 是 按 照事 物 不 同 色 彩 去 着 色。赋通敷 、授 、布 。赋 彩即施 色。随类 , 解 作 “ 随物 ” 。 文心 雕龙 ・ 色》 “ 物 :写气 图貌 , 既 随物 以宛转 ” 这里 的 “ ” “ 。 类 作 品类” “ ” 即 物 讲 。 王延寿 《 灵光殿赋 “ 色象 类 , 汉 鲁 :随 曲得 其情” 。 “ 营位 置 ” 是说 绘 画 的 构 图 。经营 原 经 意是营 造 、建筑 ,诗 ・ 《 大雅 ・ 台》“ 始灵 灵 :经 台, 经之 营之 。 经是 度量 、 ” 筹划 , 营是谋 画 。 谢 赫借 来 比喻 画家作 画之初 的布 置构 图。位 置 ” “ 作 名词讲 , 指人或物 所处的地 位 ; 作动词 , 指安 排 或布 置 。 赫说毛 惠远 “ 置 经略 , 谢 位 尤难 比 俦 ”是 安 置的意 思 。唐代 张彦远 把 “ , 经营 位

谢赫“六法论”新释

谢赫“六法论”新释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2010/11谢赫“六法论”新释TEXT /高行翠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

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在这本书中他评价了三世纪至四世纪的重要画家。

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史称“六法论”。

“六法”最初是谢赫对三国至齐梁间的27位人物画家的画品排序所给出的理论依据。

其内容是:“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1)”“六法”完整地确定了中国画创作的艺术规范,对画面意境效果、用笔用墨方法、造型结构规律、色彩运用原则、画面布局形式和传承学习手段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成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和重要的审美原则。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实际上是对顾恺之“传神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顾恺之把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借助于宗教和哲学观念——“神”来表达,第一个把“神”引进了美学领域。

谢赫把顾恺之的“神”,用具有基本相同含义的“气韵”取而代之。

这个概念在形象上更具体化,可以以人的华绮服饰、体态姿容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2)。

简单地说,“六法”中的“气韵”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人的形体中流露出的一种风度仪姿,能表现出人的情调、个性、尊卑以及气质中美好的、但不可指陈的一种感受(3)。

气韵生动是画家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标准,画有其则活,无其则死,一幅画的成败皆在于此,无论其笔墨技术如何之娴熟,色彩构图怎样之到位,都不及这点“气韵”来的重要,这就是画之“灵魂”,人有魂而能思考,画有灵而感人。

“气韵生动”说后来由本义中的人物精神状态扩大到花鸟、山水等各种绘画对象,五代荆浩之后,笔墨技法也讲究气韵(包括画面效果),而且成为整个绘画艺术的衡量标准。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通过用笔来捉取人物的骨相法则(刻画容貌),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赫“六法论”论文
摘要: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

“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能够表现出物我合一的气韵,至今算是绘画界最高的境界了。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所谓“骨法”是指与之相密切的“笔法”,中国的绘画与书法都是以毛笔作为工具,都讲求用笔的生动节奏,“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力”比喻说明人的性格刚烈,果断等外在表现,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当时绘画以勾勒为主,对象的结构,表情,衣服的质感皆用线来表现;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后代人评画的标准,这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美学原则,而它促进了民族绘画风格的发展。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
相似;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本身没有形象,但却可以根据物体的形象化成相似的躯体,“应物”就是要求画家画出形体的外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说的就是“应物象形”以上问题充分说明了画家在描绘客观对象时,不但要求气韵、神态、用笔的骨感,还非常重视描绘对象的形似。

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颜色要根据物体的变化而变化,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类象类,曲得其情”,“随色象类”,“随色”即施色,“象”即物象,“类”即分类,是说施色要根据物象的不同而施色。

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说的是绘画的构图,“经营”是营造的意思,谢赫把它比喻为画家的布置构图,位置是指人或物所处的一个地位,唐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

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传”指传授,“模写”即临摹,通摹,模写的功能,一是作为基本功练习,二是作为流传作品的方式,因此,谢赫把它作为六法之末。

谢赫提出的“六法”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他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气韵生动”是整个“六法”之首,而其它五法则是围绕着“气韵生动”来写的,都是为达到“气韵生动”而服务的,其它五法也相互联系,笔墨的运用为的是表现形象,达到“以形写神”。

色彩的铺张,也只能在具体的形象,具体的位置上加以展开,对前人的临摹和借鉴,为的是为以后更好的领会艺术创作的法则,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六法论”的主旨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是东晋顾恺之所说的“神”。

北宋欧阳修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面。

”《题盘东图诗》他提出,“画意不画形”的主张,开了宋代尚“神似”论的先河。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谨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显而易见,董其昌认为中国画中的神是画家综合知识修养在画面上的反映,颇有独到之处。

明代的徐青藤,清代的石涛,现代的齐白石亦力主神似,提出了“似与不似”说,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载。

”《虚斋名画录》他的画不求形似,大胆夸张,水墨淋漓,气势磅礴,达到了神完气足的境界,不愧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大师,现代大师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的艺术见解。

清代石涛云:“名山许游未许画,画似之山必怪。

变换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

”认为“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世间一般的画家所能做到的是形似,真正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人是不多的。

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复关.论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
[2]李浴.中国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6.
[3]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