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解读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于1939年出版。
这本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生动的人物形象、鲜明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和探索。
《愤怒的葡萄》的主题是人性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
小说以20世纪初期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庄园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辛勤种植葡萄的家庭的艰难生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汤姆·贾德和被压迫的农民们之间的斗争,以及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葡萄收获季节中的暴力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贾德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男人,他同时充满了热情和愤怒,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憧憬。
通过汤姆的形象,斯坦贝克揭示了人类本质中深层次的冲突,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在小说最后汤姆面对农民们的挑战时,他也遭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抉择,最终选择了站在农民一边,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领导者。
除了汤姆,小说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如被压迫的农民们和卡尔·松伯格等丰富多彩的形象,他们各自承载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矛盾。
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交错与碰撞,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极端贫富悬殊、阶级地位的不平等和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一种非凡的个性和固有的特点,令人难以忘怀。
除了人物的描写之外,小说中的空间设置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普通的旅店、船上、家庭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是社会阶层、矛盾冲突和人物命运的体现。
此外,舞台剧式的叙事手法也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作者以戏剧性的方式将事件推进,让读者一次次地感受到主题的深度和意义;同时,镜头的变化和人物的交替出场,使得小说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戏剧性。
总之,《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种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不公,提醒人们虽然人类世界一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但并非没有办法控制甚至改变。
《黄金梦》读后感

《黄金梦》读后感《黄金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创作的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两位农民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社会意义而闻名,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乔治和连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乔治是一个聪明、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而连则是一个身心残疾的巨大力气,两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和依赖关系。
他们一起梦想着拥有自己的农场,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最终这个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所粉碎。
通过乔治和连的命运,斯坦贝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渴望,以及社会的不公和残酷。
在大萧条时期,贫困和失业让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活的艰辛和不确定性让人们感到绝望和无助。
尽管乔治和连努力奋斗,但最终他们还是被现实击败,这种无奈和无力感让人心痛不已。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斯坦贝克在小说中还探讨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乔治和连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是小说的核心,他们彼此依赖,互相支持,在困境中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然而,最终连的死亡让乔治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孤独,他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和支柱,也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黄金梦》,斯坦贝克呈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世界,人类的梦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斯坦贝克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黑暗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总的来说,《黄金梦》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反映现实的镜子。
通过乔治和连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脆弱和坚强,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以及友谊的珍贵和孤独的痛苦。
这部小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读完《黄金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乔治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永远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读小说《菊花》有感

读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约翰·斯坦贝克( John . Steinbeck, 1902 ~1968)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他曾写过不少短篇小说,《菊花》( the chrysanthemums) [ 1 ]便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菊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斯坦贝克的故乡———南加州的萨利纳斯峡谷。
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是一位能干的35岁的家庭主妇,她十分擅长种菊花,和丈夫亨利一起过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
但平淡的生活压制不了爱丽莎内心充满的勇气和渴望,她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去领略生活的风光。
她的这种渴望在碰到一位四处流浪,过着自由生活的补锅匠后变得更加强烈。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
爱丽莎送给补锅匠的菊花被弃之路旁,她对男性世界彻底绝望,她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小说开篇渲染的环境气氛,标题《菊花》的象征意义以及斯坦贝克着力塑造的爱丽莎的人物形象,都蕴涵着女性主义思想。
正是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爱丽莎心理活动的发展,使其女性身份由被界定到自我发现的完成。
1 氛围的暗示斯坦贝克把故事的发生地定在萨利纳斯峡谷,然而,他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是峡谷的旖旎风光,而是一副沉闷的备受压抑的画面。
“厚重的,灰蒙蒙的法兰绒般的冬雾紧紧笼罩着萨利纳斯峡谷,仿佛要与天空,与外部的整个世界隔绝开一样”,而“这冬雾像扣在山峰上的铁锅,使得整个峡谷看起来像一个紧密扣实的锅盖”。
“紧紧笼罩”,“锅盖”,“紧密扣实的铁锅”,以及紧接着的“苍白的冷冷的阳光”,“焦黄的柳树叶子”等意象词无不暗示着爱丽莎生活的地方是多么的萧条衰败而毫无生机。
它衬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说当时社会的大气候给人的一种压抑,无形中摧残着女性内心的渴望,使她们像爱丽莎一样迷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女性身份。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她们不得不安于“家庭中的天使”一般的角色。
“社会认为真正的女性应该是虔诚的,纯洁的,顺从的,持家有术和深居简出的,并将此定义强加于女性身上。
野葡萄的读后感

野葡萄的读后感
《野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
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大萧条时期的加利福尼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的生活。
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
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让人深思和感慨。
小说的主人公是贫苦的农民家庭成员,他们在大萧条时期的加
利福尼亚艰难生存。
小说通过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
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
界和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农民家庭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在大萧条时期,社会的贫富差距极大,农民们生活在贫困和艰难之中,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削,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让人对
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的愤慨。
除了对社会的批判,小说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在艰难的环境下,人们的内心往往会变得扭曲和丑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
各自的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作者通过
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思。
《野葡萄》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小说,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通过对农民家庭的描写,作者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让人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深的愤慨。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思。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性的探讨,让人深思和感慨。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引言《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30年代美国为背景,描述了一家农场主家庭在大萧条时期的生活困境以及工人阶级的艰辛。
在阅读《愤怒的葡萄》之后,我被小说中强烈的情感和社会思考所震撼。
本文将从人性探索、社会暴力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并分享我的个人感悟。
人性探索《愤怒的葡萄》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逼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动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汤姆·乔德成长的过程。
他从一个自私冷漠的人渐渐转变成关心他人、彼此支持的人。
这个转变不仅源于他与沃兹一家的深入交往,也得益于他对社会不公的认知。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以及如何在逆境中发现人性的美好一面。
社会暴力小说中反映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不平等。
经济危机使得许多农场主家庭陷入困境,而他们对农场工人的残酷剥削更加加剧了社会矛盾。
作者通过描写一系列工人受苦的场景,展现了社会暴力的残酷和无情。
例如,当农场工人盼望着派人进城买汽车零件修理汽车时,农场主却保持漠视,这让工人们对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和愤怒。
小说通过展示社会暴力的丑恶面目,引起了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小说中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思考。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汤姆·乔德开始积极参与工人运动,为工人争取权益做出贡献。
小说中的工人集会、罢工等情节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理念的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宣扬了作者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呼吁社会变革以缓解民众的困境。
总结与感悟通过阅读《愤怒的葡萄》,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社会的不公和暴力使得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然而,小说中也透露出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敢,让人对美好的未来保持希望。
伊莉莎的需求——解读斯坦贝克的《菊花》

发掘和解读蕴含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作品蕴涵的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对斯坦贝克的<菊 花>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读,揭示小说中自然(菊花)与女性的密切关联性以及作家对自然与女性的命运的深深关注.这篇小说辰示了自然环境、男性与女 性的关系,描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预设了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许红娥.郑桃云.XU Hong-e.ZHENG Tao-yun 被弃之菊花被摧之女性——重新解读约翰·斯坦贝克《菊
花》中的生态女权意识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9)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性和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通过<菊花>一文 ,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菊花情结展示了自然和女性的认同性;同时,通过男主人公亨利和赶车补锅人对菊花和伊莉莎的态度,揭示了在男 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此来呼吁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
2.期刊论文 付文中.胡泓 斯坦贝克《菊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z1)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文化中,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在《菊花》中,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就以伊莉莎的菊花情结的演绎 为主线,阐释了伊莉莎与菊花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妇女和自然双重困境深切关注.
科技信患
0高校讲台o
SClENCE INFoRⅣ队耵oN
2007年第lO期
伊莉莎的需求
——解读斯坦贝克的《菊花》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中所揭示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所触动。
这本小说以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他们分别是童年时代患病而留下智力缺陷的兄弟卡尔和他的弟弟恩尼斯。
卡尔是一个善良、纯真的人,而恩尼斯则是一个聪明、机智但却充满愤怒的人。
他们的关系如同小说的标题一样,充满了愤怒和矛盾。
小说通过描写恩尼斯的成长过程,展现了社会对弱者的残酷和无情。
恩尼斯在面对社会的不公正时,选择了用愤怒来应对。
他对社会的愤怒和对自己命运的愤怒,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冷酷和无情。
然而,正是这种愤怒也使他保持了一份对正义和真实的坚守。
他不愿意接受社会的不公,也不愿意向命运低头。
通过卡尔和恩尼斯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卡尔的善良和纯真是一种天性,他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而改变。
而恩尼斯的愤怒和冷酷,则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们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愤怒的葡萄》不仅仅是一部揭示人性的小说,它还通过对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命运。
小说中描绘的农民工的艰辛生活和对贫富差距的不满,给人们带来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农场主家族的生活,展现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读完《愤怒的葡萄》,我深深被故事中所展示的人性和社会的残酷所触动。
这本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对社会不公的抗争。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值得每个人去读一读。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农场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描写,斯坦贝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读完《愤怒的葡萄》,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描绘的农场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农民们的愤怒和抗争,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农场主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对农民进行压榨和剥削,而农民们却因为贫困和无助而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不公平的现实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在生活的压迫下,一些人变得冷酷和无情,而另一些人却选择了同情和帮助他人。
斯坦贝克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让读者深刻地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在面对不公时应该如何选择。
总的来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更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
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一样,选择同情和帮助他人,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狂英语S论版R3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解读#陈丽屏(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斯坦贝克是美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具有生态文学的特点。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斯坦贝克的三部经典作品《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和<珍珠>可以分析环境破坏和精神危机下的人类生存困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指明人类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方向。
关键词: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78-2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741. 绪论当今世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 天》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人类从此开始关注生态环 境。
文学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承担着从人类自 身的精神深处寻找原因的重任,部分充当了环境保护者 的角色。
文学批评有很多手段和方式,生态批评在20 世纪末兴起。
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首次在文 学领域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到20世纪90年代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批评手段并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
生态批评通过文本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类与 自然的关系,唤醒人们保护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意识。
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对自然的热爱以及 与海洋学家里基茨对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关注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切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闪烁着 生态思想,具有超前的生态意识。
“斯坦贝克和他的敏 锐的生态观……超越了他的时代。
"(Kathleen H ic k s: 89)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 生态三个方面解读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不管在自然还是精神上都对人类产生危机,旨在倡 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独立、相 互融合的平衡点,从而构建生态和谐。
2.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自然使生命得以存活,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成为可能,使人的精神得以寄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人类认为自身的利益高于其他非人类,所以“人只对人 类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对大自然的义务只是一种间接 *义务”(何怀宏:337),这一思想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
现代文明带来了先进技术,于是人们更是肆无忌惮地掠 夺自然。
在人类长期盲目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条件 下,自然灾难接连发生。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1935年3月,沙尘暴席卷美国南部平原,毁掉了俄 克拉荷马的四分之一,堪萨斯一半的麦作物,以及内布 拉斯加的全部,美国500万英亩全部被吹光。
唐纳德- 沃斯特认为,尘暴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愚蠢 摧毁了大平原的自然生态(唐纳德•沃斯特:14)。
斯坦贝克的经典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先于生态批评的崛起,但已经具有强烈的生 态意识。
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了一派尘土飞扬、干旱的景 象:“大路上的尘埃飞扬起来,……天空弥漫着尘土,愈 来愈暗……最细的尘土现在已不落回大地,而是消失在 逐渐变暗的天空中。
”小说多次描写飞扬的尘土、干涸贫 瘠的土地等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景象。
资本家强迫农 民种植棉花以获取最大利润,“棉花把土地弄坏了,吸干 了土地的血”。
过度地使用土地,使土地沙化严重。
“银 行”所代表的资本家大量合并土地,农民被赶出家园。
俄克拉荷马、肯萨斯等州的农民因失去土地,从而失去 生存的家园,以乔德一家为代表的农民踏上了遥远的西 行之路,怀揣着梦想,希望在传说中充满蜜和奶的加州,重新获得生存的空间。
当他们经过千辛万苦来到西部,才发现这里也不是一片乐土,他们依旧没有能摆脱生存 权利被压迫的命运。
“当难民们迁移到有牛奶有蜂蜜的 加州,却发现那儿情况更糟,因为在繁茂的加州谷地,农 场主们贪婪的开发注定要造成更大的破坏。
”(斯坦贝*2018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8“生态视阈下的斯坦克研究’’项B负责人,项S号:2018SJA0118。
1782018年第4期|文学评析克:352)生存是人最基本的目的,最原始的要求,但是流 民们饥不果腹,居无定所,满足不了最基本的生存。
《致一位无名的神》里,作家描写了人与自然的一 幅感人画卷,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到大自然惩罚的 悲剧。
约瑟夫韦恩带领全家人来到西部小镇安家。
最 开始,这里的环境优美,山青绿水,他强烈地爱上了这片 土地。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破坏,逐渐地这片 土地不再肥沃,植物动物都相继枯萎死亡。
牧场上的人 们陆续搬走,但约瑟夫一家留了下来,因为他坚信,通过 他坚强的意志,农场可以再次繁荣起来,因为他觉得“这 里的树是他的孩子,这里的土地也是他的孩子”。
他割 开自己的皮肤,企图用自己的鲜血拯救大地,让雨神降 雨,但是他献出的鲜血,甚至付出的生命也没有用。
因为土地消亡人也不会有活路,大自然必定会在环境破坏 后报复人类。
3. 社会,人类赖以生活的生态空间人类中心主义不但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也导致人 与人的对立。
《愤怒的葡萄》里,恶劣的环境,生存的压 力,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态也变得扭曲。
俄克拉荷马 的流民千里迢迢赶到加利福尼亚,在这里不仅没有感受 到本地居民的关心,而且还遭到当地警察的驱赶。
贫苦 农民在黑暗社会中遭遇悲惨,漂泊不定,寄人篱下。
作 家认为,小我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凯西的死唤醒人们 的意识,只有从小我转变成大我,联合起来,用抗争对抗 专制,才能维护人的基本权力和自由。
离开了社会,个 人就无法生存,流民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关爱、互相同 情才能抱团取暖。
发表于1947年的《珍珠》里,斯坦贝 克认为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系统一样,也是一个生态系 统,任何个体离开了社会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与社会相 互联系而不可分割。
奇诺在捕捞珍珠的过程中,幸运地 捞到了一颗硕大无比、明亮匀称的珍珠。
珍珠似乎给奇 诺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但很快镇上人人都知道了这 一消息,都千方百计的想与珍珠扯上关系,就连牧师和 医生都誕觎这笔财富。
医生和牧师,本是人类身体和心 灵的救治者,但他们不仅背弃职业道德,而且表现出了 人性的巨大贪欲。
小镇上社会生态遭到破坏,个人的生 存也就会遭到破坏,奇诺一家因拾到珍珠而遭遇家庭种 种不幸,而这一切都由于象征着物质主义贪欲的珍珠引 起的。
要重新获得社会生态平衡,就要消除物质欲望。
最后奇诺把代表财富和欲念的珍珠扔回了大海。
4. 精神再生,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鲁枢元在《心中的旷野》一书中说“生物有机体,要 想改善自己的境遇,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造外部的环 境,一条是改变自身的习性。
”“自然环境的危机其实还 是人类内在的心理危机,解救生态困境还是要靠人的革 命,这一革命的实质便是‘人类精神的再生’。
”柯利的妻子是小说中最孤独的人,嫁给粗暴多疑的柯利后生活 枯燥乏味,甚至被剥夺和别人交谈的权利。
她偷偷接触 农场工人,但他们对她常常敬而远之,所以她愤怒地说: “为什么我不能和你聊天,……难道我没有跟人说话的 权利吗? ”(斯坦贝克:63 -64)她的孤独不被人理解,而 最终必定遭到毁灭。
农场工人克鲁克斯是个黑人,他的 社会地位比常人更为低下也更孤独。
对精神世界寻觅 以求在冷漠无情的现实中找到一片心灵的绿洲,斯坦贝 克把精神的再生寄托给乔治和莱尼。
莱尼有智障,但并 没有拖累乔治,而是他安居乐业之梦的分享者。
莱尼使 乔治的生活有了热度,他才活得“有滋味”,使他依然保 有人性。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依靠的良好愿望,体现了作家的生态整体论,也是人类走出精神危机的 途径。
5.结论生态批评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寻找文学作 品中缺席的自然,批判物种歧视和人们对自然的肆意破 坏,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 识和对自然的尊重,使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得以持续存 在和发展。
我国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批评还“探索文学的 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王诺:67)“随着人类生态 意识的觉醒,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曙光已经呈现,这便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时代。
”(徐恒醇:7)斯 坦贝克的经典小说体现了一种生态精神,体现了作家对 于西方现代性利弊得失的批判意识,体现了作家对于人 类文明发展前景的深切的忧患意识,而且体现了作家的 乐观的家园意识,对于人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美好 愿景。
Q参考文献: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 学出版社.鲁枢元.2007.心中的旷野[M].上海:学林出版社.唐纳德•沃斯特.2003.尘暴一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M].侯文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王诺.2008.欧美生态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约翰•斯坦觅克.2004.愤怒的葡萄[M].胡仲持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徐恒醇.2000.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约翰•斯坦见克.2004.人与鼠[M].张滋智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John Steinbeck. 1935. To A God Unknown[M]. London:William Heinemann Ltd(8).Kathleen Hicks. 2012. Steinbeck Today [J].Steinbeck Review(9):8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