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视距空战战术编队图解大全
面向体系作战的战斗机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2020年12月第51卷第4期Dec.2020Vol.51No.4航空电子技术AVIONICS TECHNOLOGY avionicstech@D0l:10.12175/j.issn.l006-141X.2020.04.01面向体系作战的战斗机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吴新良,张滋,汪鹏,廉浩伟(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上海200233)[摘要]信息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延拓产生的新的系统科学研究方向,信息融合技术在航空领域已经展现出有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面向体系作战的战斗机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出 了体系作战环境下的机载信息融合设计,分析了体系作战环境下亟待解决的机载信息融合关键技术。
[关键词1信息融合;体系作战;机载信息融合技术[中图分类号]TN9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1X(2020)04-0001-05 Research on Airborn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in System CombatWU Xin-liang,ZHANG Zi,WANG Peng,LIAN Hao-wei(China National Aeronautical Radio Electronics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200233,China)Abstract:Information fusion is a new systematic research branch which involves multi-disciplinary overlay,integration and 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has shown effective an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aviation field.System-level airborne 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researched in depth.An information fusion design method and key technologies are proposed in combat environment.Key words:information fusion;system combat;airborne information fusion信息融合在生物世界中广泛存在,工程领域中的信息融合本质是用数据和机器对生物体信息融合功能的模仿和抽象。
陆军任务指挥清单

陆军任务指挥清单任务指挥清单⑴第一部分:概述任务指挥清单包括3种不同的能力:传输、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
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是主要的传输项目。
战术作战指挥(TBC)、陆军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GCCS-A)、联合作战指挥平台(JBC-P)、陆军全球作战支援系统(GCSS-Army)是关键的应用程序。
陆军重要管理系统(AKMS)和通信安全系统(COMSEC)是主要的网络服务项目。
我的目标是将这些任务指挥清单中的组成部分整合入可以为21世纪的远征陆军提供及时和相关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无缝的连通性实现的,而不用考虑等级、位置或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陆军将以今天的基本网络结构为基础,安排所有的网络采购项目,利用作战的经验教训,为战区推动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整合入可以使用的商业或官方技术,进行累积部署,在和陆军轮换模型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增强网络能力。
陆军2012财年的网络投资反映了它如何为作战人员部署新能力的基本变化。
一开始,将并行网络现代化努力转化为传感器、士兵、平台、指挥单位的连贯网络将由指挥与控制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合连接起来,并且由一个强大的传输网络联系起来。
采用这种方法,陆军将确保清单的平衡,更加注重采购其他各旅所需的设施,而不是注重长期单个项目的研究与发展。
为了完成这一工作,陆军将使用一个全局性的结构、共同的操作环境、成熟民的用互联网技术来推动网络部分的标准化,从而形成一个合适的由软件来界定的无线电系统。
在使用多层传输网络的情况下(地面、空中和太空),陆军的目标是通过扩大覆盖区域、为部署的部队提供更大的带宽增强网络能力。
现代化计划支持陆军网络战略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一,培养能力。
我们将以尽可能多的结构形式来提供一个强大的网络能力,为更多的部队扩大传输能力,提高下车作战士兵的连通性,包括超视距传输能力和设计一个可以升级但能够承受的连指挥所能力。
第二,共同作战环境实施。
我们将为联合作战指挥平台、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建立一个共同点网络结构,实现共同作战环境实施,该结构将使用于士兵、平台和指挥所环境的软件产品能够快速发展。
海湾战争空战战术创新,电子战、导弹战等作战样式作用突出

海湾战争空战战术创新,电子战、导弹战等作战样式作用突出海湾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战争行为。
伊拉克对科威特恃强凌弱的入侵,既践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也构成了对美国的公开挑战。
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授权美国联合英、法、科威特、叙利亚等国家组成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战争由38天大规模空袭和4天地面作战等阶段组成,共持续42天,到2月27日伊拉克全面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从科威特全面撤军而宣告结束。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战机海湾战争是美军在新的作战理论指导下,采用全新的作战样式和战役战术手段进行的战争,是由机械化空战向信息化空战迈进的开山之作。
在美军的主导下,各国和各军兵种的空中力量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联合作战,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空中打击。
战争以信息化空中力量为主角,战略空袭成为独立的战争阶段。
战场空间以空中战场为主战场,并向外层空间和电磁两个新的领域扩展,形成空、地、海、天、电五维一体的新的战争空间。
电子战、导弹战、空袭战、心理战和超视距精确打击等作战样式作用突出,开创了以信息化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
一、多种侦察平台首次构建覆盖整个战场的信息网络美军rc-135电子侦察机空中进攻战役打响之前和遂行过程中,多国部队充分利用陆、海、空、天等多种电子侦察平台联合实施战略战术侦察,实现了对伊拉克多平台、多手段、全方位的不间断侦察。
美军运用电子侦察卫星、战略战术电子侦察和监控飞机以及部署在地面(海上)的无线电监听站和电子情报营等,在海湾地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航空、航天和地面(海上)立体电子侦察系统,从空间、空中、海上、地面昼夜不停地对伊拉克实施电子侦察。
在航天电子侦察方面,战前,美军实施了全面调用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恒源'计划。
战争期间,多国部队用于主被动电子侦察的卫星多达34颗,其中有2颗'大酒瓶'电子侦察卫星、1颗'旋涡'通信侦察卫星、3颗'弹射座椅'电子侦察卫星、5组共20颗'白云'海洋监视卫星、1颗'长曲棍球'合成孔径雷达主动侦察卫星、2颗'国防支援'导弹预警卫星和5颗KH-12照相和电子侦察卫星。
基于OpenMP的并行蚁群算法求解协同空战火力分配

0引言 空战火力分配是研究现代空战中有关火力运用和作战
决策的一个重要课题。空战火力分配问题是指在超视距多 机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环境中,我方空战指挥控制系统根 据敌方多架飞机的威胁权重值,及时有效地将我方机载空 空导弹分配到导弹攻击区内的多个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消 除敌方目标的威胁。目前,已经证明空战火力分配问题属 于完全 非 确 定 多 项 式 ( 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NP) 问 题[1],传统的求 解 方 法 通 常 具 有 指 数 阶 的 时 间 复 杂 度,当 我机数目、导弹 数 目 和 目 标 数 目 都 很 大 时,将 发 生 组 合 爆 炸,进而在有限决策时间内难以求得问题最优解,满足不了 空战决策实时性要求。
( 6)
N
∑ xij ≤1( i = 1,2,…,Z) .
( 7)
j =1
其中,pij 为目标 j 的毁伤概率门限。式( 5) 表示在一个 火力分配方案中,如果目标 j 的联合毁伤概率 pj 小于 ptj ,则 认为是无效分配,式( 7) 表示一枚导弹只能攻击一个目标。 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在满足毁伤概率门限的前提下,将 目标相对我机的威胁、我机导弹对目标的毁伤概率以及导 弹武器资源的消耗 3 个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比较各种导弹 对目标的组合对火力分配目标函数值的贡献来进行导弹的 优化分配,从而达到在获得最大火力分配效能的同时,节省 武器资源,且能保证威胁度大的目标被优先攻击。 2 并行蚁群算法求解火力分配问题
在以往的静态火力分配数学模型中,目标 j 必须被攻
击,且至少分配一枚导弹进行攻击,具体分配数目由指控系
统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本文采取优先选择毁伤概率高的导
弹优先攻击价值系数高的目标的“双优分配原则”,针对特
苏27与苏30战斗力!

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战斗机作为空中战场的主战武器,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发展。
俄罗斯的苏-27(苏-30)与美国的F-15、F-16战斗机仍是目前世界上的主战飞机。
两者在空战中谁占优势,无论军方还是民间都十分关注,但也确实是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直接反映美、俄两军事大国的飞机设计理念、制造现状、空战能力和飞行员的战(技)术水平,而且我们也都明白,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和整体对抗,而非简单的飞机与飞机之间的较量,影响空战结果的因素很多。
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飞行经历和对空战的认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未来空战的主要特点自己作为一名第三代战斗机飞行员,曾驾驶过多型战斗机,并多次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和军事演习。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切身体会,我认为未来空战有以下特点:(一)空战模式多样化传统的歼击机之间空战模式,通常是在昼间,敌对双方飞机使用机枪、航炮、火箭或导弹等武器进行目视范围以内的空中作战。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在军用飞机上的应用,各国空军突出对飞机的早期预警发现能力、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超视距空战能力等作战性能的研究和发展,使夜间、电磁环境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模式。
(二)空战空间扩大化未来空战将扩大到目视范围以外而进行的超视距、全高度、全方向攻击的空战,空间范围将有明显的扩大。
主要表现为:攻击距离增加、攻击方向扩大、空战高度向两极发展。
(三)电子对抗将贯穿始终未来的空战,电子对抗的影响将会是全面而强烈的。
在强烈的电子干扰条件下,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搜索发现能力将显著下降;有效的电子对抗可保障已方飞机隐蔽接敌,实施突然攻击;而且电子对抗对制导武器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指挥通讯设备的干扰,迫使其指挥受阻、联络中断,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因此,要想在现代空战中取胜并减少损失,就必须在电子斗争中战胜对方,夺取制电磁权。
(四)空战将表现为系统对抗近几次局部战争中,高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空军的作战行动都是多机种联合作战。
超机动性技术及其战术优势探讨

曲东才 :超机动性技术及 其战术优势探讨
・6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章 编 号 :17 - 5 9 20 ) 1 0 6 - 4 6 3 4 9 (0 6 0 - 0 5 0
超 机 动 性技 术 及 其 战术 优 势 探讨
曲东才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山东 烟台 2 40 ) 60 1 摘 要:随着对新型战机机动性要求的提高及 飞机在大迎角 下过失速状 态的深 入研究 ,提 出了新型 战机的超
在减速过程 中使迎角增大到 7 。 0 左右 ,此时驾驶
析、数字仿真 、空 战模拟台试飞发现 ,超机动性
可以显著改善近距格斗能力和减小 飞行员对超机 动的疑虑 ,近距格 斗中,期望的最 大失速迎角为 7。 0 ,并且认 为超机动性必须依赖 于推力矢 量控 制和数字式 电传控 制。8 0年代初 ,德 国 w. . B Hrt e s博士首先提 出了超机动性概念 ,并对此做 b
短距 ( 垂直) 起降能力 、超视距攻击能力 、较好 的
机动性 、敏捷性等 。现代新型战机所具有的这些 胜奠定 了基础。分 析研究认 为 ,在未来空战 中, 超视距攻击将成为主要的攻击形式,但不可避免 的是 ,仍有 3 %以上 的空战会进入近距格斗 ,而 0 飞机具有 良好机动性能是取得近距格斗空战胜利
先进技术、战术性能 ,为在未来复杂的战争中取 于做精确瞄准和轨迹修正。因此 ,近年来 ,在对 第 四代战斗机研 制过 程 中,提 出了超 机动 性技 术 ,并将其作为第 四代 战斗机 的特征之一。超机
动性( 也称过失速机动) 是与其常规机动 比较而言 的… ,它是指 当飞机实际迎角超过失速迎角 ,在 飞行速度很小 的状态 下,飞机 还能处 于受控 状
【系统仿真学报】_态势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72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科研热词 贝叶斯网络 态势评估 多目标攻击 协同空战 鱼雷攻击 高层体系结构 遗传算法 速度规避 路径规划 试探机动 计算机生成兵力 触发机制 行为决策模型 蚁群优化(aco) 虚拟力 舰载机 航路规划 自主空战决策 自主优先权 联合作战仿真 网格 红外成像制导导弹 系统仿真 空战决策 空战 移动机器人避碰 着舰 环境漫游 环境信息系统 烟幕 模糊推理 模糊控制 模拟退火 智能交通系统 时空特征 无人机 无人作战飞机(ucav) 数字高程模型 指标体系 战术过程评价 战术机动 战斗机 战役态势 战场态势可视化 态势显示
2009年 科研热词 态势 贝叶斯网络 威胁评估 黑板模型 防区外导弹 遗传算法 逻辑数据模型 超视距空战 认知优先决策 视景仿真 视景 装甲分队 表现 舰机联合 航迹规划 自然决策方法 联合意图 群决策 编队对地攻击 编队仿真 统一建模语言 系统工程 粗糙集理论 目标分配 特效 物理数据模型 海洋表面 水声对抗 模型 有效阵位选择区 最佳策略对 无人机 数据过滤 数字化海战场 攻防对抗仿真 攻防对抗 推演控制 指数法 战术决策 战场态势 想定生成 态势推演 快照 建模 序参量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航空军事领域的人机混合智能技术

航空军事领域的人机混合智能技术作者:邓平煜裘旭益姚子羽来源:《航空科学技术》2020年第10期摘要:本文对未来航空军事领域的发展趋势——人机混合智能技术进行了阐述。
人机混合智能技术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航空军事领域的典型问题,本文提出了运用人机混合智能技术解决未来空战中感知、判断、决策和执行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案,最后对人机混合智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机混合智能;空战;OODA;人机融合;人工智能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DOI:10.19452/j.issn1007-5453.2020.10.001人机混合智能作为人工智能2.0的重要方向,是一种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它旨在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提高人与系统综合的性能,使得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成为最高效的解决复杂任务问题的基本方式[1]。
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以环境高复杂、边界不确定、博弈强对抗、响应强实时和样本稀疏为主要特征的航空军事问题上还存在较大挑战,在航空军事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还十分有限,人机混合智能概念的出现给解决航空军事智能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2-4]。
本文针对当前航空军事领域的典型问题——空战,提出采用人机混合智能方法的一般技术途径,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当前航空军事领域的空战问题主要集中在感知、判断、决策和执行(博伊德“OODA”循环)等方面[5-7],如图1所示。
在这4个方面运用人机混合智能方法实现能力突破,就能在未来航空军事问题的解决上占得先机。
采用人机混合智能技术解决感知问题的核心是实现战场态势的知识弥散与聚合;解决判断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战场全域全维度的时空因果价值评估;实现智能决策的重要方法是将人类规则和智能网络进行复合优化;实现高效执行的主要途径是将新概念人机交互技术与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融合。
最终形成基于人机混合智能的未来空战问题复杂任务解决范式。
1态势感知中的知识弥散与聚合针对空战中的战场态势感知问题,当前主要的方式为:超视距态势运用传感器(雷达、红外、SAR、电子战等)捕获战场信息,视距内主要依靠飞行员的个人视觉进行战场信息搜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视距空战战术编队图解大全编队进攻性空战基本原则(1)在兵力上要处于数量优势,同时编成利于攻击的队形。
(2)空战中尽量攻击敌长机,并分割敌僚机,使之丧失战斗力。
(3)长机要主动攻击敌机,僚机要时刻观察敌长、僚机行动,掩护长机行动。
如条件具备,应主动攻击敌机,并及时报告长机。
(4)长机出现弹药耗尽、负伤、机械设备故障等情况时,僚机应主动承担空中指挥任务。
(5)退出战斗时,编队应向战区的己方一侧、有地面防空火力掩护地区退出。
剩余油料较多、位置有利的飞机,应积极掩护其它飞机先行退出战斗。
编队防御性空战基本原则(1)当双机编队被敌机追踪时,应根据敌机的位置和距离,采取向外上下分开的机动动作,迫使敌顾此失彼。
(2)编队其中一架被跟踪时,其它飞机应全力实施火力掩护,努力使敌机放弃攻击。
(3)尽量用一架(双)飞机引诱敌机,其余飞机对敌攻击;防御的双(单)机向敌机转弯,诱使敌机跟随,另一对己机寻找机会攻敌。
(4)当敌机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编队,或编队失去战斗力的飞机较多时,应主动退出战斗。
单机进攻性空战基本原则(1)进入作战空域和判明敌机已开始实施攻击时要投掉副油箱。
要不间断地观察敌情。
要尽量减少无线电通话。
在作战地域要以更大的速度飞行。
(2)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敌人。
要把对方的飞机当成最好的飞机。
在攻击前要实施目的明确的机动。
(3)要尽可能从敌机尾后或下方进行攻击。
如果己机机动性不及对手,应以高度优势攻击。
当有速度较快的飞机掩护时,可减速飞行。
(4)未确认敌机时不要攻击。
攻击机动动作和射击、发射动作要协调一致。
(5)遵守战斗纪律,要有全局意识和牺牲精神。
单机防御性空战基本原则(1)发现己机处于被动时,要迅速采取果断动作,摆脱敌机追踪和导弹攻击。
当有更快速或更高位置的飞机掩护时,可减速飞行,以获得同伴支援。
(2)要注意来自太阳方向的敌人。
不要让敌人尾随。
敌机位于己机尾后时,要向敌机方向做“ S ”减速机动。
(3)任何防御的目的是摆脱敌人转入进攻。
要识别并预测敌人的攻击意图,并准备随时转入攻击。
(4)如果投不掉副油箱就应立即离开交战空域;双机编队中若被击落一架,另一架应及时退出战斗。
(5)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若己机低空性能优越,要充分利用之.尽且与敌在低空周旋.并适时退出战斗。
战斗机性能差距是现实,但空战局面不是性能差距的简单推导,否则战争早消亡了。
战术能在相当程度上杭衡技术,战场上也几乎不存在纯教科书式的单机对抗。
下面请专家结合不同机型的情况介绍超视距空战基本战术,以期能对空战实际情形有所感受,并体会到敌人的思路和己之对策。
空战分进攻性空战和防御性空战两种基本类型,有不同的战术原则。
理解这些原则是了解空战战术的基础。
空战队形目前各国第三代战斗机主要采用双机(四机)雷达跟进队形、双机密集队形、双机橄榄形编队、三机防御和支援队形等。
双(四)机雷达跟进队形此队形多用于中距空战和侦察,搜索和警戒范围较大,灵活性强,便于相互策应和掩护。
各机型运用这一队形特征不同。
F-15:距离20千米,高度差600米,观察角0~10°。
F-16:距离15~20千米,高度差0~600米,四机编队时,机组内保持防御队形。
“幻影”2000:距离20~30千米(一般是25千米),高度差6 00~1000米(一般是600米),间隔3~8千米。
这种队形属大间隔、大距离队形,发现目标后可迅速调整变换,迅速转向目标。
双机密集队形此队形是相对于中距战中的雷达编队队形而言,不是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
这是 F-16在超视距接敌中使用的主要队形,主要用于二对一、二对二的对抗。
双机横向间隔4千米以内,前后距离保持在1千米以内,高度差0~200米。
双机橄榄形队形这是F-15、“幻影”2000的主要队形。
通过双机相互对向和背向盘旋保持队形和逐步前进,高度差600~2000米,各机的盘旋环形航线相互衔接,基本上构成一个不规则的橄榄形,F-15的半径为9~20千米,“幻影”2000为8~18千米。
盘旋期间,始终保持一架机头朝向敌机、一架背向敌机,不断互相转换,保持攻击和防卫的连续性。
其中对向飞行距离较短,多在10 ~20千米,一般不超过20秒,以保持编队不断前进。
前位机在距目标25~40千米便转弯回头,以便及时回避威胁及诱敌深入。
随着双方距离不断接近,双机轮番进入对向敌机的频率增加。
三机防御和支援队形此队形主要用于战术进攻,是美空军常用的三机战术队形,编队的间隔、距离不大于5千米,最小800米,双机置前配置为防御队形,置后配置为支援队形,各单机间插空布局,具有较大的战术空间。
三点前后相守,左右交联,进攻点多,队形变换灵活。
各阶段战术要点中远距空战过程一般经过目标搜索与识别、接敌、攻击三个阶段,也有搜索完了直接发射远程导弹攻击的。
第一阶段,F-15、F-16除了用机载雷达和电子光学设备对目标进行识别,通常还出动两架飞机对目标进行监视。
其中一架飞机以最大速度从目标附近飞过,进行目视识别,并将目标信息传给另一架飞机,由另一架攻击。
特殊情况下(如无远距雷达监控,双机不宜疏开),双机要么直接攻击未被识别目标,要么接近目标目视观察,然后攻击。
接敌和攻击阶段在中远距空战中是个统一的过程。
飞行员在接敌的同时进行机动,占据有利位置。
锁定目标后,机载雷达转入“自动”状态,并向计算机传递必要数据,计算使用武器的各项指数。
在接敌过程中,飞机通常以大俯仰角进入射击区。
满足必要条件后,发射导弹。
以双机以上编队行动时,F-15、F-16通常分成突击编队和掩护编队,按高度向纵深沿正面疏开。
突击编队位于佯动编队的前面或后面,距离通常为2000~5000米。
“幻影”2000的中距战比较注重通过相互间密切策应和掩护,创造中距攻击条件。
它的中距战术分三种态势。
主动态势下直接攻击“幻影”2000双机保持跟踪队形,前后距离约4千米,从约110千米外与机载雷达性能稍逊的目标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接敌,速度550~650千米/小时,目标机双机保持密集队形。
“幻影”2000双机加速到0.9马赫,以240千米/小时速度差、600~900米负高度差接敌。
距离目标机37~74千米时,“幻影”2000锁定目标机双机,同时实施中距导弹攻击,然后进入近距实施格斗。
均衡态势下机动攻击“幻影”2000双机与机载雷达性能相近的目标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互相接近。
双方同时发现对方时一般距离70~80千米,“幻影”2000在距目标机约56千米危险空域之外实施“对向”和“背向”监控警戒战术,伺机接敌并实施中距攻击。
被动态势下伺机攻击“幻影”2000双机保持防御队形与机载雷达性能较优的敌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接近,敌机在距离 70~80千米时首先发现“幻影” 2000并迅速占位,“幻影”2000也获得机载威胁告警系统或地面引导单位及空中预警机的提示后,迅速变换成球状编队接敌,实施“对向”和“背向”监控警戒战术,并逐步加快“对向”与“背向”转换频率,造成敌机连续丢失目标。
当接近至40~50千米时,“幻影”2000双机同时“对向”加速接敌,集中力量攻击威胁较大的一架,然后再攻击另一架目标机。
双机编队攻击战术双机编队在中远距空战中的战术主要有:直接攻击、钳形攻击、釜底攻击、水平疏开、垂直疏开、组合疏开等。
直接攻击在攻击机与目标相向或同航向飞行时,使用导弹攻击。
当目标处于中空或高空时,攻击机在目标探测距离和导弹最大发射距离方面占较大优势,可在空中或地面指挥所指挥下进行攻击。
如条件允许,攻击机可以1000~2000米的负高度差进入目标前半球或后半球,当机载雷达探测并识别目标后发射导弹。
攻击前通常打开电子战设备干扰对方,防止其进行攻击,而后飞机在上仰时以最大允许发射距离发射导弹。
钳形攻击是指利用两个编队从不同方向(侧面)同时攻击目标。
如果对方发现一个编队并向其转弯,另一个编队即可占据有利战术位置对目标进行尾后攻击。
此时,地面或空中指挥所对飞机进行引导,并观察空中情况和协调各型飞机的行动。
其中有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侧冀迁回,占位攻击。
双机保持跟进队形从70千米外接敌,高度大约在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时,目标机高度3600~9500米。
距离40~60千米发现目标机,距离30~40千米时前位长机向一侧反转诱敌,后位僚机接敌并发射中距导弹,长机再反转进入攻击。
若僚机攻击前被目标机锁定,则僚机实施反转诱敌,由长机转入攻击。
二是双向迂回,左右夹击。
双机保持跟进队形,高度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时。
距离30~60千米雷达发现目标机,15~40千米锁定,双机同时向两侧分开,并反转迁回,再回头对目标机实施包抄夹击。
釜底攻击是F-15、F-16等型机混合编队进行空战的主要战术,经常与“钳形攻击”组合使用,适用于中队以上编队空战。
在空中预警机发现目标后,F-16双机立即机动至目标侧翼,并进行防御机动,吸引对方,迫使对方中队进行双机水平疏开,其中对方一个双机编队跟踪F-16双机,而后F-15双机投入战斗,对F-16双机在低空从相反方向投入战斗,与F-15形成“钳形攻击”。
如果隐蔽攻击失败,F-16将吸引对方跟踪,并展开近距空战。
远处的F-15在情况适宜时,有选择地发射中距导弹攻击。
水平疏开在低空空战和条件不允许进行垂直机动时使用。
其要领是数架或双架飞机同时施放有源干扰,并按预定角度沿水平面脱离原航线向两侧做修正转弯。
完成疏开后,继续接近目标,使敌无法发挥导弹发射的距离优势,同时可保障攻击编队顺利进入导弹的有效发射距离,向目标转弯后,先敌实施发射。
战斗开始前,为达成攻击的隐蔽性,战斗机双机须编成密集梯队战斗队形,前后距离200米以内,左右间隔100米以内。
当与目标距离达到60~65千米(约为最大探测距离的70%)时,敌雷达进入自动跟踪状态,编队立即改变队形。
当发现在捕捉到目标的同时也被敌雷达截获时,飞行员立即施放干扰15~20秒,而后以30°~45°的角度脱离原航线,向两侧做修正转弯,并直飞60~70秒。
直飞时间取决于修正转弯的角度,角度越大,直飞时间越短。
直飞过程中为防止目标脱离雷达跟踪区域,飞行员应尽量缩小角度,修正自己的位置。
这些机动动作可最大限度缩短对方导弹发射距离,破坏其雷达自动跟踪,迫使其重新判断形势,重新定位和锁定目标,重新准备导弹发射。
即便对方双机编队长机雷达锁定没有被破坏,从发现己方双机疏开到重新定位也需要50~60秒。
利用此间隙,己方双机可进入导弹的有效发射距离,向对方转弯,并根据情况做如下选择:双机同时对对方实施攻击;长机对对方实施攻击,僚机对长机进行保障,或相反。
假如己方双机完成疏开后,长机仍处于对方雷达锁定之中,长机应在转向目标后,重新施放干扰,掩护僚机对对方实施导弹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