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论述: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因为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3)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物质的决定性是更为根本的方面。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反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反,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而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 为何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9. 简述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统一

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1)意识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2)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是不一样的;(3)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认识事物,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事物,甚至形成荒诞意识。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1)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夸大意识的主观形式;(2)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把意识当成人脑的“分泌物”,抹煞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界限。

10. 为什么说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不仅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同时也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2)劳动创造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意识的发展。

. 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它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论述题: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以求深刻全面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并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3)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2:试述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具有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2.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是什么?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2)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首先,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其次,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最后,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客观矛盾的存在。(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之间的对立及其根本分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的事物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2)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万物本质上是不变的。(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 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1)它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由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尽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对立统一规律去代替其他规律或范畴的内容。

15.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2)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从而失去整个事物向前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2)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18.简述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本质是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与现象的区别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表现于外,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深藏于内,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也离不开本质。

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意义在于:(1)本质与现象的相互联系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性;(2)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分离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3)在实践中,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2: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意义。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理解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普遍性只包含了特殊性、个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特殊性、个性中的总有自己的特点是普遍性所不能包容的;(2)两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1)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2)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又不均衡,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7. 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从源泉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间接经验虽然不是自己亲自获得,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别人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

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等间接经验获得的,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书本知识,学习书本,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11.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

(1)从实践到认识,也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将理性认识带回到实践中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完成的是认识世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完成的是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2: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2)错误的认识会对实践有误导作用,导致实践的失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前中国国情和我们面临的任务的科学认识,它正确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伦理学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在实践中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伟大的认识成果,必将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更加健康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3:试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反对和克服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和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理论当成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感性经验,又要重视科学理论,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的观点。

3:试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 如何理解在类人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规律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

(1)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2)劳动劳动人的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在劳动中,形成了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

可此可见,人类和人类社会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的产物。

3.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1)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

(3)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人类积极地改造自然,是人类和动物界又一重要区别;(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类形成了以财产继承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继承方式,而动物的继承方式主要依赖于物种的基因遗传。

8.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的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

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不断变薄。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盲目乐观,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失去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的崩溃。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消极悲观,扼杀科学技术进步,停止发展生产,“反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其结果必然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所以盲目乐观、消极悲观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关系

2: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 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是一个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组成。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类;

运筹性因素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和预测决策等;

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教育。

2. 简述生产力各实体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类。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

(2)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支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联结劳动和劳动对象的中介。其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指示器。

(3)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东西,是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扩大范围和合理利用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4. 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原因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8.简述国体和政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用它来分析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实质。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实质,主要看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掌握政权阶级联合哪个阶级,镇压和打击哪个阶级。

根据国体,可以将国家分成四种:奴隶主专政的国家,封建地主专政的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国体和政体不公是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服务并反作用于国体。

资产阶级历史上有过很多的政体形式,如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乃至法西斯专制等,但无论政体怎么改变,都不能改变其国体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实质。

9.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方面,主要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因而两者是不同的。

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又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表现是:(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3)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意识重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为什么能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之所以能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种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一定限度内它可容纳发展程度不同的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的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性是由生产的本性决定的。首先,人们要生活,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人们要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就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生产活动。其次,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们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所以不仅要进行简单再生产,而且要进行扩大再生产。人们在连续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就可能在生产关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改进原有的生产工具,发明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等。这样,人们就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关系虽然具有稳定性,修正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容纳程度不同的生产力是限度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时,新的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自己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简言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2.什么是社会革命?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

斗争。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只是思想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当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或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16.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务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生产关系必须条件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以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

的。

5.试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改革具有普遍性,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具有与以往社会制度下的改革的不同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则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四类要素。科学属于渗透性因素。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如果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类要素中抽去渗透于其中的科学因素,那么,现代生产力也就不成其为现代生产力了,它和古代生产力,近代生产力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个基本含义。

第二,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科学技术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的时候,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二个基本含义。

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任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当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个基本含义。

当代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3.简述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和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

(1)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客体进行选择和评价进所参照的标准。人们总是用合乎自己的需要、符合自己的利益的标准所确定的价值尺度去衡量社会是否进步以及进步的程序。

(2)所谓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革命的、进步的阶级的价值尺度与生产力标准相一致。因为这些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新的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按照它的利益和需要所确定的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就能够正确评价社会是否进步及进步的程度,因而就与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

(3)反动落后的阶级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对立的,从它们的需要和利益出发确定的价值尺度,不能正确评价社会是否进步以及进步的程度,因而与生产力标准并不一致。

7.为什么说“人性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封建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直被某些人奉为人生信条。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家则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首先,“人性自私”的观点以人有“趋利避害”的行为作为论据,说:“人是自私的动物”,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趋利避害”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把生命物质的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就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其次,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看,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人们没有私有观念;私有制产生以后,才产生了私有观念;在私有制消灭以后,人们的私有观念也将逐渐消灭。可见,把自私说成人的天生本性,而且认为它将永恒存在,是不科学的。

再次,从思想方法上看,“人性自私”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如上所述,在没有私有制的社会里,并没有私有观念。就是在私有制社会里,自私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性,并不是所有人的共同特性。所以断言自私是人的本性的观点,就是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

9.简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含义。

(1)每个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享受者。就是说,人既是价值的客体,又是价值的主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是在价值关系上区别于物的根本之点。

(2)人的价值的这种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身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做奉献的多少,奉献越多、越大,个人的社会价值也越大;反之,如果一个人对社会奉献很小,甚至没有任何奉献,他的社会价值也就很小,甚至完全没有社会价值。

(3)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又一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他人对自己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和人格,社会和他人要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尊严和人格。其二,社会应能提供实现人的尊严和人格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社会的这两方面做得越好,个人的自我价值就越有保障;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既不保护人的尊严和人格,又不能提供人的尊严和人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自我价值不能实现的。

12.简述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

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首先,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一般说来,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察整个世界,也就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人生。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因为人生观与世界观如此密不可分,所以我们把人生观看作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其次,人生观对世界观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人生持有什么观点,抱什么态度,往往会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试述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大现实意义。

(1)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之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谓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明确人生的意义。

人生一世,主要不是为索取和享受,而应把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就一般人而言,就是要有集体主义思想,并努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公务员必须做到的,也是一般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我国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这样的思想去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非常有意义的。(2)对于社会的特殊群体共产党员来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是最崇高的。一个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人,应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3)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制还存在,各种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将长期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强调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4.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就是说,自由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离开了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第二层意思是说,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们要获得自由,仅仅有对必然性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指导,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自由不能脱离必然而独立存在,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基础,自由是从必然转化来的,没有必然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甚至根本不承认任何因果性和客观必然性,主张绝对意志自由,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这是唯意志论观点。前一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后一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二者的共同错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联系和统一。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所提出的“堆悖论”(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悖论”(Paradox of the Bald Man)。虽然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性质,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范畴。本文将从从逻辑学的角度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关键词:连锁推理悖论、模糊性 悖论(paradox)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数学哲学中极难而又极重要的问题。悖论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我们能根据命题中的条件推得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也为真;反之,如果以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为前提,我们也能推得这个命题为真。如果一切数学定理都符合逻辑,这就需要数学具有可靠性,而悖论的发现则使得数学的可靠性得到了质疑。悖论也分为许多类型,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集合论悖论和语义悖论。当然也有的哲学家不同意将悖论进行区分,比如罗素就认为,所有的悖论都是出于同一谬误,即违背“恶性循环原则”①。而连锁推理悖论更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问题,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以致产生了后来的模糊性问题,以下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叙述。 一、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Eublides)最早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此说以多种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问题”(Paradox of the Bald Man)。 所谓“麦粒堆问题”是指,究竟多少粒麦粒才能称为堆?一粒麦子当然不能成堆,加一粒也不行,再加一粒也还是不行,依次类推,加上无穷多粒的麦子也还是不能成堆。而“秃头问题”是说,一个人有十万根头发不能算是秃头,他掉了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再掉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依次类推,他掉了十万根头发后也还是不能算秃头。 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具有同一性质,都是前提正确,累积增加或减少的推理过程也貌似正确,但是结论不符合常识。这两者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的范畴。即都依赖于一种逐渐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性态而最终改变命题真伪的推理方法,将原本为真的命题,通过渐进式递推,得出一个从逻辑上说应当为真,然而却十分荒谬的结论,由此向二值逻辑提出挑战。二值逻辑无法对此种悖论做出解释,因为它的排中律使它无法应对“一堆麦于”与“一粒麦子”、“秃头”与“非秃头”之间的过渡状态。“连锁推理悖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二值逻辑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看到了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和导致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的诞生。 但是确切的说,欧布里德只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并没有把他上升到悖论的高度。一个悖论必须是一个有效地论证,它有着明显真的前提和明显假的结论,而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化的是后来的斯多葛学派。他们将连锁推理悖论归纳为这样一种形式: 1 is few ①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171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教育哲学》试卷及答案教学文案

《教育哲学》试卷及 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哲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提倡进步教育,改革传统教育,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的是 (A) A.帕克 B.杜威 C.贝尔斯 D.斯坦利 2.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A.杰克 B.赫钦斯 C.杜威 D.阿奎那 3 A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A.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 B.发展主义教学论 C.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D.人本主义教学论 4.B提出教学要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 A.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 B.发展主义教学论 C.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D.人本主义教学论 5.C提出学科基本结构为教学中心,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公理和普遍性主题。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6.C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特别是大批科技精英。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7.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8 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是课程特征(B) A.现代课程 B.后现代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9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A) A.现代课程 B.后现代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10 教育的( C )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A.人口功能 B.育人功能 C.本体功能 D.社会功能 11.以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德 B.卢梭 C.那托尔普 D.涂尔干 12.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卢梭 B.孔德 C.那托尔普 D.杜威 13.以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 A.涂尔干 B.卢梭 C.杜威 D.马克思 14.教育的本体价值是B。 A.社会价值 B.育人价值 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 15.教育的工具价值是A。 A.社会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D.育人价值 16.教育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C”的问题而展开。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地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地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 2.宋明理学地主要特点是什么? 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地特点或区别是什么? 4.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有何异同? 5.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主义哲学地关系是什么? 6.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地促进作用? 7.为什么说“‘是’是语言地逻辑界限”? 8.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地地位和作用? 9.“是论”地意义是什么? .“在论”地意义是什么? .“道论”地意义是什么? .“自我”地特征有哪些? .试述儒家认识论地内容. .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非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谈谈在美学上“客观论”和“主观论”地主要区别. .试述道家认识论地内容. .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有影响地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请谈谈冯友兰先生地四种境界说. .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地理解. 参考答案 1.答题思路: 哲学地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地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地原则或假定;哲学地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地发展是历史地、连续地,但哲学所研究地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答题思路: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地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地内容.但从整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3.答题思路: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包括数学和各种自然科学)地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地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地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地各个主要流派地哲学家,诸如,逻辑实证(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地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地逻辑分析.从总地方面来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地特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地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地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地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地各个方面地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地中心地位.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地存在为基本宗旨地哲学地价值.它强调,现代哲学地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地反思,来探讨“人地存在”、“人地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哲学引论》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卷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o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o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o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o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具有以下哪种动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才属于哲学家? ( ) A.为了获得奖杯的人 B.虽无获奖势力,但想借此观摩运动会,以便下次登场的人 C.仅仅出于好奇而来参观的人 D.某个或某些运动员的崇拜者 2.在中国哲学史上,裂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慧能 3.被公认为古希腊哲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墙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的西方哲学家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弗雷格 D.罗素 7.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本体论转向” 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理的转向”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假、真 9.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0.以下哲学著作的作者属于福柯的是( )。 A.《后现代状况》 B.《词与物》 C.《癫狂与文明》 D.《新唯识论》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遒题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分析_江怡

#现代外国哲学流派评介#(5哲学动态62004年第1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分析 江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1中图分类号2B15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2-8862(2004)01-0027-05 实用主义是美国重要的哲学传统。按照美国哲学家的看法,20世纪的美国哲学大体上是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此消彼长的历史:分析哲学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兴盛是与实用主义互动的结果;而90年代后出现的实用主义的复兴,又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里我将主要围绕当代美国哲学家的论述,考察实用主义在当今美国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当今美国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美国哲学家眼中的实用主义传统 蒯因在1981年发表的著名文章5实用主义者在经验主义中的地位6中,明确地把实用主义放到西方经验主义传统,由此提高了实用主义的地位。蒯因认为,实用主义在经验主义的变化过程中应当处于现代时期,因为皮尔士提出的/句子中心说0和/意义证实0思想,都无疑带有明显的现代哲学的烙印;而皮尔士哲学表现出的行为主义倾向以及他的终极真理观,又昭示了现代哲学的某些特征。蒯因把实用主义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即自然主义、可谬主义、行为主义和人造真理观。应当说,这些特征不仅刻画了实用主义的大体图像,同时也是蒯因哲学的生动写照。 在对第一代实用主义者的评价中,蒯因看重皮尔士的作用。在他看来,皮尔士不仅开启了实用主义的先河,更重要的是强调了科学研究方法对哲学的重大意义。这与蒯因的科学教育背景和他的逻辑研究专业有关。但普特南则更为强调詹姆斯的作用。他在1995年的5实用主义:一个开放的问题6中径直把詹姆斯哲学放到了实用主义的核心地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詹姆斯的永恒性0问题,即詹姆斯哲学的整体论特征、詹姆斯的直接实在论思想和詹姆斯的真理观。在普特南看来,以往对实用主义的误解都集中在对詹姆斯哲学的误解上,一旦澄清了对詹姆斯的误解,我们就可以恰当地捍卫实用主义的基本主张。他认为,这样的基本主张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事实与价值相互渗透的思想,其二是关于真理的论述。关于事实与价值相互渗透的思想,普特南根据皮尔士的/假说推理0思想,认为对任何事实的判断都必定包含着判断者的价值取向,也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判断,因而纯粹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不存在的。关于真理的思想,普特南认为以往对詹姆斯的误解主要集中在/有用即真理0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说法。因为在詹姆斯看来,真理并不等同于有效,虽然有效应当是真理的一个明显标志,而且是真理应当具有的特性。在普特南看来,这种真理观的最大特征是把真理看作一种/意见0,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一种/知识0。这就打破了传统的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的迷梦,把真理完全放到人类的视野,使真理完全变成相对的。当然,普特南也看到,这样的真理观以及实用主义的其他观点容易导致怀疑论,

生活与哲学试题及答案

淄博六中生活与哲学综合试题(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 1.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 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C.②④ D .③④ 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 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 “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6?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7?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 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qgn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8?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 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 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 .①②B?②③C.②④ D .③④ 9?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教育哲学》试卷与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哲学》试卷 一选择题 1.提倡进步教育,改革传统教育,被誉为“进步教育之父”的是(A) A.帕克 B.杜威 C.贝尔斯 D.斯坦利 2.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 A.杰克 B.赫钦斯 C.杜威 D.阿奎那 3A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 A.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 B.发展主义教学论 C.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D.人本主义教学论 4.B提出教学要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 A.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 B.发展主义教学论 C.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D.人本主义教学论 5.C提出学科基本结构为教学中心,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公理和普遍性主题。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6.C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特别是大批科技精英。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7.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 A.发展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结构主义教学论 D.后现代主义教学论 8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是课程特征(B) A.现代课程 B.后现代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9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A) A.现代课程 B.后现代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10教育的(C)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A.人口功能B.育人功能C.本体功能D.社会功能 11.以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B。 A.孔德B.卢梭C.那托尔普D.涂尔干 12.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D。 A.卢梭B.孔德C.那托尔普D.杜威 13.以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 A.涂尔干B.卢梭C.杜威D.马克思 14.教育的本体价值是B。 A.社会价值 B.育人价值 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 15.教育的工具价值是A。 A.社会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D.育人价值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_论述类文本阅读_10-2_有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儿童哲学》模拟试卷答案(A卷)

《儿童哲学》模拟试卷答案(A卷) 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儿童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儿童哲学,一方面是以儿童作为主体的认识自身之外的一切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和观念体系。 2、儿童哲学相对于成人哲学来说是不成熟的,幼稚的,但是却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儿童的视野没有任何的成见,不受成人社会中的各种陈规旧俗的约束,具有原创性。 3、儿童哲学在性质上具有这几个特点: (1)纯朴(2)浪漫幻想 (3)易受情绪影响(4)自由创造。 4、儿童哲学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2.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观有哪些? 答案:(1)子子;(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3)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5)养子防老:(6)性别歧视。 3. 儿童道德哲学的教育学意义是什么? 答案:其一,儿童的道德哲学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其二,儿童道德教育应注意道德内容道德形式的统一;道德认识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其四,发展儿童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其五,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其六,利用交往、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其七,帮助儿童构建其道德范畴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八,与儿童开展对话;其九,建立健康的道德生态环境。 4.儿童哲学教育可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请举例说明? 分析型思维/实用型思维/创造型思维 5. 如何在儿童哲学教育中,把谈话变成对话? (1)谈话必须以带有争议的话题开始。 (2)谈话必须自我规范、自我修正,参与者必须对别人提出的观点、理由提出质疑,同时又对别人的质疑表明立场。 (3)谈话必须平等,参与者必须同等地尊重自己与别人的观点,无论参与者站在何种立场。 (4)谈话遵循参与者的共同的兴趣,在全体探究中,所有参与者(教师除外)设立程序、规则,决定讨论主题及话题进展情况。 二、划线题:请在作者和其相应的著作之间划线(每题5分,共20分) 1.皮亚杰 A.一套“儿童的哲学”思维训练项目 2.提德曼 B.儿童的精神 3.李普曼 C.儿童的哲学 4.普赖尔 D.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 1和C, 2和D,3和A,4和B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儿童哲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其一,历史的召唤:理解、思考和发现;其二,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思维训练的功能;其三,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文化陶冶的功能;其四,哲学或哲学教育可以促进人内部精神财富的增益,从而为人获得外部物质财富准备好条件;其五,早期的哲学冲动会影响人的一生。 2.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将如何进行儿童哲学教育? 答案:可从三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这三个角度是:其一,作为思维训练的哲学教育,包括:哲学教育可以训练和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哲学教育与分析性思维;哲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哲学教育与实用性思维;李普曼的思维训练系列课程;其二,作为智慧探求的哲学教育,包括:儿童智慧的表现;如何帮助儿童探求智慧?其三,作为文化陶冶的哲学教育。 《儿童哲学》模拟试卷答案(B卷) 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什么是儿童哲学? 答案:是一门以哲学为手段,通过“做”哲学来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创

哲学部分练习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专家分析了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某地一名曾经是“学习标兵”的初三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留下两份遗书后服毒身亡。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这种看法…… () A.没有坚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看问题 B.没有分清事物的主流和非主流 C.没有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分清事物的重点和非重点 答案: A 解析:本题以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一分为二方面的知识。一些家长建议对学生不应该开放互联网的错误在于 A、B、C 三项,其中B、C两项不如A项全面,故A 项是最佳答案。 D项 讲的是主次矛盾,与试题的内容不相吻合。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这体现了() ①事物既对立又统一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③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④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胡锦涛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论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哲学观点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密切联系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题肢①②④正确。经济建设是中心、是关键,是抓主要矛盾的体现,但也不能忽视国防建设这一次要矛盾,故题肢③也正确。 1、在实践的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 A ) A.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教育艺术活动 3、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D )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B )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3.“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干部。”这说明在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时() A.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B.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C.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分清主流和 支流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哲学引论试题及答案3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哲学引论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题 7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 并将字母填入括弧之中。每题1分,共10分)1.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2.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巴门尼德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培根 B.笛卡儿 C.洛克 D.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

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 A.观念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批判论 7.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弗雷格 B.奎因 C.萨特 D.康德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 A.真谛、世谛、俗谛 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 D.空、假、真 9.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 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 D.《新唯识论》的发表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道题

精编西方哲学史考研考试复习题库(含标准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 2.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根椐维特根斯坦的看法,一切能够表达的东西都是能够用逻辑形式描述的东西,但逻辑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表达一切东西,逻辑形式本身就是无法用逻辑表达的。但无法表达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或虚假,而只是说它们超出了逻辑的范围,我们也许可以用“显于”方法等其他的方式处理它们。这种“显示”是由不可说之物自身完成的,就是说,不可说之物是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的。 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之后,他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语法的东西,但这对哲学来说却并不重要,因为如果这样,我们只需要研究逻辑就行了。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因为它们是不可说的,而我们的理智本性却总是一种想要说出它们冲动。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实地承认它们不可说。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正是要试图说出这些不可说的东西,要避免这种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它们保持沉默。 3.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探讨的是逻辑问题,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什么? 他的着眼点不是逻辑本身,而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命题图像。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的可能世界,即可以用逻辑命题表达的、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而已。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我们就可以用逻辑的标准衡量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式,并由此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 4.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如何澄清哲学史上的“存在”问题的? 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辩。在摹状词理论中他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两类;专名和摹状词。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