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选择题(复习资料).

选择题:

2003年下半年:

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研究》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3.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族是()

A核心家族 B主干家族 C联合家族 D其他家族

4.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5.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B库利C帕森斯 D米德

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

A组织系统 B规则系统 C实用设备 D象征性设备

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来最大效益,这是()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8.社会保险属于()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人身、人寿保险

9.“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C“文化类型”说 D历史三阶段说

10.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想似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

(CCBACCDCCA)

2004年上半年: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陈千秋 C梁启超D康有为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米德 B托马斯 C林顿 D库利

3.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同事 B军人 C师生 D儿童游戏群体

4.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B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B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5.阶级的本质是()。

A压迫 B剥削 C掠夺 D强权

6.有人借改革之名,假公济私,中饱私襄,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逃避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优先 D制度化建设

7.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挑战杯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C隐性失业 D就业

8.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A社会保险 B社会求助 C社会福利 D经济保障

9.“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均衡论 C历史循环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0.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A社会趋同论 B依附理论

C全球发展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DADCBADCAB)

2004年下半年:

1.“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

A米德 B库利 C布卢德 D托马斯

3.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B存在长久C人际关系密切D综合性功能

4.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指()。

A社会 B社区 C农村 D城市

5.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专业化的程度 B社会声望的高低C职务 D报酬的高低

6.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曰()。

A规则系统 B概念系统 C组织系统 D设备系统

7.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A人与环境的关系 B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 D价值观念

8.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区服务

9.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A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10.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

A纺织业的发展 B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

C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D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ABCBABBBDD)

2005年上半年:

1.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3.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B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4.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A城乡对立 B城乡协调发展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缩小城乡差别

5.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

A农民阶层 B工人阶层 C小资产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6.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

A社会失范论 B亚文化群体论 C标签论 D弗洛伊德人格论

7.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

A个案贫穷 B集体贫穷 C相对贫穷 D绝对贫穷

8.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D政府的足够重视

9.按照流动的()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族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A方向 B参照物 C 主体 D涵义

10.未来社会学会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B《今后200年》C《人类处在转折点》D《未来社会学》(CACBDAACCD)

1.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A阶级性 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 D自然约束性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3.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 B能更快地实现经济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4.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A城乡对立 B城乡协调发展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缩小城乡差别

5.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

A农民阶层 B工人阶层 C小资产阶层 D知识分子阶层

6.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

A社会失落论 B亚文化群体论 C标签论 D弗洛伊德人格论

7.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

A个案贫穷 B集体贫穷 C对相贫穷 D绝对贫穷

8.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D政府的足够重视

9.按照流动的()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A方向 B参照物 C主体 D涵义

10.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B《今后200年》

C《人类处在转折点》 D《未来社会学》

(CACBDAACCD)

2005年下半年:

1.“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A安全的 B归属与爱的 C自尊的 D自我实现的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紧张 B心理上的矛盾

C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D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3.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4.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郊区化 D逆城市化 D城乡整合

5.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A财产上全部没收 B肉体上消灭

C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D让其自生自灭

6.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A创新 B逃避行为 C反叛 D形式主义

7.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

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长期贫穷 D短期贫穷

8.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至20世纪初

C.20世界中期

D.20世界90年代

9.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

A水平流动 B垂直流动 C代际流动 D代内流动

10.“后工业社会”论是谁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BDACCCCBBA)

2006年上半年:

1.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2.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A复式角色 B自致角色 C实际角色 D角色丛

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对立关系 B奉献关系 C交换关系 D索取关系

4.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城市社区 B农村社区 B郊区 D城乡融合区

5.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

A剩余产品 B私有制 C公有制 D封建制

6.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抽制 C外在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7.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不充分就业 D充分就业

8.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

A维持社会稳定 B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

9.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A个人流动 B向上流动 C代内流动 D水平流动

10.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来的。()

A普雷毕会 B弗兰克 C沃勒斯坦 D丁伯根

(CDCABBAADA)

第一章绪论

1.“社会”一词源于()。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本质区别是()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原理》C《实践哲学教程》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陈千秋

5.理社社会学又称()

A纯粹社会学B经验社会学C应用社会学D教育社会学

(ACCBA)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1.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A费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与爱的D自尊的

4.“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A安全的B归属于爱的C自尊的D自我实现的

5.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A阶级性B客观现实性C社会制约性D自然约束性

(DDBBC)

第三章社会交往

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A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

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擦背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

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为()A角色扮演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6.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

7.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A复式角色B自致角色C实际角色D角色丛

(1.B2.A3.B4.B5.C6.A7.D)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1.“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享受主义B权力主义C悲观主义D乐观主义

2.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C感知运算D前运算

3.第二次断乳是指表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ABBD)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它家庭

3.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它家庭

4.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同事B军人C师生D儿童游戏群体

5.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太是()

A家庭的定义 B家庭结构 C家庭作用 D家庭类型

(BABDB)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

3.注重对人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

4.体现手工业作访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

5.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B能更快地实现经济效益

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1.A 2.C3.B4.A5.C)

第七章社区

1.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2.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

4.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5.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

A按人们的主要活动分类 B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分类

C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D按社区地域广狭分类

6.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B血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C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D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

7.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

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

8.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中心的是()

A城市社区B郊区C城乡融合区D农村社区

9.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A超城市化B逆城市化C城市化 D过度城市化

(1.D2.A3.A4.B5.C6.A7.A8.D9.C)

第八章阶段与阶层

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

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吴文藻

2.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A肉体上消灭 B财产上全部消灭

C让其自生自灭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3.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专业化的程度B社会声望的高低C职务D报酬的高低

4.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B库利C帕森斯D米德

5.阶级的本质是()。

A压迫B剥削C掠夺 D强权

6.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

A阶级B等级C种姓D阶层

7.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

A剩余产品B私有制 C公有制D封建制

8.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

A阶层B等级C种姓D阶级

9.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抻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A1954 B1949 C1960 D1956

10.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

A农民阶层B工人阶层C小资产阶层D知识分子阶层

(1.C2.D3.A4.C5.B6.A7.B8.D9.D10.D)

第九章社会制度

1.整合作用是指()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2.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

3.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曰()

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4.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

A规则系统 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

A组织系统B规则系统C实用设备D象征性设备

6.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

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

(1.C2。C3。B4。C5。C6。D)

第十章社会控制

1.提出社会失范的是()

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

2.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中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的。”此为()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

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遵从D反叛

4.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B外在的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的控制

6.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A创新B逃避行为C反叛D形式主义

7.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

A社会失范论B亚文化群体论C标签论D弗洛伊德人格论

(1.C2.C3.B4.A5.C6.C7A)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2.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3.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A人与环境的关系B社会关系

C利益关系D价值观念

4.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

5.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

A充分就业B不充分就业C隐性失业D就业

6.一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A显性失业B不充分就业C隐性失业D失业

7.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不充分就业D充分就业

8.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

A绝对贫穷B相对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

9.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

A相对贫穷B个案贫穷C长期贫穷D短期贫穷

10.由个别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

A个别贫穷B集体贫穷C相对贫穷D绝对贫穷

(1.C2.A3.B4.D5.D6.D7.A8.B9.C10.A)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2.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区服务

3.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 C 社会救助D志愿者服务

4.社会保险属于()。

A社会求助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人身、D人寿保险

5.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经济保障

6.1948年,()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7.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

A维持社会稳定B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C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D保障无劳动能力者的生活安全

8.依社会工作的()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A对象B定义C发展的渊源D方法

9.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D20世纪90年代

10.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

A经济的发展B物质文明的进步

C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D政府的足够重视

(1.A2.B3.B4.C5.C6.D7.A8.D9.B10.C)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1.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

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

C历史三阶段说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4.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5.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A意识形态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经济基础

6.“……天下大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A历史循环论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社会流动论

7.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段、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

A个人流动B代际流动C垂直流动D代内流动

8.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

A熊彼得B帕雷托C索罗金D米勒

9.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

A水平流动B垂直流动C代际流动D代内流动

10.按照流动的()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A方向B参照物C主体D涵义

(1.C2.A3.A4.D5.D6.A7.C8.C9.B10.C)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1.《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2.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3.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A弗兰克B丁伯根C普雷毕什D沃勒斯坦

4.“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来的()。

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

5.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相似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习俗、文化越来越相似

D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相似

6.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

A社会趋同论B依附理论

C全球发展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7.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来的()。

A普雷毕会B弗兰克C沃勒斯坦 D丁伯根

8.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增长的极限》 D《超越浪费的时代》

9.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的出版。

A《后工业社会的来临》B《今后200年》

C《人类处在转折点》 D《未来社会学》

(1.B 2.C 3.B 4.A 5.A 6.B 7.A 8.C 9.D)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 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 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 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 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 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 社会交际 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得定义 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 (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 (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 (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 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得影响 (二)学校得影响 (三)家庭父母得影响 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得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 (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心理学试卷

2016年秋季电大形考试题(有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20 1. 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满分:4 分 2.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 定性研究 B. 定量研究 C. 群体研究 D. 理论研究 满分:4 分 5. 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16 1.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2. 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 学科分化 B. 整合趋势 C. 产生危机 D. 学科繁荣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 1895年 B. 1908年 C. 1924年 D. 1935年 满分:4 分 5. 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 高觉敷 B. 严复 C. 梁启超 D. 时蓉华 满分:4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1.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 社会学 B. 民族学 C. 心理学 D. 人类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