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文化冲突现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效应”理论视野下的公众文化冲突现象分析

——以中国教育改革的“变态性支持”事件为例

周宗伟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公众文化的分析视角入手,以教育改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现象为例,来探讨当下社会的公众文化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影响。通过实证调查发现,

公众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活动表现出既促进又阻碍的“变态性支持”状况。对这种文化冲突

现象可以借用经济学中的“隧道效应”理论来进行解释。由于教育不平等引发了公众的心

理失衡,从而滋生了公众文化的冲突现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外部整体社会环境

入手,用“分流”和“平权”的方法来建立一个文化生态的平衡机制。

关键词教育改革公众文化隧道效应变态性支持

周宗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210097

中国教育正经历着从内容、方法、手段到思想、观念、目标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变革。一切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以推动教育“进步发展”为导向的,但追求“进步发展”的目的是否必然会带来实质的“进步发展”的结果?这恐怕是个历史性的难题。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实际的教育改革活动其结果往往是令人喜忧参半的,有令人欣喜的积极成果,但也不乏诸多令人担忧且难解的问题,例如多年来在实践层面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应试教育”问题、“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择校”问题等等。

由于教育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活动,它是在整体社会环境背景之下发生的,必然会受到诸多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考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就不得不从整体的社会环境因素入手,考察各类社会因素对其综合的影响,其中,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教育改革的运行本身离不开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支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度关注经济建设,在文化领域,则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淡出生活、民间地方文化资源流失、公共文化生活匮乏与文化生态恶化等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到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尝试从公众文化的分析视角入手,以教育改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冲突现象为例,来探讨当下社会的公众文化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影响问题。

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社会支持系统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6)的成果之一。

一、“变态性支持”: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公众文化冲突现象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文化”是含义最为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之一,因其包括了从外显的行为表现到内隐的价值观念等物质与精神所有层面的内容。公众文化作为一种“以公众为欣赏主体,但同时

具有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文化”[1],其内涵也同样涉及到公众的外显行为和内隐价值观等多方面的

内容,而对其社会功能的考察应成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学者就曾提出:“公众文化是一种有使

命感的文化,它发挥着文化的全部功能,并在其内部建立起自律的机制。”[2]公众文化的这样一种特性

决定了它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就公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而言,理想的公众文化应当能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起到支持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然而,当下的公众文化实际表现状况究竟如何?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究竟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能?为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于2013年10月至12月,就“公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支持状况”相关问题在江苏省范围内进行了一项实证调查,本次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以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在江苏省全省范围内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每个城市居民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全省共13个城市,总计发放6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432份,有效回收率为83.6℅。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会公众在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反应和参与行为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矛盾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首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较为突

出且普遍的问题,如右表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青少年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学业压力

大,此问题的显著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难题。通过进一步的

调查又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存在休息时间不足的

现象,每天娱乐放松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人数比例高达

79.01%,甚至有37.25%的青少年每天娱乐放松的时间都不足

1小时。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当下教育改革未能很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试教育”模式依然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主

流,甚至“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教育改革在遭遇着各种阻力,一些社会力量对教育改革存在着“不支持”的态度。

2.公众对教育改革缺乏了解

尽管中国教育改革最初是由政府发动的,但其实施却要依赖社会公众的参与,并且改革的实施结果也会影响到公众自身的生存利益。但我们在调查中却意外地发现,公众对教育改革活动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在一项关于“您是否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调查中发现,有16.3%的人从未听说过《纲要》,对《纲要》内容完全不知道;有45.5%的人仅仅听说过《纲要》名称,但不了解具体的内容;仅有30.2%的人听说过《纲要》并知道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对《纲要》比较熟悉,了解其中的许多内容的人的比例低得只有8.0%。大部分社会公众实质都不清楚教育改革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对教育改革表现出较为盲目无知的状态,这必定会影响其实质的参与效果。

3.公众对教育改革态度上的积极拥护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公众普遍认可并赞同教育改革活动,对教育改革抱有支持拥护的积极

“青少年面临的最大难题情况”调查统计表问题类型学业压力大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身体素质差缺乏人生理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职业技能缺乏存在心理问题其他道德观念不健全情感冷漠个案数275515161270908818629571427252243233个案百分比51.5%28.4%23.8%17.0%15.3%11.8%10.7%8.0%4.7%4.5%4.4%[1]王荣芳:《公众文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北京〕《商业时代》2009年24期。[2]张捷鸿:《从大众文化到公众文化》,〔北京〕《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