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绘画理论之——谢赫“六法论”

合集下载

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

谢赫谢赫作品谢赫1.历史人物(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

事迹不可考。

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

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

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 1 艺术成就• 2 六法论• 3 参考资料谢赫-艺术成就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

他能画时装的妇女。

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

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

这一理论认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谢赫的作品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

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

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根据。

“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点的重视。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构图。

“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制的方法。

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

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

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

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史观点加以澄清。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2019-10-17【摘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韵⽣动,⾻法⽤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韵的传递,到外在的⽤笔,结构,⾊彩,构图,以及临摹等都有所涉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巨⼤的推动作⽤,⼀千多年来⼀直被历代画家传承和发展。

同时“六法”对当代中国绘画也产⽣了深远的影响和巨⼤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运⽤。

【关键词】谢赫;六法;当代中国绘画谢赫,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造诣颇深,尤其在《古画品录》,(现为我国历史最久远的绘画著作),中提出的中国绘画上的“六法”对后世画家,批评家影响深远。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韵⽣动,⼆⽈⾻法⽤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在对谢赫六法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六法论,并不是谢赫⾸创,是在谢赫以前画论中就有的,早在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论画》中,已有六法的雏形,⽽谢赫的六法论只不过是在前⼈的基础上做出对这“艺术的存在”的概括和陈述。

但不管怎么说,谢赫的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巨⼤的,我们有必要对它进⾏⼀次全⾯的梳理和研究。

⼀、六法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化环境谢赫所处的时代是汉灭亡魏晋之交,儒家伦理思想⽇渐式微,以⽼庄思想为基础的清谈⽞学渐趋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谢赫所处的⽂化环境可⽤⼗⼆字谓之:尚清谈,崇⽼庄,亲⾃然,斥儒术” ①。

从绘画的风格来看,“南朝得秀丽之雅,多填新意;北朝得拙实雄浑,⼤都刚健” ②。

谢赫属南朝⼈,⼜兼当时著名的画家及理论家,加之⼜有前⼈的绘画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六法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六法的内涵和内容六法作为品评中国绘画的六条标准,它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两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指出了品评绘画的审美标准,即审美性;再是指出了进⾏艺术创作时应遵循的艺术⽅法和规律,即形式美。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摘要】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线条、色彩、明暗对比以及形体结构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线条的应用能够体现出绘画者的功力和表现力,色彩的运用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氛围,明暗对比的表现则能够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形体结构的塑造是工笔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让人物或物体更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的理解和运用,现代工笔画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关键词】谢赫“六法论”,现代工笔绘画,基本概念,线条,色彩,明暗对比,形体结构,思维,技巧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谢赫“六法论”中的各种要素,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线条的运用可以帮助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刻画出细致而精准的轮廓和形态,增加作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色彩的运用则可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明暗对比的表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形体结构的塑造则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

谢赫“六法论”为现代工笔绘画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技巧,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推动了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的基本概念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工笔绘画中。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了“法度、意象、技法、神韵、继新、历宏”六个方面。

“法度”指的是绘画的规矩和基本原则,需要遵循传统绘画的规范和要求。

而“意象”则是指绘画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需要有深刻的内在意义。

在“技法”的部分,谢赫强调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包括线条、色彩、明暗等方面的运用。

而“神韵”则是表现绘画作品的生动感和灵气,需要富有审美感和情感。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六法论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中的“六法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体系。

“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这六法分别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先来说说“气韵生动”,这一法可以说是六法的灵魂所在呀。

它强调绘画作品要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息和神韵。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人物画,画中的人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力,他的神态、姿态都像是活的一样。

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中的洛神衣袂飘飘,眼神中透着灵动与哀怨,整个画面仿佛有一股仙气在流动,这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多方面的塑造,让观众能感受到画面背后的生命力和情感。

“骨法用笔”也很关键呢。

这里的“骨法”主要是指用笔的力度、线条的表现力等。

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就像是画面的骨架一样。

像吴道子的画作,他的线条充满力量感,笔锋转折之间,人物的轮廓、服饰的褶皱等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他的线条粗细变化、刚柔相济,使得画面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很好地塑造形象。

“应物象形”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画家要对描绘的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把握。

比如花鸟画中对花鸟形态的描绘,画家需要熟悉各种花鸟的形态特征,从羽毛的纹理到爪子的形状等。

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他笔下的花鸟栩栩如生,这离不开他对花鸟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而能够在画面上精准地呈现出花鸟的形状。

“随类赋彩”则涉及色彩的运用。

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类别赋予相应的色彩。

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都非常讲究。

比如描绘宫廷建筑,会用到鲜明的红、黄等颜色来体现皇家的威严;而描绘山水时,可能会用青、绿等颜色来表现自然的清新。

“经营位置”是关于画面构图的法则。

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像马远的山水画,他常常采用“一角”构图,将画面的重点集中在一角,而留白之处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让他的画作独具魅力。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新 语 》 。 骨 ”字 是 《 )… 个 比 喻 性 的概 念 ,“ … 骨 力 ” 乃借 助 骨 于 比喻来 说 明人 内在性 格的 刚直 、果 断及其 外在 表 现等 。文学 评 论 上用 “ ” 字者 , 骨 如 刘 勰 《 心 雕 龙 ・ 骨》 “ 言端 直 , 文 风 结 则文 骨 成 焉 等 , 的 是通 过 语言 与 结构 所表 现 指 的 刚 健 有 力 之 美 。书 论 上 用 “ 骨 字 , 如 “ 笔 力 者 多 骨 , 善 笔 力 者 多 肉 ” 《 阵 善 不 (笔 图》等 , 的是 力量 、笔 力。 绘 画评论 中 出 ) 指 现 “ 骨 始 于 顾 恺之 , 评 《 本 纪》 “ 如 周 : 重 叠 弥 纶 有 骨 法 ” 评 Ⅸ 本 纪 》 “ 天 骨 而 ; 汉 :有 少 细 美” 等 。这 里 的 “ 法 ” “ 骨 ” 骨 、 天 诸词 , 和人 物品 藻 、相 学有 较多 的联 系 , 还 指 所 画人 物 形象 的 骨 相所 体 现 出的 身 份气 质 。 谢 赫 使 用 “ 法 ” 则 已转 向骨 力 、 力量 美 骨 即用 笔的 艺术表 现 了 。当时 的绘 画全 以勾勒 线 条造 型 , 象 的结 构 、 体态 、表 情 , 对 只能 靠 线 的准 确性 、力量 感和 变化 来表 出 。因此 他 借 用 “ 法 ”来 说 明用 笔 的艺 术性 , 涵 骨 包 着 笔力 力感 ( 书 论 “ 笔力 者 多 骨 ”相 与 善 似) 、结构 表现 等意 思在 内 。谢赫 之后 , 法 骨 成 为历代评 画的重要标 准 , 这是 传统绘 画所特 有 的材料 工具 和 民族 风格所 必然 产生 的相 应 的 美学原则 , 它反过来 又促进 了绘画 民族 风 而 格的完美发展 。 “ 物 象形 ” 是指 画家 的描 绘 要 与 所 反 应 映 的对象 形似 。 应物 ” “ 二字 , 在战 国时代就 早 出现 了, 庄子 ・ 《 知北 游》 “ 用心不劳 , :其 其应物 无方 ” 《 。 史记 ・ 太史 公 白序 》“ :与时 迁移 , 应物 变化 ”“ ,应物 ” 在这里 包涵 着人对 相应 的客观 事物 所采 取的应 答 、应和 、应 付和适 应 的态 度 。 晋僧肇说 “ 身无象 , 东 法 应物 以形 ” 是说 , 佛无具 体形 象 , 但可 以化 作任何 形象 , 作任 化 何相应 的身躯 。 对于 画家来说 , 应物 象形 就是 按 照事物 不 同变 化去描 绘其形 状 。 随 类 赋 彩 就 是 按 照事 物 不 同 色 彩 去 着 色。赋通敷 、授 、布 。赋 彩即施 色。随类 , 解 作 “ 随物 ” 。 文心 雕龙 ・ 色》 “ 物 :写气 图貌 , 既 随物 以宛转 ” 这里 的 “ ” “ 。 类 作 品类” “ ” 即 物 讲 。 王延寿 《 灵光殿赋 “ 色象 类 , 汉 鲁 :随 曲得 其情” 。 “ 营位 置 ” 是说 绘 画 的 构 图 。经营 原 经 意是营 造 、建筑 ,诗 ・ 《 大雅 ・ 台》“ 始灵 灵 :经 台, 经之 营之 。 经是 度量 、 ” 筹划 , 营是谋 画 。 谢 赫借 来 比喻 画家作 画之初 的布 置构 图。位 置 ” “ 作 名词讲 , 指人或物 所处的地 位 ; 作动词 , 指安 排 或布 置 。 赫说毛 惠远 “ 置 经略 , 谢 位 尤难 比 俦 ”是 安 置的意 思 。唐代 张彦远 把 “ , 经营 位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

谢赫“六法论”论文摘要:谢赫的这篇理论,既是绘画的品评法则,也是我们最早的一篇创作方法和美术教育论,对我国绘画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它是创作的指针,评论家的最高法典,“六法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在中国画的实践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但可惜的是没有画作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理论《画品,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篇重要的流世之作,“六法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绘画做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在文中,谢赫评论了在他之前的27位画家,并提出了“六法论”,而“六法论”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他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以及对画家的要求都详细的记录在内,自从“六法论”提出以后,中国的绘画理论就自觉地以它为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呢,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唐代美术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述这段文字,“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气韵”是一个人从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气质,是一个人本质的体现,是人生命力的显现,所谓“气韵”是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有一种生动的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时期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来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由先前的单评论人物,到后来慢慢的上升到山水等。

“气韵”与“传神”在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特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神”主要是指从面部或者是从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性情,“气韵”则是指从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内在气质,是一种富足状态,是根据人的姿容、言谈、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概括为内在性情的外在化;在南朝时期,“气韵”作为品评和创作标准,主要看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气质再现的如何,而后渐渐的融进了更多的主观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 明他 已经意识 到“ 韵 ” 用 墨 ” 气 和“ 的关
系 。至 明 代 , 画 界 把 “ 韵 ” 解 为“ 绘 气 理 用
墨” 的观 念 已经 很普 遍 了 。
准确性 、 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 。因此他借
7 3 0 1 0) 8 用“ 法 ” 说 明用 笔 的 艺术 性 , 涵 着 笔 骨 来 包 力 、 感 ( 书 论“ 笔 力 者 多 骨 ” 似 ) 力 与 善 相 、
结构表现等意思在 内。这可 以由“ 用笔骨
梗 ”“ 笔 新 奇 ”“ 迹 困 弱 ”“ 迹 超 、动 、笔 、笔
点 是 借 助 浓 淡 不 一 的墨 色 表 现 丰 富 的 、 有
绘画的构 图;. 移模写—— 即写真 。 通 6传 过简单 的概 括 , 我们大概 可 以了解到“ 六
法 论 ” 在 讲 些 什 么 。要 想 较 为 深 入 的进 是 行 “ 法 论 ” 学 习 , 一 步 的 体 会 和 理 六 的 进 解 , 得逐 字 逐 句 的 去 解 读 体会 。 还
传 达的 内在情性 , 或者说 内在情性 的外在
化 。在 谢 赫 时代 , 韵 作 为 品评 标 准 和 创 气 作 标 准 , 要 是 看 作 品对 客 体 的风 度 韵致 主 描 绘 再 现 得 如 何 , 后 渐 渐 涵 容 进 更 多 主 而 体 表 现 的 因 素 , 韵 就 指 的是 作 为 主 客体 气
的人物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他通过对前人绘
画 理论及 实 践经 验 的总结 , 编写 出一 篇 中 国 绘 画理论 史上 著 名的绘 画理 论作 品— — 估 画 品勇 他在 书 中品评 了前代 2 。 7位画家 的 作 品 ,对 中国画创 作 的影 响极 为深 远 。 文 章 的一 开 始就 提 出 了著 名 的“ 法 论 ” 六 。
“ 用墨 ”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 的术
语 , : 用 墨 或 色 彩 的 深 浅 、 淡 去 表 现 即 “ 浓
劲: . 3应物象形—— 说的是写形、 造形; . 4 随类 赋彩——讲着色要分类 别, 甚至要 分
季 节 及 气 候 条 件 ;. 营 位 置— — 就 是 指 5经
物体的 明暗、 向背 的方法 ” 中国绘画 的特 。
融一 的形象形式 的总的内在特质 了。 能够 表现 出物我 为一 的生动 的气 韵, 至今也是 绘 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 ”在 中 国绘 画 中是 极 为重 要 的 , 墨
在此 ,我 先简单的解释 一下六法论 : 1 .气韵 生动—— 指画一张画 的总体感 觉
生 动 与 否 , 画 之 魂 ; . 法 用 笔— — 指 系 2骨 中 国 画 的 用 笔 必 须 有 骨 力 ,所 谓 笔 力 道
“ 笔骨梗 , 有师法 ”三处“ ” 都未 用 甚 , 骨 字 脱离“ ” 本质特性 ”“ 骨 之“ :风骨 ” 是从“ ” 骨
的 作 用 上 讲 的 ( 格 ) “ 法 ” 从“ ” 风 ,骨 是 骨 的 形 体 上 讲 的 ( 体 框 架 )“ 梗 ”则 是 从 主 ,骨 “ ” 性 质 和 形 势 上 讲 的 ( 条 特 色 ) 而 骨 的 线 , 且 三 者 都 有 相 对 的 一 面 , 相 对 的一 面 都 且 与“ ” 本 质 特 性 ” 致 : 风 骨 ” 画 肉 的“ 一 “ 与“
“ 没骨 ’ 是无线条和无 勾勒 的意思 , ' 就 可见
“ ” 有 “ 描 ” “ 勒 ” 含 义 存 在 已 骨 具 线 和 勾 的
久 。“ ” 骨 在古汉语 中的使用很复杂 , 我们
看 看 谢 赫 是 怎 样 使用 骨 法 的 ? 谢 赫 评 价 曹 不 兴 “ 其 风 骨 , 岂虚 观 名 成 ” 张 墨“ 取 精 灵 , 其 骨 法 ”江 僧 宝 质 。谢 赫使用
“ 法 ,0 骨 , 已转 向骨 力 、 量 美 即用 笔 的 艺 贝 力
学 习中国绘画理论之
口 刘 艳
( 西 省 清 涧 县 文 化馆 , 西 陕 陕 清涧
谢赫“ 六法论” 术表现象了。 当时的绘画全情以勾勒 线条造 型 , 的 结 构 、体 态 、 , 能 靠 线 的 对 表 只
越 ’ 论述 中看 出。 锗 谢赫之后 , 骨法成为历
代 评 画 的 重 要 标 准 , 是 传 统 绘 画所 特 有 这
的材料工 具和 民族风格所 必然产 生 的相
应 的 美 学 原 则 , 它 反 过 来 又 促 进 了绘 画 而 民族 风 格 的完 美 发 展 。 中 国 绘 画 历 史 上 , 没 骨 画 ”“ 骨 “ ,没 谢 赫 (7— 52年 ) 六 朝 时 期 南 齐 49 0 是 则 更 多 的 指 人 物 的全 体 尤 其 姿 质 谈 吐 所 花 ” 没 骨 山水 ” 词 语 不 断 的 被 提 及 , 和“ 等
面 具 体 的 笔 墨 和 构 图 等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的) “ ,骨法 ” 用墨 ’ 与“ ’ 相对 ( 在晕染前要先
勾 线 , 色 后 再 复 勾 , 色 和 晕 染 依 附 于 涂 涂 勾 线 )“ 梗 ” 柔 弱 ” 对 ( 、 、 、 ,骨 与“ 相 硬 劲 利 达 的 勾 线 特 点 ) 谢 赫 所 使 用 的“ ” 然 , 骨 虽 有 不 同 的 含 义 , 都 是“ ” 本 质 的 延 但 骨 的 伸 。从 以上 论 述 中可 以知 道 ,骨 法 ” 是 “ 就

过渡的层次, 墨生五色 。 即: 较早把“ 用墨” 与“ 韵” 气 联系起来 的是荆浩 , 《 在 笔记法》 中, 他评论“ 张躁员外树 石 , 气韵俱 盛 , 笔
墨 积 微 ”“ 、 王右 丞 笔 墨 宛 丽 , 气 韵 高 清 ” ,
之 笔墨形 式 ” 相对 ( 幅画的风格 是 由画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