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诗中杜鹃意象意蕴的拓展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 (11)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11)杜鹃在古诗词中的悲情意象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
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
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
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
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
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
这类作品最为多见。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春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杜鹃鸟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作各种象征的意象,例如爱情、孤寂、忠诚等。
在中国
古代诗词中,杜鹃鸟常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出现,因为它们通常是一对一对地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偎,代表着浓情蜜意。
杜鹃鸟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孤独和忠诚的意象,因为它们常常
在寂静的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表达着对爱人的思念和忠诚。
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的英译问题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杜鹃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杜鹃鸟往往代表着
不同的含义。
在进行古诗词的英译时,译者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杜鹃鸟所代表的
文化意象,以及如何使译文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化中。
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寻找恰当的英语词汇来传达杜鹃鸟的文化意象。
有时候,直译并不
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中杜鹃鸟所代表的含义,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英语词汇,甚至可能
需要加入一些注释或者解释,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所蕴含的意义。
在进行古诗词的英译时,译者还需要考虑如何使诗词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化中。
这就需
要译者不仅了解原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还需要了解英语读者对于爱情、忠诚等主题
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译文中更恰当地表达出原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一意象,并通过恰当的词汇选择和文化解释,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又
能够更好地融入英语文化中。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也为传播和交流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93唐诗解读——杜甫之《杜鹃行》

293唐诗解读——杜甫之《杜鹃行》杜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鹪。
虽同君臣有日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
万事反复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注:蜀天子:指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
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曰杜鹃,亦称子规。
似老乌:指杜鹃羽毛似乌。
寄巢:据说杜鹃不会筑巢,到别的鸟类巢中下蛋,孵出雏鸟后,又不捉虫喂养,而让别的鸟代为哺育这两句说;群鸟为杜鹃哺育幼雏,好象依然存有君臣之礼,但杜鹃因此骨肉疏远,显得孤零零的了。
根据多数杜诗注家的意见,这里的杜鹃鸟影射玄宗,其幼雏影射肃宗,代杜鹃哺育幼雏的群乌则影射肃宗的亲信宦官李辅国辈。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因拥立肃宗在灵武即位有功,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专权用事,炙手可热。
玄宗被移居西内禁闭,是由他建议并执行的。
唐人小说甚至说玄宗是李辅国派人暗杀的,虽不足凭信,但亦可窥见他在玄,肃二宗父子矛盾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业:既,已。
工,善于,擅长。
窜伏,伏匿。
偏:特别,最。
号呼:大声呜啼。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杜鹃生来就善于藏匿于密叶深处,四,五月时特别喜欢啼叫。
其声:指杜鹃啼声。
传说杜鹃啼叫极其悲苦,直到口流鲜血才停止。
诉:诉说。
区区,犹“拳拳”,忠爱专一的意思。
尔:你。
岂:难道。
始:方才。
发愤:发泄愤懑。
羽翮:羽毛。
翮:羽根。
伤形愚,自伤愚笨不能表达情志。
解读:这首诗写杜鹃鸟的来历、生长哺育和际遇,是一首咏物诗。
但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诗语的闪烁含蓄来看,它应当有比兴寄托之义。
千百年来,流传着“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炽烈而悲情的故事。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皇帝,他的名字叫杜宇。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日杜鹃,亦日子规。
”又记:“杜宇亦日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教人务农,治郫城,亦日望帝。
至今蜀人将农者,必先祀杜主。
杜鹃意象研究

杜鹃意象研究
在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中,意象是核心范畴之一,而动物意象在所
有的意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图腾崇拜的思维支配之下,古代巴蜀地区产生了鸟图腾,其中的杜鹃图腾崇拜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腾崇拜中的动物,逐渐从被崇拜的地位降到了文学的地位,很多都成为了文学意象的原型模式,杜鹃便是其中一个。
作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动物意象之一,杜鹃形象从最初的原始图腾到后来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这一过程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在汉代杜鹃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哀怨,到了唐朝杜鹃意象中的爱情内涵和思乡内涵正式形成,随着社会风气和背景的变化,出现在宋代诗歌中的杜鹃形象,主要用来表达爱情的含义。
在中国文学中杜鹃意象的构成主要包括爱情、思乡和哀怨等因素。
但是所有的构成因素都是在先人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出现的。
爱情因素的出现与神话传说中杜宇的妻子朱利以及杜宇被迫禅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人与自然“情感统一性”的思维下,
原始先民将自己的情感和杜宇对朱利的情感相融合,加之杜鹃的哀婉叫声,文学中的杜鹃成为了表达爱情的符号。
思乡因素是先人“灵魂不死”和“祖灵鸟”思维的呈现,在巴蜀地区这种“祖灵鸟”的观念,表现为将杜鹃的叫声理解为“不如归去”和栖息在青铜树上的九只鸟,因此,文学中杜鹃的思乡形象才得以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最后的哀怨因素则是根据杜宇王位被夺的历史事实,和先人的“集体表象”思维而形成,失去王位并被污蔑的杜宇肯定心中充满了怨恨,这种怨
恨通过杜鹃的叫声表达出来,后人则结合这种叫声来表达自己的哀怨
情感。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1. 引言1.1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随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也需要在翻译中得到恰当的体现。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杜鹃鸟在古诗词中的表达往往难以完美地转化成英语。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情感的尽可能地传达杜鹃鸟所代表的文化意象。
探讨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和英译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也能够提高翻译者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析杜鹃鸟在中国古代诗词和西方文学中的文化意象,探讨杜鹃鸟诗词的英译问题,以及翻译这些诗词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技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2. 正文2.1 杜鹃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杜鹃鸟是一个常见的文化象征,具有多重含义和象征意义。
杜鹃鸟在诗歌中通常被用来比喻思念、孤独和无奈。
在《杜鹃》这首诗中,杜鹃鸟的哀鸣被描绘成一种凄凉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在《杜鹃》这首诗中,杜鹃鸟的嘶鸣被描绘成一种沉重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在《杜鹃》这首诗中,杜鹃鸟的啼声被描绘成一种悲伤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思念。
杜鹃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心灵感受和情感体验。
2.2 杜鹃鸟在西方文学中的文化意象在西方文学中,杜鹃鸟也常常被用作象征和隐喻的意象。
在希腊神话中,杜鹃鸟被认为是宙斯和吕刻的转世,象征着变形和复仇的神秘力量。
在古希腊文学中,杜鹃鸟常常与爱情、背叛和报复等主题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复仇的力量和悲剧的结局。
在英国文学中,杜鹃鸟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化意象。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杜鹃鸟常常被用来暗示背叛和欺骗。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杜鹃鸟的叫声常常被当作不祥的预兆,暗示着悲剧的发生。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杜鹃鸟则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神秘,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杜鹃就是“悲鸟”的形象吗?

杜鹃就是“悲鸟”的形象吗?摘要: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
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
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确定。
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来探究其丰富含义: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
运用这四种方法,可以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进而探究古诗词系列意象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意象;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在高中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意象探究的问题。
那么,何谓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就是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
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
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情感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析。
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缘情悟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探究意象的意蕴内涵可从诗词情感人手,这是最常见的探究方法。
例如唐代诗僧无闷的《暮春送人》:“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
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大致讲的是友人分别,离别之时心情悲伤难耐之语。
然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杜鹃这一形象的出现。
诗人刻意将杜鹃这一形象放在了诗歌的后半部分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离别之时在杨柳、长亭、江水、芳草的形象背景之下,友人双目相对,类似于“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之无声情境,而暮春时节的杜鹃不合时宜的啼鸣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每一声啼鸣声声入耳,声声入境,声声人心。
“杜鹃啼血”意象解读

杜鹃啼血杜鹃啼归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催归。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啼声清脆而短促,极其哀切。
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叫声“布谷、布谷”“早种包谷、早种包谷”“快黄快割”——催春鸟,知更鸟,催工鸟,吉祥鸟“民贵呀!民贵呀!”——爱民,造福于民“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惆怅感伤的传说故事;乡愁乡思;悲怨之深,思念之苦,哀痛之极,感伤悲愁的象征望帝啼鹃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继鱼凫之后)。
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
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
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
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
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为何含悲愤而死一、含冤而死望帝杜宇禅位之后,退居西山。
昔日统治全蜀的君主,如今成为闲居的老人,自然难免一点点惆怅。
四乡竟传流言,说杜宇把君主之位禅让给开明(即憋灵帝),是因为在开明率众治水期间,杜宇同开明的妻子发生了私通,所以才羞惭让位的。
一番好意竟然落得这样的诬蔑,望帝杜宇又气又急,含恨逝去。
杜鹃鸟的别称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都是源自这个故事。
而用“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并表哀怨、愁思之意二、因惭而死《说文·佳部》说:“……蜀王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规鸟,故蜀人闻子规鸣。
皆起曰,是望帝也。
”一说,这声声啼叫是对佳人的苦苦呼唤。
三、失权不能归而死《四川通志》卷201说:“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杜鹃。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杜鹃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意象,其形象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记录。
杜鹃鸟的形象多种多样,可以是婉约的、娇音的,也可以是狂放的、嘹亮的。
无论怎样,杜鹃鸟都是一种高亢、自由的鸟类,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在古人心中,杜鹃鸟是独自一只在山谷中鸣叫的鸟儿,寄托了人们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在古诗词中,杜鹃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情感。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杜鹃山上处处啼。
泪雨纷纷湿轻衣。
这个风景好忧愁。
人在京华独夜归。
”这里的杜鹃鸟代表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随着它的啼声,诗人的心情也被唤醒。
而在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他将杜鹃鸟与离别之情结合,表达了对亲人远去的思念和离别之痛,如“来时细雨满芭蕉,去时细雨湿秋草。
杜鹃声里斜阳外,人在他乡,思故乡”(“杜鹃声里斜阳外,人在他乡,思故乡”中的“杜鹃声里”即指杜鹃鸟的啼声)。
杜鹃鸟在古人眼中是居住在山谷中的鸟儿,所以它的鸣叫声也与山谷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南宋陆游在《村居即事》中写道:“杜鹃声里断人肠,卷帘待晓听残霞。
”诗人把清晨时分杜鹃鸟的啼声比喻为撕裂人心的声音,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美好。
除了作为爱情和离别的象征外,杜鹃鸟在古诗词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意象。
唐代杜甫在《奉济驿重送严大夫赴京》中写道:“唯见牛羊犊,不见杜鹃声。
”诗中描绘了田野间牛羊的欢快景象,但却听不到杜鹃鸟的啼声,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间欢乐的渴望。
由于杜鹃鸟的形象广泛存在于古代诗词中,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中有不同的诠释,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准确地传达出其文化意象是一个挑战。
在进行英译时,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诗词背景的熟悉,选取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杜鹃鸟的形象和情感。
而且,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背景和诗词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译者还需要做出一定的创造,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只有两篇。从整体上把握杜鹃意象意蕴在唐诗中的拓展, 是本 后为何要化为“夜啼达旦, 血渍草木”的“怨鸟”— ——杜鹃呢? 如果
文的创新之处。
望帝是“与其妻通”, 德薄而禅位, 那蜀人为何还要缅怀这样一位
一、 “鸠占鹊巢”: 杜鹃意象的原型
昏聩的君主呢? 一个曾“教民务农”, 举贤任能的国君, 不但失去 了帝位, 而且给戴上了“因色亡国”的帽子, 其冤屈日月可鉴[的愁绪。“一种相思, 两处
恒的主题。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闲 愁 ”, 正 是 杜 鹃 阵 阵 唤 归 的 啼 鸣 , 才 有 了“ 别 后 同 明 月 , 君 应 听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然而, 月下杜鹃的啼鸣, 更是思乡情 子规”的相思之寄。而思念只是表面, 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是对人
文学艺术
CANGSANG
论唐诗中杜鹃意象意蕴的拓展
王功绢 樊倩倩
摘 要 《全唐诗》中有近 1 00 位诗人写到杜鹃, 出现杜鹃意象的诗歌共有 200 余首。本文旨在对杜鹃最早作为“鸠占 鹊巢”爱情鸟象征原型的意象溯源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杜鹃意象在“望帝化鹃”典故中的人文意蕴。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 意蕴: 第一, 声音, 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 身份, 亡国的冤屈帝王; 第三, 行为, 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 意蕴拓展开来, 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 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 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或作为冤禽, 诉 说冤屈之愤; 或与梦蝶意象组合, 共奏离恨悲情怨曲, 从而使杜鹃这一自然物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意蕴不断丰富起 来。
最早渊源, 应归于《诗经》, 而且在整个《诗经》中都是爱情鸟的象 鹃”的人文意蕴的开拓, 也为杜鹃意象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建构打
征( 有 人 甚 以 为 最 早 出 现 在《关 雎》中[2]) , 所 以《卫 风·氓》中 的 弃 下了基础。概括起来看 , 杜鹃有三层意蕴: 第一, 声音, 其鸣若曰
妇警告那些沉溺爱情的女子“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 不 如 归 去 ; 第 二 , 身 份 , 亡 国 的 冤 屈 帝 王 ; 第 三 , 行 为 , 啼 血 化 魂 。
意象。而后又以蜀人思念杜宇的意象出现, 在这些意蕴基础上,
褒斜不容帖宪, 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 猿声十二时。
唐诗把它逐渐扩大为对故里亲友的思念。
官桥祭酒客, 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 君应听子规。
乡愁是中国文化里最感人的因子。游子的哀愁, 根源于读书
— — — 王 维《送 杨 长 史 赴 果 州》
2.杜 鹃 声 中 的 离 别 愁 绪 。 离 别 总 是 一 种 愁 绪 , 或 是 孤 舟 清
封孤石。万里水连天, 巴江暮云碧。湘妃泣下竹成斑, 子规夜啼江 发, 或是杨柳依依, 还或是枝上的杜鹃一声声地苦啼。千般的愁
树白。”就是以杜鹃来写女子对丈夫的相思, 是原始的爱情鸟的 绪便笼罩在离别的历历情景中。以下面三首诗作析:
有近 100 位诗人写到杜鹃, 而像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 《蜀 王 本 纪》记 :“ 望 帝 使 鳖 灵 治 水 , 与 其 妻 通 , 惭 愧 , 且 以 德 薄 不
李商隐等著名诗人, 更是无一不写到杜鹃, 因而, 唐诗在前人创 及鳖灵, 乃委国授之, 望帝去时, 子规正鸣, 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
谷矣。尸鸡鸠即是杜鹃, 在远古文化中作为图腾崇拜而最早出现。
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 人们却以为它啼得满嘴流
“尸鸡 鸠 在 桑 , 其 子 七 兮 。 淑 人 君 子 , 其 仪 一 兮 , 心 如 结 兮 。 ” 血, 而且, 凑巧杜鹃高歌之时, 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 人们见杜鹃
( 《尸鸡鸠》) 以尸鸡鸠起兴, 来引起下文中君子与淑人的爱情, 杜鹃化 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
关键词 唐诗 杜鹃意象 意蕴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物之能感化者, 在天莫若月, 与士耽”。
在乐莫若琴, 在动物莫若鹃, 在植物莫若柳。”杜鹃确是一个感化
人 心 、骚 人 独 钟 的 鸟 类 意 象 。唐 诗 中 的 杜 鹃 更 是 个 耐 人 寻 味 的 艺 术形象, 鹃声凄凄, 晨鸣暮吟, 表达了唐代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
建的杜鹃意象基础上, 极大地拓展了杜鹃意象的意蕴。目前, 研 望帝。”由此, 子规的“规”字与“归”谐音的异曲同工之妙, 使杜鹃
究唐诗中杜鹃意象的论文数量并不多, 而且内容上也多为撷取 著上了思念离人、盼望离人速归的情感。
名言名句或一家之诗进行鉴赏研究, 细化研究杜甫杜鹃诗的作
然而, 如果杜宇真是因鳖灵功高而甘愿禅位于鳖灵, 那他死
而 , 在 历 代 文 人 的 笔 下 , 杜 鹃 又 化 为 了 一 个 哀 怨 、冤 屈 的 人 文 鸟
胡应麟《诗薮》有曰:“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可见, 意象是诗 类, 以冤禽形象表现他的冤屈之愤。
歌的基本要素, 是诗歌的灵魂。
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十九首》:“愁思忽而至, 跨马出北门。举
《左 传·昭 公 十 七 年》记 道 :“ 少 翱 挚 之 立 , 凤 鸟 适 至 , 故 记 于 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
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鸠在整个《诗经》中都是爱情鸟的象征。如 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 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
《召南·鹊巢》谓:“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春夏季节, 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 唤起人
综上, 尸鸡鸠( 布谷鸟) 即杜鹃, 追溯杜鹃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 们多种情思。而且,“鸠占鹊巢”的爱情鸟的象征原型和“望帝化
— — — 李 中《途 中 闻 子 规》
望帝化鹃的啼血之悲来慨叹身世。
杜鹃一声一声的鸣啼, 牵动着客居他乡的游子的悠悠思念,
1.杜鹃声中的游子之思 。 杜 鹃 意 象 最 初 是 以“ 鸠 占 鹊 巢 ”的 家乡却是千山之隔, 杜鹃意象映照着远乡人思念的心灵。
爱情鸟象征而出现的, 如武元衡的《望夫石》:“佳名望夫处, 苔藓
催促了在皎皎孤月的寂静夜空下的游子的归乡之心, 激荡起诗 龙标, 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
人的愁绪, 杜鹃以此成为寄托遥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如: 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相和歌辞·蜀道难》)
朋友贬谪远地, 坎坷的身世不免引起慨叹, 然而, 因为离别,
结心灵里的一声声思归的呼喊,“楚天空阔月成轮, 蜀魄声声似 生 的 慨 叹 , 对 于 失 意 者 来 说 , 宦 海 浮 沉 、仕 途 坎 坷 、人 生 失 意 , 杜
告人”( 杜荀鹤《闻子规》) 。那一声声“思归”、“思归”的鸣叫, 更加 鹃无疑是“添愁益恨”,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
江花已萎绝, 江草已消歇。远客何处归, 孤舟今日发。
条, 又让他们难以释怀。
杜鹃声似哭, 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 仍为此中别。
月 亮 是 昭 然 于 天 际 之 中 的 乡 愁 的 代 表 。迁 客 骚 人 旅 居 异 地 ,
— — — 白 居 易《江 上 送 客》
怀念家园, 苦忆故人, 常寄托于迢迢明月的传递, 望月思乡是永
元稹:“墙上杜鹃鸟, 又作思归鸣。”( 《西州院》)
心中郁积的愁绪更要掩饰在内心, 不能扰乱了友人远去的心绪。
唐彦谦“: 杜鹃啼落枝头月, 多为伤春恨不休。”( 《无题十首》) 一切都是不预期的, 分别也是无从说什么时候再说见面, 纵使有
李涉“: 十二峰头月欲低, 空汇蒙江上子规啼。”( 《杂曲歌辞·竹 千言万语也难以在离别时说出来, 但是这默默无语的场景中一
类早期的生殖崇拜历史有关。远古先民将鸟作为男根的象征, 实 不能言, 却是第一个把杜鹃作为冤屈者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行崇拜以祈求生殖繁殖[1]。中华大字典中解释道: 尸鸡 鸠, 鸠鸟名。
今之布谷也。江东呼名获谷。今扬州人谓之卜姑。东齐及德沧之 三、“杜鹃啼血”: 杜鹃意象意蕴在唐诗中的拓展
间谓之姑保, 其身灰色, 翅末尾俱杂黑色, 农人候此鸟鸣布种其
士人积极入世, 兼济天下的用志情怀和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守的
春风箫管怨津楼, 三奏行人醉不留。
农耕文明之间的不可调和。那时, 唐朝的科举制度已比较成熟
别后相思江上岸, 落花飞处杜鹃愁。
了, 读书人要漫游天下以求入世, 但是, 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
— ——武元衡《同张惟送霍总( 一作送崔总) 赴池州》
“ 父 母 在 , 不 远 游 , 游 必 有 方 ”( 《论 语·里 仁 第 四》) 的 儒 家 伦 理 训
张乔:“丹霄行客语, 明月杜鹃愁。”( 《送友人东归》)
正因为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它才牵系着游子嗟时伤悲
落花枝上杜鹃的苦苦挽留, 清朗月夜下子规的楚楚呼唤, 就
的情怀。“杜鹃啼断回家梦, 半在邯郸驿树中。”( 刘言史《泊花石 算是千言万语也要在这般叫声下逊色, 杜鹃的啼鸣就是离别时
浦》) 就 连 一 首 无 名 氏 的 杂 诗 中 也 叹 道 :“ 早 是 有 家 归 未 得 , 杜 鹃 最贴切的表达。
子 规“ 不 如 归 去 ”的 悲 啼 , 把 太 白 苦 恋 巴 山 蜀 水 的 痛 楚 之 情 叫桃花月, 似向春风诉国亡”, 所以这个曾“教民务农”国君, 被强
渲染到了断肠还不罢休的地步, 以子规入诗抒思乡之情, 是将满 加于“因色亡国”的罪名, 其冤屈可鉴。因而, 杜鹃又以冤禽形象
眼哀愁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又如:
休向耳边啼。”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诗, 更是最富有典型意义
3.冤禽形象, 表达冤屈之愤。“杜宇‘禅让’的传说, 不过是开
的借子规抒思乡之情的名篇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 明的统治者为了说明其政权的合法性而制造的假象。”[4]如胡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