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湖南科技学院

论文

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申请人:XXX

学科(专业):X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年XX月

论文题目: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学科(专业):XXXX

申请人: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

鲁迅小说在中国近代影响很大,其中,鲁迅小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他写出“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女人的发现;他的孤独绝望的现代情绪流露在他的作品中。为突出“人”,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描写人,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作了相应的现代转换。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它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高超的艺术方法,一洗中国读者的耳目,使其小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本文通过这片小说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的运用高等写作手法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现代性;艺术表现形式

2

On the modernity of diary of a madman

Abstract

Lu Xun's novel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in modern China. Among them, Lu Xun's novels are very modern not only in ideological content but also in artistic form: he writes about the awakening of "human"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women; his loneliness and despair of modern emotions are revealed in his works. In order to highlight "man", the artistic form of his novels also makes corresponding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describing man, in narrative mode and angle. Lu Xun's "Madman's Diary" novel is the first modern short stor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can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superb artistic methods, a wash of the ears and eyes of Chinese readers, so that its novel is not only in content, but also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re very moder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dernity of the novel through the skillful use of advanced writing techniques in its languag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Key words:Diary of a madman;Lu Xun;Modernity;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3

目录

摘要 (2)

1绪论 (5)

1.1研究背景 (5)

1.2选题意义 (5)

1.3国内现状 (6)

1.4本文研究思路 (6)

2文学现代性的概念 (6)

3《狂人日记》的艺术表现形式 (8)

4《狂人日记》主题的现代性 (10)

5语言的现代性 (11)

6写作手法的现代性 (12)

7结论 (14)

参考文献 (16)

谢辞 (17)

4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谈到现代性,首先不得不“正名”。因为现代性概念的晚出及其西方背景,常常给我们的讨论带来麻烦。由于我们是在西方文化完全漠视的东方文化语境中使用西方概念的,二者在文化与知识构成上的截然不同,西方“现代性”概念在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变异”或“延异”,都导致我们言语与表达上的困难与困惑。迄今为止,中外学者们各抒己见,尚无一个能为各方接受认同的统一定义。

1.2选题意义

鲁迅的小说即是具有历时的审美自足性和共时的生命体验性的作品。所以自从它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从多维层面进行阐释。当人们不断将生命的激情和理性的经验源源不断注入作品,它就会获得鲜活的生命和灵魂,阅读和诠释就会成为永无止境的意义探寻之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视角来解读鲁迅小说的另一种可能。

5

1.3国内现状

回顾中国的传统小说,虽然它们各自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总的看来,这些作品总的立场是“补天”巩固统治阶级的“铁屋子”,因此,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思想上往往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一类正统政治伦理观念的演绎,情节往往存在猎奇凑趣等庸俗趣味,缺乏对人自身的关注,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作品致使广大读者在看中国民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分开。在19世纪末,中国传统的国门一旦被人用枪炮轰开,精神领域也受到了震撼。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借助小说创立该价值观这种形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创新,而且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观念,那就是作家应积极的干预生活。鲁迅从一开始就主张“为人生的文学”的小说观。

1.4本文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对《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2文学现代性的概念

6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思

7

想都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这在反传统和现实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鲁迅无疑是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从《狂人日记》的写作到创造和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四大模式,可以说鲁迅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制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鲁迅的文学创作呼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他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索和“改造国民性”的探索实践之路,从而也使国民性话语成为“一个现代性神话”。

3《狂人日记》的艺术表现形式

《狂人日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对《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进行了回顾总结,“从一九—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鲁迅对《狂人日记》的“格式的特别”持肯定的态度。无独有偶,茅盾以评论家的敏感也发现了鲁迅早期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家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鲁迅自己没有具体阐释“格式的特别”究竟如何特别,茅盾也没有详细分析“新形式”究竟新在何处。

形式主义理论认为,形式即内容,新的形式必然表现出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是两位一体的。《狂人日记》采取了新的表现形式,而这些新的表达形式,既是中国传统小说中所不具有的,同时也是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少见的。易言之,鲁迅更多地学习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的思想见解。

《狂人日记》要刻划一个精神战士,表现其敢于反叛、勇于独战多数的思想,展现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这一思想追求相适应,《狂人日记》没有采取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形式,也极少运用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是选择8

运用新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使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融为一体。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狂人日记》运用了日记体的形式来进行写作。日记体的最大特点,便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来记述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依据其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叙述外在的事件行为为主,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经过;另一种则以表现记述人隐秘的思想感情为主。《狂人日记》选择的是后一种形式。它共由十三部分构成,这十三部分之间并没有连续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明确的日期。小说的结构不是由物理时间或外部事件的发展来决定,而是随主人公的心理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显得非常灵活自由。这种结构给展示“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充分地表现出“狂人”深层的灵魂。

作品运用第一人称,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精神界战士的形象。他与一般的战士不同,他不是用武器来与敌人战斗,而是运用自己的思想来与整个社会抗争。要成功地塑造精神战士的形象,靠现实主义的外在行为描写是不行的,因此,作者大量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法,着重表现狂人复杂的心理世界。实际上,狂人是一个头脑清醒、思想超前、敢于怀疑、勇于反叛的战士,他的思想在愚昧落后的社会里不被周围的人们所理解,更难以被人们所接受,他一个人在与整个社会对抗,遭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尽管如此,他仍然不与社会相妥协。因此,他被人们视为“狂人”即精神病患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狂人”是一个头脑正常、清醒的精神战士,他所遭受的社会压力是真实的,并非“妄想”。小说运用多种心理分析方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内心独自。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孤独者,他的思想无法被周围的人所理解、所接受,他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他主要是用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露自己内心里的各种想法,自己与自己交流,自己提出各种问题,然后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其思想的过程,小说以此清晰地描绘出“我”的思想轨迹。同时,作为一个独战多数的精神战士,狂人承受着来自他人、社会的巨大压力,他要时刻提防来自他人的明枪暗箭,因此,他形成了一种敏感的多疑心理,对社会上各种“正常”的现象进行大胆的质疑。二是意识流描写。小说的第三部分写“狂人”因思考、研究问题而睡不着觉时的大脑活动,在失眠状态下,狂人的意识呈跳跃流动

9

状态,赵贵翁及其他人那种“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眼光闪烁在他的眼前,围绕着这一核心意象,他回忆、追究周围人及家人为何以这种眼光来待他,对白天的事件进行回忆,然后又由白天的事件联想到前几天狼子村发生的吃人事件,通过丰富的联想,他发现了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吃人”! 由此可见,失眠正是狂人思维最活跃的表现,也是他思想最清醒的时候。三是描写梦境,表现狂人的潜意识世界。小说的第八部分描写了一个怪异的梦境,描写“我”与一个年轻人讨论“吃人的事”的场景,对“从来如此,便对么”提出质疑,这样,就进一步地表现出狂人的深层内心世界:一方面说明狂人因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其潜意识中也充满了恐惧;另一方面说明狂人在潜意识中也对社会进行反叛、挑战,是一个真正的精神战士。而这些特别的格式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出现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一批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

4《狂人日记》主题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开展之际《狂人日记》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洪流中,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起到了振聋发联的效果作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点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大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联的“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通过狂人的幻觉刻画了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的“白

10

厉厉的牙齿”无情地撕去封建家族表面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

鲁迅1925年在《灯下漫笔》中痛切地指出:“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女人和小儿”,其后的小说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的各个层面深入开掘和具象化。《孔乙己》、《白光》控诉了封建教育观念、科举制度的残毒贻害知识分子的罪恶;《阿Q正传》暴露了封建正统观、等级观吞噬国民灵魂的罪恶;《祝福》控诉了封建节烈观毁灭善良劳动妇女的罪恶;《药》表现了统治阶级及其爪牙对革命者的迫害、对普通民众的欺诈等等。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封建营垒的一次总体性猛轰那么其后的作品则是对各个明碉暗堡的重点性爆破。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四千年来时时的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正好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规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可见狂人并没有将自己与吃人的罪责完全撇开,他意识到自己也是有罪的,也有可能在无意之中成了吃人的人,也不能完全推掉自己身上的责任,他的身上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忏悔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自我忏悔的体现,因此小说中的这一层主题思想较之于前者更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性

5语言的现代性

白话文即古代市井白话,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就是用白话文写作的。但是直至晚清以前,白话文始终只是作为一种市井语言,难登大雅之堂。晚清国门洞开,随着而来的除了坚船利炮还有西方的思想文化,语言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对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文言的语言特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文化推广的要求。

《新青年》一九一五年九月中在上海开始出版的时候,以苏曼殊为代表的的创作小说,以刘半农为代表的翻译小说,都是用文言写作的。第二年胡适的《文

学改良自议》发表后作品也只有胡适的小说和诗歌是白话但是影响甚微。然而在《新青年》上发表创作的并不多,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创作的白话小说。虽然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极力主张废除文言文而提倡白话文,认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此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理论的大肆倡导并未能直接促成当时白话文创作兴起和繁盛的局面。尽管胡适等人做过尝试,但是效果甚微,直至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才对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到显著的作用。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白话的运用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之深。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肌狸的狡猾”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足见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也为白话文的使用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写作手法的现代性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电影和小说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其表现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淡化故事情节胫视环境描写,强调人物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在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狂人由赵贵翁联想到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簿子,二者并没有逻辑上的直接关系,思想跳跃性极大;“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里没有明显的情节,先是交代了时间“不知是日是夜”,然后写到听觉感受“招架的狗又叫了

起来”接着思维一转,“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肌狸的狡猾”这句是狂人主观上的感受更加抽象、模糊;”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不能想了,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在这几处,故事的跳跃性也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在狂人的意识中,过去与现在交织,已往与后来颠倒,二十年前踹了古久先生的簿子,几千年的历史都写着“吃人”,孩提时听大哥讲故事赵家的狗又叫了……纷繁的时间切换,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把几千年封建礼教“吃人”的斑斑血泪浓缩在人物奇特的感受中。

小说主人公为狂人,这实际上是象征手法的运用。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表面上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虽然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人深省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小说主人公形象为狂人可谓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他象征着那些已经觉醒、敢言敢为却不被民众所理解的先驱和勇士。历史上的改革者、先知先觉者常常不被人们理解,甚至被视为疯子,如李蛰、孙中山等取狂人这一形象使得文章反封建、反传统意识进一步深化且在以往的文学中,类似的形象并不多见,可见作者的创造性与现代性。

其次小说当中也多处使用了象征手法:“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了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而狂人将这一“簿子”“端了一脚”,则象征着狂人敢于反抗传统,把帝王将相的历史踩在脚下,有力地歌颂了

狂人的判逆精神。又如狂人在“劝转”失败之后遭到反动势力围攻的那一段描写,既象征了反动派对进步力量日益加紧的迫害,又象征了反封猛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狂人在最后喊出的“救救孩子”,则象征了正在斗争的这一代人对于新生力量的爱护和培养,这些都扣住了狂人的特点,深切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另外《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有着现代性质的。再如小说开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纵观中国传统文学人物出场时一般都会介绍其生平、来历,而小说中对于“我”并没有此类的交代这也是典型的现代派写法。

此外,小说中序言便用文言文,与日记中便用的白话文形成鲜明对照,运用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序文的叙述者“余”通过一系列行为来证明、强调狂人事件的真实性:“偶闻其一大病”,因为仅是“偶闻”,还是难以断定这一消息的可信与否,“适归故乡”则“迂道往访”,得到其兄长的确认:“病者其弟”并“出示日记二册”为证,叙述者“持归阅一过”,发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接着叙述者又验证了日记的真伪:日记“亦不著日月”,且“间亦有略具联络者”,虽然是日记但不写日月;日记有两册但其中语句连贯通顺的却很少,可知实乃狂人所做,“惟墨色字体不一”可知“非一时书”池非他人杜撰,“余”如此详细且近于繁琐地考证无非是要造成读者信其所讲为真的结果。但在小说正文中狂人对吃人真相的发现、“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及“我也曾吃过人”的自我怀疑和忏悔精神汉使得读者对狂人疯狂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样小说文本就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形成反讽的效果,双重视角的巧妙运用给读者造成了更加深刻的震撼,这样的写作手法也颇具有现代意识。

7结论

尽管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界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例如1917年6月有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小说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性,但《狂人日记》以深厚的思想艺术分量,并且把彻底

的反封建精神、深刻的启蒙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的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狂人这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把反对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现象用了象征主义。在当时黑暗的腐朽的专制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作者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含蓄地把自己的痛恨以艺术的形式寄托在文章中。实写人物,虚写寓意。同时,狂人这一形象的雕塑蕴含着作者激烈的心里矛盾的碰撞。狂人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他无所顾忌,敢于揭露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狂人,可以暗示现实中反传统的革新力量的萌芽。但彷徨的是狂人一旦痊愈,就会像常人一样麻木,只能充当看客。这或多或少反映了鲁迅对世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彷徨。可见,鲁迅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把社会的黑暗写得入木三分,又保护了自己。

总之,《狂人日记》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起点和光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属于他的时代的,是和时代人民革命运动密切呼应的。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同样打上阶级的烙印,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狂人日记》中闪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不仅指它带有辛亥革命时期所未有的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也指从这内容出发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鲁迅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来批判传统,要求该“改造国民性”和精神解放,为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韩]赵恒瑾.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追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鲁迅.坟·灯下漫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64.

[5]鲁迅,等.1917-193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80.

[6]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 刘运峰.1917-193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8]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老庄》,《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 鲁迅《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 王富仁:《鲁迅与中国文化(四)》,《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5期

[11] 鲁迅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谢辞

从文献资料的搜集到论文方向的确定,再到论文的成稿定稿的过程中,我受益甚多,感慨甚多!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经历,是不断摸索、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素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开放性的学术思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毕业论文的构思,撰写过程中,导师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和指导,并对我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宝贵的意见,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谨此,对于老师学术上指导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大学读书期间,我的成长离不开学院的诸位老师,是他们精心授业,耐心解惑,使我能够系统、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为我的论文写作及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曾经给予我诸多帮助的学院及其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要感谢身边的同学们给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学校给我们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最后,我还要由衷的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他们一直无私的支持着我求学进取,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最终得以完成学业。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同学和家人!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一、引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创 作于1918年。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的 人性扭曲与社会矛盾。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赏析。 二、狂人日记前言 主要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和鲁迅写作初衷。通过这 一部分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度的关注,并透过主人公的疯 狂行为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 三、狂人日记正文 ⒈第一章:血字的悲歌 这一章主要揭示了主人公的疯狂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封建社会虚 伪和贵族无知。作者通过主人公凌厉的笔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 批判和对自由人权的呼唤。 ⒉第二章:皇帝的新装 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对官僚制度的反叛和对皇帝虚假形象的嘲讽。通过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展现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荒谬和反动。

⒊第三章:庸人笔记 这一章通过主人公对社会庸俗和民间迷信的揭露,表达了对于社会伦理沦丧和人民盲从的忧虑。作者通过主人公诙谐的语言讽刺了愚昧的宗教迷信和追求虚荣的行为。 ⒋第四章:神经病的审判 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呈现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逐渐被摧残和扭曲的过程。通过主人公自杀和心理崩溃的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压迫。 四、狂人日记结尾 通过对整个作品的回顾与总结,概括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附件: ⒈《狂人日记》全文 ⒉鲁迅其他代表作品的阅读推荐 附录: ⒈法律名词及注释 ●封建社会: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社会矛盾:指社会各个方面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虚伪:指表面上看似真实,实际上是假冒的。 ●荒谬:指不符合常理、荒唐可笑的。 ●反动:指背离进步的。与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相对立的。 ●伦理沦丧:指道德价值观念丧失,道德行为堕落。 ●盲从:指不加思考地盲目追随。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一、引言和背景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一位主人公在疯狂的日记中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痛苦思考,旨在揭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二、思想内容 1.主人公的人生观 主人公的人生观被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所冲击和磨折,他对旧的封建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表示强烈反感,批判社会上的伪善和无知。他提出了个人主义和对自我的追求,认为人应该自由地思考和抉择,不受拘束。 2.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的批判 《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观察与思考,对封建社会及其道德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之处。小说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麻木和束缚,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展现了现代主义思潮对旧有体制的冲击。

3.对医学观念的思考 主人公在疯狂状态下对医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医 学对人的束缚与其说是为了治疗,不如说是为了社会对某种行为的 规范。他用自己的经历对医学观念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伦理和伦理 学的研究产生了启示。 4.人性的探讨 《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主人公的疯狂状态暴露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他反思了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以及人的行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5.对现代性的表现 小说中同时体现了现代性的一些特征。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现实 的挖掘和对人性的探讨,揭示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冲击。主人公对社会的绝望和疯狂表达了现代性的一种无助与迷途。 三、艺术成就 1.独特的叙事手法 《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以自由关联的方式呈现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考过程。通过主人公的日记,读者可以直接

《狂人日记》的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狂人日记》的叙事与意义的现代性实践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及现代性,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 《呐喊》《彷徨》开创和发展了现代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T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 (2)格式的特别 “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鲁迅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优点,同时自觉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的长处,形成了现代小说的现代形式。表现在:打破了传统小说大团圆结局和单一视角手法而代之以多视角;弱化情节;借鉴采用象征主义和心理分析手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多种体式,如散文体、手记体、日记体、寓言体等。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是鲁迅小说现代性实践的代表作。其现代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①用日记体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构思精巧,创造了狂人形象 狂人没有正常人的谨慎小心,敢说敢笑,敢于斗争,有的是“义勇和正气”,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面对敌人的凶残狡猾,他仍然坚持了韧性的战斗精神。狂人质问一个帮X吃R的事,发出了“从来如

此,便对么?”的尖锐之声,表现了狂人对封建制度的大胆否定。狂人认真思考问题,遇事寻根究底,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独到深入的理解。 ②根据狂人的特点,巧妙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来表达主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说的“吃R”和鲁迅认识到的“吃R”具体含义相差甚远,一个指肉T上,一个指精神上,但是语言的形式却完全相同,都是说的“吃R”。作者要揭示的真理,正好在这一点上与狂人的语言叠合起来。另外,狂人尽管发狂,读者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双关的语言象征手法,便成了沟通狂言和真理之间的桥梁,读者就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联想,透过狂话的形式,通向作者的原意,从经过艺术制作的狂话中体会到深刻的寓意,彻悟到封建传统礼教的吃R。也正是这样,读者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作品就显得韵味无穷。 ③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像传神的写意画,作品节奏明快 白描是鲁迅塑造狂人形象的重要手法。在这篇小说中,看不到堆砌华丽的辞藻,看不到冗长的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鲁迅没有采用静止的长段心理描写,而是用极少的语句,把狂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狂人日记》中,狂人吃蒸鱼,看到鱼的眼睛和张着的口,便想到那伙吃R的人,“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这一方面反映了狂人被迫害的严重,以至把任何与吃人现象有点滴相似的事物都与吃R的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反映了狂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格外的多疑,奇怪的联想。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虽为开山之作,却并不显稚嫩,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虽受到果戈理小说《疯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但后者却青出于蓝。二者虽都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然而后者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方法上都与前者有着质的区别。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随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一、主题的现代性――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正是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狂人日记》正是诞生于这一历史洪流中,小说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作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点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① 中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大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聩的。“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通过狂人的幻觉刻画了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的“白厉厉的牙齿”,无情地撕去封建家族表面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 鲁迅1925年在《灯下漫笔》中痛切地指出:“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女人和小儿。”②其后的小说,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的各个层面深入开掘和具象化。《孔乙己》、《白光》控诉了封建教育观念、科举制度的残毒贻害知识分子的罪恶;《阿Q正传》暴露了封建正统观、等级观吞噬国民灵魂的罪恶;《祝福》控诉了封建节烈观毁

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湖南科技学院 论文 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申请人:XXX 学科(专业):XXXX 指导教师:XXX XXXX年XX月

论文题目:浅谈《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学科(专业):XXXX 申请人: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 鲁迅小说在中国近代影响很大,其中,鲁迅小说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他写出“人”的觉醒,尤其是对女人的发现;他的孤独绝望的现代情绪流露在他的作品中。为突出“人”,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在描写人,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作了相应的现代转换。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性的短篇白话小说,它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高超的艺术方法,一洗中国读者的耳目,使其小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极具现代性。本文通过这片小说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叙述视角的巧妙的运用高等写作手法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现代性;艺术表现形式 2

On the modernity of diary of a madman Abstract Lu Xun's novel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in modern China. Among them, Lu Xun's novels are very modern not only in ideological content but also in artistic form: he writes about the awakening of "human"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women; his loneliness and despair of modern emotions are revealed in his works. In order to highlight "man", the artistic form of his novels also makes corresponding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describing man, in narrative mode and angle. Lu Xun's "Madman's Diary" novel is the first modern short stor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can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superb artistic methods, a wash of the ears and eyes of Chinese readers, so that its novel is not only in content, but also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re very moder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dernity of the novel through the skillful use of advanced writing techniques in its languag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Key words:Diary of a madman;Lu Xun;Modernity;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3

叙事批评视角下的《狂人日记》

叙事批评视角下的《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品。该作品以白话文为载体,通过日记体的叙述方式,深入剖析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作者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运用了日记这一文学形式,使“狂人”作为叙述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心世界来揭示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在叙事过程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将个人的内心恐惧、痛苦和挣扎与社会的封建压迫和扭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有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手法。“吃人”是鲁迅对封建礼教的象征性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的残酷压迫,也隐喻了整个社会制度的残酷和扭曲。同时,“吃人”的描述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对封建礼教的残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狂人”的形象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是鲁迅对时代矛盾和冲突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他对社会转型期个体处境的深刻反思。 第三,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展现了其深刻的忏悔意识。他通过“狂

人”的口吻,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传统文化的不满。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力感。这种忏悔意识反映了鲁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狂人日记》也体现了鲁迅对中国未来的深广忧愤。在小说结尾,“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既是他对现实的无助和无奈,也是他对未来的担忧和希冀。这一呼声振聋发聩,让我们认识到:尽管历史的残酷已经过去,但我们需要持续反思,警惕“吃人”的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反弹。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历史舞台上的成熟。鲁迅运用白话文这种新的表达形式,成功地传达了他的思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狂人日记》也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度和普适性使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盛誉。它以其深刻的批判性、象征手法和忏悔意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和鲁迅思想的重要视角。“狂人”的呼声也警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曾经的历史教训,而应努力为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 《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 概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视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该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变化和 对现实的批判为主线,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章节一:主人公方鸿渐的现代觉醒 本章将详细回顾主人公方鸿渐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探讨他从 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觉醒并具备现代思维的过程。通过对方鸿渐的思想转变和行为表现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 性的观察和洞察。 章节二:封建社会的束缚与反叛 本章将从文化传统、家庭观念以及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中 描绘的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同时,对主人公方鸿 渐以及其他角色在小说中对这种束缚进行的反叛行为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这种反叛行为对于现代性的意义。 章节三:现代生活的残酷现实与绝望

本章将围绕《狂人日记》描绘的现代生活的残酷现实展开讨论。探究作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所传达的现代性观念,对于工业化、都市化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等现代性现象的思考,并分析人物的绝望 情绪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意味。 章节四:现代性的个体主义与人性拷问 本章将重点分析小说中展现的现代性与个体主义的关系,探究 主人公方鸿渐及其他角色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选择与社会道德之间的 冲突。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思考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困境与拷问,并对作者在小说中对这一问题的再现与思考进行分析。 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 ⒈原文摘录:选取《狂人日记》中相关片段以供参阅。 ⒉评论与研究:包括对该小说的评论及研究成果,以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侵权:指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知识产权,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⒉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权益,包括制作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等。

《狂人日记》疯狂反映社会现状

《狂人日记》 疯狂反映社会现状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加剧,人民的痛苦和无奈也随之增加。作为一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反抗。读完《狂人日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疯子,他天真幼稚,但又十分机智,这种疯狂的状态并不是他自愿选择的,而是因为他无法忍受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导致的。小说通过这个疯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残酷,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之下,个人的价值被压抑和忽视,人性被扭曲和扼杀。这种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许多人的痛苦和绝望。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状态,鲁迅也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被扭曲和颠倒,善恶的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无辜的人。这种人性的扭曲,使得社会的矛盾更加尖锐,人民的痛苦更加深刻。 但是,《狂人日记》并不是一篇仅仅表达愤怒和反抗的小说,它同时也是一篇关于人性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主人公依旧保持着他的纯真和善良,他对于生命和自由的向往,是每个人内心都所向往的。小说中的这个疯子,以他那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

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他的疯狂状态,是他内心深处对于这个社会的无奈和绝望,但他依旧保持着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中,主人公是一位孤独的旅者,他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宿。他的疯狂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一种回应,他的孤独是他对于这个社会的一种态度。因此,他的狂言疯语是对于这个社会的一种抗议,也是对于生命和自由的一种追求。 读完《狂人日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和自由。鲁迅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于这个社会的愤怒和反抗,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和自由的向往。这篇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著作。它通过主人公的疯狂状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珍贵和自由的可贵。

狂人日记的文学史意义

狂人日记的文学史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在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正面临着传统文人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冲击与碰撞。传统文人文学以文言文为主,注重文学的修辞和格调,对社会现实并不关注。而《狂人日记》以其鲜明的个人抒情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打破了传统文人文学的束缚,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创作路径。它采用了白话文写作,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其次,《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它采用了内心独白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活动。这种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独特的体验。同时,它运用了夸张、讽刺、幽默等手法,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这种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狂人日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颠覆和解构。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他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传统的道德束缚和社会规范是虚伪的,不能满足个体的内心需求。通过这种反叛和解构,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狂人日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为后来的文化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启示。 最后,《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在《狂人日记》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作家和作品。可以说,《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总之,《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它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同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试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试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试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现代性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虽受到果戈理小说?疯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但后者却青出于蓝。二者虽都描写了一个精神病人,然而后者无论在主题思想还是表现方法上都与前者有着质的区别。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15日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随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宏大反响。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旨在从?狂人日记?主题的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语言的现代性、以及意识流、象征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来探析这篇小说的现代性。 一、主题的现代性反封建意识和忏悔意识 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底的宗法制社会,至20世纪上半叶封建思想虽然腐朽不堪却仍然根深蒂固。封建的伦理道德仍然束缚着人们,广阔民众仍是麻木不仁,并未想过改变自身以及社会的状况。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对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可见反对封建思想、启蒙民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作者对于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批判并不是口号式的,而是切中本质、振聋发聩的。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纸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小说通过狂人的幻觉刻画了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的白厉厉的牙齿,无情地撕去封建家族外表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本质。 鲁迅1925年在?灯下漫笔?中痛切地指出: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如今。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女人和小儿。②其后的小说,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的各个层面深化开掘和具象化。?孔乙己?、?白光?控诉了封建教育观念、科举制度的残毒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精选5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精选5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精选5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1 《狂人日记》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中国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___年4月。该文首发于19___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特殊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内在描写,提醒了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对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入的忏悔与反省意识。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抚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疑心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

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鲁迅先生生活在巨变前夕的中国,那时的中国可谓是风云激荡。处于在旧时期社会的人,鲁迅先生非常理解当时社会的缺点。当时的文坛算是波澜壮阔,而鲁迅先生那么是适应时代的变迁,向文坛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狂人日记》诞生了。 鲁迅先生鞭挞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他借用“我”这一角色,描绘出了当时社会人性的丑陋和世界的残缺。文章中处处是晦暗,但在晦暗中也灼射着亮光,透露着激荡与高昂。真的是“吃人”吗?“我翻开历史一查,这个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觉,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每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文中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礼教就是吃人!鲁迅先生从风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会,每层人民都被上一层人民所欺压,过去痛苦的生活,用挖苦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展了批判。为此,鲁迅先生以狂人的思想与口吻无奈的呐喊,去救救自己的下一代孩子,不要让下一代的头脑与思想腐化,不要让封建社会损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与“被吃”的世界里。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当代价值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当代价值 作者:李星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7期 《狂人日记》是鲁迅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其最早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为我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著作,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意义,揭开了我 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崭新一页。鲁迅在《狂人日记》各种写作手法与技巧,塑造了“狂人形象”。 一.《狂人日记》的形象及其意蕴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叛逆形象的典型,其叛逆形象具有较高的美学与思想价值。鲁迅之所以创作《狂人日记》,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 不惮于前驱”,该作品是鲁迅的呕心沥血之作,凝聚了鲁迅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1]。那个时期 正值新思想萌芽时期,一切腐朽的封建思想正在朝着新思想转变。在这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 我国几千年的旧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扎根了,而新思想才刚刚萌芽,新旧思想的力量悬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一间铁屋子,是决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在这里要想摧残陈腐的社会,需要巨大勇气以及权力抗争的决心。《狂人日记》应时代的需要而生,为新思想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狂人日记》中有一段描写,“狂人”深夜起床读书,看到书中尽写的是“吃人”,从 侧面讽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思想,也展现了鲁迅要表达的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原则。在《狂人日记》中,这可以从思想内容的平行类比与思维模式的揭露、批判两个不同层面来具体深入地加 以考察。 《狂人日记》中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为什么下层劳动人民是遭受封建礼教迫害者而反过来 要维护封建礼教?我们现在都认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是觉醒的,是反抗万恶的旧社会的。 黑暗的社会如一个大染缸,它把每个人都变得麻木不仁,包括被残害的劳动人民,把毒素浸染 到他们的心灵,形成黑暗势力,进而又摧残觉醒的勇士,但是“狂人”依然带着冷静的态度去 剖析,去思考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而发现真理性的事件。 狂人不仅发现了中国整个历史的吃人,而且也发现自己的兄弟也吃人,虽然他十分震惊, 但不隐讳这个事实,最后依然说出。我们试想狂人经过了怎么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许他宁愿相 信这不是事实,但是他崇尚理性精神,不“瞒”和“骗”,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在谎言流行、虚 伪的社会是何等可贵[2]。 “狂人”发现了真理还觉得不够,他要将真理的火种传播到人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他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都阻挡不了滚滚的历史车轮,可是在当时历史现状,他 的声音是多么弱小,处于孤立无援境地,但他决心动手,从身边的至亲兄弟开始,我们任何事 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他依然动手去做,并且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在我们现在充满享乐 的社会里,谁还愿意去做那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更何况是充满凶险的环境,这是何等的 不易!但狂人依然带着科学思维,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去干常人看来是傻子干的事情。狂人最 后分析得出这些病入膏肓的人是难以拯救,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孩子的身上,希望“星 星之火可以燎原”[3]。 鲁迅在毕生文学创造中塑造了众多典型的形象,“狂人”只是鲁迅所塑造典型形象中的一个。我们在审视鲁迅所塑造的形象时,必须具备前瞻性,站在特定历史时期阶段,横向与纵向 看待鲁迅塑造的形象。“狂人”具有时代的典型性,但对于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浅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转换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转换

《浅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转换|狂人日记的现代性转换》 摘要:摘要:中国话剧的100年,是伴随着中国艺术进行现代性转换的100年,当代的中国话剧在走向多元化以后,也不 可避免地被拉进了大众化的洪流,不可否认,大众艺术的潮流带来的艺术通俗化,能够让大众更加贴近艺术,更加认可艺术 摘要:中国话剧的100年,是伴随着中国艺术进行现代性转换的100年。作为艺术的一种具 体门类,话剧艺术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产生含义上的变化,但是它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情感,对世界进行思考的方式,在不断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这一点,是不变的。中国话剧在短短的100年时间内,完成了本土化进程,又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独特转变,直至今天,话剧在中国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将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起让中国艺术实现真正的现代性、国际化的重任。关键词:话剧;本土化;转变;时代责任;传统;创新;时下 语境一、中国话剧转变的特征 1.中国话剧在这一百年的转变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属于中国历史的变革。这是中国话剧百年转变的最大特征。中国话剧在社会历史变 迁中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往往是有感而发,现实性非常强。甚至在其中的起着呼唤和引导的作用。对比相同时期的西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话剧在二十世纪,在完成本土化进程, 以及完成中国化以后的很长时期内,都是注重现实意义,而很少涉及超现实的领域的。 这就证明了,中国话剧确实是亦步亦趋地紧紧追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步伐而发展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中历来的“文以载道”的精神。 2.中国话剧转变的第二大特征是民族化特征。 中国话剧虽然是一种外来的艺术样式,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进行了探索民族化的创造,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传递了民族的精神、民族的魂魄。焦菊隐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学、戏曲修养的艺术家,实践着戏曲传统美学与话剧固有美学的嫁接,用于表现近代生活。不过,话剧的民族化并非话剧的戏曲化。话剧需要学习戏曲,不是照搬其形式和手法,而应该是将它的美学原则、美学思想、美学精神以及艺术方法,融会贯通在自身的艺术创造之中。如戏曲的“写意”美学(表现性美学)、它的“情”“理”观,它在戏曲程式中透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方法,它对精湛技艺的锤炼,它对形式美的追求等,这方面的继承会给我们带来广阔的天地。 3.第三 大特征:诗意的戏剧精神。中国是一个诗歌比较发达的国家。剧与诗的结合,或者说话剧诗化的美好倾向,是中国话剧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浪漫派的戏剧创作,如田汉、郭沫若等是代表。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这自然使他们很容易把诗切入戏剧。郭沫若借主人公的大段心理独白烘托情境,田汉则常将音乐、诗歌直接融入作品之中,以增强其抒情性。这种诗化倾向,自然同接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有关,但不可忽视接受民族的艺术精神、民族戏曲的质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中国放剧的诗化倾向。诗化现实主义,在真实观上即渗透着中国人的特色。 中国话剧的诗化和现实主义,注重情真,在“真实”中注入情感的真诚和真实,把表真提高到

[狂人,日记]浅谈“狂人日记”

浅谈“狂人日记”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坛独尊现实主义,而鲁迅在诸多创作方法中选择现实主义为主轴之举也被史家过度阐释、定义,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属性问题因此争议不休。 《狂人日记》的奠基意义,一些研究者心有不甘,费尽心思为《狂人日记》中所运用的象征主义表现法作美学易容:或削足适履,将《狂人日记》归入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之列,称其是鲁迅开展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天才活动时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或舍本逐末,冠之以主要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则是象征手法之类的判语。 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说的唐强完全按照现实主义小说的塑形原则分析狂人形象,认定狂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狂人。他在没有发疯之前,可能思想倾向比较进步,对封建制度有所不满;这样一旦发疯之后,出于这个缘由,当他翻开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便会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来,并且最后做出救救孩子的呼号。而王富仁在沿袭、发挥唐张上述,起重工所运用的象征主义艺术方法不仅是古今中外广义的象征手法的承传与发展,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象征主义表现法的吸取与改造。既有研究以切实的论据证明,作品除了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还受到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创作的安德列耶夫的《红笑》《墙》《谩》、迎尔询的《红花》等作品的深刻影响。鲁迅在论述安德列耶夫、勃洛克将象征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一些作品时,曾一再肯定了这种尝试。 象征主义惯用使普通事物变形或升华的方法,曲折地表现隐匿在普通事物背后的理念世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正是凭借自己那超凡的想象力,使狂人的感觉能力得以升华,以强化狂人与传统社会的内在冲突,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惊世之间,传递了新文化先驱者不无孤绝地反传统的心境。 自由联想这一象征主义的主要手法也被鲁迅创造性地运用于《狂人日记》中:医生嘱咐病人不要乱想。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被联想为养肥了,自然可以多吃赵家的狗多看了几眼被联想为可见他也同谋,早己接洽在象征主义作品中,自由联想得以实现,往往凭借非理性的直觉与幻觉。而鲁迅则巧妙地以狂人作为小说的意识中心,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狂人的感觉本身就是幻觉。这样,自由联想这一象征主义的主要艺术手法就被鲁迅在不违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了。 由于非理性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衍生了象征主义作品中非理性的艺术特征。他们过分地强调直觉、无意识与本能,往往走向极端。在部分作品中,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内心世界游离于外部世界,不仅未能通过表现内心活动反映现实,而且连内心活动本身也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与西方象征主义的非理性恰成对照,清醒的理性始终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特征。即便在运用了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狂人日记》中,如同美国学者哈南指出的,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智对象征的把握。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非理性的是作者;而在鲁迅的作品中,体现非理性的只是人物,在非理性的人物背后,始终站立着一个有着异常清醒的理性的作者。 在鲁迅前期小说中,象征性形象大都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读者较容易沿着它的指向

现代文学:鲁迅《狂人日记》

现代文学:鲁迅《狂人日记》 导读:本文现代文学:鲁迅《狂人日记》,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序⑴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