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

导读:【成语】:

闻鸡起舞

【拼音】:

wénjīqǐwǔ

【解释】:

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举例造句】:

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成语故事】: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与习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

非恶声。’因起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是说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睡前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睡前成语故事:闻鸡起舞(wén jī qǐ wǔ) 闻鸡起舞 wén jī qǐ wǔ 拼音:wén jī qǐ wǔ简拼:wjqw 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反义词:苟且偷安、自暴自弃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成语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

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 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即时振作。

南辕北辙的故事_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

南辕北辙的故事_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 篇一:又说南辕北辙的故事 许多人看了典故“南辕北辙”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可以实现环 球航行,郑国人不也可以通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吗?”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先人弄错了呢?让 我们在地球仪上做个实验再下结论吧。现在,郑国人从出发点一直往北走,假设一路顺利,首 先到达北极,停在北极点。此时,在方向问题上就出现麻烦了。因为“北”这个方向是相对于极 点而言的。现在,郑国人无论是越过北极点继续朝前走,还是转过来往回返,方向都会改为朝 南。同样,到达南极点后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无论朝哪边走,方向都是朝北。因此,郑国人 如果要经过环球旅行到达楚国,行进方向也必定要改变。若坚持只是朝北走,到达北极点后就 无法前进了,更不用谈去楚国。从这一点上看,“南辕北辙”中的郑国人还是错了。 篇二: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天下大乱。魏国实力强大,对齐、 韩、赵等国屡次发动进攻。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北)之会”,率十二诸 侯朝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县南),魏惠王开始称霸天下。 但是,以后几十年里,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给秦、楚、齐等国,并经常与邻国赵国发生 武力之争。这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求见魏王。他对魏王 说: “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着北方前进, 但他告诉我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 我就问: ‘你到楚国去应该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呢?’那人指着驾在车辕上的马儿说:‘我的马跑得快,’ 我告诉他: ‘即使马好, 可朝北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啊! ’那人又指着身边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说: ‘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说:‘路费再多也无济于事,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那人依旧不听,说 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 我看他那副样子, 只能随他去。 ”季梁接着说, “其实, 楚国在南边, 他偏向北走, 方向不对头, 即使他条件再好也永远走不到楚国。 这和大王的行径真有点相像呢。 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仗着自己的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 攻人家,势必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远,那就像要去南方楚国反而向着北方走一样荒唐啊!”魏 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停止进攻赵国。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行动与目标相反,也就是 背道而驰的意思。 篇三: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阅读及答案 《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 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 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 反的作用。以上故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为“南辕北辙”近义词;有的放矢为“南辕北辙”反义词。南辕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成语故事南辕北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秦、魏、赵、韩、齐、楚、燕七雄争霸,天下大乱。魏国实力强大,对齐、韩、赵等国屡次发动进攻。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今开封东北)之会”,率十二诸侯朝周天子于孟津(今河南孟县南),魏惠王开始称霸天下。 但是,以后几十年里,魏国开始衰落,屡次败给秦、楚、齐等国,并经常与邻国赵国发生武力之争。这一年,魏王准备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有个名叫季梁的人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着北方前进,但他告诉我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我就问:‘你到楚国去应该朝南走,怎么反而朝北呢?’那人指着驾在车辕上的马儿说:‘我的马跑得快,’我告诉他:‘即

使马好,可朝北不是到楚国去的方向啊!’那人又指着身边鼓鼓囊囊的大口袋说:‘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说:‘路费再多也无济于事,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那人依旧不听,说他有个善于驾车的马夫哩!我看他那副样 子,只能随他去。”季梁接着说,“其实,楚国在南边,他偏向北走,方向不对头,即使他条件再好也永远走不到楚国。这和大王的行径真有点相像呢。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如果只仗着自己的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势必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远,那就像要去南方楚国反而向着北方走一样荒唐啊!”魏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决定停止进攻赵国。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形容行动与目标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 思想汇报专题篇二: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成语典故: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

成语故事串烧表演剧本

成语故事串烧表演剧本 一、闻鸡起舞 旁白:《闻鸡起舞》 西晋的名将祖狄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报效国家,他每天读书习武,从不浪费时间。一天早晨,天还没亮,祖狄就被鸡叫声吵醒了。 场景1:天微亮,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慢慢的抬起了头,缓慢的将身体抬了起来。一条腿(夸张)的从鸡窝里迈了出来(动作慢而夸张)另一只腿也跨出了鸡窝。慢慢地慢慢的伸展看了翅膀(动作夸张、缓慢),大公鸡慢慢昂起了头,抬起了下额。高高挺起了胸膛,喳喳着翅膀,在场地内精神的渡来渡去。 加上配音数来宝:我公鸡喔喔起得早、舒展羽毛我伸伸腰、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清喉咙我来歌唱、喔喔喔喔喔喔(公鸡边打鸣边伸长了脖子左面叫三下右面叫三下)。 旁白:他立刻起身,穿衣、习舞,由于祖狄的勤奋,后来他当上了奋威将军,为国家立下了许多的大功。 场景2:相公侧窝躺在床上睡觉,忽听得鸡叫三声,腾的从床上坐了起来,(“这公鸡的叫声是在催促我早早起来,练舞呀!)立刻下床、穿衣、洗脸(配京剧:《卖水》),抄起宝剑前往园内开始练箭(配《精忠报国》片段)。

二、刻舟求剑 场景1:两位相公相约出游、踏青,两人手持折扇一摇三摆,左看看、右瞧瞧,忽然见前面有条河挡住了去路。正在范畴之时,忽然间得远方漂来一架小舟,渔夫朝两位相公摆手示意并招呼道:“两位公子,可问是否打船地否?本船乃花冠2010年最新配置,安装了倒船雷达和GPS 定位系统,每公里起步价8元”。两位公子坐上了船,一位公子说:“我们要报销的”。 船在河中行驶着,突然公子的宝剑掉到了河里,他高声叫船夫停下船,船夫着急的向水里张望,另一位公子则不着急的摇了摇头、摆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然后用超大的锔子锯船在船上做记号。(配音乐《就算了吧》) 旁白: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箭,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宝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 三、狐假虎威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完璧归赵的故事资料讲解

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璧的来历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

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的故事 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 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 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 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 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英语故事-完璧归赵

英语故事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中文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

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叶公好龙成语故 事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叶公好龙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

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

叫一声逃走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 (sh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近义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

小学生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小学生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数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字;能写好十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等。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同学们,我们读过很多成语故事,谁能讲给大家听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质疑。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识字的情况:(小组选代表发言) 我们小组发现“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我们小组发现“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我们小组发现“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我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我们小组给“恳”找了很多朋友:“跟”“根”“很”“狠”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学生发言:我发现这里有问题: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我认为这里不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而应该是“季梁”不明白。 三、读书,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 诚恳:非常真诚。(学生自己的语言) 固执己见:别人的话都不听,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的话) 5、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小组推荐一人:不是季梁不明白,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季梁告诉这个朋友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

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注音】wén jīqǐwǔ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简介】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

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近义词】发愤图强、废寝忘食、锲而不舍 【成语举例】学习,就要有闻鸡起舞的精神,勤奋,勤奋,再勤奋.

成语故事_完璧归赵

【释义】完:完整;璧:玉器。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来犯。就是连可以派到秦国去答复的人,一时也物色不到。 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听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回答说: “想必大王还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若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就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后,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玉璧而无意交城。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随即愤怒地指责秦王不提交城之事,显然不是诚心交换。如强行逼迫他,他将让玉璧与自己脑袋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15座城池。但蔺相如料到他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估计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15座城池。因此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 虽然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他还是没有杀蔺相如,一方面他考虑到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面对于名声也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赵国的信任。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 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 “你到哪儿去?” “我要到楚国去玩。”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 “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 “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

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

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 【经典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 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 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不过,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 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不过,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 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 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 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 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 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 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 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即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 “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 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个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 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 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 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 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 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 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不 过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 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 着挺好,不过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 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 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 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

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 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 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 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不过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 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 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 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 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 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 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 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 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 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 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 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就叫作“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 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

湘教版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湘教版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 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 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 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 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 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 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

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 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 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 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 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 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 这个词语的意思。(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

典故的成语故事

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典故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一)铁杵磨针【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