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的图解和用途

常用中草药的图解和用途
常用中草药的图解和用途

桂枝

桂枝Guizhi

[出处]《名医别录》。

[中药学名]Ramulus Cinnamomi。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白芍

【药名】:白芍

【拼音】:BAISHAO

【英文名】:White Paeony Root

【处方名】:白芍、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

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桔梗

【简介】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

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

【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符蔰、白药、利如、梗草、卢茹、房图、荠世纪、苦

梗、苦桔梗、大药、苦菜根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

【相关药材】洱源土桔梗桔梗芦头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

当归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

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

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

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

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荆芥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

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产江苏、浙江、江西,多系人工栽培。

【药材形性】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

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

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

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

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

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芦根

英文名Reed Rhizome

药材学名Rhizoma Phragmitis

别名芦茅根、苇根、芦柴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蓈蔃、

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

类别清热泻火药

基原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科Gramineae 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陈皮

【别名】广陈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

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法与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陈皮不宜与半夏、南星同用;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

青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

核,乳痈,食积腹痛。

白术

【英文名】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

【拉丁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读音】白术(音:竹,zhu 二声)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

【其他名称】山蓟、杨枹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

精、山连、冬白术、白大寿沙邑条根、枹杨、枹蓟于术、冬术、

浙术、种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白芷

草药名:白芷(《本经》)

异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

(《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百部

【出处】百部(《本草经集注》)

【异名】嗽药(陶弘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

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九虫根(《分类草药性》),

一窝虎(《江苏植药志》),九十九条根(《中国土农药志》),山

百根(《中药志》),牛虱鬼(《闽东本草》)。

【来源】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 或对叶百部

Stemona tuberosa Lour. 的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部骚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

劳嗽。

百合

百合是著名的保健食品和常用中药。因其鳞茎瓣片紧抱,“数

十片相摞”,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人们常将百合看作

团结友好、和睦合作的象征。民间每逢喜庆节日,有互赠百合

的习俗,或将百合做成糕点之类食品,款待客人。广东人更喜

欢用百合、莲子同煲糖水,以润肺补气。

≮功效≯

百合主要含生物素、秋水碱等多种生物碱和营养物质,有良好

的营养滋补之功,特别是对病后体弱、神经衰弱等症大有裨益。

支气管不好的人食用百合,有助病情改善,皆因百合

可以解温饱润燥。常食有润肺、清心、调中之效,可止咳、止血、开胃、

安神。

败酱草

败酱草

Herba Patriniae

(英)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别名败酱。

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全草。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全国均有分布。

采制夏季开花前采挖,晒至半干,扎成束,再阴干。

化学成分含白花败酱甙(villoside)、莫罗忍冬甙

(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等。

性味性凉,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北沙参

北沙参Radix Glehniae

(英)CoasiaI GIehnia Root

别名: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根。

采制: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外皮,干燥。

性状:根长圆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黄白色,偶有外

皮残存,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顶

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

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

甘。

化学成分:含欧前胡素(imperatorin)、补骨脂内酯(psoralen)。佛手内酯、圆当归内酯-7-0-β-龙胆二糖甙(oosthenol-7-0-β-gentio-bioside)

等多种香豆素,并含生物碱、淀粉、微量挥发油等。

性味:性微寒,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苍术

别名:茅术、南苍术、穹窿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的根茎。

性状:根茎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偶有分歧,

长3~1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须

根痕,顶端具茎痛。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数红

棕色油室。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苍术素(atractylodin)、β-桉

油醇(β-eudesmol)、茅术醇(hinesol)、羟基苍术酮

(hydroxy-atractylon)等。

性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本品芳香燥烈,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故能燥湿

健脾,祛风除湿。凡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应用,如湿阻脾胃,

寒湿吐泻,可用平胃散。风寒湿痹,风湿表证,可用九味羌活汤。配伍后

也可用于治疗热痹或湿热下注,如二妙散。本品又有明目之功,可治夜盲

症,可单用,或与猪肝、羊肝蒸煮同食。

穿山龙

化学成分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

性味性温,味甘、苦。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

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

【别名】穿地龙、地龙骨、金刚骨、鸡骨头、野山药

【来源】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以根状茎入药。春秋采挖,去掉外皮及须根,切片晒

干。

【性味归经】苦,平。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支气管炎。

葛根

葛根Radix Puerariae

(英)Pueraria Root

别名:葛条、粉葛、甘葛、葛藤、葛麻。

基原∶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的干燥根。

性状: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

0.5~l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质韧,

纤维性强。无臭,昧微甜。

化学成分:含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大豆素

(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葛根

素-7-木糖甙(puerarin-7-xyloside)等。性味:性凉,味甘、辛。

功能主治: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

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

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

【来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4~6月剥取,

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

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

干燥。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

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黄柏

【英文名】CORTEX PHELLODENDRI

【别名】黄檗、元柏、檗木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的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

去粗皮,晒干。

【性状】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

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

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

甚苦,嚼之有粘性。

关黄柏厚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骨表面黄色或黄棕色。

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

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黄连

【别名】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

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

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

连、尾连等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1.黄连: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

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2.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

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

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

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

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菊花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菊花中含有挥发性精油,所以味香,

更重要的是它含有胆碱、维生素A、B1、氨基酸、菊甙、腺嘌呤、

黄酮类等成分。药理试验表明,菊花对金色葡萄球菌、B- 溶血

链球菌、绿浓杆菌、痢疾杆菌、人型结核杆菌以及皮肤致病真菌

有抑制作用,高浓度还有抗病毒和抗螺旋体作用,还可增强毛

细血管抵抗力。中医把菊花看作为一种神经强壮药和清凉解热

药,认为它对防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动脉硬

化、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等,有很好的疗效,对胸闷、心悸、气急、头晕、

头痛、四肢麻木,以及感冒、喉咙疼痛等缓解效果明显。常饮可以使人肢

体轻松,耳目聪敏,提神醒脑,延年益寿。

苦杏仁

【功能主治】

苦杏仁

1、镇咳、平喘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3、抗类、镇痛作用

4、抗肿瘤作用

5、降血糖作用

6、降血脂作用

7、美容作用

苦杏仁油还有驱虫、杀菌作用,体外试验对人蛔虫、蚯蚓有杀死作用,并

对伤寒、副伤寒杆菌有抗菌作用

连翘

【中文名】连翘(《本经》)

【类别】果实类连翘

【异名】旱连子(《药性论》),大翘子(《唐本草》),空壳(《中

药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

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 ②

《别录》:"去白虫。" 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 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⑤李杲:"

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 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柴胡

中药柴胡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

根,味甘、辛,性微寒,有透表泄热之功。张仲景《伤寒论》中

以柴胡为主药,配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等组

成的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的“少阳病证”。柴胡又有疏肝解郁之效,著名方剂逍遥散中,

也以柴胡为主药,配合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

生姜等,用于肝郁气滞,日久化热引起的头晕目眩,午

后烦热,以及妇女月经不调,食少倦怠,乳房作胀,结节增生等症。柴胡

还常用于升举阳气,例如补中益气汤中,柴胡与升麻、党参、黄芪等配伍,

主治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脏器下垂等。

山楂

【中药名称】山楂

【拼音名】shanzha

【英文名】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性味与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

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

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肉苁蓉

来源:本品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

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

采制: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刚出土时采挖,除去花序,切段,

晒干。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本品扁圆柱形,稍

弯曲,长3~15cm,直径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

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体重,质硬,微

有柔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

成波状环纹。气微,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阳痿,不孕,腰

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

应用: 1. 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及腰膝冷痛,筋骨痉弱。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等症,配熟地黄、菟丝子、山萸肉等;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配续断、补骨脂等。

2. 用于肠燥便秘。与火麻仁. 柏子仁等药同用。

山药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

性味:甘;平

归经:肺;脾;肾经

功效:补脾;养肺;固肾;益精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或杂草中;

或为栽培。

主治:脾虚泄泻;食少浮肿;肺虚咳喘;消渴;遗精;带下;

肾虚尿频;外用治痈肿;瘰疬

升麻

【药材名】升麻

【拉丁名】RHIZOMA CIMICIFUGAE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

去须根,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太子参

【药材名】太子参

【英文名】Heterophylly Faalsestarwort Root

【拉丁名】Radix Pseudostellariae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石竹科植物

【药用部位】异叶假繁缕的块根。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①《本草再新》:“味

甘,性温,无毒。”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③《中

药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

肺三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气药

【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天浆壳

【浆壳的功效介绍】:

天浆壳(《现代实用中药》)

【异名】天将壳(《饮片新参》),萝藦荚(《药材学》)。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炮制】剪去果柄,除去种子及绒毛。

【性味】《饮片新参》:咸,平。

【功用主治-天浆壳的功效】清肺化痰。

治咳嗽痰多,肺风痰喘,百日咳,惊病,麻疹不透。

①《饮片新参》:软坚,化痰,清肺。

治肺风痰喘,定惊痫。

②《药材资料汇编》:治小儿麻疹。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肺风痰喘,损伤出血。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化痰,止咳,平喘,治咳嗽痰多,气喘,百日咳,麻疹透发不畅,发热咳嗽。

中药饮片通草

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Koch

的干燥茎髓。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台湾、广西等地。

多为栽培:秋季割取茎。裁成段,趁鲜时取出茎髓,理直,

晒干,切片,生用。

【药性】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中药饮片泽泻

【英文名】RHIZOMA ALISMATIS

【别名】水泽、如意花、车苦菜、天鹅蛋、天秃、一枝花水

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

【来源】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的干燥块茎。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

燥,除去须根及粗皮。

【制法】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及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41325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常用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

全部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发散风寒药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紫:发汗解表,行气宽中,顺气安胎。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生: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通鼻窍、散风寒。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滑利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大黄:泻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除烦止渴。 寒水石:清热泻火。夏枯草清肝明目,散郁结、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肠通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清热利尿。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除烦止呕,祛痰排脓,利尿透疹。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渗湿泄热。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利尿,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止痒。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清心利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云苓(茯苓) :性平味甘无毒性,益气安神,健脾和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治气虚劳伤、心腹胀满、水肿、腹泻、健忘、失眠等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所产的茯苓,又称茯苓。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散结,利咽明目。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肝。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凉肝定惊。 牛黄: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96285.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xx 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 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 ① xxxx(《伤寒论》):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 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xx 素等成分。 1.黄酮类: 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 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

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 A、千层纸素A 一7—0 —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 8 一二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 xx还含怜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 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 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 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健胃消食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炒用止泻 羌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白芷:祛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解表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苍耳子: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辛夷:发汗解表宣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滋养肺阴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退热截虐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退虚热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清肺止咳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润肺止咳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生津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常用中药1讲解

常用中药大全 1.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杜仲科。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性味:甘;微辛;性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2.桑白皮: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3.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木犀科。 别名:岑皮,梣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 性味:味苦,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4.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 功效分类:辛凉解表药。 科属分类:伞形科。 别名:茈胡、北柴胡、硬柴胡。 性味:微有香气,味淡。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5.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石竹科。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丝石竹、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锥花丝石竹、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蝇子草、鹤草、旱麦瓶草、黄柴胡、铁柴胡。 性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能: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6. 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的根。 别名:防已、粉防己、白木香。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归膀胱经、肾经、脾经。 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 主治:咽喉炎、中暑、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痛、肾炎水肿、痛、尿路感染、坐骨神经痛、脚气湿肿、蛇虫蛟伤。

常见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是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参的根,和我国人参可谓是一母同胞,血缘很近,但药效有所不同,最大的优点是温补效果佳,不会出现流鼻血一类的上火症状。那么,西洋参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呢? 西洋参的功效: 1、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2、保护心血管系统: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花旗参,疗效显著。花旗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3、提高免疫力: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4、促进血液活力: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 5、治疗糖尿病: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和脂肪代,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西洋参的作用: 1、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 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 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 古语云: “西洋参性凉而补, 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故补而不燥是花旗参的特别之处. 2、强化心肌及增强心脏之活动能力; 3、强壮中枢神经, 安定身心并恢复疲劳, 有镇静及解酒作用, 增强记忆能力, 对老人痴呆症有显著功效; 4、对血压有调整作用, 使暂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抑制动脉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的份量; 5、能调节胰岛之分泌, 因此对糖尿病有功效; 6、对肝脏有调节副肾上腺素之分泌, 促进新代的作用; 7、能增强体力并对运动员具极大助益; 8、抑制癌细胞生长, 增加免疫功能; 9、助长消化, 对慢性胃病和肠胃衰弱有助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西洋参性凉味甘,除有补气养阴的功效外,还能清火生津,对津液不足,口渴舌燥具有相当的疗效。长期服用,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调节平衡,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确是进补强身的上佳之选。 除了日常的保健功能外,经临床验证,西洋参对高血压和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亦有一定疗效。对于由心脏病引发的胸闷、心慌心烦等症尤为适宜。同时,花旗参还可降低"化疗"或"放疗"治癌肿引起的不良反应,常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辅助剂之品。 西洋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如:强壮剂具有抗疲劳、强壮体魄作用。补益剂具有补充人体所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抗应激能力具有抗缺氧、抗高温、抗寒作用。预防

身边常见中草药用途和图解

曼陀罗,有毒,为镇静要药,可松弛肌肉,古代麻沸散和云南白药保险子主要成分,民间花、子、叶、根各有不同用法,分治不同疾病,子十粒嚼服可治疗失眠。 鬼针草,嫩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据说对降低转氨酶效果很好。可疏散肝热。

苦菜,云南人称青菜为苦菜,其实图中的才是苦菜,古本草列为上品,可健胃益胆,抗肿瘤,很适合现代人。 益母草,凉血、活血、祛风。常用于妇科疾病,但性寒凉,很多人望文生义,治病不分寒热,其实还有除风止痒效果,煮汤用于小儿沐浴最好。武则天有用益母草加工后用于美容的秘方,但程序复杂。

蓖麻,籽有大毒,现代医学还没有解药,但外皮有刺部分可作菜,叶用于疮科拔脓消肿极佳。蓖麻籽炒熟后,困难时期的老百姓曾大量食用,食多了只是头晕。久煎能否消除毒性尚不可知,但用于前列腺炎,五、六粒炒后捣碎同其它药煎服未见不良反应。 葵菜,有野生和家种两种,《本经》列为上品,是食之有益于健康的蔬菜,现在大部分地区不知道食用。上图中为野生种,可通利五脏,根用以通利肾窍,叶以红糖为引,治疗疮肿外敷有效。

荨麻,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剧毒。实际上,民间过去多作药用,现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汤或与鸡蛋煎味道都很可口。可治疗小儿风咳,风火牙痛等症。一患者云其根治疗荨麻疹有奇效。 龙葵 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野莴笋 又名大将军、气死名医草。有剧毒,但炮制炒至焦黄则可内服,治顽固性肿瘤有奇效,单方气死名医,可惜研究不多。 兰花参 根或带根全草入药,气味平和,可以煎汤炖肉,补五脏不足,尤宜于肝肺。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柴 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 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 (中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 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梔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 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清热燥湿药: 黄苓: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清热凉 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 等热病)

常用中药配伍及功效

常用中药配伍及功效: 发散风寒药 麻黄-----配薄荷蝉衣——主解表,散风透疹,治风疹身痒。 杏仁甘草——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杏仁厚朴——主行气降逆,止咳平喘,肺气壅滞,咳喘气逆证。 白术生姜——主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水肿兼表证,小便不利。 桂枝-----配茯苓白术——主通阳化气,治水湿内停,痰饮咳喘,小便不利。 猪苓泽泻——主通阳化气,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附子白术——主温阳利水,治阳虚水停,四肢浮肿。 防风-----配羌活防己——主胜湿祛风,治周身痹痛。 黄芪白术——主益气健脾,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及体虚易感。 荆芥白芷——主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及恶寒发热者。 羌活-----配独活灵仙——主祛风湿,治周身风湿疼痛者。 防风防己——主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症疼痛。 公英蓝根——主祛风解表,治风热表证。 防风白芷——主祛风解表止痛,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川芎细辛——主祛风解表止痛,治头、项、上肢疼痛。 藁本苍术——主治风寒湿邪,风湿痹症,肢体疼痛。 细辛-----配麻黄附子——主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治外感风寒,阴寒内盛。 羌活白芷——主祛风止痛,治风寒头痛。 白芷石膏——主祛风止痛,治风火牙痛。 干姜半夏——主温肺化痰,治痰多咳嗽,痰稀色白。 丁香五倍子——主治早泄(用95%酒精15毫升浸泡15天,行房前涂擦于阴茎头 部约1—3公分后行房) 紫苏-----配香附陈皮——主发表散寒,行气宽中,治风寒感冒兼有气滞。 藿香陈皮——主行气宽中,解郁止呕,治气郁不畅,胸闷呕吐。 砂仁陈皮——主行气宽中安胎,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半夏厚朴——主解郁宽中,治风寒表证而兼胸闷呕吐。 琵琶叶杏仁——主疏风散寒止咳,治风寒感冒所致咳嗽,急性支气管炎等。 荆芥-----配薄荷防风——主祛风解表止血,治头痛身痛,目赤咽痛。 炒槐花炭地榆碳——主止血,治便血,痔疮出血。 白芷-----配甘草肉桂——主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治风寒脘腹疼痛。 黄芩甘草——主疏风清热止痛,治风热感冒头痛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血管性头痛 石膏升麻——主疏风止痛,治风热牙疼头痛等。 蔓荆子藁本——主疏风止痛,治头痛。 大贝玄胡——主治久治不愈的风寒型胃痛。 苍耳辛夷——主治头痛鼻塞 荆芥防风——主疏风止痛,治风寒止痛。 黄柏苍术——主清热燥湿,治湿热带下。 香薷-----配藿香佩兰——主发汗解表,化湿解暑,治夏季贪凉所致发热恶寒无汗等。 牛蒡-----配荆芥桔梗——主枳壳化痰,疏风解表,治风热感冒所致咳嗽痰多,咯痰不爽。 金银花连翘——主清泄热毒,治咽喉肿痛痄腮肿痛,痰黄咳嗽。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