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 分析
通过案例我们看出王 先生和他的秘书这次 会谈是很不成功的, 因为他们不了解伊朗 的禁忌,伊朗是信奉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教规要求每天做五次 祷告,祷告时工作暂 停,这时客人绝不可 打断他们的祈祷或表 示不耐烦。王先生对 推迟会晤表示不满, 显然是不了解阿拉伯 国家的这一商务习俗。
• 伊朗人的着装比较保守,特别是妇女,一般情况 下会用一大块黑布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将 双眼露在外面,即便是外国妇女也不可以穿太暴 露的服装。韩小姐的无袖紧身上衣和短裙,都是 伊朗人所不能接受的。
?分析通过案例我们看出王先生和他的秘书这次会谈是很不成功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伊朗的禁忌伊朗是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规要求每天做五次祷告祷告时工作暂停这时客人绝不可打断他们的祈祷或表示不耐烦
案例
王先生是国内一家大型外 贸公司的总经理,为一批 机械设备的出口事宜,携 秘书韩小姐一行赴伊朗参 加最后的商务洽谈。王先 生一行在抵达伊朗的当天 下午就到交易方的公司进 行拜访,然后正巧遇上他 们祷告时间。主人示意他 们稍作等候再进行会谈, 以办事效率高而闻名的王 先生对这样的安排表示出 不满。
• 东道主为表示对王先生一行的欢迎, 特意举行了欢迎晚会。秘书韩小姐 希望以自己简洁、脱俗的服饰向众 人展示中国妇女的精明、能干、美 丽、大方。她上穿白色无袖紧身上 衣,下穿蓝色短裙,在众人略显异 样的眼光中步人会场。为表示敬意, 主人向每一位中国来宾递上饮料, 当习惯使用左手的韩小姐很自然地 伸出左手接饮料时,主人立即改变 了神色,并很不礼貌地将饮料放在 了餐桌上。令王先生一行不解的是, 在任 何实质性的会谈。
• 在伊朗左手被视为不洁 之手,一般用于洁身之 用,用左手递接物品或 行礼被公认为是一种蓄 意侮辱别人的行为。

幼儿园文化差异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文化差异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文化差异教学案例分析幼儿园文化差异教学案例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国际化趋势加剧,人们在各个方面交流的机会和频率都在不断增加,这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在幼儿教育领域,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呈现出来,这给教育者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因此,如何在培养幼儿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本国及其他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成为幼儿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案例背景在某国际学校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学校招收了不同民族的幼儿。

在这些幼儿中,有许多来自中国,其中较多的幼儿家庭都高度强调语言和算数的学习,同时注重孩子的个人能力培养。

而这些幼儿还会受到中文文化的影响,如尊敬师长、讲究礼仪等。

然而在西方国家,家长普遍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由,强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并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实践。

针对这种文化差异,在幼儿园教育方面,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同。

二、案例分析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教师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幼儿的具体表现,还必须理解背后的文化和情境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下面以某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加以分析。

教学案例:幼儿绘画活动某学校举办了一次绘画比赛,要求幼儿自由发挥、完成一幅自己最喜欢的主题的绘画作品。

中国幼儿家长的思维方式,在孩子实际发挥之前,就会规定出一定的目标和结果。

且在绘画的时候会很严格地要求孩子不能乱放颜色,不可以超出画布等,甚至可能会对孩子的画作进行雕琢。

而西方文化中则完全不同,更关注孩子自由发挥,不一定规定目标和结果,鼓励孩子放松、激发创造力,因此孩子的绘画也更具有自由和创造性。

如何解决这种文化差异呢?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设法让幼儿感到更尊重、平等、自由的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协助幼儿完成绘画作品:1.给幼儿提供自由环境,鼓励幼儿自由发挥;2.进行自然的引导,指导孩子如何使用绘画材料;3.提供话语支持和视觉支持,让幼儿能够理解比赛规则,获得成就感;4.教师要给予幼儿受认可和鼓励,让幼儿感到被重视和被依靠。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解析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解析分析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Theory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Case 1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Litz: Come on in.Lin: (comes in)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Lin: No, thanks.Litz: Ok, this way please.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Case 2Finding an Interested BuyerGeorage Hall was in Beijing attending a trade fair and look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his business dealings in the US and prided himself on his ability “to get things moving.”His first day was going well .He looked around at the displays of sporting equipment to get some idea of whom he might approach. He was sure that his products, tennis rackets with an unusual new design, would arouse some interests. On the second day he approached the company which he felt would be most responsive to his products. He introduced himself to the general, a Mr. Li. Since he had read that Chinese find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 immediately too abrupt and rude, he began a casual conversation, eventually leading up to the topic of his products and suggesting how Mr. Li’s company might benefit from using them. George then suggested that he could arrange to get together with Mr. Li and provide more specifics and documentation on his products.Mr. Li responded in fairly good English,”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Knowing that he had only a few days left in Beijing, George wanted to nail down a time,”When can we meet?”asked George.“Ah. This week is very busy,”replied Mr. Li.“It sure is,”said George,”How about 10 o’clock? Meet you here.”“Tomorrow at 10 o’clock?”asked Mr. Li thoughtfully.“Right,”said George, “I’ll see you then?”“Hmm, yes; why don’t you come by tomorrow,”was the reply.“OK,”responded George,”It was nice meeting you.”The next day at 10 o’clock he approached Mr. Li’s company’s exhibit only to find that Mr. Li had some important business and was not able to meet with George. He called back later in the day and was told that Mr. Li was not available.Analysis:英美人士做事情讲究守时。

初中教材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初中教材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初中教材文化差异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日益凸显。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教材设计也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以初中教材为例,分析不同国家教材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其对学生的影响。

1. 国家A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国家A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内文化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因此教材中普遍融入了民族历史、英雄事迹等内容。

同时,国家A教材重视道德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培养,强调家庭角色分工、传统价值观等。

此外,国家A也十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教材中对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2. 国家B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相比于国家A,国家B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体发展。

因此,国家B教材中除了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外,还融入了国际交往、世界地理、科学发展等内容。

这些教材强调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跨越国界,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3. 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3.1 知识视野的差异国家A教材相对宏观,注重国内文化传承,学生的知识范围相对局限;而国家B教材更广泛,强调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3.2 价值观念的差异国家A教材强调传统家庭观念和家族责任意识,强调尊重和服从权威;而国家B教材注重个人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文化交流的差异由于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不同,国家A和国家B的学生在进行学术交流或文化交流时,可能会出现沟通误解或障碍,因为双方对于对方文化的理解有限。

4. 如何应对文化差异4.1 培养国际视野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化教材或国际化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4.2 设计多样化教材教材设计应该兼顾传统文化和国际化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4.3 提高师资水平教师作为教育中的重要角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师资水平,了解全球教育动态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案例分析

跨文化案例分析

跨文化案例分析引言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跨文化交流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

因此,了解和分析跨文化案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避免误解和冲突,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合作。

案例一:麦当劳中国面对的文化挑战麦当劳作为全球快餐业的领导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务面临着不同的文化挑战。

在中国,麦当劳遇到了许多独特的文化挑战。

例如,中国人更加偏好米饭和面食,而麦当劳以汉堡包为主打产品。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麦当劳推出了一系列以米饭和面食为主的产品,例如米饭汉堡和麦辣鸡腿面。

此外,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聚餐和社交活动,而在西方文化中,麦当劳往往被视为快餐和个人用餐的地方。

为了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麦当劳在中国开设了更多的餐厅,提供更宽敞和舒适的环境,以促进家庭和社交聚餐的氛围。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适应,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跨文化合作需要对目标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适应和满足目标文化的需求。

案例二: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管理差异日本和美国企业在管理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决策过程中,日本企业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而美国企业更加强调个人决策和权力分配。

这种差异在日本和美国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冲突和摩擦。

另一个重要的差异是对员工价值观的认可。

日本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忠诚和集体利益,通常提供长期稳定的职位和福利。

而美国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自由度,通常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当日本和美国企业合作时,必须明确这些差异,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案例三:跨国企业的文化融合在跨文化合作中,跨国企业面临着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挑战。

例如,当一家美国公司并购一家中国公司时,两个公司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组织文化和工作方式。

为了实现文化融合,跨国企业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工作标准。

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案例分析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上具有显著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幼儿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详细分析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并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家庭角色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相对明确。

例如,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母亲则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

而在美国文化中,这些角色没有那么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更加灵活。

孩子独立性在中国文化中,孩子们通常非常依赖他们的父母,甚至在学校里也需要一个“家长代表”来与老师交流。

而在美国文化中,孩子们更加独立,他们需要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并且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

儒家思想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教育和家庭道德传承,故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师傅,需要传授孩子德育、文化知识等。

而在美国文化中,教育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老师更多的是带领孩子们探索、学习和发现。

案例分析小张是一位中国学前班老师,她被派往一所美国幼儿园交流。

她发现,与中国不同,美国孩子们在学校里非常独立,需要自己解决问题,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和协助。

小张也意识到,在中国,孩子通常都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制度的约束,离开父母也经常需要家长代表跟进生活和学习的情况。

然而,在美国,孩子通常会被直接送到学校,老师和父母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联系。

面对这种文化差异,小张决定采用一种更自由、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班级事务。

她采用了让孩子自主选择的方法,例如让孩子决定儿歌的旋律或是绘画的主题。

同时,她也注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自我解决问题,提高独立性。

这种方法效果明显,孩子们更加自信和独立。

小张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中国和美国的一方是错的,而是需要借鉴和融合对方。

结论幼儿园中美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且可能会导致一些误解和不适应。

然而,文化差异也可以作为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中韩风俗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中韩风俗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中韩风俗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中国和韩国的风俗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节日期间穿上传统服装,如中式唐装或者民族服装。

而在韩国,人们则更倾向于穿上传统的韩服。

此外,中国人通常会在节日期间挂上年画,以祈求新年的好运。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挂上樱花干花来庆祝新年。

另一个明显的差异是饮食习惯。

中国人通常会在节日期间吃烤鸭、饺子和其他传统的中式料理。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吃烤肉、泡菜和其他传统的韩式料理。

此外,中国人在节日期间会进行许多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观看龙舟比赛等。

而韩国人则会在节日期间进行许多传统的游戏和比赛,如踢高卢鸡、打太空鸡等。

总之,中国和韩国的风俗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服装、饮食习惯和传统活动等方面。

这些差异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
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
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
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
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
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
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
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

“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
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

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力,成绩显著,三年后升任销售部经理。

一次,公司要与美国某跨国公司就开发新产品问题进行谈判,公司将接待安排的重任交给张先生负责,张先生为此也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 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可就在正式签约的时候, 厅就拂袖而去,项目告吹,张先生也因此被调离岗位。

分析:原来在布置签字厅时, 张先生错将美国国旗放在签字桌的左侧。

是以左为上,右为下,而国际惯例的座次位序是以右为上,左为下
照国际通行的惯例来做, 否则,哪怕是一个细节的疏忽, 也能会导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案例三:美国通用汽车在墨西哥卖汽车时,给汽车起了个名字叫“
NAVO ”,结果市场惨败; 上海产"白翎”钢笔,英译为" white feather ”,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

分析:这两个例子都是由于词汇中的差异而致使商务活动失败。

“ NAVO ”在西班牙语中的
意思是"doesn'tgo ”,即不能开,墨西哥人当然不会买了;
在英语中有一句成语 “to snow the white feather ”,意思是临阵脱逃,白色羽毛象征的胆小鬼,那么这种钢笔自然销售不好。

案例四: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
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

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
45分钟。

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好长时间 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没有信用。

谈判开始,美方还对此事耿耿于怀, 对此巴西代表 感到理亏,也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 对美方提出的要求也没静下心来认真考虑, 匆匆忙 忙就签订了合同。

等到合同签订以后,巴西代表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但已经晚了。

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北美人的时间观念很强,对他们来说,
时间 就是金钱;而东方和南美一些国家的时间观念不是那么强,
迟到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不可原谅。

这个巴西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案例五:几年前在北京曾有过一项重要的会谈, 中德双方在中国建立职教研究所。

前期进行 的很好,但就是否在天津建所的问题上出现了异议。

德方表示,如果天津职教隶属教委,他 们表示同意,如果隶属劳动部, 他们则无法同意。

天津代表表示他们为此要研究一下, 征求 一下上级的意见。

但德方却坚持,一方要立即给出明确的答复。

由于中方不可能马上提出明 确的意见,德方表示无法考虑合作并认为谈判到处结束,
同时要求天津代表团立刻离开谈判
驻地。

此事一度对中德贸易产生了及负面的影响。

分析:中西方国家的权力观存在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西方国家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而中国受等级观念影响较深, 上下级观念和集体观念比较强,
导致了
国际活动中的失败。

案例六:1974年,日本砂糖公司与澳大利亚砂糖交易所签订长期合同,由澳大利亚给日本 提供砂糖,并订下砂糖固定价格和交易数量。

后来,国际砂糖价格狂跌,日本砂糖公司出现 赤字。

从1976年7月至1977年11月,16个月内,日本向澳大利亚多次提出降低砂糖价格 的要求,同时,连续3个月拒收澳大利亚砂糖。

在砂糖纠纷中,日方认为在日方陷入危机时, 澳方理应帮助;而澳方则认为日方无理取闹。

分析:日本人重视人情味,注重交易谈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砂糖纠纷中,日方认为 是澳方的老主顾了, 已定合同并不重要, 主要是情谊;而澳方则认为合同是神圣的,是合理
合法的,法律是超越一切人情的固定原理。

案例七:1998年11月,德国戴姆斯----奔驰公司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公 司,被全球舆论界誉为“天堂里的婚姻”。

戴姆勒是德国实力最强的企业,
是扬名世界的“梅 塞德斯”品牌的所有者,克莱斯勒则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中盈利能力最强, 效率最高的公 客方代表团一进入签字 中国传统的礼宾位次 。

在涉外谈判时,应按
司。

人们认为,这宗跨越大西洋的强强联合定会造就一个驰骋世界汽车市场,所向无敌的巨无霸。

然而谁会想到,这桩“婚姻”似乎并不美满。

并购后并没有实现公司预期的目标。

到2001年,公司的亏损额达到20亿美元,股价也一路下滑,并且裁减员工,公司的发展一直都很艰难。

分析:大西洋两岸不同文化差异的冲突是这场婚姻危机的根本原因。

戴姆斯一一奔驰公司的CEO施伦普一开始没有意识到两家企业无论在组织结构、薪酬制度,还是企业文化上都相差非常大,他却采取德国的完全控制方式把克莱斯勒当成一个部门来看待,在公司管理制度
上,董事会结构成员都是以德国为主。

但是,他却在媒体上说:“这是一次平等的合并。

”这
使克莱斯勒美国员工无所适从。

再加上,施伦普在企业合并不久就解雇了作为并购整合经理的克莱斯勒总裁,导致克莱斯勒员工产生敌对情绪,许多优秀的美国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
纷纷离职投奔了福特、通用汽车等竞争对手。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开始被称为“天造的合并”最后如此失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名族间的文化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