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_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3杨烈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摘 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
关键词:二语习得;普遍语法;认知处理Abstract :Universal Grammar brings positive effect on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aspects of studying goals ,contents and method.U 2niversal Grammar ,however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or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us ,un 2selectively applying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Grammar into th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Universal Grammar may pro 2duce uncertainty ,because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esents some cognitive features.Studies U G 2bas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cus on the present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while cognitive theory focus on compute and bining the two theory tendencies may fascinate u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probe into the n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K 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Universal Grammar ;cognition processing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27-040.引言以Chomsky (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 G )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作者:李保军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普遍语法的基本理论,逻辑问题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来探讨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状况和作用。
关键词:普遍语法;逻辑问题;可及性;影响一、普遍语法简介1965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在其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及“语言普遍现象”,作为“生成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UG(普遍语法)由一系列原则构成。
原则固定不变,确定了人类各种语言内在的共性,为各种语言所遵守。
参数则决定不同语言的个性。
UG是儿童学习语言前的初始状态,接触语料后使原则的参数得以设定,产生一个具体语法(PG),称为核心语法。
1981年,乔姆斯基在著作《管辖与约束论集》中提出“原则与参数”理论,对“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拓展。
1993年,乔姆斯基提出最简方案模式(MP模式),核心是对“原则与参数模式”中的结构和转换作进一步简化和抽象化,使整个模式不再有任何冗余的层次和操作,并能更合理地解释儿童在短时间内掌握母语的事实。
二、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普遍语法提出的理论依据之一在于解释儿童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
那么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White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二语习得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非常有限但仍然有很多习得者最终能够成功习得第二语言。
因此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然而,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因为二语习得者已经掌握的母语可能也会起作用。
这样一来,要充分说明二语习得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二语习得中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
(2)二语习得者的某一语法特征既不是仅仅通过观察二语输入也不是通过二语输入及非特定领域学习原则更不是受母语迁移影响就可习得。
这就说明二语习得者可以重新设置普遍语法的参数值,普遍语法为二语习得可及。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刍议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与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及其认知基础的学科,它通过对人类语言能力的探究,旨在揭示语言的本质及其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
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基本假设,分别是言语认知、普遍语法和认知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这三个基本假设进行详细论述和探讨。
一、言语认知言语认知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人们使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并且通过语言来组织和处理自己的思维。
言语认知假设认为,语言和思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涉及到了注意、记忆、推理等认知过程。
在言语认知的研究中,语言的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现象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可以揭示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言语认知的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天生具备一套固有的语言结构和规则,这就是普遍语法。
普遍语法假设认为,语言的规律和结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内在系统。
普遍语法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结构的普遍性和语法的内在规则。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找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普遍语法的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并且对二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认知语言习得认知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认知过程来习得语言的能力和知识。
人类在早期儿童发展阶段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认知过程来习得语言。
在认知语言习得的研究中,重点关注语言习得的机制、过程和影响因素。
语言习得的机制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的习得。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模仿、归纳和推理等认知活动来获取语言的能力。
此外,语言习得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认知发展阶段的影响。
语言普遍性与语言习得

语言普遍性与语言习得人类语言习得存在诸多共性,而语言普遍性理论能对语言习得共性作出很好的解释。
本文基于普遍语法和类型普遍性,分别从内在和外部解释了一语与二语习得的本质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标签:语言普遍性普遍语法类型普遍性一语习得二语习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经历了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之后,又提出了语言普遍性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应用于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普遍性理论主要有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和Greenberg的类型普遍性(Typological Universals)。
一、语言普遍性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
UG理论认为,正是因为有普遍语法的存在,人类各语言之间才表现出了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每种语言都有一种区分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语言手段,而且标示一般疑问句有三种基本方法,大多数语言都有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以英语、法语和汉语的一般疑问句为例,它们或者保留陈述句的句法形式,改变语调,如例(2);或者改变句法,如主语与动词颠倒等,如例(3);或者把外加的词和词组添加到基本陈述句形式上,如例(4):(1)a.英语:You want to buy a new pencil.(降调)b.法语:Tu veux acheter un nouveau crayon.(降调)c.汉语:你要买一支新铅笔。
(降调)(2)a.英语:You want to buy a new pencil?(升调)b.法语:Tu veux acheter un nouveau crayon ? (升调)c.汉语:你要买一支新铅笔?(升调)(3)a.英语:Do you want to buy a new pencil?b.法语:Veux-tu acheter un vouveau crayon?c.汉语:是不是你要买一支新铅笔?(4)a.英语:You want to buy a new pencil,don’t you/right/what?b.法语:Tu veux acheter un nouveau crayon,n’est-ce pas ?/ Tu veux-ti acheter un nouveau crayon ?c.汉语:你要买一支新铅笔吗?/你要买一支新铅笔,是不是?/你要不要买一支新铅笔?不仅如此,关系从句的表达方式、否定结构等,人类各语言也大致相同。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普遍语法假说提 出的根据及其在二语 习得 中作 用的 简单 综述使 广大研 究者把握 问题 所在 , 而把普 遍语 法在二语 从
习得 中作 用问题 的研 究更加推 进一步。
[ 关键 词 ] 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 作用
中图分 类号 : 3 4 H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6 0(0 9 0 0 6 0 17 8 1 2 0 )9— 0 7— 2
二 语 习得 中 继续 发 挥 作 用 。 2 普 遍 语 法 在 二 语 习 得 中 不 起 作 用 。Be . l y~V o a rm n
不归 于几 百万年 的进 化或 神经 组织 原则是 毫无 道理 的。这 说 明人类语言 能力 不是单纯靠外界 的影 响而形成 的 , 而是先 天遗传下来 的 , 是人类的生物属性 。乔姆斯基认 为普遍 语法 是人脑生来就具 有 的一种 能迅 速习 得语言 的特 殊机 制。它 是一种无 意识潜 在 的知识 , 需通过 学 习而存 在 于大脑 中 , 无 决定着人类语 言的现有面 貌。正是 这种 机制 , 才使 “ 人也 笨
语文 学刊 ・ 语教 育教 学 外
20 09年 第 9期
普 遍 语 法在 二语 习得 中 的作 用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孙 爱 良
(山东 曲阜 师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 5
[ 摘
要 ] 普遍语法用于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已 接近3 年, 0 但是在 中国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本文旨 在通过对
时 间 内不 费 劲 地 成 功 习 得 , 不用 说 他 们 接 触 到 的语 料 是 有 更
在二语 习得过程中 , 成人二语 习得者们接受 的语言输 入 更 加贫乏 , 但二语 习 得 中又不乏 优秀 的成功 者。因此 , 成 在 人二语 习得过 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语言 习得的逻辑 问题 ( 文 王 斌 ,0 1 。许 多学者认 为 U 20 ) G具有普遍 性 , 应该在 二语 习得
二语习得理论__中文

(一)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 ,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 ,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有的人在运用语言时 ,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 ,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
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
从本质上说 ,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在 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
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
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监控。
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
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研究

( 辽 宁对 外经 贸 学 院 公共 外语 教研 部 ,辽 宁 大连 1 1 6 0 5 2 )
[ 摘 要] 乔姆斯基 等人提 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不但 阐释 了儿童利 用大脑 中的语 言机制 习得 母语 的 问题 ,
而且对 二语 习得研 究具有重要意义 。语 言学界对普遍语 法在 二语 习得 中可及 性存在 不 同观 点 , 其可及 性是确
二 语 习得者 来说是 完全 可及 的 。 除 了上 述 的实验 结 果 之 外 , 很 多 学 者 还 列 举
就儿 童母语 习得 的现 象 提 出 的 , 因为 美 国的 结 构 主义 语 言学 没能 解释 儿 童 的语 言 习得 问题 。乔 氏认 为 , 语 言 习得 机 制 是 人 脑 具 有 的一 种先 天 特
定结构或者属性 , 这是人类能够学会使用语 言之
内 因。普遍 语法 这 种人类 特 有 的语 言知识 体 系是
正 常儿童 母语 习得 研 究 的结 果 却 表 明 , 很 多儿 童 在母 语 习得 时得到 的可 理解性 语言输 入 是十 分 匮
以 日语 为二语 的学 生 进 行 实验 ,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这 两 组学 生大部 分能 够理解 反 身代词 在不 同语 境 中
所 指代 的关 系 。说 明两 组学 生遵循 普遍语 法 对 这 个 反身 代词 进行 了理 解 , 可 见普 遍 语 法 原则 对 于
第 二语 言习得 理论 的建 立 以对 语言 本身 理 论 的研究 为基 础 。普 遍语 法理 论 最初 源 自解 释儿 童 的母语 习得 过 程 , 在 应 用 语 言 学 以及 心 理 语 言 学 研 究 中具有 重 要 的地 位 , 同时 也 是 转 换 生 成语 言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4页word资料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一、引言转换生成语法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问世,它是由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也正是基于此理论,乔姆斯基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
乔姆斯基(1965)指出,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
它强调我们的大脑在经验之前就固有一种结构或属性,这些结构和属性是通过先天遗传而来。
假如没有这些结构,人类在大脑中无法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它是大脑最原始的状态,也是人类学会如何使用语言的内在原因。
二、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理论强调的是准则、条件的系统,这些人类共有的准则或条件也是语言的本质所在,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遵守的。
人脑拥有关于语言的共有认知。
无论哪一种语言,都必须共同掌握语言的普遍语法。
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中,语言被视作人们思维的一个特性,而普遍语法理论可以说明人类是如何学习、掌握语言的。
他强调人一出生,他的大脑中就固有一系列的准则,它们适用于一切语言,只是每种语言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参数的不同而各具特点。
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把共有的一系列准则适用于某一特定的语言。
该理论目的之一就是试图发现一切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
而事实上对一切人类语言进行全面的调查是根本没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并不把所有语言都看作是相同的,它的研究一般是立足于某一语言的特点从而试图发现一切语言共有的特点,是一个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进而试图更好地阐释人类所有的语言。
三、普遍语法与第一语言习得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指出,人脑的原始、最终状态对人类对学习或掌握一门语言具有很大影响。
人脑的原始状态一般是新生儿的大脑,此时它对语言毫无了解,即最初零状态(S0)。
最终状态则是指成人的母语使用状态,即已经完全了解如何使用语言即稳定状态(Ss)。
学习、掌握一种语言其实就是从最初状态向最终状态的一种趋于稳定的动态发展过程,也就是S0→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1.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D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普遍特征,即普
遍语法(UG)和一套评价系统。也就是UG学说中的“原则和参数理论”(Principle and
parameters in syntactical theory)。已经掌握了一套语言系统的人,对客观世界已经有了比较
详尽具体的认识,他们运用目的与表述客观世界的时候,往往先要把表述的对象转换为母语,
再对应为客观世界,再组织目的语语料。可以表示为:需要表述的对象——母语——客观世
界——目的语——表述
而最大的差异便在于,成年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母语系统。若普遍语法理论同
样适用于二语习得,那么如何重置第二语言中的参数值(一套语言系统规则)便是问题的关
键。
2.普遍学习策略
适当对比,形成母语的正迁移。
众所周知,汉语是一种语法规则非标记性的语言,没有性数格时体态的变化,往往给有
标记语言的母语学习者带来诸多困扰。但是在句法范畴中,汉语用“着、了、过”表示进行、
完成和经历体,用“被”表示被动,这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是隐性的。在这种情况下,适当
的语言对比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习者找出重点、难点所在,也有利于二语学习者对参数值
进行重置,形成母语的正迁移。
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师,如林语堂,萧乾,卞之琳,他们何以国文做得好,
英文也写的通呢?他们在母语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普遍语法”已经自然而然地在他
们脑中形成,并且中英文当中本身就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如eat one’s words(食言),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因此学起英文来也比一般人的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