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

合集下载

六法论

六法论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1.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

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

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

2.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

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

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3.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

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

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

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4.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

5.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

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

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6.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

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核心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以及赋予强烈笔墨、色、章法与造型。

这些,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

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同时也将给世界艺术带来极大的启示。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六法论”,是指法学家严复所著的《文心雕龙·论文法》中的六种论说法,包括:比喻法、义理法、叙事法、类比法、辩证法和联想法。

这六种法则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之中,而本文则试图探讨其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比喻法在当代油画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喻是以一个事物的特点来暗示另一个事物的特点,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艺术家能够通过形象的符号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经常通过比喻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在陈逸飞的作品《猎场》中,他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和压迫;在费尔南德斯的作品《战胜黑暗》中,他通过黑暗和光明的比喻,阐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义理法也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义理法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要求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经常运用义理法来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在郭斌的作品《国家》中,他以天安门为象征,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在徐冰的作品《草甸》中,他通过对城市化的反思,传达了对自然和乡土的向往。

叙事法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事法强调通过情节和故事线,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连贯的叙述。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常常运用叙事法来呈现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在赵无极的作品《大江东去》中,他通过多个人物和场景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描述中国历史变迁的故事;在李苦禅的作品《悼亡》中,他通过叙述一个梦境般的场景,传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辩证法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的事物和观点的对比和矛盾来表达出一种更高级的真理和智慧。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艺术家常常通过辩证法来探索社会和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本质。

在费尔南德斯的作品《现代之舞》中,他通过对立的动态和静态的对比,阐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在张大千的作品《山水牡丹》中,他通过东方和西方的对立,表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融。

六法论名词解释

六法论名词解释

六法论名词解释六法论,又称“六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深深影响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六法论源于韩非子的《韩非子》,被誉为“六经之乱,六法之治”。

六法论指的是六种治理思想,它们是“政”、“法”、“礼”、“言”、“智”和“”。

“政”是政治,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法”是法律,指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礼”是礼仪,指的是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礼仪;“言”是言论,指的是全民的公共讨论;“智”是智慧,指的是国家的科技管理;“”是仰,指的是国家的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

六法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中的“政”,指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秩序,它要求政府采取恰当的政策,以保护公民的权利,实现公正的政治环境,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国家的经济发展。

“法”,指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要求政府确保法律和法规的执行,保护公民的权利,规范国家的社会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礼”,指的是社会礼仪,要求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尊重文化传统,建立和谐社会。

“言”,指的是公共讨论,要求尊重他人的观点,做好社会监督,促进公众的参与,改善公共服务体系。

“智”,指的是科技管理,要求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指的是宗教仰及其传统文化,要求尊重宗教仰,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提出来的,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认为,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应该遵照“六法”,以确保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法论也提供了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繁荣的社会的道路,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遵守六法,并且要以行动来保护公民的权利,保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中的“六法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体系。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这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这一法可以说是六法的灵魂所在呀。

它强调绘画作品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神韵。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力,他的神态、姿态都像是活的一样。

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哀怨,整个画面仿佛有一股仙气在流动,这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多方面的塑造,让观众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

“骨法用笔”也很关键呢。

这里的“骨法”主要是指用笔的力度、线条的表现力等。

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就像是画面的骨架一样。

像吴道子的画作,他的线条充满力量感,笔锋转折之间,人物的轮廓、服饰的褶皱等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刚柔相济,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很好地塑造形象。

“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画家要对描绘的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比如花鸟画中对花鸟形态的描绘,画家需要熟悉各种花鸟的形态特征,从羽毛的纹理到爪子的形状等。

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他对花鸟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能够在画面上精准地呈现出花鸟的形状。

“随类赋彩”则涉及色彩的运用。

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赋予相应的色彩。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比如描绘宫廷建筑,会用到鲜明的红、黄等颜色来体现皇家的威严;而描绘山水时,可能会用青、绿等颜色来表现自然的清新。

“经营位置”是关于画面构图的法则。

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像马远的山水画,他常常采用“一角”构图,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角,而留白之处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画作独具魅力。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六法论”概念“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法度”、“神韵”、“筋骨”、“气韵”、“变化”、“传神”六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六法被视为绘画技法的核心要素,是指导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原则。

“法度”指描绘事物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神韵”指作品的灵气和内在力量;“筋骨”指结构和比例的正确性;“气韵”指作品的气质和风韵;“变化”指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传神”指作品能够表达真实感情和思想。

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开始借鉴和运用“六法论”,将这些传统绘画理论融入到现代油画中。

通过对“六法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现代性。

“六法论”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技术支持。

1.2 探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背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艺术界的新篇章,油画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既有继承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有探索自我表达的抽象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油画艺术家们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艺术理念和技术,试图通过油画作品表达对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灵的思考与表达。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也受到了“六法论”的影响,这一理论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美术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发“六法论”通过其对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情感的探讨,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

艺术家们可以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六法论”中的原则和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内涵。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六法论”是指法国艺术家米歇尔·西里尔所提出的“艺术六法”,即构图、色彩、
形态、条理、空间和笔触。

这一理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

首先,艺术家们在绘画时可以运用“六法论”中的构图和色彩的原则。

当前中国当代
油画,许多艺术家开始注重构图方面的表现,以创造更加生动,更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同时,颜色选择也更加宽泛,从单一的根据主体色彩来表现,向更加有意识的使用色
彩进行组合呈现,从而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其次,“六法论”在形态和条理方面的观念,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也展现出其影响。

在形态方面,艺术家们试图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的关系,从而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而在条理
方面,艺术家们也更加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出节奏和层次的分明,使其更加严谨、有序。


种做法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注入了更有机的生命力。

最后,“六法论”中笔触的表现形式,同样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许多
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更注重笔触运用,运用各种不同的线条、笔刷等形式,讲究笔触的力
度大小、方向等因素,以达到不同效果的呈现,更加强调作品的个性和艺术性。

总之,“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艺术家们更注重对画面构成
的认识,强调色彩和形态的合理性,同时将笔触的运用作为表达手段,从而使得当代油画
作品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更
能够体现时代的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的内容
六法论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源自东汉末年,被称为六朝四极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形式严谨的辩证文体来讨论和辨析六法,即《金》、《木》、《水》、《火》、《土》、《人》六个方面的道理和本质。

六法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各个元素和人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推理,来探讨宇宙万物的生成和运行规律。

它认为六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宇宙秩序。

其中,《金》象征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代表了稳定和持久的特性;《木》象征生长和发展,代表了生命力的源泉;《水》象征流动和润泽,代表了变化和灵活性;《火》象征光明和热能,代表了活力和热情;《土》象征稳定和承载,代表了安定和坚实;《人》则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在六法论中,通过对各法的特性和相互作用进行辩证讨论,揭示了宇宙间种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辩论形式常常采用对仗、对比和对错等手法,用以推理和印证各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法从物质的角度透视了宇宙万象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学者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六法论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哲学、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和文章的创作也有所启发。

六法论以其深邃而抽象的思考方式,为中国古代文学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理性理念,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内涵。

总而言之,六法论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的古代文学形式,通过对六个法则的辩证讨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法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

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

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

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

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

“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在汉、魏很流行。

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

如“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说新语》)。

”“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

书论上用“骨”字,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指的是力量、笔力。

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有天骨而少细美”等。

这里的“骨法”、“天骨”诸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

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

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这可以由“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

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应物”二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

《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

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

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

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

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说着色。

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

随类,解作“随物”。

《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

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随色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

随类即随色象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

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

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

“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

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

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

他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

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

写亦解作摹。

《史记·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谢赫亦称之为“传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四方。

”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郎绍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